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图 鹤湖先生年谱
1813年
卷一

穆宗皇帝隆庆六年宣祖大王五年壬申七月十五日。先生生于汉阳壮义洞第。先生先世世居安东丰山。中世徙居松都。其后复迁于壮义洞。高祖虚白公为金安老所挤。自庆州解归。始居丰山五亩洞。曾祖直学公从宦。复居京第。○先生生而岐嶷。王考承旨公奇爱之。每置膝拊顶曰。此儿额角丰满。酷似祖考府君。吾家他日其复兴乎。

神宗皇帝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二岁

二年甲戌先生三岁

三年乙亥先生四岁

四年丙子先生五岁

五年丁丑先生六岁

六年戊寅。先生七岁始受学。与金清阴尚宪共学于参判公。金公即参判公中表弟也。与先生共处一室。情好之密。无异兄弟。事在金公撰先妣贞夫人李氏墓志。○间从辛参判庆晋受课。辛公每叹曰。此儿不但文才绝伦。步趋动止已有老成样子。异日必为钜人。

七年己卯。先生八岁随承旨公往龙宫任所。

八年庚辰。先生九岁随参判公归五亩洞旧第。因还京。

九年辛巳先生十岁

十年壬午先生十一岁三月。随参判公南下荣川。参判公素无意仕进。以亲命黾俛应举。是年登司马。尤不乐居京。举家南下。卜居于荣川奉香里。以悠然名堂。先生兄弟九人。三人生于京。六人生于奉香里。德业文章。辉映一时。谈者以奉香里为海东高阳里。

十一年癸未。先生十二岁受学于南川权公斗文。权公以文学名。与参判公邻居契厚。先生兄弟先后受业。

十二年甲申先生十三岁

十三年乙酉先生十四岁

十四年丙戌先生十五岁

十五年丁亥先生十六岁

十六年戊子。先生十七岁读书于伊山书院。先生笃志劬学。艺业日成。一时侪友皆莫之及焉。李公瀚时为邑宰。李公乃参判公友也。每衙罢出悠然堂。或出题或拈韵。以试先生兄弟。大加叹赏曰。海东郡县。荣川最大。参判公曰。何谓也。李公曰。一邑人材之盛如此。非大邑而何。但非邑大。乃公家大于邑。吾为公贺。

十七年己丑先生十八岁四月。聘夫人光州金氏。参奉翌之女往拜西厓柳先生。先生聘家在九潭。因往来受业于西厓先生。亟蒙奖许。

十八年庚寅。先生十九岁与郭公𡺽读书于绍修书院。先生与郭公契厚。尝答郭公书有曰。进修斋中。观物台上。溪山风月。尚今依旧。吾辈昔年之乐。不可复续。为之浩叹。秋。中乡解进士试。

十九年辛卯先生二十岁十一月。奔承旨公丧于京城。○十二月。陪参判公奉丧车还殡于五亩洞旧第。

二十年壬辰先生二十一岁二月。葬承旨公于醴泉郡广石山。○四月。倭寇猝发。随参判公避兵于太白山下椒井里。倭寇自釜山。不十日已至岭下。参判公方居墓庐。奉几筵奔避。先生挈家从之。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二十二岁二月。以参判公命。往从郭义将再祐于昌宁。因留幕下。参判公在太白山下。闻大驾西狩。三京失守。慨然流涕曰。吾家世受国恩。与凡庶不同。古人有金革不避之义。吾欲起复从军。而恐无益于国。徒伤伦教。郭义将忠勇耸闻远迩。汝可代吾从军。以死报国可也。先生受命往赴。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二十三岁自义阵还荣川。参判公服阕。自往应募。先生始还家。八月。与二弟忘窝公荣祖。读书于伊山书院。先生自伤逢乱失学。虽在干戈奔窜之中。有暇则辄读书。○时兵革未定。饥馑荐臻。荣于一道为稍完之地。流丐遂日塡门。参判公恻然伤痛。倾家赈施。每以家匮不能有济为恨。先生与夫人议。尽斥妆奁衣笥。助其赈济。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二十四岁六月。随参判公于省岘任所。新经大乱。驿路凋弊。先生兄弟有时省觐。参判公不许乘官马。或不免徒步往来。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二十五岁秋。中乡解进士试居魁。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二十六岁秋。奉大夫人寓居北村花川里。倭寇再猘。先生奉大夫人移寓。率群弟日就陶隐权公虎臣讲学。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二十七岁九月。欲上疏讼西厓先生。不果。群奸幷起。攻西厓甚急。先生闻之。不胜愤惋。欲与同志上疏讼冤。参判公以郉军门接待郞厅。方在京师。先生以书禀之。参判公止之曰。无益。只激成火色。吾亦草疏欲上而不果。为虑此也。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二十八岁正月。拜西厓先生于太白山下。西厓先生被劾南归。往侍母夫人于太白山下。先生与忘窝公徒步往谒。归路访郭公𡺽于丹谷。因共游白云洞。八月。中乡解进士试。○十月。与忘窝公及三弟藏庵公昌祖。往参伊山讲会。兵革之馀。弦诵久废。参判公为伊山洞主。大会远近诸生。讲小学,家礼等书。先生率诸弟赴会。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二十九岁正月。受参判公命。重建宗家于五美洞。五美洞旧第火于兵。未及重建。参判公以荣川东北川。后必有汎滥之虑。非子孙久居之地。命先生建宗家于五美洞。○洞旧名五亩。及先生兄弟五人登大科。一世荣之。传呼以为五美洞。故遂改为今名。○后东洲李公敏求为本道监司。行关本府。立里门于五美洞。刻揭凤凰里三字。以表西豪聚星之美。盖以凤凰一生九子也。忘窝公以为近于夸耀。贻书寝之。七月。与诸弟复往伊山讲会。参判公复设讲会。先生与诸弟往赴。九月。拜药圃郑先生于双清堂。药圃先生西赴山陵。到双清堂。使人邀参判公曰。可与诸子来。参判公率先生兄弟四人往拜。药老命即席赋小诗二绝。大加奖叹。中右道乡解进士试居魁。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三十岁二月。中进士会试二等。与忘窝公联璧。一时荣之。李芝峯晬光,金仙源尚容皆有赠行诗。三月。荣觐于参判公山阴任所。因与诸弟读书于智谷寺。二月。参判公莅山阴。下车之初。首建学校。大兴文化。聚境内士子。逐月设讲。先生率诸弟同栖智谷寺。与县人吴思湖长,权默庵潗,权东溪涛,朴龙湖文楧。托为道义之交。讲讨切磋。默庵尝有书与先生四弟深谷公庆祖曰。吾辈壬癸之后不能自振。赖先先生倡导之力。始知奋励。至有今日。而丽泽之助。得于尊伯仲者为多云。九月。往拜西厓先生。时西厓先生遭母夫人忧

三十年壬寅先生三十一岁二月。陪参判公还五美洞。展省松楸。改筑累代先茔。○三月。陪参判公还山阴。十一日。丁参判公忧。参判公中路得疾。还官后渐至危剧。先生昼夜扶护。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每夜沐浴祝天。及至大故。哀毁几绝。○参判公居官清约。殁后箧无遗衣可以备殓袭。县之士人吴长,权潗,朴文楧诸公。解衣以殓。邑中大小如哭父母。争以布帛致赙。先生泣而不受曰。恐累先人清德。四月。护榇归殡于广石山先茔下。○八月。葬参判公于广石山午向之原。既葬。庐于墓下。终三年不脱衰绖。不出庐外。晨夕哀展。风雨不废。惟朔望返哭于寝。○山下村名大枝。其北有小洞。乃先生前后居庐之地。至今传之为殡所洞。○傍筑一室。以处群弟。日授程课。每相对涕泣曰。先君绩学种德。不食其报。汝辈其可自逸而忘先人之遗意乎。诸弟亦受教惟谨。刻励不懈。毕竟各成器业。至有八莲五桂之盛。皆先生教导之力也。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三十二岁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三十三岁五月。服阕。○八月。奉大夫人出寓九潭。疠疫大炽。先生奉大夫人出避。日与东篱金公允安,碧梧金公兑相从讲学。有次东篱草堂八韵。寄书诸弟。勉进学业。先生悯诸弟之零丁失教。在家严立课程。俾不得一刻放过。及出寓。恐其废学自逸。还书诫之曰。君辈便于姑息。闲游度日。岁月不留。学业日荒。后虽有悔。噬脐无及。须刻意笃学。以振起颓门为期也。孝锡不待兄言。自知刻励。至于诸昆季。亦可相与劝勉。不使荒废其业也。十月。与修岩柳公袗读书于屏山书院。先生与修岩契分甚密。修岩少先生十岁。而事之如尊师。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三十四岁春。往拜寒冈郑先生于泗水。自后往来质问多蒙奖诩五月。与忘窝公游太学。先生自孤露之后。无意公车。大夫人命使游泮。泮之士莫不倾向。推以领袖。时权幸用事。士风不靖。先生不乐留泮。与忘窝公共处壮义洞旧第。不妄交游。惟与金清阴兄弟。迭日往来唱酬。以殿策居泮试第二。○十月。往省杨州先茔。忘窝公以事先归。有送行诗曰。岁暮南关汝独归。北堂谁与共莱衣。故园花柳春应好。为报归期此不违。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三十五岁正月。哭松磵金公允明。有挽诗四月。率诸弟拜西厓先生于西美洞。西厓先生筑小室于西美洞。为暮年调息之计。洞西有中台寺。先生率诸弟留栖受业。冬。往候西厓先生。西厓先生自八月视疾。而犹日与门生子弟讲论不辍。一日。雠校退陶集谓先生曰。此书当与鲁论朱书同其功用。而但篇帙浩穰。未易究观。欲仿朱节例。略加删撮。别为一册。以便学者观览。当俟春开日暖。了此一债。君当与之同事。先生承命而归。书未及成而遽遭山颓之痛。先生祭文有曰。前冬展谒。诱掖丁宁。曰我先师。海东考亭斯文未丧。本集虽成。只字尽录。汗漫难读。思将撮要。别纂一帙。申申诲谕。春以为期云。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三十六岁二月。子时宗生。○五月。哭西厓先生。先生累月侍疾。竟遭易箦。每以学未卒业为恨。七月。会葬西厓先生。有祭文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三十七岁正月。寄书忘窝公。论儒疏事。先时。郑仁弘论柳永庆谋危东宫之罪。上大怒。窜仁弘绝塞。道内士论。以仁弘为朝阳一凤。通文太学。欲上疏伸救。忘窝公时方居泮。先生深忧多士之见欺。寄书忘窝公曰。伽倻一疏。言似直矣。安知其心不出于俯仰揣摩之私。而要后日之福乎。柳之罪显。郑之心隐。而其出于不正则一也。儒疏伸救。岂非过举乎。君既在其处。极力沮塞。无为一道羞也。忘窝公见先生书。与同志作答通以沮之。众论哗然。以忘窝为党论。及仁弘败。士论始服。九月。与诸弟共游广石坟庵。庵有参判公题咏及西厓先生和诗。先生俛仰遗躅。不胜风树之怀。西林之感。有短律一绝。○诗逸

三十七年光海君元年己酉先生三十八岁八月。中增广东堂初试。○往拜愚伏郑先生于愚谷。先生与愚伏为同门。而山颓之后。以所事西厓事之。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三十九岁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四十岁六月。率多士伏阁上晦斋,退溪两先生辨诬疏。极论郑仁弘矫诬先正之罪。赞成郑仁弘恃恩怙宠。投进一箚。诬毁晦退两先正。罔有顾忌。士林将上疏伸辨。推先生为疏头。时仁弘势焰薰灼。罗织士流。屡起大狱。人皆为先生危之。先生奋不顾身。连上五疏。第一疏略曰。臣等自五贤臣从祀以来。相率而贺曰。我圣上崇重正学。使朝臣有所矜式。士子知所趋向。吾东方文明之治其庶几乎。不图郑仁弘诋斥之说至于斯也。仁弘久假山林之名。顷在先朝。能言人所不能言。名高一世。位跻贰乡。诚宜开陈善道。以报殊遇之万一。而反诪张谎说。渎挠圣聪。欲以间殿下尊贤重道之心。仁弘之心。实所难测。仁弘自谓少师曹植。则仁弘之所师者。师其道乎。如使师其道也。则知李滉之贤而尊李滉之道者。莫如曹植也。今仁弘师之云。而背其师所信服之贤。则仁弘之毁李滉。适所以毁其师也。李滉之贤。曹植则信服之。而仁弘则斥之。殿下则尊尚之。而仁弘则毁之。然则仁弘非但得罪于明时。其得罪于曹植亦大矣。且李彦迪于丙午岁。不容于时。退在其家。翌年窜谪之命。实与凤城之死同时。则彦迪之不为请杀明矣。此事颠末。当在国乘。非可诬也。仁弘托以或者曚昧之说。周罗于二贤之间。欲使殿下疑贰于先正。以快其私忿。其愚弄一世。视为无人。孰有加于仁弘哉。至于李滉文学之著于外者。实出于道德之积于中。继往开来。功莫盛焉。而仁弘至引王弼之事。以报老庄之喩。暗斥以桀纣之尤。荧惑天听。厚诬来世。殿下试取李滉文集。一赐睿览。则仁弘欺罔之状。自然呈露矣。大槩仁弘禀性刚戾。局量褊狭。小有怨恨则虽在贤人君子。必悍然抵排而不忌。今之为此。固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妒贤一念。横在肚里。肆其诐说。恃恩要君。有如性悖之儿诟辱长老。而生骄于慈父母之为者。此岂人臣事君之道哉。伏愿殿下惕然深思。翻然改图。特下抑邪之教。焚其箚而布告于中外。举其罪而议处于庙堂。以继先王重道之志。○第二疏略曰。仁弘外托尊师之名。阴济媢贤之心。如仁弘不足多责。而殿下从而右之。使其气势益张。邪说肆行。殿下欲私一仁弘。而不知自陷于蔑公议乱国是之过举。殿下之待仁弘可谓至矣。其于公议何哉。圣批有曰。人之所见各异。论议殊涂。何必胁迫使之苟同。臣等之惑。至此而滋甚焉。噫。是非不两存。邪正不幷行。如杨墨之于斯道。佛老之于吾儒。亦不过所见各异。论议殊涂。而其流之弊。至于无父无君。中夏而左衽。人类而禽兽。为人君者岂可任其论议之殊涂。而不辨邪正之混淆乎。少正卯。鲁之闻人也。未有过恶著于天下。而孔子戮之曰。言伪而辨。行僻而坚。仁弘早窃虚名。晚跻崇班。亦可谓今世之闻人。而诐辞险行。足以乱国家陷人心。若使圣人复生于此时。在所原之乎。在所诛之乎。○第三疏略曰。呜呼。二贤受诬之痛。仁弘邪妄之罪。不必更渎。而殿下以为今日之世道何如也。国势何如也。殿下之好恶一失其正。而邪说横流。大道晦塞。士论摧沮。气像愁惨。君子有所畏而不敢言。小人有所恃而煽其焰。世道日败。国势日削。而殿下主于先入。一向坚执。疏弃忠言如仇雠。虽有庙堂台阁之公议。逆于耳而不纳。保养奸回如骨肉。至于汝梁,干甲之邪说。逊于心而易入。殿下亦观前文矣。邪正是非倒置如此。而有能保其国家者乎。○第四疏略曰。呜呼。以孔子之大圣。而被毁于叔孙。以孟子之亚圣。而见沮于臧仓。以程子,朱子继往开来之贤。而皆未免致虚,侂胄之所构陷。则仁弘之诬毁二贤。不过寸云之蔽日。尺雾之障天。而臣等之所忧则有大焉。人主一心。万化之原也。本原苟差于毫牦。则所缪不翅于千里。故士趋以之而靡定。人心以之而陷溺。国势日至于削弱。几微之倚伏。甚可畏也。殿下之心明如止水。而出入操舍之际。未免私意之或间。故好贤而不能如好好色。恶恶而不能如恶恶臭。虽陞二贤于文庙。而不能真知二贤功德之可崇。虽不为邪议之所移。而不能真知二贤之实无是疵。是非两存。贤邪莫辨。以致世道之日淆。国势之日削。臣等窃为殿下忧之。○第五疏略曰。仁弘构怨于李彦迪关西录问答。生狞于李滉头流录跋语。诪张幻辞。无所不至。必欲陷贤者而显其师。此果不出于私怨乎。臣等之所以冒烦殿下者。非为二贤臣也。为吾道也。为国家也。实非有一毫私怨于仁弘也云云。先是。庙堂台阁及馆学儒生上疏陈辨。而废主皆以峻批斥之。及岭疏五上。辞严义正。废主亦知公议之不可遏。末乃以温批优答之。人皆谓五疏卫道之功。不在古人袒胸受箭之下。时仁弘徒党满朝。见疏切齿而阴中之。先生之坎𡒄。实由于此疏也。七月。哭八弟述祖。字孝承。禀质温粹。文材颖脱。十七。中别科。未及授室而夭。○有祭文

四十年壬子先生四十一岁春。答忘窝,藏庵,广麓五弟延祖号公书。忘窝,广麓公一时登第。榜声到门。先生对诸弟流涕曰。今日之庆。皆先君不食之报。君辈可不知所勉乎。诸弟莫不承教感奋。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四十二岁八月。中增广东堂初试。○十月。甲科第二人及第出身。直付承训郞司䆃寺直长。时奸凶用事。朝政紊乱。先生不乐进取。而以亲命黾俛应举。及登第。无喜色。谓忘窝公曰。读书没科。本欲立身扬名。而时象如此。吾辈科名。当让与孝彦一着矣。孝彦。藏庵公字。是时废举不仕。故先生高之。○郑造。先生切戚也。闻先生登第。送章服鞍饰等物。先生不受。造恨之而犹以为至亲而欲诱引之。明日。又自来呼新。先生不屈。造大衔而去。尽焚平日所著诗文。一日。忘窝公谓先生曰。吾辈少时文字。只欲悦人眼目。文气纤弱。不可留示子孙。盍焚之。先生笑曰。诺。遂尽焚之。十月。哭五弟广麓公。字孝锡。姿禀粹美。孝友笃至。师事西厓先生。西厓称其颖敏嗜学。后生中鲜有其比。中大小科。荐翰圈未试。年二十九而卒。先生甚痛惜之。○有祭文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四十三岁四月。奉安西厓先生位版于屏山书院。西厓易箦后。门下诸公以屏山为杖屦之所。营建庙宇。至是奉安位版。十月。升承议郞成均馆典籍。仕路混淆。先生无意从宦。从叔参赞公寿贤寄书曰。君兄弟棘于时眼久矣。若又不仕。则必得意外题目。将为家门之祸。先生不得已遂就职有次金溪岩坽韵。先生与金公契分甚密。虽处浊世。而以道义风节相励。洛下士大夫论南中士流。必以先生兄弟及溪岩为领袖。先生诗曰。一官俛首尘埃里。万事惊心逆旅中。古山猿鹤应相怨。回顾初心面发红。可见言外之意矣。十一月。送申晚悟达道洪东洛镐还乡。有赠行诗曰。尘埃多感慨。岐路又西东。握手忘言久。浮云蔽太空。时朝象乖乱。先生不乐宦游。诗意凄然。有北门风雪之感。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四十四岁正月。乞暇归觐。○十二月。授奉训郞司宪府监察。○有咏怀诗寄诸弟。先生崎岖浊世。栖迟簿宦。伤时恋亲。情见于词。东洛洪公,东溪权公,忘窝,藏庵幷有和诗。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四十五岁正月。升奉直大夫。除丹城县监赴任。时朝政昏乱。守宰贪饕。民不聊生。先生到官。一革弊政。莅民仁恕。律己清简。丹曾于壬辰之后附属于山阴。至是复设未久。及先生宰本县。大夫人诫之曰。北县乃爷桐乡也。慎毋忝乃爷清德。先生受教。益励冰蘗。居官三年。一如参判公之在山阴时。及去官。县人立碑颂之。有曰两世遗爱。万世不忘。五月。访权默庵潗,权东溪于丹溪。因共游栗寺。先生舆二公早托心交。及莅本县。镇日相从。情好之笃。无异兄弟。七月既望。约诸名胜泛舟江城壁下。有唱酬诗○江城旧名赤壁。先生约默庵,东溪诸公作壬戌之游。沿流上下。先生顾谓默翁曰。鹅亭旧事。今日更续。而眼中不见吾翼承。愀然下泪。翼承。吴公长字。时吴公言事得罪。在谪所。八月。与东溪权公访朴公文楧于龙湖。有唱酬诗十一月。哭金柏岩。柏岩与参判公邻居契密。先生事之。常执子弟之敬。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四十六岁正月。升通训大夫。○呈书统营。论本邑罗将之弊。○三月。有次权东溪春和诗韵。权公以春和字分韵。赠先生四首诗。盖以先生德政比之春和也。四月。约诸名胜游头流山。复与权默庵,权东溪,朴龙湖,权霜岩睿,权东山克亮,李芦坡屹,赵磵松任道诸公。作头流之游。○有题名录唱酬诗往哭金柏岩中祥。有祭文七月。上寒冈先生书。仁弘嫉先生。必欲阴中。门徒布列傍郡。胥动浮讹。先生欲渡归。书禀寒冈。答书有务尽在我。不当以彼为去留云。十一月。答省吾堂李公介立书。略曰。挟弹伺影之辈环布傍近。兴讹造讪。无所不至。此间所遭。实有极难处。大可忧者。盖先生赋归之意。已决于此矣。见桐溪郑公蕴书。先是。郑公言事窜耽罗。先生以书问之。至是思湖吴公寄来答书。先生答吴公书曰。辉远书今人击节。经年瘴海。刚大不挫之气尚尔峥嵘。叹服无已。有寄诸弟诗。先生闻西宫幽闭之报。不胜忧愤。欲决意弃官。而大夫人方有病。难于板舆登途。低徊不决。郁悒无聊。诗中有林壑梦酣犹作客。乾坤兴尽谩成悲之句。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四十七岁春。弃官归。先是。县人朴霅出入仁弘门下。托以德川养士。出债于丹。为一县钜弊。人畏仁弘势焰。莫敢谁何。而其实多其私物也。先生廉知其状。捕霅囚讯。报使论罪。仁弘闻之大怒。使其门客喝胁万端。啖以祸福。先生不挠。治之益急。仁弘遂聚无赖之徒。称以德川儒疏。捃摭之言。无所不至。请置之极刑。盖因此而欲逞积憾也。默庵权公寄书诫之。先生答曰。死生有命。况我无所失耶。及疏进。废主适不听。事幸得寝。遂弃官归。县民遮路号泣。○东洛洪公闻先生弃官。感赠一诗曰。清标当世属吾公。尝尽酸咸白发生。默亦人疑言亦恶。世间何术可能行。与诸友会屏山。校正西厓先生文集。○秋。上体察使书。论人和保障之道。时北虏犯天朝。陷威顺镇。势渐猖獗。天朝移咨我国征兵共讨。虏酋投书恐喝。有移兵先击语。朝廷震骇。遣体察使缮修安东城池官廨。以为避兵驻驾之计。工役大兴。怨咨朋起。先生深忧人心之先溃。上书体府。极言保障之道曰。国家以西贼为忧。阴雨之备。首及保障。其虑固深且远矣。然有保障之名。而无保障之实。则仓卒有变。将欲置君父于何地乎。近年以来。土木不息。赋役烦重。民无恒产久矣。则其无恒心。亦可知矣。苟或徒循保障之名。而不察保障之实。不以人和之得失为念。而区区用力于城池器械之末。则其在平时。犹未免筑怨。而取识者之讥。迨其缓急。讵能逭偾事而贻君父之忧乎。书凡累千言。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四十八岁往川城。饯柳修岩于松岩亭。修岩自尚州来留川城。先生与忘窝公及金溪岩,洪东洛,金梅园光继诸公。相与从游于松岩石泉之间。有赠行诗曰。世事悠悠说不堪。茅檐终日看浮岚。从教方寸无查滓。万古澄江霁月涵。归路。到悠然堂。与诸友共游龟台。与金溪岩谒庐江书院。有唱酬诗七月。奉大夫人往悠然堂。郑造时为本道监司。因行部。历拜大夫人。诸兄弟皆避而不见。先生独在家待之。造问曰。君之诸弟。何不见我。先生答曰。君得罪名教。人谁欲见。我为主人。故不得不见。造大怒。即发去。闻者皆危之。先生笑曰。彼行当为稿街之鬼。焉能害我哉。○从子时敏遗事曰。伯父天分甚高。孝友笃至。磨砻义理。绳律甚严。晚年释褐。沈冥下僚。而其视不义之富贵。不啻若太虚浮云。一时远近之士。莫不信向倾服。凡有士林间论议举措。必来取正。无敢有异议于其间。李茫兄弟素有乡邻之好。及附丽邪论。气焰薰赫。一日。因事来访。伯父责而绝之。自后不敢投迹于门下。与其党每有绸缪。辄曰。无令金某兄弟知之。上愚伏先生书。论西厓,鹤峯两先生合享庐江事。庐江旧享退陶先生。士林又为西厓,鹤峯两先生。建祠于屏山,临川等地。先生时为庐江洞主。以为两先生传钵溪门。当合奉一庙。不宜分建三院。且一邑三院。守䕶极难。首发合享之论。远近士林。以两庙还撤为不可。群起哗然。先生独以为斯文尊奉。渊源为重。不可他顾。毅然担当。终始不挠。以书禀于愚伏先生。愚伏以先生之言为是。答书略曰。平日先生每以本府书院太多为虑。谓末梢必有难处之患。其虑远矣。今则祠宇已建。中撤未安。丰山诸友之以为不可。亦其宜矣。但目前守护之难。既如所示。移就之举。恐在难已。而以二先生同堂腏食于老先生之庙。于事理又岂不为稳当耶。立祠杖屦之地。以寓羹墙之慕。后学之情。固为真切。世道至此。事势渐难。且如示意以为久远之图。乃为得宜。熟思审处。使无未尽至善。

光宗皇帝泰昌元年庚申先生四十九岁正月。哭寒冈先生。○五月。清阴金公与子光灿来访。清阴弃官南下。寓居西美洞。与先生迭相往来。更续童年旧游。清阴赠诗曰。投绂归来赋在阿。世纷尘事隔烟萝。图书跌宕宦情薄。耕稼逍遥幽兴多。缘水稻畦随地斸。入云樵迳倚园斜。暮年幸得相从乐。同和山人桂树歌。先生有和诗。十月。哭金云川。○十一月。配享西厓,鹤峯两先生于庐江书院。东篱金公兄弟投单庐江。以先生首发合享之论。多有未安之语。愚伏移书东篱。晓以所重有在。不得不已之意。士论始得归一。至是移奉位版。

熹宗皇帝天启元年辛酉先生五十岁正月。会葬金云川。有祭文二月。清。阴金公来访清阴将西还石室。先生置酒邀之。留连累日。复用前韵有唱酬诗。十月。送金清阴还石室。有赠别诗与忘窝公往游仙梦台。因访柳修岩于玉渊。台郞李都事阅道所栖也。时修岩来留玉渊。先生往游数日而归。○修岩与忘窝公书曰。当今人物眇然。终始树立。担当大事而不为他岐所挠者。诚不多见。以故。寻常期望于老兄及鹤湖文者不啻浅浅云。

二年壬戌。先生五十一岁重建祠宇。先生日必晨起。先拜祠庙。平居。未尝背庙而坐。寝必北首曰。家庙所在也。

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先生五十二岁三月。仁庙改玉。○六月。除庆尚道都事兼春秋馆记注官。先是。朝政不纲。守宰贪饕。民不堪命。更化之初。凡系民瘼。悉令都事检察。先生巡到列邑。疏涤疾若。纠劾赃污。李公光启贺之以诗曰。闻说威名重似山。疲氓解倒浃深恩。十月。有拿命。就理陈情。命还本任。岭南漕运发船后阻风雨。不及期限。故有拿命。囚禁府。先生陈情自明。上曰。此非都事之罪。命还本任。十二月。差倭使接慰官。对马岛主使臣源智次,调兴主使臣橘信重等来泊釜山。朝廷议遣接慰官。礼曹启曰。本道都事金奉祖有文学器干。可堪此任。不必别遣王人。烦费厨傅。于是差先生接慰官。命哭伤漕运方物进上幷退限。有倭情状启八度。

四年甲子先生五十三岁春。留东莱。倭使累月留馆。征求多端。先生相机善应。不激不随。倭使亦信服听命。有东莱客馆咏怀诗三首。○与府使金公致及邻邑倅十馀人。共游绝影岛。倭使至是始归。先生以督运事发向梁山。因留金海。五月。以灾伤后期罢归。○六月。授西原县监。以亲病辞不赴。○八月。授礼曹佐郞不赴。○十月。除益山郡守赴任。先生为便养赴任。与郡人苏后泉光震素厚。公馀辄相邀。讨论觞咏。共游凤翔浦。有凤台契帖。

五年乙丑先生五十四岁五月。上疏请蠲涤逋籴。本郡旧多逋欠。为一邑钜弊。先生到官。设养老会。问以疾苦。皆以逋欠为言。先生取考积年文案。逋欠未捧合九千馀石。先生即吴疏请蠲涤。而疏末因言殿下听谏之诚渐不如初。而言路不开。朝廷协恭之风失于偏党。而国是靡定。勋臣之擅恣。无异于三昌用事之时。守宰之贪墨。有甚于昏朝搜括之日。由来病民之弊渐复因循。而国事日非。时勋臣用事。见疏大怒。请上勿施。而上特允所请。尽涤逋欠。民蒙其惠。三月。省外王考妣坟墓于光州莞洞。与高公用厚共游无等山。大夫人本家自京还光州。零替不振。大夫人以父母坟墓未立标碣为戚。先生往全州购石募工。属内弟李进士德养干其事。先生往来监董。至八月始竖碣。为文祭告。五月。答忘窝公书。略曰。闻首揆留意人材。于君有推重之意。谓新进第一人云。未知君将何修而可以应异日之需也。望须亲近书册。常常体验。以为仕学两优之资。闻国家与北虏讲和。还书从子时敏。以示忧愤之意。书略曰。贼徒既和。将退之际。我国将士以为无忧。聚于金郊溪边。贼不意掩袭。诸将十七人被掳。既和之后复敢如是。其无我国甚矣。国辱至此。而庙谟一向恬嬉。日后之忧。将不知至于何境。古人所谓宋以和字自误者。不幸近之。令人愤惋欲死。其后丙子之变。果如先生之言。

六年丙寅先生五十五岁二月。遭大夫人忧。大夫人自正月有微恙。至是猝剧。先生昼夜扶护。涕泣焦遑。及遭变。踊擗溢飮之节。一遵礼文。时先生年已不毁。官隶及邑人见其白发鬖髿。血泪渍地。亦莫不为之洒涕。三月。与诸弟扶榇还家。方伯令沿途运丧。而益民感先生德化。自愿运轝。过珍山梨峙岘。岘距益百馀里。○有遗爱碑四月。葬大夫人于广石山。在王考承旨公墓后百步许。后移祔于参判公墓。○先生年过始衰。而犹自力执戚。一如前丧。素患风痹。群弟虑其致毁。劝其节抑。而先生不听。及禫后旧症复作。几危获苏。人谓神明所扶。

七年丁卯先生五十六岁二月。上愚伏先生书。论不忍起复之意。北虏入寇。陷安州。大驾入江都。备局行关。前衔朝官在丧者皆令起复。先生以为主辱臣死。分义固当。而白首腐儒。未学军旅。无补国事。徒伤伦教。以书禀于愚伏。愚伏答书略曰。承俯询。此是公义私情极尽地头。诚不知所以仰报。忆得癸巳秋在丧中。不免以私情切迫之义冒陈辞疏。是鄙浅无据之事。何敢为佥兄道也。三月。上疏乞终丧制。与忘窝公联名上疏。乞终丧制。以疏本质于愚伏。愚伏答书略曰。顷闻旅文之言。觉于义理为当。故倩人相告。固料佥侍至情有所难忍。疏稿甚好。但当此君父播越之日。冒陈私情。似非古人金革无避之义。愿熟思之。未几乱平。不果起复。○疏逸

毅宗皇帝崇祯元年戊辰先生五十七岁正月。撰先考参判公家状。往请神道碑铭于愚伏先生。○四月。服阕。○六月。拜礼曹正郞不赴。○著家训。遗诫子孙。训辞略曰。我家世袭衣冠。追远之诚。奉先之礼。为世所称。不幸先大夫早世。至于不肖。家贫诚薄。奉先无状。夙夜悚惕。不宁于心者三十年于兹。呜呼。奉先之事。岂在田民之多寡哉。余思之。孝子慈孙稍知奉先之义者。岂待财力足而后尽其诚哉。若其悖子孱孙不知奉先之为何事。则虽有财力。亦无益矣。第念孝子慈孙固不可易得。而悖子孱孙亦岂常有。若其中人以下。苟有则力足以供祭祀。则必不敢忘先人之托。而忽追远之诚。此余所以眷眷于此也。愿余子孙。览此诫辞。体余训意。奉先有诚。祭祀以礼。无忝祖先家法则幸矣。如或不遵余训。奉先不诚。则门长及宗人相议责罚而训教之。然而不悛者。岂吾子孙哉。八月。拜承文院校勘。不赴。○九月。复拜礼曹正郞。就职。先生家贫亲老。黾俛禄仕。而非雅志所乐也。大夫人既下世。尤无意荣进。时命书屡下。亲旧皆以屡拜不起为未安。故始就职。十一月。升成均馆司艺。尝入侍筵中启曰。近来士习人材。渐不如古。自上作成之道恐有未尽。上曰。教士节目废而不行者何事欤。对曰。此则不敢枚举。但今之劝奖儒生。专以科举从事。士之所尚。词章记诵而已。如小学书。切于作人。必须常常讲读。不但讲读而已。必须责其体验。考其能否。明示劝惩则似有其效矣。上曰。习虽不如前。国家待士之道不当慢忽。今后尽心待士。使多士皆知国家之意。拜愚伏先生于旅邸。禀屏山书院复享事。庐江合享之后。士林以屏祠之已奉还撤。归咎先生。及辛酉。士林会屏山。先生亦往。行到半途。旋马而归。郑进士维藩以书问之。先生答书略曰。当初移奉之举。特以叠设有所未安。渊源所系甚大。于二而去一。则屏山可无而庐江不可不配。故有移奉之举。但苍江翠壁。物色依旧。而庙宇岿然。瞻慕无地。吾不忍复入院中矣。士林始知先生本意。于是复享之论始起。而屡年不能决。至是先生以此意禀于愚老。愚老初甚持重。及屡禀而后始乃肯许。

二年己巳先生五十八岁正月。拜司宪府持平。○四月。迁成均馆直讲。○答屏山洞主申之信。书论复享事。书略曰。曾以此事屡禀于愚爷,峯老。峯老则唯唯。愚爷初颇有持难之意。终乃肯许。斯文之幸也。拜苍石李先生。请屏山书院记文。○四月。复拜司艺。○六月。复迁直讲。○呈由还乡。○送忘窝公赴北幕。忘窝公为李贵所挤。出北幕。先生与深谷公。送之东门外。十月。授先考妣赠职恩诰。九弟雪松公崇祖登第。朝廷以五子登科。援例赠先考吏曹参判。妣贞夫人。时当路勋宰憾先生益山时疏语。屡加抵排。先生因焚黄乞暇。决意归乡。与深谷公书曰。勋宰𬺈龁益甚。始欲枳之台望。终又防之馆选。吾年逾五十。岂可俛眉屈首。随人作惨舒。当俟春和。挂冠南归。决不可久作风尘客也。哭芝峯李相国。先生与深谷公书曰。芝峯即日捐馆。经纶器局文章学识。那可复见于今世耶。痛惜之怀。不但事契之厚。

三年庚午先生五十九岁二月。复拜持平。先生素负重望。沈冥下僚。一时公议皆惜其屈。而先生略无几微见于言色。立朝。未尝厕足权势之门。公退。闭门端居。清阴金公相知最深。尝叹曰。孝伯避要津如避陷阱。药峯徐尚书渻尝以书见邀。徐金于先生为切姻。而犹以其铨门不往。徐公赠诗曰。常怜五亩双珠树。长日联床一部书。病里相思不相见。昼帘垂处柳花疏。十九日感疾。卒于汉阳旧第。先生素无疾病。自丙寅遭艰以后。因毁内耗。常患中虚。是日。与亲友终日谈笑。旧痾猝发。傍人救药不及。遽至易箦。朝中搢绅。莫不嗟憯相吊。讣闻。上命别致赙。令一路护丧归。异数也。三月。返榇于五美洞。○五月二十一日。葬于广石山寅向之原。

今上癸酉十月。士林奉安位版于荣川鸥湖书院。纯庙壬午。移葬于龙宫三田津午向之原。有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