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革命共同着生命」

「和革命共同着生命」
解放軍四八○○部隊 挺進文
1971年9月2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十年前,叛徒、特務、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周揚對電影《魯迅傳》創作組人員惡狠狠地發下旨令說:「不要把魯迅寫成與政治鬥爭太密切了」,「他沒有投入政治鬥爭漩渦的中心」。

這是周揚之流對偉大的魯迅先生的惡毒的詆毀!

魯迅的一生,跨越了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兩個歷史時期。魯迅的偉大首先就在於他「和革命共同着生命」,一直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站在政治鬥爭的最前列,運用文學的武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戰鬥終身。「五四」以後,魯迅在革命鬥爭的實踐中,逐步地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地沿着黨指引的方向,勇猛地前進。在漫長的革命道路上,「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而共產主義者魯迅,卻從沒有離開反帝反封建這個政治鬥爭的大方向,始終隨着時代的潮流而不斷前進!

在那「風雨如磐」的年代裡,魯迅傾注火一樣的憎恨,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吃人的舊禮教、舊道德,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魯迅在「五卅」前後和「九·一八」事變之後,用銳利的筆鋒,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作了深刻的揭露。魯迅以無畏的氣概、憤懣的感情,對北洋軍閥政府的血腥統治,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反共的反動政策,擲出了他的「匕首」和「投槍」。魯迅用他那枝「生動」、「潑辣」的如刀之筆,對統治階級的幫凶——正人君子、復古主義者、西崽文人、叭兒狗、媚態的貓、脖子上掛着小鈴鐸的山羊……一一勾畫出他們醜惡的嘴臉,給予致命的打擊。在那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下,魯迅高舉馬列主義大旗,巍然屹立,「怒向刀叢」,毫不妥協,毫不屈服。特別是他堅定地站在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的陣地上,針對周揚一夥推行王明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的「國防文學」口號,旗幟鮮明的提出了「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馬列主義的口號。

這一切,難道是魯迅「與政治鬥爭」不「太密切」,「沒有投入政治鬥爭漩渦之中」嗎?周揚對魯迅的歪曲、詆毀,是對歷史的公然篡改。

偉大領袖毛主席對魯迅作了最充分、最正確的評價,對魯迅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作了最全面、最深刻的闡述。毛主席指出:「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毛主席還指出:魯迅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周揚對魯迅的歪曲、詆毀,是對毛主席關於魯迅的評價的公然對抗。

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周揚之流,在魯迅生前,在「背後用鞭子」抽打魯迅,極盡「誣陷、恐嚇、辱罵」之能事。而在魯迅死後,他們仍不放手,又祭起未放下的鋼鞭(不過裹上一層橡皮而已),對魯迅進行「鞭屍」,妄想以此來抬高自己,詆毀魯迅,並為他們推行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反革命政治需要服務。

周揚之流歪曲魯迅的陰謀,在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粉碎了。始終站在政治鬥爭最前列的魯迅,他的「和革命共同着生命」的光輝形象,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