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灵枢经 (四部丛刊本)/卷第四

卷第三 黄帝素问灵枢经 卷第四
景上海涵芬楼藏明赵府居敬堂刊本
卷第五

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之四

 ○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

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

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

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

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

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指支

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

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鍼劫刺以知

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足少阳之筋

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

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

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䏚季

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

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

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

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

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

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

目不开上过右角并𫏋脉而行左络于右故

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鍼

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

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

循胁属⿱兆目 -- 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 其支者结

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

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

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

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

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

髀前肿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

者目不合热则筋纵自不开颊筋有寒则急

引颊移口有热则筋㢮纵缓不胜收故僻治

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

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

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

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鍼劫

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足

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

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

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

中其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

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

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鍼劫

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足

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

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

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

阴器循⿱兆目 -- 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

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

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癎瘛及痉在外者不

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

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鍼劫刺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

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足厥阴之

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

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

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

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

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鍼劫刺以知为数以痛

为输命曰季秋痹也○手太阳之筋起于小

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

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

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胫出走太阳之前

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

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

绕肩脾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

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

者治在燔鍼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

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

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

治在燔鍼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

夏痹也○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

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頬入系舌本其支

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鍼劫

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手

阳眀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

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

⿱兆目 -- 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頬结于頄

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

左右视治在燔鍼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孟夏痹也○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

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

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

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

血治在燔鍼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

仲冬痹也○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

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

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

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鍼

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

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

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

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鍼劫

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

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㢮

縦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

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

鍼名曰季冬痹也○足之阳眀手之太阳筋

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

也  頄音求

 ○骨度第十四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

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

而脉度定矣黄帝曰愿问众人之度人长七

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㡬何伯高

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

围四尺三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

下至頥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

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长九寸过则肺

大不满则肺小𩩲𩨗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

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

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

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

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

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

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

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大过小则

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

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

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

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

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

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

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

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

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

寸半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

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

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

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

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

浮而坚其见眀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

 𩩲𩨗上许竭切又许卑步米切伐切下云居切骨股也

 ○五十营第十五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

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

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

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

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

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

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

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

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

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

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

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

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

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

地之夀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营气第十六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榖为宝榖入于胃乃𫝊

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専者行于经隧

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

太阴出注手阳眀上行注足阳眀下行至跗

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

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

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

阳循⿱兆目 -- 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

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

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

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

膻中散于三焦従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

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

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

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

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

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

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浊者一本作淖滑利也入骶

 ○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愿闻脉度歧伯荅曰手之六阳从手

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

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

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

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

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𫏋脉从

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

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

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写之

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

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

口能知五糓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

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

留为痈故邪在府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

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

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

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

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

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𫏋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歧伯答曰

𫏋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

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

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𫏋而

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藏不荣六府何也歧伯答

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

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

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漑藏

府外濡腠理黄帝曰𫏋脉有阴阳何脉当其

数歧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

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𫏋脉渠略切又音乔经隧音遂

 ○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

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

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歧伯答曰人受气

于榖榖入于胃以𫝊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

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

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

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

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

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

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

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

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

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

地同纪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

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歧伯答曰壮

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

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

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

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黄帝曰愿闻营

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歧伯答曰营出于中

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歧

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

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

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

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

太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

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

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歧伯曰

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

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

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曰愿闻中焦

之所出歧伯荅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

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

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

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歧伯答曰营卫者精

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

而无两生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歧伯答

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

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

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注循下焦而渗

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

而小便独先下何也歧伯答曰酒者熟榖之

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榖而入先榖而液出

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

如渎此之谓也

 ○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

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一本作宝

歧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别之道得

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

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

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并荥必

深以留之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㽷肤

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

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

之徒㽷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鍼鍼之已刺

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㽷必坚来

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㽷尽乃

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

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著痹不去久寒

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

盛写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

锐鍼鍼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

食无食他食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

立邪在大肠刺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

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

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

熏肝散于盲结于脐故取之盲原以散之刺

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不廉以

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善呕呕有苦长

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

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

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

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

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

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睹其色察其以知

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

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

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

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风㽷尸类音同著痹上直略切下音闭锐鍼

 惠切芒也




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