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照耀着《沙家浜》的成長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照耀着《沙家浜》的成長
北京京劇團《沙家浜》劇組
1970年6月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光輝著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無產階級革命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條最完整、最徹底、最正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文藝路線。二十八年來,《講話》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越來越顯示出無窮的威力。

以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及其所控制的舊中宣部、舊文化部、舊北京市委,拒不執行《講話》所闡明的無產階級革命文藝路線,瘋狂地推行了一條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路線。

革命樣板戲,就是在兩條路線短兵相接的極其激烈的搏鬥中產生的。《講話》照耀着《沙家浜》的成長,指引着我們奪取每一個新的勝利。

使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是: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偉大領袖毛主席觀看了京劇《蘆盪火種》,親自考慮了《沙家浜》這個劇名,並對劇本的修改、提高作了最重要的指示,要改成以武裝鬥爭為主。毛主席的指示,是使《沙家浜》在鬥爭中不斷鞏固提高的根本指針。

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 編輯

毛主席指出:文藝必須為工農兵服務。

毛主席在《講話》中教導我們:「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屬於一定的政治路線的。為藝術的藝術,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並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必須對舊藝術進行徹底的改造。

劉少奇一夥為了復辟資本主義的需要,瘋狂反對在文化領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劉少奇說:「老戲很有教育意義」。彭真說:「難道誰看了《四郎探母》就會跑到台灣去投降嗎?」他們的這些赤裸裸的反革命黑話,比起托洛茨基的二元論,還要無恥。

毛主席對黨內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提出過多次警告。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毛主席作了關於文學藝術問題的極為重要的批示。這個批示指出:「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

舊北京市委想盡一切辦法抗拒、反對毛主席對他們的批評。他們在毛主席批示之後不久,一九六四年一月,在舊《北京日報》上開闢了一個專欄,討論「分工論」等問題,打着紅旗反紅旗,假提倡社會主義藝術之名,行破壞之實。

中共中央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的《通知》批評彭真的《二月提綱》時說:「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文化領域的政治鬥爭,納入資產階級經常宣揚的所謂『純學術』討論。很明顯,這是反對突出無產階級的政治,而要突出資產階級的政治。」舊《北京日報》上的這場討論,也正是如此。他們就是要把京劇革命這樣一個尖銳的、現實的政治問題,淹沒在無盡無休的「純學術」討論之中,掩蓋他們為反革命復辟製造輿論的實質。

他們曾經裝模作樣地說要「校正」「分工論」。但事實上,這個謬論的發明人正是彭真自己。他在一九五九年籌備國慶十周年獻禮節目的一次會上說:「表現現代生活的藝術形式多得很,……何必勉強京劇演現代戲呢?」就在這個時候,他極其惡毒地指定北京京劇團演出托反黨集團之「孤」,報右傾機會主義者之仇的大毒草《趙氏孤兒》。

「分工論」稍微修改了一下,變成了「為主論」。舊北京市委的一個頭目在一次會上宣布:「京劇可以演歷史劇為主,現代戲可以嘗試」。就在這次會上,吳晗當場報名要改出他的借古諷今,為彭德懷翻案的大毒草《海瑞罷官》。

他們的反革命「理論」總是和他們的反革命實踐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

革命越向前發展,反革命的破壞也隨之而改變着形式。當群眾中蘊藏着的京劇革命的積極性爆發出來,已成「山雨欲來」之勢,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已經搖搖欲墜的時候,他們還要竭力保住最後的陣地,以便在一天早上猛撲過來,把新生的革命現代京劇吃掉。

一九六五年「五一」節,我們在上海開始演出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彭真同一天在北京布置演出了一場舊戲。他和漢奸、戲霸馬連良等人私下談好要演出他們的「拿手好戲」。他找演員談話,當革命的青年演員表示要跟着江青同志演一輩子革命現代戲時,他說:「那不見得吧,你們這個團還是以演老戲為主。」他逼令劇團開放一批舊劇目。當陰謀遭到抵制時,他惱羞成怒,說:「學校里有沒有歷史課?學校里有歷史課,舞台上就要演歷史戲!」這種野蠻的態度,十足暴露出這個「不讀書、不看報、不接觸群眾、什麼學問也沒有、專靠『武斷和以勢壓人』、竊取黨的名義的大黨閥」的無恥嘴臉。

江青同志深入地調查舞台演出的情況。她發現了鬼戲,發現了《趙氏孤兒》、《海瑞罷官》這樣一些有嚴重的反動政治傾向的戲,發現整個文藝界充滿了厚古薄今、崇洋非中、厚死薄生的一片惡濁的空氣,感到我們的文學藝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那它必然要破壞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她送給我們四卷寶書,號召我們學習毛主席的著作,改造思想,並且向我們推薦了滬劇《蘆盪火種》作為加工改制的基礎,指導我們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加工。她率領要革命的同志,經過艱苦的勞動,把京劇《蘆盪火種》大大提高一步,改成《沙家浜》,成為被工農兵歡迎的革命樣板戲,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北京京劇團這個舊京劇最頑固的堡壘之一,從這時開始,成為京劇革命發動進攻的最初的突破口。

努力塑造人民戰爭中的無產階級英雄典型 編輯

毛主席在《講話》中號召我們表現「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要求文藝工作者「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

毛主席教導我們:「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共產黨人〉發刊詞》)毛主席要把《沙家浜》改成以武裝鬥爭為主的指示,使這齣戲的主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使戲的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主題是要通過塑造人物來完成的。為了突出武裝鬥爭的主題,就必須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民戰爭的歷史背景上,根據當時的實際生活,塑造出英姿煥發、栩栩如生的無產階級英雄典型。以彭真為首的舊北京市委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拚命反對突出武裝鬥爭,他們在郭建光、阿慶嫂等英雄人物的塑造上,進行了種種干擾破壞。《沙家浜》的英雄人物的塑造過程中,貫串着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鬥爭。

下面,我們分別談一下塑造這兩個英雄人物的一些體會。

一、關於郭建光英雄形象的塑造。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在中國,主要的鬥爭形式是戰爭,而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戰爭和戰略問題》)為了正確地反映中國革命鬥爭的實際,正確地反映歷史,必須明確:要不要突出新四軍的代表郭建光,以表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是表現他只是被保護,還是表現他積極地領導鬥爭?要不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對他着力刻劃?這是一個究竟是不是真正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原則問題。我們根據毛主席的思想,決定在傷病員受傷治病到傷愈歸隊執行配合主力恢復根據地的革命戰爭的全過程中,以郭建光堅決執行毛主席的軍事路線為核心,從各個側面,調動一切藝術手段,來塑造一個忠於毛主席、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多謀善斷、智勇雙全的人民軍隊的代表,無產階級的英雄典型。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只有為着保衛祖國而戰才能打敗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郭建光熱愛祖國。第二場裡的那段《朝霞映在陽澄湖上》,介紹出這個年輕的指揮員的革命胸懷。「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豈容日寇逞凶狂!」這兩句斬釘截鐵的唱詞,表露了他的打敗侵略者的決心。他的熱愛祖國是從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立場出發的。他熱愛江南國土,是因為「全憑着勞動人民一雙手,畫出了錦繡江南魚米鄉」。這兩句抒情的詩意的唱詞,用意在反映郭建光的世界觀和他的愛國熱情的階級本質。這一唱段採用明快爽朗的「西皮」曲調,以嘹亮的竹笛吹出富於江南風味的音樂作為唱腔的前奏。這一場布景很美,岸柳成行,滋潤清新;朝霞瑰麗,氣勢飛動。這樣就既表現了祖國山河的壯麗美好,也烘託了英雄人物內心的激情。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論持久戰》)郭建光等十八個傷病員對敵狠,對己和,他們一到沙家浜,就和當地的人民生活在一起,戰鬥在一起,和群眾相處得非常融洽。郭建光在戰場上是叱咤風雲的英雄,但是在沙奶奶面前卻象一個晚輩對待長輩,對這位貧下中農的代表人物,革命的媽媽,既非常尊敬,又有些頑皮。這就生動地體現出「子弟兵」一詞的豐富含意。我們在第二場,在「軍民們準備反『掃蕩』」的緊張環境裡,特意安排了一段帶有抒情意味的喜劇性的對唱。郭建光以「提意見」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由於沙奶奶和鄉親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照料而產生的由衷的感激。沙奶奶聽說要給她提意見,起初很認真,及至聽出了郭建光是既親切又調皮地和她開着玩笑,於是也就以同樣熱情、幽默的語調傾露出她對於子弟兵的熱愛。這一段對唱輕快活潑,富於生活氣息,在娓娓而談的家常話里包含着生動的政治內容和革命樂觀主義。這一場戲在全劇中很重要。一定要有這一場戲,才能反襯敵人的殘暴,反映出我們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敵人的戰爭是非正義的。 《堅持》一場,是全力以赴集中塑造郭建光的英雄形象的重點場子。要突出地表現這個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優秀的青年指揮員的指揮才能、政治素養。歌唱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為此,我們在這場裡為郭建光安排了一段《聽對岸響數槍聲震蘆盪》的成套唱段,通過樹立郭建光的音樂形象,來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典型的崇高品質。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說:「我們不許可任何一個紅軍指揮員變為亂撞亂碰的魯莽家;我們必須提倡每個紅軍指揮員變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壓倒一切的勇氣,而且有駕馭整個戰爭變化發展的能力。」(《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日寇「掃蕩」過境,打着頑軍旗號而實已投敵叛國變成偽軍的胡傳魁、刁德一的部隊開進了沙家浜,這是郭建光帶領傷病員隱蔽到蘆盪時沒有想到的突然變化。他根據沙家浜「雲遮霧障」,湖面上沒有船隻來往,阿慶嫂未能如約而來等等徵候,斷定這裡「大有文章」。從「日、蔣、汪暗勾結早有來往」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判斷是準確的。

在戰局發生突然變化,敵情不明的時候,戰士們產生了急躁情緒。郭建光對這種現象不是主觀片面地去理解,而是一分為二:既看到戰士們的出發點是由於「階級仇民族恨燃燒在胸膛」;又看到發展下去對戰鬥不利,不能聽其蔓延滋長。他準備採取的辦法不是命令主義和強制手段,而是從積極方面把戰士的情緒引導到毛主席戰略思想的軌道上來,「要鼓勵戰士,察全局,觀敵情,堅守待命,緊握手中槍」。

郭建光必須考慮他們的處境。他們現在在蘆盪里,這是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毛主席指出:「江北的洪澤湖地帶、江南的太湖地帶和沿江沿海一切敵人占領區域的港汊地帶,都應該好好地組織游擊戰爭,並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據地,作為發展全國游擊戰爭的一個方面。」(《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蘆葦盪無邊無沿,地勢複雜,大有迴旋餘地,正是開展游擊戰爭的好戰場。必須看到這個有利條件。在毛主席的游擊戰爭戰略思想指引下,郭建光獲得了充分的信心和力量。

「毛主席黨中央指引方向,鼓舞着我們奮戰在水鄉」;「漫道是密霧濃雲鎖蘆盪,遮不住紅太陽萬丈光芒」。於此,郭建光的思想境界、智謀膽略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為了表現郭建光心潮起落,必須創出一套層次鮮明、氣勢浩瀚的新型板式結構。唱腔必須剛健清新,挺拔高昂。這一成套唱腔的創作,是費盡辛勞的。七年以來,我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這段唱腔的琢磨。最近,經過長時間的推敲,才取得較好的成績。

《堅持》一場最後,郭建光領唱,十八個戰士載舞載歌《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堅強豪邁,氣勢磅礴,表現出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戰士「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為了塑造郭建光,必須調動京劇藝術的一切表現手段。要突出武裝鬥爭,必須正面表現新四軍突擊排配合主力消滅敵人的軍事行動,這就要充分運用舞蹈和武打。 「紅軍的作戰一般是奇襲。」(《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最後三場戲,《奔襲》、《突破》、《聚殲》都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之下創作出來的。在創作舞蹈時,我們確立了以下的原則:以「圓場」為基礎,表現象流水和疾風一樣的急行軍;為了「蔭蔽身體,發揚火力」,採取側身前進;為了表現水網地區的田塍曲徑,多走曲線;動靜結合,以靜顯動;有主角的英雄群像——在表現突擊排戰士的同時突出郭建光,在整齊一致的動作中使郭建光居於一個顯著的位置,在目的性一樣的動作中利用高低和角度的不同,使郭建光和戰士既統一又有區別,使郭建光有單獨亮相的機會。

「……戰役和戰鬥的作戰方針,一句話說完,就是:『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論持久戰》)因此,武打要少而精。既要打夠,打得有層次,又要打得乾淨利落。《聚殲》一場最後,在緊張火熾的翻撲動作造成的高潮中,郭建光連斃敵眾,腳踩黑田,樹立起這個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表現了反侵略鬥爭得到勝利,大快人心。

我們通過以上幾個方麵塑造了郭建光,突出了武裝鬥爭的主題。

二、關於阿慶嫂英雄形象的塑造。

阿慶嫂是沙家浜鎮的黨支部書記,又是聯絡員。在犬牙交錯的戰爭中,在敵、偽、頑勾結串通的複雜的政治環境裡,在我軍主力部隊一度撤離,漢奸部隊乘虛而入的「風聲緊雨意濃」的時期,她擔負的是黨的秘密工作。我們要突出武裝鬥爭的主題,並不是要取消她的作用,但是必須首先明確秘密工作和武裝鬥爭的關係,是秘密工作孤立地進行,還是把秘密工作和武裝鬥爭聯繫起來,結合起來?是武裝鬥爭受秘密工作指揮,還是秘密工作服從武裝鬥爭,為武裝鬥爭服務?阿慶嫂是正確路線的執行者,還是錯誤路線的執行者?我們要從她忠實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忠於毛主席,忠於黨的革命事業,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依靠群眾,善於分析和利用敵人的矛盾諸方面,去塑造一個女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毛主席教導我們:「大部分中國領土內黨的組織工作和民眾運動工作是直接聯繫於武裝鬥爭的,沒有也不能有單獨的孤立的黨的工作或民眾運動。」(《戰爭和戰略問題》)阿慶嫂的一切活動,自始至終,都是圍繞着戰爭,圍繞着軍隊,具體地說,在這個特定的環境裡,是圍繞着十八個新四軍傷病員以及由傷愈歸隊的戰士組成的突擊排而展開的。她的幾個重點場子《智斗》、《授計》、《斥敵》的中心任務是這樣,其餘各場也無不是這樣。離開了這一點,就會使阿慶嫂成為一個錯誤路線的執行者。《智斗》一場的根本矛盾是胡傳魁、刁德一千方百計要搜捕新四軍傷病員,而阿慶嫂則千方百計要掩護傷病員。《授計》一場的大段念白和成套的獨唱,內容都是惦念蘆盪里的傷病員,要想辦法救親人脫險。她設身處地地想到他們「糧缺藥盡消息又斷,蘆盪內怎禁得浪激水淹!」這裡,音樂設計安排了一個大腔,深沉凝重,儘量延續了她關懷戰友的階級感情。她所以這樣愛護他們,是因為「他們是革命的寶貴財產」。由於認識到武裝力量在革命鬥爭中的重要作用,她才會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對於自己所擔負的工作的自覺性。《斥敵》一場,她深入匪穴,打進偽「忠義救國軍」的司令部,主要是做軍事偵察。《突破》一場,她向郭建光再一次匯報了敵人的兵力部署,幫助了突擊排按照計劃直搗敵巢,聚殲群醜。這一場的「快流水」唱段中,表現出她眼看勝利在握的興奮和完成任務的喜悅。

最後的幾場戲,是在偉大領袖毛主席指示以武裝鬥爭為主以後,重新寫過的,這裡阿慶嫂只起配合作用,不起主導作用。前面各場的許多細節也相應作了調整。比如,第二場《轉移》,原來一切都是由阿慶嫂安排好了,現在是由郭建光對地方黨政幹部作了反「掃蕩」工作的布置。這樣,阿慶嫂原來的重點場子都保存了,主要唱段沒有刪削,但是武裝鬥爭與秘密工作的主從關係卻擺正了,明確了。

毛主席教導我們:「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主席又教導我們:「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關於重慶談判》)阿慶嫂是「八·一三」以後到沙家浜鎮來開闢工作的,她一到這裡,就與群眾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她關心群眾,愛護群眾,依靠群眾,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從《蘆盪火種》改為《沙家浜》時,我們曾在第四場《智斗》的開頭,表現了阿慶嫂扶老攜幼的情節。最近,又在第二場末尾反「掃蕩」的情景中,使她指揮布置群眾轉移,替摔倒的婦女抱着孩子,攙着腿腳不便的老人,這就使她的「扶老攜幼」印象更為鮮明突出。這一場增加了群眾對日寇的反抗,四龍由土坡上飛身躍下,救護一個被日寇刺傷的鄉親,王福根一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通過這些細節,表現了民兵的作用,顯示出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也從而反映出阿慶嫂在領導着群眾有組織地對付敵人的「掃蕩」,對樹立阿慶嫂的形象起了烘托作用。

阿慶嫂在敵人的眉睫之下,甚至在敵人的監視之中進行着尖銳複雜的鬥爭,而能夠消息靈通,進退從容,得到很大的自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她身邊有許多忠實可靠,聰明勇敢的革命群眾。有沙奶奶這樣的人老心紅的革命媽媽,有沙四龍、王福根、阿福這樣一些朝氣蓬勃的青年。她的許多工作都是在他們的協助下完成的。必須留出適當的篇幅和筆墨來刻劃群眾。這是對塑造阿慶嫂形象能起「紅花綠葉」作用的一個重要方法。 阿慶嫂所進行的鬥爭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鬥爭,是迷惑敵人,麻痹敵人,保存自己,發展自己,以便最後把敵人徹底消滅。她的鬥爭方法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對敵人虛與周旋,用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一個是擴大和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是爭取多數,孤立少數,利用矛盾,各個擊破。「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分不開的。阿慶嫂所以能夠機智大膽,靈活熟練地運用鬥爭的策略,利用敵人的矛盾,玩敵人於股掌之間,幾度轉危為安,變被動為主動,主要是因為她有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共產主義的世界觀。為了革命的利益,她根本不考慮個人安危,才能遇到任何危難局面都無所畏懼。她的一切信心、勇氣、力量,都來源於毛澤東思想。《授計》一場,她在嚴重的局勢,重重的困難面前,耳旁仿佛響起《東方紅》樂曲的聲音,想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導,就頓時覺得「定能戰勝頑敵度難關」,變得更堅強更聰明起來。這是阿慶嫂思想性格的核心。

在江青同志領導我們修改加工,進行艱苦的創作過程中,舊北京市委不斷地干擾破壞。從《蘆盪火種》到《沙家浜》,意味着京劇革命向縱深發展,而階級敵人的破壞也越來越瘋狂。當時竊踞舊北京市委宣傳部長職務的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李琪就多次煽陰風,胡說什麼「不要老是改。這是個有群眾影響的戲,不要把一個好戲改壞了」。為了騰出篇幅表現新四軍遠途奔襲的軍事行動,我們刪掉了原來後面的鬧劇性的場子,但是他卻說「後三場有戲,拿掉了可惜」。他反對刪掉原來「鬧喜堂」一場戲。這一場戲阿慶嫂在那裡指揮一切,郭建光和新四軍戰士則化裝成為各行業的人,完全聽從阿慶嫂的部署而行動。他們的目的,就是要顛倒武裝鬥爭和秘密工作的關係,把秘密工作凌駕於武裝鬥爭之上,要由秘密工作來領導武裝鬥爭。在阿慶嫂的表演上,他們也進行干擾。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李琪竟叫演員用舊戲《花田錯》的春蘭那樣的表演方法來演阿慶嫂,授意演員把一些庸俗低級的身段、腔調帶上舞台,嚴重地歪曲了這個人物。在《沙家浜》已經接近定型時,李琪還下了一道黑「指示」,叫劇團的另一個演出隊仍按《蘆盪火種》老本子演。《沙家浜》在上海演出,被工農兵批准為革命的樣板戲,彭真這個反革命分子公然叫囂:「我根本不承認什麼樣板!」他們搞了一個內部通訊,有傾向地選登了一些讀者意見,這些「意見」集中反對兩點:一是反對《沙家浜》這個劇名,二是反對突出武裝鬥爭。這幫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真是喪心病狂,無所不用其極!

經過激烈的鬥爭,舊北京市委的陰謀徹底破產,《沙家浜》的面貌煥然一新,武裝鬥爭突出了,郭建光的英雄形象樹立起來了,阿慶嫂也增加了新的光彩。這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文藝路線的偉大勝利。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編輯

舊北京市委反對革命,破壞改革。他們拚命地、處心積慮地抗拒、歪曲毛主席的「推陳出新」的偉大方針。

彭真大肆鼓吹:「先立後破」,「破易立難」。這完全是反革命修正主義謬論。

《通知》批判了彭真的這種論調,指出:「這實際上是對資產階級的思想不准破,對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准立」。他在藝術上也是這樣,對舊京劇不准破,對革命現代京劇不准立。

試問:不破使演員腳下如戴無形的鐐銬,走起路來總是象走方步的「打上打下」的鑼鼓,怎麼能把演員的腿腳解放出來,怎麼能按照工農兵的英姿健步設計出必要的新的鑼鼓?不破表現沒落階級的衰老頹唐的唱腔,怎麼能創造出適合工農兵的剛健清新、高昂挺拔的唱腔?不破表現封建官僚的四平八穩、一成不變的板式,怎麼能創造出表現無產階級英雄的思維敏捷、感情奔放的新型的板式結構?封建統治階級視自己如神物,視群眾如草芥,帝王將相出場總是威風凜凜,神氣十足,而群眾只是「龍套」,這要不要破?不破掉這一套,怎麼能夠立起表現人民軍隊的官兵關係的「有主角的英雄群像」?《沙家浜》的唱腔、舞蹈都曾經經過多次修改,經過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才立起新的東西來。毛主席教導我們:「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舊北京市委利用舊《北京日報》上的那一場討論,大肆販賣他們攻擊京劇藝術改革的謬論。這一場討論以兩篇黑話作了總結,一篇叫作《只能有一個出發點》,一篇叫作《兩條「校正線」》。一個出發點——「既是現代戲,又是京劇」(這個公式在他們所寫的《〈蘆盪火種〉為什麼能獲得成功?》的社論里也提到,可見是一個精心炮製的綱領);兩條校正線——從右邊校正「分工論」,從左邊校正「話劇加唱」。

兩篇黑話,一個目的,就是「不准革命」。「既是現代戲,又是京劇」,這個「京劇」指的是演帝王將相的那個舊京劇。就是說,要革命現代京劇一切照舊,同舊京劇一模一樣。他們只叫「現代戲」而不叫「革命現代戲」,就是為了扼殺革命。一個時候,從舊北京市委那個「陰溝」里吹出了一陣一陣的邪風:「京劇姓京」啦,「京劇改革只有北京人有發言權」啦,都是這個意思。所謂校正「話劇加唱」,實際上是要「校正」即取消一切改革。這兩篇黑話寫得含含糊糊,曲曲折折,閃爍其詞,模稜兩可,但是到底不得不把真實的意圖說出來:「因此,《蘆盪火種》對最難突破也可以慢些全面突破的音樂、唱腔,採取基本不動的辦法,還是比較穩妥的。」誰都知道,京劇的最主要的表現手段是歌唱,唱腔「基本不動」,那還有什麼可動的呢?

《蘆盪火種》是有很大成績的,但舊北京市委對它進行了歪曲,他們干盡了種種破壞京劇革命的反革命勾當,使我們想起來就非常氣憤。《蘆盪火種》的唱腔音樂突破得不夠,有陳舊感,是個嚴重的缺點(當然也不是象他們說的「基本不動」),而這正是他們一夥橫加干擾所造成的。他們想以此作為標尺,來「校正」其它革命現代京劇,阻撓改革,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我們對準了這些修正主義者的醜惡嘴臉狠狠地摑了一巴掌!從《蘆盪火種》到《沙家浜》,在藝術形式上「動」得最多的,正是音樂唱腔。象《聽對岸響數槍聲震蘆盪》那樣的板式、旋律都有很大突破的唱腔,是任何舊京劇里所沒有的。

要正確地表現工農兵英雄人物,舞蹈和武打也必須進行革命。象《奔襲》那樣的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舞蹈動作和舊京劇大有區別。《堅持》和《奔襲》的結尾處以郭建光為中心的亮相,具體體現了「有主角的英雄群像」的藝術構思,也完全是革命的政治內容所決定,跟舊京劇是截然不同的。

毛主席在《講話》中教導我們:「對於過去時代的文藝形式,我們也並不拒絕利用,但這些舊形式到了我們手裡,給了改造,加進了新內容,也就變成革命的為人民服務的東西了。」革命現代京劇的形式已經不再是舊京劇的形式,而是一種新形式了。

毛主席教導我們:「依事物本身的性質和條件,經過不同的飛躍形式,一事物轉化為他事物」,「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條件向它們的反面轉化着」。(《矛盾論》)革命現代京劇就是這樣轉化過來的,它和舊京劇已經是不同質的東西,已經是另一種事物,已經走向舊京劇的反面。「革命現代京劇」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包括着革命的內容和經過改革的形式,反映着兩者的統一,是毛主席所要求的「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儘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的樣板,它和舊京劇不是一個範疇,不可同日而語。這是一場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這是無產階級的藝術。這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過去說:「十年磨一戲」。看來要一直這樣,演一個時候,磨一個時候,再演一個時候,再磨一個時候,這樣循環往復,不斷地提高。在紀念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八周年演出的藝術實踐過程中,我們對於主題、人物都有了進一步的體會。我們最近重新修訂了劇本,對歷史背景、環境、情景、人物的內心活動,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

毛主席教導我們:「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誰勝誰負的鬥爭,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我們贏得了第一個戰役,但是戰鬥並未結束。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被趕下了舞台,工農兵英雄的光輝形象樹立起來了,但是敵人並不甘心,他們會隨時利用更為蔭蔽的方式進行破壞,製造反覆,隨時想要奪回失去的陣地。我們要提高警惕,不受捧,不受抬,不受哄,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我們也要防止來自內部的破壞。我們要象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革命樣板戲,鞏固它,捍衛它,提高它。我們要緊跟偉大領袖毛主席,繼續革命,不斷革命,為鞏固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為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而奮鬥終生。

讓我們高舉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光輝旗幟,活學活用毛主席的著作,繼續披荊斬棘,奮勇前進!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