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絲」柞蠶品種的改造

「三里絲」柞蠶品種的改造
遼寧省丹東市蠶業科學研究所革命大批判小組
1971年3月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提起副研究員滕雲鶴的轉變,這中間有一段大批判的故事。他過去是丹東市蠶業科學研究所蠶柞研究室主任,搞育種研究的。他曾經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培育了一個名叫「三里絲」的柞蠶品種。這種蠶雖然繭絲很長,可是生命力很弱,蠶民並不歡迎。文化大革命中,所內工人和科技人員對滕雲鶴搞的「三脫離」的科學實驗進行了批判。可是,他本人並不服氣。

後來,研究所革委會從農村請來幾位有多年養蠶經驗的貧下中農,召開了一次批判修正主義科研路線的大會。在會上,一位老貧農氣憤地說:「過去劉少奇把你們研究所的大門關得緊緊的,俺們想進也進不來,你們也不想出去。你們成年蹲在大樓里,蠶吃的是『小灶』,別說是培育新品種,好蠶也叫你們養嬌了。」一位剛從農村回到所里的科技人員聽了老貧農的發言後,立即站起來說:「貧下中農說得對,就拿我們所培育出的『三里絲』品種來說吧,有的人認為這是最好的柞蠶品種,可貧下中農說這個蠶最不好養,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山里死』。」聽了大家的發言,滕雲鶴在一旁坐不住站不穩,臉上感到火辣辣的,渾身冒汗。但是,心裡卻覺得大家說的有些道理。

批判會開過不久,研究所革委會又從農村請來一位有三十多年養蠶育種經驗的蠶業勞動模範到所里介紹經驗。滕雲鶴心裡想:這回,我得看看勞模是不是真有經驗。他首先領着勞模去參觀所內的品種蠶。蠶放在山上只寫標號,不寫品種名稱。勞模進到「6號」區後說:「這個品種叫『混清』,在我們那裡養過。」滕雲鶴心裡想:這位勞模有點眼力。不過,這一點不比我高明。接着勞模又進到另外一個小區,從樹上拿下了兩頭蠶,看了一下說:「這個蠶皮肉粗糙又皮肉相合,抗搓搓,好養。」勞模的一番話引起了滕雲鶴的注意,這個品種所內經過多年的試驗證明,體質確實強健,但是為什麼強健,沒有人能說出道理。是不是碰巧叫這位勞模說對了呢?他又讓勞模看了另外一個抗病品種,勞模看過後說:「這個蠶也不錯,毛道好,碼子密,皮肉相合。」

這時候,有不少科技人員都圍了上來,讓勞模介紹選蠶的經驗。他們來到一塊空地上,那裡已經有一筐剛從樹上剪下來的蠶,大家圍坐在蠶筐的周圍,看勞模選蠶。這些科技人員不時看到勞模把一頭頭肥胖健壯的蠶扔到病蠶的筐里,心裡都很納悶。有一個科技人員覺得把這樣好的蠶扔掉怪可惜的,瞅勞模不注意的時候,就從病蠶筐里把勞模扔進去的那幾頭肥壯的蠶揀了出來,扔進裝好蠶的筐里,沒想到叫勞模看見了。勞模說:「這是微粒子病蠶,別看它現在挺好,到後期就要『返鏽』(患微粒子病)的。」勞模又把那幾頭蠶揀了出來,指着手裡的六頭蠶說:「這幾頭蠶表面上看起來不錯,實際上已經有了『返鏽』的徵兆,有的有焦毛,有的有半截子毛,有的有黑根毛,這都是『返鏽』的預兆。」在場的科技人員對勞模的選蠶經驗,都讚不絕口,而滕雲鶴卻半信半疑:這樣好的蠶怎麼能是病蠶呢?勞模走後,他和另外一個科技人員偷偷地把這六頭蠶單獨養了起來。到後期,他用顯微鏡一頭一頭地進行了檢查,結果發現六頭蠶中已經有四頭患了微粒子病。

這一活生生的事實,對滕雲鶴的教育是很大的。在一次批判會上,他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批判,我是口服心不服,這回我親自領教了,口服心服了。勞模在選蠶和育種上的豐富經驗都是我所不能及的。我從事育種研究二十多年,今天才理解毛主席說的『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這句話的意義。」他決心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當一輩子貧下中農的小學生。去年春天,他來到了鳳城縣東湯公社興隆大隊,在農村搞科學實驗,走上了與貧下中農相結合的康莊大道。

到農村後,他和貧下中農一起生活,一起勞動,一起搞科學實驗,通過三大革命運動的實踐,大大促進了思想革命化,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他親眼看到自己過去培育的「三里絲」品種在農村確實不好養。他曾這樣想:「山里死」,「山里死」,乾脆讓你斷種絕根算了。可是,當他徵求貧下中農的意見時,萬萬沒有想到,貧下中農卻不同意他這樣做。貧下中農對他說:「老滕,『三里絲』這個蠶不好養,那是真的,可它繭大皮厚,送到繭站不用檢查就是一等繭,這俺貧下中農可是滿意的。咱們能不能想個辦法把它的毛病治一治呢?」貧下中農的一席話,使滕雲鶴深受感動。貧下中農的胸懷多麼寬闊!他們站得高看得遠。

夜裡,滕雲鶴躺在炕上還在想着這個問題,如果真能夠把「三里絲」改造好,對貧下中農,對國家都是個貢獻啊!能不能行呢?他翻開了毛主席的哲學著作學了起來。毛主席教導說:「矛盾着的對立的雙方互相鬥爭的結果,無不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在這裡,條件是重要的。」學習了毛主席的這一教導,他的心象打開了兩扇窗戶一樣亮堂。他想:「三里絲」能夠變成「山里死」,「山里死」也一定能夠變成「山里生」。從那時候起,他下決心要改造好「三里絲」這個品種。他經常走訪一些有經驗的蠶民,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採用了貧下中農的放養方法,對「三里絲」品種不斷進行改造。目前,這個品種的生命力,已經比以前強得多了。一個新的「山里生」柞蠶品種,將會培育成功。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