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錄序
作者:阮孝緒 南梁

  日月貞明,匪光景不能垂照;嵩華載育,非風雲無以懸感。大聖挺生,應期命世,所以匡濟風俗,矯正彝倫。非夫丘索《墳》《典》,詩書禮樂,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蕩蕩之化也哉?故鴻荒道喪,帝昊興其爻畫;結繩義隱,皇頡肇其文字。自斯以往,㳂襲異宜,功成治定,各有方冊。

  正宗既殄,樂崩禮壞,先聖之法,有若綴旒。故仲尼歎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夫有志以為古文猶好也,故自衛反魯,始立素王。於是刪《詩》《書》,定禮樂,列五始於《春秋》,興《十翼》於《易》道。夫子既亡,微言殆絕;七十並喪,大義遂乖。逮於戰國,俗殊政異,百家競起,九流互作。嬴正疾之,故有坑焚之禍。至漢惠四年,始除挾書之律。其後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祕室之府。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至孝成之世,頗有亡逸。乃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光祿大夫劉向及子伋歆等,讎校篇籍。每一篇已,輒錄而奏之。會向亡䘮,帝使歆嗣其前業,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羣篇,奏其《七畧》。及後漢蘭臺猶為書部,又於東觀及仁壽闥撰集新記。校書郎班固傅毅,並典祕籍。固乃因《七畧》之辭,為《漢書‧藝文志》。其後有著述者,袁山松亦錄在其書。

  魏晉之世,文籍逾廣,皆藏在祕書中外三閣。魏祕書朗鄭默刪定舊文,時之論者,謂為朱紫有別。晉領祕書監荀勗,因魏《中經》更著《新薄》,雖分為十有餘卷,而緫以四部別之。惠懷之亂,其書畧盡,江左草創,十不一存。後雖鳩集,淆亂以甚。及著作佐郎李充,始加刪正,因荀勗舊簿四部之法,而換其乙丙之書,沒畧眾篇之名,緫以甲乙為次。自時厥後,世相祖述。

  宋祕書監謝靈運、丞王儉,齊祕書丞王亮、監謝朏等,並有新進,更撰目錄。祕書殷淳撰《大四部目》,儉又依別體,撰為《七志》。其中朝遺書收集稍廣,然所亡者猶大半焉。齊末兵火,延及祕閣,有梁之初,缺亡甚眾。爰命祕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內,別藏眾書,使學士劉孝標等重加校進。乃分數術之文,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錄。其尚書閣內別藏經史雜書,華林園又集釋氏經論。自江左篇章之盛,未有踰於當今者也。

  孝緒少愛墳籍,長而弗倦,臥病閑居,傍無塵雜。晨光纔啟,緗囊已散;宵漏既分,綠袠方掩。猶不能窮究流畧,探盡祕奧。每披錄內,省多有缺。然,其遺隱記,頗好搜集。凡自宋齊已來,王公搢紳之館,苟蓄聚墳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見若聞,校之官目,多所遺漏。遂緫集眾家,更為新錄。其方內經史,至於術伎,合為五錄,謂之《內篇》。方外佛道各為一錄,謂之《外篇》。凡為錄有七,故名《七錄》。

  昔司馬子長記數千年事,先哲愍其勤,雖復稱為良史,猶有捃拾之責,況緫括羣書四萬餘卷,皆討論研覈,標判宗旨?才愧疎通,學慚博達。靡班嗣之賜書,微黃香之東觀。儻欲尋檢,內寡卷軸,如有疑滯,傍無沃啟。其為紕謬,不亦多乎?將恐後之罪子者,豈不在於斯錄?如有刊正,請俟君子。 昔劉向校書,輒為一錄,論其指歸,辯其訛謬,隨竟奏上,皆載在本書。時又別集眾錄,謂之《別錄》,即今之《別錄》是也。子歆探其指要,著為《七畧》。其一篇即六篇之緫最,故以《輯畧》為名,次《六藝畧》,次《諸子畧》,次《詩賦畧》,次《兵書畧》,次《數術畧》,次《方技畧》。 王儉《七志》,改六藝為經典,次諸子,次詩賦為文翰,次兵書為軍書,次數術為陰陽,次方伎為術藝。以向歆雖雲《七畧》,實有六條,故立圖譜一志,以全七限。其外又條《七畧》及二漢《藝文志》《中經簿》所闕之書,並方外之經、佛經道經各為一錄。雖繼《七志》之後,而不在其數。

  今所撰《七錄》,斟酌王劉。王以六藝之稱不足,標牓經目,改為經典,今則從之,故序《經典錄》為內篇第一。

  劉王並以眾史合於《春秋》。劉氏之世,史書甚寡,附見《春秋》,誠得其例。今眾家記傳,倍於經典,猶從此志,實為繁蕪。且《七畧》詩賦不從六藝諸部,葢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畧。今依擬斯例,分出眾史,序《記傳錄》為內篇第二。

  諸子之稱,劉王並同。又劉有《兵書畧》,王以兵字淺薄,軍言深廣,故改兵為軍。竊謂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則武事之緫名也,所以還改軍從兵。兵書既少,不足別錄,今附於子末,緫以子兵為稱,故序《子兵錄》為內篇第三。

  王以詩賦之名,不兼餘制,故改為文翰。竊以傾世文詞,緫謂之集,變翰為集,於名尤顯,故序《文集錄》為內篇第四。

  王以數術之稱,有繁雜之嫌,故改為陰陽;方伎之言,事無典據,又改為藝術[術藝]。竊以陰陽偏有所繫,不如數術之該通。術藝則濫六藝與數術,不逮方伎之要顯。故還依劉氏,各守本名。但房中神仙,既入仙道,醫經經方,不足別創,故合術伎之稱以名一錄,為內篇第五。

  王氏圖譜一志,劉《畧》所無。劉數術中雖有歷譜,而與今譜有異。竊以圖畫之篇,宜從所圖為部,故隨其名題,各附本錄。譜既注記之類,宜與史體相參,故載於記傳之末。自斯以上,皆內篇也。

  釋氏之教,實被中土,講說諷味,方軌孔籍。王氏雖載於篇,而不在志限。即理求事,未是所安。故序《佛法錄》為外篇第一。

  仙道之書,由來尚矣。劉氏神仙,陳於方伎之末。王氏道經,書於《七志》之外。今合序《仙道錄》為外篇第二。

  王既先道而後佛,今則先佛而後道。葢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淺深也。凡內外二篇,合為七錄。天下之遺書祕記,庶幾窮於是矣。有梁普通四年,歲維單閼仲春十有七日,於建康禁中里宅,始述此書。通人平原劉杳從余遊,因說其事。杳有志積久,未獲操筆。聞余已先著鞭,欣然會意。凡所抄集,盡以相與,廣其聞見,實有力焉。斯亦康成之於傳釋,盡歸子慎之書也。

古今書最

  《七畧》:書三十八種,六百三家,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五百七十二家亡,三十一家存。

  《漢書‧藝文志》: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九卷。

       五百五十二家亡,四十四家存。

  袁山松《後漢‧藝文志》書

       八十七家亡。

  《晉中經簿》:四部書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二萬九百三十五卷,其中十六卷佛經書簿,少二卷,不詳所載多少。

       一千一百一十九部亡,七百六十六部存。

  《晉元帝書目》:四部三百五袠,三千一十四卷。

  《晉義熙四年祕閣四部目錄》

  《宋元嘉八年祕閣四部目錄》:一千五百六十四袠,一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五十五袠,四百三十八卷,佛經。

  《宋元徽元年祕閣四部書目錄》:二千二十袠,一萬五千七十四卷。

  《齊永明元年祕閣四部目錄》:五千新足,合二千三百三十二袠,一萬八千一十卷。

  《梁天監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術數書目錄》:合二千九百六十八袠,二萬三千一百六卷。

  祕書丞殷鈞撰《祕閣四部書》,少於《文德書》,故不錄其數也。

  《新集七錄內外篇圖書》:凡五十五部,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八千五百四十七袠,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卷。

       六千七十八種,八千二百八十四袠,四萬三千六百二十四卷。經書二百三種,二百六十三袠,八百七十九卷,圖符。

  內篇五錄︰四十六部,三千四百五十三種,五千四百九十三袠,三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卷。

       三千三百一十八種,五千二百六袠,三萬七千一百八卷。經書︰一百三十五種,一百八十七袠,七百七十五卷,圖也。

  外篇二錄︰九部,二千八百三十五種,三千五十四袠,六千五百三十八卷。

       二千七百五十九種,二千九百七十八袠,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經書︰七十六種,七十八袠,一百四卷,符圖。

七錄目錄

  經典錄內篇一︰

    易部︰本六十四種,九十六帙,五百九十卷。

    尚書部︰二十七種,二十八帙,一百九十卷。

    詩部:五十二種,六十一帙,三百九十八卷。

    禮部:一百四十種,二百一十一帙,一千五百七十卷。

    樂部:五種,五帙,二十五卷。

    春秋部:一百一十一種,一百三十九帙,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論語部:五十一種,五十二帙,四百一十六卷。

    孝經部:五十九種,五十九帙,一百四十四卷。

    小學部:七十二種,七十二帙,三百一十三卷。

    右九部,五百九十一種,七百一十帙,四千七百一卷。

  記傳錄內篇二:

    國史部:二百一十六種,五百九帙,四千五百九十六卷。

    注曆部:五十九種,一百六十七帙,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舊事部:八十七種,一百二十七帙,一千三十八卷。

    職官部:八十一種,一百四帙,八百一卷。

    儀典部:八十種,二百五十帙,二千二百五十六卷。

    法制部:四十七種,九十五帙,八百八十六卷。

    偽史部:二十六種,二十七帙,一百六十一卷。

    雜傳部:二百四十一種,二百八十九帙,一千四百四十六卷。

    鬼神部:二十九種,三十四帙,二百五卷。

    土地部:七十三種,一百七十一帙,八百六十九卷。

    譜狀部:四十三種,四百二十三帙,一千六十四卷。

    簿錄部:三十六種,六十二帙,三百四十八卷。

    右十二部,一千二十種,二千二百四十八帙,一萬四千八百八十八卷。

  子兵錄內篇三:

    儒部:六十六種,七十五帙,六百三十卷。

    道部:六十九種,七十六帙,四百三十一卷。

    陰陽部:一種,一帙,一卷。

    法部:十三種,十五帙,一百一十八卷。

    名部:九種,九帙,二十三卷。

    墨部:四種,四帙,一十卷。

    縱橫部:二種,二帙,五卷。

    雜部:五十七種,二百九十七帙,二千三百三十八卷。

    農部:一種,一帙,三卷。

    小說部:十種,十二帙,六十三卷。

    兵部:五十八種,六十一帙,二百四十五卷。

    右一十一部,二百九十種,五百五十帙,三千八百九十四卷。

  文集錄內篇四:

    楚辭部:五種,五帙,二十七卷。

    別集部:七百六十八種,八百五十八帙,六千四百九十七卷。

    緫集部:十六種,六十四帙,六百四十九卷。

    雜文部:二百七十三種,四百五十一帙,三千五百八十七卷。

    右四部,一千四十二種,一千三百七十五,帙一萬七百五十五卷。

  術伎錄內篇五:

    天文部:四十九種,六十七帙,五百二十八卷。

    緯讖部:三十二種,四十七帙,二百五十四卷。

    曆笇部:五十種,五十帙,二百一十九卷。

    五行部:八十四種,九十三帙,六百一十五卷。

    卜筮部:五十種,六十帙,三百九十卷。

    雜占部:十七種,十七帙,四十五卷。

    刑法部:四十七種,六十一帙,三百七卷。

    醫經部:八種,八帙,五十卷。

    經方部:一百四十種,一百八十帙,千二百五十九卷。

    雜藝部:十五種,十八帙,六十六卷。

    右十部,五百五種,六百六帙,三千七百三十六卷。

  佛法錄三卷外篇一:

    戒律部:七十一種,八十八帙,三百三十九卷。

    禪定部:一百四種,一百八帙,一百七十六卷。

    智慧部:二千七十七種,二千一百九十帙,三千六百七十七卷。

    疑似部:四十六種,四十六帙,六十卷。

    論記部:一百一十二種,一百六十四帙,一千一百五十八卷。

    右五部,二千四百一十種,二千五百九十五帙,五千四百卷。

  仙道錄外篇二:

    經戒部:二百九十種,三百一十八帙,八百二十八卷。

    服餌部:四十八種,五十二帙,一百六十七卷。

    房中部:十三種,十三帙,三十八卷。

    符圖部:七十種,七十六帙,一百三卷。

    右四部,四百二十五種,四百五十九帙,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文字集畧》一帙,三卷,《序錄》一卷。

  《正史刪繁》十四帙,一百三十五卷,《序錄》一卷。

  《高隱傳》一帙,十卷,《序例》一卷。

  《古今世代錄》一帙,七卷。

  《七錄》一帙,一十一卷。

  《雜文》一帙,十卷。

  《聲緯》一帙,十卷。

    右七種,二十一帙,一百八十一卷,阮孝緒撰,不足編諸前錄而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