韩集举正 (四库全书本)/卷04

卷三 韩集举正 卷四 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韩集举正卷四
  宋 方崧卿 撰
  第十卷
  律诗凡八十首
  送李尚书赴襄阳李逊出镇襄阳元和十年十月也
  和席八席䕫行第八以元微之集考之夔死于元和十二年此诗先一年
  谋猷盛李本校谋作谟然阁本只作谋考之周书作谋为是但谟古字作惎李涪刊谟曰旧作嘉谟今作嘉谋犹沈浮二音通也故扬子只曰谟合皋陶谓之嘉校本盖当不妄也倚玉
  和武相公早春闻莺
  大安池
  游太平公主山庄唐本前诗阙别出此题晁本李谢本所校并同然阁本已讹矣
  押城𬮱阁蜀花多少唐谢校
  晚春    归将去蜀本作将归去
  大行皇□后挽歌此宪宗母庄宪皇后也后以元和十一年八月葬樊云诸本脱太字非 上三诗皆十年十一年作
  报晓钟阁 以临长乐言之报晓为是风动
  广宣上人频见过  三百六旬文苑作三十六旬闲游
  故穿萍杭蜀同 李谢校 少陵诗有潜龙故起云江上燕子故来频义㳂此林乌阁蜀
  酬马侍郎寄酒马总时为刑部
  和矦协律咏笋矦喜也 四诗次前诗盖十二年作
  未觉烦阁本作繁然公律时不重用韵张王庄子所谓王长其□是也并去声读公与刘梦得蒲萄诗皆用张王字如避世萌牙盘飧蜀 谢校 盘飧寘璧左氏语陆音孙咨料㨂阁 李谢校 料音聊量也张湛列子序且将料简世所希有者慰我 至日暾并蜀同 楚辞九叹日暾暾其西舍亦可以日入言也
  过鸿沟郑州荥阳县 自此至桃林夜贺十五诗皆元和十二年从征蔡日所作送张侍郎张贾时自兵侍出守华州阁本作侍御非
  赠刑部马侍郎马总时副晋公东征 台中尚书为中台三本同□和裴相公女几山下作 红霞集
  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题校阁本冯宿时以都官李宗闵时以礼部并从征 蜀本二诗皆有奉字
  □别留后侍郎唐 谢校増 蔡平命马总为留后
  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汝州 李二十八正封也
  野宿西界 ○过襄城 ○宿神龟
  次硖石杭蜀文苑同 今陜县也地理志可考
  和李二十八司勲□连昌宫唐 谢校 李本亦出过字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张贾
  日出潼关四扇开杭蜀同樊李校亲破杭作亲蜀作新
  次清关上都统相公三馆本阙○桃林夜贺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正封 元和十三年春作
  晋公破贼回重拜司台以诗示幕中宾客愈奉和阁 蜀本上文作晋公自蔡州入觐涂中重拜下同
  非材职李校
  独钓杭蜀
  食驶杭蜀○坐厌杭蜀同 厌与偷为一义坐亲刑柄来㺯钓车为一义韩诗多此体○风能 露亦广信晁氏旧蔵印本作风棱露液一云山谷所定
  枯树
  元日酬蔡州马十二尚书
  三峯不敢眠唐本 诸本皆作三冬三峯在华岳唐人守华州者皆谓之三峯守盖公西归日经从之路马诗必有所序述今不可得而详以意窜字非也
  同矦十一咏灯花以阁本校 矦十一矦喜也 上四题皆十四年作
  黄里蜀 三馆本同 樊谢校 何逊诗金粟里搔头蜀人史念升曰黄里排金粟谓额间花钿也 沈约宋书汉制乘舆翠盖黄里所谓黄屋也诸本多引汉经注实此义也
  祖席得前字旧注云以王涯徙袁州刺史而作按旧纪涯刺袁州元和三年四月也公时在东都故曰祖席洛桥边此诗前后注文旧本无之蜀本亦然
  淮南知不薄洪云淮南当作淮阳用汲黯事以后诗有淮南字随笔以误也
  秋字   而我唐谢校
  送郑尚书赴南海郑权也长庆三年四月出镇公亦有送序
  武王台汉传尉陀自称为南越武王杭蜀本并同上
  荅道士寄树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岂于衰暮计残年阁本与文录作暮杭蜀夲作朽上于字并同雪揜阁杭武关西逢配流吐蕃商州 唐制西边擒蕃囚皆传至南方不加戮
  戎人阁夲三馆本皆作胡人近地蜀 谢校同
  次邓州界
  题临泷寺   吾能说三本文苑并同
  晚次宣溪辱韶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自此后题皆以唐本为正亦多得于谢氏所校阁本如寄周随州送张彻等诗皆未免有误
  韶州杭 文苑同洪谢校元自落杭蜀本文苑并同○那足杭蜀同李校百首杭本作百首蜀本作白首此岂犹祭张署文所谓百篇在吟者邪白首非义
  题秀禅房师前六题皆元和十四年贬潮阳道间作
  水松阁本作船竹床蜀 李谢校同支头杭蜀同上钓沙
  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此后四诗恐当为归日再经韶阳之所作
  毎逢唐本文苑作毎阁本蜀本作亦李谢从唐本
  过始兴江口感怀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
  争落日 款行人唐 李谢校 蜀本亦只作争李本云二宋评此诗小宋疑下语有误大宋初不以为然后得善本始信
  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阁本无端公与因字 蜀本作量移袁州酬张韶州先寄诗贺三馆本作量移袁州张韶州先诗见贺因酬之题语四易各有义聊并存之
  次石头驿寄江西王十中丞阁老石头驿在豫章郡西二十里 王十王仲舒也○自此至题驿梁六诗皆元和十五年冬召还道间作
  回马首蜀 文苑同人由蜀本作犹
  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萧兄有女出家
  萧二存也存少与韩会梁肃友善庐山今犹有萧存魏弘李渤同游大林题名
  偶到匡山曾住处几行衰泪落烟霞因话录作今日匡山过旧隐空将衰泪对烟霞
  自贬所蒙恩袁州除官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二题并唐本定 如淳汉纪注曰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公志郑儋墓曰诏受司马节度除其官为工部尚书与此同 公时自袁州由豫章九江渉江而北径安陆汉东襄阳趋商洛以还秦周员外周君巢也时知随州他本多误故详具经行以信唐本云
  题广昌馆枣阳县驿  偶逢蜀 谢校同官路唐蔡校寄随州周贠外
  陆孟丘杨蜀本作阳非公与陆长源孟叔度丘颖杨疑及周君巢同为董晋幕客故也
  酒中留上襄州李相公逢吉
  浊水污泥清路尘曹子建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白乐天亦有浊水清尘难会合之语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钅义)-- 钗半醉坐添春文苑作银烛未终鸡送𥌓金(⿰钅义)-- 钗半坠坐添春
  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峯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驿在商州上洛县元微之集只作曾峯 蜀本题与此小异然题驿梁三字亦只连后写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文苑作酬张秘书因寄马赠诗
  免劳去骑逐双旌阁 李校 盖裴诗有他日著鞭能顾我之语故公云尔
  杏园送张彻侍御归使诸本皆无归使字惟唐本有之彻时以幽州判官趋朝半道有诏还之仍迁侍御史从张弘靖之请也杏园在长安城南其实彻巳抵京但未朝见耳旧传云传有张彻自远使归是也
  雨中寄张博士  夜半文苑作半路颇有义
  奉和兵部张侍郎酬郓州马尚书祇召途中见寄开缄之日马已再领郓州之作张贾马总也上四题皆长庆元年
  早春与张十八博士籍游杨尚书林亭寄第三阁老兼呈白冯二阁老白居易冯宿也第三阁老杨于陵之子嗣复也白和诗只作杨舎人林池是也自此至卷末十五题皆二年作
  奉使常山□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吴丹也公使镇州丹以驾部郎中副行
  夕次夀阳驿题吴郎中诗后太原属邑 蜀本亦注夕次字镇州初归   摆㺯春风只欲飞阁蜀
  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舎人
  青天白日三馆本 公忆昨行亦有青天白日花草丽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擎初到 色映唐 文苑同 蜀本作初出今作重皆非
  早春呈张水部阁本无此二首  花柳唐蔡校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严谟也蜀本题下有赴任二字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蜀 山海经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选天台山赋八桂森挺以⿰冫麦 -- 凌霜 阁本作苍苍八月桂兹树在湘南文苑同宋李本皆从阁本一曰月桂见淮南子谓月中种也飞鸾不假骖阁 荆公李本校同蜀本作不暇文苑同
  奉酬天平马十二仆射暇日言怀见寄之作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裴司空
  镇州路上谨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蜀本谨作奉□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 其谁三馆本作为谁和仆射相公回朝见寄
  □和李相公题萧家林亭逢吉
  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诚上李相公十六韵杜相公元颖也 阁本蜀本皆作杜相公太清宫十六韵纪事呈李相公奉和
  殿阶杭蜀同 谢本作筵周制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䙝味蜀同上 字见礼记 阁本作䙝服非葳蕤唱妍酬亦丽唐 谢校 唱酬谓李杜兴嗟公自谓也亦字为当第十一卷
  原道
  道有君子有小人李谢以古本校删 文苑同 古本亦唐人之旧也此后不言唐本别于令狐氏本也非天罪也别本罪一作小 尸子曰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天下之公言也 一人之私言也别本言下一有者字文录与蜀本皆无之 文苑存下语者字李本校同黄老于汉文录无黄字佛于晋魏梁隋之间阁 杭同校本一云南举晋梁北举魏隋故也 文苑作晋梁魏隋 蜀作魏晋宋梁齐不入于墨则入于老阁与蜀本文粹皆无 李谢删入者主之三本同上入者附之出者污之蜀本作入则隆之出则污之晁本亦作隆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三本皆删文苑有同其有无杭 蜀文苑宣其壹郁阁本杭本作壹蜀本作堙文苑作湮按史记贾谊传独堙郁其谁语汉书作壹郁壹当作㚃集韵㚃音咽壹郁不得泄也平入声通用湮与㚃亦音义同也作壹则非斗斛权衡阁 蜀苑 粹 而致之民者也阁本之作其文粹亦然恐非臣不能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文录文苑皆无能字 文苑此下有失其所以为臣一语阁本蜀本无之其事虽殊蜀本上下二语皆有虽字古本及苑粹无之 谢删今其言曰蜀 苑粹同外天下国家者杭 蜀苑 粹 夷而进于中国阁杭同蜀有其文杭蜀同 文苑作其书丝麻此篇古本三麻丝字皆同蜀本文苑尚可考
  阁 蜀 苑粹同 李校而为教易行阁本与文粹作而蜀本与文苑作其曰斯道也何道也蜀 苑粹同斯吾所谓道也蜀本作斯道也吾所谓之道也 文粹无所谓字李本删
  原性
  为性者五 为情者七阁 杭同 李谢并删蜀本与文苑存二字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三本同 礼信去仁为近下文自可考而行之四阁粹同中焉者之于五句绝一也不少有焉则少反焉阁 李谢校 潮本同上一谓仁也言不少存乎仁则少畔乎仁杭本上语同阁本蜀本倒一也二字然反皆作及则非也动而处其中蜀苑无亡与甚蜀 诸本皆阙无字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始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欤阁 李校 文苑亦皆作与字 蜀本与文粹末语欤字皆无则知李校同矣卒为圣人蜀 苑同谢删其终不可移乎蜀苑上者可学阁 蜀同 苑粹皆作可教杂佛老而言也者杭蜀
  原毁毁原性原三本皆同今本例倒之
  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责于巳为周公者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而为之阁本文录文苑皆同 李谢校是不亦责于身者阁 文苑同李谢校能有是是足为艺人矣蜀本有作善然阁本旧本皆两作有字是不亦待于人者阁 蜀 文粹同 李谢删今之君子则不然杭本文录文粹并同 李谢删 蜀本有下三字是不亦待其身者阁文苑同 李谢校夫是之谓蜀 文苑同 文粹作夫如是谓有本有原杭本无下有字蜀本与文苑存之其不应者阁本无者字士之处此世蜀本无世字难已阁 谢校有作于上馆本 苑作化今本多作仕
  原人杭本作仁
  然则吾谓禽兽曰人可乎杭 蜀苑 粹 指山而问李从旧本校作指南山而问曰山乎曰山可也杭本苑粹皆无语上三字 阁本蜀本有之故天道乱阁 苑粹同蜀本有一视而同仁文苑作同人蜀本一作人
  原鬼
  曰非也鬼无气杭 文粹同李谢校然则有怪蜀本有作见曰是有二说有鬼有物阁 蜀同 杭本作二说无下四字李从阁本谢从杭本有违于民蜀本民作时有形于形皆民之为也文苑也上再有之字反乎无声与形杭 蜀苑 粹 不能有形与声不能无形与声杭本无上语六字蜀本文苑皆有之故有动于民而为祸亦有动于民而为福杭蜀本皆先言为福作原鬼阁 蜀本文粹同 李删
  行难
  闻于天下阁 文苑同李谢删愈尝往间客席坐定阁本杭本文苑皆删二字杭本间作问蜀本客作宾盖误文苑作尝某与某可人也任与诔也非罪欤皆曰然阁 杭 文苑同 可人见礼记郑注曰言此人可也但居恶人之中使之犯法 蜀本可作何罪作过下语作皆应曰恐非不足诔而任之邪蜀本作不足任与诔之邪夫恶求其初恶音乌且有二与七十蜀本下有焉字李谢皆删无其人也邪阁 蜀 文苑同圣人之不世出贤人之不时出阁本无二人字文苑无二之字仍上语作世生李谢皆从阁本乳于其母蜀与文苑皆无于字他日又往坐焉阁苑尽于此乎其皆贤乎杭 李删而缺其少乎杭本作缺蜀本作没下并同 李谢从杭本不足充其位也邪阁本无杭蜀有 以文录文苑考之阁本为正一朝而举焉蜀本云刘本作而索之今虽详且微杭 文苑同欧谢删 蜀本有之子之言孟轲不如文录作退语其人曰乃今吾见孟轲谢本用此
  对禹问
  虑其患而不传今本作不得如巳考之阁与杭蜀苑粹皆只同上不知谁氏所校也 蜀本无上语而不传三字禹之虑民也阁苑不可待蜀本作得孰若传诸子阁苑犹可守法
  杂说
  龙之嘘气杭 蜀苑 粹 茫洋蜀本上有而字云龙之能使为云也信不可欤杭 苑粹同○善医者蜀本医下有人字苑粹亦然校本多删之察其纪纲理乱蜀本同上 文苑作纪纲之乱否纲纪者脉也蜀本苑粹同其知所以为天下阁本无以字诸矦作蜀本作僣二帝阁 苑粹同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阁与蜀本苑粹皆同 杭本只作善医计者谓之扶与之善医善计者为之杭蜀文粹同○谈生之为崔山君传杭本之作云无为字 文粹同昔之圣者阁 文粹同 蜀作圣人文苑作圣人者谢从阁本李从蜀本喙有若鸟者阁本作马考尸子禹长颈鸟喙阁本讹也其皃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阁 文苑同 杭本邪作也上文同列子曰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尾虎鼻皆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人之徳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而有禽兽之心公言未免有所祖述也行事之可否阁 杭同李谢删○千里马常有文苑无此千里字今食马者蜀本有今字杭本与苑粹皆无之是马蜀有也字且欲与常马等文粹无且字蜀本且作而执䇿而临之曰天下无良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邪以文苑定 蜀本下文同而马上有良字则非也阁与杭本皆脱其真无马邪一语然他语并同上李本只校从阁本然考之文势恐诚脱误也
  读荀子杭蜀
  各以其说干时君文录其下有所能字黄老于汉文录阁本皆无黄字时若不醇粹阁 李谢删离于道者黜去之阁 李谢校 杭蜀无黜字孟氏醇乎醇者也阁 李谢删 文录亦作孟氏醇如也荀与雄阁本杭本文录文粹并同蜀作杨
  读鹖冠子
  杂黄老阁本无杂字五至阁本作五室使其人遇其时谢校删功徳蜀本上有其字注者三本同 今鹖冠子自博选至武灵王问凡十九篇此只云十六篇未详
  读仪礼
  又且行于今蜀本且作其诚无所用之阁 蜀同杭作云古书之存者 尚有可取杭 李删著于篇学者可观焉
  读墨子
  上同 上贤阁本下同 考墨子本书及汉艺文志当作上
  此卷所作多不得其年月程伊川曰原性等文多少时作按公上李巽书曰谨献旧文一卷扶树教道有所明白或曰此语当指原道等文也公上书之日尚在江陵年未四十以原道等为旧文盖所作旧矣
  第十二卷
  获麟解李本题云元和七年麟见东川疑公因此而作然李翺尝书此文以赠陆傪傪死于贞元十八年则此文非元和间作也
  书于春秋旧本皆作书犲狼麋鹿然李谢校同 杭夲作麋鹿之状蜀本只作麋鹿状无之字知其为犬豕犲狼麋鹿也蜀本文粹同 谢删亦宜㢤三本同
  师说李蟠贞元十九年进士此文当作于贞元年也
  吾从而师之阁本只存下一语然诸本皆再出夫岂知阁 杭 粹同蜀本作庸岂知师之所存也阁 杭同蜀有嗟乎师道之不传杭本与文粹嗟上皆有咨字犹且从师而问焉蜀本且作已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杭蜀同 谢校习其句读者也杭蜀同 李删 读音豆周礼天官注徐邈读马融笛赋作句投徒斗切何休公羊序失其句读不音山谷和黄冕仲诗只从如字官盛蜀本作官大 官盛任使中庸语君子不齿阁 杭同 蜀本作鄙之其可怪也欤蜀本与此本有其字他本多无圣人无常师杜预左氏注语 蜀本下有孔子师三字刘龙图蔡文忠本皆从之郯子之徒校本一云郯子下当有数子二字其上当存孔子师三字为是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杭 李删 论语本无则字是曰字似不当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蜀粹请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杭 文粹同 蜀本亦无下余字 李删
  进学解并新旧史校元和七年
  毕张新旧史同义为是畯良古文尚书俊皆作畯 杭蜀本新旧史苑粹并同他文石本亦多用畯字爬罗蜀本旧史同上○新史苑粹只用把字有司之不明杭本作不能明于兹有时矣新旧史作有年然阁本蜀本文苑皆同上考旧史公时以职方下选盖非久于博士口不绝吟新史用唫字焚膏油新旧史文苑焚作烧先生之业新旧史同杭蜀本苑粹之下皆有于字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衣弊不补履决不苴吕氏春秋语抗辞幽说闳意眇旨见扬子解难茫茫新史作芒芒障百川旧史障作停岂字误礼记鲧鄣鸿水音章可谓有劳矣新旧史杭蜀苑粹皆出有字𬪩郁文粹作酿郁无涯杭本作之涯新史作亡涯古无亡通先生之于徳文录文粹杭蜀本作徳 旧史文苑作儒 新史只作得左右具宜旧史 文粹同 杭本作且宜 蜀本新史文苑作其宜踬后新旧史同 诗载㚄其尾说文作踬义通三为博士旧史 谓贞元末为四门博士元和初为国子博士今复下迁 诸本多作三年樊谓公元和元年六月为博士四年六月迁都官史谓三岁为真盖三年也其败几何阁 新旧史文粹同 蜀作取年丰新旧史同上蜀本作登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新旧史文苑同 蜀本作各得施施以成屋室者匠氏之功也文粹同此 淮南子曰贤王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栋梁小者以为楫楔修者以为櫩欀短者以为朱儒枅栌无小大修短皆得其所宜规矩方圎各有所施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乌头也然而良医囊而藏之有所用也是故林莽之材犹不弃者而况于人乎公言盖祖于此卓荦杭本与新史皆作荦荦荀卿守正大论是弘以旧史定 文苑是弘作以兴上文皆同盖因国初以讳避也潮本尚可考阁本亦只作大论以正为王以论为伦是杭本也而新史又易为宗王其讹益甚故详及之 公文此段亦原于选李康运命
  论所谓孟轲荀卿从容正道不能维其末者是也李论全意多同其遇于世何如旧史遇作进恐非而不显于众阁本显作洎然新旧史蜀本皆同上 旧本无四而字乘马从徒李本校作乘马而途然阁本新旧史皆同上促促阁本新旧史文苑皆同杭蜀本作役役非促音龊公张署墓志抑首促促就食与此同史记申屠嘉赞娖娖廉谨娖与促音义通集韵龊下二字皆出选诗有促促薄暮景义不可合也陈编蜀 新旧史同兹非其幸欤新史文粹同蜀本无其字 旧史与文苑作此非其利哉巳量蜀 苑粹同 新旧史皆作量已訾医师以昌阳引年苑粹以上有不字蜀本新旧史无之
  本政
  既□弊也杭本有弊蜀本与文苑作其弊遂一时之术文苑遂作逐□我其周从乎杭 文录文苑同蜀本无居字悱然非矣阁本无然非二字盖阙误后虽矻矻蜀苑决不可暨谢本作洎抑诡怪诸本皆作怪此本作类
  守戒
  柴楦篱也栏也字从木野人鄙夫能之杭本只作野夫能之岂材力为之而有不足欤阁 杭 文苑同蜀本只无而字莫大于不足为而不为阁 蜀苑 粹 材力不足为者二语为字杭蜀苑粹并无而与我壤地相错阁 杭文苑引颈阁本作领鹿之于豹蜀 苑粹同
  圬者王承福传杭蜀同 圬音乌左传圬人以时塓馆宫室杜注圬人涂者题语正本此说文用杇字
  京兆长安农夫杭蜀同李删理我所以生者也 承君之化者也阁 杭李删不敢一日舍镘以嬉文录作舍镘一日心难强而有智也阁 李谢删入于贵富之家 问□其邻杭蜀非多行可愧知已之不可能而为之者邪阁 杭作知其不可能 蜀本能上有其字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杭 蜀李删皆养于我者也阁本者作类不有之可也阁本作有小可也字又吾所谓劳力者也蜀 谢删杨之道蜀本上有然字而自览焉杭蜀
  五箴吕谱于永贞元年时掾江陵
  是无勇也杭 文粹同李谢删 三十有八年三本同 洪樊辨证详矣游箴   于少之时 于今之时三本文粹同 左传栾书曰于民生之不易于胜之不可保杜注于曰也
  言箴   默焉杭 李校人反以汝为叛 人反以汝为倾范李谢本所校并同
  行箴蜀本作悔箴悔不可止阁杭
  好恶箴  无悖而好杭蜀同李谢校
  知名箴  及其既宁谢本作其及辱则宜然三本同
  后汉三贤赞
  王符  □乡人所轻三本同李谢校以赦为贼良民之甚其旨甚明阁 王符述赦篇曰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于数赦公全具此语
  仲长统公理自谓高干阁 杭 李谢删俶傥蜀 字与传合初举高第尚书郎阁 蜀李删文章考本传当作才章公三赞未尝私立一语四十一而终阁 李谢校
  讳辩李贺死于元和十年公分司东都日始识贺此文当作于元和中年也
  愈与进士李贺书蜀本无进士二字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杭 文粹同 蔡删 蔡本复出贺举进士四字亦删 康骈剧谈录谓公此文因元稹而发董彦远谓贺死元和中使稹为礼部亦不相及争名盖当时同试者毁之曰阁 李谢删听者不察也蜀本与文粹无也字然阁本有之皇甫湜曰不明白阁 李谢校蜀本作若不明白 杭本阙三字丘与蓲之类是也蓲与丘同音鸟蓲草名注文九字 三本并同为犯嫌名律乎此下二十字阁本无 李谢删 杭蜀本有之周公作诗不讳周公曰 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曰 曽子不讳昔曾子曰三本并同今本作若曰非周之时有骐期者汉之时有杜度者杭蜀同董彦远曰骐期以姓苑考之为期又李涪谓杜操字伯度魏人以武帝讳谓杜度公误用也然张仲景方自有杜度公所用出此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阁本无又讳二字杭蜀本皆存之 颜氏家训曰桓公名白传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公言盖有自也言语行事杭 谢校为可邪为不可邪阁 杭蜀本只无上邪字可以无讥邪 可以止邪杭蜀同谢校宦者文录蜀本同讼风伯杭本作谗蜀本作讼古本如文苑亦作谗蜀本总目只作谗是后题出于续校也然则文谓今我上讼兮则讼字自有义姑从蜀本
  谁兹之旱兮文苑无之字雨侵侵兮将坠三本皆作侵 杭本作将欲坠蜀本文苑同上其独谓何三本同寒之使云不得施杭本作气不得施蜀本与文苑同上嗟尔风伯蜀本下有兮字其又何辞文苑今我上讼文苑与古本同 李校风伯之死兮人谁汝伤以文苑定文录亦作汝
  伯夷讼以范文正皇祐四年为苏才翁手写本校
  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干□百年乃一人而已耳杭本与文粹皆同上 蜀本只作千百年一云自周初至唐贞元末几二千年公言千五百年举其成也抱祭器而去之杭同 文粹与蜀本有之字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杭同 谢校 蜀本与文粹皆作率天下之贤士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三本同上李校所谓士者 凡一人誉之 凡一人沮之杭本三馆本文粹皆同 李谢校 阁本与文粹所谓无所字









  韩集举正卷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