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及其輔助參數觀測專題》卷首語
《中國區域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及其輔助參數觀測專題》卷首語 作者:於貴瑞 何念鵬 陳智 2019年1月16日 |
於貴瑞, 何念鵬, 陳智. 《中國區域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及其輔助參數觀測專題》卷首語[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1). (2019-01-14). DOI: 10.11922/csdata.2018.0050.zh. II區出版時間:2019年1月16日 |
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氮循環和水循環是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核心過程,它不僅決定着陸地生態系統的物質生產、水源涵養、養分固持等生態系統功能,還影響着全球的氣候系統、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變化。
2001年,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項目的資助下,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為依託,創建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絡(ChinaFLUX),成為一個特色鮮明的專項科學觀測研究網絡,持續組織開展了全國尺度的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機制的聯網觀測研究。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ChinaFLUX的觀測台站數量不斷增加,空間代表性不斷增強,觀測內容和綜合觀測功能不斷擴展和提升,已成為全球通量觀測研究網絡(FLUXNET)的重要組成部分。ChinaFLUX的發展帶動了中國的林業、農業、氣象部門以及部分高校的碳水通量觀測站的建設。2014年,ChinaFLUX聯合國內行業部門及高等院校共同組建了中國通量觀測研究聯盟。目前的ChinaFLUX已經擁有71個台站(網),其中森林站22個、草地(含荒漠)站17個、農田站17個,濕地站13個、城市站1個和湖泊觀測網1個。生態系統觀測站點涵蓋了我國主要的地帶性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初步形成了國家層次的生態系統碳、氮、水和能量通量觀測研究網絡體系。
ChinaFLUX的觀測站的建設始終以長期連續觀測與控制實驗研究有機結合為指導思想,強調多種溫室氣體的交換通量–環境要素–生態過程的綜合觀測,以及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與循環過程的協同觀測。十幾年來,以Chinaflux長期定位觀測為主體,結合樣帶調查以及區域遙感反演等多種手段,獲取了我國典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氮、水循環關鍵過程參數(生產力、呼吸速率、蒸散發、氮磷酸沉降、植被碳密度、生物量等)原始觀測數據,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科學數據。這些數據的綜合集成對揭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過程、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和反饋,以及制定生態系統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為推動我國生態學研究,特別是碳、氮、水循環的生態過程、全球變化及相關領域科學數據的交流與共享,我們特此推出了《中國區域陸地生態系統碳氮水通量及其輔助參數觀測專題》。此專題共發表9篇數據論文,其中包括聯網觀測數據集論文2篇,文獻整編數據集論文5篇,以及空間柵格數據集論文2篇。聯網觀測數據分別是2003–2005年ChinaFLUX碳水通量觀測數據集[1]和2013年的典型生態系統氮磷酸沉降數據集[2]。文獻整編數據集包括中國典型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呼吸和淨生產力數據集[3],實際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數據集[4],輻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數據集[5],生態系統碳密度數據集[6]以及中國東部典型森林土壤屬性數據集[7]。空間柵格數據集包括基於遙感反演的1982–2015年中國北方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間數據集[8]和1996–2015年中國大氣氮沉降空間格局數據集[9]。
科學數據共享一直是社會和學術界期待的偉大科學事業,但是推動科學數據共享事業的發展卻困難重重,甚至可以說步履艱難。十餘年來我們一直通過各種途徑做出了多種多樣的努力和嘗試,為推動中國的數據共享做出了貢獻。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制定了國內第一個《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數據共享和管理條例》,開發了國內第一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數據共享信息系統」,還首次組織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的觀測數據整編和公開出版工作,2012年出版了《中國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數據集》叢書,共4卷51冊。ChinaFLUX自創建以來就堅持數據共享的原則,在網絡成員間數據共享的基礎上,於2013年向社會公開發布了8個台站的通量觀測數據,2009年和2013年兩次參與國際性通量網絡(AsiaFlux、FLUXNET)的全球數據共享。十餘年來,ChinaFLUX以離線申請的方式以及網絡共享等方式為國內學者的科學研究、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提供了330多GB的數據服務。本次數據集論文的出版是ChinaFLUX探索數據共享模式的又一次新的嘗試,希望能夠再次為我國野外台站觀測研究數據的開放共享做出新的示範,也期望通過此專題數據產品的發布,為我國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學研究、生態安全評估、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生態治理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決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
參考文獻
編輯- ↑ 張雷明, 羅藝偉, 劉敏, 等. 2003–2005年中國通量觀測研究聯盟(ChinaFLUX)碳水通量觀測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1). (2018-12-29). DOI: 10.11922/csdata.2018.0028.zh.
- ↑ 朱劍興, 王秋鳳, 於海麗, 等. 2013年中國典型生態系統大氣氮、磷、酸沉降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1). (2018-07-30).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0.zh.
- ↑ 陳智, 於貴瑞, 朱先進, 等. 基於文獻整合的中國典型陸地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呼吸和淨生產力數據集[J/OL].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1). (2018-6-29). DOI:10.11922/csdata.2018.0024.zh.
- ↑ 鄭涵, 於貴瑞, 朱先進, 等. 2000–2010年中國典型陸地生態系統實際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1). (2018-06-19).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4.zh.
- ↑ 朱先進, 於貴瑞, 何洪林, 等. 2000–2010年中國典型生態系統輻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1). (2018-07-28).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5.zh.
- ↑ 徐麗, 何念鵬, 於貴瑞. 2010s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密度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1). (2018-07-29). DOI: 10.11922/csdata.2018.0026.zh.
- ↑ 徐麗, 何念鵬. 中國南北樣帶典型森林土壤屬性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1). (2018-08-02). DOI: 10.11922/csdata.2018.0027.zh.
- ↑ 焦翠翠, 於貴瑞, 陳智, 何念鵬. 基於遙感反演的1982–2015年中國北方溫帶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間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1). (2019-01-03). DOI: 10.11922/csdata.2018.0029.zh.
- ↑ 賈彥龍, 王秋鳳, 朱劍興, 等. 1996–2015年中國大氣無機氮濕沉降空間格局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9, 4(1). (2018-09-12).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1.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