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鹤峯先生续集
卷之三
作者:金诚一
1782年
卷四

弘文馆第二箚全文逸

编辑

一曰。正朝廷以正百官。朝廷之不正有三焉。贤邪不辨也。请托公行也。贪污成风也。二曰。兴学校以明教化。学校之不兴有三焉。师道不立也。士习不正也。科举累人也。三曰。严内治以齐家政。内治之不严有三焉。女谒盛行也。王子教诲不预也。货利崇殖也。四曰。祛民瘼以固邦本。民瘼之不祛有五焉。聚敛太甚也。族邻侵督也。徭役繁兴也。贡赋不均也。防纳害民也。五曰。修军政以固边圉。军政之不修有四焉。军律解弛也。防戍不均也。债帅侵渔也。操炼无法也。六曰。审刑狱以伸冤枉。刑狱之不审有三焉。法令不一也。官吏枉法也。大狱蔓延也。七曰。任大臣以尊朝廷。大臣之不重有二焉。体貌不敬也。政出多门也。八曰。纳谏诤以开言路。谏诤之不闻有三焉。谀佞得志也。士气摧折也。公论不张也。九曰。明圣学以立治本。圣学之要有三焉。明道术也。体天德也。崇敬畏也。十曰。禁奢侈以崇节俭。奢侈之弊有三焉。土木成妖也。衣服僭乱也。飮食过丰也。

论金戣避嫌启癸酉

编辑

臣赋性疏暗。前为本职时。辄将金戣之事。发论于同僚。而只举验包一事而已。若其榻前云云之说。则实未之言也。及其辞避之际。妄意臣子有怀。不可不尽于君父。故不知独启之为罪。而幷及愚臣平日之见。心虽无他。有违近例。其时同僚。以不言径启劾臣。亦其宜也。缘臣任职无状。处事疏脱。下以见斥于同僚。上以见轻于君父。从前所无之事。日后可虞之机。实自臣始。使国家待言官之体貌。埽地于今日。微臣之罪。至此尤大。何敢䩄然再冒。以辱名器乎。请亟命递。以重诤臣之职。

论沈喜寿,慎彦庆启。

编辑

近来国纲解弛。人怀自便。凡除授外任者。如有不惬于心。百计规避。积习至此。诚可寒心。忠清道都事沈喜寿。初为咸镜道都事。别无身病。而过限见递。旋为本道。乃即赴任。其厌远就近之失著矣。副司直慎彦庆。前为良才道察访。赴任未久。厌其残驿。托病呈辞。以图罢免。其规避自便之罪大矣。请幷命罢职。

论李杨震启

编辑

军卒之役。其苦莫甚。完恤之政。不可不急。近来国纲解弛。人皆玩法。虽有下书革弊之事。废阁不行。泽靡下究。极为寒心。各浦领船革罢事。上年下书各道。而前庆尚左水使李杨震。不顾下书之意。旋即复立使。如伤之政。归于虚地。其不恤军卒。不有命令之罪大矣。请命罢职。以惩其馀。

论许晋启

编辑

台谏被论见递。则不得即拟于显职。此近来成规也。顷者宪府。被玉堂之论。一时左迁。而同副承旨许晋。以执义亦在被论之中。而反蒙超擢之命。滥厕喉舌重地。恬然若无过之人。非但政体颠倒。其自处亦甚苟且。请命递差。

再启

编辑

同副承旨许晋。为人轻浅。素多物议。曾玷清班。已有不称之讥。超陞之命。遽出人望之外。况台官被论见递。不即拟于显职。已为常规。论递虽在于升迁之后。物议已发于退待之前。则被人论斥。实与左迁同僚无异。而独膺显擢。偃然行公。恬不知耻。公论尤以为卑贱。请勿留难。亟命递差。

三启

编辑

同副承旨许晋。素有物议。不合清选。况同僚一时左迁。而已独超陞。如有廉耻之心。则固当辞避之。不暇。而晏然行公。不知公议之嗤点。其自处之苟且甚矣。臣等之论启。岂得已哉。请勿留难。亟命递差。

四启

编辑

臣等昨日论启许晋之事。实出于公论之同然。非有私意于其间也。晋之为人。素有物议。不合清选。而超陞之命。遽出于引嫌退待之日。同僚皆左迁。而独膺显擢。偃然行公。恬不知耻。物情尤以为卑贱。故臣等不得不论。而自上乃教曰。曲为之说。且以其人为可合。臣等待罪言地。不能备论其失。致有未安之教。其不职大矣。请命递臣等之职。

论铨曹启

编辑

为官择人。责在铨曹。进退用舍之际。所当博采公论。使人器相称。乃其职也。近来注拟乖当。殊无难慎之意。除目一出。众口哗然。物情深以为未便。请吏曹堂上色郞厅。幷命推考。

论兵曹启

编辑

近来兵政解弛。上番军士。厌其久留之苦。代立而下归者居多。兵曹下吏等。只征米布。以充其欲。且与分军色书员。通谋阙立之额。互相揜覆。非但禁卫虚疏。见存之卒。偏被其苦。不独此也。入番军士。不问其军装之有无。而无遗抄阙。悉皆征赎。其无谓甚矣。为官员者。所当痛革其弊。以解倒悬之苦。而恬不动念。一任奸吏所为。其尸官之罪大矣。请兵曹堂上色郞厅。幷命推考治罪。

论兵曹启

编辑

堂上之任。官尊秩高。非有茂材异能。则不可越阶而注拟也。许多武弁。岂无一佥使可当之人。而兵曹必以资级未准。人物不合者。至于启请而除授乎。近来私情太胜。公道埽地。徇私市恩之习。无异权奸之时。物情极为寒心。请堂上色郞厅。幷命罢职。

论开城府诏使宴启

编辑

开城府诏使宴罢后。下人争攫之状。头目薄待之事。前谏臣非得之于道路。而敢为论启也。是日观瞻至众。其可骇可愕之状。何可掩乎。诏使越江之后。凡沿途宴具卓面。例分给典乐舞童等。到开京则命给通事。通事辈分受之际。杂人等争前攫取。塡咽不已。诏使色怒即起入。到碧蹄宴罢后。即招该官曰。此卓面。尔等当为处置。自此不复如前分给。盖怒开城而如此云。此事人人皆目见耳闻。而远接使特为下人所遮掩。未及闻知耳。其薄待事。本府户收杂物。充牣官库。而该官驽劣。不能具办。民生膏血。尽归下吏。而只以恶草具馈之。头目辈发怒。乃以远道丰腆。近京萧条为言。其不欲受宴犒者。非但单衿一事而已。府官怠慢不职之罪如此。何可只推乎。请次知郞厅罢职。

左监司时状壬辰

编辑

五月以后。臣四度状启。道路阻绝。一未回还。行在消息。无由得知。晋州初次启本陪持人严玉年等。昨始来到。今又宣传官李克新。来传圣旨。臣祇受前后有旨书状三道。始审平壤府又为失守。大驾移幸义州。东宫回驻安峡之奇。五内震骇。罔知所为。北望拊膺。求死无路。臣奉命南来。今已逾时。既不能倡起勤王之师。又不能埽荡道内之贼。坐视銮舆播越。社稷丘墟。而苟活偸生。尚保至今。孤恩负国之罪。万死难赎。而天诛不加。反委以方面之任。臣虽糜身粉骨。岂报鸿造之万一哉。第审除授日月久矣。草本。已久。教书印信。尚未来降。必是寇贼充斥。道路难通之所致。左道。六月旬后。兴海,清河,盈德,宁海,真宝,青松,安东,礼安,奉化,荣川,丰基,醴泉,龙宫十馀邑。尚未经贼。今则龙宫,醴泉,安东,礼安,奉化。已为陷没。贼又自江原道来。陷宁海府。其馀滨海之邑。宁有保存之理。真宝,青松,荣川,丰基四邑。则虽未闻贼入之奇。想无独全之理。大槪三十馀城。无一寸干净地。臣虽渡江而东。更无著足处。加以民罹兵革。全废农作。入山者。举为饿莩。在野者。尽被屠戮。虽或有丁壮之脱死者。军粮军器荡尽。束手无策。且变生之后。左右道中分。号令不通。左道则无人倡率讨贼。贼尤无忌惮。乃以土地为己有。各称邑宰。还家治田。为久留之计云。故臣通文于各邑。择其士子之有识者。差召募官。武业之有才者。为假将。灵山定虏卫辛邦柱,生员辛邦楫。昌宁忠顺卫成天禧权知校书正字成安义,及第成天𥙿,保人曹悦。玄风幼学郭趱,业武辛义逸等。各聚军六七百馀人。设伏击贼。连次献馘。本月初四日。曹悦,成天禧等。合兵千馀人。围抱昌宁之贼。终日相战。射杀骑白马邑宰称号之贼。越二日。贼焚栅遁去。新宁居奉事权应铢。臣未通文前。已为起兵击贼云。故仍差义兵大将。应铢乃于前月二十七日。与河阳义兵将奉事申海。率四邑之兵。击斩永川据城之贼。歼尽无馀。自此军声渐振。军民尽有讨贼之心。而所乏者。军器军粮。至为悯虑。庆山,河阳,新宁,义兴,军威,义城。则贼皆出去。安东贼亦移屯任内丰山县。兵使朴晋入据府城。欲进攻丰山之贼。兵力单弱。未能云云。玄风,灵山之贼。亦有可攻之势云故。臣令高灵,陜川,草溪义兵。击玄风。令昌宁宜宁兵。攻灵山事。已为约束。而倭船三十九只。留泊草溪沙幕。邻近义兵。方聚合攻围。时未举事。右道则前佐郞金沔。领居昌义兵。守本县境。以备金山,茂朱之贼。令假将前主簿孙承义,前守门将诸沫等。分守高灵。以拒星州之贼。前掌令郑仁弘为假守。巨济县令金俊民为假将。守陜川郡。前郡守郭𧺝为假守。前万户郑彦忠为假将。领幼学李大期,全致远所起兵。共守草溪郡。以防茂溪及江上往来之贼。权知训炼奉事尹铎。率权知成均馆学谕朴思齐等所起兵。守宜宁鼎岩津及新蕃,一本。反。县。幼学郭再祐,训炼奉事权鸾等。率其所募兵及前牧使吴沄等所聚军。守灵山上下江滩以遏灵山,昌宁,玄风及江上往来之贼。晋州判官金时敏等。督率官军及前郡守金大鸣等所募兵。以御固城镇海之贼。咸安郡守柳崇仁,漆原县监李邦佐,泗川县监郑得悦,昆阳郡守李光岳等。各还守其陷城多有战守之功咸昌,尚州,开宁,金山,知礼,善山,金海,昌原,镇海,固城。外贼不敢侵犯。今月初二日。金沔率前府使徐礼元等。火攻知礼县。烧杀据仓之贼。馀贼遁还金山。金沔时方更备火具。与金山义兵召募官成均博士吕大老,假将权应星等。夹攻同郡贼计料。初七日。昌原府使张义国与咸安郡守漆原县监等。进围本府之倭。斩十馀级。馀贼败走金海。军粮尚有馀储。义国入据其城。镇海,固城之贼。多失船只。故便为穷寇。以死自守。晋州,咸安兵。屡攻不利。至为可虑。水使元均弃镇之后。只有船四只。请全罗左右水草本。舟。师。三次水战。幷皆大捷。斩贼累百级。破船百馀只。烧溺以死者无数。贼大惧。装船数百艘。声言指向湖南。而终不敢动。渡海者。必登山瞭望。西海无船。然后乃发。变生之后。战功无出于两道水使之右。今又闻湖南船师大至。诸道搜讨云。而时未闻攻战之奇。六月中。全罗监司称号之贼。自昌原直到咸安。欲济宜宁之鼎岩津。为郭再祐所遏。即往金山。欲寇居昌。为金沔所御。由知礼向茂朱县。与忠清道贼合。入锦山连陷茂朱,龙潭,镇安诸邑。全州之危。在于朝夕。贼幸不利而退。其馀贼潜还本道。金沔伏兵于知礼境。不意尾击。贼乃败走。自是湖南之贼。不敢复来。多入于沃川境。馀贼时留锦山,茂朱。而湖南之人。不敢驱逐。故贼声言欲合诸处倭。再为入寇云。两南人心。以不能勤王讨贼。归咎巡察使。此道则郭再祐乃敢移檄于道主。仅能镇定。湖南则光州牧使权栗等。数罪通文于道内。巡察使不能行公。讨贼之事。付诸相忘之域。若于此时。贼乃再犯。则万无可御之势。左道陷没。如前所陈。臣虽越去。事无所为。在此则犹可撑拄一分。而成命已下。臣义不敢迟留。即移通文于窜伏守令等处。使潜师迎候。俟其报至。仗剑渡江。死生以之。伏闻天兵将至。恢复有期。臣若须臾无死。及见回銮平荡之日。虽乏军兴之罪。万万灭死无悔。

倡义人等开录状

编辑

倡起义兵各人等。乱定后开录启闻为当。而臣蒙恩移拜左道监司。上项人等。不为启闻。则在渠辈为国讨贼之意。虽无加损。于国家褒功显忠之典。似为欠阙。故倡起人及从事服劳人员。幷开坐于后。以备朝廷参商奖励。谨具启闻。

右监司时状

编辑

臣去八月十一日。左监司除授有旨祇受。道路阻梗。不得赴任。九月初四日。由草溪寅夜渡江。潜行玄风,昌宁,密阳,清道等境。以达于河阳。初六日。到新宁。见本道驰报。乃右道监司相换之奇。即驰通于本道。令起兵来迎。往复之际。留连六七日。而新宁,义兴等官。一皆荡败。无留驻处。且去安东父母坟。才二日程。贼变之时。不能守护。神主埋置墓所。情理痛迫。暂到坟山省视。留一日即回程。十四日。到大丘桐华寺。则左兵使朴晋。以面议讨贼事先到矣。本道迎候军尚未到。不得已议于兵使。率左道精兵百馀人。十六日。乘夜发行。由大丘,星州,任县,八莒,河滨等地。夜行百馀里。一行无事渡江。十七日朝。到高灵。同日晓头。大丘贼自东而来。星州贼自西而往。会于河滨。臣行若少缓数刻。则逢贼丁宁。极为寒心。十九日。会旧使金睟于居昌县。交承印信兵符矣。臣所经历玄风,昌宁,清道,密阳,庆山,义兴,义城,安东,大丘等邑。处处蓬蒿满目。巷绝人烟。野无禾稼。贼虽退去。孑遗之民。万无生理。未见各邑。大槪一样。民事极为哀痛切迫。关东之贼。七月中到宁海。还入三陟。八月中。贼自宁越逾入荣川浮石寺等处。为我军所逐。还遁后。时无声息。但北道之贼。还聚通川郡。时未知指向。若由海滨出来。则东海郡邑。必罹兵火。极为痛虑。左道则仁同,大丘,清道,密阳,梁山,东莱等处。时方屯据。自上下来者。皆由鸟岭。千百为群。昼夜不绝。弥满于大丘,河阳,庆山等地。焚荡杀戮。比前尤惨。将士莫敢谁何。缩手傍观。自权应铢歼灭永川贼后。军声大振。士卒咸奋。至八月二十日。大丘府使尹𪾢。轻犯大敌。死者七百馀人。二十一日。兵使败军鸡林。死者六百馀人。自是人心沮丧。见贼辄退。加以士卒饥饿。溃散之变。在于朝夕。犹幸贼有归计。庆州之倭。焚官舍仓库。尽数出去之际。仓库则急草本。及。救免火。留库之谷米可万馀石。皮杂谷亦有数万斛。任内慈仁仓谷。几至万馀石。此可为军粮。而慈仁谷则府尹恐难终保。尽给还上。极为无谓。府仓则时方知数封置。而大丘之贼。自尹𪾢败战之后。鸱张益甚。日搜公山等处。河阳,庆山守令所寓之寺。皆见焚荡。若自此直往庆州。则留存之谷。恐难全保。臣见权应铢。骁勇有知虑。武弁中难得之人也。若令此人。独当一面。任其所为。则必成大功。而颇为兵使所掣肘。不能行志。识者深以为叹。兵使年少有才。善抚士卒。道内各官。咸置助战将。军势稍张。但独专一道兵权。义士奋起者。必加沮抑。尽夺其军。上道儒生四百馀人。推前翰林金垓为将。讨贼之意甚锐。而手下无兵。慷慨扼腕。臣见朴晋。力言其沮抑夺军之非。未知其能改否也。永川进士郑世雅等六十馀人。五月中。首先结约。倡起乡兵。与权应铢。七月二十六日。共歼永川之贼。八月初七日。又击贼于庆州慈仁县。同月二十一日。赴庆州讨贼。或劝其勿入。而奋然不听。先登深入。及败。生员崔仁济,郑宜藩。校生金演,李得麟,李好仁,李荣根,李顺福,李之馣,柳复兴,田亿畴。奉事李得龙,参奉韩得义,田兴霁。品官孙应𪾢,李日将,柳元杰,李廷芬,等十七人。同日被害。又礼安居及第柳宗介,安东幼学尹钦信。与生员任屹。团结乡兵。当关东贼逾入之时。提孤军御贼于安东任县才山小川之境。柳宗介,尹钦信兄弟。临阵力战而死。任屹再为聚兵。为讨贼计。而为兵使所制。军无可振之势。投书于臣请济师。而臣适换任。未及施行。战士儒生等。忠烈可嘉。无愧古人。故列名启闻。此等事。自有本道监司。臣不当辄启。而臣亦自左道递还。不敢不达。右道之贼。则星州,善山,金山,开宁,尚州,咸昌,闻庆,金海等处。时方屯聚。义兵大将郑仁弘。率陜川,高灵,三嘉,星州兵。今月十五日。诱引星州贼。战于城外。贼为三嘉兵所败。奔还入城。金沔率居昌,安阴,咸阳,知礼,金山兵。与晋州牧使金时敏。进攻金山开宁之贼。而两贼迭相唇齿。故时未得下手。时方驻师于高灵之境。以为进取之计矣。近观贼势。或有入归之计。茂溪,玄风,昌宁,灵山之贼已遁。郑仁弘又领兵拦截星州安彦驿。右道贼路已绝。下来之贼。皆由善山,仁同,大丘,清道,密阳。以达于海。左道受害。以此尤极云云。

请力战有功人褒赏状

编辑

变生后。力战有功人等。乱定之后。自有朝廷处置。固非藩臣所当先请。而将士终年荷戈。出万死苦战。虮虱生刀䪅。霜雪蒙头面。衣不蔽体。食不充腹。暴露冻馁之状。不可形言。虽无临阵杀贼之功。其劳亦多。况献馘有功之士哉。当初捕倭赏格内。斩一级登科。二级六品云云。士卒皆有感奋兴起之心。及闻改定事目之奇。率多落莫。然其后战阵有功者。多蒙显赏。免役免贱之令。或及于行伍。自是战士皆欢呼感激。乐于赴战。但朝廷论功行赏。必待边臣上功而为之。故或不能一一皆当其功。此固理势必然者也。臣历考战阵有功之士。或功多而见遗。或功少而先录。将士颇为解体。聚首窃言。当此大乱之日。士不乐战。则虽有良将。亦无如何。国家存亡。亦系于此。其斩一级以上及屡次力战之士。各其名下开录启闻。朝廷参酌行赏。俾无留时之弊。臣窃观道内事势。已无可为。外而凶贼鸱张日益。内而兵粮荡尽无馀。加以民力已竭。军情已离。不于此时。收拾人心。则臣虽万死。不知所以为计。谨具启闻。

拾遗

编辑

移拜左监司时。论右道机宜状。

编辑

臣既为左道监司。右道事。今不宜勾当。而自初管摄义兵。若委以常规。目击可虞之机。而不为启达。实非人臣之义。故冒陈一一条款。不避越俎之嫌。当初金沔。起兵于高灵,居昌。郑仁弘。起兵于陜川。军声颇振。形势亦张。今者金沔。蒙恩拜陜川郡守。仁弘拜济用正。三邑之军。各失其帅。莫不解体。无意讨贼。诚非细虑。姑待事定间。各率其军。仍前击贼。而事定后赴任。似合机宜。前郡守郭𧺝。今为草溪假守。善于治官。军民爱戴。咸愿为真。新郡守郑讷。不知所在。郭𧺝仍守本郡。亦为便宜。宜宁县监吴应昌。弃官遁走后。倭寇焚荡。万无保全之势。郭再祐,权鸾等。首先起兵。前牧使吴沄。又为召募官。开谕一县。聚集二千馀人。除出老弱。以给其保。打造军器。以备战用。一县为一道保障。贼不敢窥觎江西。数人之功。实道内之所共知。新县监金忠敏。自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为本邑筑城监董官。处事失宜。毒痡生灵。民视之如豺虎毒药。忽闻来为县监。皆怀溃散之心。如此则非但为宜宁一县之害。实系一道利害。当此危难之日。顺民心为急。且系义兵之事。故敢此越职言事。惶恐待罪。

驰启道内假差人状

编辑

云云。祇受都承旨书状内。守令边将。或阵亡或逃遁等处。当此军务方急之时。若待启闻差遣。则事必虚疏。道内见存可堪人。随阙假差。使之察任后。一一启闻事有旨。三嘉典籍朴思齐。倡起义兵。居昌训炼奉事卞浑。力战却贼。晋州主簿姜德龙。技长猿臂。可用于战。金山成均博士吕大老。起兵郡地。屡次献馘。晋州训炼奉事郑起龙。骁勇绝伦。屡立战功。职次虽不相当。讨贼为急。故假差朴思齐宜宁县监。姜德龙咸昌县监。卞浑闻庆县监。吕大老知礼县监。郑起龙尚州判官。星州。自乱初。凶贼雄据。仍成贼窟。居民荡尽。生活无路。讨贼济民之事。固非人人所可能故。义兵大将济用监正郑仁弘假差牧使。沙斤道察访金宗武。阵亡之后。驿卒流散殆尽。将士所骑马匹。无人捡举。驿递几至中绝故。咸安召募官李瀞。假察访差定。使之察任事。谨具启闻。

请留义兵大将金沔状

编辑

本道义兵大将金沔。竭力讨贼。屡次取胜。杀贼甚多。贼颇挫气。藏伏不出。一道之人。方倚以为重。庶几共成掎角之势。而今者湖南之人。回自日边曰。朝议欲招此义将勤王云云。此将闻奇。不遑启处。即欲上去矣。本道陷没之馀。仅存者五六残邑。凶贼四面充斥。必欲殄灭乃已。当此之时。湖兵虽留此策应。亦恐未易。一朝卷甲而退。则贼洞知无援。长驱豕突之患。决在朝夕。此道既没。则湖南次第被兵。湖南不支。则国家恢复根柢。恐无馀地。思之至此。心肝欲裂。罔知所措。伏愿朝廷十分参商。许留此将于本道。以固保障焉。

公移

编辑

各官义兵将差定帖壬辰

编辑

招谕使为知委事。今送通文及各官义兵将差帖成送。勿为迟滞。星火传送。使之登时奋义。起兵击贼。万一置之寻常。趁不传送。不但当职区区之意。归于虚地。无人讨贼。则倭奴益无忌惮。一道终为豺虺之窟。将置国事于何地。更须疾速传通。毋留一刻事。

谕大丘义兵假将崔诫帖按此亦遍谕被陷诸邑。而随邑异号。

编辑

招谕使为晓谕事。侧闻本府顽民。或赴一本。附。倭奴。向导作贼云。极为痛恶。各面有司。善恶籍成置。赴义讨贼人等。则录于善籍。窜伏不出人等。录于恶籍。赴贼向导者。一一别录。力可剿捕。则不禀行刑。一件上道。一件留置乡中。以凭后日赏罚。而窜伏不出人。事定后极刑。次家口推刷。田民财物籍没。牛马战士馈饷。亦务为镇定。毋使骚扰者。

各人等。召募有司差定。同心合力。招集散卒。以图大功。万一怯懦畏死。窜伏不出。乡中严加督罚。俾尽其任。自中虽有小憾。务相和协。共济急乱事。

拾遗

编辑

榜谕各邑文

编辑

招谕使为传令事。倭贼充满一国。横行自恣。无所忌惮者。以其人民窜伏。邑里空虚。无人捍御故也。其中陷没各邑。则民无依赖之地。避乱流离。势所难免。内地保存之邑。则坚守险要。初无朝夕之急。而大小人民。无意御敌。贼无形影之前。先入山林。致令守令无民。将帅无军。虽有良将。束手无策。极为痛愤。闾巷小民。亦畏官令。多有应募出现者。而最只品官及武士儒生等。无意下山。州县陷没。国家颠覆。有若秦越。恬不动念。虽曰我人。无异叛民。尤极痛心。玆以出榜晓谕。守令等另加知委。即令还家。而不从官令之人。别为成册上使。其中尤甚者。军官发遣捉来。依军令处斩。惩一励百。

前以义理晓谕。而尚不听从。故今以威刑而督之。实出衰世之意。奉使者虽无状。无以感动人意。我民独无秉彝之天乎。更试思之。

传令列邑将领等

编辑

招谕使为上使事。各邑军卒等。或伏兵或赴战时。逃溃成风。虽有良将。束手无策。一道陷没。实由于此。逃卒等自以谓一时数多逃亡。则难于一一行法。尤为痛愤。今后则统将,都训导,领将。幷成册上使。而十名内有逃亡者。斩统将。统将中有逃亡者。斩都训导。一军尽逃。斩领将。而抢军等。则各有户首及主户。各其名下。悬录主户,户首之名。逃亡后不即捉付者。与之同罪。一番逃亡人。籍没财产。以给战士。再次逃亡人。这这斩首事。另加申敕各官。一依约束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