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图 鹤沙集
年谱
作者:金应祖
附录

神宗皇帝万历十五年丁亥宣祖大王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庚辰。巳时先生生于荣川奉香里第。先生之先。本安东丰山县人。中世居松都。七世祖直长公。徙汉阳之壮义洞。虚白公自庆州解归。居丰山五美洞。司议公以荣川为聘乡。有时寄寓。参判公因筑室郡治南溪上。以悠然名堂。先生兄弟九人。先生次居六。与虚白公同生年。故其锡名取义云。

二十年壬辰。先生六岁。○已有成人气度。尝从群儿出游。弃之归。端坐先公膝下。群儿招不出。先公问之。曰。群儿多诈。不欲与游耳。先公拊背曰。此儿他日必不同流俗。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七岁。○与五兄正字公。同受小学。一日。先生断去衣上属带。大夫人问之。对曰。礼。不宜束带如厕。大夫人异之。别造带与之。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十岁。○壬辰以后。参判公以荣川为天兵往来之路。少避于北村花川里。先生兄弟因受学于陶隐权公虎臣。又就权南川斗文学焉。

三十年壬寅。先生十六岁。三月。丁参判公忧。辛丑春。参判公出知山阴县。是年三月。捐馆于任所。先生随诸兄扶榇归。执丧哀戚如成人。八月。葬参判公于广石山。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十八岁。五月。服阕。○读书于小白山。先生笃志勤学。每读书。至夜分不懈。寺僧有自言能达夜不寐。与先生约十日不寐。至九日夜半。僧呕血仆地。而先生读书自若。天明。僧起拜曰。公异人。必大贵云。冬。聘夫人闻韶金氏。从仕郞浤之女。鹤峯先生诚一之孙。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二十岁与五兄广麓公。往拜西厓柳先生。时西厓先生退居西美洞。先生兄弟。往拜请业。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二十一岁。五月。哭西厓先生。先生游门下未久。遽遭山颓。深自恸恨云。

三十八年光海君二年庚戌。先生二十四岁往陶山谒尚德祠。留栖院斋读书。先生常恨生晩未及抠衣于陶山门下。是时。往拜院祠。因与李石溪时明。留斋读书。数月而归。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二十五岁。六月。哭八弟。名述祖。字孝承。文才颖脱。十七夭。

四十年壬子。先生二十六岁。是岁。移居葛山。筑三虚堂。有诗三绝。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二十七岁。二月。子时行生。○秋。魁庆尚左道监试。中生员会试二等。时废主昏乱。北人用事。先生自登司马。不复应举。同乡有染迹弘瞻之党者。严斥以绝之。又为岭儒代制请诛尔瞻疏。辞极严截。十月。哭五兄广麓公。名延祖。字孝锡。西厓先生门人。修岩柳公袗。称公有强毅不屈之志。清高独出之操。补之以学问。色温气烈。智圆行方。早中大小科。补槐院正字。二十九卒。先生作行状。受业于旅轩张先生。自是专心性理之学。无意进取。往来质问。甚见敬重。

熹宗皇帝天启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先生三十七岁。五月。中谒圣丙科第四人。溪岩金公坽。性高不肯为新来戏。及先生至。特为之呼来进退。母夫人闻之。喜曰。吾儿登龙门矣。六月。授通仕郞。补承文院副正字。○十二月。升正字。○是岁。往拜愚伏郑先生。往来质疑者十许年。

四年甲子。先生三十八岁。四月。授启功郞承政院注书兼春秋馆记事官。

五年乙丑。先生三十九岁。十月。授宣务郞兵曹佐郞。

六年丙寅先生四十岁。二月丁母夫人李氏忧夫人从伯兄鹤湖公益山任所。及丧。先生晨夜奔赴。哀毁致伤。几至失明。四月葬李夫人于广石山○五月子时止生

毅宗皇帝崇祯元年戊辰先生四十二岁。四月服阕○七月授奉直郞兵曹正郞

二年己巳。先生四十三岁。十二月。升朝散大夫成均馆直讲。

三年庚午。先生四十四岁。二月。哭伯兄鹤湖公。鹤湖公名奉祖。字孝伯。有儒林重望。晩登第。以持平。卒于京。先生扶榇归肂。经纪襄事。卒哭后始归家。撰行状。三月。升朝奉大夫。复除兵曹正郞。

四年辛未。先生四十五岁。二月。除兴德县监。尝与邻邑二倅。游禅云山。两倅多率邑奴。丝竹狼藉。而先生如不闻。夕。两倅命一。妓侍先生。先生终不顾。妓见先生寝具皆木绵粗布。他日言于一士人曰。野哉。兴官之寝具也。士人叹曰。汝安知斯人之为贵也。

五年壬申。先生四十六岁正月。哭九弟雪松公。名崇祖。字孝达。中大小科。为承文院注书。三十五卒。弃官归。历拜愚伏先生。县人欲立生祠。为人所沮止。有去思碑。六月。哭愚伏先生。○八月。会葬愚伏先生。有祭文挽章。

六年癸酉。先生四十七岁。六月。升奉列大夫。复除兵曹正郞。○七月。差忠清道京试官。复命。还兵曹正郞。○九月。升奉正大夫。除善山都护府使。善于仁同。为邻乡。先生因得往来省候于旅轩先生。讲论益亲切。倩工摹真像。祭境内先贤墓。祭冶隐,笼岩,丹溪,耕隐,占毕斋,新堂,松堂诸先生墓。皆有祭文。

七年甲戌。先生四十八岁。弃官归。○筑南屋精舍。先生就所居南厓岩上。构三间屋子。房二间曰瞑斋。板房一间曰哑轩。合而名之曰南厓精舍。有记文及南厓杂咏。金清阴尚宪寄诗云。闻道南厓小筑完。白云篱落碧松关。何时得遂分山约。藜杖缁巾共往还。凿清香池。在瞑斋前。植其中以莲。先生常开窗爱玩曰。昔周濂溪独酷爱莲。今余每对此花。恍若亲接濂溪光风霁月洒落底气像。又配植梅竹松菊。以为静中调息之玩。

八年乙亥。先生四十九岁。正月。哭柳修岩。先生与修岩契密。有挽词。九月。升通训大夫。除司宪府持平。○十月。拜司宪府掌令。

九年丙子。先生五十岁。十二月。北狄来侵。驾幸南汉。先生同仲氏忘窝公赴难。

十年丁丑。先生五十一岁。二月。大驾还宫。先生退归。自是无意于仕宦。静处南厓。沈潜义理。尤用工于易。常恨南汉讲和。平生未尝手书北朝年号。官历之至。必先除去首板。然后下眼。四月。哭三兄藏庵公。名昌祖。字孝彦。性正直刚方。中进士。调青岩察访。丁丑。闻国家讲和。弃官归。卒于道。先生作墓志。拜成均馆司艺。不赴。○九月。闻旅轩先生讣。时先生在京闻讣。奔哭于立岩。护丧归。十二月。会葬旅轩先生。有挽词祭文。闻北兵陷椵岛。作哀椵岛诗。

十一年戊寅。先生五十二岁。正月。拜掌令。○夏。梦拜旅轩先生。有感怀诗云。出入门屏四十年。存亡忽忽隔重泉。手书不记蘧蘧后。仪范犹明栩栩边。提耳当时遗训在。面墙今日此生怜。悲吟竟夕空沾臆。回首金乌翠接天。八月。除宗簿寺正。○九月。拜司谏院献纳。○十二月。除宗簿正。

十二年己卯。先生五十三岁。六月。拜司艺不赴。○七月。拜掌令辞不赴。○十一月。又拜司艺不赴。○十二月。撰吴山书院奉安旅轩先生文。院享冶隐吉先生。至是。先生与士林相议。并享旅轩先生。

十三年庚辰。先生五十四岁闰正月。拜掌令。○三月。拜司谏院献纳不赴。○七月。复拜献纳。始造肃。○八月。移司艺。○九月。还献纳兼春秋馆记注官。○十月。除仁同都护府使。○祭旅轩先生墓。有祭文。校正旅轩先生文集。与同门诸公。校雠刊行。

十四年辛巳。先生五十五岁。五月。作鹤沙亭记。亭在鹤山沙川之会。凡六间。寝房二间曰玩心斋。板房四间曰醒心轩。合而名之曰鹤沙精舍。先生作记。略曰。余才拙而性滞。与世多龃龉。立朝二十年。无丝毫裨益于时。无宁退处江湖渔钓为事。歌咏圣德。以为酬恩之地乎。盖尝讷于言而发口则多失中。钝于行而措手。则皆背义。无宁处静断事。以自省愆而寡其过乎。平生有爱书之癖。而盲于目。病于身。奔忙于世路。弛废职事久矣。无宁处别区谢尘事。时或窥闯其一斑。口咏心惟。以寄兴于千载之上乎。苟能办此矣。彼山之峙。水之流。云霞之变态。草木之生意。禽鸟之好音。无非为清心养性之助。岂徒然哉。因以鹤沙为号。移建衙舍。构察眉堂。有记文。

十五年壬午。先生五十六岁。议建祠于不知岩。以岩为旅轩先生讲道之所。议建祠。奉安遗像。弃官归先生尝爱鹤沙山水。每谓上流山水。无胜于此。疏荟蔚补墙垣。益树以花竹松柏以为早晩投绂徜徉之计至是或携家往栖或招意中。人留连觞咏以自遣。诸名胜亦多唱和。先生手录一帙。名之曰鹤沙杂咏。又有鹤沙四胜记。

十六年癸未。先生五十七岁。正月。拜掌令。○八月。拜宗簿寺正。○九月。拜献纳。○十月。会西厓先生迁葬。有祭文。十一月。拜弘文馆副修撰知制教兼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

十七年甲申。先生五十八岁。十一月。复拜弘文馆副修撰。○与同里诸名胜。作九老会。有题名诗序。

乙酉。先生五十九岁。正月。哭四兄深谷公。名庆祖。字孝吉。中生员。官至县监。六十三而卒。三月编四礼问答先生裒粹朱子大全及退溪,西厓,寒冈,旅轩四先生文集中冠昏丧祭礼说。汇分类编。使疑礼者有所考。又撰跋文。

丙戌。先生六十岁。八月。升修撰。○十二月。拜副校理兼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

丁亥。先生六十一岁。三月。拜世子侍讲院辅德。时孝庙在东宫。上问书筵官。谁解文义。东宫对曰。辅德金应祖。麟坪大君尝昵侍东宫。举止违忤。东宫惊曰。无乃辅德知之乎。他日麟坪语人曰。吾观金某。为人拙讷。睿意颇惮之。未可晓也。四月。拜副校理。应旨进遇灾修省疏。疏见集中。答曰。省疏具悉。深嘉尔忧爱之诚。疏陈之事无非至论。予当惕念而采施焉。备边司启曰。经幄儒臣。应旨进言。朝政之阙失。生民之困悴。历陈无蕴。诚可谓救时之药石也。宫家势家之渔夺民利。衙门营门之贩卖牟利。列邑守令之剥割民膏。乃是当今巨弊。而海洋岩石。幷皆有主。鱼盐藿菜。不得私花。以致商贾不行。物价腾踊。病民之弊。不一其端。而守令贪纵。未有甚于今日。优容台阁。俾得随事弹劾。申饬方伯。严明黜陟。时遣绣衣。不拘抽栍。遍察一道。则列邑横敛。衙门差人。自当畏顾。不敢肆行。而迎送夫马。滥数调用者。令监司摘发启闻。随现重治。断不饶贷。诸宫家及衙门不遵朝家法令者。至于内司之占海与民争利者。亦令该道监司。一一查出启闻。痛革其弊。俾无如前旋罢旋仍之患。名宰铨郞。兼堂上郞厅。果为祖宗故事。则令该曹禀上旨施行何如。依允。筹司所陈。皆先生疏中语也。六月。拜副修撰。○七月。拜辅德。○十二月。拜司宪府执义。寻递归。

戊子。先生六十二岁。二月。拜司谏院司谏。○三月。拜辅德。迁副校理。○四月。拜执义。○五月。拜修撰。复拜司谏。○七月。哭二兄忘窝公。名荣祖。字孝仲。中大小科。官至吏曹参判。风姿玉立。俊伟光明。为仁庙朝名臣。享龟江书院。九月。移执义。寻递归。

己丑先生六十三岁。二月。拜副修撰。○三月。升副应教兼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四月。迁执义。递付直讲。○作鹤峯金先生文集后识。○五月。仁庙昇遐。先生食素至卒哭。七月。迁司谏。上疏辞。疏中。因陈继述之道曰。继述于事为之间。不若继述于本原之地也。先王即位之初。励精为学。孜孜讲究体认之方者。积十有四年而不懈焉。不幸重之以。丧乱。仍之以违豫。经席久废。臣僚罕接。末年深叹。至发于言语文字之间。则殿下之所当继述。岂有大于此乎。殿下在贰宫时。锐意于学。日再开筵。中外臣民。孰不欢欣鼓舞。而奈何丁亥怠于丙戌。戊子怠于丁亥。曾未数年。已有不承权舆之叹。况今一日万机。其何能保无作辍。此臣之所以为殿下惧焉者也。古之学者。有居丧读礼之文。帝王之孝。与匹夫不同。天位不可一日旷。万机不可一日废。故自祖宗以来。公除之后。例有开筵之举。谅暗之中。宜常存精一之法。日将圣贤格言。圣王行事。浇灌胸中。而存之于心。发之于行。无徒以径情逾礼为孝焉。则其于他日问学工夫。自有欲罢而不能者。夫安有有始鲜终之患哉。又曰。殿下自即祚以来。从谏如流。凡有台评。一启即允。而沈大孚之被责。金弘郁之特递。出于众望之外。而近日两司之论。久不允从。识者皆忧其为拒谏之渐。圣上读书万卷。亦尝有拒谏而不亡者乎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尔爱予之诚至此。使予得闻其所未闻者。再三嘉叹而读之不已也。当书绅以记之。八月。拜副校理。○十一月。移辅德。升应教。寻递归。

庚寅。孝宗大王元年。先生六十四岁。正月。拜应教。○二月。哭子时止。○四月。移司谏。旋拜应教兼侍讲院弼善。上疏辞。因陈兪棨,沈大孚事。答曰。省疏具悉。爱君忠悃。缕缕不已。予甚嘉叹也。五月。拜执义。○七月。拜应教不赴。○闰十一月。复以应教召。上疏辞。论时弊。一曰。朝论携贰。物色猜讶。二曰。各司收布。弊端日甚。三曰。增设衙门。贩卖牟利。答曰。省疏具悉。嘉尔忧爱之诚。首陈之事。敢言人所不敢言者。实是药石之论。可不体念哉。条陈之事。当令该曹议处焉。尔其勿辞。调理上来。

辛卯。先生六十五岁二月。复拜应教。○五月。拜司谏。赴召肃谢。因陈启辞。先是。先生以兵火之馀。储峙罄竭。无以供北使责应。而州郡籴粜。不领于军国之费。请收三分。以补经用。转贸之际。吏缘为奸。弊复不赀。先生深以为恨。至是。疏论天灾时弊。且曰。三分耗作木之令一出。而小民之号呼怨讟。罔有纪极。以此谷会付之说。始出于臣。识字者则称之曰。应祖木。小民称之曰义祖木。盖小民误认应字为义。此实疾苦之言。悲痛之辞也。一邑如此。一国可知。谤臣如此。谤国可知。窃闻该厅分遣别将于外方。抑勒定价。民间疾首相告曰。昏朝时别将复来矣。曾谓圣明在上而有此哉。大槩收布尺数。载在令甲。而犯法殃民。一至于此。况其他各样上纳之物乎。倘非圣上惕然悟赫然怒。大更张之。则此弊终无可祛之日。而国之亡。可立而待也。后又累箚自劾。翌日。升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转右副。还同副。疏陈所怀。仍乞解职。疏略曰。右文兴学。固为国第一件事。而作成之方。权废已久。人心易狃。闻见习熟。臣言一出。未免为众嘲笑。殿下深居九重。春秋鼎盛。何以知祖宗旧章。而闻蒭荛之言。从之不疑。乃知殿下生知之资。声入心通。不思而得。岂资于愚臣妄论而然也。壬辰丁酉之乱。人民歼尽。国内空虚。列邑守令。称贷以食。比之今时。丰约何如。而乃先汲汲于提督训导设立之举。诚以有国一日。不可一日无教化也。窃观今日中外所为。靡靡近于申商。设令真致富强之治。亦非天命人心之所以去就而向背。况未必然乎。从古富强之治。宜莫如大明。而未免一败而涂地。我朝武略不竞。有同儿戏。而祚历绵于无穷。以此推之。天命之所以不替。人心之所以固结。不在彼而在此者。于此可见。目今人才之不作。未有甚于此时。士习不正。人心日败。世道极于浇漓。冠裳变于禽犊。是孰使之然哉。虽然。变化污习。贵得其要。只设教养之官。不加申饬。任其怠慢如曩日。则存名而蔑实。徒为言者之口实耳。何必徒费廪料为哉。伏愿殿下常常申饬监司及教养之官。依大典严明殿最之法。而时遣暗行御史。纠摘其尤甚不职者。绳以重律。则举国弦诵之盛。庶几可见。不过十年。必有显效矣。抑臣闻朝廷。四方之本也。欲令外方兴学。必先自太学始。古者国子祭酒。率太学诸生。通读劝讲之外。巡历四学而课讲课制。以及于童蒙。今果能然乎。殿下于各司之官。每因轮对。问其所掌。而馆学之官。轮对之时。未尝问及奖士之道。臣窃惜之。答曰。省疏具悉。深嘉尔忠谠之言。亦令该曹议处焉。八月。入侍仁政殿昼讲。先生进前启曰。窃见圣上临御以来。励精图治。其于庶政。无不留意。独文教懈弛而一不申饬。臣窃慨然。上曰。当何以申饬乎。先生对曰。祖宗朝劝奖之方。至矣。监司春秋巡历。课讲课制。都事提督教授等官。亦如之。故弦诵盛而人才作矣。吾儒事业。都从读书中出。而目今为士者。全不知读书之为何事。惟务抄集应科。故科场之文。不成文理。况望典文衡掌丝纶乎。又况望向上事业乎。士习日卑。人心日败。伦纪之变。往往而作。职由于此。上曰。若然。诚可寒心。人才何从而出乎。此事监司当为之。都事亦何所为而不为乎。对曰。监司固多事。都事奉行监司分付。未遑于此事。莫如该官之专掌为之也。上曰。此事。诸道监司处。为先申饬。而教授复立事。言于该曹。筵罢。先生出而语。同僚莫不骇然。举行条件中。不为分明抄出。自上特添入教授复立四字。因该曹回启。有一依祖宗朝设立之教。该曹以饩廪有弊持难。则特下些小之弊。有不暇计之教。盖圣质英明。一闻祖宗良法。欲断然行之。而群下无奉行者。只复立提督而止。先生每痛恨之。寻递归○十月。除密阳都护府使。

壬辰。先生六十六岁二月。弃官归。时台阁以先生听人推奴论启。上不允。而先生闻之。径欲决归。府民相与闭门。昼夜守。先生单骑晓出城中。老翁失声哭曰。天胡夺我父母。立两碑以记惠。其府中碑云。政先兴学。礼优待贤。房清启后。龚惠光前。梯天未能。借寇无缘。居官五月。遗爱千年。府南碑云。清如秋水。惠如春风。瘠己肥民政简心公。惟我府南。最承恩泽。积年弊瘼。一朝勇革。雉驯鲁郡。鱼泳单父。五月为政。百里太古。密山峨峨。凝水泱泱。我侯之德。山高水长。闻七弟鹤阴公讣。名念祖。字孝修。中生员。官至宗亲府典签。赠左承旨。

癸巳。先生六十七岁。六月。追远录成。先生以先世遗迹散佚无传。录世系子女坟墓遗事及碑状遗文。为上下二篇。七月。除潭阳都护府使。大会境内耆老。设庆老宴。远近观者。莫不感叹啧啧曰。不图今日复睹太平故事。

甲午。先生六十八岁弃官归有一绝。淹密留潭岁月迟。素餐辜负圣明知。年年恩谴犹堪詑。到底行装竹一枝。自注云。余于壬午递仁同。壬辰递密阳。今又将递潭阳。皆携竹杖归。○先生为政。以右文兴学为先务。广选邑子。躬亲劝课。不以公务烦剧而或废。凡儒宫营创重修。必尽心经纪。其有先贤祠墓。必为文以祭之。爱民如赤子。凡系民弊不得自由者。必陈疏请罢。其所可擅便者。无不立变。不以事久而有所持难。每于递归之日。民无不奔走号呼。如失父母。凡五佩左符。皆有去思碑。○赵龙洲䌹诔先生云。公素无宦情。中年以后。敛退之志益坚。故一不得意于郡符。即归其家。虽拜大司成。辞不进。人皆曰师儒之长。实合夫。夫朝廷之举。固非偶然。而让而不至。岂公无意于世者耶。抑志士不忘丘壑之志。老而愈笃耶。

乙未。先生六十九岁正月。跋三书讲录。金勿岩隆。就溪门讲质太极图通书家礼。有是录。先生为之著跋。六月。与乡老修九仙契。仿香山九老,洛阳耆英等会。令九老子弟。轮设茗果。务从简率。或设于萧寺。或设于水石佳处。间邀远近士友。与同唱酬。有诗若序。十一月。拜右副承旨。升左承旨。寻递归。

丙申。先生七十岁正月。拜礼曹参议。上元后日。与同道诸人。会于终南山下。有题名录及识。寻递归有诗云。圣恩许休退。归去沙江曲。沙江宗于海。日夜流不息。江流有时尽。我心无终极。六月。复拜礼曹参议。不赴。

丁酉。先生七十一岁。筑不夜斋。就鹤沙南岸构斋。有记文。四月。撰寒冈郑先生墓志铭。○八月。跋松堂朴先生文集。

戊戌。先生七十二岁。九月。识大学十箴后。中庙朝名臣柳大司成崇祖所著。箴中有理发气发等语。与退溪先生之论相符。故先生特为之识跋。十一月。拜刑曹参议。不赴。

己亥。先生七十三岁。四月。拜工曹参议。在道闻孝庙昇遐。仍奔哭。○十月。制进孝宗大王挽词。过国葬。○十一月。受由下乡。○答金参奉以承书。论国恤时祭礼。

庚子。显宗大王元年。先生七十四岁。七月。因旱灾求言。上疏应旨。先生虽在外。忧国之念。未尝少弛。时有旱灾。先生即应旨上疏。略曰。灾不虚生。必有其由。夫以成汤之圣德。犹以六事自责。在圣明。其可以自无阙失而不为之修省乎。顷年。先王遇灾而惧。不待群言。断自圣衷。特赦窜配诸王子。及赦使入境。甘澍滂沱。四方传闻。孰不感泣。诚以王室至亲。与凡庶不同。事关宗社。则行王法。义隆敦恤则全私恩。圣人经权并行而以至诚感天心也。臣又闻顷年有穆陵莎土坏损之变。朝议诿以非灾而忽之。终有丙子之变。惧灾而休祥。即应讳灾而祸变立至。可不惧哉。近闻朝议略与顷年讳灾事相类。臣不胜痛哭焉。至于戊戌旱荒。不至太甚。而先王之所以勤恤民隐。无所不用其极。至令八路守宰。自当贡赋而不以征于民。实前古所未有之事也。上年水灾。甚于戊戌旱荒远矣。而朝廷未遑修举先王之政焉。姑以本道言之。岭底若干邑外。民饥而死者甚众。而贡赋一如平日。噫。设令无租赋。未必保无饿死。而催征租赋于饿死之家。上天至仁。岂不咈然而怒乎。臣意今年旱荒。未必不由于此也。仄闻圣上轸念民隐。出于至诚。百官禄俸。既已减矣。税入。许令用于赈救矣。独贡赋未闻有稍加裁损之举。臣窃惑焉云云。十月。约荣醴士友会鹤沙亭。有唱酬诗及识题名录。撰金义士麟祥行状。

辛丑。先生七十五岁五月四日。出山堂。行国祥望哭礼。是日。为孝庙大祥。先生就山堂望哭。有书怀诗。舜瞳尧颡尚依俙。便殿从容昼讲时。日月无情天地老。老臣身上易麻衣。秋。与邻乡士友。会于水落台。台在安东甘泉县洞口。有西厓先生杖屦遗躅。先生约洪木斋汝河及一时诸名胜游赏。有唱酬诗云。名区草木被昭回。缅仰馀光意未裁。芳躅至今留涧壁。白云依旧锁瑶台。山含元气岩岩矗。水接源头衮衮来。更喜琼仙弭羽盖。清樽且傍荻花开。木斋撰序文。

壬寅。先生七十六岁。九月。谒陶山书院。与诸士友会于爱日堂。有诗一绝。十一月。拜司谏院大司谏。引年不赴。按先生所撰申梧峯墓碣末段。书衔。及赵龙洲诔先生文。先生必曾经副提学大司成。而诰牒不存。年条未详。姑附见于此。

癸卯。先生七十七岁五月四日。有书怀诗。天崩五载尚馀哀。五月那堪四日回。九万茫茫不可问。白云犹自帝乡来。

甲辰。先生七十八岁有拿命夺告身。台臣论潭阳籴米色渐粗下。前后官被拿者十馀人。先生亦在其中。礼曹判书洪重普以为三朝经幄之臣。合有优容之典。陈请还收。只行夺告身。制自铭。先生平生谦卑自牧。务自韬晦。或虑身后揄扬过实。撰自铭。书遗书。遗书曰。治丧切禁巫觋。虽瞑目握手。勿用锦绣。椁用野山薄板。勿用松脂。勿著漆石灰。高广毋过三寸。筑土为阶。勿用石人床石。只用短碣。碣面书鹤沙耄翁丰山金公之墓。碣阴。书自铭。子孙庶族等。自镌刻。勿令石工为之。时祭。春秋两祭。或一祭。墓祭。寒食秋夕上冢。正朝端阳。略行茶礼。如荐新仪。切勿称贷贩卖为祭需。勿一毫违遗戒。使魂不安神不享。○先生家本清素。朝𫗴夕粥。犹有屡空之患。而不以为苦。尝有人问老爷近日神观胜于平昔。有何补养而然耶。先生曰。尝闻白粥能补人气力。近因甁粟告罄。逐日煮白粥。岂得此力耶。仍作白粥吟云。扬珠𢭏玉洗清澜。锅釜融融火欲残。野老年来多得力。苍颜今复变韶颜。其餐松诗曰。耄年气力未全衰。九遇犹能耐一饥。老婢烹芹仍煮蕨。不嫌粝饭间松皮。至于奉先接宾。诚敬两尽。不以穷乏而有所阙略。故人或不知其贫甚。四月。跋月川赵先生集。○与荣礼士友。游新岩。新岩在龙寿山后北。洞有佳趣。退陶先生尝往游。仍题六绝。先生约同人来赏。次退陶先生诗首一绝。又有识。五月。跋家礼丧葬祭三礼谚解○十一月。游梦吟寺。寺在鹤沙南十里许。先生与荣醴士友约会。郡守崔沆亦至。有唱酬诗。

乙巳。先生七十九岁。九月。跋溪山记善录。李艮斋所录溪门言行。与赵龙洲书。论冰山书院庙享位次事。

丙午。先生八十岁。作西厓先生辨诬录。先生跋月川集。见郑桐溪撰月川神道碑。载月川与西厓书。有主和误国等语。以为此乃当时群小谗构之说。而月川得于流闻。有此云云。今若仍存不去。则是月川桐溪。同归于诬谤。是不可不辨。既贻书琴公圣徽。且与远近士友。飞文宣城。令刊去其语。宣城若干人。令赵锡朋作答。多有不韪语。先生惧其一时诖误之说。误闻误撰。有累于先正也。于是。备述当时事本末。而附以己见。以明其诬。十二月。特下叙命。仍加嘉善阶。时领相郑太和,左相洪。交口陈达。于是特命叙用。仍陞资。

丁未。先生八十一岁。二月。拜同知中枢府事。上疏辞。因陈所怀曰。臣伏睹殿下自临御以来。乾文屡警。人妖物怪。叠见层出。而于今八九年来。中外乂安。边无警急。岂非殿下侧身修省之实。有以感人心格天意而然欤。臣幸愿须臾无死。复见圣化之成。而独于文教一款。犹有所未遑焉。人心世道。骎骎然日就傲悖。岂关时运系盛衰。有不容人力而然欤。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祖宗右文兴学之法。具在大典。殿下当惕然振作。而铨曹一依大典。差出中外学官之中废者。礼曹申饬八路。修举学政。而自上益加精一之功。以为典学之要。而以身先焉。则将见风行于上。草偃于下。而治隆俗美。邦其永孚于休矣。至于中外弊端。非耄废之臣所敢言。而第念三分耗。本一时权设之举。而行之既久。逐年会录。元谷最多之官。则一夫所受。至于百石之多。分粜入籴之际。民怨澈天。流散相继。存者举皆荷担而立。将有涣散之渐。有识之扼腕久矣。此事当初缘臣妄有陈献。贻祸生民至于此。臣罪万死。伏愿圣明令庙堂商确变通。不胜幸甚云云。七月。约士友为三日游。有识文及诗。十月。拜汉城府右尹。又陈疏辞。兼陈所怀。疏略曰。臣愚以为治莫要于文教。圣明读书万卷。自汉以来。未有全废文教之时。虽以煕宁变法伪学禁严之际。未闻并与文教而变通之。至我祖宗朝。壬辰南乱。八年兵革。公私赤立之日。亦未尝革废提督教授之官。若以不职靡廪而革罢。则目今中外之官。可以革罢者何限。何独废祖宗金石之典乎。设官分职。固当存名而责实。名之不存。实于何有。至于三分耗。乃是丙子大乱之后。中外荡然。因臣妄言而新设。逐年增录。无有限极。为今日民间之弊。臣窃闻顷日筵臣启辞。限三年姑罢。如知其不可。则斯速已矣。何必限三年哉。云云。十二月一日。终于正寝。先生自前月二十四日。寝疾。疾既革而精神不乱。是日向晩。扶起而坐。呼粥飮少许嗽水。正席南首而卧。医入问候。答曰。无复可为矣。夕间。令脱所穿䙝衣。无一言及家事。至夜悠然而逝。○拙斋柳公元之。少先生十岁。而待之甚敬。或有以年上下不甚相远为问者。公曰。此老于季父公。契甚密也。闻后生辈语及先生。或有不逊语。辄叹日。近来风习偸薄。其于此老犹然。可叹也。及丧。公率一家子弟。诣洞中公舍。设位焚香哭曰。南中惟此一老。今至于此。嗟悼之久。盖为斯文痛云。○先生性不喜华靡。释褐之后。服饰无异布衣时。而朝衣朝冠。则以为不可不整齐。丙子以后。不复留意于章服。升资之后。品带品服。一无所具。及卒。子弟遵遗命。袭殓所用。率皆新进秩卑时所备。

戊申。二月三日。葬于鹤驾山北麓岩廊洞巳坐之原。党塾诸生。操文致祭。会葬者数百人。三月。上遣礼曹正郞权迪致祭。祭文见附录。

庚戌。三月。奉安位版于勿溪书院。先是。先生与安东士林议建勿溪书院。庙享金忠烈公。至是以先生并享。改祠号曰忠贤。

己未。肃宗大王七年。三月。奉安位版于义山书院。远近士林。初议从享于伊山书院。以义山实为先生所建。享省吾堂李先生。遂奉位版合享。后改祠号曰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