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
《「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
能級規劃》的通知

滬府發〔2021〕2號
2021年4月20日
發布機關:上海市人民政府
近期信息公開

[[Category: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城鄉建設(含住房)

‎]]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17日


「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上海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五年,也是開啟深化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新征程、實現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提升的關鍵時期。為更高起點、更大力度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根據國家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部署和《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十四五」時期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的基礎和環境

  (一)「十三五」時期主要進展

  過去五年,上海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配置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了與我國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在全球貿易投資網絡中具有樞紐作用的國際貿易中心。

  1.貿易集聚功能持續提升,優進優出外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世界級口岸城市地位繼續夯實。2020年,上海口岸貿易額占全球貿易總量3.2%以上,繼續位列世界城市首位。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350萬標箱,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深入實施「四個一百」專項行動,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占比達53.7%,比2015年提高6.3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占比由47%提高到51.1%;離岸貿易加快發展,經常項目匯兌順暢度進一步提升。貿易中轉功能穩步增強,集裝箱水水中轉和國際中轉比例分別提高至51.6%和12.3%。服務貿易發展全國領先。率先發布全國首張跨境服務貿易領域負面清單。技術進出口額達到153.2億美元,年均增長6.4%。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業管理和諮詢服務進出口比2015年分別增長57.4%和31.3%。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發布全國首份省級數字貿易行動方案,數字貿易交易額達到433.5億美元。設立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積極創新監管和發展模式。外貿綜合服務、汽車平行進口、保稅維修和再製造、二手車出口等實現新突破。外貿企業貢獻度穩步提升。全市有實際進出口交易的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3.9萬家增加到5.2萬家,貢獻了全市37.3%的稅收、12.5%的就業。

  2.消費基礎性作用更加凸顯,國際消費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流通和消費規模居全國城市首位。商品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達到13.98萬億元和1.59萬億元。商貿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13.5%,商貿業稅收占第三產業稅收比重達21.3%。商業模式創新持續加快。電子商務交易額從1.65萬億元增長到2.94萬億元,年均增長12.3%,居全國城市首位。「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已有5300多家企業落戶。產業互聯網領域創新性平台集聚發展,成為引領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品牌集聚效應顯著提升。成功舉辦首屆「五五購物節」,拉動消費作用明顯。打響「上海購物」品牌三年行動計劃順利完成,年均引進首店超過800家,占全國一半左右,消費品進口占全國三分之一,離境退稅銷售額占全國六成以上,浦東機場免稅銷售額躋身全球前三,上海時裝周位列全球五大時裝周之一。服務民生能力進一步增強。頒布單用途預付消費卡管理規定,出台家政業地方法規,城市主副食品保供機制進一步完善,肉菜追溯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建成200家早餐工程示範點。

  3.資源配置功能不斷增強,服務輻射能級進一步提升。平台經濟影響力逐步顯現。平台交易總額達到2.99萬億元,千億級市場平台數量從2015年的5家增加到10家。大宗商品貿易平台達到40家,鋼鐵、有色金屬、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成為國際市場重要風向標。供應鏈體系效能明顯提升。全面完成國家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等任務。現代物流對貿易的支撐作用進一步顯現,物流車輛周轉率提高1倍以上,供應鏈效率提升35%,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國際會展之都基本建成。全市展覽面積從2015年的1513萬平方米擴大到2019年的1941.7萬平方米,年均增長6.4%,2020年國際展占比提高至78.9%,世界百強商展數量穩居全球首位。出台全國首部省級會展業地方法規。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逐步顯現,「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服務平台達到56個,城市推介大會打響「上海投資」品牌。區域輻射帶動效應明顯增強。建立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合作機制,推動重要產品追溯信息互通,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推動長三角經貿摩擦應對協同發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進出口額占全市比重從19.3%提高到22.5%;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占全市73.7%,5000萬美元以上項目占比達到73.3%。

  4.貿易主體能級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外資結構優化質量提升。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921億美元。高技術服務業引進外資年均增長30.9%。全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首家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首批新設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落戶上海。高技術製造業吸引外資占製造業比重由25%提升至31.2%。高能級市場主體持續集聚。五年累計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36家(其中大中華區及以上總部96家)、外資研發中心85家,累計分別達771家(大中華區及以上總部137家)和481家,繼續保持中國內地外資總部最多的城市地位。培育集聚貿易型總部210家,認定民營企業總部274家。貿易流通企業集聚效應明顯增強。年進出口規模10億美元以上企業55家。101家國際貿易投資促進機構在滬設立了常駐代表機構。上海鑽石交易所成為世界第五大鑽石交易中心。本土跨國公司顯著增多。上海企業在境外投資設立企業增加到4317家,對外投資覆蓋178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存量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達到110家。

  5.貿易制度創新持續深化,貿易環境進一步改善。自貿試驗區改革取得新突破。參照國際通行規則,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從2015年的122條縮減至30條,54項擴大開放措施累計落地企業3230家。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模塊增加到10個,覆蓋部門擴展到23個。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絡成員增至12個經濟體22個示範口岸。臨港新片區制度創新成效初顯。特斯拉超級工廠等項目落地,312家優質企業進入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名單,享受跨境金融服務便利。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掛牌,一期14.27平方公里封關運行。服務貿易集聚區加快建設,建立數字貿易交易促進平台。全力推進企業原油進口資質、保稅油補、保稅維修政策創新。營商環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跨境貿易便利度不斷提升,2019年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中排名全球海運經濟體第5位。出台我國首部地方外商投資條例。推出重點商圈「上海購物」誠信指數和全國首份市場信用獎懲清單。建立長三角國際貿易知識產權海外維權聯盟。一批國際貿易投資、跨國經營管理領域精英入選上海各類人才計劃。

  但是,對標全球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上海仍存在一定差距。在貿易能級方面,全球總部和亞太總部數量較少,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企業依然不多。全球供應鏈整合能力有待增強,大宗商品話語權、定價權和資源配置權相對有限,商圈商街的國際影響力有待提高。在貿易結構方面,口岸貨物國際中轉率依然不高,離岸貿易發展較為緩慢,數字貿易尚處於起步階段,保險、金融、文化等服務領域進出口規模仍然偏小。在制度環境方面,與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相比尚有差距,吸引國際消費集聚的制度有待完善。

  (二)「十四五」時期環境分析

  「十四五」時期,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面臨着更加深刻複雜的內外部發展環境,但仍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並存。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1.國際經貿規則出現新變化。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和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國際大都市,既首當其衝受到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重大挑戰,也面臨着全球治理體系和經貿規則變動帶來的新機遇。

  2.全球供應鏈深度調整形成新布局。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全球範圍內深度推進,進而推動全球範圍內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布局深度調整,新冠肺炎疫情促使跨國公司謀求多元化布局,這有利於吸引全球供應鏈向我國及長三角地區集聚,助力上海成為全球資本的重要流入地之一。

  3.內需潛力釋放帶來新機遇。上海堅定實施國家擴大內需戰略,大力吸引國內外高端要素集聚,推動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各類流量擴容增能,有利於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樞紐功能的不斷躍升。

  4.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催生新動能。上海明確要加快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大力推動數字產業發展,實現數字貿易以及線上購物、線上文娛、數字醫療、數字教育等跨越式發展,這將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新的增長點。

  5.國家對上海戰略定位提出新要求。推進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和新的三項重大任務、強化「四大功能」、加快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都是新時期國家賦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間。未來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將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要求,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高的起點上構築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新平台、新網絡。

  二、「十四五」時期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落實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和三項新的重大任務、強化「四大功能」、打響「四大品牌」和加快發展「五型經濟」和「五大新城」的總體部署,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升開放能級、增強樞紐功能」為主攻方向,加快推動制度型開放、數字化轉型和新動能轉換,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着力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率先構建要素高效流動、高效聚合的樞紐節點,加快推動商務高質量發展,實現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顯著提升,為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作出更大貢獻。

  (二)發展目標

  經過5年努力,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實現躍升,基本建成全球貿易樞紐、亞太投資門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貿易投資制度創新高地,全面建成國際會展之都,為上海建設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提供重要支撐。

  ——貿易投資規模穩步擴大。口岸貨物進出口總額保持全球城市首位,服務貿易進出口額保持世界城市前列。消費規模穩步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率先超過2萬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2萬億元左右,保持全國城市首位。實到外資保持穩中有進。會展綜合競爭力進入全球會展中心城市前列。

  ——資源配置能級逐步提升。在有色金屬、鋼鐵、鐵礦石、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領域,培育若干千億級、萬億級交易平台,打造一批百億、千億級重點功能性平台,部分商品價格和指數成為重要國際風向標。具備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貿易主體加快集聚,累計落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1000家左右、貿易型總部300家左右、規模以上本土跨國公司200家左右。世界百強商展在滬舉辦比重進一步提升。

  ——開放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離岸貿易、轉口貿易取得突破,規模穩步擴大。加快建設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數字貿易年均增速達到4%左右。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強勁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外資研發中心。

  ——消費引領作用日益凸顯。持續打響「上海購物」品牌,集聚高端商品和服務,推進消費數字化轉型,擴大新型消費規模,基本建成線上線下融合、引領全球消費潮流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成若干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世界級商圈,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商業街區。

  ——貿易投資環境更加便利。外商投資開放度和透明度進一步提高,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度位居世界海運經濟體前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拓展、覆蓋面拓寬,智慧口岸綜合治理能力顯著提高,長三角「單一窗口」互聯互通持續深化。國內外知名專業機構和貿易投資促進機構、國際組織加快集聚,面向國際的商事爭議解決平台和糾紛解決機制加快形成。

  三、「十四五」時期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主要任務

  (一)培育外貿綜合競爭新優勢,構築全球貿易樞紐

  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戰略,着力推動貿易強國建設,協同推進貨物貿易「優進優出」和服務貿易「創新提升」,促進要素資源高效配置,加快形成貿易規模穩定、集散功能強勁、競爭優勢明顯、鏈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全球貿易樞紐。

  1.打造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進出口商品集散地。促進對外貿易穩中提質。提升貿易發展與產業升級聯動效應,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促進關鍵裝備、零部件和技術專利進口。支持加工貿易創新發展,鼓勵向營銷物流、檢測維修等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支持加工貿易企業進入關鍵零部件和系統集成製造領域。支持符合條件的貿易企業申請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性服務企業。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提高風險容忍度。支持外貿企業參與國際質量認證、註冊國際商標,培育壯大一批自主品牌。拓展貿易調整援助制度覆蓋面,幫助企業更好應對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影響。進一步夯實國內最大的進口消費品集散地地位,口岸貨物進口和出口中外省市占比分別超過45%和70%。建設高能級強輻射的貿易平台。加快虹橋商務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設,深化虹橋和外高橋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建設,加快聯動發展,形成融合商品進口、保稅倉儲、分撥配送、展示銷售、零售推廣及售後服務等功能的貿易服務鏈,持續增強進口集散功能。優化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公共服務配套體系,高標準建設一批國別(地區)中心和專業貿易平台。推動綜合保稅區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加工製造中心、研發設計中心、物流分撥中心、檢測維修中心和銷售服務中心。培育一批信用等級較高、服務能力較強的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推進聯合國採購大會、中國國際公共採購論壇和聯合國亞洲採購中心等項目落地。推進崇明橫沙漁港國際漁業貿易中心建設。優化國際市場布局。支持企業穩定重點市場,有效運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自貿協定中關稅減讓、原產地累積規則、開放市場准入、簡化通關程序等互惠措施,逐步擴大與協定國貿易規模,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更好地促進產業升級。支持行業組織、貿易促進機構搭建公共服務平台,幫助企業參加境內外貿易促進活動,鼓勵企業參加海外自辦展和專業性展覽。支持企業加快建立多層次的國際營銷服務網絡,擴大國際營銷公共平台服務覆蓋面,引入一批貿易促進機構。

  2.打造新型國際貿易發展高地。實現離岸貿易創新突破。便利跨境貿易資金流動,支持銀行提升企業經常項下離岸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度。有效利用境內外市場資源網絡,擴大以自由貿易賬戶為基礎的離岸貿易企業參與範圍,支持銀行為更多有需求的企業提供相關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培育一批離岸貿易結算標杆企業。在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虹橋商務區等重點區域探索研究鼓勵離岸貿易發展的稅制安排。支持虹橋商務區內貿易真實且信譽度高的企業通過自由貿易賬戶開展新型國際貿易。增強轉口貿易樞紐功能。促進洋山港、外高橋「兩港」功能和航線布局優化,進一步簡化進出境備案手續,提高貨物流轉通暢度和自由度。建設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國際中轉集拼服務中心。在高端裝備製造、郵輪保養和船供、沿海捎帶、多式聯運等方面推進科學化、智能化、便利化監管模式。在智能製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大宗商品等領域推動國際分撥發展。挖掘跨境電商發展潛能。加快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市級跨境電商示範園區建設,鼓勵跨境電商模式創新,建設跨境電商營運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深化海關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出口監管試點,支持企業建設海外倉。提升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台能級,支持專業服務機構提供通關、物流、品牌營銷、融資、法律等服務。

專欄2:新型國際貿易創新發展行動

  加快國際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將創新驅動作為推動貿易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關鍵動力,進一步推動上海融入全球價值鏈、供應鏈體系,提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配置能力。

  (一)優化離岸貿易發展環境。支持商業銀行為真實合法的離岸貿易提供經常項下外匯結算便利服務,擴大以自由貿易賬戶為基礎的離岸貿易業務規模,並將支持範圍擴展至離岸加工貿易、服務轉手買賣等離岸經貿業務。探索在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和虹橋商務區等重點區域研究適應離岸業務發展的稅收政策。培育一批離岸貿易標杆企業,推動全市離岸貿易業務規模達到5000億元左右。

  (二)深化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持續提升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台能級,培育和集聚跨境電子商務、電商平台、跨境金融、跨境物流及其他相關服務企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境電商產業集群。加強市級跨境電商示範園區建設,完善園區功能,打造一批配套完善、產業優勢明顯的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區。支持物流、平台或貿易企業共建共享海外倉,豐富海外倉功能,擴大服務範圍。

  (三)提升國際貿易分撥輻射能級。鼓勵跨國物流企業將上海作為其全球或區域性物流分撥業務節點,打造100家左右進出口規模大、輻射國內國際市場的國際貿易分撥中心示範企業。研究對重點國際貿易分撥企業實施個性化監管方案。支持國際貿易分撥企業提升資金結算等特色功能,提升全球供應鏈資源配置影響力。

  (四)提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貨物進出監管便利。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探索通過電子賬冊、信用監管、風險監控等集成化制度安排,完善智慧智能、高效便捷的海關綜合監管模式,提升貨物和資金流動效率。重點發展國際中轉集拼、保稅檢測維修、大宗商品交易、高端研發製造、生鮮冷鏈等。

  (五)擴大保稅維修和再製造規模。支持綜合保稅區內企業開展航空航天、船舶、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數控機床、通訊設備、精密電子等產品維修業務,提升飛機發動機等維修業務規模和水平。推動臨港再製造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外開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符合環保要求的保稅維修業務。

  4.建設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探索推進數字貿易規則制度建設。對標全球數字貿易發展趨勢,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配合國家數字貿易規則制定,爭取先行先試政策試點。加強跨境數據保護規制合作,研究信息技術安全、數據隱私保護、數據共享、數據確權和數據交易定價相關規則。在臨港新片區開展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評估試點,探索跨境數據流動分類監管模式。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設施。推動虹橋商務區等特定功能區域建設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數據樞紐平台。探索建設服務於跨境貿易的大型雲基礎設施。建立健全公共服務功能。圍繞數字資產的確權、定價、交易、存儲、轉移等關鍵環節,健全數字經濟領域知識產權綜合服務、跨境支付結算服務。強化數據共享功能和綜合配套服務功能,為數字貿易企業「走出去」提供數據合規諮詢服務。培育一批國際化、有潛力的數字貿易品牌。強化數字化轉型政策支持,吸引國際數字企業地區總部、研發中心、交付中心和重要平台落戶。推動建設一批重要承載區。認定一批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推動臨港新片區實施「互聯網+先進製造」戰略,建設國際數據港。推動浦東、長寧、靜安、楊浦等區打造各具特色的數字貿易生態圈。打造長三角全球數字貿易高地。推動虹橋商務區發展數字會展、跨境電商等,建設數字貿易跨境服務集聚區。探索成立長三角數字貿易城市聯盟,推動建設大數據產業集聚區。  3.打造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高地。提升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能級。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積極配合國家制定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擴大醫療、教育、金融、計算機和信息、商務、文化娛樂、維修維護、知識產權使用費等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規模,穩步提升「上海服務」品牌和服務貿易綜合競爭力。提升服務外包公共服務水平,夯實數字化轉型基礎,加強與高端製造業融合發展。推動一批全球保稅維修項目先行先試,增加船舶、航空、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數控機床、通訊設備等維修品類。創新高端設備再製造監管模式,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再製造檢測認證與研發創新中心和企業。推進長三角服務行業標準與管理規則對接,探索優勢互補的服務貿易集群發展模式,推動長三角服務品牌「走出去」。持續擴大技術貿易規模。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基礎科學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對本市急需並納入國家《鼓勵進口服務目錄》的服務進口加大支持力度,促進技術進口來源多元化。建設國際技術貿易合作平台,用好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交流平台,發揮「上交會3+365聯盟」優勢,吸引全球企業在上海發布最新創新成果。支持全球跨境技術貿易中心建設,健全面向國際的科技服務體系,形成國際化的科技創新成果發現、項目儲備對接和跟蹤服務機制。

專欄3:建設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專項行動

  以數字基礎設施、市場主體集聚和公共服務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建設要素有序流動、功能完善、總部集聚的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

  (一)建設一批高質量基礎設施。提升國際海底光纜容量,建設和開通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擴容亞太互聯網交換中心(APIX),建設大規模高等級雲數據中心,建設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

  (二)建成一批國家級基地。聚焦數字服務、技術轉移、版權貿易、文化娛樂、體育電競等領域,建設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文化出口基地等10個左右數字貿易領域國家級基地。

  (三)打造一批大型互聯網平台。發揮上海數字經濟和在線新經濟發展優勢,在數字內容、數字服務領域打造10個左右國際性大型互聯網平台,進一步集聚全球數字要素資源。

  (四)培育一批全球化布局品牌。加大上海數字貿易品牌培育力度,支持企業打造有品牌效應的服務產品,培育雲服務、數字化專業服務領域10個左右全球化布局的服務品牌。

  (五)建立一批公共服務平台。推動建立數字貿易知識產權綜合服務平台、數字貿易跨境支付結算平台、數字貿易數據共享服務平台、跨境貿易數據合規諮詢服務平台等公共服務平台,提升服務上海、服務長三角數字貿易企業的能級和水平。

  (二)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打造亞太投資門戶

  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着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形成高能級市場主體集聚、高標準投促體系健全、高水平服務系統集成的亞太投資門戶。

  5.打造新時期外資首選地。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入落實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加快落實上海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積極爭取更大的改革自主權,推動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物流運輸、教育、金融、衛生、文化旅遊、電信等領域開放措施率先落地,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支持符合條件的跨國公司開展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支持外商投資在虹橋商務區建設劇院、電影院、音樂廳等文化場館和設立演出場所經營單位。落實RCEP、《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研究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推動上海率先形成與高標準投資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構建面向全球的投資促進網絡。健全由政府、專業機構、商協會、企業組成的「四位一體」投資促進體系,持續增強與主要投資來源地及潛力國家(地區)的經貿及投促機構合作,加快構建境外經貿合作夥伴網絡。推動投資促進與進博會、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等大型國際會展聯動,舉辦高層次投資促進、文化合作交流活動。

  6.打造高質量外資集聚地。實施「總部增能」行動。持續提升總部經濟能級,創新資金管理、境外融資、數據流動、人員出入境、通關便利等方面功能性政策,大力吸引跨國公司亞太總部和全球總部落戶。鼓勵跨國公司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重構,設立輻射亞太、面向全球的財資中心、銷售中心、採購中心、供應鏈管理中心、共享服務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打破人才、創新資源等要素跨境流動瓶頸障礙,支持外資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和開放式創新平台,大力發展具有引領策源作用的創新型經濟。繼續保持中國內地外資總部能級最高、質量最優的城市地位,累計落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000家左右、外資研發中心560家左右。積極參與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依託長三角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基礎,全力做強外資創新引擎,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和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等領域,大力吸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構建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生態,形成前沿製造業產業集群。加大對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物流運輸、金融、文化旅遊、信息服務業等領域引資力度,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高地。構建外商投資全生命周期服務鏈。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上海市外商投資條例,拓展涉外服務專窗內容,健全完善政企溝通、聯繫走訪、重大項目服務、投訴和兜底服務等工作機制,全方位、全流程、全渠道加強外商投資服務,切實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

專欄4:「總部增能」行動

  聚焦「全球總部、開放創新」,發展更高能級的總部經濟,吸引跨國公司亞太總部和功能性全球總部落戶,鼓勵外資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和開放式創新平台,支持貿易型總部和民營企業總部升級,做優做強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市場主體。

  (一)持續優化總部經濟支持政策。借鑑香港、新加坡等總部發展經驗,適時修訂完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支持政策,適當降低認定門檻,細化認定分類,建立適應於結算、銷售、分撥、管理等功能集聚提升的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優化專項資金、人才發展支持政策,打造多維度總部經濟政策體系。

  (二)提升資源配置能級。重點發展資源配置能力強、輻射範圍廣的功能性全球總部,促進跨境資金流動便利化,吸引全球資金管理總部集聚;促進離岸貿易結算便利化,吸引全球銷售總部集聚;促進跨境支付便利化,吸引全球採購總部集聚;落實通關便利化,吸引全球供應鏈總部集聚。

  (三)提升創新策源能級。落實鼓勵外資研發中心發展新舉措,推動外資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研發中心。借鑑國際先進研發創新模式,開展外資開放式創新平台的吸引、培育和認定服務。推動本土創新企業和跨國公司研發團隊協同創新,更好地發揮外資研發中心溢出效應,助力科創中心建設。

  (四)支持貿易型總部和民營企業總部升級。發揮總部企業對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引導作用,支持貿易型總部與民營企業總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加快布局亞太和全球市場,升級為亞太乃至全球總部,成為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深度參與者。創新對外投資機制,強化信息、人才、金融、法律等服務支撐,依託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重點區域,培育、集聚一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

  7.打造「走出去」對外投資合作橋頭堡。培育更高層級的本土跨國公司。加快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本土跨國公司,推動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更好結合。以境外經貿合作區為載體,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鼓勵長三角企業抱團入駐、聯動發展。依託RCEP、CAI等多雙邊貿易投資協定,進一步提高對東盟、歐盟等地區的投資質量。提升對外承包工程國際競爭力。支持工程承包企業探索以項目管理總承包(PMC)、建設-經營-轉讓(BOT)、公私合作制(PPP)、投建營一體化等方式承接海外項目,延伸運營管理服務,全面帶動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出口,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標誌性海外工程項目。支持工程承包企業加強與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企業開展第三方合作,共同開拓東南亞、中亞等市場。打造「走出去」公共服務體系升級版。加強「走出去」風險防範體系建設,建立企業境外權益保護工作聯動機制,整合安全信息、國際救援等各方專業機構資源,構築企業境外權益保護和突發應急體系網絡。深化政企銀保四方協調合作,引導更多社會資金共同參與對外投資合作。發揮援外培訓與「走出去」的聯動效應,加大跨國經營人才培訓力度。

專欄5:「走出去」提質增效行動

  依託RCEP、CAI等多雙邊貿易投資協定,創新投資機制,加強協同聯動,優化服務保障,開展提質增效行動,促進合作項目升級、市場主體升級、協同聯動升級、服務保障升級。

  (一)促進合作項目升級。在東盟、歐盟、西亞、非洲等區域,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標杆項目。到「十四五」末,力爭新增境外非金融直接投資1億美元以上項目100個左右,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5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00個左右。

  (二)促進市場主體升級。發揮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等區域的特殊政策和功能優勢,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以跨境換股、設立境外投資產業基金平台等試點政策為重點,鼓勵開展併購,培育、吸引和集聚一批高能級本土跨國公司。

  (三)促進協同聯動升級。強化與進出口聯動,以對外投資帶動裝備、技術、服務、標準出口;強化與「引進來」聯動,探索與本市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聯手開拓第三方市場,試點推進境外投資組建紅籌架構境內上市;強化與工程聯動,組合對外投資、工程承包、設備出口、運營服務等抱團出海;強化與援外聯動,發揮培訓優勢,助力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四)促進服務保障升級。以境外防疫和安全防範為重點,建立企業境外安全和權益保護聯動工作機制,加強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優化風險預警、培訓、信息等服務功能,推出「走出去服務港」公眾號升級版。加強RCEP規則解讀、跨國經營管理等培訓,「十四五」期間培訓超過2萬人次。

  (三)推動消費持續提質擴容,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着力推進國內市場建設,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消費需求,持續增強對國內外消費的吸引力、集聚力、資源配置力和創新引領力,建設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內貿外貿相互鏈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8.創新高端消費供給。提升高端商品和服務集聚能力。大力培育高端消費市場,支持高端消費品牌跨國公司設立亞太和全球分撥中心,推動國際知名高端品牌、新興時尚品牌集聚。發揮世界級口岸優勢,建設一批進口消費品展示交易直銷平台,多渠道擴大特色優質產品進口。推動首發經濟發展。加快建設全球新品首發地,舉辦具有國際重大影響力的品牌首發活動,支持黃浦、靜安、浦東、徐匯、虹口等區打造全球新品首發示範區,支持重點電商平台打造全球新品網絡首發中心,支持國內外名家新品、名牌新品、老牌新品和新牌新品設立首店、旗艦店、體驗店。深化品牌經濟發展。培育本土品牌,鼓勵發展城市定製商品和零售商自有品牌,支持外貿企業打造自有品牌,推進國產品牌入駐免稅店,推動「上海製造」品牌建設。打造時尚品牌,引進培育一批知名獨立設計師、品牌工作室、時尚買手。創新發展老字號,推動「一品一策一方案」落地,加快實施老字號「數字煥新工程」「品牌保護工程」「傳人培養工程」「國潮出海工程」。加快免退稅經濟發展。積極爭取新設市內免稅店,增加免稅購物額度,培育本地免稅品經營企業。推進重點商圈離境退稅商店全覆蓋,推廣即買即退。擴大虹橋國際機場航站樓免稅購物場所,加快浦東國際機場免稅綜合體建設,做大郵輪免稅經濟。支持南京西路等商圈建設離境退稅示範區。

  9.建設多層級商業地標。打造世界級商圈。加快建設世界級「消費金腰帶」,形成南京路、淮海中路-新天地、豫園、小陸家嘴、徐家匯、北外灘「兩街四圈」,打造精品雲集享譽世界、服務創新引領全球、消費環境優質舒適、監管模式接軌國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承載區。形成差異化區域商圈。優化虹橋商務區免稅購物功能和保稅展示交易功能,提升服務長三角聯通國際的消費樞紐功能。支持臨港新片區引入高端、特色目的地消費體驗項目,打造一站式消費新地標。加強中心城區歷史文脈傳承與現代商業融合創新,推動五角場、中山公園、前灘等市級商圈主題化、特色化發展。推動「五大新城」商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等「五大新城」商業發展,按照城市副中心的等級,建設面向新城的綜合性商業中心,完善面向大型居住社區的社區配套商業,發展面向長三角的特色商業,加快集聚優質消費資源,深化商產文旅聯動,形成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業態引領、錯位發展的新城商業體系,加快提高新城人居品質,擴大新城商業輻射能力。培育特色商業街區。聚焦特色商業品牌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整合和聯動,加快提升國潮品牌特色街區、國別商品特色街區等20條「一街一主題」特色商業街區品質,建設分時步行特色街區。建設夜間經濟地標。持續辦好上海夜生活節,鼓勵夜購、夜食、夜娛、夜遊、夜秀、夜讀等多元化業態發展,加快推動「1+12+X」夜間經濟空間布局,大力發展濱江夜經濟活力帶、12個都市夜生活活力圈和多個主題化、特色化、差異化的標誌性夜市。

  10.引領服務消費升級。擴大文旅休閒和體育消費。加快打造人民廣場、世博會文化博覽區兩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設施集聚區,規劃建設電競場館和全球動漫遊戲原創中心。推進楊浦、徐匯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大力發展「三大球」、路跑等具有引領性的體育項目,打造健身休閒多層次消費場景。提升健康和養老消費。持續開展服務業質量提升行動,優化健康消費品和服務供給,發展定製化健康體檢、私人健康管理等,推動醫療、養生和養老一體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增加養老服務供給,提升老齡消費公共服務水平,支持商貿企業面向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項目。打造虹橋國際醫藥流通業集聚區,推進「診療一體化」等項目集聚。升級信息消費。推動建設各類信息消費體驗中心,培育多元化商業模式,促進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新型信息產品升級消費,擴大網絡文學、互聯網遊戲等信息服務消費。擴大外來消費。用好進博會、購物節、旅遊節、國際藝術節等資源,培育一批會商旅文體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新業態,打造一批品牌化、標誌性創新項目。發揮「上海購物」APP、「樂游上海」公眾號等平台功能,大力吸引境內外旅客來滬,帶動吃住行游購娛等延伸消費。

  11.推動消費數字化轉型。加快電子商務創新發展。鼓勵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廣泛應用,積極推動在線教育、健康、文娛等新業態發展,大力推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小程序電商等新模式創新發展,着力培育一批在線新經濟領軍企業,支持浦東、長寧、青浦等區打造直播電商基地。加快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推動互聯網平台企業與實體商業合作創新,加快高品質新型消費資源集聚,打造新型消費場景。鼓勵實體商業加快數字化升級,建設南京路步行街、虹橋商圈等數字商圈商街示範項目,打造一批智慧商圈和智慧購物示範場景。加快生活服務數字化提升。建設數字生活服務示範區,大力發展「互聯網+」餐飲、旅遊、家政和體育等生活服務,形成服務各年齡層人群、覆蓋居民「衣食住行娛」、基於地理位置的個性化本地生活服務。推進智能化終端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無接觸」經濟,完善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布局,推廣建設智能快件箱、智能取餐櫃、網訂櫃取門店、智慧零售終端和智能回收站等新型消費基礎設施。推進網絡新品牌建設。鼓勵電商平台與「上海製造」品牌深度對接,為企業提供全渠道、全品類、全體驗的銷售模式,形成面向垂直領域、細分客戶群的網絡新品牌。

專欄6:消費數字化賦能行動

  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商業領域數字化融合和改造,實現實體商業線上化、零售終端智慧化、物流配送即時化、生活服務數字化、生產消費個性化,通過強化「五個示範」,將上海打造成「在線新消費之城」。

  (一)打造數字商圈商街建設示範項目。推動各大電商平台和南京路步行街、徐家匯商圈、五角場商圈、虹橋商圈、陸家嘴商圈等重點商圈商街開展合作,加快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形成10個左右在全國具有示範引領性的數字商圈商街。推動開展商圈商街數字化營銷,鼓勵電商平台利用直播、小程序、微視頻等產品和服務,共同策劃系列營銷活動。

  (二)建設智能化終端設施示範項目。鼓勵智能售貨機、智慧微餐廳、智能回收站等各類智慧零售終端發展,開展安全衛生智能取餐櫃示範試點,在社區、商務樓宇、交通樞紐、醫院、學校、園區等場所,打造覆蓋面廣、類型豐富的新零售應用場景。

  (三)實施智慧即時配送示範項目。加快推動無接觸經濟發展,加強智能配送設施網絡布局,到「十四五」末基本實現智能快件箱社區全覆蓋,在商務樓宇、醫院和學校覆蓋率顯著提升。大力發展同城即時配送,加快物流倉儲中心、分撥中心、快件轉運中心和配送站等布局,合理布局生鮮前置倉,着力構建覆蓋15分鐘社區生活圈及住宅小區的智能末端配送體系。

  (四)推進建設數字生活消費示範項目。發揮本市生活服務電商優勢,大力推動互聯網餐飲、旅遊、家政、教育培訓和休閒娛樂等生活服務電子商務發展,實現各類居民生活消費與互聯網平台深度融合。打造「上海在線生活節」,形成一批數字生活服務的示範案例。

  (五)培育新消費品牌示範項目。依託電商企業的平台優勢和品牌集聚效應,整合網絡直播、社交電商、產品供應鏈以及各類電商專業服務機構等業態資源,重點打造100個左右面向垂直領域、細分客群的上海網絡新消費品牌。

  12.打響「上海購物」品牌。提升「五五購物節」輻射力和影響力。推動消費內容、消費模式和消費場景全面創新升級,打造消費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新品牌的試驗田和競技場。深化長三角聯動,共同做大消費市場。推進中國國際零售創新大會、上海時裝周等與「五五購物節」聯動,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構建「上海購物」品牌體系。制定實施打響「上海購物」品牌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加強「上海購物」城市公共品牌研究,探索形成與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形象設計和推廣模式。打造本土消費內容創意產業,打響一批精品活動IP,提升「上海購物」品牌和商業文明的創造力與傳播力。優化「上海購物」環境。提升上海商務服務水平,加快消費服務標準化建設。推進商業配套設施改造,在移動支付、導引標示、信息獲取等多環節提升消費便利度。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強單用途預付卡等商務領域信用分類分級監管,推動行業協會、重點企業開展商戶信用分類管理,歸集市場信用信息。完善商務誠信平台功能,發布商圈誠信指數,持續推進線下零售企業七日無理由退貨。加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全球推廣,搭建宣傳推廣公共平台,打造上海消費地圖。

專欄7: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行動

  進一步提升「上海購物」品牌的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聚焦打造系列精品節慶活動,強化「上海購物」品牌營銷推廣,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一)持續提升「五五購物節」辦節水平。豐富活動內容,深化線上線下融合,商產文旅展聯動,推動消費內容、消費模式和消費場景全面創新升級。深化長三角聯動,建立「客流共享、平台互聯、主體互動、宣傳互通」的聯動辦節機制,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消費資源聯動推廣載體和平台。打造標誌性精品活動,增強集聚和輻射高質量消費資源的能力,打造國際新品名品薈萃、民族品牌精品雲集的新品首發季。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夜上海」標誌性項目,不斷豐富融合夜遊、夜娛、夜食、夜購、夜讀等夜間經濟新場景,打響「夜上海」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開展知名商圈商街與國際知名商業地標的互動交流和節慶聯動,不斷提升「五五購物節」對全球消費者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將「五五購物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消費節慶活動,展示推廣全球消費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新品牌。

  (二)打造一批專業節慶和推廣活動。用好進博會等重大活動平台,在滬舉辦各類促消費活動。辦好上海時裝周和上海國際美妝節,打造集發布流行趨勢、推廣原創

  設計、貿易展示、文化交流於一體的國際時尚消費平台。提升中國國際零售創新大會、上海酒節、雙品網購節、互聯網青春生活節、浦東國際品質生活節、東方美谷國際化妝品大會等重點商業活動的影響力,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商業節慶品牌項目,打造國際時尚消費風向標。

  (三)構建「上海購物」品牌推廣機制。構建「上海購物」品牌體系,開展「上海購物」城市公共品牌研究,明確「上海購物」品牌定位、品牌理念、品牌識別體系和品牌口號。加強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上海購物」品牌整體形象設計和推廣。打造本土消費內容創意產業,提升消費內容製造與分銷傳播平台能級和水平,提升「上海購物」品牌和商業文明的創造力與傳播力,講好上海品牌故事,提升國際品牌與國際客群對上海商業文化歷史的認同感與認可度。打造「上海購物」品牌宣傳推廣平台。以手機APP應用為載體,搭建多元化、開放式、全渠道的融媒體宣傳矩陣,打造一站式、多功能、國際化的消費資訊信息門戶和「上海購物」品牌宣傳平台。

  13.推動生活服務升級。探索超大城市主副食品保供體系。以西郊國際三期和新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項目建設引領帶動批發市場規劃布局優化、功能完善和能級提升,提升保供能力。優化標準化菜市場規劃布局,推動標準化菜市場向智慧菜市場轉型,提升菜市場社區便民服務功能。支持主副食品新零售業態健康發展,豐富多元化供應網絡。建設100個左右蔬菜域外基地、若干緊密型生豬外延基地。加快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產業鏈各環節集聚的主副食品運行調控系統,進一步強化超大城市保供能力。優化社區商業。完善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支持社區商業中心向社區生活服務中心轉變,加快發展品牌連鎖便利店,提升社區商業豐富度、便捷性和安全性。推進家政業提質擴容。大力培育家政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發展。推進家政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建設,完善家政領域信用體系,推行家政人員星級評定和家政機構等級評定,打造上海家政服務品牌。指導推進長寧、閔行「領跑者」行動示範城(區)建設。完善早餐供應體系。制訂早餐網點布局規劃,加強郊區大居、產業園區、商務樓宇等早餐薄弱區域網點建設,完善以連鎖早餐網點為主體,特色單店、流動餐車、外賣平台配送等多種形式為補充的早餐供應體系。制定早餐業態導則,大力發展各類複合業態,持續建設早餐示範點,開展共享早餐創新示範計劃和早餐營養優化計劃,推動早餐供應更加健康、便捷和豐富。

專欄8:超大城市保供優化行動

  以建立健全與超大城市安全運行和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主副食品保供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菜籃子」充足穩定為總體目標,推動農產品流通主渠道布局優化、功能提升,進一步打通主副食品產業鏈,構建大市場、大流通、大基地、大數據、大統籌的保供格局。

  (一)推進重點項目,促進批發市場轉型升級。以西郊國際三期和新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項目建設為引領,帶動批發市場規劃布局優化、功能完善和能級提升。通過業務流程再造、標準體系建設、加工配送功能擴展、數字化經營管理能力提升,優化城市核心功能設施保供能力。

  (二)開展試點建設,提升零售網絡管理服務能級。開展智慧菜場試點,打造集大數據統計分析、線上線下運營功能於一體的數字化菜場。鼓勵菜市場融合餐飲、休閒、助老等生活服務元素,提升便民服務功能。將新型零售業態納入供應基礎服務網絡,形成市場主體多元、多種模式融合互補和運行高效的主副食品零售網絡體系。

  (三)拓展域外基地,強化貨源可控能力。推動本市主要批發市場按照日常及應急需要,分級建設100個左右蔬菜域外基地。加強政策引導,通過資本、技術等要素輸出,不斷加強與重點基地的合作緊密度,提升貨源可控性。加快制訂支持政策,推進在江蘇、安徽、河北和貴州等省建設若干緊密型生豬外延基地。提前開展產銷對接,拓展渠道,確保基地生豬產品穩定供應上海市場。

  (四)建立調控系統,構建超大城市保供體系。明確各級政府保供職責分工,形成考核機制,制度化保障保供工作協同高效。建立保供企業名錄及「哨點」機制,落實保供主體責任。制定監測及應急調度管理制度,規範應急響應調度程序。以主副食品智慧運行調控系統為載體,以專業監測運行隊伍和保供專家智庫為支撐,強化市場運行監測信息分析預警,提升市場調控科學決策水平,優化主副食品保供能力。

  (四)提升進博會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全面建成國際會展之都

  高質量辦好進博會,推動展品變商品、展商變投資商。充分發揮進博會國際採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持續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推動會展模式、技術、機制創新,着力將上海打造成為市場機制更加成熟、會展企業更有活力、品牌會展更加集聚、更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會展之都。

  14.持續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推動貿易升級。做精做優做強「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服務平台,增加境內外專業採購商規模。強化虹橋商務區進口集散功能,高水平建設一批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專業貿易平台和國別(地區)商品交易中心,加快建設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進出口商品集散地。推動產業升級。用好參展商資源,辦好上海城市推介大會等重大活動,推進重大項目落地、總部能級提升。用好進博會海外資源網絡,加強投資活動和項目信息聯動,推介上海投資環境。推動消費升級。借力進博會新品首發平台,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舉辦進博會參展國商品周、文化周、文化集市和各類場外延展和品牌推介活動,鼓勵老字號、非遺品牌等在進博會展示推介,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日、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等各類品牌展會。提升進博會常態化精品旅遊線路的吸引力、影響力,打造集展會、旅遊、購物、體驗等為一體的新地標。推動開放升級。鞏固和放大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國際影響力,打造世界級高水平論壇和國際公共產品。將進博會期間的展品稅收支持、通關監管、資金結算、投資便利、人員出入境等創新政策依法上升為常態化制度安排。圍繞「越辦越好」總要求,按照「一流城市形象和一流服務保障」目標,高標準提升城市服務保障能力,着力打造成為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際樣板。

專欄9:進博會「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服務平台增能行動

  持續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強化「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服務平台進口商品集散功能和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進口商品集散地。

  (一)做大交易規模,壯大一批交易服務平台。進一步提升交易服務平台發展規模,加快高能級交易服務平台建設和培育,壯大一批綜合服務平台、跨境電商平台、專業貿易平台及國別(地區)中心。力爭到2025年交易服務平台數量達到80家左右,累計進口規模超過1萬億元左右。推動交易服務平台對接進博會展商展品,豐富進口商品品類,擴大進口規模,促進展品變商品。持續優化進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帶動本市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術、設備及零部件進口。

  (二)優化區域布局,集聚一批高能級貿易主體。進一步優化交易平台區域布局,發揮外高橋和虹橋商務區2個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促進進口、服務產業、提升消費的示範引領作用,分別打造浦東和浦西集聚區。進一步做精外高橋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智能製造、化妝品、紅酒等專業貿易平台。依託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支持交易服務平台在虹橋商務區集聚,提升規模效應,打造有形大市場。

  (三)增強創新能級,形成一批政策創新成果。進一步發揮進博會貿易政策創新策源功能,加強貿易便利化創新政策建議儲備,推動已有支持措施固化形成常態化制度安排,暢通進口商品進入國內市場渠道,提昇平台創新示範能級。加強保稅展示交易常態化業務模式探索,支持虹橋進口商品保稅展示交易中心和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保稅展示展銷業務發展,提升產品保稅展示交易整個流程的便利程度,做實展示、撮合、交易等服務功能。

  (四)放大輻射效應,打造一張貿易輻射網絡。進一步放大交易服務平台輻射帶動效應,支持交易服務平台在長三角地區拓展渠道,增強地域聯動能力。鼓勵交易服務平台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在虹橋商務區等重點地區,高標準建設一批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商品直銷平台,支持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入駐國別(地區)商品中心,為國內外企業獲取市場機遇搭建平台。

  15.提升會展業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集聚高能級辦展主體。大力引進國際知名會展企業總部、境內外專業組展機構及其上下游配套企業,支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集團。鼓勵本土會展企業採取國內外合作、收購兼併等模式增強組展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探索試點境外機構在本市特定展館獨立舉辦對外經濟技術展會。規劃布局大型會展場館,進一步提升展覽場館運營能力。積極開展與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和國際展覽與項目協會(IEAA)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項目體系。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天航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文化創意、金融服務、商業零售、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展會項目,引進一批細分行業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世界知名展會項目。大力發展「會議+展覽」模式,吸引高級別國際會議在滬舉辦。創新展會服務模式。大力發展「雲展」,培育以線上會展為主的新型展會主體,鼓勵會展企業融合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辦展,實現會展行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16.打造國際化城市會展促進體系。形成具有引領性的會展業標準體系。對接國際最高標準,完善會展服務、會展經營、綠色會展、評估認證等標準,在全國率先形成面向市場、服務產業、主次分明、科學合理的會展業標準化體系。構建會展業營商環境高地。深入貫徹本市會展業條例,率先建立會展活動「一網通辦」和信息備案制度。構建市、區兩級多措並舉、精準高效的政策促進體系。完善高效便捷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糾紛解決機制。加強國際宣傳推廣,提升上海國際會展之都整體形象。

專欄10:展會雙線(線上線下)聯動發展行動

  推動展會線上線下聯動發展,創新展會服務模式、培育展會發展新動能、提升上海會展業品牌競爭力,全面建成國際會展之都。

  (一)做大做強線上展會新平台。提升雲上會展平台運營能力水平,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線上「智慧場館」,「十四五」期間力爭承接100個左右國際性優質品牌展覽會上線運營。開展「雲展示」「雲對接」「雲簽約」,搭建展示、宣傳、洽談等線上新平台。依託新技術優勢,探索開發「智慧場館」新業務,創設場館運營新模式。

  (二)培育線上展會主辦主體和品牌展會。鼓勵本土展覽企業與知名互聯網企業、雲服務企業加強合作,培育2-3家以「雲會展」為主要業務的新型展會主辦企業。鼓勵本市大型組展企業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會展企業合作,積極拓展長三角聯動等跨區域交流,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線上品牌展會。

  (三)鼓勵本市會展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探索「線上線下雙輪驅動」發展新模式,鼓勵會展企業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到線下展會運營中,支持知名實體展會加強線上展會運營能力。引導會展企業進一步提升數字化水平,促進線上線下展會相互賦能。

  (五)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建設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

  深化流通體系改革,創新流通領域技術、業態、模式,完善制度、規則、標準,增強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打造供應鏈服務健全、物流配送高效、市場治理規範、平台配置完善、期現市場聯動的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

  17.優化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高水平的商貿流通體系。推動流通創新與產業變革的深度融合,提升商貿企業產供銷資源整合能力,推動產供銷一體化發展。優化流通網絡布局,合理規劃商品集散中心和綜合物流園區、公共配送中心。加快上下游協調互動、資源整合、協同創新,實現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對接和整合,打造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的現代流通體系。培育集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聚焦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虹橋商務區、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和北外灘等重點區域,加快集聚一批貿易型總部和民營企業總部。支持各類總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打造形成立足全國、面向亞太的供應鏈、產業鏈集群。設立上海中小企業海外中心,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提升流通主體競爭力,引導流通企業數字化、平台化、標準化發展,進一步降本增效。促進內外貿一體化。打通內外貿流通堵點,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推動內外貿在法律法規、監管體制、質量標準、認證認可等方面的銜接。推動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開展國際經營的本土跨國商貿集團。加快推動國內國際流通融合,支持出口企業拓展國內市場、國內流通企業積極布局全球市場,構建高效通暢的全球物流網絡。

  18.推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強化供應鏈物流支撐。完善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物流倉儲布局、優化物流運輸結構,構建高效便捷的配送網絡體系。加強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建立托盤循環共用系統性平台。推動青浦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加強與全球生產、流通、貿易等主體合作對接。推動存量倉庫高標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建設長三角區域應急供應鏈協作機制。加快推進供應鏈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積極應用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供應鏈管理技術和模式,加強數據標準統一和資源線上對接,推廣應用在線採購、車貨匹配、雲倉儲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供應鏈即時、可視、可感知,提高供應鏈整體應變能力和協同能力。支持商貿企業建設數字化供應鏈管理平台,實現研發、生產、製造、分銷和物流等供應鏈各個環節實時聯通。提升供應鏈服務平台能級。培育市場空間大、附加值高、對產業提升作用明顯的供應鏈綜合平台。拓展會計審計、金融服務、法律服務、投資諮詢、信用評級、質量管理、數據服務、追溯服務、人力資源等領域專業服務,構建具有亞太乃至全球服務能力的專業服務網絡。推進建設中國(上海)寶玉石交易中心,打造世界級的寶玉石集散中心。加強供應鏈安全建設。加強對重點產業供應鏈的分析與評估,探索建立跨區域、跨部門、跨產業的信息溝通、設施聯通、物流暢通、資金融通、人員流通、政務聯動等協同機制,加強對重點產業和區域的風險預警管理。增強供應鏈風險防範意識,制定和實施供應鏈多元化發展戰略,着力在網絡布局、流程管控、物流保障、應急儲備、技術和人員管理等方面增強供應鏈彈性,促進供應鏈全鏈條安全、穩定、可持續發展。

  19.打造具有亞太影響力的大宗商品市場。加強市場監管配套制度建設。在鋼鐵、有色金屬等領域,制定並完善產能預售、提單、遠期交易等創新業務規則,建立相應的監管治理機制。探索為大宗商品現貨離岸交易和保稅交割提供與國際規則相接軌的跨境金融服務。提升大宗商品國際資源配置能力。積極布局亞太地區交割倉庫、物流網絡以及交易經紀業務,建立內外連接的大宗商品供應鏈體系。推動大宗商品交易人民幣計價結算,推出更多能源和金屬類大宗商品期貨,打造大宗商品「中國價格」。推動浦東新區期現聯動創新探索,開展預售交易業務試點。推動臨港新片區設立國際油氣交易平台。推進寶山建設鋼鐵領域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示範區,打造集交易、結算、物流、金融、資訊等功能為一體的行業生態圈。

專欄11:平台經濟能級提升行動

  大力發展平台經濟,建立適應現代市場流通體系建設需要的平台經濟治理體系,提升國內國際資源配置能力和定價話語權。

  (一)推動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能級提升。聚焦鋼鐵、有色、化工等領域,建立期現聯動、內外連接的大宗商品現貨市場,打造集交易、結算、物流、金融、資訊等功能為一體的行業生態圈。創建與之相配套的市場規則和治理體系,吸引境內外貿易商同台競價,提升大宗商品國際資源配置能力。在寶山、浦東等區持續推進平台經濟示範區建設,推動上海期貨交易所標準倉單交易平台建設,實現從標準倉單逐步向非標倉單、保稅倉單和場外衍生品交易拓展,形成滿足實體企業風險管理、融資和定價需求的綜合服務體系。

  (二)建設聯通供應鏈全鏈條的公共與專業服務平台。以汽車、電子、船舶、航空航天、醫藥、能源設備等優勢行業為依託,持續培育供應鏈公共服務與專業服務平台,拓展質量管理、追溯服務、金融服務、研發設計等功能,提供供應鏈全鏈條服務。

  (三)完善平台經濟現代化治理體系。健全適應平台經濟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應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商貿領域監管體系。發揮「大數據+部門聯動監管」機製作用,分等級強化預警機制,設立監管信息平台,加強商貿領域監管治理。以電子商務、大宗交易等領域為重點,加快培育商務信用服務市場。

  (六)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形成貿易投資制度創新高地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圍繞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全力支持浦東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推進臨港新片區和虹橋商務區「一東一西」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承載區建設,率先建成貿易流通更便利、法治保障更健全、專業人才支撐更完備的貿易投資制度創新高地。

  20.推進浦東新區、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支持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全面落實國家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的意見,着力強化開放窗口、樞紐節點、門戶聯通功能,率先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率先加大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對外開放力度。建立與國際高標準規則相一致的跨境服務貿易制度,大力發展專業服務、商貿物流、旅遊、會展等跨境服務。支持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試驗田。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加快推動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由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制度型開放轉變。把握RCEP簽署機遇,對標CPTPP,在數字經濟、互聯網和電信、金融、教育、醫療、文化、知識產權等領域先行先試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建設臨港新片區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努力推動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數據跨境流動安全有序,持續釋放制度創新集成效應。建立以安全監管為主、體現更高水平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貨物貿易監管制度。建設高水平的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推進國際物流、中轉集拼、大宗商品等優勢業態發展,拓展保稅研發、保稅製造、保稅維修等新業態。研究推進加工製造、研發設計、物流分撥、檢測維修等專項政策在特殊綜合保稅區制度環境下的集成和創新。探索實施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主分區制度。

  21.推進虹橋商務區打造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做大進口商品集散規模。推進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建設,培育保稅展示、保稅交易、價格形成、信息發布等核心功能,擴大保稅交易規模,鼓勵跨境電商創新發展。增強虹橋海外貿易中心功能,優化提升服務能級,吸引集聚國際經貿仲裁機構、貿易促進協會商會等組織,建設高能級貿易主體集聚地,推動貿易功能向國際交流、平台展示和貿易消費功能升級。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依託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發展航空服務業及配套產業,支持給予虹橋國際機場空運整車進口口岸資質,優化拓展虹橋機場國際航運服務。建設全球航空企業總部基地和高端臨空服務業集聚區。鼓勵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發展醫療服務貿易。積極吸引管理、會計、法律等諮詢服務機構入駐,推動專業服務業集聚發展。支持在電子商務、數字貿易、供應鏈管理等領域培育引進一批獨角獸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加快形成聯通全球的數字貿易樞紐。充分發揮數字貿易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探索數字貿易增值服務試點。持續優化數字貿易綜合營商環境,建設虹橋商務區數字貿易重點區域,支持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立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持續提升服務輻射長三角的能力。構建國際會展之都的重要承載區,推動高端商務、會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加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建設,推動綜合保稅區與長三角區域內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發展。加大與長三角協同聯動力度,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拓展帶建設。鼓勵長三角地區各類品牌展會和貿易投資促進活動加強協調,支持長三角企業在虹橋商務區設立總部和功能性機構。

  22.優化跨境貿易營商環境。深化跨境貿易降費提速改革。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最前沿實踐,聚焦優流程、減單證、提效率、降費用、可預期,助力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跨境貿易指標排名位居海運經濟體前列。進一步削減進出口驗核單證,通過監管環節電子化、集約化,探索「雲監管」和「雲服務」。推動建立降費傳導機制,提高企業感受度。深化中國(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豐富銀行、稅務、保險等特色功能,拓展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試點,打造口岸「通關港航物流」服務平台。探索建立進出口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實施貿易融資、信用保險、出口退稅等信用應用。推動跨境貿易便利化措施適用至所有海運、空運和海鐵聯運貨物,並探索拓展至邊境後管理領域。健全適應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法規制度體系。對標國際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不斷完善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相關的地方法規制度體系,加強平台經濟、總部經濟、貿易消費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立法調研,適時推動出台相關地方立法。完善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機制,健全知識產權海外維權網絡體系,支持重點行業、企業建立知識產權海外維權聯盟,促進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專欄12:口岸營商環境優化行動

  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鞏固口岸營商環境優化成效,推進實施一批跨境貿易便利化新措施,營造高效、透明、規範的貿易便利化環境,助力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

  境跨境貿易指標排名中,位居海運經濟體前列水平。

  (一)優化口岸「通關+物流」流程。統籌口岸不同主體、不同環節銜接暢通,依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優化「通關+物流」全流程並聯作業,以海關進口「兩步申報」、進出口「提前申報」模式和港航「出口直裝」「進口直提」模式融合協調為核心,推進並聯作業向訂艙、集港、提貨、疏港、提還箱等物流環節拓展。

  (二)推進口岸單證精簡及無紙化。進一步爭取削減口岸環節驗核單證,推進簡化相關檢驗、檢測、認證類證書和憑單,嚴控相關市場主體新設單證,取消陸上運輸、航運、港口經營等領域非必要單證要求。除保密等原因外,推進相關單證辦理手續前推後移、網上申領、網上驗核。優化出口退稅單證備案制度,試點無紙化單證備案。

  (三)降低企業進出口合規成本。落實停徵港建費、簡併港口收費項目等簡降費政策。加強市場化收費公開和便捷查詢,鼓勵和推動港口、航運企業、堆場經營人等主體調整收費結構,加強口岸不合理收費的清理和監督檢查。

  (四)提升口岸監管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廣無陪同查驗,優化以風險管理為基礎的口岸聯合監管和事中事後監管模式,提升口岸查驗單位風險管理水平,運用大數據風險識別、區塊鏈供應鏈監管、非侵入式智能查驗等監管手段,推進對實貨的順勢監管和無感通關。

  (五)強化口岸作業公開透明可預期。主動聽取企業對跨境貿易便利化改革的建議,加強通關便利化措施對企業宣傳培訓,加強通關疑難問題會診諮詢和熱線服務,向企業提供更多即時性通關狀態和監管過程信息。

  23.優化國際經貿人才發展環境。加大海內外優秀人才引進力度。聚焦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緊缺急需人才,推動人才引進政策向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機構聚力,鼓勵重點功能區實施差異化特殊人才政策。完善經貿人才引進重點機構目錄和動態調整機制,支持在線新經濟、商貿會展等重點領域和各類總部型機構引進優秀人才。強化高水平人才隊伍培育。完善市場化、社會化的國際貿易中心人才培養體系,統籌推動高端領軍、專業技能、質量管理等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整合各類優質培訓研修交流資源,深入開展國際商務領域高端人才專項培育,探索建立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高端智庫。加快推動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工匠創新工作室等載體建設,培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高技能人才。

  四、保障措施

  24.發揮貿易與金融、航運、科技創新互相促進的作用。大力發展貿易金融。積極探索資金跨境自由流動的管理制度,積極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着力推進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促進離岸貿易、轉口貿易、跨境電商等新型國際貿易發展。加強貿易與航運聯動發展。大力吸引國際性航運專業組織和功能性機構落戶,加快優化集疏運體系和海空鐵多式聯運體系,持續增強長三角貿易綜合競爭力。強化貿易與科技創新的相互促進。着力吸引和集聚各類國際創新資源,推進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促進中心、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參與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鼓勵外資研發機構與本土機構組建國際研發聯盟和聯合研究機構,構建面向國際的創新合作新平台。

  25.全面提升防範應對風險能力。積極參與和服務國家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提高以法治方式應對挑戰、防範風險、反制打壓的能力。持續跟蹤國際經貿發展趨勢,及時研判風險挑戰。建立全球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監測,促進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拓展公平貿易公共服務平台與載體,持續開展國際貿易風險防控與法律實務培訓,提升貿易摩擦應對、貿易投資合規指導的精準性與有效性。深化產業損害預警體系建設,搭建上海國際經貿政策工具箱,構建面向國際的經貿商事爭議解決平台。

  26.強化規劃實施組織保障。發揮市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優化財政資金支持的內容和方式,保障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順利實施。深入落實推進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和三項新的重大任務,承擔更多國家級貿易、投資、消費和流通領域改革試點任務。健全政府與企業、市民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機制,發揮新聞媒體、群眾社團的橋梁和監督作用,完善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動態監測和評估體系,推動規劃有效實施。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