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先生遗稿/卷十三

卷十二 鲁西先生遗稿
卷之十三
作者:尹宣举
1712年
卷十四

杂著

编辑

后天图说

编辑

羲文易相含图一作干君图

编辑

 

圆之则为先天。方之则为后天。

先后天八卦叠圆图一作叠天图

编辑

 

盖乾坤离坎纯卦也。故变取于中爻。震艮巽兑反卦也。故变取于初上爻。然乾坤之变。既为坎离。则坎离之变。不可复取中爻。故乃取初上爻而为震兑。震兑必先反而后。方观其变。故震兑反为艮巽。艮巽初上爻变则还为乾坤。乃自然之象也。总目后天卦图下小注。双湖胡氏说略同。

三索图附帝出三统方圆图及揲蓍图

编辑

易象。八卦各统八卦者。有三样焉。康节方圆图。一样也。说卦三索。一样也。世应八宫。一样也。方圆图先天也。三索及八宫后天也。先天。生也。体也。后天。克也用也。后天亦有体用。三索体也。八宫用也。三索对待也。如春秋冬夏。八宫流行也。如春夏秋冬。文王序卦。似是因三索而次之者也。孔子杂卦。似是因八宫而列之者也。至于兼三索八宫而该载并包者。朱子之卦变图是也。序卦,杂卦,卦变图。俱是三十六宫也。○反对之法。不但于后天见之。先天亦莫不然。特文王始著之耳。易变重在初爻。故乾坤变为巽震。离坎变为艮兑。乾坤巽震为一家。离坎艮兑为一家。乾坤巽震所统之卦。与离坎艮兑所统之卦。反对相配。如夫妇然。当观其宾主之分而已。虽千万变。此义则未尝有易矣。○以上。乃易变之大纲本领也。诸图俱见于下。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干兑离震巽坎艮坤此先天也。八卦既成。观其变易。阳变则为阴。阴变则为阳。干变为巽离兑。坤变为震坎艮。三索乃阴阳变易之象。此后天也。朱子曰。岂有乾坤变而六子不变之理。此实三索图之本也。先天两两相生。故干兑生于太阳。离震生于少阴。后天阴阳变易。故干三画变为兑离巽。坤三画变为艮坎震。先后天不同处。只在于震巽相换而已。先天图内卦为主。三索图外卦为主。先天图之纵看者。即三索图之法也。而惟震巽易位为异耳。

附帝出三统圆方图

编辑

帝出乎震以下八卦。既见于说卦。乾统三男。坤统三女之说。又著于康节。亦可作图。如先天方圆图之法。而康节何无所作。后儒何无所述欤。曰此后学之所尝惑者也。然而三索之说。本义只言揲蓍求卦之用。而不言变体之详。三统之说。总目只称文王八卦次序。而不言序列之法。则帝出三统。虽使作图。实不知其所以然之本也。必须以三索卦变之法。先为图式。以见其阴阳变易之象。然后乃作此图。则界分条理。井井不紊。暸然而无疑矣。以帝出为图。则不如三统之易看。故只以三统之序为图焉。

圆图

编辑

 

方图

编辑

 

帝出三统之说一也。而与三索卦变同其象也。今就图上而区别三男三女,一三五二四六之局。则可知其出于三索之范围。彼此图象。皆可该括而无复有疑矣。

附揲蓍图

编辑

 

揲蓍法。老阳为干。少阴为巽离兑。老阴为坤。少阳为震坎艮。老阳变则为少阴。老阴变则为少阳。此亦三索之象也。干兑离震各十二羕。坤艮坎巽各四羕。此阳三阴一之象也。

八宫图附辟卦纳甲图

编辑

 

复卦辞曰。七日来复。临卦辞曰。八月有凶。此乃十二辟卦之象。而辟卦即八宫之象也。八宫之象。只见于世应卜筮之用。不见于古经。故未有能察之者矣。魏伯阳纳甲之法。同一象也。

附辟卦图

编辑

 

附纳甲图

编辑

 

八宫有游归之卦。而辟卦以下。皆无游归之名何也。曰游归之类。不与于流行爻变之中。故自作一队。别有所处。如师比同有孚小过颐大过为一队。渐妹随蛊需讼晋明为一队矣。若取八宫四十八卦。以辟卦之法。各加六变而看之。则其象乃见矣。纳甲之别出坎离。亦游归之义也。

卦变图

编辑

 

卦变图。因六爻之变。而一卦各有六十四变。盖用焦贡易林之法。而不犯手势。自然而成。实与先天图同一妙也。纵看之则乃三索之象也。横看之则乃八宫之象也。此又妙乎妙者也。

夫易象对待流行。相为表里。故对待中流行自见。流行中对待自立。三索对待也。八宫流行也。三索为里。八宫为表。此同于四时自然之运也。伏羲易。有方圆图在。故对待流行。昭著备具。而文王易。图象未备。故三索八宫帝出三统之义。未详其为同形也。盖反对之法。自有盈缩与夺之形。必先排列其图案。然后就加反对之法。乃可断其合变之几矣。故卦变图成而后。始乃得据依卞别之端緖。方有三索之目。而对待之形见矣。圆有八宫之纲。而流行之形见矣。六爻之变具。而一三五二四六之分见矣。十八之宫具。如乾坤一图反复观之。则乃三十六宫也。而前后圣一揆之妙见矣。外卦为主与内卦为主之变具。而先后天纵横异观之法见矣。不有卦变之图。则三索无证。八宫不该。后天诸象。皆终散漫而不会于一统矣。此卦变图所以包括体用二变之法。直与先天图为配。而开物成务之功。同符于羲孔。真所谓发先儒之所未发者也。

序卦轮看图

编辑

 

乾坤震巽局

编辑

 

坎离艮兑局

编辑

 

序卦。似因三索而次之者也。而八宫流行之义。在其中矣。如属于乾坤巽震者为一局。属于离坎艮兑者为一局。汇分以观。则恐不难卞矣。

乾坤咸恒。为上下经之首何欤。曰乾坤之变。半于恒益。故乾坤居首而咸恒居中也。不曰恒益而曰咸恒者。反对之例然也。见上卦变图。可考而知也。上下经既分为二判。则反对正对。纵横相应。凿凿不紊矣。

乾坤震巽所属之卦。分为四片十字羕排局。而坎离艮兑所属之卦。分为两片左右行排局者何欤。曰一纵一横。有宾有主。序卦以乾坤为主而列之。故有如此羕耳。若以坎离为主。则坎离当居乾坤之位。既未居泰否之位。而所属之卦。各以类从矣。

屯蒙当属于坎统。与革鼎相对。而乃统于乾坤之下。与遁壮相对。似与临观相换然者何欤。曰乾坤坎离。相为表里。故屯蒙之与临观互换者此也。且乾坤之后。即继以水者。先儒有说。可考也。八宫流行之义。亦可见于此等卦互换之中欤。

蹇解当置屯蒙之下。而与家睽并立于下经者何欤。曰上下经均为十八宫之义。康节已言之矣。遁壮与屯蒙。并立于乾坤之下。如家睽蹇解之羕。亦可矣。

坎离既未需讼晋明。当列于左右行。与艮兑同局。而乃居于上下经之末何欤。曰坎离既未之南北对峙。主于离南坎北之象。而需讼晋明之与坎离既未相配而居者。亦与师比同有相为表里之义也。且坎离之与蹇睽。既未之与旅节。同一类也。则其所序次。亦可知矣。

序卦中。有八宫流行之义何欤。曰乾坤震艮之与否泰损益也。坎离兑巽之与既未咸恒也。师比同有之与颐大过孚小过也。需讼晋明之与渐妹需蛊也。谦豫小畜履之与家睽蹇解也。涣节丰旅之与屯蒙革鼎也。噬贲困井之与妄大畜萃升也。剥复夬姤之与临观遁壮也。反复看之。无不然矣。

杂卦轮看图

编辑

 

 

 

杂卦。似依八宫而列之者也。而三索对待之义。在其中矣。如属于干坎巽离者为下判。属于坤兑艮震者为上判。类聚观之。亦不难卞矣。

杂卦乾坤咸恒之相对。亦如序卦,而否泰离坎震艮兑巽。互换易置者何欤,曰恐此即杂卦之义也。乾坤咸恒。虽如序卦之相对,而咸恒却与震艮损益兑巽。从于上判,坤乾却与否泰离坎既未。从于下判。则所属之卦。互置相间。正对反对。纵横相应。虽似杂置。而亦不失其伦矣。

杂卦之坎。依八宫而列之者何欤。曰如夬姤壮遁干,涣节屯蒙坎,小畜履家睽巽,丰旅革鼎居于下判矣。如临观剥复坤,萃升井困兑,谦豫蹇解,噬贲大畜妄。居于上判矣。至于游归之卦。则比师有同。与孚小过颐大过同涂。渐妹随蛊。与需讼晋明同涂。参诸卦气。亦可见矣。盖焦延寿卦气成局。似依乎杂卦之义。唯是反对与否为异耳。

附与市南往复书

编辑

第一书辛卯七月

编辑

先天八卦三变而为后天三十二卦三十二卦。反易而为六十四卦。方之而为方图。圆之而为圆图。推而观诸叠天而准。文王序卦,孔子杂卦之象。庶可因此而见之欤。

说卦三索章。盖说阴阳三变之法也。乾坤变时。六子俱变。阳反为阴。阴反为阳。楚史倚相所读八索者。恐指此也。邵子先天方图中。已具此法。而图为先天作。故不著震巽相易之象耳。程子所谓易为八索等书所晦者。盖谓纬书专主于象而不主于理也。八索之名则似非可疑者欤。

三索章。本义谓揲蓍以求爻也。语录又曰。是就变体上说。不当专作揲蓍看。胡云峯曰。当以语录为正。然而启蒙中。不为开示此象。诸儒亦无发挥这理者何耶。

后天方圆图象。可以备陈。而千变万化。只在八索之中。高明一见即通。兹不尽模以呈。这中奇妙之理。要待异日面承提诲耳。然此妄见。实难自信。而猥蒙辱询。辄此仰禀。愿赐斤教。勿示他人。幸甚。

后天吟一篇。冀赐垂和。辛卯中元。○见诗稿

市南答书

编辑

来教云。先天八卦三变而为后天三十二卦云云。谨考三变之图。固然矣。但易卦本自八而相重。为六十四。六十四之反易。则自然为三十二。此则不必待三索之变。只以先天八卦横看互易。而亦自成象。虽连山归藏。其法想不过如此。终归于六十四而已矣。但文王序卦之次。终未见与此符合者。高明已有定见。望更着一转语见教也。○来教云。方之为方图。圆之为圆图云。依教推之。似或可成。亦终未见如先天图之不犯手势。自然整齐者。此恐鄙见有所未透也。望于后便。莫惜全图之烦教也。○来教八索之说。恐或然也。中庸有索隐之索。大传有天下之至赜者。索与赜音相近。无乃有此等意义耶。不敢质言也。○来教三索章本义语录云云。盖语录之意以为揲蓍。有不依这序时。便说不通故云云。胡云峯以语录为正者。似是定论也。○来教所谓后天图者。岂横看则用先天八卦之次。而纵看则易四五震巽之次耶。更望详以见教。○顷以易卦之正对。依反对三十六宫之例而推之。则两卦正对而自相为次。在上经者凡十卦。乾坤否泰随蛊颐大过坎离也。不相为次者。凡二十卦也。两卦正对而自相为次。在下经者凡六卦。渐归妹中孚小过既未济也。不相为次者。凡二十八卦也。若以正对而自相为次者当反对而还为本卦者。以不相为次者当反对而变为他卦者。则为宫者凡四十。而上下经。各占其二十。此于高明后天之例。抑或有相发处耶。幸一览而回教之。○复以正对推之。则上经卦之正对者凡十二卦。在下经中。如屯蒙革鼎之类是也。下经卦之正对者亦十二卦在上经中。如遁壮临观之类是也。此与杂卦乾坤咸恒以下各十二卦易置之说相似。而其卦则不相似也。未知更有别义耶。抑偶然耶。更望高明思量见教也。此外所欲仰质者甚多。而忙未遑焉。要亦不足烦听也。

再书

编辑

伏羲八卦之上。各加八卦。则两仪相对。阴阳并立。故阳仪之三十二卦。与阴仪之三十二卦。彼此相望。而干兑为一体。离震为一体。巽坎为一体。艮坤为一体。此先天之大纲也。八卦之下。各有三变。则阳反为阴。阴反为阳。故顺看之三十二卦。与逆看之三十二卦。首尾相交。而坤震为一宫。干巽为一宫。坎兑为一宫。离艮为一宫。此后天之大纲也。说卦第三四五六章。极好看。先后天之义。似尽在于此也耶。

序卦。反对为二十八宫。幷八纯卦。则为三十六宫矣。杂卦。反对亦为二十八宫。幷大过以下八互卦。则亦为三十六宫矣。八互卦之各列者。似为八纯卦之对也。朱子卦变图反复之。则亦为三十六宫。

启蒙卦变乾坤图。风火泽雷水山之象。实与三变图合。馀卦皆然。而但于周易总目曰。非作易之本指云者。可疑也。岂朱子只为卦变作图。而自符于三索之义耶。窃以为序卦文王之易也。杂卦孔子之易也。卦变朱子之易也。未知如何。

前蒙辱询。率尔妄对。帝出一膜。实未分晓。而不加责诲。反有申复。无任愧戢。第我于兄。何腹不布。兹就象上。槩陈管见。至于理字。不敢容喙。愿得高明说出之精。幸一览而教之。慎勿挂诸他眼。以速我僭逾之罪。千万幸甚。

重步后天吟前韵。敬呈要和。辛卯南至。○见诗卷。

市南答书

编辑

前示图象。反复考究。有非浅陋所敢容喙者。谨述鄙见。复此仰禀。盖所谓三变图。固有自然之法象。正对反对。顺看逆看。无往而不相值。此可见易象之无穷而高明之独得也。不胜敬服也。唯文王序卦之意。所以必出于此者。则终不能见得。此则迷方之见。终不可打开耶。尝记朱夫子论后天之说曰。文王更定其位。其说甚长。大槩近于穿凿傅会。故不曾深小畜意。又曰说卦所说卦位。竟不能使人晓然。且当阙之。不必强通也。吾侪今日之辨论。或者犯此训戒耶。妄意后天诸说。唯项平庵一说似稳当。文王以伏羲八卦之象。分配五行。而以五行之序。布之四时。配诸方隅。则其象自然如此。说卦帝出章。亦按其已定之位置而言之耳。何尝说及六十四卦之序。有出于此者乎。信如来谕之说。则夫子之释序卦。必有一段义例。决不如是而止也。至于杂卦之文。则断言各卦之大义。或一字两字。押韵比句。轻轻说过。其正对反对之体。固有符合于来谕者。然反复文义。决不在于排列卦序比对卦体之中。信如来谕。则亦当以排列比对名篇。亦何必曰杂卦也哉。窃覵来谕。虽未领其纲要。而槩想高明有见乎六子交易纵横相值之象。必欲以此为后天之本领。而以序卦杂卦之义。皆出于此。故恐或未免于看书太深之病也。来谕图象固有自然之法象。用以为后天八卦六子变易之图。以备先儒之未发。以见易象之无穷。固无所不可矣。若乃先圣之易。虽各有所主。而其大义则未尝偏枯也。今以序卦为文王之易。杂卦为孔子之易。卦变为朱子之易。而为之定论。则亦恐立语太快而有所未稳也。于来谕之所云。尚多听莹。方将求教而先为之说。妄论长短。道听道说。深可畏惧。望辱谅而终教之。后天吟。疑晦未释。不敢奉和。当俟异日卒业后耳。

三书

编辑

前教中所谓横看则用先天八卦之次。而纵看则易四五震巽之次云者。诚是也。愚恐后天之变于先天。只在此一象耳。参以先天方图则可见矣。所谓震巽相易者。不独震巽两卦而已。震变为火泽地。巽变为水山天。两道俱易。若就三变图上。纵横看之则可知也。妄意说卦三索之义。似或指震巽相易之象。未知高明终以为如何。

来教所谓项平庵一说稳当。帝出之义。不可他求云者。敢不服膺。第如项说。只依说卦而衍之而已。若但如是而可断后天之义。则朱子何以曰离坎却不应在南北。兑也不属金云云乎。帝出之义。朱子既不说出。则后生不敢妄为之言。而只于先天方图及三变图上。有些影子。故不敢不质于高明耳。

来教所谓先圣之易。虽各有主。大义未尝偏枯云者。诚是也。前书所陈文王易,孔子易,朱子易。盖谓其义则一。而其图则异。无非为后天学也。文王序卦。似因先天八卦三变而列之。故孔子于说卦。为著三索之义以明之欤。朱子于卦变图曰。非画卦之本指云。而第于卦变图上。推看三索之义。则若合符契。故妄意以为文王,孔子,朱子之易。异象而同义。非如先后天之各一其义也。卦变图一爻变。则三索之例也。二爻三爻变以下。则世应八宫之例也。而皆因三索而推说者也。终始此惑未能自解。欲以就正于高明而决之耳。

来教所引朱子论后天之说。谨受而佩之。弟初不敢好为异论。有疑于心而不得自释。会承高明之问而效之也。黔技止此。卯夜太早。前后所陈之说。并付丙丁。只以高明所独得者。时赐斤教。千万幸甚。

市南答书

编辑

前教易象。屡蒙提耳。尚未领悟。顽钝茅塞。受教无地。无任悚然。教示三变正反之对。非敢不承教也。但以此为后天之所自出。而序卦杂卦皆本于此。则鄙滞之见。终未透得。盖说卦三索章。平说六子之变易。文义自然明白。更不见有未发底深意。若曰八索由三索而推之则可矣。必曰三索之说。专为八索而发。则无乃或有太深之病耶。帝出章出震齐巽之说。亦因文王已定卦次而轮转平说。恐无别样深意。今必曰出震齐巽之义。亦出于八索之说。则尤未能解晓也。至于上下经中。如乾坤否泰咸恒损益屯蒙革鼎需讼晋明临观遁壮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之属。互相对值。若有所以。则先儒亦自说出。但欲以此例。一切推之他卦。则有所未能。而以高明所教帝出之诀按之。则尤未见有秩然成序而不可移易者。岂往来文字之间。容有未能尽说者耶。所以前书。敢请排列诸卦。明示其所以然者。实缘愤悱不通。欲速得决定之论。迨极颙俟。而与古人请勿发端之意相戾。愧叹何量。近因迁次挠攘。未有展卷之所。复此因风草率。悚仄悚仄。

四书壬辰十月

编辑

干索三男。坤索三女。

三变图。阳变则为阴。阴变则为阳。如干三画变为兑离巽。坤三画变为艮坎震之类是也。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为顺看二十四看卦之纲。否泰恒益既未咸损八卦。为逆看二十四卦之纲。

乾统三男。坤统三女。

三变图上。按以因重之卦画。则一三五爻。二四六爻之变。阴阳分类。各自有伦。故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反统逆看之二十四卦。否泰恒益咸损既末八卦。反统顺看之二十四卦。而顺逆纲卦。自然换易。此即干索女坤索男之中。而便为乾统男坤统女之象者也。如干遁讼妄否履同姤坤临明升泰谦师复之类是也。

文王八卦,朱子卦变图一也。前呈帝出图。亦与卦变图同一象也。

文王八卦。从震至艮。轮而数之。则不犯手势。自然而成。如震恒丰豫妹壮解小过之类是也。此即帝出图也。一三五二四六之爻变。似是后天之本领也。卦变图中。备见错综奇妙之象。试加谛观而审推之如何。

文王六十四卦次序。

某卦之次于某卦。序卦备矣。盖文王就八卦三变之中。反对以重之。故谦豫小畜履丰旅涣节噬贲困井剥复夬姤。譬则经也。屯蒙革鼎临观遁壮妄大畜萃升家暌蹇解。譬则纬也。乾坤否泰之师比同有。坎离既未之需讼晋明。震艮巽兑之渐妹孚小过。咸恒损益之随蛊颐大过。亦各以其耦而相随焉。自震艮至谦豫。为一大局。自随蛊至革鼎。为一大局。须就三变卦变诸图上。熟玩而终教之如何。

市南答书

编辑

来教干索三女。坤索三男。

易只是阴阳交易。而以三阳一阳之卦为阳。三阴一阴之卦为阴。就加变易。则阳之为阴。阴之为阳。自不得不尔。三变八索之说。槩不出此耳。

来教三变图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顺看二十四卦之纲。否泰恒益咸损既未。为逆看二十四卦之纲。

十六卦。即乾坤六子之交不交者也。以八卦而从上至下。三变其画。然后因其已成之画。顺看而为重卦。则其势不得不成复姤等八卦。反而逆看。则益恒等八卦为纲。而究于观壮等八卦者。亦势所固然也。其义亦不过乾坤六子之交不交耳。

来教乾统三男。坤统三女。一三五二四六之变。阴阳分类。各自有伦。顺逆纲卦。自然换易云云。

一三五二四六之爻。阴阳分类。诚如来教。盖阳卦与阳卦相遇。阴卦与阴卦相遇者。其数耦而为二四六之变。阴阳卦相杂者。其数奇而为一三五之变。所以顺逆纲卦自然换易者。其势自不得不尔。盖乾坤等八纯卦。即阳遇阳阴遇阴而其数耦者也。自耦而变则不得不为奇数。此履谦以下顺看之二十四卦。所以为一三五奇数之变也。否泰等八交卦。既是阴阳之相杂者。故其数皆奇。自奇而变则不得不为耦数。此临遁以下逆看之二十四卦。所以为二四六耦数之变也。奇耦换易。其义不过如此而已。

来教文王八卦,朱子卦变图一也。一三五一四六爻之变。似是后天之本领云云。

后天八卦。从震至艮。纵横作图。不犯手势。信如来教。然此图谓之帝出图则固可矣。其所以合于序卦杂卦者。终未晓然也。所谓卦图者。必因其图而排其序。如先天方圆图然后。方可谓之某卦图。高明今示卦图虽有帝出次序阴阳分类之象。然以序卦杂卦本文之次求之。则不能如先天图之自然。至于一三五二四六之变。则只是阳遇阳阴遇阴。及阴阳相杂。如上所陈者而已。以之作图。则虽有类分。而此与文王序卦之次。有何沕契耶。高明必欲以此为后天之本领。蒙未知所从也。卦变图。六变分居首尾。三变聚而居中。一五二四。阴阳错综。往来交易。朱子盖自谓有先儒所未发者。而亦不曰得文王后天之本义云。未知如何耶。○杂卦。以来教之意。分作四截看。则一三五二四六。固似有分类者矣。然四截之外。卦数既有多寡之参差。师比同有需讼晋明损益泰否巽兑坎离参错之义。终未见得。至于大小过颐中孚。皆二四变。亦在三五羕中。此亦有别义耶。未打此关。则亦不敢信其准者也。○叠天。以来说考之。则似亦不出于阳变阴阴变阳之一款也。以离为震艮坎为巽兑之说推之。则固然矣。未知四隅卦阳为阳阴为阴者。亦可并说而不相悖耶。○后天之变先天。固必有所以矣。然文王似不必先置先天图然后。叠之以后天图。以观其合否而拘拘于卦画者也。易只一个阴阳交易而已。无处不变换。无处不对值。今若谓叠天之说。有所符合于先后天之义则可。若以此为先后天变易之本原证据。则未敢遽信也。尝谓后天之易。只是以先天已成之卦。分配五行然后。布五行于天之四时地之八维。则其势不得不如此云。此愚蒙终始主见。故不能猝舍耳。

高明所谓十六纲卦。即乾坤六子之交不交者也。乾坤坎离咸恒既未泰否损益诸卦。或相首尾。或相上下。恰然对值。先儒已谓真至之理。但震巽艮兑四纲卦之偏在下经一边者。亦可明言其所以然欤。以十六卦分统四十八卦者。求之序卦。亦未见有秩然不紊者。于此亦可着一段说。汇分而的破之欤。设使序卦本文。断烂易置。则高明便可推此例而一一正之。如今见行之本序耶。鄙意自来未定。故虽依人指教。时有牵合。而正如倚脚添减之说。未能的见理数之所以然。于此幸着一说以示确论如何。

文王后天卦换易之次。见于说卦者。只有帝出一章。帝出一款。实是大义所在。于此合焉则敢不服教。今以乾坤泰否为纲一条按之。未见所谓帝出之次者。虽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备具于其中。而次序倒乱。多寡不均。今书所谓乾坤泰否之师比同有以下一段。亦有其象。而所谓八卦各统八卦者。亦未能排定。鄙见之胶滞。此其大脑处也。帝出次序八卦各统之义。更加痛释如何。

窃谓先天模写阴阳之所以然。后天整顿天地之所当然。全体大用。各有主意。不可一例并观。先儒已有定论。序卦之次。圣人本意。固不敢窥。如邵尧夫,李环溪,胡双湖所论上下经之义。槩有纲领。而终不能究其说。乃若序卦本文之义。则刚柔进退吉凶治乱。或相因仍。或相反易。其义似在于卦之名义。先儒所谓如京房卦气者此也。殊不见必因卦画而排列者。设令文王本意。果在卦画。则孔子作序卦。恐必有一段凡例。决不如本文而止。终始此惑。不能摆遣耳。

来教云。文王就八卦三变之中。反对以重之云云。苟非见之明信之笃者。下语安得如是专确。虽极叹服。而亦不能不讶也。文王后天之义。果一如高明所见。则实不啻后世之子云而已。岂非千古之一奇事也。但恐一毫有未信。则亦安得遽云尔也。窃意圣人作经大义。明白简易。虽包含广大。蕴奥精微。亦未尝有深僻新奇底意思。文王所以变易先天者。虽不敢的指某义为主。若曰必因先天八卦而三变之。再就三变之象。顺逆交换。写出六十四卦。又为反对经纬之说,阴阳变画之类。然后方始排列序卦。则圣人之意。必不如是支离深僻也。妄意高明所见。反复推看。无不成象。此正邵子所谓外象者。而亦可见易数之无穷矣。故曰以此等卦象。谓之有所符合于后天则可。必曰此乃后天之本领。文王作经。实由于此云尔。则本末倒置。源委易流。恐终说不成理也。高明之意。未能窥测涯涘。而纵言至此。僭妄极矣。惟高明谅察而终教之。

五书壬辰腊月

编辑

后天说多少辨论。一一的当。盖由鄙说乖缪。不免明者之疑晦。愧戢愧戢。前后提诲。极有启发就正之道。不容含默。兹忘僭妄。敢复𫌨缕。唯愿高明恕察而幸教之也。

来诲曰。先后天叠图中。四正卦阳变阴阴变阳。四隅卦阳为阳阴为阴。并说而不相悖耶云云。

邵子曰。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因是而推之。盖四正之卦用其四。故变之而阳变为阴。阴变为阳。四隅之卦用其二。故反之而阴还为阴。阳还为阳。反者非变也。反而又变然后。阳始为阴。阴始为阳。震艮为坤。巽兑为干是也。乾居西北。坤居西南者何也。阴阳相对。自不得不尔也。震反为艮而与坤相对。兑反为巽而与干相对者。即离为震坎为兑。而震兑相对之例也。由是观之。四正四隅为用虽殊。而阴阳变易。其揆一也。此非臆说也。验诸三变图。则实有自然而然者。叠天之图。固非大关。然而文王既因伏羲而变之。则先后二天。不叠而自叠矣。凡诸图象。莫非依仿想像而作。执一偏局。则不如无图。明诲之旨。十分恰好矣。

来诲曰。三变图一三五二四六之爻变。不过奇耦之数而已。顺逆纲卦自然换易者。其势自不得不尔云云。

鄙说所谓三索之中。自成三统之象者。高明盖已许之矣。三统之象。见于三画卦者。文王八卦图是也。见于因重卦者。三变图顺逆看者是也。两图一义而已。犹以为无益于后天之义者。似谓序卦杂卦之次。不可以三统之象求之也。妄见则以为三索三统。是乃阴阳变易之局也。就此局上反对正对顺逆纵横。而后天之易见矣。说卦三索章。似说八卦三索之象也。帝出章。似说三变后阴阳易体之象也。三变图。譬若棋局。序卦杂卦。譬若着子者然。此实圣功之不可测知处。而论其可见之象有如是者。未知高明以为如何也。

来诲曰。后天八卦从震至艮。纵横作图。谓之帝出图则可矣。合于序卦杂卦者。终未晓然云云。

卦变图,帝出图。自成四段。而一段各属十六卦。如震解小过壮恒丰妹豫巽家孚观益涣渐小畜之类是也。两图卦次。虽少异同。其为三统之象则一也。杂卦四截分属之卦。亦与之相符。故敢有云云。盖欲明卦变帝出与杂卦同是一贯之意而已。若以序卦杂卦本文。求之于图上。则固不成自然矣。来教之意当矣。

序卦杂卦。义同法异。两圣深意。固难妄测。可以理推。不可以象求矣。第看序卦之法。直据正对为列。比诸杂卦之交互者。稍似易得。而屡经先觉之手。未有发挥之者。盖因三索之象。不曾著见而然也。三索既著。则八八之统。可见矣。八统可见。则六十四卦之次。在其中矣。今者设使序卦本文。断烂易置。某卦之次于某卦。纵未易谈。而某卦之编于某统。则保无不辨之端矣。杂卦亦然。夫交互错錝之文。虽未覰作者之本指。若其阴阳爻变之分。则宁有夺伦之患哉。大槩帝出一款。实是后天之本领大头颅处。而乾统三男。坤统三女之义。漠然不知为何说。此关打破。则更无馀蕴矣。所谓三变图者。即卦变图之纲也。而与文王八卦图自是一体耳。朱子作卦变图曰。发先儒之所未发云。安知朱子之卦变。非孔子之三索也耶。说卦三索章注。朱子曰。一索再索之说。初间画卦时。也不恁地画成八卦后。便见有此象耳。又曰。一说是就变体上说。谓就坤上求得一阳爻而成震卦。一说乃是说揲蓍求卦。求得一阳后面。便是震。求得一阴后面。便是巽。大槩干求于坤而得震坎艮。坤求于干而得巽离兑。一二三者。以其画之次序而言也云云。观此数条。立言虽殊。而要其法象。则不过卦变图而止耳。三索图,因以重之。则乃卦变图也。揲蓍阴阳点图上。实著三索之象。而三统亦莫非在其中矣。三索卦变。既是后天之本领。则孔子有何别样凡例。朱子岂不得文王之本义乎。总目卦变图注曰。盖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指云者。似谓非伏羲之本指也。与夫画卦时。也不恁地之说一般意欤。第朱子既得其本而不究言其末。则此小子之未免滋惑处也。阴阳变易之局。乃后天之本也。序卦杂卦。因是局而第之。则乃后天之末也。

来诲曰。后天只以先天已成之卦。分配五行然后。布五行于天之四时地之八维。则其势不得不如此。此愚终始主见云云。

朱子曰。离坎却不应在南北。兑也不属金云。故妄意常以为文王既因先天。变为后天。然后乃以五行分配于四方。故卦之在东者曰木。在西者曰金。孔子曰。震东方巽东南云者。亦此意也。今曰分配然后布之。高明必有所考信处。一一提诲如何。

六书

编辑

后天妄说未莹。故明见有晦。前后所陈。并置勿看。只就先天方图上外卦为主者。参之于文王序卦则如何。

先天方图。分作四段。如干兑离震妄革睽壮八卦。则乃二四六爻变也。履同丰妹夬随噬有八卦。则乃一三五爻变也。其他三段。亦以此类推之。则一三二四。互错而不紊矣。○干与巽合。坤与震合。坎与兑合。离与艮合。故先从干巽坤震四统而反对以看之。则正对为次之义。可知矣。八统反对。重卦相错。故乾坤震巽之统。与坎离艮兑之统。互相推夺。主乾坤震巽而看。则坎离艮兑。在其中矣。主坎离艮兑而看。则乾坤震巽。在其中矣。○试以方图。推言序卦之法。则序卦。乾坤既未首尾相接。轮而看之。如圆图然。一三二四。各以类会。三索图中顺逆纲卦。自然换易。则三索之中。三统自见。故方图及序卦皆然。如履谦同师则泰否领之。遁临讼明则乾坤领之。有比合于同师。明讼合于晋需。反对之自然也。馀仿此。丰涣渐妹则恒益领之。艮兑合于震巽。故恒益合于咸损。巽兑之代恒益。反对之故也。馀仿此。解家孚小过则震巽领之。孚小过之从于渐妹。亦若有比之从于同师也。屯鼎晋需则坎离领之。井噬比有则既未领之。比有讼明反换之义见上。大畜萃颐大过则艮兑领之。艮兑损益反换之义见上。剥夬随蛊则咸损领之。随蛊之从于颐大过。亦若孚小过之从于渐妹也。反对之分合。主客之与夺。莫不秩然而有序矣。

大槩序卦之法。水火当居中央。故坎离与既未。南北对峙。坎离既未之自然居中之义。方图及卦变图可见矣。而乾坤遂与咸恒相应。水火既居中央。则雷风山泽。合而为二。与天地相对。故咸恒之对乾坤。自然而然。三索图可见矣。泰否之对损益。震艮之对随蛊。巽兑之对颐大过。自此而可推矣。序卦大纲。不出乎此。则其馀诸卦如遁临屯鼎之互置于四隅。自屯至遁卅二卦。自临至鼎卅二卦。如十字羕。井噬剥夬之比肩于左右者。亦莫不有其伦矣。卦次主乾坤震巽而裶之。则如今之序卦是也。假使主坎离艮兑而排之。则井噬当与履谦易位矣。剥夬当与丰涣易位矣。屯鼎之与遁临也。大畜萃之与解家也。亦相易位矣。如同师渐妹等卦。则位不复易而卦自上下而已。卦变可见耳。杂卦及卦变图。与先天方图同一揆也。三索图与方图异处。特是震巽相易而已。不过正对而反对之也。易之千变万化。其归则阴阳对待而已。特一可笑事耳。欲探序卦者。每以先天之例求之。故未得其緖。后天反对之法。则取与盈缩。自有不等。而只均其位置分数而已。今者不须多谈。独取方图。纵看之列。设若文王自作为者。则序卦之义。有不待言而自著也欤。

又答市南。辨揲蓍占先后天。癸巳八月上旬。

编辑

先天生出之体也。后天变易之用也。易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奇偶并生。两两加倍者。先天之法也。乾坤三索及十二辟卦。阳变则为阴。阴变则为阳者。后天之法也。先后天卞别之论。不过此两端而已。揲蓍之法。四营之内。仿佛仪象卦之法。犹可谓之先天。而至于三变成爻之时。已分阴阳之老少。则此非变易之用乎。大纲说。则成卦之前。谓之先天。成卦之后。观其变与不变。谓之后天可也。而细看之。则先天未画之前。次序已定矣。揲蓍未定。次序随遇而变。未至六画之前。变与不变。已可卞矣。逐爻有变。斯乃后天之法也。揲蓍四象点图。亦有三索之象。朱子及玉斋营变注说。拟诸先天卦次者。盖指引伸类长之法。与仪象卦相似而已。只以仪象卦之相似。便认为先天之法。则实有不然者。先天体也。后天用也。体立用上。用中有体。理气之自然也。虽以变体上论之。乾坤为太极之象。姤复为两仪之象。临遁为四象之象。否泰为八卦之象。焉往而无仪象卦之法乎。只审其生与变之辨耳。

卦变图之为后天。不必多卞。卦变图中。并包三索辟卦之象。考变占用九用六之变。是为先天乎。是为后天乎。卦变图与考变占。同耶异耶。

说卦曰。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以此论之。立卦者先天也。生爻者后天也。似不可偏指为一天也。然而邵子曰。参天两地。倚数也。非本数也。所谓本数者。天一至地十也。程子曰。用蓍以求卦。非谓有蓍而后画卦。朱子曰。不可道伏羲将揲蓍来立卦。以此论之。本数先天也。倚数后天也。大衍之数五十。先天也。其用四十有九。后天也。伏羲既有八卦。而后圣用蓍求卦。特一掷钱之类也。则揲蓍之法。谓之先天。决不可也。前日之见。未免错了矣。

乾卦初九至上九。此即卦变图也。卦变图之为后天。无可疑者矣。朱子所谓后天不可以卦画求云者。指文王八卦也。右龙西说。

市南答书

编辑

先后天说。自顾颛蒙。不敢妄议。从初鄙见只云先天象在画前。写出天地之所以然。后天因象著用。整顿天地之所当然。先天不犯手势。一写不住。后天反对变易。似有挨排。易中先后天之卞。大槩如斯二者相须而未尝相无。要看其所主者如何耳。今以揲蓍言之。则四营之内。有两仪四象八卦之法。此则不可谓不本于先天。而一画已成之后。则阴阳老少已分。此则明是后天之用也。启蒙三卷四十九张蔡西山注云。易者未入用也。变者已入用也云云。入用二字。正指后天。此可考也。胡玉斋所云一变而得两仪之象。三变而得八卦之象云云者。亦可谓本之先天。而至于六变成卦之后。考变观占。全是后天之用。则揲蓍虽先天法例。而恐不可便谓先天也。顷者醉中。不复致思。今观来教。与鄙意略同。但后天之法。自三索以下。有反对等许多凡例。而来教必欲以三索辟卦为之断。则争端恐未遽止也。卦变图中。亦有先天法象。诚如尤斋之言。来教亦云。而但此一图。包括易中诸变。要在观变考占。则主意全在用上。亦恐不可谓之先天也。蒙蔀之见。惟此而已。早晩俟面承提诲耳。

书家礼源流草本

编辑

礼始于周。终于宋。周文之刱也。则贵贱异制。高卑有等矣。宋儒之辑也。则损益随时。今古杂用矣。故苟不溯其源而别其流。以究圣贤制作因革之本义。则实难适其称宜。而不至于僭分失伦之归者鲜矣。朱夫子本温公书仪。而兼取程张之义。著为家礼一部。其间经变节文。实多参用古之所谓王家之礼者。今若只论大夫士之法而不及于天子诸侯之仪。则恶能考异同而卞上下哉。兹取家礼之纲。附以周仪及戴记等经而表其源。又就家礼之目。附以后贤及东方诸说而分其流。欲明时宜之行废礼俗之得失。盖依朱门所裒仪礼经传通解及续之例而节略其定论。以便于翻阅据依之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