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庵集 (李秉成)/卷五

卷四 顺庵集
卷五
作者:李秉成
1741年
卷六

答李宜甫

编辑

去冬。同张君弼文。读书于巫溪山中。此即往年。与兄辈觞咏纵浪之所。岩壁醉墨。尚可摩挲。遇境怀想。不能自已。只与张君。说道旧事。而为之怅然。不意手书来坠此中。重之以辱和诗什。一读一噱。恍如重拉故人于泉声山色之间也。宜即奉答以宣此意。而会以贱疾。撤还卒卒。旋又将母东来。讨便无路。尚未有诗札继以往来。每念耿耿。如食物之不下也。比已改岁。想眷集均安。第剧驰情。弟一入穷峡。亲朋断绝。北里诸公。何人不在念中。而最难忘者吾兄耳。未知弟与贤者。有何耐久缘。而若是其难忘而难舍耶。此去高隐。不至绝然辽阔。嘉陵江水。上通骊岸。浮舟往来。只可费数日。然此恐难办。但闻龙津。实为两地中央。而彼此水程不过六十许里。发书期日。各以一棹来会。则实为一段胜事。兄其有意否。古人有千里命驾者。此非必力量大过于今人。只是拼得一出门。况此龙江。只是半日舟楫之劳。则顾何至甚难也。且上游一会。固吾辈所尝料量。而今若因此获遂。则益可幸矣。闻金太冲方在檗溪。亦可以一书唤来矣。未知如何。三冬静居。看得何书。中年日月。益可惜。须加努力。无贻老大之悔也。弟方以此自警。聊复远勖于同志者耳。惟兄恕照。

答九弟汝受

编辑

稽颡。彼此凶忧之迹。既无以相面诉此哀臆。则固宜以伻疏往来。相问死生。而悲迷荒愦。兼且私居乏人。不能如意。每一念至。为之怅悢。玆获哀翰之赐。辞旨勤笃。慰抚备至。已不胜区区感戢。况承归自溪上。侍奠支保。尤以为慰也。罪从等。顽忍不死。日复一日。俯仰穷急。无复人理。而老人神气。近又凛凛。实有朝暮之忧。情理煎迫。益复如何。尤庵文集。猥蒙俯询。且使之论其文章之高下。造诣之浅深。甚矣。哀之不量人也。承教愧駴。莫知所以为对也。盖此老文字。实是三百年来一种大文字。傥非有大眼目大力量者。似不可遽然容喙以取僭狂之罪。是以当世如三渊丈。何等眼目。而亦不敢容易评隲。顷日临过及此。只有一味叹仰之意。况如我辈眇末浅陋。有何定见。而说得郞当。自陷犯分之诛也。且其篇帙浩穰。看阅未半。有若初入巨海。莫知其涯际。只见其波澜之澎湃。气势之灏洋而已。顾何容以短绠。有可以窥测哉。第又念之。哀既以此发问于人。则可知其胸中。先有权衡。何不明言竭论。而姑为此发端不竟之说耶。恐非古人倾倒披露。无有底蕴之意。窃所讶叹。幸乞先以高明之见。快赐示教。则此于其间。得以䌷绎。若有一斑之得。则或可以有所往复也。未知如何。

答金莘老

编辑

数昨。沈叔赍来书及今便手墨。长弟入手。旬日之内。得此两信。其喜可知。顾此哀苦垂死之中。百念俱灰。而每见兄书。辄为之蹶然惊起。如有所得。诚以平素情好。著在心肝。自不能忘也。就审冬寒。侍履安胜。是则可慰。而第其满纸说去。计活酸楚之状。隐约如见。久知吾人半生安乐津津。眉宇未尝有一日之皱。及今迟暮之年。流落穷峡。饥寒忧愁。其何以堪之。吾辈之穷。一至于此。令人忉忉。亦复奈何。灯下读来书。因以不寐通昔。耿耿此意。可以想矣。然今兄扶奉板舆。归依松楸。是可谓爰得我所。如弟孤露穷毒者。亦何由得羡。古人曰。常将不如我者自比。则亦可少安。此实巧于处穷。玆以奉告。未知如何。来便晓来立促。不能具悉。

答金莘老

编辑

平生故人。隔岁阻阔之馀。卒然叩门。信宿而归。其所惊喜。直若从天而下也。第苦人多说话不成。别来怀緖之惘惘。又如前日。不觉向来一会之为多。人心可谓无穷也。栗奴忽到。承拜手书之赐。区区披慰。有不可言。第闻大哥所患尚尔未舍。可想不眠之忧矣。第病根既久。有非时月可瘳。投药属耳。亦难即责其效。惟须勿复惊扰。从容将理。则药力久久自行。终无他虞耳。罪弟哀苦如昨。残喘凛然。送兄之后。道陈诸人。亦不复来。兀兀伥伥。益无以为心奈何。向平之托。岂敢少忘。而亲旧四散。无处可问。鄙意则世谊之敦厚。形势之稳便。终未有胜于高城叔家。兄之曩日趑趄。终是过计。更入思议也。顷自高城委问婚处。弟果举似兄家。数昨书来。甚有倾向之意。兄若有意。更可以往复消详矣。此事固弟之所尝经历。而每患其种种掣肘。圆缺相参。而惟彼滩翁家世。明楼凡百。既无可言。而重之以郞材之贤。臭味之同。殆可谓全圆而无缺也。世以无母为嫌。而此则既有慈父慈兄。又有养育如母之二嫂二妹。则亦不必以此为嫌。弟岂欺兄哉。此非欲为高城居间。只恐吾兄失此好处。致有后悔。惟兄商量而前却之耳。

答朴公美

编辑

昨日小𨂜。适苦少挠。未即奉复。想致盛讶。所谕尤庵语录。逐段立论。简当的确。无可改评。始知吾人不害为葩翁之后世子云。为之叹仰。追谥一段。亦可见此老平日心事。而兄不举似。或未之察耶。毁经一段。顾未及深究。岂是一字之误。流血千里之意耶。姑待后日面商耳。便閟之证。转成毒痢委顿。借儿不宣。

答朴公美

编辑

示谕奉悉。人主之保养精神。其道非一。而若言其大者。则只是戒酒色而已。故古人之戒其君。必曰无荒于色。无崇于饮。是以朱夫子之论诸葛孔明之智虑精明。威望隆重者。亦以其寡欲养心。而本之以正得丑妇。然则尤翁之于保养精神。释之以戒酒止色者。政得朱夫子之意。愚见如此。未知高意于此段。作如何注释。可为明白的当攧扑不破耶。至于陈寔吊张让事。自别一义云云。窃所未晓。陈太丘之屈意吊竖。足可为荀彧失身附曹之张本。则条贯亦自不异。此论荀彧而反引陈公事。陈公非荀家父兄师友。此不著题云。则亦似太局。荀,陈两家。俱是汝南名德长老。则今引太丘吊竖事。以为父兄师友文饰覆盖之证。此正善喩。且下等字。亦非专指此一事。尤不害义。未知如何。更乞示教。

与朴公美

编辑

贵稿。每欲一见而不得矣。今闻侍人之言。近治十馀呇册子。以备净写。平日著述之多。盖可知矣。区区忝在从游之末。今已累年。其所以相与讲论者。无所不及。而终不以数篇文字见示。令人不能不介介也。兄若徒恃其蓄储之富。而无意于倾囷倒廪。则近于吝矣。或以为世无眼目。无所事于示人。则近于骄矣。决知贤者无是病矣。窃计雅意一味退然。未尝以词华自居。今不欲以文字夸示眩耀于知旧耳目。如世俗浮诞之为则可矣。然彼则为名。我则为实。固不相妨。况兄我之间。似不至用此为嫌。以伤真实相与之意。反复思量。莫晓盛意之所在也。不敢自外。辄此奉布。几赐俯教。以解此惑耳。

与具子受

编辑

稽颡。旱炎比甚。不审谪里动止何似。过岭之行。固是吾党同一运气。不须惊叹。而窃闻阿堵之疾。已成废痼之人。瘗夭之戚。又出于穷途提挈之中。此皆人理之所不可堪。天之穷吾人。胡至此极耶。范忠宣永州之行。两目俱丧。韩文公潮州之谪。一女不随。此实古今之所悲。而今复萃兄之一身。虽使释迦老子闻之。亦必下泪。况此忝在亲友之末哉。然事已至此。惟当任运委命。怡然自遣。可以免识理君子之讥。窃计明者。有以处之也。鞮屦上途之日。借人走唁。纬繣虚返。一书追问。淹缓未举。以至于今。每一念之。如食物之未下也。万乞恕之。馀怀多少。书不敢尽。都在默会。

与七弟汝五秉常

编辑

春初复札。来入手中。披读惊喜。不知惠州之在天上。且其书中辞气。纡婉暇豫。了无穷途邑邑之意。诚由平日恬淡之操。不以困厄而有所变移也。炎序伊始。烝郁转甚。此时谪履何如。蓬蒿满地。炊烟不生。此政穷居计活。其何以堪之。但闻彼中风土不至甚恶。朝夕侍欢。凡百粗继。此时得此。亦非少幸。比之于圣得诸人所遭。不翅十分安泰。持以自宽。亦可以自遣矣。况近以直令锡友。为南道主人。必不使台饥卧。以是为幸。申圣与竟以柩归。此亦章子厚所为耶。吾党好个人。时复见抽。时运所关。亦复奈何。台既远矣。无可言者。白门宗党。次第散落。时或相见。非复向来意象矣。孤露危喘。尤无以藉在。每忆䜩和旧事。为之悢悢。想台亦同此意耳。家奴适往花山。略此附候。花山曾相识否。曾以书相托。未知其如何也。

与李载大夏坤

编辑

稽颡。春初联复。计已关照。哀苦凛凛。人事都绝。不复以书疏继以往来。每想高踪好襟。与夫林泉隐居之乐。未尝不南望叹息。数昨因贤从。始承体中不佳。未知何㨾证祟。而久执不废。念兄近颇衰惫。疾疢侵凌。又复如此。殊令人忧念。第其根本既完。外邪易退。捐书册。近医药。久之自可痊祛。尚恃此以不恐耳。罪弟顽然如昨。时序遄迈。情理穷冤。日复一日。兼以旧病根委渐痼。腹痞便閟。往往危死。只恨残喘之未即就灭也。兄及莘老。既有杳然不相及之叹。前日往还知旧。只有陈兄修弟留在京口。而亦不得频频相见。则癯然块处。顾何以聊赖为生耶。奈何奈何。顾此湖上归计。至今威迟。实以私家多故。而早晩傥去。益复商参矣。然弟辈偶得数年不死。而兄或遂一游内浦之计。亦可以晩暮相期于宽闲之境矣。事难前筭。聊为之说及耳。子野穷死绝可悲。闻有叹逝诸作。恨不一读。崔生告行。略此附候。舍兄方滞楸下。故未有书耳。

与金兄圣得希鲁昆季

编辑

稽颡言。今日之祸。人无得免。等闲行遣。固不足言。而至如执事昆仲。情理切悲。非比馀人。略闻其时去留景色。令人殆欲汪然。向来又伏闻大夫人患候。进退无常。每承此报。想兄方寸。辄为之气短。今不必多少追提以伤远怀也。塞外荒绝。何莫非魑魅之乡。而闻兄谪所。穷意最深。以兄癃病之躯。埋然投此。廪食不至。医药无路。其将何以聊赖而撑持耶。然春新。朱崖未必死了许多人。盖自有天也。惟当随遇恰然。可以不至于内食之忧。窃想旷怀雅操。有以不疚于穷约之际也。自兄有此事。日夕忉怛。何尝少忘。而疾病哀苦。不复以生人自处。一书走唁。著于心而久未得就。此岂情鲜而然哉。想或有以恕之也。季台谪居凡百。亦复何如。琼雷相望。虽是天借之便。而既非接壤。相去不迩。顾何益于陟冈之恨耶。但闻其地稍可支吾。况是文翁旧乡。颇有人士讲论之乐。亦足以忘其迁谪之怀也。仲礼志气不衰。材力尚强。一行气力。不能无望于仲礼也。未知以为如何。不欲别书。更惹此悲苦。幸以此纸。转示如何。

与大堤守南国宝

编辑

南来惘惘。无以遣日。欲倩画手。写出湖南数十景作一帖。以为卧游之资。闻贵郡吴,朴诸手。足任此役。玆以二十幅袜材送去。幸分托染惠也。弟于东画。甚厌其麤率。院法须令用笔细密。而亦略施淡采。然后政可观也。此帖若成。当先征小跋于吾兄。而南来亲朋。各有所题。则他日西归。可以借手。亦一事也。南中诸胜。弟不能尽谙。随闻录上。诸君亦参以目见足践。而随意下笔。不必以此录为拘矣。吴师曾有雅分。必不拒此好事。而亦在吾兄为之助成耳。

与朴尚甫弼周

编辑

顷蒙垂书存问丧故。而顾悲挠卒卒为报。殊用愧懅。暑热伊始。伏惟静里动止清适。相望只隔衣带水。挐一小舠。可以相聚。而私家多故。计莫之遂。每以此意说及于吉甫兄弟。而为之耿耿矣。弟丧戚之馀。疾病转剧。仍以意况牢落。此等情境。想有以默会矣。向日葬时。未及求诔。盖以鄙家曾不受挽。亦以忧故扰扰。临期未遑。近又念之。闺阃言行。若不托之于文字之记述。则将无以表见于世。古人云妇人之美。非诔不显。政以此也。追念平生。亦有一二可道者。不忍其遂至堙没。玆欲谒文于数三知旧。而窃念执事之于亡人。既有宗党兄弟之懿。似可以借此为丐。而且其一言亦足以不朽死者。若蒙贤者怜而许之。贲之以一通哀辞。则其为幽明之感。如何如何。妇人事行。岂复有表表可纪者。而但其性度安详。心事洁白。相为夫妇四十年。未尝见一言一行。或近于浮夸虚伪。生长纨绮而绝祛芬华之习。经历困窭而终无怨悔之色。盖其雅尚澹泊。不慕富贵。居常退然。随分任运。区区顾尝懒于科宦。亦不能无助。湖外小庄。遥自经理。将欲为尽室鹿门之隐。而人事遽至此矣。凡此数事。或可以略识闺度之大体。而又尝于庄烈王后时通籍大内。时年仅七八。动止应对。宛如成人。大被宫闱所奇爱。此亦可为诔中一事也。本欲躬进面告。而贱疾久无起色。今以一书先之。亦乞亮之也。

与金若虚

编辑

顷于郑元伯便。托附一书。久未承复。可郁。初炎伊始。不审兄履如何。弟前患关格。近又复发。委顿数旬。神气之衰。几争十年。自怜奈何。即闻金甥以其所遭近加节拍。忧惧罔措。涕泣不食。将至于生病之境云。未知近加节拍者何事。而闻来不觉愍然。此系尊家门内事。非外人所敢知。而但此儿年纪未壮。气血未定。性又褊急。不知回旋。一有拂逆。辄不堪忍。即渠性度如此。而今以此非常之举。龂龂相加。使渠昼夜忧惕。不知所出。如此不已。则儿少心气。易致损伤。几何而不至于成疾之境。几何而又不至于死生可虑之境耶。存亡继绝。固是大事。而比之调护目前。生人之道。犹有缓急。今乃不复念及于渠之一身之死生。而恐吓督迫。惟以务胜一小儿为事。此岂一家长者处子弟恤孤寡之道耶。他人固不足道。兄视此儿。想不异于兄之宗文矣。其所以顾抚爱护。惟恐或伤者。似无所不用其极。而今反使至于此境。殊可慨叹。令季后事。岂不可悲。而此非一时汲汲之事。从容宽缓。沉思默计。亦岂无好㨾区处之道。如此然后理顺事完。可以无后悔。弟曾以此缕缕言及。而兄终漠然不听。奈何奈何。曾闻沙溪之祀。初属于金都正万增丈。金丈年少惊遑。至于逃避。尤庵闻之曰。此亦人情。溪上诸老。亦不曾以此。相迫先辈之处。伦纪固自如此。未闻如尊家之不顾事势。切切不已也。固知兄家一家。以弟之干人家事。谯责不少。而痛痒之关。情爱之牵。不得不又复如此。幸兄权阁此事。姑且数三年以待儿辈血气稍完。心气稍坚。然后从便善处。俾不至于伤生伤伦之境。千万至祝。

答陶山李相公宜显

编辑

数日之内。猥被降屈威尊。洊书下存。顾此病伏。坐辱眷勤。区区惶感之馀。谨审匀体起居一向珍卫。下忱尤不任慰仰。亡室文字。蒙此完就投惠。读来感幸。不知所喩。况此体裁典雅。笔势俊伟。其所以阐发言行。无复馀憾。虽宛陵之得之于欧公者。殆无以过此。逝者借此。将可以不朽于土中。妇人之行。非诔不显者。政谓是也。尤切感佩之至。一篇全完。未见欠缺。然病里昏瞀。从当谛览。如有可商量者。谨当更禀耳。病状尚尔沉顿。无以躬进以申谢意。窃想弘度。有以恕之。而第切悚仄。

答洪兄君则

编辑

夜来调候何如。昨书适有小纷。未即奉复。悚叹。林学士稿。顷因签询。略及鄙见。反蒙惠以长牍。论评甚盛。有以见执事爱诗之笃而守论之确也。不任钦叹。区区亦非谓此稿篇篇句句。皆合绳墨。粹然无疵也。虽其字句对偶。实多鉏铻。而大槩诸篇。多是沉实中自有意味之优。此固未易得。若以其小疵而弃其全稿。则岂不惜哉。鄙见如此而已。左录拈示。果如来教。但所谓疵病有一字而可弃其全篇者。亦有以一句之佳而掩其全篇之疵者。以此稿论之。鸣蝉寂若呑。以一字而可弃全篇。青山归半体。以一句而可掩他句之疵者也。礼乐皇王。终非本色。不敢以高评为不是。愿效子安才。实寓重创之意。依北拱之依。似是依仿之义。而此非佳作。不必深论。大峡星如沸。何至于带得鬼气耶。都俟相对一一面讨。第稿中洪学士篇。句意浮浅。韵味且短。实无以动人。而执事盛加称许。谓之压卷。窃所未晓。贱疾遇暑添剧。秋凉之前。未易出动。无由诣承高论。以了此公案。可郁可郁。

赠李子三序

编辑

李君台明子三。即成宗朝王子灵山君后孙。而世居京口。为人豪爽慷慨。喜读书。盖尝受学于家大人。仍与余游。余寓居终南山下。有一茅屋。著在山厓穷绝处。宾客朋游。不能至焉。子三时年十六。志气伟然。从余读书于其中。一夕风霜大挚。子三躬自斮薪爇火。吃尽穷计活。殆可比于西山啖荠。而子三处之欣然。久而无倦色。已而余归沔上。子三亦仍以流落。俯仰十馀年。无由一问其死生也。今年秋。子三始忽来访于北麓之居。衣巾宽朴。须鬓苍然。猝然遇之。不知为子三。而旧日豪隽之气。隐隐犹在也。相与握手。惊嗟唏嘘。子三自言中岁。颇不得意。弃笔砚。挈家归白城田舍。仍转入角林山深峡中。耕田钓弋。以养父母。今已十年。不复有四方之志。噫。子三少时。慷慨读书。其志将欲以驰骋当世。而顾乃隐身于穷山耕钓间。意必有所自乐也。余旧读东坡集方山子事。其论少时豪侠晩节隐居处。令人耸然可喜。噫。子三岂亦非隐人遁士者流耶。恨不从子三一访其隐居。如坡翁所为也。

赠赵甥子由序

编辑

古之论人。必先德量器度。而文章特其末耳。眉公陈继儒尝有言曰。士大夫一号为文人。其馀不足观也。此固为确论。然士须有器度德量。而又不以文章词翰。缘饰发挥。则亦止于椎朴少文。此所以甘和白采之交相为济。不可以偏废也。赵甥子由。即药泉忠靖公之后孙。而梧滩沈公。亦其外曾王父也。忠靖公伟器沉谟。杰然宏深。为孝显朝名臣。梧滩公则用文词显。风流弘长。振耀一时。伟欤盛矣。今子由以二公为内外祖。则德量器度。固是子由传家之物。而江湖文雅之韵。亦必有所受来矣。子由年才弱冠。风标颀然。类不龌龊。且习为长句。骎骎骤长。若能培养展拓。进之不已。必以二公为标准。则即其宏沉之度。文雅之韵。将可以兼有而并该。无愧为两家克肖子孙。岂不美哉。历选先辈文章德业。可为后人型范者。岂止此二公。而今余特举似二公。以勖子由者。盖出于无忝所生之义。而亦以其气韵尚类。易于师法也。醴泉灵芝。岂其无根源哉。子由勉之也。子由从余于赤城县斋。风雪之夜。闭门拨火。谈二公事。聊书此赠之。余尝闻之。忠靖公以玄轩申文贞之女婿。来处甥馆。日高三竿。鼻息如雷。玄轩夫人怒骂之曰。某郞徒尔嗜睡。玄翁笑曰。此郞前路不可量也。其后卒如玄翁之言。今余期望子由者。亦岂不及玄翁之忠靖也。惟愿子由益加勉励卒有所立。无使玄翁之事。专美于前也。

赠金柔而序

编辑

自吾兄弟往来湖乡。湖之号称文墨之士。无不与之从游。是以。于诗。得李友洁夫。于词赋得李君叔䌹。然终未见其卓异闳博之才。晩因边君恕卿。始闻金柔而震刚之名。而顾未有一日之款也。丙午夏。余自玉溪来留海谷溪上。一日。恕卿拉柔而而至。既见而形貌癯然若枯木。口呐呐似不能道辞。及其谈论骤发。意气勃勃。人莫敢绝。余尝漫录儒释诸家晦涩文字。曾质于师友之间。而不能通者为一呇。谈间试出而叩之。柔而辄应对沛如不少碍。以及奇字僻简。聱牙幽昧。人所罕读。而亦皆锋迎觹解。即耸谈终日。汪洋放肆。口角津津。令人听之。如观殷敦周簋。甚可畏已。世之博雅之士。余未尽见。以吾乡党文士如东岩老丈。最以通博名。而特富于词章。深于经史。若其穷极幽奥。该洽淹贯。则殆不及此。此岂易得哉。柔而为人。脱然无拘牵。意到辄来恕卿松溪书堂。蝉连剧谈。穷日夜不厌。又将谋置小屋于松溪海谷之间。盖为余及恕卿。亦可见雅意所存。余每读陶靖节诗。至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欣共赏。疑义相与析。心窃喜之。夫以陶公之孤情远韵。似无须于人。而当日南村之移。以其讨文析义。则古人之以讲论为乐者。顾若此也。如柔而博雅奇士。虽在异壤遐陬。固当愿与之游。而乃反得之于枌楡里社之间。松楸跬步之地。其喜顾当如何耶。但恨余行意卒卒。柔而亦且有适。不得多日留连。极意谈论。庶待异日投绂赋归。从柔而于东阡北陌。以毕馀诲。惟愿柔而以未相见间。益博其奇闻奥论。待余之归也。

耐庵记

编辑

士固有志于学业于文者。其始也。孰不欲专心而致力也。及其世故之牵系。忧虑之驰鹜。不能随所遇而安焉。终以至于志渐弛而业寖以荒也。噫。人之生。与事俱生。种种哀怒忧苦。因之以纷然。此人事之所必至。而不能免者也。然当其离忧而处困约也。必使此心坚忍刻励。随遇不变。不以至于郁邑而摧沮。旁逮日用事事不如意处。莫不痛下一个耐字之功。则所谓忧苦困戚者。不能害其志业。而卒见其有就也。余以今年冬。入处嘉陵山中。嘉僻峡而离城远。宾客从游。不能至焉。静坐扫事。宜可肆力于文字。以赎沈攸之十年不读之悔。而顾块处荒寂。既有离索之叹。积痾俯伏。重之以涔涔侘傺之愁。一不能猛省而愤发。至今闭门三个月。尚不得究了一部书。此实坐于无操持忍耐之工也。窃观自古豪杰有志之士。龃龉困顿者何限。而隐忍读书。卒皆有成。宋儒蔡元定。即晦庵之老友。而忍饥啖荠于西山绝顶。范文正少时家贫。但持断薤块粥于白石庵中。彼二公者。耐尽穷计活如此。而及至晩来许多事业。皆自当日忍饥耐粥中出来也。今余虽有岁晩穷庐之感。而庭闱定省之馀。闲坐吃饭。比诸西山白庵。冷淡光景则远矣。而犹以此郁郁而低垂甚矣。其无一分忍耐之功。而与古人不穷不能自力之义。岂不相盭哉。一日念及于此。辄自惕然而惊。骍然而恧。遂以一耐字。扁诸所处陋窝。而因书其意如此。庶有以观省而自警云。

游龙兴瀑布记

编辑

龙兴瀑布。在嘉陵郡北十里馀。而东来多病。尚未及一往也。一日余在池上书室。积潦乍止。云日叆叇。斋童自川上来说瀑布雨始壮可观。听之欣然。独与从弟。可相联马而出。县童数人从之。由村路历圣庙少憩。槐杏交阴。庑宇閴然。由小岭入僧安山洞门。峡角累折。草树葱密。缘崖行数里。始到瀑布下。仰见巨石亘立水中。高可数丈馀。其厓颠谽谺。若筒若臼。风水承之。呑吐横射。傍有小瀑。逆薄助势。声𢭏一壑。轰轰然终日不绝。从者心掉。余亦凛凛不可久立。下有深潭。缒石下四丈。不得其止。潭色黝昧。人不敢窥。所谓龙宅也。岩东有佛宇古址。苔础乔木。至今可寻。时亭午热甚。余脱巾入瀑傍岩窟间取凉。使从弟坐水东石台。作支溪歌数弄。水下村有慎老颇纯古。走人拉来。则翁适卖鱼未归。聊为之一怅尔。丙戌六月八日书。

大莲寺诗板后小记

编辑

海谷先陇之西。有庵曰大莲庵。与丙舍仅数三唤而近。先君子乐其幽夐。有岩瀑之胜。盖尝往来宿留于庵中。其所以爱护而眷系者。久而不懈。后来游宦四方。亦未尝一日少忘也。逮夫先君子下世。庵僧天渊搜取遗墨两绝句偶藏其箧者。手自摸板而丹雘之。揭诸山楼。以示后人。此虽一事。亦可见当时遗德馀韵。感动乡闾。至于山门缁释。慕义不衰。不忍使只章片墨。弃掷于岩谷也。若渊师之为者。其苦心至义。尤岂非缁流中绝无而仅有者耶。呜呼。先君少居萝村。晩寓沔上。渭川潭洞。蓝田菟裘。亦尝往来营筑。而暮年眷眷。只在于丘垅松槚之乡。斯诗之作。盖于北洛衰病之日。而辞旨悱恻。实有思归未归。嘘唏不尽之悲。后之读此诗者。可以知先人孝思之一端矣。昔朱夫子终身眷恋。不在于云谷考亭。而在于潭溪则先人此篇。可以追媲于晦翁忆先垅之什。而不可与欧公思颖之诗。一例论之也。於乎悲夫。

题跋

编辑

题泉南庄志后

编辑

泉南庄在于堤治。而友人权调元之所筑也。堤即峡之穷处。地多幽昧险峻。而泉南庄独有长川平林闲远旷澹之趣。亦足可喜。调元往来营栖已屡年。既置亭庐庵馆。又为台池桥埭。种植花木而映带之。庄之左右。岩泉峰峦。皆各有标号题品。以极藻饰之美。以至笋舆蒻车。道冠野服。幽居清净之具。无不备矣。而调元则脚体轻健。时时独往。徘徊留连于其间而不知倦也。调元一日访余于廨舍炎燠中。出示其所著泉南庄志。纤悉如画。读之窈然如游庄中。调元既早有远情。且无科宦之累。故乃主张山林。穷极其宴闲清逸之乐如此。顾余迹于京𬮱。汩汩无趣。虽欲有调元一日之福。不可得矣。然余有数顷田于庄之十里放鹤桥下。早晩欲饭牛治锸。从调元耦耕于其中。调元其待之。

题二人同心篇后

编辑

余来北洞数年。而始见亡友郑载文。间与之论评里中士友。载文辄举权调元文行盛称之。其后余又识调元。调元之称道载文亦然。北里固多士友。交游往还。蔚然如林之盛。而独二人相许之深。又观调元落落多铦锋喜气节。载文则枯寂而简饬。若处子然。二人者韵趣殊。而相好之笃如此。则必其中有所契合。而非人人之所敢知也。后二年。载文死。调元痛之甚。既具素带。受里人唁吊。又营办其窀穸。而抚视妻子。忌日时节。必往哭。余于是益知二人有死生之契。余时见调元。语及载文。必为之唏嘘曰。载文死而我无友矣。盖其悼之。愈久而愈益甚也。调元一日。收得故纸中与载文往还文字。为一册子。持示于余。其书虽不甚多。而多论义理得失。遇事而辄叩质之。有过差而相䂓诫之。以至山水之观。栖息之计。父兄家人之所未及言者。必披写无馀。情悃蔼然。余于此又益知二人者。非只一时气意之相许。而尽乎其中之有所契合也。今载文死且十年矣。调元顾一世。无一人知己。如载文者。邈然有无所向之叹。则宜其调元之痛之甚。而愈久而愈益甚也。余与载文游未久。相知之深。虽不逮调元。而亦尝慕用其为人而悼其交之未卒。平素从游之迹。发见于文字者。只四一洞记。雨中诗数篇而已。今载录于此。何其寥寥也。调元既索家兄文书其卷。又要余以一语。盖以余兄弟皆有平生之谊于载文。而同其悼惜者。顾何忍不书也。

题坡山李尚书世华墨迹后

编辑

某家有坡山李先生墨迹。盖尝从闵丈光益家来者也。先生大节。凛然壁立。意其笔力。魁伟顿挫。如其为人。而今观此纸。诗既漫散缓弱不收。笔又率然无甚遒强。古云观其笔知其人。亦未必皆然也。然近世之以笔翰名者。不可胜数。而率多弃掷不收。即收之。曾不直数镮。而独此一小𨂜。藏去若拱璧。使览者为之感泣。想慕其风节。则物之可贵。在此不在彼。斯可以论先生之笔矣。

题理学通录遗草后

编辑

此卷即退陶先生手录元儒言行。纸凡九幅。系为一呇。窃意是先生编次通录时草本也。余从邻友朴斯文公美书府得之。盖自公美外先唐兴君洪公收藏。而以至于公美。唐兴即先生自出也。观此先生墨迹。信手自然。若不经意而笔态冲澹萧散。山林幽高之韵。蔚然于纸墨间。已足可挹。且其朱黄之迹。俨然如昨。苦心雅意。隐约如见于涂窜点缀之间。呜呼。先生此纸。今为数百年物。而犹令人摩挲兴感。不觉溪上风旨之已远。则先贤手滋之馀。虽蟫蠧只𨂜。又曷可少哉。况先生之所以眷眷于斯录者。盖出于阐明儒术。用夏变夷之意。则此实大有关于斯道。岂第以遗墨重也哉。然卷中所录。自不忽时臣至小云石海涯恰为二十六人。虽其蕴抱粹驳。不能尽窥。要之俱可谓伟然名世。而今考通录印书。无一槩见。至于欧阳圭斋,虞邵庵诸公。实为元季理学之倡。而亦且阙焉。或者海涯诸子。各有传志之可见。而欧虞文字。特行于世。是固无所事于表章而然耶。不然此书特是通录之拾遗。而未及印行者。姑不敢知也。

题肃庙御笔下方

编辑

恭惟此二大字。即我肃宗大王御笔。而外王父泛翁先生在书筵时。所宣赐而藏于家者也。窃尝闻宁考此笔。实在于舞象之岁。而宏大英伟之气。蔚然见于纸墨间。贱臣自在儿童。每从外家书府。时时窃窥。未尝不竦然起敬。至今四十年。弓剑已藏而此书俨然独存。再拜奉翫。不觉血涕之交集也。肃庙御笔。又有家藏。请量东海水十字尤奇。范围弘伟。髣髴乎穆陵遗法。不可但以区区笔家论也。窃观后来宸翰。颇学赵松雪浓艶。多于沉健。是未敢知也。朱夫子亦尝学鲁公。而又学魏武。则凡此小艺。固出于游戏之娱。而不必有定法耶。抑亦大圣人笔路宏大。众妙群美。无所不有而然耶。窃愿一入宝文阁。盥手炷香。遍观天藏而不可得也。

题松桂斋

编辑

韩文公诗曰。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余尝读是诗而喜之。每欲得一深峡小邑。了却数十卷残书。盖久而未能也。今以一官南来珍城。珍即两湖之穷处也。山水幽峻。宾客不能至。终日下帘。閴然无一事。坐此度年。庶可以少酬宿愿。而顾老且病矣。已无以肆力于简编之业。则为之怅然。儿子熊觕知读书。闲日授孟子数篇。朝暮伊吾于林坞之间。余则隐几而听之。此亦不负文公诗耶。又一可怅也。

题木枕

编辑

藐尔一物。何累人斯。任官之所。亦不须为。古人有言。夫岂余欺。小而不戒。必至于大。所以敬舆。亦戒鞭靴。余庸书此。以当铭盂。

题金生翼周归去来图

编辑

南来作吏。荏苒两年。一日府檄催逋。阅去文书。几如牛腰。意中怦怦。殊不能聊。偶披金生翼周所写柴桑帖。衡宇萧然。松菊掩翳。欣然欲奋衣而去。帖即光山守李公谦叔所藏也。

题李子三西游录后

编辑

先君子尝闲居好客。不肖兄弟喜为诗。日侍傍。招呼为文会。是以士之抱艺落拓者多归之。李君台明子三。往来最久。久而不懈。及先君子之丧。奔走劳苦。不避风雨。其气义如此。君于物无所嗜。独喜为诗。然不甚师古。亦不肯自命作文人。只其胸中磊块崛峍。诗故豪逸。中岁自陇西乡居。来寓京口。诸豪杰公子。慕与之交。君素善歌。人或来要之。亦不遴。时时过我。酒酣气振。诵其所为诗。声调若出金石。余辄惊之。君前秋弃妻子。脱然西游。过故京。拜郑圃隐祠庙徐花潭书堂。挐舟至江西寺下。与我伯氏论诗。已又走儒城。与张词人弼文。登九月山望沧海。一切穷愁幽愤。伈伈侘傺。皆于诗出之。诗尤感慨。读之令人往往呜咽涕洟。甚可壮也。然君岂一诗人哉。为人豪爽慷慨。顾尝有驰骋四方之志。今老矣。世无爱才者。如区区无力。可以尉荐。骊兴闵圣源。尝论君以为有用之才。盖君从圣源游。相许以为知己。今圣源又死。顾君漠然无所向。如秘演之于曼卿。甚矣君之穷也。今叙君诗卷。仍悲君之穷。牵连书之如此云。

题天游堂肖斋二遗稿后

编辑

区区尝从先辈。窃闻显庙时堂后李光庭以新进。珥笔入侍。是日筵奏繁委。而顾漠然若不闻。只漫书唐人诗于牍背。退而收录日记。纤悉无遗。院中异之。以为神注书。区区窃尝识之。而不知其为谁也。一日邻居李君奎臣敬止。以其叔祖天游公遗稿来示。公即所谓显庙朝堂后。而判书隐庵公之仲弟也。盖公天才特高。聪明绝人。下笔数千言。滚滚不竭。虽以隐庵公之雄文大笔。或不能绝之。息庵金公于文章眼目高。及公之殁。为诗悼惜之甚。则公之为公。可知矣。公早与尚书公后先通籍。尚书公历三朝。享大耋。岿然为一时耆英。而公即奄忽不见于世。公殁六十馀年。始从敬止。读公遗稿数十馀篇。其为文喜变化反复。诗又飘洒泬㵳。又多凄惋之韵感结之旨。至其哭弟肖斋公诗尤绝悲。往往有忽忽悠悠狂歌痛哭之意。令人几不忍读。盖公与肖斋公。为兄弟间知己。自肖斋公圽。精神霣丧。风味转坠。不但如子猷之于子敬。故其诗如此。此亦可以论公矣。肖斋公讳光进。其诗蓊蔚可畏。盖取材博而引类赡。读之若不可御。五古诸作。骎骎魏晋。七绝宫体。又有张王馀旨。公从天游公相与磨砺成就。而编什较多。后之续编海东诗文者。当联书而并传。如建康之两谢眉山之二苏。姑戒敬止。归而藏之云。

题宋圣章诗轴后

编辑

桃源守送示官居诸作。读之如入勾漏旌阳。可喜可喜。其诗格力闲暇。意兴翩然。如云乱吹书帙急风过。时作韶匀黄鸟来。余深爱之。未知良甫诸人以为如何也。

向日圣章书来。盛夸竹楼黄池之游。余谓朱夫子于南康。尚有炉峰馀恨。君以俗吏。岂能穷极幽胜至此哉。想此因公略过。而猥为此张大如此也。余固叹圣章游览之壮。而聊以此见戏。今读游录。多是取便登临。卒卒经过。则吾言偶与之略符矣。还用一笑。

题寤斋赵尚书追悼三渊诸公诗后

编辑

北里文会之盛。三渊先生实为之倡。而里中诸名胜。相与颉颃周旋。标致绝人。自余幼少时。已诵诸公之名。而企仰想像。若在霄汉。逮至中岁。始入北里。则向之诸公。已落落散处。不得一奉从容于笔砚樽席之后。又后数十年。诸老次第就世。遗风弘韵。不可复见。而寤斋赵公。独俨然无恙。符彩遒旺。余一进拜。为之谈说旧事。笑泗错落。一日见示在谪中所为追悼三渊诸公诗。诗凡四十篇。而郁然可观。至于世道悲欢交游盛衰之感。实有欷歔不尽之意。其可悲也。况叙述事行。居然一传记。世之尚论者。亦可以来读而征之。岂不重可敬哉。渊翁自檗溪。徒步百里。赴公大夫人之葬。尤令人感叹。以先生之遐情孤韵。遗外万事。而其诚谊之存于内者。真切恳笃。有如此者。此实后生之爱慕渊翁者。不可不知也。

题崔东皋水城十客轩诗后

编辑

东皋崔公莅郡时。作十客轩十绝。载在泽堂所著水城志。盖以郡庭所植花木及怪石,盆池,木峰,水碓为咏。而其诗苍遒可敬。今去公时已百馀年。花石池台无复存者。而庭中适有松菊梧梨及轩北小池。如诗中所咏既可奇。而又其松与梨。特老大偃仰。其抱几数围。要是百年前物。亦岂知非公之所尝爱赏者耶。遗老无知者。为之摩挲感叹。将欲益栽花辇石充备其数。以完十客胜翫。姑先书其诗于壁上云。

题月峰上人诗卷后

编辑

月峰上人双式。即西凤寺丈室老师也。寺以关东巨刹。擅于方内。殆可与岭之海印双溪相争。而特无山水之观。居僧又多郑都官所憎。无可与语道者。独师在其中。而趣尚绝异。顾乃日赋诗诵偈。泊然无所累。始余上郡。师即贽诗来谒。窃观貌癯气清。视下而言讱。余窃异之。徐而叩之。益知其行戒精笃。不但泊然无累而已。盖师尝学于云坡老师。云坡即西山虚白堂之嫡传。虚白以大师。名于妙香。历四祖为云坡师。既从受四教集。服勤多年。及其殁而至诚悲慕。终始不贰。思所以为师久远之图。靡不用至。既尝造十层浮屠。葆藏法珠。又惧夫法谛真诠之久而浸堙。遂逾大岭。行千馀里。谒文于陶山相公述事迹碑。归即勒石而镌之。顾其工用甚大。而师乃悉心经纪。至斥其所耕田。田且尽而不少悔。以余所闻。东僧丽颐以韵语闻于蓬山。致雄以谈易见许于渊翁。然不过为讲师韵释而止耳。若师之守道之勤。尊师之笃。至白首而不渝。则皆莫能及也。师既竖碑且讫。喟然叹曰。吾事已毕。可以谢遣外事矣。遂即移居凤岩绝顶小庵。庵即其先师示寂之地。将欲以馀腊归依焚修。则其苦忱血愿。一心法门。尤可见矣。余尝一至山中。读所谓事迹碑。而为之摩挲兴叹。及到其绝顶小庵。则山穷路尽。万迹俱绝。殆非人境也。归见师。诗卷适在案上。盖尝属余为序。而未及作也。卷中既有李学士仁老之评。亟称其冲澹苦孤。无容改论。余特感师之义。略书之如此。后之闻师之风者。庶可以来读而征之也。壬子孟秋。清涧病守题。

题翠麓轩图后

编辑

翠麓轩在于白岳山下大隐岩之南。即我先君子旧居。而手种林木。殆为五十年物也。轩久颓毁。倩郑元伯用绡摹写。藏于家。此盖出于不忍废不忍荒之意。而槐柳掩翳之中。弊屋萧然。使我后人。亦可以摩挲而想识其遗风也。

晦庵书节要小跋

编辑

晦庵书节要。即我家旧物也。曾见卷端。有鸣谷书堂四字。盖自忠简先祖时所藏。而印刻窳质觕踳。又无甚编第。疑是陶山最初板本也。先君子晩年。喜读此书。未尝去手。以至于不肖。今虽暗昧残缺。殆不堪读。而不忍辄弃者。实以其为吾家数百年物。惟我后人所宜益加敬爱。使不至揉坏却也。不肖于此。窃有所感。记昔壬午年间。先君子尝托燕价。购来大全书。以贻不肖兄弟。有以见勉励期望之意。而顾余小子。顽顿悠忽。不曾一日用力于斯书。今已白首且死。追念先旨。补塞无路。不孝之罪。益无所逃矣。抆血痛陨。略书及此。壬寅暮春。不肖孤秉成。书于海谷丙舍。

穆陵教谕重峰赵先生书后跋

编辑

君德之美。莫难于寡过。然或有失之于前。而随而感悟。不远而复。则其德为尤美也。盖谠言之逆耳。忠论之拂心。此实明君令辟之所时不免。而及其理夺悔萌。幡然觉悟。则其心赫然。其言涣然。有若流湍之临壑。日月之更仰。其所以光明痛快。感动人心者。殆有贤于初无过吝。是以成王之圣。不在于任用周公。而在于执书流涕之日。秦穆之失。可略于不用蹇叔之言。而反以发策誓众为美。今于穆陵教谕重峰赵先生之文。益可见矣。先生当丁壬之间。早识乱象。徒步诣阙。痛哭极言。以至荷斧碎首而不知止。当时之人。莫不大惊小怪。虽以穆陵如天之明。例以草野过忧却之。及其乱作。先生倡起义兵。则宣庙特赐书勉谕。追忆前言。痛示惩创。㥪㥪开悔。丁宁恻怛之意。蔼然见于纶綍辞旨之间。至今百年之下。读之者莫不抚卷流涕。呜呼盛矣。先生忠义之气。本自贯骨塞髓。固不待自上勉励。而虽其行伍骄悍。亦必涕泣奔走于十行德音之下。顾何有于北首死敌哉。然贱臣于此。窃有所惑。先生以区区锄耰纠合之士。当十万勍锐之锋。挺身一呼。所向无前。锦溪之役。贼势大窘。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则先生才智之高。已可知矣。以圣人则哲之知。虽畀先生以孤卿之位。举戎政而一埤委之。不是过矣。而当时之所以尉擢先生者。不过太常一卿。此何足以宠先生哉。夫使先生。生不能见知先王。一言无施者。固亦其时当路诸公之过也。噫嘻悲矣。先生曾孙观汉。持是诰来示于玉溪郡斋。即此一幅素麻。淡煤而尘烟莽苍之色。隐隐如见。赵君之至今葆守。亦足可贵也。丙午清和。草莽臣李秉成再拜敬书。

三渊金公玉溪诗板小跋

编辑

此即三渊先生送尹丈以健出宰玉溪诗。而今偶得之于传诵。遂用板刻之。特揭于邀月楼尤庵记文之下。记文。亦为尹丈作也。窃闻先生尝以扁板为闹热。而俨然此诗。独配以尤翁之文。或恐不害雅意也。

巷东金富贤传后跋

编辑

余于闾巷诗人。最爱巷东翁。不惟以其诗而已。窃喜其为人恂恂。颜貌苍朴。不沾沾为矜饰。虽浮湛市巷。而见之如山人野老。文谷金相国第。尝有闻喜会。公卿盈门。众皆奔走耸观。翁以小吏在其间。漠然若不见。独退倚墙壁。作敲推手势。三渊公见而异之。呼与论诗。少与洪君道长善。道长尝离厄畏约。翁辄取而匿之。如朱家故事。若此者固可奇。尚记翁家于廨宇之侧。余以公谒赴曹。翁必出迎。弊冠木屐。地坐诵诗。吏隶窃怪而亦不顾。词人习气。隐然可见。今去翁之殁几二十年。余屡欲为诗哭之。久而诗不能成。今读伯氏所述翁小传。因书此以补其阙。翁与龟谷,雪蕉。为三世诗家。龟谷清妍。而雪蕉豪宕。翁诗独多冲淡之韵幽古之志。道长。亦尝为余言之如此。而道长今又不可复见。重可悲也。庚戌季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