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學習 一面生產

一面學習 一面生產

——廣州市三十二中辦農村分校的調查報告
廣州市革委會文教辦公室
1970年10月3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去年五月,廣州市三十二中革命師生用自己的雙手,在附近的花縣花山公社開荒闢地,創辦了農村分校。學生輪流到分校學農,一面學習,一面生產,使教學、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

經過革命師生一年多的艱苦奮鬥,這所分校已初具規模:有水田三十四畝,旱地七十畝;建立了課室和宿舍,能容納六百多名師生學農。建校以來,收穫了稻穀三萬斤,花生三千多斤,芋頭五千多斤,以及木薯、玉米、蔬菜等其他農副產品。革命師生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通過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和艱苦的勞動鍛煉,廣大學生增強了勞動觀點,培養了工農感情,學到了書本上和在城市裡學不到的知識。他們說:「農村確實是改造思想和進行學習的好課堂。」過去學生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看見豬糟踏禾苗,說是「豬吃草」;現在自己開荒種地,打井建屋,學會了多種多樣的農活。過去有些人遇到糞車就捂鼻子,怕髒怕臭;現在參加積肥撿糞,感到勞動光榮。

革命教師在農村分校,政治上受到了再教育,業務上也得到了再學習的機會。他們和學生同學習、同勞動、同生活、同鬥私批修、同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們既當先生,又當學生;既是教師,又是勞動者。有個女教師,過去下鄉勞動戴手套;到分校後,向貧下中農學習,對照自己,找到了差距,批判了資產階級思想,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同學生一起挑石灰、運石頭,不怕苦、不怕累。一位物理教師,初到分校時,連電燈都不會安裝,現在不但會裝電燈,還會修馬達。

城市中學如何辦好農村分校?如何組織革命師生搞好學農活動?廣州三十二中的初步體會是:

第一,要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反對向國家伸手。最初有些同志存在着貪大求洋的思想,建了一間課堂,光工錢就花了六百多元。制訂分校建設規劃,要求國家投資六萬元。後來學習了毛主席關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偉大教導,批判了貪大求洋的資產階級思想作風,革命師生胸懷朝陽,憑自己的兩隻手建設校舍。造課室、廚房、倉庫、廁所用的石頭和沙子,全部是師生自己動手解決的。他們破除迷信,打破雨季不能打井的常規,在短時間裡打成了水井。

第二,要始終把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放在首位。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存在着兩條路線的鬥爭。開始時,有人就主張多種西瓜,認為這樣可以賺錢;後來收了芋頭五千多斤,一時吃不完,又有人主張拿到市上賣高價。學生們批評說:「究竟要把我們往什麼道路上引?」

這幾件事,給革命師生教育很大。大家帶着問題學習毛主席關於無產階級教育革命的指示,批判了「利潤掛帥」等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決定把收穫的稻穀和花生,除留種和部分儲備外,全部賣給國家。

第三,要堅持毛主席提出的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的方針。建立分校初期,由於生產任務重,很少上課,有把學生單純當勞動力使用的傾向。分校領導同志重新學習了毛主席的《五·七指示》,適當地安排了學習和勞動的時間,把教學、生產勞動和科研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建造房屋、挖魚塘、打水井、裝電燈等,就結合實踐學習物理,着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以田間為課堂,以水稻高產為課題,請貧下中農做老師,使學生了解水稻栽培的全過程,也學習了農業「八字憲法」的基本內容。分校還堅持為貧下中農服務,為農業生產服務,把農業生產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科研項目,建起科研站、氣象站,將試驗成功的生物生長激素在附近幾個大隊推廣,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同時,還把科研的成果編成教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經過一年多來的實踐,三十二中的革命師生深切地體會到:建立農村分校是城市中學全面落實毛主席《五·七指示》的需要,同時也是戰備的需要。這樣,學生在平時可以輪流到分校,一面學習,一面生產;戰時可以迅速轉移到分校,一面學習和生產,一面作戰。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