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庵集 (李秉成)/附录

卷六 顺庵集
附录
作者:李秉成
1741年

附录

编辑

亡弟子平遗事

编辑

韩山李秉成子平。牧隐先生十二代孙。鸣谷忠简公五代孙。高祖正言公讳庆倬。抗疏昏朝。没于岭外。曾大父不仕。筑室于保宁青萝洞。子孙遂为保宁人。

明陵乙卯九月二十五日。君生于宁越郡衙。王父为郡。先妣随之。

先君子都正府君。自不肖儿时。亲自课训严督。不舍昼夜。及君就学。不如教不肖。时府君尝谓人曰。吾力尽于长儿也。于君又特钟爱。不甚拘束。时时授读而已。然君自明悟。文理骤开。妙有识解。

十七委禽于锦昌副尉朴公之门。已有词藻。为东村少年推服。

己巳以后。先府君为墓下之计。君跨驴湖海间。诗律传播。外再从芸窝洪君则及柳下洪世泰诸人。方相与为诗。皆以君为有王,孟风调。

丙子冬。出拜农岩金公于石室。名彦盛会。先生特属目。席上命韵。君两联曰。先生方隐几。小子幸联裾。讲树留晨霰。斋灯烛夜渔。为三渊翁所称。其时二律。一见集中。此篇首尾逸。

壬午。成进士游太学。盖君制述。兼长科程。尹大成德骏。拔冠升补。又为金竹泉镇圭所知。名盛起。尤工騈俪。朝夕大阐。辄不利南省。君亦知其有命而止焉。

己丑。拜永昭殿郞。先是太学有疏。举君以执纲。终不起。吾兄弟未尝一参党论。后儒疏亲命然也。铨官非知君者。即其时知馆事。举以为言。

丁酉。自水部郞。出监阳城。为治简明。吏不敢欺。冰檗绝人。无一毫自累。后为珍山,杆城。治如阳城。君素清羸多病。于仕宦无适莫。或起或不起。复除工部。自免为高山县不赴。其杆城也。余在陟州。往来酬唱。又独入皆骨。皆有诗录。

君诗才绝高。用意深切。声格清新。挽别一出。人多传诵。初嗜李唐诸家。晩喜刘后村杨诚斋。观其诸作可见。然好沉思。出之有时。文亦雅洁。往复有致。深得王欧风旨。尺牍之间。风雅蔼然。即其有韵无韵。皆可谓非今人语也。看书多于读书。凡观文字。一字一义。不明不舍。每一帙必有箚疑。逢人质问。遇书对雠。积成淹博。工力日富。中年以后。留意朱书。与诸公讲论。多发人之未发。噫。此其未究之业也。

三渊先生尝语人曰。近与子平论诗文。文眼忒明。胜似其兄。寤斋赵尚书姨叔也。每称君曰。子平之识。吾党难得。此不但以文字间为言也。所知名路诸贤。亦多以利害文字。就质于君。

事父母处兄弟。无一矫伪之行。发于中止于礼。六年居哀。不见妇人。寒暑湖程。不废时节省扫。末疾为之祟焉。皆人所难及也。与余六十年友雅也。自幼学至老行。不出文字窠窟。居则一笔硏。游则一方所。行己之矩。游俗之方。又无往不同。盖亦不出于一拙字淡字而已。至如灵心慧性。分数分明。理事疑晦。善能分析。逢场吐论。风气来逼。发我蔽而砭我钝者。寻常在侧。今也则亡。顾亦随而病且死矣。

君天禀高洁。风仪简整。见之者莫不倾慕。而独与人寡合。门无杂宾。身后一老屋。欲颓而已。以其生年卒。人之惜之。若无年焉。一子度重。能治先学。度重有三儿。长为吾孙。承先人后。

岁庚申季春。舍兄秉渊。槩君平日事行。抆涕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