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安伟
2022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本作品收录于《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2月2日在三门峡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注:这是安伟担任三门峡市市长所做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正文

编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及“十三五”主要成就

  刚刚过去的2020年,历程极不平凡,感悟刻骨铭心。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带来诸多严峻挑战。面对一道道“必答题”“加试题”,面对一场场“保卫战”“攻坚战”,全市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保持定力、顶住压力、精准发力,“战疫”“战贫”同推进,“六保”“六稳”一起抓,以超常规的举措、超负荷的努力,赢得了超预期的效果,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圆满完成了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1.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发生后,全市上下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行动号令,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第一时间建立协调有力的指挥体系,第一时间启动研发智慧管控平台,第一时间补齐基层基础短板,特别是依托新型智慧城市平台,在全省率先建立“7平台+1门户+1绿码”的大数据疫情防控和健康出行体系,仅用37天实现确诊、疑似病例“双清零”,并于3月上旬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复工复产,至今连续340天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回归常态。同时,我们抽调32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乔瑞云同志、石磊同志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阻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成为我们过去一年最感同身受的经历,小我融入大我,共筑防线,同心抗疫,作出了伟大抗疫精神的崤函诠释!

  2.落实“六稳”“六保”扎实有力。全面落实中央、省出台的一系列抗疫惠企减免缓政策,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入实施“一联三帮”行动,全市市场主体数量逆势新增1.36万家,增长9.5%,有力助推经济运行实现全面复苏,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坚实保障。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速分别增长3.1%、3%、3.9%,高于全省增速1.8个、0.2个和0.1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三个同步、三个高于”目标。

  3.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逆势突破。宝武铝业年产60万吨铝合金精深加工一期项目建成投产,速达纯电动汽车通过欧盟认证出口德国,国道310南移工程通车试运行,易事特“5G+科创园”项目开创落地和建设速度之最;5G网络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城及以上全覆盖、重点乡镇和重点场景按需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投用,灵宝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这些重大项目进一步壮大了产业根基,让我们当下有支撑、未来有底气。“八城联创”成果丰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圆满收官,新型智慧城市“大平台+应用场景”加速上线,实现一张身份证可办179项民生事项,被列为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灵宝入选全国数字乡村试点;灵宝、陕州、湖滨、渑池成功创成中国天然氧吧,卢氏县成功创建国家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和国家卫生县城, 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初战告捷广受赞誉,过冬天鹅数量最高峰超过1.4万只,创历年之最;高等职教园区建设再启新篇,40万平方米的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新校区建成,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用;中国摄影艺术馆落户开馆,庙底沟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市儿童医院、黄河三门峡商务中心区医院建成运营,高水平传染病医院建成在即。这些重大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让市民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更出彩。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第二十六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第十五届豫商大会等活动,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4.省市重点民生实事顺利完成。紧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集中资源力量,加大民生投入,在改善农村出行条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守护妇女儿童健康、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切实为群众办结了一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22件民生实事全部如期完成,兑现承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补助全部落实省定新标准,12.38万名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养老金137.98元,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充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有效落实,所有行政村实现道路硬化和班车全覆盖,更多农村教师住上了周转宿舍,妇女“两癌”筛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中小学生电子视力档案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百姓获得感稳步提升,全面小康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保主体、稳增长,全力推动经济企稳回暖。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惠企政策,及时推出援企稳岗、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举措,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13.7亿元、电费1.1亿元、燃气费789万元,清理拖欠企业账款1.03亿元,累计为困难企业发放贷款、争取资金201.7亿元,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调0.64个百分点,有效帮助各类企业渡过难关。抢抓中央稳投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260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35.2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30%。锐意泰克新能源汽车、广宇生物中成药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交通、水利等“两新一重”项目稳步推进,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1%,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77.2%。及时出台消费刺激政策,发放电子消费券2120万张,带动消费6070万元,积极打造“秦人码头”夜经济综合体,举办地坑院纳凉消夏杂技艺术节等系列活动,有力促进了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40亿元,成为拉动消费的生力军。持续拓展外贸市场,对亚洲、非洲、北美洲、澳洲的出口总值分别增长40%、30.7%、68.6%和30.7%,贸易往来国较上年同期新增6个,实现逆势上扬。

  (二)抢抓机遇强动力、促转型,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谋划实施总投资260亿元的86个综合治理项目,“百千万亿”生态治理工程扎实推进,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暨文化旅游绿道一期45公里全部连通,成为全省廊道建设的示范性标志工程,9条入黄一级支流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弘农涧河生态调水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进一步筑牢了沿黄生态屏障。持续推进“三大改造”,全年实施项目269个,累计完成投资134.8亿元,规上企业“三大改造”覆盖率达到45%。戴卡轮毂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东方希望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承明光电、金渠银通、同力水泥成功创建省级智能车间,骏通汽车、仰韶酒业、鑫锋磨料获省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支持,仰韶酒业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01个,科技成果登记量增长5倍以上,6家企业入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强化科技人才引进,对接引进人才(团队)112个,人才项目95个,6人获得“中原英才”称号,占全省名额的六分之一。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13.7%、10%、7.3%,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保持了质效齐升的良好态势。

  (三)固本强基提品质、补短板,有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全面推进旧城提质改造工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42个,惠及居民3.8万户;建工路等13条城市道路建成通车,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厂二期投入试运行,和平路六峰路口过街天桥基本完工,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提升。重大交通项目扎实推进,栾卢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完成投资比例位居全省首位,国道209城区段改线工程开工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卢氏县新坪村等3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渑池县南村乡等3个乡镇入选全省首批50个“美丽小镇”。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粮食总产近15亿斤,创历史新高。中药材产业异军突起,连翘、杜仲种植面积全省第一,丹参面积全省第二,卢氏连翘荣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渑池等4个县(市、区)入选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

  (四)聚焦重点强改革、扩开放,加速汇聚发展动能。“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录入完成率100%,排名全省第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再缩短21个工作日,不动产一般登记2小时内办结,政务服务“网上办”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梯队。开发区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实现了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双轨运行,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激发。市金融服务中心企业注册超1万家,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新增挂牌企业16家,其中交易版新增6家,增量全省第一。三门峡高新区增量配电网并网商业运营,跻身全国第一梯队。持续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积极谋划对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加快融入洛阳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成功举办第十五届豫商大会,创新“云参会”“云展厅”等模式,全球近2万名豫商代表在线参会,会议规模、签约金额均创历届之最。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4个,总投资915.2亿元,实际吸收外资11.9亿美元,居全省第4位,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五)坚守初心助危困、渡难关,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及时出台稳就业措施,组织农民工点对点返岗,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4090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4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省控4.5%目标。扎实做好“三保”工作,大力压减非急需一般性支出,集中保障疫情防控、三大攻坚等民生和重点领域支出,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2%。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下拨补助资金2.48亿元,发放临时救助金362.5万元、临时价格补贴3495.5万元,惠及困难群众90万人次,有效缓解了疫情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市县两级负压病房、P2实验室全面建成并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疾病控制和救治能力持续提升。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部消除,新增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18020个。仰韶文化“双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有序推进。持续加强安全生产、防汛、食药品监管、信访稳定等工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不断强化,驻峡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人员、民兵为地方发展作出新贡献。第七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统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史志、地震、气象、黄河河务、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老龄、慈善、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我们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开展重点工作常态化跟踪审计,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政府自身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

  2020年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三五”圆满收官。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共三门峡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紧盯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深入贯彻新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融入新格局,在抓大事谋长远中积势蓄力,在解难题攻难关中砥砺奋进,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十三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450.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3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64元,分别为2015年的1.38倍、1.44倍、1.44倍,年均增长6.7%、7.6%、7.7%。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在全省7个资源型城市中排名第1,在黄河金三角地区排名第2,人均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在黄河金三角地区排名第1。各类市场主体15.7万家,增长86%。全市城镇化率58.7%,提高7.1个百分点,陕州区正式挂牌,商务中心区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套改完成,开发区改革活力迸发,三门峡进入“一城五区”联动发展新时代!

  创新发展生机勃发。数字三门峡建设初见成效,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两平台、三中心、三联网、多应用”建成运行,“线上三门峡”、移动OA办公、“互联网+政务服务”等40多个场景应用加速上线,创造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三门峡经验”,被工信部评为全省唯一、全国12个智慧城市典型地区实践之一。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速达纯电动汽车全面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科芯时代、猛狮科技、星能科技、易事特等高端制造业集聚成势,铜精深加工产业异军突起,高档铜箔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的29%,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持续完善“五大平台”,科技创新稳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06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1家,各类创新平台487个,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特色发展强势崛起。坚持发挥优势、放大优势、彰显特色、塑造品牌,优势农产品带建设渐成气候,天鹅城、氧吧城、摄影城、职教城等特色品牌叫响全省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争新优势。“黄金苹果带”初具规模,苹果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7位和第6位,建成全国地级最大的果品出口基地。中国摄影文化城建设全面启动,成功争取13至17连续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摄影家培训中心、中国摄影艺术馆落户,“中国摄影之乡”声名远播。全市5个县(市、区)创成“中国天然氧吧”,今年有望成为黄河流域第一个天然氧吧地级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历史突破,初步形成 “一本四专”高等职教体系,在全省率先建设现有学生2.2万人、未来3年有望聚集10万人的高等职教园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中心雏形初显!

  提升发展实现跨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由2015年的11.2∶53.8∶35优化为2020年的10.1∶47.4∶42.5,特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8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5.2%,服务业比重提升7.5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黄金、铝、煤三大支柱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改造,持续向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延伸,初步形成了“黄金矿山采选—冶炼—精炼—黄金珠宝”“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原煤采掘—煤炭产品—基本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三大全产业链,“五彩三门峡”底色更加靓丽。城市发展扩容提质,310国道南移项目全线贯通,浩吉铁路、芮宝高速建成通车,生态水系连通工程基本建成,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称号,“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城市名片更加闪耀!

  三大攻坚圆满收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经过八年不懈努力,全市346个贫困村、22.4万贫困人口彻底告别绝对贫困,卢氏县实现脱贫摘帽,提前两年完成占全省四分之一的易地搬迁任务,创造了金融扶贫、党建扶贫等一系列先进经验,这一伟大历史实践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小秦岭生态修复治理经验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空气质量三项指标连年实现“两降一增”,空气优良天数增长49天达到268天,守住了“蓝天白云好空气、青山绿水白天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底线牢固,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安全风险、社会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全市综合债务率和债务规模稳定在全省中低水平,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十二五”分别下降74%和48.2%,群众安全感指数连续位居全省前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活力迸发。“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数字大脑”初步建成,"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运行模式全省推广。国企改革攻坚圆满收官,提前完成省定52家“僵尸企业”处置任务,被省政府评为国企改革攻坚先进市。农村土地确权颁证、集体产权制度暨“三变”改革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空白村实现“清零”。成功重组成立市投资集团,信用等级达到AA+,年融资能力超200亿元,县级农商行改革实现全覆盖。开放合作更加深入,在峡投资央企达64家,总投资812.4亿元,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全市进出口总额176.7亿元,是2015年的6倍,成为全省第二大进口基地。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坚持不懈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实事,累计完成民生支出852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稳定在70%以上,“问题楼盘”、城区“七大难”等群众最急最忧最盼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稳固,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各位代表!

  回顾2020年及过去五年的工作,历程充满艰辛,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辛劳的广大干部群众、驻峡部队和武警官兵,向中央、省驻峡单位,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所有关心支持三门峡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短期看,全市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还不稳固,投资增长内生动力不强,消费恢复相对较缓,企业出口订单减少,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从长期看,我市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资源消耗较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支撑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融合不够,转型发展任务依然艰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短板有待补齐。政府少数工作人员作风不硬不实,基层负担依然较重,行政效能有待提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回避、不畏难,一步一步推进,一件一件解决,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二、2035年远景目标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目前,三门峡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识变应变求变的关键期,开启了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新征程,站上了可以大有作为、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强劲力量的新起点。根据《中共三门峡市委关于制定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纲要草案》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我市将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与洛阳都市圈的对接融合程度显著提升,在黄河金三角地区发挥重要辐射带动作用,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黄河流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重要先行示范作用,基本建成“五个强市、五个崤函”。在经济强市建设上,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生态强市建设上,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文化强市建设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开放强市建设上,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开放平台更加完善,开放优势和营商环境达到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在科教强市建设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整体创新能力走在中西部地级市前列;在法治崤函建设上,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更加浓厚;在平安崤函建设上,安全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网络安靖全面实现;在智慧崤函建设上,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数字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化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民生服务、城市运营效率的支撑有效增强,基本创建成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市;在信用崤函建设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重信守诺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擦亮”;在幸福崤函建设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新征程、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四个着力”、持续打好“四张牌”,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五彩三门峡”“三地五中心”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开好局、起好步,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贡献强劲三门峡力量。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持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纲要草案》用“实现六个更大”描绘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一是经济实力实现更大跃升。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完成省定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实现更大作为。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人口吸引力和承载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3%,努力建成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重要支撑区,基本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三是中西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实现更大突破。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六大三新”建设实现新进展,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四是文化名市实现更大进步。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基本形成,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黄河文化、中流砥柱文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黄帝文化、虢国文化、红色文化、天鹅文化等文旅品牌享誉全国。五是民生福祉实现更大增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三级公立医院增至7家。普惠性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5.5万人。六是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明显提高。

  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纲要草案》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提出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十项重点任务,突出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激发动力活力。坚持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推动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信息链“六链同构”。深入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倍增、基础再造、品牌打造“四大工程”,着力构建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为引领的数字产业,全力打造黄河金三角省际区域创新中心、全省新基建建设标杆、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基本建成数字三门峡!

  二是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平衡性。聚焦城乡、区域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中心带动整体联动,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两翼多点”的城镇体系布局和“一主两副一带四群”的中心城区布局,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昂起区域发展“龙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发展高山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强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乡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努力形成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新局面!

  三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推进“百千万亿”生态治理工程,持续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争创全国“无废城市”试点,真正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厚成势,让百里绿色长廊和天鹅栖息带沿黄河蜿蜒、顺黄河延展,基本建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全国摄影名城,建成名副其实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黄河流域第一座生态氧吧城!

  四是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内外联动水平。坚持内外联动、量质并重、全域统筹,高水平建设开放通道枢纽,强力实施“空中联通”“通江达海”“路网提升”“道路畅通”四大工程,加快构建半小时通勤圈、周边城市1小时联动圈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辐射圈,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快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门峡开放创新联动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对接洛阳都市圈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重要支撑区,形成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五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精准发力稳就业,统筹抓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升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覆盖范围,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向农村等薄弱地区倾斜,着力建设职业教育强市;深入实施健康三门峡行动,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扩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高标准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持续提升民生质量,努力建好“幸福家园”!

  六是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科学统筹发展与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确保经济领域安全。坚持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健全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着力建设韧性三门峡、平安三门峡。

  以上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是市委“十四五”时期战略意图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心。“十四五”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凝聚各方智慧,承载人民期盼。我们将按照规划要求,奋发有为、担当善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努力奋斗!

  三、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是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两个大局”在此交织,“两个百年”在此交汇,“两个五年”在此交接,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做好今年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将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以上,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7%,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0亿斤以上,进出口总值稳定增长,节能减排相关指标完成省定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奋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奋力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重要支撑区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产品、产业和业态创新。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支持创新龙头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大单项冠军企业、重大装备首台(套)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实现主导产业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全覆盖。启动“双飞地”研究基地建设,一方面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来我市设立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本地企业在北上广深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实现技术研发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我市的创新合作模式。

  加快建设数字三门峡。依托新型智慧城市总平台,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动业态、管理和服务创新。积极培育互联网医院、直播经济、远程教育等新兴业态,激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活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完成350家企业上云,企业注册用户数达1000家以上,应用软件50款以上,新建5G基站900个以上,为实体经济、传统产业赋能增势。持续完善“数字大脑”中枢平台,加快推进智慧应急、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消防、智慧社区等推广应用,健全“一网通治”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民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覆盖应用,推动“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持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依法监管水平。

  健全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改革等各项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以“亩均效益”为导向引领创新发展。落实一个重大项目、一名牵头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班子、一支基金保障的“五个一”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全程跟踪服务项目签约、审批、建设、投产全流程,以完善的服务机制保障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持续落实“1+8”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培育创新驱动的源头活水。

  (二)推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促进经济平稳向好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抓好总投资2490亿元的354个省市重点项目,确保年度完成投资860亿元以上。推动星能工业新材料电池、汇盛铜业23万吨铜精深加工等140个项目建成投产,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5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100亿元以上。进一步扩大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规模,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通过基金等形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实施重点项目创优提质年活动,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用能和融资需求,以强有力的服务保障推进项目建设再提质、再加速。根据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发展需求,加强项目研究论证,持续完善项目储备库,稳步提高项目储备总量和质量。

  培育提升消费潜力。抢抓国家加强碳排放调控,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机遇,以速达汽车为依托,瞄准省内和周边地区市场,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补贴促销措施,加快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加快促进医疗、养老、家政、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在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的基础上,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有效供给。紧贴群众生活需求,培育发展网络零售、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新消费热点。加快建设淘宝村播学院和直播基地,上线“三门峡原产地旗舰店”,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产品购销平台。

  大力提振实体经济。继续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让利政策,切实落细落实,见到成效。加大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完善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市金融服务中心作用,力争年内全市90%以上的企业完成注册,通过平台对接发放贷款超过100亿元,着力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两个健康”百县提升及“一联三帮”为着力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重点实施“335”产业链提质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围绕打造新材料、现代黄金、新能源和装备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基建、电子信息、绿色建材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精细化工、军民融合、生物制药、储能应用、食品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抓好宝武铝业二期、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建设,全力推动恒康铝业恢复生产,实现铝工业向高端化终端化迈进。加大战略合作力度,持续推进金源朝辉二期、宝鑫电子三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铜箔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进一步叫响“中国铜箔谷”品牌。支持速达公司扩大产销,加快推进速达年产12万套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锐意泰克新能源商用车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化工机械、水工机械、量仪等行业企业改造提升,增强产业协同,扩大集群效应。推动开祥化工年产2×10万吨PBT项目二期、河南峡光年产5万吨己二腈等项目加快实施,努力建设全省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支持仰韶酒业“一庄五园”建设,加快品牌突破、营销突破,打造豫酒振兴“领头羊”。

  加快实施“3+3+3”结构优化提升工程,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做优做大文旅、物流、健康三大主导服务业,发展新教育、两业融合、现代金融三大高成长服务业,培育壮大会展、摄影、体育三大特色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依托陕州和卢氏珍贵的温泉资源,积极引进全国康养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温泉疗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等健康养生业态,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知名的大健康中心。以各类协会为突破口,吸引外地企业、培训机构、商协会在我市举办会议培训活动,打造“天鹅城”特色会议会展基地。持续办好横渡母亲河、沿黄国际自行车邀请赛等品牌活动,做大做强天鹅女子国际马拉松赛,打造知名品牌赛事。加强与国家、省级各类体育协会合作,积极承办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集聚城市人气,繁荣赛事经济,促进体育消费。

  (四)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黄河流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深入实施“百千万亿”生态治理工程。大力推进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建设、万亩矿山生态修复、亿吨泥沙资源化利用以及18条黄河支流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国家级试验示范区。加快推动沿黄生态廊道二、三期工程,努力实现市域内240公里全线贯通,高标准打造沿黄生态观光带、文化带和保护带。持续实施主要交通干道及河流水系沿线生态绿化工程,倾力打造集生态防护、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一体的城市绿廊。持续开展露天矿山、无主矿山综合整治,完成剩余6000亩废弃矿山治理任务,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彻底消除历史欠账。启动实施三门峡水库清淤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程,减少库区泥沙沉积,缓解水沙失调矛盾。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不断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和农业投入结构,从源头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确保完成PM2.5、PM10年度目标任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全面推行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提标治理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全面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逐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地。积极争创全国“无废城市”试点,持续提升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水平。坚持节能减排与生态扩容并举,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完成植树造林29.2万亩,森林抚育59万亩,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五)突出中心带动整体联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突出中心城区引领。加快推动湖滨与陕州、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对接发展、一体发展、聚合发展,重点推动崤函大道、大岭南路南延,加快谋划通勤路、召公路西延,与崤函大道形成骨干道路框架,将中心城区打造成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持续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快实施2.9万户老旧小区改造和台上区域3个安置房项目建设,完成28家企业腾退出城,推进崤山路提质改造等16条城市道路建设,新修3处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加快高铁以南区域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不断完善主城区办公场所和便民利民服务功能,加快健全水电气路管网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强化城市安全治理和风险防控,提高防范和抵御各类灾害风险能力,着力建设更加宜居、更具韧性的现代城市。

  促进五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五大板块不同资源禀赋优势,完善各自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加快实现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服务共享、设施互通。推动湖滨区集聚发展商贸、金融、文化、旅游等城市服务功能,持续繁荣核心商圈,打造中心城区“龙头”;陕州区加快推进城市扩容提质,着力壮大康养旅游、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商务中心区加快培育产出高效益、功能高复合、空间高密度、就业高容量的高成长性服务业集群,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载体,加快人才、资金、政策、资源等要素集聚,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开发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持续优化生态功能和产业培育,打造中心城区后花园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强化县域发展支撑。突出产城融合和功能复合,高起点编制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强化城市设计管控,合理确定县城规模,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水平,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统筹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加快完善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放、信贷等政策和监管服务措施,严格“净地”出让制度,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持续推动产业集聚区晋位争先、提质增效,以“大县城”带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高农业发展质效。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抓好8.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持续做优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建设灵宝国家级苹果产业园、陕州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灵宝—卢氏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等6个国家、省级重点园区示范项目,推动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数字农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场景应用,积极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建立苹果、花椒、连翘等优势农产品大数据中心,打造高集聚、强辐射、跨区域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助推农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新建一批“四美乡村”“五美庭院”,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路、电、光纤网络和农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建好灵宝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全面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工程,逐步实现5G网络农村地区全覆盖,推进数字技术在农村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应用,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动态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积极防范化解各类返贫风险,确保脱贫成色只增不减。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不断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以乡村振兴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七)巩固“五彩三门峡”成果,培育“六大三新”新优势

  依托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构建大氧吧、大花园、大果园、大旅游、大交通、大物流,新能源、新材料、新教育为一体的“六大三新”发展格局,塑造城市特色品牌和竞争优势。大氧吧方面,力争今年一举创成黄河流域首个地级市“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同时围绕这一金字招牌,加快构建健康养生、体育运动等新业态,真正把品牌效应转化为经济优势。大花园方面,按照“增绿提质、增花添彩”的思路,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沿黄生态带和山区生态带的优势,保护和美化韶山、崤山近千平方公里红叶,积极推动万亩生态梯田、万亩古橡树、万亩古枣林、万亩槐花园、万亩薰衣草庄园、万亩连翘、万亩杜鹃等生态园林型项目建设,打造绿树成荫、山花烂漫的森林花园城市。大果园方面,依托山区地理优势,突出高山农业特色,推动二仙坡苹果、寺河山苹果、红啤梨、软籽石榴等品质提升,叫响“高端、健康、有机、生态”高山水果品牌,着力打造全国百里黄金苹果产业带,推动特色农业向高端化生态化品牌化转变。大旅游方面,大力推动全域旅游、智慧旅游建设,加快现有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积极发展线上游、乡村游、工业游、康养游、摄影游、体育游等融合型旅游新业态,加快建立智慧旅游平台,推动重点景区上线上云,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大交通方面,持续抓好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国道310南移项目收尾,尽快实现全线正式通车;确保垣渑高速、黄河公铁两用桥南引桥及南引线建成通车,卢洛高速、三洋铁路、陇海铁路取直改道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国道209王官黄河大桥项目进度,积极推动运十高铁项目前期谋划,全力打造连接豫晋陕三省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大经济带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大物流方面,依托陇海、浩吉、三洋三大国家干线铁路交会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建设兼具集装箱运输、生产资料物流、国际物流、分拨配送、物流金融等功能的公铁联运型物流基地,重点推动陇海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三阳物流产业园、杭锦通大宗商品物流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新能源方面,持续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以速达公司、骏通、锐意泰克为龙头,加快纯电动汽车、新能源商用车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研发生产基地、配套加工基地,逐步构建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材料方面,大力发展铝基新材料、铜基新材料,扩大PBT等化工新材料市场优势,壮大三甲基镓、三甲基铝等光电新材料产业规模,培育锂离子电池隔膜等新能源材料竞争优势,发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新教育方面,依托我市“一本四专”高等职业教育格局,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力争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完成转设升本,积极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全力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高等职教中心。

  (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土地、户籍、技术、金融和数据等要素市场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存量宅基地退出有偿制度,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吸引优秀农民工、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级农商行组建,积极推动郑州银行三门峡分行获批开业,加快构建农商行、投资公司、产业基金、金融服务中心四大地方金融林立的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增加金融有效供给。继续做好涉企收费清理工作,加快推进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社保降费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快自贸区三门峡联动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家跨境电商示范基地申建工作,着力打造有色金属加工进出口基地,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持续深化区域合作,积极融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和洛阳都市圈建设,加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深度对接豫京合作、豫沪合作,努力构筑资源优化配置、优势良性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黄金珠宝加工、铜精深加工、摄影视觉处理等产业,全面开展飞地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做好图谱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确保投资平稳增长。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基金作用开展资本招商,优化招商项目融资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和各类管理措施,全面清理多部门重复审批,严防变相审批和违规乱设审批。继续深化投资审批“三个一”改革,落实“容缺办理”“多评合一”“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举措,进一步精简项目落地流程。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引入第三方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评估,确保民营企业享受平等的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攻坚行动,加快补齐营商环境短板,创新数字化支撑营商环境新模式,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叫响“赢在天鹅城”营商环境品牌,力争全市营商环境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梯队!

  (九)全力办好“双百周年”纪念活动,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高规格办好“双百周年”纪念活动。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加快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精心筹备好中国考古学大会、仰韶文化考古成果展等主题活动,扎实做好重要嘉宾邀请,努力把活动办成彰显文化自信、凸显历史传承、擦亮城市形象的盛会。以举办纪念活动为契机,探索将AR和VR等数字技术引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将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等转化为情境化、可视化的数字文化形态,打造一批具有浓郁三门峡特色的文化IP。

  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串珠工程”,积极推进黄河文化带“一园一群一院一路一带”等项目建设,深度打造“一城一廊”黄河文旅品牌。持续抓好天鹅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软硬设施优化提升,确保一举创建成功。办好第二十七届黄河文化旅游节,持续扩大“天鹅之城”品牌影响力。继续加大仰韶文化、崤函古道、函谷关、中流砥柱等文化遗址的勘探调查、考古发掘研究、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叫响河南“华之根、夏之源”根祖文化品牌,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积极发掘保护剪纸、皮影、澄泥砚、泥塑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壮大文创产业规模,丰富文旅周边产品。

  加快打造中国摄影文化高地和产业重地。继续办好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等节展活动。加快推进中国摄影艺术馆完善提升工程,周期性开展各省“摄影月”和各国“摄影周”等主题展览,持续扩大“国字号”场馆的文化吸引力。新建十个摄影采风创作基地,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摄影文化产业园,以婚纱摄影和儿童摄影为切入点,加快引进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摄影类企业入驻,加快推动中国摄影图片交易中心、器材展销中心等项目落地,初步实现摄影艺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十)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持续加强社会建设

  突出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加强口岸入境、进口商品、冷链物流等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管控,严格落实“人物同防”,强化重点人群排查管理和防控物资储备,加快疫苗接种工作,一旦发现确诊病例,立刻实施隔离科学救治。完善疫情应急管理体系和防控救治体系,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质升级,筑牢疫情防控坚实防线。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持续办好省市重点民生实事。继续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000人、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38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持续提高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做好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加强社区和农村托底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完成市传染病医院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尽快投入使用。扎实做好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持续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便民服务,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保障能力。继续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计划,持续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启动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加快推进甘棠学校、向青路小学、商务中心区中学等开工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教育发展,定向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好三门峡市第九届运动会,支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制,持续推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坚决遏制各类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加大对电信诈骗、新型网络犯罪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支持驻峡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继续做好统计、审计、外事、侨务、对台、史志、档案、地震、援疆、民族宗教、防灾减灾等工作。

  各位代表!适应新时代要求,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履职全过程,以党建高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敬畏宪法、尊崇法律,扎实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全力打造“阳光政府”。坚持“五比五不比”导向,持续深化“效能革命”,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对重要工作实行专班制度,推动政府服务提质、效能提速。坚持以实绩论英雄,落实奖优罚劣、容错纠错制度,鼓励真抓实干,激励担当作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慎终如始修身律己,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持厉行节约,带头过紧日子,努力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为政之要在于人民至上,成就梦想唯有干字当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三门峡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新征程,努力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中贡献强劲三门峡力量,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