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國發〔2021〕32號
2021年12月22日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本作品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年/第5號
「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環境

編輯

(一)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文化和旅遊行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繁榮發展大眾旅遊,創新推動全域旅遊,着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旅遊業進一步融入國家戰略體系。

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更為鞏固。「十三五」以來,旅遊業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協同發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新業態不斷湧現,旅遊業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更加凸顯。

旅遊成為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的剛性需求。「十三五」期間年人均出遊超過4次。人民群眾通過旅遊飽覽祖國秀美山河、感受燦爛文化魅力,有力提升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旅遊成為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紅色旅遊、鄉村旅遊、旅遊演藝、文化遺產旅遊等蓬勃發展,旅遊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發揮了更大作用。

旅遊成為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重點旅遊城市紛紛將旅遊業作為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先導產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為旅遊業營造優質發展環境。

旅遊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領域。各地區在嚴格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科學合理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特色旅遊道路。

旅遊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生力軍。各地區在推進脫貧攻堅中,普遍依託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進一步夯實了鄉村振興的基礎。

旅遊成為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十三五」期間,出入境旅遊發展健康有序,年出入境旅遊總人數突破3億人次。「一帶一路」旅遊合作、亞洲旅遊促進計劃等向縱深發展,旅遊在講好中國故事、展示「美麗中國」形象、促進人文交流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二)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進入大眾旅遊時代,旅遊業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進入新發展階段,旅遊業面臨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人民群眾旅遊消費需求將從低層次向高品質和多樣化轉變,由注重觀光向兼顧觀光與休閒度假轉變。大眾旅遊出行和消費偏好發生深刻變化,線上線下旅遊產品和服務加速融合。大眾旅遊時代,旅遊業發展成果要為百姓共享,旅遊業要充分發揮為民、富民、利民、樂民的積極作用,成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幸福產業。

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旅遊業發揮獨特優勢,也對旅遊業提出了擴大內需的重要任務。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充分利用旅遊業涉及面廣、帶動力強、開放度高的優勢,將其打造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要切實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更好發揮旅遊業作用,為加快釋放內需潛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貢獻更大力量。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旅遊業賦予新動能,也對旅遊業提出了創新發展的新要求。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將深刻影響旅遊信息獲取、供應商選擇、消費場景營造、便利支付以及社交分享等旅遊全鏈條。同時,要充分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科技創新成果,升級傳統旅遊業態,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推動旅遊業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建設文化強國為旅遊業明確了發展方向,也需要旅遊業更加主動發揮作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要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同時,要充分發揮旅遊業在傳播中國文化、展示現代化建設成就、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

強化系統觀念有利於旅遊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對旅遊業提出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新任務。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發揮好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有利於為旅遊業營造更具活力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可持續的發展動力、形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發展優勢。同時,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注重防範和化解風險,守住疫情防控底線、安全生產底線、生態安全底線、意識形態安全底線。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嚴峻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全球旅遊業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發展環境也經歷着深刻變化,旅遊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距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還有一定差距,旅遊需求尚未充分釋放,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依然較重,創新動能尚顯不足,治理能力和水平需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需進一步強化。

二、總體要求

編輯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保護和利用,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創新提升國內旅遊,在國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提下分步有序促進入境旅遊、穩步發展出境旅遊,着力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着力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加快旅遊強國建設,努力實現旅遊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推動旅遊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堅持系統觀念、築牢防線。牢固樹立安全意識,切實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充分認識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事關旅遊業發展全局,將疫情防控要求貫徹到旅遊業各環節、各領域,堅決切斷疫情通過旅遊渠道傳播的鏈條。

——堅持旅遊為民、旅遊帶動。以人民為中心,更好滿足大眾特色化、多層次旅遊需求,發揮旅遊業綜合帶動作用,釋放「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創造更多就業創業機會,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優質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創新體制機制,廣泛應用先進科技,推動旅遊業態、服務方式、消費模式和管理手段創新提升,發展智慧旅遊。

——堅持生態優先、科學利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牢牢守住生態底線,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旅遊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旅遊業體系更加健全,旅遊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更為豐富,大眾旅遊消費需求得到更好滿足。疫情防控基礎更加牢固,科學精準防控要求在旅遊業得到全面落實。國內旅遊蓬勃發展,出入境旅遊有序推進,旅遊業國際影響力、競爭力明顯增強,旅遊強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加快發展。旅遊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旅遊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服務進一步加強,智慧旅遊特徵明顯,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旅遊業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等方面作用更加凸顯。

展望2035年,旅遊需求多元化、供給品質化、區域協調化、成果共享化特徵更加明顯,以國家文化公園、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等為代表的優質旅遊供給更加豐富,旅遊業綜合功能全面發揮,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旅遊強國,為建成文化強國貢獻重要力量,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編輯

強化自主創新,集合優勢資源,結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加快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徵的智慧旅遊,深化「互聯網+旅遊」,擴大新技術場景應用。

(一)推進智慧旅遊發展。

創新智慧旅遊公共服務模式,有效整合旅遊、交通、氣象、測繪等信息,綜合應用第五代移動通信(5G)、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及時發布氣象預警、道路通行、遊客接待量等實時信息,加強旅遊預約平台建設,推進分時段預約遊覽、流量監測監控、科學引導分流等服務。建設旅遊監測設施和大數據平台,推進「互聯網+監管」,建立大數據精準監管機制。

打造一批智慧旅遊城市、旅遊景區、度假區、旅遊街區,培育一批智慧旅遊創新企業和重點項目,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遊服務,推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旅遊場景化建設。提升旅遊景區、度假區等各類旅遊重點區域5G網絡覆蓋水平。推動停車場、旅遊集散中心、旅遊諮詢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專用道路、旅遊廁所及旅遊景區、度假區內部引導標識系統等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通過互聯網有效整合線上線下資源,促進旅行社等旅遊企業轉型升級,鼓勵旅遊景區、度假區、旅遊飯店、主題公園、民宿等與互聯網服務平台合作建設網上旗艦店。鼓勵依法依規利用大數據等手段,提高旅遊營銷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專欄1 國家智慧旅遊建設工程
加快智慧旅遊景區建設。科學推進預約、限量、錯峰旅遊,促進旅遊景區實現在線、多渠道、分時段預約,提高管理效能。建設旅遊景區監測設施和大數據平台,健全智能調度應用,促進旅遊景區資源高峰期合理化配置,實現精確預警和科學導流。普及旅遊景區電子地圖、線路推薦、語音導覽等智慧化服務,提高遊覽便捷性。支持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特色化智慧旅遊景區,運用數字技術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內涵。「十四五」期間,推動國家4A 級以上旅遊景區基本實現智慧化轉型升級。

完善智慧旅遊公共服務。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引導模式創新,構建開放、共享的智慧旅遊公共服務體系。規範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支持開發針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專門應用程序和友好界面。

豐富智慧旅遊產品供給。鼓勵旅遊消費新模式發展,打造沉浸式博物館、主題公園、旅遊演藝等旅遊體驗新場景。引導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推動文化和旅遊資源藉助數字技術「活起來」。

拓展智慧旅遊場景應用。建立健全智慧旅遊標準體系,強化現代信息技術在旅遊領域的應用普及,豐富拓展智慧旅遊場景應用,推出一批智慧旅遊創新案例和項目。

(二)加快新技術應用與技術創新。

加快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及5G、北斗系統、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在旅遊領域的應用普及,以科技創新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大力提升旅遊服務相關技術,增強旅遊產品的體驗性和互動性,提高旅遊服務的便利度和安全性。鼓勵開發面向遊客的具備智能推薦、智能決策、智能支付等綜合功能的旅遊平台和系統工具。推進全息展示、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智能終端、無人機等技術的綜合集成應用。推動智能旅遊公共服務、旅遊市場治理「智慧大腦」、交互式沉浸式旅遊演藝等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

積極發展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技術,重點推進旅遊資源普查、旅遊資源安全防護、文物和文化資源數字化展示、創意產品開發、遊客承載量評估、旅遊信用評估、智能規劃設計與仿真模擬、旅遊安全風險防範等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建設,加強對重要旅遊資源、重點設施設備的實時監測與管理,推動無人化、非接觸式基礎設施應用。

促進旅遊裝備技術提升,重點推進夜間旅遊裝備、旅居車及營地、可移動旅居設備、遊樂遊藝設施設備、冰雪裝備、郵輪遊艇、低空旅遊裝備、智能旅遊裝備、旅遊景區客運索道等自主創新及高端製造。

(三)提高創新鏈綜合效能。

加強旅遊大數據基礎理論研究,推動區域性和專題性旅遊大數據系統建設,推動建立一批旅遊技術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遴選認定一批國家旅遊科技示範園區,全面提升旅遊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上下游共建的創新生態。

各地區要建立旅遊部門與公安、交通運輸、統計、市場監管、金融、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數據共享機制,整合共享文化和旅遊各信息系統,健全旅遊統計指標體系,提高旅遊統計的準確性、科學性,深化旅遊統計應用和大數據決策支撐,加強旅遊產業運行監測,並做好與本地區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的銜接,提升旅遊監管和信息公共服務水平。貫徹落實國家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建立完善數據採集、傳輸、存儲、使用等各環節安全保護制度措施,防範數據泄露、篡改和濫用。

推動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主體間資源整合聯動,構建開放高效的協同創新網絡,鼓勵開展旅遊應用創新合作,支持一批旅遊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實施創新型旅遊人才培養計劃。

四、優化旅遊空間布局

編輯

依據相關規劃,落實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十四五」規劃重點任務、主體功能區戰略,整合跨區域資源要素,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旅遊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

(一)構建旅遊空間新格局。

綜合考慮文脈、地脈、水脈、交通幹線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統籌生態安全和旅遊業發展,以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和絲綢之路旅遊帶、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沿海黃金旅遊帶、京哈—京港澳高鐵沿線、太行山—武陵山、萬里茶道等為依託,構建「點狀輻射、帶狀串聯、網狀協同」的全國旅遊空間新格局。健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旅遊協調機制,推進跨行政區域旅遊資源整合利用。加強區域旅遊品牌和服務整合,支持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黃河文化旅遊帶、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杭黃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太行山區等旅遊發展。持續推進跨區域特色旅遊功能區建設。繼續推出一批國家旅遊風景道和自駕遊精品線路,打造一批世界級、國家級旅遊線路。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實現差異化發展。

專欄2 跨區域特色旅遊功能區和國家旅遊風景道布局
建設跨區域特色旅遊功能區。重點推動建設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遊區、太行山生態文化旅遊區、武陵山生態文化旅遊區、長江三峽山水人文旅遊區、大別山紅色旅遊區、羅霄山紅色旅遊區、烏蒙山民族文化旅遊區、秦巴山區生態文化旅遊區、長白山森林生態旅遊區、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旅遊區、中原文化旅遊區、海峽西岸旅遊區、南海海洋文化旅遊區、北部灣海洋文化旅遊區、六盤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祁連山生態文化旅遊區、南嶺森林生態文化旅遊區、塔里木河沙漠文化旅遊區、滇黔桂民族文化旅遊區、浙皖閩贛生態旅遊協作區。

建設國家旅遊風景道。重點推動建設川藏公路風景道、大巴山風景道、大別山風景道、大興安嶺風景道、大運河風景道、滇川風景道、滇桂粵邊海風景道、東北邊境風景道、東北林海雪原風景道、東南沿海風景道、海南環島風景道、賀蘭山六盤山風景道、華東世界遺產風景道、黃土高原風景道、羅霄山南嶺風景道、內蒙古東部風景道、祁連山風景道、青海三江源風景道、太行山風景道、天山世界遺產風景道、烏江風景道、西江風景道、香格里拉風景道、武陵山風景道、長江三峽風景道。

東部地區加快推進旅遊現代化建設,建立完善休閒度假體系,提升旅遊核心競爭力。中部地區加快完善旅遊業體系,加大旅遊資源整合力度,促進旅遊品牌升級。西部地區發揮自然生態、民族民俗、邊境風光等方面優勢,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特色旅遊。東北地區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提升旅遊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寒地冰雪、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冰雪旅遊帶。國家在政策、品牌創建、市場對接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支持,進一步促進區域旅遊協調發展。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發揮特色旅遊資源優勢,加快旅遊產品培育,打造一批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休閒農業重點縣、美麗休閒鄉村、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民族文化旅遊示範區、邊境旅遊試驗區和跨境旅遊合作區。推進新藏滇桂邊境旅遊帶等建設。實施「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增進各族群眾民生福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繼續加強「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建設和品牌打造,優化提升絲路文化經典線、邊境極限體驗線、滇藏茶馬古道尋蹤線、大香格里拉人間樂土線。邊境地區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要守好外防輸入的第一道防線,建立健全專門防控機制,壓實旅遊經營者主體責任和行業監管責任,防止疫情通過邊境旅遊傳入境內。

(二)優化旅遊城市和旅遊目的地布局。

建設一批旅遊樞紐城市,逐步完善綜合交通服務功能,提升對區域旅遊的輻射帶動作用。支持桂林等地建設世界級旅遊城市,打造一批重點旅遊城市、特色旅遊地。

專欄3 旅遊城市布局
建設旅遊樞紐城市。集中打造北京、上海、香港、澳門、廣州、成都、杭州、深圳、昆明、南京、重慶、天津、武漢、西安、長沙、鄭州、烏魯木齊、貴陽、海口、哈爾濱、長春、瀋陽、濟南、福州、南寧、石家莊、合肥、南昌、太原、蘭州、西寧、銀川、呼和浩特、拉薩等旅遊樞紐城市。

建設重點旅遊城市。加快推進廈門、青島、大連、寧波、珠海、蘇州、無錫、三亞、桂林、延安、遵義、黃山、張家界、喀什、林芝、洛陽、承德、秦皇島、伊春、大理、麗江、樂山、贛州、宜昌、大同等重點旅遊城市建設。

建設特色旅遊地。積極支持韶山、井岡山、敦煌、都江堰、曲阜、平遙、崇禮、漠河、滿洲里、石河子、延吉、凱里、安吉、武夷山、常熟、婺源、義烏、香格里拉、稻城等特色旅遊地建設。

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分類建設一批特色旅遊目的地。依託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打造一批紅色旅遊目的地。依託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等,在加強保護基礎上切實盤活用好各類文物資源,打造一批歷史文化旅遊目的地。依託特色地理景觀、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建設一批山嶽、海島、濕地、冰雪、草原、沙漠、湖泊、溫泉、康養等旅遊目的地。推進河北雄安新區旅遊創新發展,加快海南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

(三)優化城鄉旅遊休閒空間。

推動更多城市將旅遊休閒作為城市基本功能,充分考慮遊客和當地居民的旅遊休閒需要,科學設計布局旅遊休閒街區,合理規劃建設環城市休閒度假帶,推進綠道、騎行道、遊憩道、郊野公園等建設,提升遊客體驗,為城鄉居民「微度假」、「微旅遊」創造條件。

在城市群規劃建設中,立足滿足同城化、一體化旅遊休閒消費需求,科學布局並配套完善旅遊休閒功能區域,優先保障區域旅遊休閒重大項目,做好交通銜接和服務配套。

在城鎮規劃布局中,圍繞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提高空間配置效率,優化旅遊休閒功能,合理規劃建設特色旅遊村鎮,因地制宜推動鄉村旅遊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推進多元功能聚合,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休閒新空間。

五、構建科學保護利用體系

編輯

堅持文化引領、生態優先,把文化內涵融入旅遊業發展全過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發展旅遊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穩步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國家公園建設,打造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高地。

(一)保護傳承好人文資源。

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以優秀人文資源為主幹,深入挖掘和闡釋其中的文化內涵,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遊業發展,提升旅遊品位,在依法保護管理、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將更多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納入旅遊線路、融入旅遊景區景點,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深入推進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協同推進旅遊資源普查工作。加強石窟寺保護展示,推進大遺址保護利用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合理配套旅遊服務功能。推動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和黨史文物保護展示,提升重大事件遺蹟、重要會議遺址、重要機構舊址、重要人物舊居保護展示水平。推動有條件的文博單位增強旅遊服務功能,提高展陳水平。依託非遺館、非遺傳承體驗中心(所、點)、非遺工坊等場所培育一批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推動非遺有機融入旅遊產品和線路,實現更好傳承傳播。對代表社會主義建設成就重大工程項目進行合理旅遊開發,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創新「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在旅遊景區景點展陳方式,向遊客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專欄4 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程
深入推進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加強普查成果梳理研究和挖掘闡釋。建設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中華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庫。建立文化資源宣傳展示平台,分期分批向社會公布重要文化資源。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實施多種形式的普查數據利用研究與推廣項目。

組織實施旅遊資源普查。通過普查,為統籌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科學制定旅遊規劃提供依據。建立中國特品級旅遊資源名錄,促進優質資源向優質產品轉化。科學整理特色旅遊資源及分布情況並做好推介工作。

(二)保護利用好自然資源。

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保護第一,適度發展生態旅遊,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充分考慮生態承載力、自然修復力,推進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推出一批生態旅遊產品和線路,加強生態保護宣傳教育,讓遊客在感悟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自覺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形成綠色消費和健康生活方式。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做好預約調控、環境監測、流量疏導,將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專欄5 生態旅遊優化提升工程
持續實施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實施生態旅遊配套體系重大工程,加大生態資源富集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拓展生態旅遊發展空間,協同推進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精品生態旅遊線路、國家生態風景道等項目建設。

優化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創新生態旅遊資源產品轉化方式,提升發展水平和示範效果。

推進旅遊業綠色發展。支持旅遊景區、賓館飯店、民宿客棧等各類旅遊企業開展綠色發展示範,實施節水節電、綠色低碳升級改造項目。加強生態旅遊理念和產品宣傳,鼓勵企業、公益機構等在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場館,倡導主客共享的生態旅遊發展機制。

(三)創新資源保護利用模式。

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探索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徑,把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走廊、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文化和旅遊體驗空間。加快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重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類主體功能區,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五大工程,突出「萬里長城」、「千年運河」、「兩萬五千里長征」、「九曲黃河」整體辨識度。推進優質文化旅遊資源一體化開發,科學規劃、開發文化旅遊產品和商品。推出參觀遊覽聯程聯運經典線路,開展整體品牌塑造和營銷推介。

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形成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模式。充分發揮國家公園教育、遊憩等綜合功能,在保護的前提下,對一些生態穩定性好、環境承載能力強的森林、草原、湖泊、濕地、沙漠等自然空間依法依規進行科學規劃,開展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生態體驗、戶外運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產品體系。建立部門協同機制,在生態文明教育、自然生態保護和旅遊開發利用方面,加強資源共享、產品研發、人才交流、宣傳推介、監督執法等合作。

專欄6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明確重點建設區。近期重點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青海段)、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江西段、福建段、陝西段、甘肅段)、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甘肅段、內蒙古段、河南段、山東段)。總結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成果經驗,為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確定重點支持方向。充分發揮中央投資關鍵帶動作用,通過「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積極支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遴選博物館、紀念館、重要遺址遺蹟、特色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街區、文化旅遊複合廊道等方面符合要求的保護利用項目,編制項目儲備庫,分年度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

六、完善旅遊產品供給體系

編輯

立足健全現代旅遊業體系,加快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力度,激發各類旅遊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旅遊+」和「+旅遊」,形成多產業融合發展新局面。

(一)豐富優質產品供給。

堅持精益求精,把提供優質產品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供給能力水平,着力打造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旅遊精品,提升中國旅遊品牌形象。堅持標準化和個性化相統一,優化旅遊產品結構、創新旅遊產品體系,針對不同群體需求,推出更多定製化旅遊產品、旅遊線路,開發體驗性、互動性強的旅遊項目。

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以世界遺產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基礎,深入挖掘展示旅遊資源承載的中華文化精神內涵,創新發展模式,完善標準指引,統籌資源利用,強化政策支持,保障要素配置,穩步推進建設,打造具有獨特性、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旅遊景區。以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及重大度假項目為基礎,充分結合文化遺產、主題娛樂、精品演藝、商務會展、城市休閒、體育運動、生態旅遊、鄉村旅遊、醫養康養等打造核心度假產品和精品演藝項目,發展特色文創產品和旅遊商品,豐富夜間文化旅遊產品,烘托整體文化景觀和濃郁度假氛圍,培育世界級旅遊度假區。

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以滿足本地居民休閒生活與外地遊客旅遊度假需要為基礎,培育文化特色鮮明、旅遊休閒消費旺盛、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充分利用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公共文化設施、特色商業與餐飲美食等資源,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優化交通與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的旅遊服務功能,鼓勵延長各類具有休閒功能的公共設施開放時間,建設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

專欄7 美好生活度假休閒工程
建設世界級旅遊度假區。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海南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以及其他重要的休閒度假目的地,重點培育世界級旅遊度假區。

建設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建設濱海、山林、河湖、溫泉、冰雪、沙漠草原、古城古鎮、主題文化、城市休閒、鄉村田園等多種類型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支持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因地制宜建設突出本地特色的旅遊度假區。鼓勵東部地區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更高品質的休閒度假產品和服務。實施品牌提升計劃。

建設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挖掘城市文化特色,營造休閒氛圍,培育商業體系,打造一批兼顧旅遊者和本地居民需求、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依託歷史文化街區、步行街、商業街、城市商業綜合體、文化園區、城市公園等多種類型的城市區域,擴大休閒空間,增加文化設施,加強主客共享,豐富文化活動,完善旅遊業態,打造一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

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突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提升紅色旅遊規範化發展水平。把偉大建黨精神等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融入到線路設計、展陳展示、講解體驗中,講好革命故事、根據地故事、英烈故事,讓人民群眾在旅遊中接受精神洗禮、傳承紅色基因。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百名紅色講解員講百年黨史」系列活動,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推出「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築牢初心使命。廣泛開展紅色旅遊宣傳推廣活動,提升紅色旅遊發展活力和影響力。促進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等業態融合,推出一批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持續優化建設300處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積極發揮紅色旅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用,緊密結合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依託當地紅色文化等重要資源,培育壯大特色旅遊產業,增進革命老區人民福祉。堅決反對庸俗、低俗、媚俗,防止過度商業化、娛樂化,防止打着紅色旅遊的旗號搞項目開發、偏離發展方向。

規範發展鄉村旅遊。深入挖掘、傳承提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帶動鄉村旅遊發展。完善鄉村旅遊政策保障體系,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將鄉村旅遊納入縣域相關規劃,統籌推進鄉村旅遊道路、停車場、廁所、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優化鄉村旅遊產品結構,豐富產品供給,推出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打造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公布一批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培育一批鄉村旅遊集聚區,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鄉村旅遊品牌體系。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好分享旅遊業發展紅利,提升農民參與度和獲得感。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支持脫貧地區鄉村旅遊發展壯大。統籌用地、治安、消防、衛生、食品安全、環保等方面政策,落實鄉村民宿經營主體房屋安全管理責任,推進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

加強典型示範、創新引領、動態管理,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工作,完善協調機制,提升發展質量。

推進自駕車旅居車旅遊,實施自駕遊推進計劃,形成網絡化的營地服務體系和比較完整的自駕車旅居車旅遊產業鏈,推出一批自駕車旅居車營地和旅遊驛站,合理確定營地和驛站疫情防控責任。加強管理服務,指導遊客及時了解並自覺遵守出發地、途經地和目的地疫情防控最新政策。

大力推進冰雪旅遊發展,完善冰雪旅遊服務設施體系,加快冰雪旅遊與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製造等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和冰雪旅遊基地。

推動研學實踐活動發展,創建一批研學資源豐富、課程體系健全、活動特色鮮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學實踐活動基地,為中小學生有組織研學實踐活動提供必要保障及支持。鼓勵非遺特色旅遊景區發展。實施旅遊商品創意提升行動,引導開發更多符合市場需求、更具文化內涵的旅遊商品。

完善郵輪遊艇旅遊、低空旅遊等發展政策,推進海洋旅遊、山地旅遊、溫泉旅遊、避暑旅遊、內河遊輪旅遊等業態產品發展。有序推進郵輪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上海、天津、深圳、青島、大連、廈門、福州等地郵輪旅遊發展,推動三亞建設國際郵輪母港。推動內河旅遊航道建設,支持在長江流域等有條件的江河湖泊發展內河遊輪旅遊,完善配套設施。推動遊艇消費大眾化發展,支持大連、青島、威海、珠海、廈門、三亞等濱海城市創新遊艇業發展,建設一批適合大眾消費的遊艇示範項目。選擇一批符合條件的旅遊景區、城鎮開展多種形式的低空旅遊,強化安全監管,推動通用航空旅遊示範工程和航空飛行營地建設。

(二)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旅遊和創業創新的積極性,推動市場在旅遊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做強做優做大骨幹旅遊企業,穩步推進戰略性併購重組和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培育一批大型旅遊集團和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企業。大力支持中小微旅遊企業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和專業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支持旅遊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積極發揮作用,為企業創業創新、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提供平台服務。

支持旅行社向「專業化、特色化、創新型」方向發展,實現旅行社經營向現代、集約、高效轉變。積極促進在線旅遊服務企業規範健康發展,不斷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和服務質量水平。着力扶持一批紮根農村、心繫農民的鄉村旅遊企業,創新「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支持旅遊規劃策劃、創意設計、研發孵化、管理諮詢、營銷推廣等專業機構和服務企業發展。加強旅遊企業品牌建設。

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決策部署,及時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充分利用好各項扶持政策,切實為旅遊市場主體紓困解難,積極探索支持市場主體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各地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進一步研究出台有針對性的支持措施,綜合運用各類政策工具支持旅遊企業發展。引導旅遊企業主動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的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經營策略,積極探索新發展模式,創新有效匹配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三)推進「旅遊+」和「+旅遊」。

加強文化和旅遊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促進優勢互補、形成發展合力。推進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促進旅遊演藝提質升級,支持各級各類文藝表演團體、演出經紀機構、演出場所經營單位參與旅遊演藝發展,創新合作模式,提升創作質量,推廣一批具有示範意義和積極社會效應的旅遊演藝項目。實施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開發提升工程,支持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非遺館、旅遊景區開發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推進「創意下鄉」、「創意進景區」,在文化文物單位中再確定一批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推廣試點單位經驗,建立完善全國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開發信息名錄。

發揮旅遊市場優勢,推進旅遊與科技、教育、交通、體育、工業、農業、林草、衛生健康、中醫藥等領域相加相融、協同發展,延伸產業鏈、創造新價值、催生新業態,形成多產業融合發展新局面。依託重大科技工程及成果,加強科技場館利用,大力發展科技旅遊。依託博物館、非遺館、國家文化公園、世界文化遺產地、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遊景區等資源發展文化遺產旅遊。加快建設國家旅遊風景道、旅遊主題高速公路服務區、旅遊驛站,推動地方政府和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建立平台,合力打造主題旅遊列車,推進旅遊和交通融合發展。實施體育旅遊精品示範工程,以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等重大體育賽事為契機,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旅遊精品線路、精品賽事和示範基地,規範和引導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建設。建設一批休閒農業重點縣,加大美麗休閒鄉村、休閒農業精品景點線路推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建立完善鄉村休閒旅遊服務標準體系。依託森林等自然資源,引導發展森林旅遊新業態新產品,加大品牌建設和標準化力度,有序推進國家森林步道建設。促進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提高海洋文化旅遊開發水平,推動無居民海島旅遊利用。鼓勵依託工業生產場所、生產工藝和工業遺產開展工業旅遊,建設一批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鼓勵各地區依託報廢軍事設施等開展國防軍事旅遊,建設一批國防軍事旅遊基地。推進港口歷史文化展示區、港口博物館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港口游。加快推進旅遊與健康、養老、中醫藥結合,打造一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和示範基地。

七、拓展大眾旅遊消費體系

編輯

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推進需求側管理,改善旅遊消費體驗,暢通國內大循環,做強做優做大國內旅遊市場,推動旅遊消費提質擴容,健全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一)優化旅遊消費環境。

完善節假日制度,推動各地區制定落實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鼓勵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引導職工靈活安排休假時間。在完成規定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各地區可結合實際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

精心組織「中國旅遊日」活動。鼓勵制定實施旅遊景區門票減免、淡季免費開放、演出票打折等補助政策,舉辦文化和旅遊消費季、消費月等活動,推出更多旅遊惠民措施。支持金融機構依法依規創新旅遊消費支付方式。引導理性、綠色消費,發布文明旅遊和綠色消費指南,倡導「光盤行動」,抵制餐飲浪費。

(二)拓展旅遊消費領域。

順應大眾旅遊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創新旅遊消費場景,積極培育旅遊消費新模式。推動旅遊電子商務創新,促進線上線下旅遊消費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支持發展共享旅遊消費,鼓勵發展與自駕遊、休閒度假相適應的租賃式公寓、共享汽車、異地還車等服務,因地制宜發展無接觸旅遊消費。積極發展夜間消費,鼓勵文化和旅遊場所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延長開放時間。

推動傳統商業綜合體轉型升級為文體商旅綜合體,打造新型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推動建設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示範城市。保護發展老字號,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打造老字號特色街區,支持老字號企業入駐商業街區、旅遊景區,開設旗艦店、體驗店,提升旅遊購物品質。支持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非遺館、書店等文化場所增強旅遊休閒功能,鼓勵各地區利用工業遺址、老舊廠房開設文化和旅遊消費場所。

專欄8 文化和旅遊消費促進工程
建設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深化完善政策措施,推動供需兩端協同發力,建設30個左右示範城市並加強指導支持和動態管理,帶動文化和旅遊消費持續增長。

建設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分批次遴選200個以上符合發展方向、文化內涵豐富、地域特色突出、具有典型示範和引領帶動作用的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三)提升旅遊消費服務。

深入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建立健全旅遊市場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形成科學有效的服務監測機制。支持旅行社轉型升級,提升旅遊景區、旅遊飯店、旅行社等服務水平。企事業單位對外接待遊客,需明確負責旅遊相關事務的部門。旅遊景區等場所開展預約服務的同時,應保留人工窗口和電話專線,為老年人保留一定數量的線下免預約進入或購票名額,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導、人工服務。

切實加強導遊隊伍建設和管理,制定專項行動方案。優化導遊職業資格准入管理,健全全國導遊資格考試管理制度。統籌推進導遊等級考評機制改革,探索構建導遊服務綜合評價體系,開展導遊執業改革試點,拓寬導遊執業渠道。着力提升導遊服務質量,實施導遊專業素養研培計劃和「金牌導遊」培養項目,建設「導遊雲課堂」線上培訓平台,修訂《導遊服務規範》國家標準。加大導遊執業激勵力度,舉辦全國導遊大賽,強化宣傳引導,增強職業自信,樹立行業新風。強化導遊人員在旅遊業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明確導遊人員在工作地區發生疫情時的處置要求,引導遊客自覺服從防疫需要。推進紅色旅遊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舉辦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提升講解員服務質量。鼓勵專業研究人員、退休人員、在校學生等擔任志願講解員。

專欄9 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工程
建立以遊客為中心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開發旅遊服務質量評價系統,制定完善評價模型和指標。推廣和拓展評價體系應用場景。到2025年,初步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覆蓋服務全流程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

(四)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

實施「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完善覆蓋城鄉、全民共享、實用便捷、富有特色的旅遊基礎設施網絡。把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納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鼓勵推行區域旅遊景點套票、月票、年卡和旅遊公交等服務。優化重點旅遊區域機場布局,規劃建設一批對沿線旅遊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和資源開發性支線鐵路,強化交通網「快進慢游」功能,加強交通幹線與重要旅遊景區銜接,加強鄉村旅遊公路和旅遊景區客運索道建設。完善公路沿線、服務區、客運樞紐、郵輪遊艇碼頭等旅遊服務設施功能,推進通用航空與旅遊融合發展。健全重點旅遊景區交通集散體系,鼓勵發展定製化旅遊運輸服務。

優化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完善配套設施和功能。適應遊客出行方式變化,加大面向散客的旅遊公共服務力度。科學規劃建設旅遊景區停車場、內部交通、便民設施、標識標牌等,合理配置廁所、垃圾桶,建設一批示範性旅遊廁所,進一步鞏固旅遊廁所革命成果。推動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探索建設一批文化和旅遊綜合服務設施。推動文化服務進旅遊景區,在旅遊設施、旅遊服務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內涵,體現人文關懷。充分考慮特殊群體需求,健全無障礙旅遊公共服務標準規範,加強老年人、殘疾人等便利化旅遊設施建設和改造,推動將無障礙旅遊內容納入相關無障礙公共服務政策。

專欄10 旅遊廁所質量提升工程
提高旅遊廁所管理和服務水平。深化改革創新,推廣成功經驗,優化旅遊廁所分布和覆蓋面,在節能環保、文旅融合、科技應用、管理創新等方面形成典型示範效應。發揮旅遊廁所在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引領示範作用。

推進旅遊廁所標準化、數字化建設。引導建設一批新型智慧化旅遊廁所。推進旅遊廁所人性化,完善旅遊廁所無障礙設施,增加旅遊廁所家庭衛生間覆蓋率。到2025年,«旅遊廁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 18973-2016)的實施率達到90%以上,電子地圖標註率達到95%以上。

(五)創新旅遊宣傳推廣。

圍繞「旅遊是一種生活、學習和成長方式」的理念加強宣傳推廣,進一步挖掘國內旅遊市場潛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引導支持地方加強國內旅遊宣傳推廣活動評估。強化品牌引領,實施國家旅遊宣傳推廣精品建設工程。

創新國內旅遊宣傳推廣體制機制,推進現代化、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支持建設一批旅遊營銷創新基地,孵化一批具有較高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旅遊品牌。推動旅遊宣傳推廣與城市經濟發展、節慶品牌塑造、商務環境改善等互動發展和一體發展。創新辦好中國旅遊產業博覽會、中國(武漢)文化旅遊博覽會、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中國森林旅遊節。加強新媒體宣傳推廣,推動跨區域旅遊創新協同和支持機制建設,實施旅遊宣傳推廣聯盟示範建設專項行動。

專欄11 國家旅遊宣傳推廣精品建設工程
結合落實國家戰略,聚焦重點區域,激活消費潛力,創新旅遊宣傳推廣理念、方式,推出一批體現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特點的旅遊節慶、展覽、營銷等活動,建立國家旅遊宣傳推廣精品項目名錄,實現滾動化建設、市場化發展、動態化管理。

八、建立現代旅遊治理體系

編輯

堅持依法治旅,加強旅遊信用體系建設,依法落實旅遊市場監管責任,健全旅遊市場綜合監管機制,提升旅遊市場監管執法水平,倡導文明旅遊,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一)推進依法治旅。

加強旅遊領域法治建設,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旅行社條例》、《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辦法》、《導遊人員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根據需要適時開展修訂工作。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旅行社和導遊行政審批服務。加強商標註冊知識培訓和宣傳,引導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積極註冊當地旅遊品牌商標。健全旅遊標準化工作機制和協調機制,加快相關國家標準制修訂,完善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推動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發展,提升標準質量,加強標準宣傳貫徹和實施情況分析,繼續在旅遊領域開展標準化試點示範建設,推動旅遊標準國際化。

提升旅遊市場監管能力,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要求,持續加大旅遊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健全旅遊服務質量監管體系,完善旅遊投訴處理和服務質量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地方「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作用,及時處理遊客投訴舉報,保護廣大遊客合法權益。加強大數據分析應用,發揮旅遊投訴數據的預警監督作用,以解決投訴問題為導向助推旅遊服務質量提升。建立健全旅遊投訴糾紛調解與司法仲裁銜接機制。加強在線旅遊企業監管,研究制定在線旅遊市場管理服務的規範標準,提升行業規範水平。創新推進線上線下監測評估,提升旅遊市場問題發現能力。規範旅遊景區和旅遊經營者價格行為,依法查處打擊價格串通、哄抬價格等行為。加強旅遊景區門票、觀光購物等價格管理,重點查處國有旅遊景區不執行政府規定的價格水平和浮動幅度、擅自增設收費項目、通過違規設置「園中園」門票等形式變相提高門票價格、捆綁銷售、不按規定明碼標價、不執行優惠措施、價外加價等行為。及時查處整治不合理低價游、線上線下虛假宣傳、商業賄賂等旅遊市場突出問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維護旅遊市場秩序。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加強對旅遊場所、旅遊項目、旅遊活動的導向把關,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二)加強旅遊安全管理。

把落實安全責任貫穿旅遊業各領域全過程。推動構建旅遊安全保障體系,強化預防、預警、救援、善後機制,健全突發事件應對機制,加強節假日等重點時段、重點環節、重要設施設備、重大旅遊節慶活動及高風險項目等安全監管,強化旅遊企業特種設備運行安全、食品安全等主體責任。

加強災害事故重大風險防範和涉旅突發事件應對,及時調整完善相關應急預案,有效開展應對重大疫情、突發災情、設施停運、惡劣氣候等特殊情況的演練。指導旅遊場所進一步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強化火災自防自救宣傳,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鼓勵保險公司創新開發針對性旅遊保險產品,提升保險理賠服務水平。鼓勵旅行社、旅遊場所、旅客等相關主體投保旅遊保險產品,擴大旅遊保險覆蓋面。加強對遊客的安全引導和提示,指導旅遊企業加強安全培訓和應急演練,鼓勵旅遊企業建立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完善緊急救援聯動機制。加強對旅遊業從業人員的健康監測,督促其做好個人防護。針對因疫情防控需要滯留本地區遊客的管理服務工作,各地區要研究制定相關預案,在防止疫情擴散的同時保障遊客權益。

(三)提升旅遊市場信息化監管水平。

加強旅遊業大數據應用,推進旅遊數據規範化、標準化建設。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發揮技術手段在優化審批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中的作用。加強全國旅遊監管服務平台、全國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台的數據歸集、信息整合,構建旅遊市場監管業務全量覆蓋、監管信息全程跟蹤、監管手段動態調整的智慧監管平台。

在現有旅遊統計體系基礎上,構建以行業監管大數據為基礎的旅遊市場經濟運行監測體系,增強動態監測能力。

逐步建立旅遊市場風險預警工作機制,構建旅遊市場風險預警模型,穩步實現監管數據可分析、市場風險可預警、監管工作可聯動,有效防控疫情,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四)推進旅遊信用體系建設。

依法依規完善旅遊市場信用監管制度,建立旅遊市場信用監管工作綜合協調機制,改造升級全國旅遊監管服務平台信用管理系統,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公示和共享,建立完善旅遊市場主體和從業人員信用檔案。

鼓勵旅遊市場主體主動向社會作出信用承諾,支持旅遊行業協會等建立健全行業內信用承諾制度。研究制定旅遊企業信用評價規範,組織開展企業信用評價,依託信用評價結果實施分級分類監管。依法依規公布失信名單,強化失信懲戒。研究建立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的信用修復機制。拓展信用應用場景,將守信情況納入旅遊景區、星級飯店、等級民宿、旅行社、在線旅遊平台等評定和項目招投標。樹立一批誠信典型,探索開展旅遊市場信用經濟發展試點工作。

(五)推進文明旅遊。

倡導文明旅遊實踐,培育文明旅遊活動品牌。整治旅遊中的頑疾陋習,樹立文明、健康、綠色旅遊新風尚。提高旅遊從業人員文明素質,樹立行業先進典型,推進《文明旅遊示範單位要求與評價》等標準實施,把旅遊業建成精神文明窗口。

加強部門合作,推進文明旅遊宣傳教育、規範約束和社會監督。鼓勵各地區開辦旅遊類專業節目欄目,加強旅遊公益廣告創作播出,積極發布旅遊相關提示消息,做好正面宣傳,引導理性維權。通過網絡平台、講解員、志願者等多渠道進行文明提示,重點加強對散客、自駕遊客等的安全文明引導。推進旅遊志願者隊伍建設,在旅遊公共場所建立志願服務站點,組織志願者開展文明引導、文明勸導,傳遞文明旅遊新理念、新風尚。

將自覺服從疫情防控要求作為文明旅遊的重要內涵。倡導長途、跨省遊客返程後主動做核酸檢測。去往邊境口岸地區的遊客要自覺遵守國家關於加強口岸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規定。鼓勵全程佩戴口罩。遊客發生乾咳、發燒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時,要及時就近到發熱門診就診。

九、完善旅遊開放合作體系

編輯

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國際複雜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態勢,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加強形勢分析和政策儲備。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依託我國強大旅遊市場優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分步有序促進入境旅遊,穩步發展出境旅遊,持續推進旅遊交流合作。

(一)分步有序促進入境旅遊。

及時研判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國際環境發展變化,科學調整有關人員來華管理措施,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構建健康、安全、有序的中外人員往來秩序。適時啟動入境旅遊促進行動,出台入境旅遊發展支持政策,培養多語種導遊,講好中國故事,豐富和提升國家旅遊形象,審時度勢採取有力措施推動入境旅遊高質量發展。

將旅遊形象納入國家對外宣傳,建立健全國家旅遊對外推廣體系,形成「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旅遊城市」三級推廣的格局。統籌規劃、協同發展海外文化和旅遊工作,擴大優質內容供給。推動優化整合旅遊辦事處職能、拓展布局設點範圍。發揮跨區域旅遊推廣聯盟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美麗中國」旅遊形象推廣活動,加強「東亞文化之都」城市旅遊推廣。細分重點市場、新興市場、潛在市場,緊扣境外遊客需求和消費習慣,設計推出更多國際化程度高、中國特色明顯、適合境外主流市場的優質旅遊產品,不斷增強中國旅遊品牌吸引力、影響力。

與旅遊客源國、客源地在國際航運、邊境通行、疫苗接種、旅遊團隊組織、醫療保險等方面加強溝通,本着對生命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始終堅守安全底線,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嚴格執行國際客運航班「熔斷」措施,動態精準調整來華人員入境政策。科學制定並實施入境旅遊疫情防控技術指南,強化入境旅遊接待重點人員、重點場所防控,嚴格落實門票實名制預約制度。在此基礎上,穩妥推進外籍(境外)人員來華郵輪旅遊、自駕遊便利化和通關便利化,進一步提升入境服務水平,優化境外預訂、金融支付、網絡服務、語言標識等,讓來華遊客在用卡、用網、用餐等方面更順暢、更舒心。抓緊推進《中俄互免團體旅遊簽證協定》等修訂工作。加快實現全國旅遊監管服務平台與邊檢查驗系統對接。提升購物離境退稅服務水平,擴大購物離境退稅政策覆蓋面,鼓勵更多商戶自願成為退稅商店,豐富商品種類。健全免稅業政策體系,促進我國免稅業健康有序發展。繼續辦好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等品牌推廣活動。

專欄12 入境旅遊促進行動
(服從疫情防控需要前提下適時啟動)
健全入境旅遊宣傳推廣體系。持續開展大規模、高規格、有影響力的國家旅遊形象系列推廣活動。構建行業聯動推廣機制。豐富旅遊宣傳品種類,加強品牌傳播。

豐富入境旅遊適銷產品供給。圍繞境外市場需求,引導建立與區域布局、資源稟賦、市場發展相適應的入境旅遊供給體系。推動建成主題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服務質量一流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度假區品牌。創新培育入境旅遊新業態,滿足入境遊客個性化、體驗化需求。

提升入境旅遊服務質量。優化旅遊景區、酒店接待服務,完善旅行社、導遊服務,提升入境遊客體驗。提高旅遊市場治理能力,加強旅遊市場秩序監管方面的雙邊合作。

推進入境旅遊便利化。科學擬定入境旅遊簽證政策,用好用足現有免簽、口岸簽證等政策。充分發揮現有口岸功能作用,加強國際航線建設,加密國際直飛航線,增強國際中轉能力,鼓勵依託現有口岸開展跨境包機包船旅遊。

(二)穩步發展出境旅遊。

推動出境旅遊與國內旅遊、入境旅遊三大市場協調發展,統籌服務保障和管理引導。加強文化和旅遊、外交、安全、衛生健康、交通運輸等部門合作,建立暢通工作機制,及時傳遞信息和共同應對突發事件。在國際人員往來恢復正常的前提下,旅遊企業組織出境旅遊要嚴格遵守國家疫情防控管理規定,及時科學調整行程,引導遊客做好自我防護;自助出境遊客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況及防控要求,做好個人防範,嚴格遵守出境和返程入境管理規定。加強對出境遊客的引導和管理,讓出境遊客當好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國家形象的展示者。

推動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給予我普通護照免簽便利,在語言、餐飲、支付等方面為中國遊客提供更高品質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國內旅遊企業跟隨中國遊客「走出去」,構建海外旅遊接待網絡,加強國際化布局,參與全球競爭。加強與重點目的地國家旅遊雙向交流,推動中華文化傳播。

完善出境遊目的地管理機制,適應出境旅遊散客化需要,實施旅遊目的地國家計劃升級行動,促進有關國家解決我國公民境外旅遊過程中的重點關切,高度重視遊客生命財產安全,加強旅遊警示提醒,做好領事保護工作,擴大境外旅遊保險、旅遊救援合作,完善出境旅遊服務保障體系。

(三)深化與港澳台地區合作。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一體化發展,提升大灣區旅遊業整體競爭力,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深化港澳與內地旅遊業合作,創新粵港澳區域旅遊合作協調機制,推動資源共享。支持香港旅遊業繁榮發展,加強內地與香港旅遊業在客源互送、宣傳營銷等方面合作。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推動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支持澳門舉辦世界旅遊經濟論壇、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等,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支持港澳青少年赴內地進行遊學交流活動。推進海峽兩岸鄉村旅遊、旅遊創意產品開發等領域合作,探索海峽兩岸旅遊融合發展新路,讓旅遊成為增進中華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徑。

(四)深化旅遊國際合作。

在相互尊重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價值觀的基礎上,推動大國旅遊合作向縱深發展,深化與周邊國家旅遊市場、產品、信息、服務標準交流合作。以建交周年、高層互訪為契機,辦好中國文化年(節)、旅遊年(節),開展多層次對話交流活動,促進人員往來、民心相通、文明互鑒,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積極服務和對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擴大與共建國家交流合作,打造跨國跨境旅遊帶。

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積極參與全球旅遊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強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等合作,發揮好世界旅遊聯盟、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國際山地旅遊聯盟等國際組織作用,推動全球旅遊業發展。積極對外宣傳我國抗擊疫情成效和我國旅遊業應對疫情的經驗做法,為全球旅遊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專欄13 海外旅遊推廣合作工程
亞洲旅遊促進計劃。深化亞洲旅遊政策對話,召開亞洲旅遊促進大會,開展亞洲旅遊論壇、亞洲旅遊博覽會等配套活動,推動亞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助力亞洲旅遊品質與服務提升,共同推動亞洲旅遊品牌建設與營銷推廣,提升旅遊便利化程度,鼓勵亞洲智慧旅遊協調發展。開發長線旅遊產品。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旅遊合作。深化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和瀾湄合作機制框架下旅遊政策交流和對話,推動湄公河旅遊協調辦公室更名為「瀾滄江-湄公河」旅遊辦公室並升級為政府間國際組織。打造瀾湄區域旅遊形象,共同篩選並推廣精品旅遊線路,開展域外營銷。發揮好瀾湄旅遊城市合作聯盟作用,舉辦瀾湄市長文化旅遊論壇,用好用足多民族文化、世界遺產等資源,推動我國西部省份與湄公河國家加強旅遊合作。

大圖們倡議旅遊合作。在大圖們倡議機制框架下深化旅遊政策對話與協調,推動機制各成員國在疫情得到完全控制的前提下加強邊境、跨境旅遊方面合作,推進跨境旅遊合作區建設,共同篩選推廣精品旅遊線路,開展域外營銷

十、健全旅遊綜合保障體系

編輯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各方積極因素,強化支持政策,加強基礎理論建設和應用研究,加強旅遊人才培養,形成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區要將旅遊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的大旅遊發展格局。國家建立旅遊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對全國旅遊業發展的綜合協調,完善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宣傳部門發揮好指導協調作用,文化和旅遊部門加強對旅遊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完善有關政策法規,推動重大項目實施,牽頭開展督查。

(二)強化政策支撐。

落實用地、財政、區域、稅收、金融、投資、人才等支持政策。各相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支持旅遊業發展,形成發展合力。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做好重大旅遊項目的立項和實施,推進國家文化公園、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紅色旅遊、鄉村旅遊、智慧旅遊等建設,做好旅遊景區等價格管理工作。財政部要通過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加強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遊公益宣傳推廣等工作,將符合條件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範圍,推進旅遊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自然資源部要充分考慮常住居民和旅遊人口需求,特別是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建設,對旅遊用地作出專門安排,重點要依法保障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土地供給,努力保障旅遊建設項目用地供應,引導鄉村旅遊規範發展,支持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等有序建設,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做好風景名勝區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等旅遊開發管理。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要推進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加強交通幹線與重要旅遊景區、度假區銜接,推進主題線路、風景道、騎行道、步道、旅遊航道等建設,構建「快進慢游」的旅遊交通體系。外交部要支持文化和旅遊部開展與相關國家的旅遊交流合作。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會同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加強郵輪遊艇、低空飛行器、旅居車、客運索道、遊樂設施、冰雪裝備等旅遊裝備研發應用和產業化發展。國家民委要配合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做好「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國家衛生健康委要配合文化和旅遊部根據全國和區域性疫情防控要求,研判調整相關旅遊政策,做好旅遊出行警示、提示。國家統計局要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加強旅遊及相關產業統計監測。國家金融管理部門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上市融資、再融資和併購重組,拓展企業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通過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等方式進行融資,創新貸款擔保方式,開發適合旅遊業特點的金融產品。

(三)加強旅遊業理論和人才支撐。

推動事關旅遊業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研究,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加快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旅遊業發展理論體系。研究出台關於加強旅遊科研工作的政策文件,推動旅遊科研院所創新發展,培育和認定一批旅遊行業智庫建設試點單位,用好中國旅遊科學年會等研究成果交流平台。優化旅遊相關專業設置,推動專業升級,完善旅遊管理類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大力發展旅遊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強旅遊管理學科建設。促進旅遊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健全繼續教育機制。推動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共享。健全適合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發展特徵和需要的從業人員培訓機制,加大旅遊業領軍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和新技術、新業態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支與旅遊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整合政府部門、企業、院校、行業組織等資源,完善旅遊人才培養、引進、使用體系。

各地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旅遊業發展規劃或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調配合,明確具體舉措和工作進度,抓緊推進。文化和旅遊部要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和監督檢查,及時研究解決本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重大情況及時報告黨中央、國務院。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