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庵集 (安鼎福)/卷十一

卷十 顺庵集
卷十一
作者:安鼎福
1900年
卷十二

杂著

编辑

经书疑义条例不多。诸经合附。

编辑

道体神用。道者体也。神即其妙用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字有力。带神字而言。下文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张子释之曰。一故神。两在故不测。言神本一而在阴在阳。其用不测。故曰神无方。

交易变易。易者交易变易之名。故曰生生之谓易。生生即交变之义也。然则易字已带动意。与阴阳不测之谓神字。义相贯。

无咎。系辞曰。无咎。善补过者也。此为易中诸卦爻之通例也。节三爻云不节若则嗟若。无咎。其义若曰三以阴居阳。有躁动不节之象。能戒之而嗟若。则为无咎也。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其义若曰不节而能嗟。则谁能咎之乎。与同人初爻之义不异。而传义皆于此以无所归咎为解。与他例不同。可疑。

夏易连山首艮。人生寅之义。殷易归藏首坤。地辟丑之义。周用天统。故周易首干。文王序卦。已有建子之意。

古人尚声律。故其发言著书。自合音律。如周易乾之田干渊天。坤之霜方章囊裳黄之类是也。又如否之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同人之升于高陵。三岁不兴。剥之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此类甚多。下至史传杂记谚俗所称。皆是韵语。

观盥而不荐。敬之至也。币之未将者欤。

睽三以柔居阳。未免有躁动之心。且居说体。易于从人者也。故二四二阳诱胁。而几不免为失节之人。幸而上九之刚。有离明之德。故能不失其正应。

睽上九见豕负涂。指四爻坎体。载鬼一车。指二爻兑体。坎为豕而兑为巫也。先张之弧。离为戈兵。且离体中虚圆满。有张弧象。上九自言也。后说之弧。上九初疑六三为二阳之诱胁。末乃释疑而亲之。以其有明体也。往遇雨。上下体互成坎也。

兑为巫。有交接鬼神之象。困五随六升二升四大有三是也。

坎为隐伏。是北方幽隐。有鬼神之象。困二既济五是也。

艮为山为门阙。有宫庙祭祀之象。萃二益二是也。

坎为水。饮食由水而成。故易中言饮食多坎。若需五困二渐二未济六是也。又有坎四家人二是也。

刚中而应五。有自内而应外者。师临升彖。指九二之应六五也。有自外而应内者。无妄萃彖。指九五之应六二也。柔道主静。刚道主动。故是刚者动而应乎柔也。

刚柔皆应二。恒是长男长女之卦。未济是中男中女之卦。男女相感之道。固无彼此之分。故曰皆应。咸彖亦曰柔上而刚下。二气咸应以相与。此为少男少女之卦。故亦如此。

易言刚柔。皆以爻言。指阴阳卦者非也。说卦发挥于刚柔而爻生。

来氏易变术家互卦之名。为中爻。中爻之名。出于系辞。緫论六爻而居中四爻。观玩之义为多。非谓析此中爻。合成上下体而成卦也。其意不是。

际字。是交际之际。即接字之意也。解初刚柔之际。指初二二爻也。坎四刚柔际也。指四五二爻也。来氏谓二与四应非也。泰三亦曰天地际也。言三四爻是上坤下干相接者也。

爻者阴阳之交也。龟山说。故其为字。两画交互而成。

系辞曰。卑高以陈。张子曰。不言高卑而曰卑高者。亦有义。高以下为基。以此推之曰阴阳者。阳以阴为根也。又系辞曰。失得者。虽得而以失为戒。莫非戒人之辞也。大学曰。事有终始。事贵有终。亦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意也。

启蒙明蓍策分而为二章。朱子全以一变释之。为图如左。

 

或有以初一变为挂。而后二变不挂者。以分二为一岁。揲左揲右为二岁。扐左扐右。三岁一闰成一变。为图如左。

 

一爻有六次过揲。六十朔之象也。揲象四时。故通言五岁月数。六次归奇。六十日之象也。奇扐象日。故以象二闰。六十朔为五岁。六十日为二闰。此五岁再闰之象也。右说似好。然而左手象天。右手象地。皆用揲扐之数。则挂一亦以象人。当与天地幷为三才而用矣。此三变皆有分二象两之法。则或说之再变以后不挂者。是只有天地而无人矣。亦不可谓得之。

经无挂一用不用之文。而朱子以初变除挂一之数。再变三变通用挂一之数。其或用或不用。似无法象。干之策章。继于分而为二。章下其所论二篇之策。通用六爻策数也。然则十八变者。当如朱子一爻三变之说。而六爻为十八变矣。或者疑于八卦小成之文。以一爻有六变。三变各有揲扐。三爻为十八变而为三画卦。以应八卦之文。却恐意短。

四营。来氏曰。营求也。四营。以四求之也。如老阳九以四求之。为三十六之类是也。与朱子四度经营之说有异。而来说文义短浅。或云四营。或以四象看如何。然则四象见于三变之后。亦不如朱子之说也。

按再扐而后挂。而后二字。有更端起后之意。今若三变皆挂。则二字为衍文。右或说。

象两象三象四时之说。似有凑合之意。非自然之道。其必依之历术者何也。

考变占。四爻五爻俱变则占不变爻辞。此与用九用六。不用七八之义不同。为可疑也。用九六。不用七八。乃易中大义。朱子岂不虑此耶。是必有其说。而当时及门之士。恨不问卞。

邵子只以加倍推去。故八为十六。十六为三十二。所谓十六三十二云者。只是虚影而无所名。似不若八卦以重之为六十四之简也。

古人制字。皆有义。子午二字之一画中竖者。为阴阳起止之方也。卯酉二字双画直竖者。为阴阳之中也。水火二字。亦象坎离卦体。此类甚多。右易

宗彛。宗庙祭器之彛尊也。蔡传宗彛虎蜼。取其孝也。言虎有父子之亲。蜼兽名。郑注周礼蜼禺属。言猴类也。蜼一作狖。音又。或作𤢹。尔雅蜼仰鼻而长尾。郭注云蜼似狝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歧。鼻露向上。雨则自悬于树。以尾塞鼻。为物捷健。李时珍曰。蜼今南州所称果然也。喜群行。老者前少者后。食相让居相爱。生相聚死相赴。柳子所谓仁让孝慈者是也。古者画蜼为宗彛。亦取其孝让而有智也。

治水次序。禹贡叙治水。当先冀次豫。以及于远。而其次序不然。洪景卢曰。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于五行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兖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杨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彛伦攸叙者此也。与鲧之汨陈五行。相去远矣。此说余得之魏几道。洪氏录之随笔。以为异闻。按禹之治水。固当因水势而顺导之耳。五行相生之说。恐涉傅会。洪水之患。河为大。禹之用功于河为多。以后世言之。河患所被。大率古兖青徐之境。是以冀兖青徐次第皆平。杨荆则江汉下流水泽所聚。而杨为尤下。亦不得不先及。豫虽近河。而自太华殽函以东。至于巩连山以为限。河既导则伊洛不劳而入。梁雍诸水不甚用功。所以独后。此金仁山说也。其言正而理顺矣。

泰誓上。曷敢有越厥志。此当云不敢违越天之志。而注云我何敢过用其心志乎。然则其志二字。不指天而指我矣。似不应天祐下民句。

百姓懔懔。若崩厥角。蔡传以为百姓畏纣之状。而申时行讲义会编。以上句为畏商之事。下句为百姓闻周之伐商。皆欢欣感戴。稽首至地。以迎王师。若崩摧其头角然。人心望救之切如此。此本仁山说。

天有显道。厥类惟彰。言道者人所共由者也。言天有至显所当行之道。而其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惟彰矣。厥类以下文五常考之。当如此。通鉴前篇仁山说恐非。

彛伦。只训常理也。不可以五伦言之。五行。天道之常理也。五常。人事之常理也。他仿此。庚午春余在沁殿时。林经历象鼎问洪范言彛伦攸叙。而九畴无五伦。甚可疑也。余答以常理之义。本注可考。五伦当入于八政中。司徒之教。不必别言之也。林始悟其然。

洪范多是韵语。右书

维鸠居之。星湖先生尝言古字多通用。如诗君子好逑之逑。公侯好仇之仇。皆以配匹之义释之。鹊巢章维鸠居之之鸠。亦当以逑仇之例读之。鹊之为物有定偶。以喩下文之子于归之句。甚协。余刱闻而不敢为然。后见左传。师服曰。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又见说文。于逑字引虞书曰。方逑孱功。又曰。怨匹曰逑。然则以鸠僝为逑孱。以耦为匹。以仇为逑。与今行经文不同。传写多舛。固其宜也。以鸠为逑。而逑是配匹之义。则鸠字通用。亦然矣。

日居月诸。邶风柏舟章。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注居诸语辞。诸之为语辞。诸书多然。而居之为语辞则未之闻也。字书鶋鸦鸟也。蠩蟾也。抱朴子曰。蟾蠩寿三千岁者。头有角。颔下丹书八字。战国策。月魄象蟾兔。故世谓月彩为蟾光。自古谓日中有金乌。月中有玉蟾。然则所谓居诸。即鶋蠩之省也。诗多取物为况。故取其义而言之也。

考槃。考成也。槃器名。贤者穷处涧谷。以考槃为业。而其心宽裕不迫。无戚戚之意。遁世而无悯者也。虽离群索居。而心在朝廷。忧爱之忱。不能忘也。薖轴病名。文选王融曲水诗序。薖轴之疾已消是也。薖饥意。腹不饱也。轴蹙通。嚬蹙之意。心不安也。虽饥困逼身而不为过越之事者。惧逾分而招尤也。虽忧虑熏心而不以轻告人者。恐徒言而速祸也。失位在下。未尝无忧世之心。安分慎默。超然于物外。此其所以为贤也。于貉。豳风七月之四章曰。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集传。貉狐狸也。于貉。犹言于耜。谓往取狐狸也。貉自为一物。而与狐狸别。则训以狐狸可疑。按周礼肆师。四时之大田猎。祭表貉则为位。注貉师祭也。此言于貉。谓往而貉祭。因猎而取狐狸为裘也。

灵台。毛氏曰。神之精明者称灵。朱子曰。谓之灵者。言其倏然而成。如神灵之所为也。又曰。国之有台。所以望氛祲察灾祥。按周礼十煇。察日傍之气。后世京房,翼奉等。皆以蒙气风云。定其休祥。盖日月薄蚀。五星凌犯。彗孛飞流之类。万国皆见。不知何国受祸。而至若雨旸风云雷雹物怪之类。皆在邦域之内。最近于人。专由于时政之得失。故古人必于此而察之。且望气之术。必登高远望。故筑台。所以远望也。望其气而占休否。预知其吉凶。故曰灵台。恐非倏然而成。如神灵所为之意也。或曰。灵善也。且诗曰。经始灵台。则灵台之名。已定于经始之前也。右诗

古人皆以行为重。曾子传习在忠信之后。孔子学文居孝悌之下。子夏又以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与曾子同。而子夏务实行而抑文学。曾子务实行而兼传习。此子夏之所以不及曾子也。

饶氏曰。人伦莫重于君亲。此以贤贤居先者。以好善有诚。方能行下三事也。中庸九经。以尊贤先亲亲。亦此意。

朋友以义合者也。故必以信而后。义有所行。

轻乎外者。不能坚乎内。制于外者。所以养其中。

三归。十三经注。妇人谓嫁曰归。三归。娶三姓女也。此义短浅而涉于傅会。刘向说苑。以三归为台名。明儒孔贞运曰。归字筹法归除之归。言用三归之法以作台。言其高也。此言仲之奢。则三归之台。其为高大可知。孔说可备一说。按归字有归向之意。说苑所谓内政委焉。外事断焉而民归之。仲无乃取此意。名其台而夸矜之欤。此等文义关系非大。阙之无害。

公冶长首章疾书曰。若但曰非其罪。则或不无居乱世危言行而妄触刑辟者矣。若但曰免刑戮。则或不无脂苇巧免而失身丧节者矣。合而观之。圣人之旨可见。

左丘明耻之。作左传之人也。马迁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则非姓左氏也。乃左丘也。先儒以公羊糓梁之例。谓不称左丘而称左传。乃以为左氏。然则史记不言司马史而曰马史何也。亦犹是也。集注程子曰。左丘明。古之闻人。子见南子。仕于其国。有见小君之礼。而子路不悦。则夫子只合曰是礼也三字足矣。何必强辨如是。不觉辞语之过度乎。心常疑之。后见二程全书朱公掞拾遗曰。子见南子。子路不悦。以孔子本自见卫君行道。反以非礼见迫。孔子叹予所否者。天厌之。天丧予之意。否。否泰之否。天厌吾道也。按以程子意推之。矢训当为陈字义。此意甚好。而集注不取何也。以集注观之。似欠圣人言语气象。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以古人所作而言。信以我心所信而言。信其有此理而好之也。我所欲言。古人已先言之。纵有所作。不出古人范围。在我惟信而好之而已。孔子以生知之圣。何所不知。而述古人之作。信古人之言。则所谓古人。即伏羲以后群圣人也。后世学者多有师心立说。自作门户。程朱后世之圣人也。虽有一二笺注间差误之处。岂可以是掩其大体耶。必欲自立己说而诋訿之不已。此有明以后诸儒之无忌惮也。后学之所当警念处。

宾不顾。退溪曰。凡人有未慊事则多顾。按此义亦未莹。凡人相别。有顾恋之意。则亦多顾。不独未慊然也。盖礼。宾退就馆。则君犹伫立。以待宾之顾。若宾顾而主人已入。则欠于敬故也。故复命曰宾不顾矣。盖以纾君之敬也。

击磬章末之难。谚解难호미업스니라。集注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是以解如此。按更有一义。果哉。言荷蒉者之果于忘世。末之难。孔子言无果忘之心难矣。其辞气婉顺不发露矣。若然则其吐当云果哉나末之ᅵ难矣니라。

卫灵公首章病莫能兴。明儒孔贞运以为病斯道之不能兴起为言。按言从者。则是仆隶之流。岂知道不行为病乎。是必饥而病也。

太师挚章。上言齐人归女乐而君臣耽乐。则正乐难行而旷职无所用矣。此乐官之所以散而之四方也。

按论语二十篇。末二篇。记门人之言及道统之传。则此篇实为末篇也。已上十七篇。记圣人之言行备矣。道不可行而止。则其势隐而已。故此篇历举隐逸之士。其意悲矣。朱子编宋名臣言行录。前后集篇末。皆录处士。亦此意也。古人编书次序。皆有意义。

子夏门人章譬诸草木。言草有草之性。木有木之性。区别而用之各异。以喩学之浅深不同。其教之之术。各有其宜。愚读此章。每慨然于学者分门诋排之弊。以此章见之。则子夏之教人。必循序渐进。下学而上达。子游之教人。必多躐等。想其时两门人必相诋排矣。后世学者莫不皆然。诋排不已。至于忿争。忿争不已。至于相害。吁可畏也。

圣人教人。子曰。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又曰。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颜渊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观此数条。圣人教人之术。槩可知矣。然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圣人虽道大德宏。知周万物。而不为无益之空言以衒人。可知矣。是以其答人之问。答其所问。而未尝敷演以究其竟。以待其自推而求之耳。试举数条言之。孟武伯问孝。子曰无违。恐武伯不知无违之义。故语其馀义于樊迟。使武伯知其义。又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有俭礼之问。而答曰。焉得俭不知礼。若使或更问器小之义。则夫子必有所答矣。且如子路仕卫。而夫子未尝戒之。盖当时有以先公所命。宗社为重之议。而子路未之问。子亦不言。及其后日正名之答。子路又不能问其义。故夫子不能索言。而亦不敢轻言其义也。以是观之。圣人之言。必待其有问而答。弟子之问。必以其知有所不透。行有所不及而问。及其承闻以后。知有渐透。行有渐进。至于成德。则其答其问。皆归实用。不如后世师弟之徒问徒答。以衒其能而终归空言也。右论语

梁惠王上首章注。天子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此恐欠考。疾书辨之当矣。封疆之制。出于井田。方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出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也。同十为封。长百里广千里。开方则方三百三十馀里。出车千乘。此诸侯之采地也。封十为畿。畿方千里。此天子邦畿千里。出车万乘。汉书食货志及朱子井田说。其说较然明白。而集注泛然看以十分取一之意而有此误也。

王立于沼上章灵台小注。言其倏然而成。如神灵所为。故谓灵台。按灵台是望氛祲察灾祥。以为占验之所。故谓之灵。小注说恐未必然。或曰灵善也。详诗义。

寡人之于国章。请以战喩。喩比也。字从口。有言字意。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即下章注。厚敛以养禽兽之意也。汉书食货志。检作敛。言糓贱而不知敛藏之也。集注程子曰。孔子之时。天下犹知尊周之为义。故春秋以尊周为本。至孟子时。天下不复知有周。当是时。诸侯能行王道则可以王。此孟子所以劝齐梁之君也。小注朱子又曰。孔子尊周。孟子不尊周。易地则皆然也。二先生断然立说。不以为疑。愚常听莹。切欲求正。何者。君譬之天理也。臣譬之人欲也。人欲虽肆。一分之天理未泯。则当因其未泯者而接续之。诸侯虽横。一日之天子犹存。则当因其犹存者而匡扶之。奈何因天下陷溺之见。逐波而同之乎。又古人以君喩父。以臣喩子。父虽愚𫘤。子不可以遽逐而代其家也。孟子之时。周室虽卑。而犹有共主之名。故齐威王以独朝得贤称。司马错以伐周为恶名。虽势穷力迫。不能自振。而天下之人。犹以天子目之。目之以天子。则是天下之君也。有天下之君。而诸侯更有欲行天子之事者。则是篡逆也。安有篡逆之事。而孟子劝之行哉。况周室之弱。特因诸侯之强凌。非有桀纣之暴也。无一夫可诛之罪。而徒然弃之。遽行天子之事。则是桓文之罪人也。仲尼之徒。不道桓文之事。而反为桓文所不行之事乎。所谓王道者。非谓天子独行之也。即先王治天下之道也。其道不过农桑教养等事。文王之治岐是也。文王亦曷尝有行是政而利天下之心乎。王者之政。固自如此。而以天下居二之势。服事殷纣。此其所以为盛德也。乡曲自好之士。入孝出弟。务农节啬。行成于家而名彰州里。是一家之王政行也。推此一人之为。而天下人行之。则是天下之王政行也。今若责此人以僭行王政云。则其可乎哉。不可也。孟子之劝行王政。不过如此。而其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又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者。即王政之效也。与不尊周之义。自不相管。或疑七篇之中。无尊周之义。则此亦有其说矣。先儒曰。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又曰。孟子善用易。孟子之不言尊周。识时势也。当此之时。周室之大。不过一小县。而寄名于巩洛河南之间。虽谓天下之共主。而其心之无也久矣。使孟子卒然对齐梁之君曰。周室可兴也。天子可复也云尔。则其不可成也必矣。圣人为事。必有其渐。故先以王政言之。若使二君者委政孟子。王道得成。则兴周室复天子。是必教行政立后第一件事。而亦若西伯事殷之为耳。岂可以拥临淄之众。据大梁之势。移周鼎朝周君而后。为王政乎。然而运去难回。势穷难反。而天与民归。沛然若江河之难御。则亦当听受而已。圣人亦何容私心焉哉。朱子学孟子者也。今曰孟子不尊周云。而纲目大书周年。则是尊周之义也。生乎千载之下。而修千载上之史。不忍不尊周。则孟子当周室犹存之时。岂忍遽无尊周之心乎。天下无不是之义。而圣贤所为。无不是之事矣。若曰孟子不尊周。则是不尊周为是。而不尊周为是。则是因与列国等。与列国等。则当分注周年。如列国之例。又何大书之有。朱子之自处如是。而谓孟子则如彼可疑也已。晋国莫强章。彼夺其民时一节。依谚解吐。则为假设之辞。依疾书吐。则为见行之政。以时君所行言之。则疾书吐。似为紧切。而孟子在此国。论他国之政。则假设之意较重。且朱子分下彼字。别为一节。亦似依谚解为当。

觳觫章。后世无传。若言其事无传。则当云传홈이。若言人无传者。则当云传ᄒᆞᆫ이。两义俱是。然而以事言之近精。今谚解以人言。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释义觳觫이만일에无罪ᄒᆞᆫ거시。退溪非之云当云觳觫히이러ᄐᆞ시。按或云觳觫히罪업슴가ᄐᆞᆫ거시死地에나아감이不忍ᄒᆞ다。诸说恐未安。似当以若为句而作语辞。读如易夕惕若节嗟若之若。栗谷及疾书亦皆如此。明儒孔贞运以觳觫为句曰。吾不忍其觳觫之状。若无罪而就死地。更详之。斯心。指刑妻友兄弟之心。乐岁终身饱。言一年之事。而曰终身。似是文字之误。

梁惠王下首章。乐乐二字。上如字。下字音洛。依谚解读似好。如皆音为洛。则与古乐今乐鼓乐字。不应添入田猎一节。是必因当日王之所好者而兼举之也。似不必以此节。疑乐乐之尽音为洛也。四章王言雪宫之乐。而孟子推言巡狩之义。以明与民同乐之义。此因论乐而推说佃猎。似非别意。星湖疾书。乐乐二字。皆音为洛。交邻国章。以大事小注。字小之字。义盖有疑。或者云大国无朝币臣事之理。葛伯称伯则是诸侯之伯爵者。其国亦不小矣。汤之始。固事之。昆夷强盛。文王之始。亦事之矣。后来汤文王国势虽大。而犹不失始事之心而事之犹前也。其说似然。考之传记。仁山金氏曰。汤居亳。亳今应天府之糓熟县。葛今应天府宁陵县。糓熟去宁陵八十里。据此则孟子所谓汤居亳。与葛为邻者信矣。诗序曰。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汤文王始起之时。地不过七十里百里。则其服事宜矣。然而后来强大而犹事之。盖仁者宽弘能容人。不以大小强弱之异势而有所计较之意。此所以乐天也。畏天之威。此只举畏天保国之事。而乐天之义。可以类推。

见孟子于雪宫章。沼上雪宫之称贤者。皆指孟子而言也。孟子之对则不以己自当。而泛推与民同乐之意。首节正文。无与贤者共乐之意。而集注云云。未知何据。岂非以王与孟子同游故而言之乎。今也一节。疾书亦作夏谚读。而从流下一节。为晏子训释之辞。其义甚精。集注以今也一节。为景公时。故诸侯为附庸之国县邑之长。惟君所行。此言为诸侯度为诸侯忧。皆在为君者之所行也。君字泛称为君之道。非指景公而言也。先王之法为可则。今世之弊为可戒。岂可浑举善恶而请其君择行耶。谚解行ᄒᆞ실배니이다。似当曰行ᄒᆞᄂᆞᆫ배니이다。征招角招。韶乐在齐。论语在齐闻韶是也。

为巨室章。万镒。镒量名。古人常以金称之。未尝以玉言之。则万镒。谓直万镒之玉也。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教字即使字意也。与上使玉人之使字相应。言治玉则必付之玉工。而治国家则不任贤者。何以反异于使玉人雕琢玉哉。今谚解吐。雕琢玉哉잇고。退溪释义曰人을教ᄒᆞ야玉을琢홈에다라리잇고。言不任玉人之所学。而以己意教之。以为比也。按如退溪说。则以教字作教诲之意。与上文姑舍汝所学而从我之语相衬。然而谚解吐所释文义似顺。齐人伐燕取之章。云霓。云合则雨。虹见则止。言民之望汤之来。若云之下雨。恐汤之不来。若霓之止雨也。自汤一征。奚为后我。是书文。民望之以下。则孟子所解也。今谚解吐似误矣。

鲁平公将出章。行或使之。指乐正子。止或尼之。指臧仓。此或备一说耶。

公孙丑上当路于齐章。何曾比予于是。集注曾之言则也。或曰曾乃也。何可当也。余读孟子。以此节末有犹字。故以文王을何可当也리오为吐而释之曰。孟子以文王为不可当。何也。殷之风教渐染。如是难变。文王犹以方百里起。是文王之所为实难。非他人所及也。故是以难也吐。亦以难也ᅵ니라为吐。及见金沙溪说。遂以为信矣。后见疾书。云是以难也。应上犹未洽于天下之问。又见退溪释义。曰文王을엇지可히当ᄒᆞ리요。此说误。当云文王은엇지可히当ᄒᆞ시리요。按此言。文王不能当殷也。集注当犹敌也。其义晓然。且以王者之不作下集注观之。云此言其时之易也。自文武至此七百馀年。异于商之贤圣继作。民苦虐政之甚。异于纣之犹有善政。观此则文王之不能当殷而王业之难可知矣。当从退溪疾书说及今谚解无疑。更见孔贞运曰。文王盛德。何可当也一句吐。少异如愚前说。行仁政이면而王을莫之能御也。置邮注。置驿也。邮驲也。是一名而二训也。似涉重叠。且以置字为驿名。自汉始。春秋无有也。今以置训设似好。而与传命二字。语势相同。

浩然章。四十에不动心。语类我从四十。已不动心。又云孟子游梁时已老。盖至是则已过四十。疾书从之良是。吾不惴焉。退溪曰。惴치아니ᄒᆞ려니와非。当云惴케못ᄒᆞ려니와。按退溪先生之非上说固然矣。其云惴케之解。亦有合商量者。何也。惴치惴케。皆主人而言。不与己相干。以下文言之。则自反而缩。虽千万之众。吾亦往而敌之。此以主己而言。以此例之。则自反而不缩。虽葛宽博之贱。吾岂得不惴焉。然则其解当云吾不惴焉가。疾书吐亦然矣。退溪之解。盖出于集注惴恐惧之也。下一之字。便有主人之意。故解之如是矣。小注饶氏注。亦主己而言。至大至刚。此集注以为气之体段。而小注辅氏指大为体。指刚为用。又曰不言用语。恐踈漏不分晓。无是馁也。是指气也。集注及朱子大全答吕子约书。其义晓然。而小注饶氏以是字属道义曰。无这道义。气便软弱恐误。下节饶氏又曰无是馁也。是无是气则道义馁。按馁字当属其气。不当属道义。言无是浩气。则因循委靡。虽道义之所当为。而气不能助。便索然馁矣。必有事焉。小注朱子曰。集义。是养气之丹头。必有事。是集义之火法。此以道家炼丹之法。以况吾儒养气之说。夫炼丹者以人身为鼎器。精气为药材。六十卦为火候。朔始屯蒙。晦终既未济。为抽添之火法焉。犹养气者以身心为气宇。义直为元材。三件事为节次。而有事勿正勿忘勿助长。为涵养之节度焉。是故龙从火出。虎向水生。而抽添火法。得文武之宜。则精气交蒸凝。成神丹矣。事皆合宜。心无私曲。而涵养节度。无忘助之害。则义直夹持。生出浩然之气矣。以予观于夫子。予宰我之名。古人自称必称名。今谚解训我非。

尊贤使能章。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此廛字市宅也。廛无夫里之布。此廛字受田百𤱶。汉书杨雄传。有田一廛。晋灼曰百亩。谓有宅一廛。则其田百畒。许行所谓愿受一廛是也。

夷惠章。不屑屑。犹书多方篇屑播天命之屑。屑轻也。字汇曰。凡遇事物。轻视不加意曰屑屑。此训明白。公孙丑下首章注。孤虚。术家甲子旬戌亥空。戌亥为孤。辰巳为虚。甲戌旬申酉空。申酉为孤。寅卯为虚。馀仿此。用兵。背孤向虚。今小注饶氏说有异。当考。

陈臻章货取。集注取致也。按取与上不受字相应。似是自取之语。注意取字属王看。

孟子为卿于齐章。为卿。客卿也。战国时。以外国人来仕者。设为客卿之官。以礼待之。

沈同以其私章。观此章。圣人之不轻言语。可以想见矣。孟子只答其所问。而不更推说不可伐之意。故齐人误认以孟子劝伐齐也。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无违。又无所问。故孔子更不答。而他日言于樊迟。以达其意。则圣人之于言语。无一毫剩语推演张皇。亦可见矣。

致为臣而归章。得侍。同朝甚喜。今谚吐。得侍ᄒᆞ야ᄂᆞᆫ同朝甚喜러니。此同朝。指王之群臣而言也。以小注陈氏说观之。其吐当如是矣。孔氏琢玉云。得侍孟子于同朝之上。不胜其国有君子之喜。此吐当云得侍同朝ᄒᆞ야ᄂᆞᆫ甚喜。此同朝。指王身而言也。

充虞路问章。由周以来七百有馀岁。疾书谓自武王己卯。至赧王元年丁未。孟子去齐。乃八百九年也。按据此则恐不可以八百。谓七百馀也。帝王纪年。自共和庚申。始有可据。前于此。不见于史记矣。邵子经世书。推演历筭。以尧元为甲辰。而历代帝王之纪年始定。后来因宗其说。武王元年己卯。即邵法也。历筭上考往古。下验将来。虽有预定日至之术。而至若国祚之长短。即位之久近。何可推测而知之也。尧元甲辰。未知有何明据也。竹书纪年。自武王己卯。至赧王丁未。为七百四十九岁。律历志。周历年亦不过七百馀年。与邵说不同。

滕文公上经界章。彻者彻也。周法。国中用贡法。野用助法。通用夏商之制故曰彻也。糓禄不平。糓民之所输。禄君子所食。

许行章一廛。廛非市宅。乃耕民之居。便是五畒之宅。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舍字属上句读。则엇지陶冶의舍을ᄆᆞᆫ들아다그宫中의셔取ᄒᆞ야用치아니ᄒᆞ고。舍字属下句读。则集注训止。其解当云宫中의取ᄒᆞ야用ᄒᆞᆯ만아니ᄒᆞ고。故曰。劳力者治于人四句。古语也。今谚解吐为是。而沙溪误见集注。以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并作古语看。然则与集注所谓四句之节不合。于文理甚短促。巨屦小屦同价。上云屦大小同则价相若。言大屦无论精粗。其大同则价是一般。小屦无论精粗。其小同则价是一般。而此云大屦小屦同价。与上文不应。盖孟子之言以为汝不论精粗。惟以长短轻重大小同则价是一般。然则人皆不为精而为粗矣。许行梱屦织席为业。假以屦喩。则精屦粗屦之同价。是何异于巨屦小屦之同价。而人岂肯为大者哉。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白湖曰。有省文也。犹言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也。仪礼言丈夫髽。亦同此文法也。惟尧则之注。则法也。则字训。与论语不同。论语注。则准也。周公方且膺之。閟宫为鲁颂。而鲁周公之后。故孟子不详考其世代而曰周公也。集注亦断章取义也。以僖公之颂。而孟子以周公言之。有何断章取义之义耶。未详。下好辩章。亦为周公之诗。殆未可知也。

墨者夷之章。夷子不来。或曰。我且往见호리라ᄒᆞ신ᄃᆡ。夷子ᅵ不来러니。若以孟子使夷子不必来云尔。则当云勿来。或曰不必来。退溪亦曰。今作不来。是孟子绝之以我且往见。于是夷子不敢来耳。往见호리라ᄒᆞ신ᄃᆡ。不来ᄒᆞ니라。孔氏注以不必来为解。与今谚解同。盖归。反蔂梩而掩之。归归其家也。反注覆也。谓自家而复往。取蔂梩运土而掩之也。退溪说归归尸处也。以归其家反尸处之解为非。更详之。更按盖覆也。与谟盖都君之盖同。始见而不忍盖之。而归家取器而反掩之也。

滕文公下公孙衍张仪章。往送之门戒之。上文幷举男女说。礼之辞也。末只举女子。以喩仪衍妾妇之道。所以单说女子事。

宋小国也章。于汤有光注。似不及蔡传及金仁山之说。按于汤有光。言受罪贯盈。流毒四海。成汤在天之灵。亦必杀之。今我代天而讨罪。则于汤之德。亦有光矣。

好辩章。率兽食人。杨墨以禽兽之教。蠧害人心也。离娄上首章。故曰章内。故曰。皆孟子言。故集注不言为古语。而今谚吐作이라ᄒᆞ니라。当曰ᄒᆞ노라。

天下有道章。仁不可为众。言商之子孙虽众。文王之仁。天必命之。虽有十万之众。难乎其为众也。故集注不可为众。犹难为兄难为弟。

伯夷辟纣章。闻文王作兴曰。集注作兴皆起也。今谚解以为句是。而沙溪以作为句。兴属下文读。今见明孔氏解。亦然。曰闻文王起为西伯。于是奋然兴曰云云。以作属文王。以兴属伯夷。似分析太过。

不虞之誉章。不虞之誉。集注虞度也。虞有二义。自料才德未修。未足致誉。是己之所不虞也。人亦不度他才德之如何而妄誉。是人之不虞也。求全之毁。言自修完备。无少欠缺而反致毁也。

不孝有三章。不告而娶。此章之义。专所未晓。圣人人伦之至。而为万世标准者也。立言垂训。莫非后人之所取法也。舜遭人伦之变。不得于父。而为天下之穷人。负罪引慝。号泣旻天。以是情言之。当此之时。岂有室家之念。乃不告而私自娶乎。匡章之出妻屏子。不为孟子之所弃。而舜之不告而娶。又为孟子之所取者何也。若以无后为罪而娶。则搂东家之女。亦在所不弃矣。枉尺直寻。君子所不为而舜为之乎。婚姻之礼。必告乡党僚友。虽以瞽叟为父。而安有不告之理。告之而瞽叟不使娶焉。则是从父命而已。岂可汲汲于无后之为虑而娶之乎。假使己虽不娶。有象在。娶妻生子。独不能继父后乎。假使此时瞽叟虽有杀舜之心。天子既登而庸之矣。将妻之以女矣。声威气势之如何。而瞽叟敢肆其恶。而尧亦何所畏惮而潜为之纳婿乎。此等事。皆所未晓。若以尧典观之。则釐降二女。在不格奸之后。不必如是难处矣。恐是此齐东野说之流行者。而孟子引之耶。否则或后人之伪说欤。僭易记疑。以待博雅之正论。

离娄下可以取章。可以取。可以无取。取言临财。有似可以取者。及再思之。实无可取之义。下同。

逄蒙学射章。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이라。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이라ᄒᆞ니。公明仪。以前篇言之。是古人也。今谚吐。有若与孟子同时而相问答者误。

禹稷章。由己注。由与犹同。然如字读。亦无妨。言其溺其饥。由己之不尽其诚而然也。

匡章章。匡章称章子未详。

万章上首章。怨慕。集注怨慕。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盖怨是心中自有一段歉然。戚戚不容已之至情。与下节解忧之忧字相应。万章未喩怨字之意。以怨亲言。恝注无愁貌。犹俗言힘힘이녀겨。不以为意也。与告子篇小弁章谈笑而道之意同。共为子职。共音恭。恭히子职을。又音供。以供为子之职。两意皆通。于我何哉。注自责不知己有何罪。此怨己之意也。或云与论语于我何有之义同。然则是怨亲。而以恭为子职。有自足之心。非集注之意。又非孝子自歉之心而舜为之耶。盖此句之意。我竭力耕田。恭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必以我有未尽之事而然也。未知我有何事。有以致此耶。欲求其故而不可知也。二女。李谘议东以一女为媵是。小艾。何士信小学注。艾如夜未艾之艾。言知好色则慕父母之心小艾也。然则首二句为一事。而与集注每句为一事不同。文势似不然。

娶妻如之何章。不得娶。不得妻。孝子之心。惟在养志。而不敢有所违怫。当时瞽叟虽畏尧而从之。中心不悦则舜其安乎。此舜之所以初不以告。而尧之不告。亦所以体舜之心也。然不告而娶。已见离娄下篇。又见于此。则似是实有之事。而终是可疑见上。臣庶。注百官也。孔氏云即宫中臣庶。非百官也。按百官。如云百执事之类。非如今朝廷百官也。注诗齐国风。李谘议东曰。凡引卫风豳风曹风邶风等处。皆无国字。惟此章及尽心不素餐兮章。有国字。此似是文字未尽删减者耶。

象日以杀舜章。杀三苗。书云窜三苗。此云杀。书蔡蔡叔之蔡。与禹贡二百里蔡之蔡同意。蔡放也。本作𭯀字。此杀字。疑是𭯀字之省画也。

盛德之士章。永言孝思。公孙丑上篇永言配命注。言念也。谚解以既孝又思释之。恐非言长念孝思而不忘也。

或谓孔子章。子路以告。子路尝以夫子之见南子为非。则岂必以弥子之言。先容于孔子乎。盖闻弥子之言。愤嬖幸之专权而以告之也。

万章下首章。遅遅吾行也。孔氏曰。因子路有趣行。故迟迟。据此则其吐当云迟遅ᄒᆞ라吾ᅵ行也라ᄒᆞ시니。子路事当考。

交际章。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此十四字。孟子疾书恐脱简。在滕文公下篇彭更问章不以为泰之上。孔氏曰。不待教而诛之法。殷受于夏。周受于殷。犯此则杀。不待费辞细鞫。其法至今为光烈明显。则御得之货。如之何受之。

告子上鱼我所欲章。乡为身死。沙溪以死为句是。兼所爱章。狼疾。以集注之意观之。狼性多疑善顾。以伺察非常。有疾则不能焉。以喩人养其一指之轻而忽于其重者。无善顾之明也。或云狼善顾。而疾走则不能顾。喩人急于目前。不及于后虑也。

告子下曹交章。一匹雏。匹音木。谚解作如字非。奚有于是是字。指形体。集注以此章谓曹交事长之礼不至。求道之心不笃。故孟子不容其受业。亦不屑之教诲也。今据孔氏之解。曰交盖一时有志者。故引文王汤。有欣慕圣人。悔咎自家意思。故孟子明言而勉之。所谓归求有馀师者。此正点他为尧舜之精处。此或可备一说耶。

小弁章。不可矶。水微激于石而遽怒。子微激于母而遽怒。故曰不可矶。石比母。子比水。退溪释义曰。可히矶치못홈이니。盖激者矶而怒者水。过者亲而怒者子。以矶微激而水遽怒。比亲小过而子辄怒。岂不明甚乎。矶指母也。水指子也。

淳于髡章。从而祭。谓从此以后。有郊祭之事。非谓孔子往从而与祭也。

五霸章。入其疆二吐皆作에似宜。在位则有让ᄒᆞ고。谚解蒙上有庆吐为이니非。一不朝以下。别为述职之事。与上文不属。

白圭章。五糓不生。黍为五糓之一则吐当为호ᄃᆡ。今谚解作ᄒᆞ고非。

君子不亮章。亮。集注信。与谅同。明儒徐自溟曰。亮是明亮。执是执守。见之未明。如何持之能固。择而未精。如何守之能一。此可备一说。

舜发于𤱶畒章。征于色发于声。集注验于人之色。发于人之声。此言人之礼貌之衰见于色。呵责之意发于声。皆主人而言。小注朱子曰。征色发声。其过形于外。此主己而言。与集注不同。

尽心上自范之齐章。大哉居乎。养本乎居。故单言居。

道则高矣章。引而不发이나。跃如也라。中道而立ᄒᆞ나니。考之集注。吐当如是。而谚解吐不发ᄒᆞ야。如也ᄒᆞ야。而立이여든。此本出退溪释义而似误。今从疾书吐。跃如也。犹俗云번듯ᄒᆞ단말이니。犹分明易见也。

尽心下我善为陈章。若崩厥角。稽首。崩是角垂向下之意。言民之叩首。如兽角之触地也。疾书云汉书。诸侯王丧厥角稽首。文选丘希范与陈伯之书云。朝鲜海昌厥角受化。注以额叩地也。然则若崩ᄒᆞ야。别为一句。其靡然归化。如山岳之崩也。此与集注异。而可备一说。

貉稽章引诗云云。疾书云家语孔子诛少正卯曰。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又按绵之一章注。已为文王时事矣。且孟子曰。文王事昆夷。则不殄厥愠。奚独太王为然。郑氏笺。亦以此句作文王事。

布缕之征章。集注两税三限。两税。宋制依唐。有夏秋两税。欲宽民力。不于一年尽纳。三限。又令纳税之际。不于一时督纳。定为三限也。

馆于上宫章。往者不追。言不追咎其既往之失也。今谚解以人之往者不追之意释之非也。右孟子

南丈幼张曰。中庸二十五章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乀匚亽。章句分诚道而双言之。然下文却言诚而不言道。以吾所见。道即诚之道也。上文吐释。当云诚者飞卩自成也乀匚。而道自道也乀匚亽。然后以下文诚者物之终始章句所云。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者。注于上文下。则意自明而似不必分而二之也。余乍闻之。深以为喜。后更思之。却有不然者。盖诚是实理。不待人为而自成者。天有此实理而能成天。地有此实理而能成地。物有此实理而能成物。故曰诚者自成也。能就此实理所成之中而有所当自行之理。即所谓道。而道者人之所由者也。故曰而道自道也。为道之本则在诚。行诚之用则在道。不可混而为一也。下文言诚之为贵。又曰时措之宜。能诚之时措之者。皆道之所行也。先儒曰。此诚字即天命之性。此道字即率性之道。当从容更辨。而是日主人以色忧兢惶。故语未卒而径归。右中庸

大学之德。犹中庸之性。受于天为性。得于天为德。则性与德。原非二物。明者。赞美之辞。如孟子之称性为善也。譬之人。人有名有字。性犹名。明德犹字。下文明德传曰。顾𬤊天之明命。天之明命。非性而为我之明德乎。或曰。孟子尽心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德章句亦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此以心训明德者何也。曰。性一而已。而有情心意志之别。情是性动处名。心是性动后有作用之名。意是心作用处有所计较之名。志是计较后有定向之名。皆本于一性而随指异名。非有许多名目。各占间架于性中也。性寓于心而性中原有灵底理。心又属火。此心字。以血肉之心言。本自光明。故心体虚灵不昧。包得许多道理。应得许多事物。贯动静该体用。此所以心统性情也。明德之实体是性。而其作用处是心。朱门人问。明德是仁义礼智之性。曰便是。又问明德是主于心而言。曰这个道理在心里。光明照彻。无一毫不明。合此二说而观之。明德之义自明矣。

问。先儒董文正,名槐。勉斋门人。王鲁斋,方正学皆谓格致章未尝亡。以经文知止物有二节当之。其义如何。曰余不见本文。未知其得失之如何。而尝因是而推之。明德新民。即修己治人之名。己与人皆物也。其所作为者事也。明之者。格致之工也。修己治人。皆加明之之工。欲使二者俱止于至善之地。此格致之至工也。既知其止于至善之地。而必加定静安之工。即所谓涵养也。涵养熟而发之于行。则处事精详而能得其所止。知行之能事毕矣。盖其明之之工。不在他。凡物皆有本末。凡事皆有终始。格物之工。不过穷事物之理。其要不出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八字。本末终始之间。亦当有先后之序。以其大者言之。明德为本为始而当先。新民为末为终而当后。细分之。则明德有本末始终。新民有本末始终。推之万物万事。莫不皆然。而当审其先后之别而不乱。则皆归实学而去道不远。道即大学之道而至善之所在也。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此即大学格物致知。知所先后之意也。渊源所自。其意一揆矣。下节曰。致知在格物。知字即上知止之知字。物字即上物有之物字。不必别为一章。而其意似足。三公之意。或出于此而然耶。然而章句已定。何必别作话头。以起争端乎。

问。穷理字出易传。则格物何不训以穷理乎。曰。以格训穷犹可也。以物训理则不可。诗曰有物有则。则理也。有物则有理。若以物训理。理与物无别矣。曰。章句格物之训。果无疑乎。曰。此尝抱疑未决者也。训格为至。训物为事。则格物之训。为至事矣。单言至事而文义不明。故继之曰穷至事物之理。如是而后。其义可见。恐欠简当。且事是有物以后之名。则以物训事。与以理训物之不可无异。实欲就质于先觉而不得者也。

经文明德专言性。而章句释之曰。人之所得乎天者是也。又继之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是言心而兼言气。盖理无为而气有为。人之用工。必从气边做去故也。程子曰。论气不论理不明。论理不论气不备。

上明字。虽格致之义。而行亦包在其中。

大学自知至而后意诚。天下平一句。各为一件工夫。若物格而后知至一句。是物格则知自至而无别下工夫处。故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非两事。吾之知因格物而明。无物则知无所寓。知与物虽两事。而其用工则只格物而已。

言古之欲明明德者。叹今世之不然也。

章句穷至事物之理。以心而言。物理之至处无不到。以物而言。以吾心之知。穷至事物之理。事物之理。皆到于吾心矣。

大学中庸首章。语异而意同。其云明明德。即天命之性率性之道。其云新民。即修道之教。其云知至。即致中和。

大学明德新民。皆止于至善。至善即理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则至善之理也。故必知至善之所在然后。可谓格物矣。其下继之曰知止。此欲其知明德新民。各有至善之理也。知止之道。必也格物。故其下又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盖格物之义。不出于物理之本末事理之终始而已。然而格物必自近始。故又曰知所先后。所谓先后。内自心身。外至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皆有先后之缓急。不可以躐等也。孟子曰。尧舜之知。致知之知。而不遍物。格物之物。急先务也。知所先后之义。格致之道。如是而止尔。又曰。即近道矣。道至善之谓也。

先儒以意为私而以情为正。似为未安。大学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章句释之曰。意者心之所发也。非专以为恶也。既发之后。流于人欲则恶。一于中节则善。故欲审其几。以实其心之所发也。

诚意之诚字。即敬字工夫也。

静时为心。动时为意。犹性静而情动。

听讼章。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无情犹言无知。无情者。虽有冤屈。不能卞释事理。导达其意。为官长者。必也诱导开晓。使之自尽其意。然后民情上通而无壅隔之患矣。大畏民志之畏。与可畏非民之畏同。民志之向背而治乱判焉。岂非大可畏者乎。尝观世之为官者。既无明德之工。而御民之际。恐有奸伪。必先施威虐。使民不敢开口而尽其情者多矣。此岂夫子听讼之意乎。章句以实训情。故又以虚诞二字对举而言之。终有所疑。此或备一说否。有疑必质。先贤之所望于后进。故僭论志疑。右大学。

姑息。檀弓曾子曰。细人之爱人以姑息。注姑且也。息休也。又尸子曰。纣弃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语。注姑妇女也。息小儿也。其义为长。

孔子受诬。礼记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问于聊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按史记曰。叔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郑氏引以解此章曰。征在野合而生孔子。故耻之不告。为王肃所驳。孔䟽又曲为之解而全不成说。其言曰。野合谓不备于礼。非谓草野而合也。征在耻不备礼。见孔子知礼故不告。设如其言。则征在何不于始嫁时耻其不备礼而不嫁。乃于既嫁生子之后。夫死又许多年。而反以为耻。不以夫之葬处告其子耶。䟽又曰。征在以幼少之女。嫁七十之人。是以羞惭不能告。此以家语之文为据而云幼少七十也。然则征在不以为耻于其父之问而先其姊而进对。乃反羞惭于其子者。又何情理。大抵使征在嫁不备礼。以少配老。真可羞耻。既为其人之妻。又生其人之子。又葬其人之死。又处其人之室。而独不告其人所葬之地于其子然后。为可以杀其耻耶。告之何耻。而谓至死不告耶。马迁郑氏所记耻之不告者。其意不在于不告墓地也。谓征在与叔梁纥邂逅草野。遂生孔子。故不敢归孔子之室而老于父家。是以耻之。孔子既长而犹不敢告之以其父之为谁。故亦不知其墓也。是不但以孔子为不识墓之人。且使为不知父之人也。噫。颜氏之死也。夫子之成立久矣。尚不知其父之为谁乎。迁也不知其说之为诬圣人害世教而敢笔之于书。郑氏又引以解经则其罪均矣。孔颖达辈不但不知攻斥。乃反䂓䂓为之解而徒费妄说。甚矣其惑。而汉唐诸儒见识之陋。盖如是矣。礼记一书。虽列于经。而其中伪撰亦多。若文王与龄。孔子不知父墓之说。尤其诞妄者也。都是汉儒掇拾傅会之言也。

宰我受诬。孔颖达礼记䟽。宰我请丧亲一期。终助陈恒之乱。此以马史为据也。左传。陈恒之党阚止字子我。而史记误以为宰我。宰我虽有短丧之问。是亦圣门高弟。何至于助逆。而后世亦何以列于十哲耶。家语亦言宰我与田常为乱而夷三族。盖家语出于王肃。肃亦因马史而有此语也。苏子由曰。马迁踈略而轻信马史。虽云实录而实多踈漏处。使圣门高弟受诬而疑乱后世。著书岂不难哉。右礼记

易因卦而取象。诗因物而兴比。春秋因人之善恶事之是非而褒贬。其义一也。书以道政事。礼以正名分。乐以辨雅郑。其义一定而易见。易也诗也春秋也。其义深奥而难知。要在体究取象兴比褒贬之意。而求其义理之至当。不然则多归于傅会穿凿而失其正矣。

自汉以来。以易书诗礼春秋为五经。唐时立学官用九经。三礼三传。分而习之。故为九也。其刻石国子监则云九经。幷孝经论语尔雅。宋时程朱两先生取礼记之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以配论语。谓之四书。十三经之名始此。前后诸儒释经之书。或曰传或曰笺。或曰解或曰学。后世通谓之注。春秋有左氏公羊穀梁传。仪礼丧服。有子夏传。皆春秋时人。书有孔安国传。诗有毛苌传郑玄笺。周礼仪礼礼记有郑玄注。公羊有何休学。孟子有赵岐注。皆汉人。易有王弼注。魏人。系辞有韩康伯注。晋人。论语有何晏集解。魏人。左氏有杜预注。尔雅有郭璞注。糓梁有范寗集解。皆晋人。孝经有唐明皇御注。其后诸儒释注之书。名曰正义。后世通谓之䟽。旧唐书儒学传。太宗以经籍文字多讹谬。诏颜师古。考定五经。又以儒学多门。诏孔颖达与诸儒。纂定五经义䟽。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时但有易书诗礼记左氏春秋五经。永徽中。贾公彦始撰周礼仪礼义䟽。杨士勋撰糓梁䟽。宋邢昺撰孝经论语尔雅䟽。孙奭撰孟子䟽。公羊䟽失所撰人名。或云唐徐彦撰。宋史。李至传国子监。上言五经书既已板行。惟二传二礼孝经论语尔雅注䟽未修。请重加校雠。以备刊刻。从之。新唐书孔颖达传。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百馀篇。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诏更令裁定。未就。永徽二年。诏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颁行。今人但知五经正义之出于孔颖达。而不知非一人之书也。唐宋取士。皆用九经。以其出于传记者言之。通典晋元帝时。太常贺循上言。多故历纪。儒道荒废。学者兼明经义者少。春秋三传。俱出圣人。而义归不同。自前代通儒未有能兼学者也。今宜周礼仪礼置博士二人。春秋三传置三人。其馀易书诗置一人。太常荀崧上言。周易郑注根源。诚可深惜。仪礼一经。所谓曲礼。郑玄于礼。皆有证据。孔子作春秋。左丘明,子夏造滕亲受。撰其所闻。为之传。微辞妙旨。无不精究。公羊高亲受子夏。糓梁赤师徒相传。亦足有所证正。宜各置一人。以传其学。遇王敦难。不行。唐贞观九年。敕自今明经。兼习周礼仪礼。开元八年。国子司业李元瓘上言。三礼三传及毛诗尚书周易等。并圣贤微旨。生人教业。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咸以礼记文少。人皆竞读。周礼经邦之䂓则。仪礼庄敬之楷模。公羊穀梁历代宗习。今四经殆绝。请贡人预习。以此开劝。即望四海均习。九经该备。从之。又十六年。国子祭酒杨玚言。今之明经。习左氏者。十无二三。周礼仪礼公羊糓梁。殆将绝废。请加优奖下制。明习左氏及通周礼等四经者出身。免任散官。宋史。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士治易书诗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是时仪礼春秋。皆不列学官。元祐初。始复春秋左传。孝宗时。朱子乞修三礼箚言。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遗本宗末。其失已甚。自明以后。定为五经。而周礼仪礼公谷二传。幷不列于学官。与古人抱遗经扶微学之心不同。盖自前士子以四传之难习。而主教之臣。循其私意。遂举历代相传之经典。弃之而不学。苟便己私。用之干禄。率天下而欺君负国。莫甚于此。经学日衰。人才日下。职此之由也。

明永乐中。命儒臣纂修四书五经大全。即今本小注也。日知录曰。自朱子作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后。黄勉斋名干。字直卿。有论语通释。而采语录。附于章句之下。则始于真西山。名德秀。字希元。名曰集义。止大学一书。祝宗道名洙乃仿而足之。为四书附录。后有蔡觉轩名摸。字仲觉。四书集䟽,赵格庵名顺孙四书纂䟽,吴克斋名真子四书集成。论者病其汎滥。于是陈定宇名栎。字寿翁。作四书发明。胡云峯名炳文。字仲虎。作四书通。而定宇门人倪道川名士毅。字仲弘。合二书为一。颇有删定。名曰四书辑释。有汪克宽序。至正丙戌也。大全修而诸书皆废。而就辑释中。特小有增删。其详其简。或多不如倪氏。大学中庸或问。则全不异而间有舛误。如大学格致章。或问是亦不待七十子丧而大义已乖矣。辑释引汉书刘歆移太常书。有曰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又孔子家语后序。亦有此二句。大全则去其所引刘歆书。但言出家语。后序则失其本矣。中庸九经章。或问引贾捐之对元帝语。辑释引汉书本传文曰。夫后宫色盛则贤者隐微。佞臣用事则争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此捐之之言。谓文帝不听后宫幸臣之请尔。大全则改云元帝不行。既不知古书。又不辩语气。至春秋大全。则全袭元人汪克宽胡传纂䟽。字德辅。隐居不仕。以十年之功。为此书。但改其中愚按二字为汪氏曰。及添庐陵李氏等一二条而已。诗经大全。则全袭元人刘瑾诗传通释。而改其中愚按二字。为安城刘氏曰。其三经。后人皆不见旧书。亦未必不因前人也。当日儒臣奉旨修四书五经大全。颁餐钱给笔札。书成之日。赐金迁秩。所费于国家者。不知凡几。将谓此书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学之功。启百世儒林之緖。而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唐宋之时。有是事乎。岂非骨鲠之臣。已空于建文之代。而制义初行。一时人士。尽弃宋元以来所传之实学。上下相蒙。以饕禄利而莫之间也。呜呼。经学之废。实自此始。后之君子欲扫而更之。亦难乎其为力矣。又曰。洪武二十七年。诏儒臣正蔡氏书传。上以蔡传日月五星运行。与朱子诗传不同。及其他注说。与番阳邹季友所论。间亦有未安者。遂诏征天下儒臣。定正之。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等。緫其事。凡蔡传得者存之。失者正之。又采诸家之说。足其未备。书成。赐名书传会选。颁行天下。按此书尧典。谓天左旋。日月五星。违天而右转。陈氏祥道。高宗肜日。谓祖庚绎于高宗之庙。金氏履祥。西伯戡黎。谓是武王。金氏。洛诰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谓周公辅成王之七年。张氏,陈氏栎。皆不易之论。又如禹贡厥赋贞。主苏氏轼谓赋与田正相当。泾属渭汭。主孔传水北曰汭。太甲自周有终。主金氏谓周当作君。多方不克开于民之丽。主叶氏,陈氏栎谓古者治狱。以附罪为丽。皆可从。然所采既博。亦或失当。如金縢周公居东。谓孔氏以为东征非是。至洛诰。又取东征之说。自相抵牾。每传之下。系以经文及传音释。于字音字体字义。辩之甚详。其传中用古人姓字古书名目。必具出处。兼亦考证典故。盖宋元以来诸儒之规模犹在。而其为此书者。皆自幼为务本之学。非由八股发身之人。故所著之书。虽不及先儒。而尚有功于后学。至永乐中。修尚书大全。不惟删去异说。幷音释亦不存矣。愚尝谓自宋之末造。以至有明之初年。经术人才。于斯为盛。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十族诛而臣节变。洪武永乐之间。亦世道升降之一会矣。按今见顾氏此说。则明儒大全之辑。未免为儒门大疵。玆表出之。以示同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