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庵先生年谱
1850年
卷一

神宗显皇帝万历二十五年宣祖大王三十年丁酉十二月二十七日癸未寅时。公生于庆州安康县沙里洞里第。生而有异相。经六七日。终不开眼。家人忧之。适小婢奔过覆水器。公忽开眼。眼光炯明射人。人不敢直视。李夫人大异之。及长眼若明星。夜不烛而能看书写书。平生尝瞬养。未尝瞋视。

二十六年戊戌公二岁能解语。

二十七年己亥公三岁○公能解字书。直长公悯其颖悟太早。不与书册。有儿读小学。公傍听而辄多传诵焉。

三十年壬寅公六岁○公尝出游门外。有老婢遗以茄子。公受而旋置之。婢怪之。以告母夫人。夫人问其故。公答曰吾岂受食于婢子乎。母夫人曰初何受之。公曰以老者所馈也。凡出言行事。类皆如此。直长公尝拊背曰大吾家者必此儿也。

三十三年乙巳公九岁八月二日。丁直长公忧。公哭擗如成人。勺水不入口。母夫人乃泣谕而强之粥飮曰汝若不歠。吾亦不歠而死矣。汝其不軆吾意乎。公曰母氏先歠。吾亦歠之。母夫人为公歠之。公亦如之。其执丧守殡。朝夕拜奠之节。无不以至诚行之。远近见闻者。无不悦服。

三十五年丁未公十一岁十月服阕。公哀毁过度如初终时。母夫人改以新服。终辞而不着。

三十六年戊申公十二岁春。母夫人使公就学于梧峰申先生。讳之悌。即直长公姨兄弟也。见公奇伟聦明超出。学子中最器重焉。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公十三岁○公受学不期年。经史子集百家等语。无不贯穿。潜心于孝经论语。或至忘食。至于进退折旋。敬唯应对。不待指教而成就。

三十九年辛亥公十五岁○公学业大进。已知名于世。

四十一年癸丑公十七岁春。聘夫人骊州李氏。副正宜澍女。○秋捷乡解。自是举辄居魁。

四十二年甲寅公十八岁○李东岳安讷适守庆州。闻公名。请与之同游兄江。公谢以布衣。不肯赴会。李公益艶服其所守。访公私第。又次红桃韵三首。

四十三年乙卯公十九岁秋捷庭试初试。游泮。与诸生讲业。众皆艶服称东都李杜。

四十四年丙辰公二十岁○公尝嗜酒。母夫人责警之。公遂绝飮。不复近口。

四十六年戊午公二十二岁谒愚伏郑先生。先生尝称之曰金某重如山岳。今世难得底人。每见公必礼貌之。

哲宗章皇帝天启元年辛酉。公二十五岁谒潜窝李先生。讳命俊。时在盈德谪所。公与荷潭金时让,沈络,赵克善诸公讲论经学。尤详于性命理气之原。先生曰非但学识精明。临大节而不可夺者。必此人也。

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公二十七岁。仁庙改玉。初中进士。罢榜。

四年甲子公二十八岁八月增广。俱中司马两试。金鹤𦤎弘郁,宋同春浚吉,郑翰林杺同榜两试。

五年乙丑公二十九岁八月中别试壮元。○同月二十八日。授宣务郞成均馆典籍。○十月除工曹佐郞不赴。

六年丙寅公三十岁六月。除户曹佐郞。呈辞下乡。其后连除典籍礼曹佐郞皆不赴。

七年丁卯公三十一岁二月。公闻有胡警。将赴京。至尚州。巡察使金公时让以朝命留公营下。与之同巡江右。按察军务。○五月十三日。除礼曹佐郞不赴。○七月谒旅轩张先生于仁同府舍。○十月八日。除良才道察访不赴。

毅宗皇帝崇祯元年戊辰公三十二岁正月二十四日。除刑曹佐郞。○三月六日肃谢。七日除奉训郞行兵曹佐郞。十三日除司谏院正言。○四月二十九日。除司谏院正言。呈辞不赴。○七月十二日。除奉直郞。行礼曹佐郞不赴。十三日复除司谏院正言。○八月肃谢。因上疏引避下乡。时台谏论一守令厚馈相臣。相臣引避。上以台谏语侵大臣。特命补外。公上疏略曰言之过激者。固无害于君。而言之柔顺者。非国之福也。是以好过激之言者。其国兴。喜柔顺之辞者。其国亡。所以兴亡者。亦岂好一谏而遽兴。恶一谏而遽亡。只是好谏则言路自弘而有开张广大之益。恶谏则言路自狭而有邪伪壅蔽之患。积此而终必有兴亡之判矣。又曰来谏之责。虽在世主。而使之能言者。亦在时相。古之贒相。必引天下之言者以处言地。而惟恐君不改其过。己不闻其失。故唐之裴垍以谏官言时政得失赏之。论者。称其忠于君而不负相业。盖人臣之谏君父而得罪者。冀幸君之一悟。而身虽被戮。犹且甘心。若夫言相臣而见忤者。常虑其憾恨。而身虽显扬。不得安意。是故鄙谚曰憎于上典者生。憎于同班者不得生。此有所伤而甘同比之辞也。世之事君者。或不无患得失之鄙夫。则不以此言为戒者有几。如有能言之士。则为大臣者当举之于一人。称之于众僚曰。某人非扬君之恶。只是爱君之心。某人非疾我之辞。只是忧国之公言。虽过激其诚可嘉云尔。则必将鼓舞一世之士。而纳君于无过。自底于寡尤。果能此道。虽有好讦者。可无刺举之隙矣。何必一言未稳。辄自控辞。有若循例避嫌之为。而坐令言者见斥。以贻疾言之讥耶。大槩出政治者。吾君与吾相之事。而争政治之得失者。谏官之职也。则争政治之得失者。不得不举君相之过势也。是以君有过。尚且极言不讳。直斥其非。何至于大臣而独不得言乎。如使台阁杜口钳舌。莫敢矫大臣之非。则今之大臣诚贒矣。设或不幸。而后虽有专权乱政之人。谁敢开喙为殿下一言乎。大臣为国家远虑者。必将惕然以惧。以己有过。人得言之为幸。而所忧者不在于语侵矣。殿下亦委任大臣。责之以协和朝廷。优容台谏。责之以犯颜勿欺。以昭平明之治。不宜形迹彼此。疑阻大小之情。使臣民解体也。方今惧灾恤隐。忧勤至矣。而赤子鱼喁。羁縻为事。未获胜筭。而虏且生心。殿下之庙社生灵。未知将置之何地。此诚为痛哭流涕者也。○八月二十日。除吏曹佐郞不赴。

二年己巳公三十三岁四月二十二日。复除礼曹佐郞不赴。○九月除礼曹正郞。○九月肃谢。十五日除兵曹佐郞。○十二月二日。行兵曹正郞。

三年庚午公三十四岁二月二十日。特除晋州判官。○四月到任。尽革旧弊十二件。○十月二十三日弃官归。时兵使李榏多行不法。贻害民间。公一皆沮抑。不得任其所为。李榏以此怀不平。构诬于巡使李溟。巡使巡到时。即误诘侵困。公秉法不挠。仍遂弃归。州之男女老少。齐讼于巡使。巡使惭悔。三送褊裨。以谢其失。公不听归家。州人立碑以思之。○十二月二十一日。除司宪府持平知制教。以母夫人病。陈䟽不赴。二十八日闻潜窝先生讣。

四年辛未公三十五岁正月五日。除朝散大夫礼曹正郞肃谢。○二月五日。会葬潜窝先生。有挽祭文○三月十四日。除司宪府持平。○四月肃谢。不久又进启乞递。圣旨申谕。不得已出仕。时许积以告柳孝立之变。策勋为阳陵君。疏赞追崇之礼。谏院论之。上以侵侮勋宰。殊极酸妄斥。发论台官引避。于是两司相继皆避。玉堂当为处置。未及之际。公以持平将欲入谢。府吏入来言玉堂明朝当为处置。处置后入谢如何。公谓府吏曰既以台官入来。何可知其事而等待玉堂处置乎。乃入谢。因处置两司。请并出多官。上特递发论二人。故遂连上避启。而递即还乡。○子晩昌生。

五年壬申公三十六岁正月四日。丁母夫人李氏忧。公居庐柴毁成疾。几至不救。同月十九日。除司宪府持平。朝廷不知有丧。故有是命。

七年甲戌公三十八岁正月四日。公自墓庐返家。祔庙之日。即出居外。以终禫月。○三月服阕。○四月二十八日。拜奉正大夫行成均馆典籍不赴。○五月二日。除司宪府持平。行至义城。呈病而归。○九月十五日。除金郊道察访不赴。

八年乙亥公三十九岁五月三日。行司谏院正言。○六月上京谢恩。与郑桐溪蕴,赵浦渚翼。陈避谢启。时仁城君三子佶,亿,健。逮配济州已屡年。上命放还。两司请收成命。正言赵寿益极言两司之非。两司论寿益以削去仕版。大谏郑蕴又疏论之。两司并论郑蕴以削去仕版。公肃谢之日。为避启。略曰昔淮南王长谋反而死。长之四子。即今日之佶,亿,健也。汉文帝恨惜长之死。而矦其四子。今殿下之屈法伸恩。特宥佶,亿,健等。自符汉帝之宽厚。则帝王亲亲之仁。前后一揆。此盛德事也。圣德如许广大。宜无一物之不化。使佶,亿,健等能率德改行则至矣尽矣。若曰末世之人心不淑。天下之事变无竆。而虑其密迩辇毂。怨毒思乱。则亦岂无善处之方乎。而人有爱君以德。但思将顺其美之为义。而念不及他。则其在执法论事。谓之虑事之不密。违众之有罪犹可也。其曰护逆曰立节曰救解云者。不亦情外之罪案乎。夫人情不甚相远。立殿下之朝。浴今日之化。而万一有利其护逆。以为立节之地而为之救解者。则诚天下之大逆大贼极凶极愚耳。此岂人情哉。臣恐自今以后。爱君以德之言。无由至于殿下之前也。大司宪赵翼等皆避之。玉堂请出两司。两司又并论公以削去仕版。公即日下乡。三日后两司停前后启。○时赵翼,朴守弘为宪府。李景曾,金𰗧等为谏院。○八月与尹无谷绛,郑东溟斗卿等诸友。修同庚稧案。稧员凡四十人○十月除侍讲院文学。

九年丙子公四十岁二月十二日。除奉正大夫行平安都事。○三月赴谢。○四月到任。○十月受由还第。仍不赴任。○十二月二十二日。北虏犯京。驾幸南汉。公闻变惊倒。起行未十里。有巡察时沈演为监司从事之报。公至比安。见巡关受调发粮饷之任。留比安一日。区处分拨后。驰进闻庆。则巡使督令左右兵使前行。随到逾岭。逗遛木溪云。故乃还住龙宫。调度左右各邑粮饷。

十年丁丑公四十一岁正月五日。公闻双岭败报。即戴星作行。晓达闻庆。时都事成台耉独在。公即与台耉同议。调发各邑男丁。为再举之图。而一边报知巡使。因请巡使速还。七日巡使还住岭下。专委公以调兵之事。时尹橚以统制使。由迂路过岭。权涛以前司谏在巡幕为客。欲以本道兵属统制使。巡使将从之。公谓巡使曰新合畏怯之卒。无一战士。巡使宜与道内士大夫纠合奖率而进。或薄死城下。或倚角为势。亦难免望风奔溃不可收拾之患。今与不炼之白徒。推与客将。则不及逾岭而散。况巡使受命为水陆节制之使。而不能劝厉本道将士。同死山城之下。举此军属之人。而退坐不进。于义安乎。巡使遂不用权议。乃以裴时亮,许东立等权差左右兵使。使之将兵前进。权谢之。○二月初吉。大驾出城。世子及大君北狩沈阳。时三学士被执去。宰臣南以䧺,朴潢,朴𥶇。宫僚蔡有裕,李行进,李命䧺,郑雷卿以侍讲陪从入去。七日公闻变痛哭。与参谋官丁彦璜,成以性,及金应祖,崔山辉,张应一同作奔问之行。由骊江向平邱而进。十八日诣阙呈单。所经道路。虏之撤阵才数日。闾阎皆空寂无人烟。横尸交积。触目伤心。路不可行。夜入空舍。昼食旷野。相与呑声陨泪。间关进步。城中之人。亦无还入者。坊里一空。一如所经处。时政院设厅于差备门侧。天语时闻于外。公不觉凄怆哽咽。乃觅寸纸于下吏。呈肃拜单子。即日除成均馆直讲。二十日除兵曹正郞。○三月除持平。以江都事上疏。玉堂请出。乃呈病下乡。时以江都失守。方论金庆征,李敏求等。屡启不允。公谓不宜舍头胪而先支末。与正言梁曼容议。明日传启后。早会中学。论启金自点等。曼容欣然诺之。明晓诣阙则曼容不在。遂具由上疏。略曰金自点受西门重任。以敌遗君父。其罪不容诛也。而不但不即刑章。乃复置身净地。徒使将士之临阵不能死者。远配边城。此事固无以厌一国之人心。而至于前领府事尹昉为大臣十数年。不能为有无。则及至今日。虽为宗社一死。犹未足以赎其罪。顾以宗庙提调。奉殿下之命。受庙社之寄。则护庙社而避兵锋其职也。事既苍黄。虽未及奉避。抑死于庙社其分也。忍使庙社神主。污蔑散失。而逃命苟活。终乃泥首。当此之时。庙社神灵。陟降何所。思之不觉陨泪。且吕尔征虽不受庙社之寄。以殿下肺腑之臣。视庙社蒙尘为何事。以王子嫔宫为奇货。而独幸一身之全。罔念大臣之节。夫正月晦日以前。即殿下在山城之日。则其前之款首敌阵者。皆忘君卖国之人也。臣未知此罪。宜重耶轻耶。呜乎。庙貌颠倒。神主非旧。则祖宗在天之灵。不能安于陟降。异域风霜。故国无期。则王子嫔宫。未免为沙漠之寄生。而此数人者或偃仰在室。或仍据华秩。恬无愧怍。未闻有引咎之道。殿下之厚此数人者。为其能护庙社乎。为其能保臣节乎。今也置此不论。而坚请金庆征,李敏求等忘备鸟窜之罪者。抑末也。臣窃以为不诛金自点则无以慰神人之愤。不罪吕尔征则无以明君臣之分。而尹昉之得保首领。则庙社神灵。亦不能无憾于殿下矣。臣昨与梁曼容言及此事。同会议启。而曼容凌晨下乡。势难合启。是臣不见信于梁曼容。而毕竟致此也。疏既上。朝廷有悚惧称之者曰胡澹庵斥和疏。无以加此。玉堂请出。三避犹请出。乃陈疏乞递不许。再构疏草。未及上而上亲批勉谕。召牌踵门。而谢病下乡。○五月十三日除吏曹正郞不赴。○六月七日。连除吏曹正郞。陈疏不赴。○是月录弘文。与止庵李行进,权堣同荐。○七月十二日。除侍讲院司书。时李命䧺以使命还朝。命择经明行修之人以代之。而公预其选。○二十二日。往立岩谒旅轩先生。留止两日。但讲质经义。不言时事。旅翁亦以万里行役。慰勉甚挚。公竟无几微见于色。即辞退。○八月六日发行。家人莫不危惧。而公厉声曰臣子当板荡之时。效死后已。何惧之有。自摹画像。遗之于家而促发。宿玉山书院。时李道昌,李文远,李光远,郑察访昆弟及载甫诸人咸集。而终宵团话。送至柴岭下。○二十一日入京谢恩。○九月进发西路。留湾上待使行。○十月上使崔鸣吉副使金南重书状官李时楳至义州。留三日与之偕行入沈。公在沈时。虽虏人犷悍。见公必加敬畏。而每陪世子赴宴。必称金某来参。相顾失色。○十二月晦。重患寒疾。

十一年戊寅公四十二岁在沈阳。○正月疾甚。服药不效。用鍼灸。

十二年己卯公四十三岁在沈阳。时兼礼房○四月十八日。往诀郑文学雷卿于西郊。时公独与雷卿留馆。以本国所送银子三千两。为宰臣朴𥶇,清译郑命守私取费用。请核命守之罪。反为二人所构。雷卿被害。公有拿命。雷卿将刑。公策马往诀。命守举杖横立。咆哮以击公所乘。公控辔不动曰死生相别。人之情也。何至于此。遂张眼骂之。命守慑伏。不敢遮路。○二十日被拿而还。世子送公于馆门外。执手而语曰万里殊域。所恃者惟汝与郑文学二人矣。今文学不辜而死。汝亦有拿命而去。予非不知这间有酿祸之人。而彼怒方殷。势将有莫救之道。是皆予之过也。因垂泪不忍释手。公亦伏地涕泣。不忍辞退。○二十一日。与刑官李应征,质子李徽祚偕行。八日而至义州。与府尹黄一皓。慨论时事而罢。○五月八日。入京宿于城西路傍。柳德甫诸人来见明朝就理论配。同月到盈德。时李圣基为都事。以上意密谕曰本州外如延日,兴海,永川等地。宜从所愿。公曰盈德在先墓下流。愿配此邑。遂配于盈德。每岁一往来于墓所。○秋与宁海倅赵廷虎。慨论时事及清虏气数。

十七年甲申公四十八岁正月初吉。有赦命遂归。前冬郑命守来我国。还至平壤。极道本国人心之不淑曰金某罪虽应死。屡经大赦。在本国放宥收叙。有何不可。而人有乘夜见我曰金某赦用为外职。公何不言之于国王而更罪云云。道臣具凤瑞启举其言。遂放还。

乙酉公四十九岁四月。闻昭显世子丧。北向痛哭。讣闻之日。公哀陨殊甚。家人劝进粥水。公却之曰吾受世子厚恩。至此不死。而郑文学死于不辜。无以暴断断之衷。今又世子早逝。我独生何为。况罪累才放。不得赴哭于班次。宁欲溘然而下从。仍复泣下如注。期年不进肉馔。虽有至情间吊慰处。必替人行之。○十二月。哭子晩昌。时送在釜谷金进士建准家。使之同业。二十五日夜剧贼突入。众皆慌忙逃匿。晩昌独坐堂上大叱之。因被伤。二十六日午后竟不救。

丙戌公五十岁春。僦居于古罗墓下。彷徨水石。啸咏遣怀。

丁亥公五十一岁春。移寓省法里。住顺元家○六月除弘文馆校理。未及谢。移拜顺天府使。时龙洲赵公䌹秉铨。首荐公顺天。次荐赵士静伯岭南。终荐申望久判全州。○公在府。约会诸生。再行乡飮礼。别筑书斋于乡校傍。捐廪以供。诸儒读书。文教大兴。

己丑公五十三岁正月呈辞而归。○同月十八日。淑人李氏卒。○五月仁庙昇遐。九月赴哭因山。○十月除议政府检详陞舍人。

庚寅孝宗大王元年公五十四岁二月十八日。除尚州牧使。有除朝辞赴任之命。○四月到任○五月闻有台评弃归。时州人申硕亨,朴之㕀等。为牛栗陈疏入京。言于时宰曰牧使侵困疏儒。构捏罔极。闻者皆怒。哗然相告。持平郑始成发论劾之。道臣闵应协启闻无是事。相臣李敬舆言于上曰称以疏儒。构诬地主。士习骇矣。因屡箚发明之。严批屡下。而命囚发论台官。令公还任。而公终不赴。○二十九日除实录郞厅。

辛卯公五十五岁四月八日。除弘文馆修撰,知制教兼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五月入京谢恩。陈疏因言郑雷卿之冤。批曰省疏具悉。郑雷卿事尚忍言哉。言念及此。不觉陨泪。况予之待尔久矣。尔恳至此引避。独不念我耶。尔其勿辞。安心调理察职。以副区区之望。○六月连除修撰。以病陈疏乞递。批曰省疏具悉。尔恳至此。可知实病。予甚惊虑。方遣医官。察症服药。安心调理。以待病差后察职。以副予望。○七月十一日除三陟府使。○八月到任。时有窃炉者。傔从搜其可疑者欲治之。公微责曰失物小而重被恶名于人则吾所不为也。终不问之。窃者闻而愧之。乘夜还炉。反请治其罪。公之恩爱弘量。盖人所不及处也。○九月受由还乡。聘夫人丰壤赵氏。士人𥪮之女

壬辰公五十六岁八月差乡试官不赴。

癸巳公五十七岁七月二十一日。除弘文馆校理,知制教兼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子世平生。○十月除副修撰。至比安陈疏不赴。

甲午公五十八岁七月九日。行礼宾寺正。○八月谢恩。○十月拜星州牧使。时李应教道长新殁。家甚贫窭。公闻而叹曰吾莅兹州。不恤亡友家耶。每月捐廪以周之。

丙申公六十岁春弃官归。道臣以善治褒启。上特命升用。许积曰今国家才经疮痍。民情未及安顿。邑事多有旷废。非此人莫可使镇抚。姑令除外。以为日后升用何如。上依允。许积虽与公不无雅分。而因柳孝立策勋时。三司连避中公主论。故深衔之。每公荐用。阴沮万端。

丁酉公六十一岁九月除蔚山府使。时与御史郑万和有嫌端弃归。

己亥公六十三岁五月孝庙昇遐。公闻变举哀后。即具衰服赴京。至闻庆成服

庚子显宗大王元年公六十四岁春。以邦礼误失事。疏斥时议。出配平海。邦礼未定。故公与许眉叟作仪礼辨说。连疏以斥之。竟出配平海。

辛丑公六十五岁七月蒙宥放还。

甲辰公六十八岁七月除副修撰不赴。○十月除锦山郡守。以屡辞不赴为未安。遂到任。重修学校。以训士子。改量田畴。以均赋役。临事周慎。一于诚敬。案无留牍。庭无滞讼。老而不怠。治理称第一。

乙巳公六十九岁秋以老病辞归。○送子世平就学于荣川张监役家。

丙午公七十岁春。道儒将追论邦礼。赍䟽叫阍。公以打破軆而不正之说。不甚痛快。更陈疏辨。略曰礼为长子斩衰者。以己继祢承祖。长子为己后而承己之祖与祢。故其服斩衰。为其将承祖与祢之重也。故庶子为长子不为三年。以己非继祢承祖之故也。则服长子斩衰之义。岂非为祖祢之重耶。将承祖祢之重者。亦为之斩衰三年。则既承祖祢之重者。于义当何服。夫所谓虽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种者。为己在而将传祖祢之重者言耳。非为既承祖祢之重者言也。未及传重。已在升降之服。何与于既已承重者乎。夫未及继祢承祖而夭者。且为祖祢之重。父为之斩衰三年。母为之齐衰三年。则若父殁母在而次子以父命为后。继祢承祖。为祖宗之主。而其死先于母。则其母之服之也。未知当何服。疏有次嫡承重。亦谓长子之文。则不当为父在长子之服欤。既承祖祢之重者。岂不如未及继祢承重而夭者乎。况天子诸侯之軆统。与士庶自别。记曰太子太丁早卒。次子外丙立二年崩。弟仲壬立四年崩。立与不立。曰崩曰卒。辞意甚严。无有论其正庶。则此亦可见軆统之尊重绝异处也。以其国君次子。命立为世子。未及承统而夭。则国君之服。容有可议。夫既为继軆承统之君。而为宗庙社稷臣民之主。则何可与未及承统而夭者比论乎。其服反不如未及继祢承祖之重而先夭长子服。则于义当如何。以我国言之。世宗大王即次子承统之主也。太宗之视世宗。国人之戴世宗。曾不如让宁乎。设使太宗丧。世宗虽勿欲斩衰。独不念先王之重欤。设使元敬王后以让宁之故而不服世宗其可乎。礼所谓軆而不正。不得三年。非为已承重者言也。则士庶家丧礼。亦不可执此为断。其何妄加于继軆承统之国君也哉。四种正不正之正字。乃正统之谓也。正字主意专在正统。则既承正统之国君。亦可谓之不正欤。追举未及传重父在降服之制。敢加于既承正统之国君而断然短丧。异哉知礼者之议礼也。君父于臣子。其尊至矣。其贵极矣。而臣子之于君父。不知其为尊贵之至极。则忘其为正统之主。议礼之间。乃视未及传统之庶子。此果臣子之心乎。嫡嫡相承。谓之正軆传重。虽众子承重者亦同。经为长子三年。非为第一子也。八大君云云之辩。其亦荒唐之甚矣。臣瞢学昧礼者也。亦何敢曰知而自是己见哉。设以私相疑难而讲劘者。来告君前。因欲就正焉。殿下因臣之言而特发明问。难疑于知礼之臣。则必不敢不以正对。若不以臣之言为误也。则殿下亦宜蹙然而惧。怛然而伤。惧不正之横加。伤大礼之莫税。明发有怀。入庙思哀。命祝史陈辞而谢过。比先王一洒之。出庙而正坐法宫。责三公以不曾救正之罪。则岂不于先王有光而新一国之耳目耶。

丁未公七十一岁公移居荣川。以子世平屡年游学于是。故因移居焉。○作讲学亭。与张公璶,金鹤沙应祖及邻邑诸友。逐日讲论孝经礼经等书。而定家礼祭仪。○亭舍尚在锦江里。

己酉公七十三岁除尚衣院正。

庚戌公七十四岁十月移葬淑人李氏于安东燕院谷。有墓志

甲寅公七十八岁公自荣川还住庆州旧居。○八月闻显庙昇遐。公终日痛哭曰老臣不死。忍见今日。盛年显庙寿三十四宾天。世子幼冲。时十三岁国事之终棁驾何地。逮闻上明睿出天。圣德日跻。喜而不寐曰老臣其亦幸而得复睹周成汉昭之生此东国。若得周召之辅则臣民之福也。遂构疏以陈时弊十三条。病未上彻。疏意以忧国恤民情为主。自平海归后。为时辈所沮。仍退乡里。然怡然自处。一心忧国。无所悔闷焉。

乙卯肃宗大王元年公七十九岁五月十二日。考终于寝。是日云雾四塞。雷雨大作。公曰是吾归化之日也。因屏去妇女。不言家事而易箦。○公始生时。家后鱼莱山屡日有声。有虎来跪窗前而鸣。临终时亦如之。○讣闻上令道臣优礼致赙。○十二月二十九日壬午。葬于州南六十里钱邑坤坐之原。党塾诸生。操文致祭。会葬者三百馀人。○淑人李氏初葬于州北高罗山直长公墓右。庚戌移葬于安东。公尝以远窆为恨。及公之葬也。遵遗志。自安东返榇而合兆焉。后淑人赵氏葬也。三位合窆于府北神光面飞鹤山南麓酉坐之原。○自朝家划给守护卒二名。

是岁闰五月初九日。昼讲时。右参赞许穆曰金宗一乃岭南文臣。而仁祖朝有名誉之人。生时未及大用。此则朝野之所共慨惜。如此之人。不可无表章之典矣。上曰金宗一生时未及收用可惜。特令赠职吏曹。○同月十二日赠职都承旨。启下之日。领议政许穆箚子云金宗一以经幄之臣。亦有声誉。而尚未蒙赠。诸臣陈达。意在慨惜。此等事前已面陈于黈纩之下。而臣今不幸有疾。登对无便。兹敢并陈。更愿圣明垂察焉。又上箚曰臣顷者进对。屡陈故臣金宗一事。宗一以旧学士。平生好谠直。见忤于时辈。不复用于朝。臣之所陈者。惜其无罪。专指群小浊乱之迹云云。在许眉叟文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