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卷

师传第二十九

编辑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歧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

歧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

歧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歧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黄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歧伯曰︰便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支节镰肉,候五藏六府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

歧伯曰︰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支节知而阅之,奈何。

歧伯曰︰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喉见其外。

黄帝曰︰善。

歧伯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艶骨有馀,以候颕奣。

黄帝曰︰善。

歧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

黄帝曰︰善。

歧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黄帝曰︰善。

歧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黄帝曰︰善。愿闻六府之候。

歧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决气第三十

编辑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

歧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

歧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

歧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

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

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馀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歧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

歧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肠胃第三十一

编辑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

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

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编辑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海论第三十三

编辑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南西北,命曰四海。

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

歧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

歧伯答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荣输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

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

歧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

歧伯曰︰气海有馀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馀,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馀,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馀,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

歧伯曰︰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黄帝曰︰善。

五乱第三十四

编辑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歧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冬秋,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

歧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歧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歧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荣足少阴输。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荣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荣输。

黄帝曰︰补写奈何。

歧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写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馀不足也,乱气之相交也。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胀论第三十五

编辑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歧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

歧伯曰︰阴为藏,阳为府。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邪,藏府之内乎。

歧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

黄帝曰︰愿闻胀之舍。

歧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恢,胀皮肤,故命曰︰胀。

黄帝曰︰藏府之在胸恢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黄帝曰︰未解其意。

再问歧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写,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写。

黄帝曰︰愿闻胀形。

歧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欬。

肝胀者,恢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潅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恢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鍼数不失,写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写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

歧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时有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上,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黄帝曰︰善。何以解惑。

歧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帝曰︰善。

黄帝问于歧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写,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

歧伯对曰︰此言陷于肉盲,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鍼不陷盲,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写不写,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媪,当写则写,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五癃精液别第三十六

编辑

黄帝问于歧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闻其道。

歧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阳。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塞闭,三焦不写,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编辑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

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也。

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

歧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藏,必当治里。

帝曰︰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

歧伯曰︰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馀,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鍼。

黄帝曰︰愿闻五官。

歧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黄帝曰︰以官何候。

歧伯曰︰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何如。

歧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病哉。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歧伯曰︰五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编辑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鍼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生之乎。

歧伯对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员,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歧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工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歧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皮厚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歧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

歧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鍼,浅刺而疾发鍼,日再可也。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歧伯曰︰血清气浊,疾写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歧伯曰︰血浊气涩,疾写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歧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鴬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黄帝曰︰何以明之。

歧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血络第三十九

编辑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歧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鍼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鍼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歧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写者,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写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闷。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馀,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

歧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鍼,大者如筋,则而写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鍼入而肉著,何也。

歧伯曰︰热气因于鍼,则鍼热,热则肉著于鍼,故坚焉。

阴阳清浊第四十

编辑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

歧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黄帝曰︰余闻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歧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歧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

歧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