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彌勒經疏
三彌勒經疏 作者:憬興 |
三彌勒經疏
興撰
彌勒上生經料簡記
編輯將釋此經。略以五門分別。一者述教興緣起。二者廣辨□□□。□□□□□□。□□□□□。五者隨文解釋。
所言□□□□□中有二。一者略辨。二者廣辨。言略辨者。竊以法性致深。體遍法界。用周宇宙。體遍法界。故遠近難量。用周宇宙。故空有豈測。良真理同□□□□□。而無所融智了真際。無所照故無所不照。無所融故無所不融。無所不融故理事俱現一心之鏡。無所不照故鏡智同潛一如之海。是義至聖圓智方等究證。是故彌勒大士位登妙覺。跡垂娑婆。位登妙覺。故二障□暗映用四智鏡。跡垂娑婆。□□□□□□□□□□□□□□□□□□□□□□□□德。所以德高群魔自摧。功大諸異學類茲伏。是□□□□□路開涅槃門。為息苦輪故近在兜率。遠臨壞劫。□□□□□□□□□□□□名□故說此經第二廣辨者且□□□□□□□□□□□□□□敬心由□聖□妙□□□□□□□證淨信故二為於正法生尊重心。顯已所聞令生信故。三為欲□眾放光召眾覩相雲集故。四為欲敘事將說法時雨華動地故。五為欲宣說真實義及多所作故。真實義者。即諸經中所有正宗。稱其機宜獲利樂。故名真實義。義者義利也。多所作者前真實義。□□末代拯濟無極故。名多所作。多所作者。應為第六。然而真實□。□送□□機故。合□一判也。將此□相須諸大□□□終宣說因緣。略為三義一神力所作。即攝眾尊諸□□二也。二種智所作。即能說者真實義二也。三慈悲所作。□多□□□也□此五相準者。上生經備彼五相。下生經無有攝眾敘事二相。□佛經唯有初後二相。所以然者。如來善權方便非□。□□可□□異□□相雖然□□說□經所被□□□二種。一者聖者。二異生。初復有二。一為此方菩薩。如經雲如來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彌勒菩薩應時即得故。二化他方菩薩。如經雲如來說兜率天十善報應。十方菩薩得首楞嚴三昧法門。後異生有三品。謂上品修者。或修觀佛三昧。或懺眾罪。□於□身。得見彌勒。□□優劣見形大小。廣如方等陀羅尼經及上生經說。中品修者。或修觀佛三昧。或修淨業。捨身之後。生於彼天始□彌勒。至不退轉。亦如上生經說。下品修者。修施戒等種□□發弘誓願□□彌勒。捨此身後。隨業受生。乃至彌勒成道時。得值彌勒。三會蒙度。是即如下生成佛二經說。有說上生經為化中品。餘二經為化下品。其上品者。正是方等經所被機。上□上生經□□上中二品。若科為上品。而不為上品。□□便違上生經。□雲命終時彌勒放大人相光迎此人故。故初□為勝問。八相雖異。但是彌勒一相續身。身既不殊。何須如來別說三經。答良由眾生機悟不同。不同者何。略有十四種。一為諸眾生未種善根故令種善根。說上生經。已種善根令得解脫故說餘二經。二為諸眾生修成大因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說得小果故說餘二經。三為諸眾生聞讚菩薩功德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聞讚成佛獲益故說餘二經。四為諸眾生□□種善根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久種善根得益故說餘二經。五為諸眾生遠見佛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近見佛故說餘二經。六為諸眾生於兜率天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於閻浮提得益故說餘二經。七為諸眾生聞□□□天宮祈生彼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見寶樓閣破壞得解無故說餘二經。八為諸眾生見多佛身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見一佛身得益故說餘二經。九為諸眾生於兜率天身得益故說上生經。於閻浮提出家得益故說餘二經。十為諸眾生聞釋迦歎彌勒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聞彌勒歎釋迦得益故說餘二經。十一為諸眾生聞彌勒初一相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聞後七相得益故說餘二經。十二為諸眾生應聞近執請說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應聞鶖馬請說得益故說餘二經。十三為知上下生處依果勝降差別故說三經。十四為知上下二正報因果等量異故說三經。
第二教□體者。有二。初總辨宗體。後別□□宗雲總辨即二家說。謂江南諸師多作是說。約所詮義辨宗體。雲宗即體。體即宗。宗體無別故。今唐世諸師雲。教名為經。義名為宗。故宗體不同。此說各有得失。謂若如初說者。法義二無礙境。應同故。謂論雲法無礙緣名等。義無礙緣所詮故。若如後說者。契經體性。應非義故。若爾者便違論文及義故。初義義中生解究竟門。後義教義中令差別門故。亦名共得。然則今辨教宗體。自有二門。一教義別性。即宗體不同。謂教名體。義名宗。二文義同用門。即宗體無異。謂義亦教。教以宗體無異故。對法論雲。法所緣者。謂名句文身。宗即體故。舊中□□雲。顯體分即所詮十義體即宗以□□□雲。經體有二。一文。二義 次後別顯經宗者。三說。一雲此經以三昧為宗。謂願生兜率得見彌勒。自非三昧不成就故。一雲不然。若雖修定。而若無觀心。都無所就。故應說以觀心為宗。故經下文雲。若作是觀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耶觀。又若不許。便違題目雲觀義故。一雲。前說皆未悉理。謂定非欲界因故。觀非正所求故。應說即以依正因果為宗。後說為勝。然此中三說。一雲。唯以眾生生天見聖因果為宗。謂人生天。天得不退轉。是經大意故。一雲。正顯彌勒生兜率令益眾生。乃見經本意故。一雲即以菩薩及眾生依正因果為宗。謂經雲是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者。即顯菩薩因果也。又下雲佛諸弟子修行六□即生彼天者。顯眾生因果。然題目中觀□眾生因之。生言表菩薩果者。影略互顯也。上生經辨宗已意。次辨二經宗者。有二說。一雲廣辨依正報及欲生修因。以下生經為宗。廣顯國土並佛神德及以眾生見佛因緣。成佛經為宗。今雲不然。謂依正二報眾生見佛二經皆同故。應說二經皆以彌勒七相教化眾生。隨其所應今得自棄之果為宗。
第三經本單重者。此中先辨單重。後辨真偽。言單重者。上生經八紙者。北涼阻渠舍安陽侯譯。下生經九紙者。晉承聖三年羅什於豫章寶因寺譯。成佛經十七紙者。西晉笠法護譯。後秦弘始年羅什譯。下生經六紙。然名彌勒受決。又別人譯名彌勒成時經。然三紙。詞謂不備故存前本。此雲十七紙成佛經。六□下生經。三紙成時經者。弘始四年譯。第二出宋錄。雲十七紙成佛經六紙下生經。三紙成時經。同本異譯。然不言弘始經此十七紙六紙三紙者。與法護譯。大同小異。見二秦錄。長安釋道標譯。成佛經是第三譯也。齊世江刻沙門道政。更後復斷首尾。名成佛經。又謂下生經。而其經首有大智舍利弗也基師雲。下生經自有二本。大即有如是我聞。是晉時笠法護譯。小即有大智舍利弗。是晉時羅什譯也。古雲翻人有異。基師雲。大即其三分。然無序分者。是略頌耳。總而言。初一即單本。後二即重本。謂下生經再譯故。成佛經三譯故 後辨真偽者。如是三經。皆真而非偽。此辨第三門已竟。然今置因論生論更談傍義。問此三經為□乘攝。為小乘教。答有三解。一雲。此三經皆出阿含故皆小乘攝。若不爾。便違具凡夫身未斷諸漏等義故。一雲。上生經大乘攝。經雲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故。餘二經皆小乘攝。謂下生經從增一出。成佛經從長阿含出。文義淺薄得小果故。一雲。前說皆未盡理。三經皆有大小異故。謂上生經中先說為跋陀婆羅文殊等。亦得六時常說不退轉行。五百億天人不退於無上覺故。優波離身處下位。所解局路。以己所知作此問具凡夫身等。下生經辨常等德。辨常等義。同大涅槃故。又增一阿含經前秦建元年曇摩難提譯。下生經後秦弘始年羅什譯。必不可出之增一經故。又大成佛經雲。三會說法皆得二乘果發無上正等覺心故。故菩薩眾略不列耳。是故當知三經皆大乘理不疑。問頓漸其義云何。答二說。一雲上生經頓教攝。以不思議諸陀羅尼首楞嚴定等。非二乘所得故。一雲此經漸教攝。以人天八部願生彼天故。今且後說為勝。以諸比丘等皆蒙化益故。餘二經義亦可同也。
第四釋題目者。此中三。初通辨名。次別釋題名。後總解題名。此即初。謂準經下文自有二名。初名彌勒般涅槃經。後名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發菩提心經。有說。經首題名雖通二名皆不周悉。何故。雖題目中初名中彌勒菩薩之名。而無般涅槃。雖立後名中觀兜率陀天。而略發菩提心故。有說。初名即彌勒菩薩終沒之名。後名即彌勒菩薩生天之名。是故今將彼第二之名。以立經目。所以然者。經正體分中。具辨彌勒人死生天。其後分中具列二名故。因和上雲。二解共不盡理。謂經題目及品目未必佛說故。故應說此經目有三名。於前二經中。加初題目故。謂初一經家立後二乃如來說。由此義故題目與後二名義不同也 第二別釋題名者。言佛說有唱能說主。言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者。表能觀及所觀。謂物令修因故。然言略故但言觀耳。言經者契經。言佛者具在梵音可言佛陀。此雲覺者。今此言佛者。即應化兩身言說者具言遮。此反說。謂文義能起。此中有說。如來慈悲本願增上力。聞者識上現文義相。此文義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有說。聞者善根增上力故。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今後說為勝。謂佛果位備有色心德故。故如來第八識上兜率依正因果文義相生。故名佛說也。觀者具言阿耶羅。此反觀。謂心懃彼妙界向趣故觀也。彌勒者亦名彌帝隷者。古所傳皆訛也。今正梵音雲梅怛利耶。此云為慈。慈有二義。一從母慈故。二據自慈故。初慈即梅呾利尼。梅呾利尼是女聲。謂從母姓慈故因名慈氏。如賢愚經第六十雲。初生便有三十二相。身紫金色。姿容挺特。輔相歡喜。召相師。相師既見貌轉讚其善。因欲立名。問雲生時之相矣。文答雲其母素性不調。懷子以來。慈矜苦厄。相師占曰。此兒者。因立名。名梅呾利耶。後慈即梅呾利曳耶。梅呾利是男聲。以自性修慈。如經說。佛雲過去此贍部洲。有大國王。名達摩流波。此雲法愛。爾時有佛。號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安靜。放光照耀。王問。此僧何定致此。佛言。入慈定。王倍生欣躍。雲此慈定巍巍乃爾。我當修習生生不絕。彼時法愛王今慈氏。謂從彼發意。常號慈氏。久習性成佛亦稱彌勒。彌勒波羅門種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為慈氏。復婆須密經雲。阿羅彌勒。此雲慈氏。語轉異而義亦無違。又解。阿羅即阿逸多。阿逸多是名。彌勒是姓。姓字俱唱故。故不相違。言菩薩者。梵雲菩提薩埵。此雲覺有情。緣覺有情為境故有財釋。或能求大覺有情故依主釋。今雲菩薩者語略也。彌勒即菩薩故持業。彌勒之菩薩故依主釋。言上生者。昇勝名上。報起名生。謂寄彼勝天諸報新起故。是即八相中一相。言兜率陀天者。具言都史多提婆。此雲知足天。亦名喜足天。謂理有妙樂不沈不浮而生喜足故。言經者。具存素怛攬。此雲契經。謂當於道理及合物機故。當理貫穿所應說義。合機故攝持所化有情。是故親光論雲。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有情故名契經。總言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之經。故依主釋也 後總解題名者。略有五門。一人法相對門。謂佛及彌勒名人。餘名法故。二教義相對門。謂說及經名教。餘名義。三心境相對門謂觀名心。餘名境。四依正相對門。謂彌勒上生名正報。兜率陀天名依報。五通別相對門。謂佛說經亦通餘經。故名通。觀彌勒等局在此經。名別也。
第五隨文解釋者。總分為二。初一經辨彌勒上天弘化利樂。後二經辨彌勒下人弘化利樂。補處菩薩現化。雖有八相。略言唯在人天善趣故。故初辨上天利樂。今此初經分段人不同。或三分或四分或五分或六分或十八分。多小任意。故不可具錄。且依佛地論。此經總為三分。一教起因緣分。謂總顯已聞及教起時。別顯教主及教起處。教所被機。即是教起所因所緣故。次聖教所說分。謂正顯聖教所說法門品類差別故。後依教奉行分。謂顯彼時眾聞佛聖教歡喜奉行事故。初中二。一證信序。二發起序。元曉師雲。經雲於初夜分以下。為發起序。謂如來放光及化佛授記者。即教起所因故。基師雲。出廣長舌相以下。為發起序。謂教所被機者。即證信序故。不爾違諸論六五句義故。今還前說為好。謂教所被機雖復證信。而今此文在顯相故。故宜為發起。若基師雲。依古解。序分有六。今依佛地論。唯有五。此亦不然。放光雨華化佛授記。定非通諸經故。但佛地經顯教處已。即說被機故。作此說耳。不可引此例一切經。此有五句。應說此經序分中有四。除教所被機故。
雲如是者。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是故應生信。此中有四。一依譬喻。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許可。言譬喻者。如是所傳所聞法。如佛所說。定無有異。為利樂方便因。言依教誨者。如是語。遠即佛教誨。近即傳法者教誨。言依問答者。謂有人問言汝所說昔定聞邪。是故答言如是我聞。依許可者。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雲。如汝所聞當如是說。故傳法者便許可言如我所聞當說也。此中。一經雲唯依許可。一雲唯依問答。如實義者。經雲如是通依四義。義准可解也。
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也。我謂諸蘊世俗假者。聞謂耳根發識理受。攝別就總。故說我聞。問諸說法本願除我執。何故不稱無我聞。答四義但稱我所聞。一雲言說易故。謂若言無我。不解表誰故。二順世間故。謂如來言說無非。眾生共立量故。三除無我怖。謂若言無我者。為誰修學故。四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故。若言無我。即不能表此差別故。問若爾何故不稱名字乃言我聞。答有三義。一亦不乖俗。謂西域言汎皆稱我。宗雖顯真。說不離俗。理雖顯妙。而言不離麁者。欲顯真諦不離俗故。二我者即主宰自在義。慶喜多聞。持其所聞。各備文義。並持三藏。教自在故。若稱名字。雖順正理。無於諸法得自在義故。三我者親義。謂世間共言我見聞故。由此三義故。但言我聞。而非稱慶喜。問慶喜於時亦見覺知如來所說。何故不言我見覺知。答亦有三義。一欲證理必先聞故。二此界以聲作佛事故。三希證菩提必重心聞故。總雲傳法者眾生令恭敬信受故。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故。故如是我聞也。
經曰一時者。第二教起時。論雲。時者即是有為法上假立。謂色心等諸法上假立。是不相應行蘊所攝。此中有二義。一道理時。謂諸說聽徒現在五蘊諸行中。有酬前引後義故。假立三世。總名一時。二唯識時。謂說聽徒心識上反作三世時。問時既別。何故不說四時六時等。答日夜時分諸方不定故。謂經於諸方令流通故。故分說多時。問何不別說成道竟後若干時節。答雖隨化相可說。而然凡聖所見解淺深不同故。近遠不同。不得定說。問處有淨穢別。隨機定說者。亦可時凡聖所解。何容不定說。答處淨穢定可知。然而時有長短不定故不可準。謂隨利鈍長時短時不定故。慶喜既佛成道夜生。後三十年方傳者入。而一切經皆云一時者。傳者入時由請更為說故。無非一時失。問更說時說一句耶說多門。答說一句。而耳根得自在故。聞一句而即解無量義。廣如報恩經。
經曰佛者。第三別顯教主。梵音雲佛陀。此雲覺者。謂具得二智。永斷二障。於諸境界自開悟故。佛地論雲。梵雲薄伽梵。謂以此一名總表眾德故。
經曰在舍衛國以下。第四教起處也。真諦雲。昔有兄弟二人。一名舍婆。二名婆提。於此山修道得果。城國名舍婆提。今雲梵音室羅筏悉底。即中印度境憍薩羅國之都城。為別南憍薩羅故。以都城為國名。此雲豐德城。具四德故。謂一具財物。二妙欲境。三饒多聞。四豐解脫故。昔雲聞物國。皆訛也。此即表彌勒出生德。謂財物慾境即世間德。多聞解脫即出世德。祇者即太子號。謂梵雲誓多此雲勝林。謂太子生時。隣國怨至。戰而得勝。故因為號。樹者顯臣名。謂梵言蘇達多長者。此雲善施。以善施仁。宜濟貧乏。哀恤孤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古雲祇樹者訛也。其國王古雲婆斯匿者訛。今梵雲鉢剌犀那博恃王此雲勝軍。之薗亦名精舍。振旦名寺。釋論雲。舍衛國在恆河南岸。去河五里。有給孤獨園。此即表彌勒自利利他德。謂勝林況自利。以智慧摧魔故。獨薗囑利他。以慈救物故。言在者。燈論雲有二種。一心所在。二身所在。身所在如竹林精舍靈鷲山等。其心所在者有六。一梵住。住四等故。二天住。住四禪故。三聖住。住神通故。四壽命住。住五分法身故。五威儀住。住四威儀心故。六大住。住第一義空理故。此六即是境界住。佛所獨住。不得言佛與諸比丘住。若身住。即是依止住。得有佛與比丘住。
經曰爾時世尊於初夜分以下。第二發起序。此中二。初現相召眾。後宣法獲利。初中亦二。初現相召眾。後覩相眾集。初中三。初放光召。次雨華召。後授記召。是初。問涅槃經雲晨朝。法華經雲白日。般若經雲日午。此經雲初夜何義。答釋迦出五濁世故。所化有情類重。是故□未度者甚愚癡多。故更初夜後照。又解明日沒入間亦初夜。是喻釋迦既入涅槃彌勒垂跡時。舉者遍也。謂身中遍。放光者顯佛慈悲普濟故。光色者。法華經白色。涅槃經四色。此經上文百億色。今此雲金色者。寶中顯可重義。謂末代生益第一寶故。有說薗舍與前薗無別。今雲薗。即祇桓精舍。舍即長者舍宅。
經曰有金色光以下。第二雨華召。謂佛慈如雲。蔭四生故。故雨華也。問何故薗為須達。照國以雲。答薗者遮周義故。故喻七匝。破七非令得七覺分故。故狹。國廣有緣皆被。故雲為喻。問後二經不召眾。何故此經召眾。答今雲如來說法必有顯相召眾。然結集者。或有或無耳。蓮華者。蓮華有五德。一能掩。喻滅眾罪。二能生果。喻聞此經見彌勒佛得道果。三香氣遠聞。喻學此經見佛英聲遠振故。四能出水。喻聞此經者出生死海故。五能開敷喻今佛敷後佛妙義故。前四德表眾生修行得益。後一德表彌勒因滿得種智果。妙義者種智故。
經曰其光明中以下。第三授記召。此中二。初授記主。後正授記可準。大化佛者。為顯彌勒上生事誘了非真故。故云化佛。而諸佛神變難思。故云大也。
經曰皆唱是言至樓至。此文略作六門。一劫量長短。二佛數多小。三發心先後。四修行次超。五證果權實。六還釋本文。
言劫量長短者。昔雲六十四劫名為賢劫。以火水等六十四數名最大劫。故後諸師多作此說以佛為賢劫量。謂千佛具出為賢劫量。諸佛出生無決定故奘師雲。二十住劫名為賢劫。印度諸師皆作此說。更無諍論。然智度論第九捲雲。前九十劫有三佛出世。謂初劫毘婆屍佛出。第三十二劫二佛出。一名屍棄。二名鞞怒婆附。第九十一劫千佛出。謂劫初四佛出。一名迦羅鳩喰陀。二名迦那含牟尼。三名迦葉。四名釋迦牟尼。及世施設。說二十住中前五劫後十劫佛不出。唯中間五劫佛出者。皆據隨轉理門說。既據不同。故不相違。不爾便違智度論雲。無量歲時有佛出世。名阿彌陀。又婆羅門傳雲。此今此中劫雖小乘宗名第九劫。而依大乘有二十住劫中初故。故今大乘雲。拘留孫等四佛皆出初劫。所餘諸佛出後十九劫。又瑜伽論雲。初後二劫。亦增減故。故知非唯減時佛出。增時佛出亦無違義。由此義故。前十劫出九百九十九佛。後十劫獨出樓至佛。若作此解。善順金剛力士經雲。樓至最後成佛而壽半劫。與九百九十九佛所度這等無有差別。三說中後解為勝。不爾如何智度論雲。淨居天子見劫成時蓮華。而知賢劫有千佛。又菩薩處胎經雲。梵王過賢劫已。其命乃盡。此賢劫既二十中劫。應例過未二劫。亦二十中劫。此即應說成二十劫。名莊嚴劫壞。二十劫名星宿劫。謂成壞時既有眾生佛可教化故。
第二佛出生多小者。賢劫佛出諸教不同。謂賢愚經雲。過去久遠時有佛號無量精進。時有國王名華德。其王有千子。即是賢劫中千佛也。金剛力士經雲。昔有轉輪王。王有千子。各發菩提心願求作佛。解雲。是蓋華德王也。藥上藥王經亦同此說。悲華經雲。半賢劫中一千四菩薩成無上覺。樓至如來後劫說法度人。是故彼經第六捲雲。寶海梵志白寶藏佛言。未來世賢劫中有幾佛出世。佛雲。半賢劫有千四佛出世也。寶海白言世尊。賢劫諸佛般涅槃已。最後妙音龍成無上覺。名那羅延緣藥。於半劫出生。諸佛般涅槃。正法已滅。然後我當成無上覺。如千四佛所得壽命。聲聞弟子亦復如是。等無差別。設我般涅槃後。正法賢劫一時滅盡矣。寶藏佛言。汝於來世。過一恆河沙等無數劫。入第二恆河沙無數劫。後分賢劫一千四佛成無上覺。汝當得奉施飲食。成無上覺。號樓至。壽命半劫。聲聞弟子與千四佛無差別。解雲。以此文證。明知賢劫有千五佛。問何故餘經多說賢劫千佛。而悲華經說千五佛。答有說見機不同。有說。餘經曰千佛者就大數。如妙高山量。今雲。理實賢劫有千五佛。而前三經談發心同時次第成佛故。唯千佛耳。謂金對力士經。千子各發心故。問賢愚經雲。從迦諾加忖陀佛。至第九百九十九佛。共生一大劫。第千樓至佛獨出一劫。又樓炭經亦爾。彼經雲一大劫。以何為量。答有說八十劫為一大劫。謂成空四十劫佛不出。而相從名一劫。問所以得知壞劫佛出答悲華經雲。樓至佛般涅槃後正法賢劫一時滅盡。既言正法賢劫一時滅。故知壞劫佛出。有說不然。諸論劫減時佛出故。成壞二劫皆無減位。故應說住二十劫名一大劫。有說亦然。謂若言減時佛出論為證者。既彼論減百年後佛不出。若爾樓至佛二十劫住。應說九百九十九佛住世時量等彼增減為一劫半劫量。是故樓至亦半劫。以等諸佛壽故。問何得知諸佛出世唯半劫量。答雖定文無。而例唯應然。又解。前諸佛出初十劫。最後樓至出第十一劫。至後九劫皆是樓至遺法所被。若作是說。十劫名一劫。對此後十劫且說半劫。義亦無失。
第三發心先後者。問釋迦與彌勒誰先發心耶。答彌勒先釋迦後。是故佛藏經雲。彌勒發心四十劫已釋迦乃發心。又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雲。彌勒發意先我前四十二劫。我其後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成正覺。又佛本行經言。昔有如來。號曰善思。彌勒菩薩於彼佛所。最初發心。彌勒菩薩在於我前。四十餘劫。發菩提心。然後我發道心。昔有佛名示海幢如來。我於彼佛國作論王。名曰牢山。初發心。是等諸經。皆彌勒先發心。釋迦後發心。問若爾何故智度論佛歎精進雲。釋迦牟尼佛與彌勒等諸菩薩。同時發心。釋迦牟尼精進力超越九劫。答此二菩薩發心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不決定者。同時發心。若決定心自有前後。若盡道理論。應作是說。彌勒菩薩發決定心。四十餘劫。然後釋迦乃發決定心。然精進力故。超四十餘劫。同在一劫。先證菩提。是故十住毘婆娑雲。或有先發不同心後發決定心。如釋迦菩薩等。此即釋迦菩薩。因釋迦佛發決定心。彌勒菩薩。因彌勒佛發決定心。問釋迦菩薩。因釋迦佛發心不疑。何以故得彌勒發心因彌勒佛。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經雲。佛在摩伽提國寂滅道場彌加女村自在天寺精舍。一時佛與千二百五十比丘。經行林中。彌勒菩薩。金色相好。放銀光明。黃金挍飾。如白銀山。來至佛所。結髮梵志五百人等。遙見彌勒。五體投地。白佛請問。彌勒光明乃與佛等。於何佛所。初發道心。佛告梵志。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時有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恆以慈心四無量法教化。時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生詰難而不能屈伏。便發信心。而發願言。願持彼佛所說經。必得成佛。號曰彌勒。爾時梵志入山谷。滿八千歲。乞食誦經。時災星橫流。洪水不止。不得乞食七日。時彼林中。有五百白菟。有一菟王母子。見仙無食。而作是言。仙人為法不食多日。法山將崩。法海將竭。我今為法不應惜命。便告諸菟。諸行無常。眾生愛身。未曾為法。而說頌曰。
若有畜生類 得聞諸佛名 永離三惡道 不生八難處 若聞法奉行 生處常值佛 信法不疑惑 歸依賢聖僧 隨順諸戒行 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 常受無上樂
告諸菟言。我今以身欲供養法。汝等隨喜。我從多劫。三毒所使。為鳥獸形虛受生死。語其子言。汝可隨意求覓水草。然正念三寶。子聞母告。白母言。若為法供養者。我亦願樂隨母火中入矣。菩薩捨身時。天地振動。天雨華。持用供養。肉熟後。諸樹神白仙人言。菟王母子。為供法故身投火中。今肉已熟。汝必可食。仙聞神語。悲不能對。而說偈曰。
寧當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 彼經中說行慈悲 寧破骨髓出頭腦 不忍噉肉食眾生
作此語已。自投火坑。與菟併命。地動天振。神力故樹放光。金色白光曜照千國土。眾生見光尋來至。見仙與菟俱火中死。及得所說偈並佛經已。持還上王。王宣令皆發大菩提心。佛告梵志。時菟王者今我身是。其菟兒者羅睺羅是。誦經仙人今彌勒是。五百菟者大迦葉等五百人是。山樹神者舍利弗目連等二百五十人是。時千國王者今跋陀波羅等千菩薩是。彼國眾生得聞經者。賢劫佛所得道者是。以此定知。初逢彌勒佛。發決定心。故名彌勒。然賢愚經約後位故。說弗沙佛時也。
第四修行次超者。問彌勒先發心。釋迦後發心者。何故成佛時釋迦先成。答經論不明故相傳不定。基師雲。釋迦四十餘劫以後乃發心。然佛本行經第三卷發心供養品雲。昔有佛出號曰弗沙。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足。七日七夜讚歎彼佛。佛雲是人過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見真理佛雲。是人過九十三劫當得作佛。毘婆屍佛言。是人過九十劫當得作佛。佛地論第七卷言。事弗沙佛。翹足而歎。故超九劫。涅槃經雲。雪山菩薩為半偈捨身超十二劫。金光明經雲。薩埵王子投身時超十一劫。又摩納仙人布髮時超八劫。如是等諸超中。若超九劫者。百劫修相好業時。所餘超者。皆三僧祇內隨應超。若不爾何位更得說超。秦師雲。值弗沙佛。七日七夜歎。超九劫者。第三僧祇欲滿時。其相好業。唯逕九十一劫得成滿。是故諸所處超劫者。皆三大阿僧祇內。總前後超。超四十劫。成果時。與彌勒佛。同在一劫。問何得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後。答准佛本行經雲。弗沙佛後有四大劫。初一大劫唯有弗沙佛。與釋迦記當來九十四劫作佛。次大劫唯有見真理佛。記言汝當來九十三劫作佛。最後大劫毘婆屍佛記雲。汝當來九十一劫成佛。第三大劫。都不生佛。以不授記故。以此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後佛。問若見弗沙佛時在僧祇位。云何得雲歎弗沙佛故修相好業中超九劫。答縮時節相融為論也。文備師雲。釋迦菩薩後乃發心。而逢本師釋迦時超十九劫。雪山童子時超十二劫。歎弗沙佛時超九劫。證果時與彌勒在同劫成道。引證會文。皆同秦說也。雖有三說。皆不盡理。謂基師有何失。經俱言身投飢虎前而不言超十一劫故。又摩納仙人布髮時。但言得授記而不言超八劫。是故此二說皆義無可准。爾所超故。唯有虛語也。秦解有何失。且彼言弗沙佛後有四大劫中佛出世。第三劫佛不生。若既如是者。既言祇沙佛沒亦更逢見真理佛。云何可說弗沙佛是第三僧祇最後佛。最後佛語。必表更無後故。又藏論雲。毘婆屍佛百大劫始佛。後說弗沙佛故。明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後佛非也。備師何失。經但云逢本師釋迦發種種願。而未曾說超十九劫。是故唯有虛語也。又總難諸師解有二失。一宗趣乘別失。謂諸師皆言。歎弗沙佛故超修相好業百大劫故。是小乘經說。三僧祇後。更百劫修相好業。而大乘必無此義。若不爾便違智度論廣破百劫修相好業故。又優婆塞戒經雲。始從燃燈佛終至迦葉名第三僧祇滿故。既爾云何與小乘其同。二聖教不通失。謂尋拾諸經。釋迦超劫。非唯三四時。故增一經第三十一雲。彌勒菩薩應三十劫當成無上正覺。我以精進力超越成佛。智光仙人經雲。我為求法不惜身命投於火坑以身供養故。便得超九百萬億劫生死罪。彌勒先成佛道。如是等諸經。皆說釋迦由精進力超多劫。先於彌勒。得成正覺。若如前三說。云何唯超三十劫二菩薩在一劫成道。是故今更作一解。謂釋迦發心。後於彌勒其過四十餘劫。若不爾釋迦以精進力超多劫故。莊嚴劫中。應成菩提。然佛本行經雲。三十劫者約大劫數。若兼小劫通此故。彌勒所問經等。諸小劫積數為語故說四十二劫。二劫即應小劫故。起塔因緣經身投飢虎越九劫。增一經超三十劫。智光經大集經悲華經等都無劫數。不可輒定。待慈氏身可決疑納也。謂諸經由精進力超多劫故。離不通聖教失。歎弗沙佛超第三劫行故。無不別宗趣失也。大聖善權應機非一。不可如言取義為定量。是故悲華經第一雲。彌勒。汝於過去十大劫。若欲成無上菩提者。汝速成無上菩提。入無餘涅槃。彌勒。汝久住生死以本願故。所以不成以待時。彌勒所問經雲。菩薩以四事不取正覺。一淨國土。二護國土。三淨一切。四護一切。彌勒求佛時以此四事故不取佛。佛地論雲。是故如來底沙佛時曾與慈氏同為弟子。佛觀釋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有情善根後熟。又觀慈氏因行先滿。釋迦後滿。遂於一處。入火光定令釋迦見。七日七夜不下一足。一頌讚歎。令超慈氏在前成佛。問彌勒真身已成佛不。答昔來有二說。一雲未成真佛。是金剛心菩薩。一雲真身已成佛久。而示現故始成佛。是故十住斷結經之第八雲。從此去東八十億恆河沙。有佛世界名寂漠。其世界中。有百億佛。百億佛語雲。娑婆世界化物甚難。捉竿先捉先去化物。爾時次第捉竿。其釋迦次彌勒次遠吉如來次師子如來等。後說為勝。問釋迦乃彌勒先已成佛既知。未知二菩薩真身誰先成佛。答十住斷結經雲彌勒積行恆沙數劫。先以誓願。成正覺。吾身習行在其後。以此文證。彌勒先成。釋迦後成。然法華經雲。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那由他劫者。二佛真身共自有久近。思可通。
第六釋本文者。雖見光及華瑞。或有未達旨者故。略化佛唱。化佛唱者。既此文為序說故。故真佛正說為漸門。是中有千菩薩者。顯未來賢劫佛。謂彌勒等現居故。有義。是中者則閻浮提中。今雲不然。對星宿劫故。拘留孫者梵音。此雲金仙。謂修因時金色仙人故。此佛時人壽四千歲。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今觀佛三昧經雲。拘留孫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由旬。遍身光五十由旬也。樓至者昔語。此雲啼泣。泣因如金剛力士經是訛。奘師雲梵音胡盧支。此雲父愛。謂作小子其父偏所愛故。今且舉初。後二佛。廣說如賢劫經。問四佛已過。云何得言今於此有千菩薩。答今通賢劫始終成佛。故不違也。問若爾何故放光經雲彌勒是未來佛。答賢劫內時長。前後相望。名為未來。而非星宿劫未來。
經曰說此語已以下。第二覩相眾集。此中三。初別結現相。次別列眾集。後總結。是初也。
經曰尊者阿若以下。第二別列集眾。此中略作四門。一眾類異。二眾多小。三眾總別。四正列集眾。
初中有三對。一新舊類別對。謂慶喜等為舊。曾住祇薗。非放光所召故。其迦葉等為新。謂住外而以所光召故。二凡聖位異對。謂迦葉等為聖眾。其諸天龍等為凡眾故。三機影類別對。謂文殊等為影嚮眾。其迦葉等為當機眾。當機者。由說始知彌勒死生事故。集嚮眾為顯法勝故。集機眾為顯法益故。
第二辨眾多小。亦有三對。一聲聞菩薩對。謂聲聞多。以有七千故。菩薩小。以有五百十六人故。二在家出家對。謂聲聞眾中出家少。以有二千故。在家多。有五千故。菩薩眾中在家小。有十六人故。出家多。以五百故。三信男信女對。謂信男多。以四千五百六人故。信女小。以三千人故。
第三辨總別者。有二對。一凡聖總別對。謂凡眾名總。唯雲天等不表名故。聖眾名別。別名別故。二主伴總別對。謂聖眾中迦葉等名別。別名列故。眷屬名總。總表數故。有義。光所召新舊眾皆盡。今不然。如下文十方菩薩非此所列故。
第四正列集眾。眾類雖有十三眾。略分為三。初聲聞眾。次菩薩眾。後常流眾。初中二。初出家。後在家。初中亦二。初比丘。後比丘尼眾。如是次第有何義者。即有四對。一聖凡次第。謂聲聞菩薩。聖故在前。天龍等凡故後。二近遠次第。謂聲聞近故前。菩薩遠故後。三上下次第。道即上。俗即下。四勝劣次第。道中僧名勝。尼名劣故。言阿若憍陳者古語。今雲阿若多。此反解。古雲了本際。或雲解無智。今婆羅門姓。憍陳名也。悉達太子踰城後。棲山隱谷。忘身求法。爾時父淨飯王命家族三人。一阿濕婆。又雲馬勝。二拔提。三摩訶男。又命舅氏二人。一憍陳如。二十力迦葉。王曰我子捨家修覺故。孤遊山野。汝等要隨知所止處。時五人受命期出要曰。夫修道者懃苦欲證樂果乎。舅氏曰要樂為道。三家族曰懃苦為道。二三交諍以明太子。爾時太子為伏外道日食五麻麥以支身。二舅氏曰。太子所行非正道。即捨而遠去之。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即解苦行非真理。更受乳糜而證果矣。三家族曰。功垂欲成而今退苦行。其不宜亦非。太子浴尼連河。坐菩提樹。成正覺已。號稱天人師。思察應度。唯欝頭藍證非想定堪受妙法。爾時空天曰彼命終已逕七日。如來歎曰惜或斯何。更改觀察矣。有阿藍迦。證無所有處定。可受其理。時又諸天曰。彼已終逕五日。如來再歎曰。愍哉薄祐。又更諦觀。誰應受教。唯施鹿林有五人。即往趣矣。五人遙見。互相謂曰。太子彼來。是歲月久而都無果證。宜我等徒各默然勿起迎禮。如來近矣。威神所逼故五人忘制各起禮。即聞法得道。問如是五人得道次第云何。答五人律雲俱隣初悟之。頞鞞及十力迦葉次悟之。拔提摩訶男二人後悟之。言俱隣者即陳如。摩訶迦葉者此雲大飲光。文殊問經翻為大龜。大目健連者訛。今梵音摩訶沒特伽羅。此雲大採菽氏。謂在山常採菉豆故。菉豆者綠豆也。舍利弗者。梵音雲奢利弗呾羅。弗呾羅者此雲子。奢利弗者此雲春鸎。亦曰鶖。今百舌鳥也。言尊者之德可重故。言眷屬者即親屬。十二由經雲。初成道第二年為五人說法。第三年化迦葉兄弟三人。第五年度身子目連也。分別功德論雲。佛法最大者謂陳如。最小者須跋陀即過去兄弟六人也。摩訶波闍以下。第二尼眾。梵雲摩訶鉢剌闍鉢底。此雲摩訶者反大。鉢剌闍反生。鉢底者反主。謂佛母摩耶死。而其佛小母。命遷生主故。故稱姨母。古波闍波提。此雲大愛道皆訛也。比丘者有五義。一怖魔。二乞士。三淨持戒。四淨命。五破惡。尼者女聲。梵雲苾芻尼。然比丘尼者皆訛。
經曰須達長者以下。第二列在家眾。優婆塞者訛。今雲鄔婆索迦。此雲鄔婆者近也。迦者事也。素者男聲也。優婆塞此雲清信男者訛也。毘舍佉者此雲黑鹿。謂因兒得號。母者女聲。優婆夷此雲淨信女。此亦訛。今雲鄔婆私迦。此雲近事也。
經曰復有菩薩以下。第二列菩薩眾。菩薩者乘中通號。然加摩訶薩者為簡二乘故。謂菩薩有大慈悲德故。跋陀波羅者梵具。雲波羅者反護也。跋陀者反賢。即王舍城在家菩薩中最上。有說。此雲十六者。大國中各有一菩薩故。今說不然。一國中多菩薩有故。謂無盡意菩薩問菩提經雲。同智菩薩等十六菩薩。跋陀為上首。此經及法華經論等。跋陀等十六菩薩。何故列不同者。在家菩薩威儀不定。故別。別列也。文殊師利者是出家菩薩。今雲梵音曼殊室利。此雲妙吉祥。鴦掘摩羅經雲。是北方常喜世界中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也。跡履因位。紹灌頂位。故名法王子。藥師經雲。曼殊室利童子。故似在家。然不違之。號假施設。不必如義故。
經曰天龍以下。第三列常流眾。言天龍者。一雲一龍二天。今雲常流眾者即八部眾。謂一天二龍三藥叉四揵達縛五阿素落六揭路荼七緊那落八摩呼洛伽。
經曰一切大眾以下。第三總結。一者盡際辭。切者普遍雲。謂十三眾類非一故。雲一切也。
經曰爾時世尊出廣以下。第二辨演法獲利。此中三。初現相。次說法。後得利。是初也。世尊者即釋迦如來。出舌者。表授彌勒記。濟度有緣類不妄語也。放千光明者。表小千界各有化佛。破眾生暗故。各有千色者。表中千界各有千佛也。有無量佛者。表大千界當來時有百億彌勒一時生也。
經曰是諸化佛以下。第二說法。此中二。初重化佛說法。二應佛說法即釋迦也。是初也。清淨者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現行故。或初地以上證性淨理。伏諸惑故。言甚深者。圓得分得。如次得故。不可思議者妙義。超分別心絕言說道故。陀羅尼者此雲總持。義作四門。一釋名。二辨體。三問答。四釋本文。
言釋名者。即念慧等能總合眾德。識明達記不忘。以略含廣。名總持。
第二辨體者。昔來三解。有說以定為體。謂智度論雲。定得智火能持故。有說念為體。彼論雲。念力故持令不失。有說以慧為體。彼論雲。若菩薩心中名般若。聲聞心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羅尼。今以念定慧為體。謂喻伽論雲。妙陀羅尼。略有四種。一法二義三呪四忍。此中景法師雲初三唯後智為體。後一正體智為體。今雲法義二以念慧為體。呪一種以自在定為體。謂定力令有神驗故。忍一種以慧為體。謂無分別智能忍無生理故。
第三問答者。問准智度論。既說定慧念三名陀羅尼。如何三家各談一耶。答彼文意者。定為體者。即念慧為方便也。念為體者。定慧為方便也。慧為體者。念定為方便也。問若慧亦陀羅尼為體者。何故智度論雲三昧共實相故能生陀羅尼。答智未必能總持。總持依定而成辦故。不違彼文也。問智等三名總持者。應說相應法。何故智度論雲。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答三法皆通現種。種即不相應。現即相應故。
第四釋本文者。言諸者有二義。一法義非一故。二空有非一故。言法者亦有二義。一總持自體即有軌持義故名法。總持即法。故持業釋。二詮陀羅尼之教名為法。陀羅尼之法。故依主釋。
經曰所謂以下。四陀羅尼者。基師雲。初二者有空對。謂初解有後解空故。後二因果對。謂於因無果故。名大解脫。解脫即無相故。或可第三即四無礙解。以化外故。第四即福慧。以內德中解脫故。今雲法義二總持名阿難陀目佉。以對教持義故。忍總持名空慧。以忍無生理故。呪總持名解脫。解脫障縛無災患故。如是四種總持深妙。二乘及新學菩薩非所知。非所得故。名無礙性也。
經曰爾時世尊以下。第二應佛說法。問化佛何故談說甚深陀羅尼門。答彌勒菩薩為得深陀羅尼門故問應佛說陀羅尼既足。何故須重化佛說。答應化所說不虛為證故故。法華經猶恐他疑故。多寶佛塔踴為證而說。又金光明經恐他不信。故四佛現令信命。此亦爾也。百億者。基師雲。法義兩總持差別。今雲。既經唯言百億。而不簡忍呪故。通四總持差別無失。或有經雲百萬億。或有經雲百千萬億。恐非也。以諸講者皆釋百億故。
經曰說此陀羅尼已以下。第三得利。約實所餘眾生亦得益。而彌勒最勝故不說餘眾生也。問何故彌勒集眾中不列。答波離慶喜在眾中而不列。是等皆舊眾故不列也。坐起者表所得定。整衣服者表四威儀。以七支戒德滿故。叉手合掌者。表心與境冥理而神會是照真俗智滿故。住立佛前者。表證三昧故其心不動。
經曰爾時優婆離以下。第二聖教所說分。此中二。初廣辨外果殊勝。後廣顯內果莊嚴勝。初中三。初發請。次如來廣答。以結勸生彼。是初也。優離者近護皆訛。今鄔婆離。此雲近執。謂佛為太子時親近人故。太子執事之臣。此近執見彌勒住立。乘斯起請。毘尼者反戒。是訛也。今雲毘奈耶。此雲調伏。謂控制三業。或除諸煩惱故。謂五分律第五。雖非正授彌勒記。而顯龍王事說彌勒出時年數故。經藏者阿含等經。當生何處者。舉今徵後生處也。生何國土者。舉今徵後生處淨穢。真諦雲。阿逸多者姓名。今雲阿逸多者。是凡夫果報號。此雲無能勝也。彌勒者補處名。從果為號也。凡夫身者。近執下器。情狹小乘故。以已所知故。菩薩三大祇劫猶是凡。樹下三十四念方成聖者。未斷諸流者。既凡夫不斷三流。其三界中何處生。
經曰佛告優婆離以下。第二如來廣答。此中二。初勅聽許說總答。後具申勝報別答。是初也。言如來者。十號中第一號。涅槃經雲。如過去佛所行乘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涅槃。故云如來。應供者第二號。謂已永害煩惱賊故。不復受分段生故。應受世間妙供故。正遍知者第三號。謂正遍知故名正遍知。具三種智。知空有故。此三號如次斷德恩德智德也。阿者無也。耨多羅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菩提者覺也。若智度論雲。菩提有五。一發心菩提。謂在生死海。始發菩提。有說在十信。即非也。十信已入初僧祇故。二伏心菩提。謂十信已去漸伏煩惱故。三明心菩提。即前七地得無漏慧明。四出對菩提。即八地已上以出有無對無生忍位故。五無上菩提。即如來果。果復有二。一實菩提。即畢竟轉依。二應菩提。即權時轉依。今此雲菩提記者。即應菩提也。
經曰此人從今以下。第二申勝報別答。言提捨此經佛答文略有六觀。一天中勝報觀。二人間歸寂觀。三上升兜率觀。四下降閻浮觀。五眾生大依觀。六菩薩廣攝觀。今此答文中唯有初觀。即觀一生補處及十善勝報。約文為二。初答生處。後答淨穢。是初也。十二者。應雲此人說此經已後十二年命終生天。然十二年講者不同。一雲。維摩四年。法華七年。涅槃一年。名十二年。以說維摩經第一年時說此經故。一雲。說維摩經五年。法華七年。名十二年。說般若經第二十五年說此經故。一雲。說維摩經第三年時說此經。何故者。外國集經傳雲。如來滅度時。文殊弘廣彌勒三菩薩。共闍毘佛身。二月十五日入涅槃。即此年夏三月。集經時雖在三菩薩。而弘經時唯有弘廣文殊。而彌勒無故。謂七月十五日集經已訖。從八月乃至第二年二月十五日弘經法。是故維摩二年法華七年涅槃一年集經一年弘經一年合十二年。雖有三解。而無聖教。取捨任意。然彌勒命終二說。一雲。佛滅後方命終。既雲結集時有三菩薩故。一雲。法華會中雖有彌勒。而至涅槃會無彌勒號故。故先如來命終。然結集時為悅眾故化現耳。不爾違長阿含經阿難序雲。彌勒在兜率中。而佛涅槃時下結集闍毘故。後說為勝也。又大集經第四雲。佛告於此眾中誰我滅度我法令久住。乃至下說言。佛世尊滅度。彼兜率天上。廣宣如是無上經典。又則彼經第一雲。得佛道始十六年說此經。是以明知彌勒菩薩者佛成道第十六年時已生兜率天也。又菩薩處胎經第二雲。佛告彌勒。如是天中未得神通。彌勒白佛言。有成熟者。有未成熟者。又增一經第一雲。辨結集法時眾集雲。梵天帝釋四王諸天下降。彌勒兜率來集。故知彌勒先佛入涅槃生彼天也。既爾二解中第二說為勝。問何故補處菩薩要生第四天。答智度論第三十八雲。無色界中無形。不得說法故。色界中雖有色身及說法。而染禪味。不能大益眾生故。下三欲天深厚結使故。上二天結使薄而心濡不利故。故第四天結使薄及利故菩薩是中住也。又若從人生人成佛者。人則起慢。諸天不信。若從人生天成佛者。不應受化天故。故唯從兜率耳。
經曰爾時兜率天上以下。第二答淨穢。此中二。初廣辨廣麗。以答淨穢。後結所因歎勝。初中三。初五億天子造外宮。次一大神作內法堂。後五大神嚴二宮。是初也。五億天者。是菩薩所變化。為預莊嚴故。約實雖具修十善而受天報。其施勝故偏說也。一生補處菩薩者。奘師雲。梵雲彌底履。此雲慧行。又利支。舊雲彌勒皆訛也。此菩薩今身死生兜率。過多數死生。還生彼天。最後死而生人方成佛。名一生補處。問彼天中多死生。云何一生補處。答秦雲。薩婆多雲五百菩薩。正量部雲千菩薩。雖兜率天有多死生。而剡浮提。並各有一生。故名一生。不言天中一生。謂五百菩薩。次第生人中。唯有一生處。無餘生故。大乘雲三說。一雲。天身名為一生。其人生名為後身。如大般若經第七雲一生所繫都史天菩薩故。一雲。人身名為一生。更受人生方佛故。故解說經雲觀音文殊名一生補處故。一雲。人天多身合名一生。如極七反故。今初說為勝。以一生及最後身善說故。然聖教不定。謂或有聖教。設天身名最後身。如佛地論第七雲都史多天後身菩薩故。或有唯天身而名一生。名最後身。如菩提資糧論第一雲。一生所繫菩薩者入兜率天。最後生菩薩者住兜率陀。或有唯人身名最後身。如喻伽四十八雲最後身者。謂諸菩薩。於此生中能現等覺。或有唯人身而名最後及一生。如智度第四十所說。如是諸教既有多門。各談一邊故不違。問好說中天身名一生者。何故智度論三十八雲。三生菩薩唯生兜率。答雲。三生者以最後生逆數故。謂一最後生。二天生。三人生。此後人生。若死已定生兜率故。身栴檀者。栴檀香其色通赤白。摩尼者如意珠也。問彌勒天宮為恆有不。答。一雲恆非有。若恆有者。便違經雲五億天更為彌勒造宮殿。一雲。菩薩天宮賢劫常有。以千菩薩同生彼宮故。今初說為勝。問若爾釋迦生天時誰造宮。答更無作令莊嚴。然應物非一。不致疑。是故佛本行經第五雲。護明菩薩生兜率時。諸天宮殿自然莊嚴。大心眾生者。彌勒示在因位故。同眾生也。化成供具者。四事供養名為供具。或則寶宮名為供具。
經曰作是願已者。辨願遂。則有十重。一宮二園三寶四光五華六樹七色八金九天女十音樂。謂凡夫生彼天十八善根故。今此菩薩十力增上所現故。宮有十重莊事也。法輪之行者所詮義也。輪者能詮教也。頗梨色者紅赤。其一切寶色。皆此所含也。婉轉垣牆六十二由旬者。為治六十二見故。十四由旬者。為治十四不可記事故。由旬者訛。今雲踰繕那。此雲合。謂藏論雲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俱盧舍八為一踰繕那也。言五百億龍王者。內顯五力。伏四魔故。
經曰爾時此宮以下。第二辨一大神造內法堂。此中三。初大神發願。次所願果遂。後諸天覩勝發願往生。是初也。牢度跋提。此雲惡主。以治惡主故。謂夜叉。天相似。冥潛難測名神。神中最勝曰大也。由菩薩增上力現。一大神者。表無漏智能起妙土。
經曰既發願已以下。第二所願果遂。此中五。一作宮。二作園。三作坐。四作柱。五天宮天女寶色皆同。是初也。瑠璃者碧色也。頗梨者紅色也。額上珠舉碧紅二色為首。餘眾色類一切皆具足也。紺者。說文言帛染青。今此雲紫紺。摩尼者青而含赤色珠也。四十九重者。為表彌勒超度四十心及初地等前九地。今跡在第十故。九億天子者。為表能超因品九品故。然方便時由信等五根成熟故。雲五億天女也。四弘誓願者。七佛經曰。一覆度一切眾生如橋船也。二普含萬物如大虛。三願我身如藥樹聞者患苦皆除也。四願我成佛時所度眾生如恆沙也。菩提資糧論雲。一末度令度。二未解脫令解脫。三未蘇息令蘇息。四末寂令寂。此二經論雖異。一義中名別耳。故不違也。發無上道心者。發大乘心。有七因緣。如法印經雲。發菩提心有七種因。一諸佛教化。二見法欲滅。三眾生中起大悲。四菩薩教化。五因布施故。六為覺他故。七聞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此七中。初三發心真菩薩。能護正法。疾成無上覺。餘四發心。非真菩薩不能護持諸佛正法。然欲疾成無上覺也。今雲發心者。既因彌勒菩薩教化故。非真實也。
經曰時諸園中有八色瑠璃渠以下。第二作園。八色。謂赤黃青白紅紫碧綠也。為表能起律儀等八種律儀故。八味水者。一雲。前八色中皆具八味故。一雲。則功德渠中第四味中有八味也。以清輕冷等皆非味處故。化生四華者。青黃赤白也。水出華中者。八色水從華而出。四色華從水而生。水色交映如寶華流也。
經曰亦有七寶大師子坐以下。第三作坐。七寶者。稱讚淨土經雲。一金。二銀。三吠瑠璃。四頗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濕度揭柱婆。七牟娑洛柱婆。真諦雲。梵雲佛陀羅側。此雲黃色寶。則金也。梵雲栴陀羅乾。此雲白色寶。則銀也。梵雲吠瑠璃。此雲青色寶。燒不能破。是其金鳥翅卵也。頗胝迦。此雲黃綠色寶。智度論雲。過一千歲氷化為頗梨珠。真珠者。佛地論雲。赤蟲口所出。故珠體亦赤也。阿濕度揭柱婆。昔雲馬惱。真諦雲赤色寶也。牟婆洛揭柱婆。昔雲車渠。真諦雲紺色寶也。智度論雲。金出山石中。真珠出魚腹中。珊瑚出海中。真珠出蟲甲中。銀出燒石中。所餘諸玉皆出山巖中。如意珠出佛舍利中。謂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反如意珠。大乘論雲。七寶皆石所攝。問此七寶坐何故名師子坐。答智度論雲。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坐也。譬喻經雲。五百師子。聞佛出世化諸眾生。我當何喰。心中懷毒。住欲害佛。佛化殊妙座。在師子頭上而坐。眾人見名曰師子座也。高四由旬者表四德故。四角者表內具四無量。四蓮華者表外生。青色蓮也。
經曰時宮四角以下。第四作柱。四寶柱者表四十九重法堂之四柱也。梵摩尼者淨摩尼。或雲梵王如意珠也。
經曰如是天宮有億儀以下。第五天宮天女寶色同也。
經曰時兜率天宮以下。第三辨五神外內二宮之嚴飾。此中二。初總標。後別顯。是初也。謂內修五蘊妙用莫方。外感五大神其力無比也。問天有神者便應天中有餘道邪。答亦有無失。謂華嚴經雲。人生法有二天守護。一名同名。二名同生。天得見人。人不見天。天既通。所餘道中類可通也。既五道中各有五道。五五二十五道也。
經曰第一大神名曰以下。第五別明五。故為五段。是初也。內持戒故。由七支外雨七寶也。第二內修定故由水生德華。第三內修慧蘊故由慧說法利物。除無明嗅外雨香之。七迊者表除七漏。七漏如涅槃經說。謂見念等也。第四內修解脫故由勝解喜樂令離憂苦外雨如意珠。菩提意者。求菩提人也。第五內修解脫智見故。由智水故。外生正覺華也。或雲由五戒故所顯五神也。
經曰佛告優婆離此名兜率以下。第二結所因。歎處勝。此中二。初結因後歎勝。是初也。十善報應者。十善業能得五果。一異熟。二等流。三增上。四士用。五離繫。若委細說者。無漏得四。除異熟果。有漏得四。除離繫果。總約二種故。故言得五果。謂後當所說內身名異熟果。於一時間成熟五百億天得不退地名離繫果。彼此長壽等名等流果。此中外果有二。一增上。二士用。如瑜伽五十九說也。問此外果唯增上果。云何此中名報應。答勝果酬因。故名為報。遂其所求。稱為應。亦可彌勒權門所應故曰應也。勝妙者。對前勝因顯果故。
經曰若我住世以下。第二歎勝。小劫者。一雲飢饉等小劫。此解不然。飢饉等時極短。說凡夫果不可盡。況菩薩所有應。今雲日月歲數劫也。
經曰佛告優婆離若有以下。第三結勸生彼。生彼人雖無量。略有三類。一託勝所依為修妙行故。不厭生死者能生彼天。不同二乘厭生死苦也。二愛敬無上菩提心者。能生彼天。為聞彌勒所說大法故。不同樂小果者也。三欲作彌勒弟子者也。生彼天者修五因。一持五戒。二持八戒。三持具足戒。則出家五眾戒。總名具戒。以沙彌戒亦近大戒故。四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五修十善。如是修五因時實一一思惟。彼天上妙樂迴向發願方能生也。
經曰爾時優婆離即從坐起以下。第二辨內果莊勝。此中三。初發請。次廣答。後結勸生彼。是初請。請意有二。一問此沒。二問生彼。
經曰佛告優婆離以下。第二廣答。答中四。一答此沒。二答生彼。三住天壽量。四答已總結。初中初有七。一命終年月。二命終處所。三命終形相。四終後生相。五舍利形。六圓光神異。七天人供養。是初也。十二年者。表聞授記修十二住得度十二因緣也。二月者。春陽月植種時故。表聞法已發菩提心求佛果四德也。十五日者表除無明闇也。
經曰於波羅捺國以下。第二終處。波羅捺者。此雲江遶城。劫波利者。此雲捉髑髏鬼。婆波利者。此雲大護。是則本國本村本名。名生處也。謂釋迦生迦維。而俱屍那城中滅者。為表此染盡故。彌勒還大處身滅者。為表此染未盡故還生也。彌勒生處教不同。謂華嚴經入法界品雲。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我閻浮提南界摩離國內拘提聚落波羅門家中生。欲滅彼慢心故。化度父母及親屬故。於此命終生兜率。賢愚經第六雲。波羅捺王名波羅摩達。有補相。生一男子。則具三十二相眾好故。補相增悅。占相師。相師雲有大德相矣。國王聞已憂必奪我位。欲殺其子。然補相密遣婆波梨所令長養。今此經與彼二經不同。云何通耶。答賢愚上生語異意同。何以故。賢愚經寄父辨生。而不指生處。今上生經直指生處。彼國俗婦懷姙已還本家故。本則劫波利村也。華嚴經約異故。不可定判。是謂大聖隨機見不同生也。一雲。華嚴經指養處也。基師雲。賢愚經表生處。上生經指養處也。
經曰結跏趺坐以下。第三命終形相。結者交也。跏者重也。釋迦盡緣故右脇枕手入涅槃。彌勒染未盡故。二聖不同也。
經曰身紫金色以下。第四終後生相。身紫金色者。表當生最第一故則艶豔。言如百千日者。表常相之眾生癡破也。
經曰其身舍利以下。第五舍利形。釋迦破碎分舍利。彌勒全身舍利。不動不搖者。表佛法身本無生滅事也。
經曰身圓光中以下。第六圓光神異。三昧者訛也。今雲三摩地。此雲等持。謂此文意。定慧字與義二俱炳然。炳然者煥爛異名。首楞嚴者。此雲健行。唯佛及第十地菩薩所得。涅槃經雲有五名。一首楞嚴。二般若波羅蜜。三金剛。四師子孔。五佛性。謂意等持隨所化。雖通諸位。而今彌勒表等覺位故。言首楞嚴。
經曰時諸人天以下。第七天人供養。妙塔者。昔雲兜婆此。雲塔。訛語。今窣堵婆。此雲積聚也。
經曰時兜率陀天以下。第二答生彼。七寶臺者。七財飾。故則法堂也。師子座者。彼臺法王得無畏故。忽然化生者。四生中最勝故。謂餘諸天於父膝上忽而化生。然彌勒師子座生者凡聖異也。以菩薩離欲故。於蓮華上結跏以下。意表彼師子座上更有蓮華。是則一切佛座皆淨土。出生死淤泥也。結跏趺坐者。以左押右。降伏而坐。以右押左。吉祥而坐。說法者則以吉祥坐也。金色者。菩薩身如寶可重也。無量光三昧經雲。彌勒白銀色者。其體閻浮檀金色。而外照光。是銀色也。是故一切智光仙人經雲。彌勒金色。而白銀光校飾如白銀山也。釋迦毘楞迦摩尼者。此雲能現種種如意珠也。甄叔迦者。狀似赤瑠璃寶珠。一雲淨白色。一雲樹名。其華赤色似此寶故因為號也。以無量佛及菩薩者。心首表一切佛菩薩為伴侶也。十八變者。一振動。謂依定能振無量世界。二熾然。謂其身上發火其身下注冷水。舉身洞燃出種種焰故。三流布。謂光明遍滿無數世界故。四示現。謂隨其所樂示諸相故。五轉變。謂所有自相可變色物皆轉變故。六往來。謂隨所樂往來無礙故。七卷。謂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極微故。八舒。謂能舒一極微令如雪山王故。九眾像。謂一切色像為入自內身大眾令出故。十同類。謂隨其類不同彼故。十一隱。謂於大眾前百千變隱自身故。十二顯。謂大眾前還出故。十三所作自在。謂一切有情往來等所作事中皆自在故。十四制伏神通。謂一生菩薩所有神通。除佛所餘得神通。能制伏故。十五施辨。謂於諸有情能與辨才故。十六施念。謂諸有情於法失念能與億念。十七施樂。謂說法聽者得身心輕安樂故。十八放光。謂身放光無數界有情息眾苦故。或有經雲住天窓中。或有經雲住菩薩額。雖有二本。後為正。順經文故。謂辯菩薩天冠次即說故。豔雲者蔭覆之義。隨八萬四千根病致八萬四千教故。放八萬四千光也。雲屬上雲也。六時常說者。表彌勒演說法為天子也。不退者。一雲八地已上不退行。一雲十信已上不退。恐俱非也。以三乘凡聖皆聞此已得利故。
經曰閻浮提歲以下。第三住天壽量。閻浮提者訛。今雲瞻部。從此樹名。此間四百歲。當彼天一日一夜。數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天壽四千歲。慈氏窮天壽而下生。不中夭故。此經雲當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七千萬歲。若瑜伽論第四立世經第七卷毘婆娑等雲。此四百年為彼一日。以此乘則彼天四千年。當此五千七百六十億歲。何故與此經相違者。基師雲。以理推尋。人間四百歲為彼一日一夜。乘則彼天四千年。當人間五十七億六萬歲。然而西方億有二種。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門。計則相當。然於經億字上應加七字。其前六字置萬上。以理定應爾。恐梵本誦有差。又譯家自算處謬。不爾小一億五萬歲故。然此歲數四文不同。謂賢劫經雲彌勒五億七十六萬歲當下作佛。解雲。言五億者。即五十億。以千萬為億門成五十億故。以萬萬為億門成五億故。言七十萬者即七億。以十萬為億門故。六萬數同故。更不須釋也。雙卷泥洹經雲一億四千歲。今不相當此經也。一切智光仙人慈心經雲。五十億萬歲當於龍華樹下得成佛道。義如前已說。菩薩處胎經及賢愚經雲。五十六億七千萬歲。除其六字應雲七。其七字應雲六。其千萬者以百萬為一億門故。算六千萬者六十億也。義則不違。如是推究無謬失。菩薩在天壽量曾無中夭生在人間也。大成佛經雲壽六萬億歲。天盡其年人間長者。時宜現故。不同釋迦天盡其年人間早滅。化功意故也。處胎經雲。彌勒人間壽八萬四千歲。若依彼文。無可令彌勒下生及成佛益物義。如下生經雲。天利盡畢。人機復熟。故乃下生(基師作如是說)。一雲雜心論雲。彌勒菩薩人間五十七億六百萬歲。然後下閻浮提成正覺。賢愚處胎仙人經如前所引。又定意經雲。彌勒五億七十六萬歲作佛道故。若依千萬為億門。則為五十七億六百萬歲。當於雜心文。若依萬萬為億門。則五億七千六百萬歲。依定意經而言七十六萬歲。下算位誤也。謂七千為七十。六百六十故。其餘三經皆云五十餘億等者。並依千萬億門。但譯家煩有增減而已也。雖有三解。未盡理故。且作二難。一二聖不齊難。若彌勒百歲時上生至八萬咸時下生者。即於中劫纔過至半劫也。若釋迦人壽千二百歲時上生。稍減至十增至八萬。還減至百歲乃下生。則過一劫。是則位長於前。而皆彼天四千歲。人間五十餘億等云何相當。二聖教相違難。謂若釋迦逕多死生。彌勒於彼受小死生者。非俱受彼四千耶。又以三億敢會通者。佛本行經第三十八雲。伊羅鉢龍王白佛言。我何時脫此龍身得人身。爾時佛告。汝從今已去。過若干年若干億後。當有佛出名曰彌勒。又五分律第十五雲。同佛告此龍王言。當來過百億萬歲。有彌勒佛出生。汝爾時得脫龍身。既爾餘三億外更有何億會此教也。是故今更作一說。謂彌勒所化機宜不定。謂或有聞彌勒遲下生生信心。有聞慈氏疾下生生信心。或有聞慈氏疾下生種善根。是故下生時年久近分別。不可凡情即定其實也。基師雲。賢劫經雲。人壽千二百歲。釋迦始生覩史。人壽一百歲下生作佛。覩史天壽四千歲。人間當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人壽百歲慈氏生天。人壽八萬四千歲下生成佛。當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以此文推。劫減時長。劫增時短。故不可難言釋迦逕增減劫。何故彌勒唯增半劫。其歲數等彼天四千歲。何以故釋迦劫減千二百歲時上生。漸至百歲時下生。彌勒百歲時上生。增至八萬歲始下生故。故二菩薩在天時等也。今雲。此亦隨宜作是說。謂時雖久遠。欲令眾生生渴仰故。菩薩生彼天。雖逕多死生。而約最後所受生。且說當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也。所以得知瑜伽論第四雲。四大王眾天滿足壽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一年。彼壽五百歲。如是三十三天壽是黑繩壽量。以時分壽量成眾合壽量。以知足壽量。成號叫壽量。乃至極燒熱壽半中劫。無間壽量一中劫。是故彌勒在知足天。逕半劫餘。釋迦在彼天。逕一劫餘故。故逕號叫壽量時。已逕彼天無數死生。況亦半劫等中間。何唯受一生四千壽量耶。
經曰佛告優婆離是名以下。第四總結。言因緣者。為利眾生因緣故。命終後上生天也。
經曰佛滅度後以下。第三勸生彼天。欲辨修行生兜率天。略作五門。一辨修因人。二辨所修因。三見聖不同。四彰生得益。五還解本文。
言第一修因人者。有三類。一菩薩。二二乘。三凡人。初菩薩者。一雲。從初發心乃至法雲。此義不然。以八地已上永離分段。定不生兜率天故。故今解從勝解行地至遠行地。為供一生菩薩故。為聞法種善根故生彼天。次二乘者。發心求二乘道。而資糧未備。現身中聞兜率天極妙樂事。及聞彌勒號。仰喜故迴向心發願得往生。後凡夫者。有眾生雖受禁戒不能護持造眾惡業。聞彌勒名悔過發願。得往生也。
第二辨所修因者。諸經論因雖多。今且依此經辨彼無因。略有五種。一捨施因。謂聞是菩薩名。造立形像掃塔塗地香華幡等種種供養。發願欲生。則得往生。二防非因。謂一念須受八戒齋及修諸善業。一日乃至七日發願得往生。三離散因。謂當繫念行眾等持念佛形像發願得往生。四簡擇非因。謂讀誦經典稱彌勒名發願得往生也。五淨重因。謂佛滅度後四部弟子聞彌勒名發願禮拜。此人命終彈指頃則往生也。若唯論有五門。一禮拜門。依名禮拜一生菩薩求生天。二讚歎門。謂至心稱歎一生菩薩智慧光求生天。三作願門。謂發願願生彼天故彼修菩薩所行所成也。四觀察門。謂觀彼天上功德莊嚴及彼菩薩功德莊嚴並天眾功德莊嚴。五迴向門。謂不捨眾生。所作功德迴向群生共生天上故。若以此五門資前五因。必生彼天。
第三見聖不同者。聖有三身。一真身。則法報。二應身。則八相成道。三化身。隨時忽有。此中真身常寂無往來相。故生天者非所見。唯見菩薩應化二身。
第四彰生得益者。且依此經得益有二。一滅罪益。二聞法益。初中六。一歸依得益。如經雲諦觀眉間白豪則除九十億劫生死罪。二禮敬得益。如經雲若禮敬彌勒菩薩除百億劫生死罪。三聞名得益。如經雲但聞彌勒名不墮邊地耶見惡律儀。四滅罪得益。如經雲聞彌勒名合掌恭敬除五十劫生死罪。五聞稱得益。如經雲若一念頃稱彌勒名除千二百劫生死罪。六悔過得益。如經雲男子女人犯禁戒造眾惡業。聞彌勒大悲名五體投地誠心懺悔。速得清淨。第二聞法得益者有三。一聞法得益。如經雲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法不退無上道心。二遇聖得益。此中有三。一現值聖益。如經雲值彌勒故。二生值聖益。如經雲遇賢劫一切諸佛。三後值聖益。如經雲於未來得值恆沙諸佛。三授記得益。此中二。初彌勒授記。如經雲若歸依彌勒菩薩成佛見佛光明則得授記。後諸佛授記。如經雲於星宿劫值諸佛諸佛前授記。
第五解本文者。此中三。初觀生彼行。次眾發願。後結正觀。初中亦三。初修因往生。次勸歸聖得利。後歸聖滅罪。初亦三。初上品因生。次中品因生。後下品因生。初中六。一示修因。二教迴願。三正往生。四諸天讚歸。五生彼得益。六總結。是則初也。言修諸功德者。總表句也。威儀以下釋句。則為六事因。一談戒行。謂威儀不缺故。二敬塔行。謂掃塔塗地故。三供養行。謂名香妙華故。四等持行。謂眾三昧入正受故。五誦經行。六讀經行。此六行為三。初三為戒行。此中初即止惡戒行。後二則作戒行故。次一則定行。後二則慧行故。正受者定異名也。若修六五行。為上上品生因。若修三四行。為上中品生因。若修一二行。為上下品生因。問入正受行。即應生上界。何故為欲界因。答一雲。唯識論雲欲界方便亦有輕安故無失。今雲專修六行。其三業離諸散亂故同正受義也。
經曰如是人等以下。第二教迴願。
經曰命終之後以下。第三正往生。
經曰百千天子以下。第四諸天讚歸。
經曰應聲即禮以下。第五生彼得益。問隨觀一相應滅罪何故偏說白毫相光。答諸功德所成故。謂大集經第三十七捲雲。一切眾生三世功德及聲聞緣覺所有功德。佛始成時成熟一毛孔功德。如是展轉三十二相聚集百倍。成如來眉間白毫相故。滅九十億劫罪者。理實隨心勝劣。多少不定。今隨機宜而說耳也。
經曰如是等眾生若淨以下。第六總結。此中四。一得往生上。二隨從下生。三值賢劫佛。四值星宿佛。是初也。若淨諸業者三業淨。六事者上所說六事。
經曰亦隨彌勒以下。第二從下生。謂若六事行三業圓上品生彼者隨下生。初會聞法。
經曰於未來世以下。第三值賢劫佛。謂備善業及正見故。逢賢劫諸佛也。言賢劫者。娑婆世界五濁極盛難可忍。而千佛賢聖出世化導。故為賢劫也。
經曰於星宿劫以下。第四值星宿劫佛。星宿者。千佛當來世似列星故。莊嚴劫者。曾千佛彼劫中莊嚴故。然此三劫略作四門。一建立意。二佛出時。三劫次第。四解本文。
第一建立意者。問何故立此三劫。答觀藥上菩薩經言。爾時釋迦佛告大眾雲。我曾往昔。於妙光如來末法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歡喜。後教他人。他人聞已轉轉相教。乃至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深心敬禮。則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罪。其千人者。華光佛為首。至毘舍佛。於過去莊嚴劫中得成佛。此中千佛。拘留孫佛為首。至樓至。賢劫中得成佛。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至須彌相佛。於未來星宿劫當得作佛。
第二佛出時。問此主劫中既有千佛者。為一成壞有千佛耶。為逕多成壞劫耶。答真諦三藏雲。成壞空劫皆無佛出。唯於住劫有佛出。其二十劫中。前五劫無佛出。次五劫中。如其次第拘留含牟尼迦葉釋迦彌勒。彌勒後無量劫無佛出世。是故逕多成壞方千佛出生也。又若賢劫千佛莊嚴劫千佛各同在成壞一劫者。何故藏論雲過去莊嚴劫中千佛末後主佛。主佛中毘婆屍佛則九十劫中初劫出世。若尸棄佛毘舍浮佛則在第三十一劫出世。已後無佛。乃至第九十一劫。即賢劫為初。則拘留孫佛出世。既說莊嚴劫千佛逕多劫方足千數故。即以此為證也。玄奘三藏雲西方現判住劫二十中初小劫已有四佛出世。是故彌勒亦此初住劫。從減至增八萬歲出世。是故瑜伽論二十住劫皆有增減方為一小劫。若諸眾生機根熟有見佛緣者。一一小劫有千佛出亦無過失。況更有千九小劫。然前所引藏論者。百劫修相好業。九十一劫中前後佛出世等。是小乘所說耳。非大乘。大乘中不言三僧祇後百劫修相好業。不成為證。問所以得知大乘中三僧祇後百劫中不修相好業。答優婆塞戒經第一雲。我於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僧祇劫。燃燈佛所。滿足第二僧祇劫。迦葉佛所。滿足第三僧祇劫。解雲。若三劫後更有百劫者。釋迦不應迦葉佛補處。是故大乘菩薩。三劫外無更百劫也。約理實為論者。小乘雲。雖逕多成壞劫。而大乘宗在一成壞義無違。所以得知多成壞而為一成壞。則為賢劫量者。賢劫經第九賢劫千佛出世。雲能仁如來人壽百歲。賢出如來法氏如來妙御如來。此三如來人壽億歲。順觀如來人壽九十億歲故。解雲。若瑜伽婆娑等雲八萬十歲增減為二十住者。云何得言億歲九十億歲。以漸減無量歲時方應有此億歲等故。然智度論雲。前九十劫中初劫一佛出。謂毘婆屍(此雲勝觀)。第三十一劫二佛出。一名屍棄(此雲火)二名鞞怒婆[仁-二+付](此雲一切勝)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羅鳩喰陀(此雲冠頂)二名迦那含牟尼(此雲金仙人)三名迦葉四名釋迦。如是等諸經論。皆據隨轉理門也。問云何知一成壞劫。為賢劫量耶。答菩薩處胎經雲。如六天王等滿四天下。不如一大梵天功德。乃至壽命過賢劫。其命乃終。解雲。梵王壽命。既六十劫。而言過賢劫。云何得言多成壞劫。又智度論雲。前九十劫三佛出。後一劫有千佛出。解雲。後一劫者第九十一劫。劫初中四佛出。如前所引。言一劫者成壞為一劫故。
第三劫次第。問此三劫次第無間越不。答一雲。莊嚴劫望賢劫定應無間。是故藥尚經雲。莊嚴劫千佛最先成名仙光佛。最後成名毘舍佛。解雲。毘舍即前九十劫第三十一劫中佛故。此劫以後不說別劫。至第九十一劫方說賢劫。即知前九十劫以去。名莊嚴劫。若以賢劫望星宿劫者。謂說不定。謂大般若第九雲。佛告阿難雲。從此坐起無量苾芻。從此已後六十一劫星宿劫中。當得作佛。皆同一號。謂大幢相如來。解雲。若依此文六十一劫為星宿劫量。星宿劫前皆名賢劫也。賢劫經第十雲。普廣言。轉輪聖王即定光如來是也。其千子是賢劫中千佛。過千佛已。六十五劫當知無佛。然後有大劫量。大名稱劫。皆同斯劫取成正覺。過此劫已八十劫都無佛興。然後有劫名喻星宿。其八萬大臣。斯劫中取成正覺。過星宿劫三百劫亦無佛興。然後有劫名重清淨。其采女八萬四千。當於其劫取成正覺。解雲。若依此文。賢劫已後有大名稱劫。然後乃有星宿劫。八萬佛出世。問何故如是相違。答一雲。三劫量長短不定。謂星宿劫者總含多劫故。大般若經星宿劫初名星宿劫。故但說六十一劫為星宿劫也。賢劫經中星宿劫終名星宿劫。故隔多劫乃為星宿。約理實皆為星宿劫。是故白馬雲三劫。劫各千佛。千佛壽亦不等有長短。一雲。若依小乘宗。三劫未必無間越而成佛。善根小故。若依大乘。三劫定應無間。善根多故。謂成住壞劫如次名為莊嚴劫賢劫星宿劫。
第四釋本文。言菩提者。此翻覺。覺諸法故。然授記略作五門。一授記意。二授記者。三受記人。四時差別。五釋大文。
第一授記意者。如來授記。自其五意。一大師遠照。二因必得果故。三令他人起敬故。四不捨眾生故。五行位已高故。故須授記也。
第二授記者。佛有三身。一雲若授二乘地前菩薩記唯是化身。若授大地菩薩記通報身。今雲化身亦化大地菩薩。應身亦化凡夫二乘。若不爾。便違佛地論雲神力加而令暫見故。法身雖說法。說法與授記義有異故可言授記者必是化身及他受用身也。
第三受記人有五。如資糧論雲。一未發心。二共發心。三隱覆。四現前。五密意。前四受大乘人。後一受小乘人。解雲。未發心者。一雲當十信位。今雲不然。十信已前已發心。況十信。是故無始來未發菩提心。今如首楞嚴經雲。是人往來五道諸根猛利好樂大法。佛知是人過此若干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當得阿耨菩提心。言共發心者。一雲十解十行。今言。十信已前善法欲。以法名為發心也。隱覆者。十迴向至七地。謂若聞自授記。於六度行不起精進。若不聞更起精進故。然而欲斷。他人念此菩薩。幾時得菩提。疑故授記也。言現前者。若菩薩成熟出世五根。及得無生忍。住不動地時。非前非後諸佛現前授記故。言密意者。如法華經雲我等皆隨喜。大仙密意說授記舍利弗。我等亦當得成佛也。
第四時差別者。莊嚴論雲。時差別有二。一有數時記。二無數時記。解雲。前菩薩記中。初二為無數時。以行淺故。後二有數時。以行深故。若四劫中間增上及定性為無數時。以但通記故。應化及退菩提為有數時也。
第五解本文者。隨應應通有數時無數時也。
經曰佛告優婆離以下。第二辨中品生。此中二。一發願往生。二雖不願生一向聞名得益。是初也。
經曰但得聞是以下。第二雖不生得益。言闇處者三陰。邊地者即八難。邪見者則五見。惡律儀者則不律儀。對法論立十四種。涅槃經立十六。瑜伽論立十二等。開合不定也。正見者反邪見故。眷屬者反前惡律儀。不謗三寶者不墮闇處邊地也。
經曰佛告優婆離以下。第三辨下。品生。一謂設犯戒悔淨得往生也。言不退轉者。一雲。此下品人生彼天聞法。則入十信位故。今雲得不退因故不退。而非已得不退也。
經曰佛告優波離汝今以下。第二勸歸聖得利。多陀阿加度者翻如來。阿羅呵者反應供。三藐三佛陀者反正遍知也。
經曰佛告優婆離佛滅以下。第三歸聖滅罪。言十善行者。思念云為行。若重者為十善道也。見一天人者。隨遇一有情。即應念彌勒所思。謂有苦令離。無樂令得。惡者令除。善者令攝等也。一蓮華者。隨遇一法。則應念彌勒妙法。今且舉一有情一法則念彌勒。如是意者顯作上生因。除千二百劫罪者。彌勒大願力所致。是故但思中念人除千二百劫罪。若起身業而首不至地人者。除五十劫罪。若首至地人。除百億劫罪。此第三人日夜相續。長時身心等歸皆重故言設不生天者。生天業力未滿。未滿善因故。龍華三會發心。前三品修人者。業力得滿故。此唯修思勝劣故。差別也。問預造彌勒當成佛形者。從何境生福。答一雲。從未來境生福。以信未成故。若造佛及普菩薩形造者。有二義可解也。今雲不然。去來其現在所隔。是故從彌勒本地生福。
經曰說此語時以下。第二眾發願。此中二。初眾發願。後佛記生。是初也。百千匝者。為顯不離百千生也。
經曰世尊記曰以下。第二佛記生。謂乃至下品行者。一念稱彌勒名皆得生。況能修福持戒上品而何不生耶。
經曰佛告優波離以下。第三結正覺。
經曰爾時尊者阿難以下。第三歡喜奉行分。此中四。一問。二答。三時眾得益。四奉喜退。流通可准也。言他方者。或有經雲十方是。則善慧地菩薩聞此經得入第十地健行定。以此文證。化身化地上也。八萬諸天者。此方兜率天眾得益。非但當時發心。亦願未來隨生故。
彌勒下生經
編輯將釋此經。略有三門。一來意。二釋名。三講文。
言來意有二。一為化下品眾生故。謂彌勒生天雖得上品中品人利而下品人未得聖益故。二為顯人間教導故。謂天上教導雖先廣顯。而人間以七相教化眾生。猶未唱故。故上生後辨下生。
第二釋名者。有三對。一能說所說對。謂佛說者為能說。彌勒下生經者為所說。二能受所受對。謂彌勒為能受。下生為所受。三所詮能詮對。謂彌勒下生為所詮。經為能詮也。都言雖有八相。而復後七相皆在人間。對天故皆言下生。廣談下生聖化之事故。名下生經。則依主釋也。
第三講文為二。初略辨下人化益眾生。後廣辨下人化益眾生。謂下品人自有優劣故。故有此略廣。初中三分。一證信傳經分。二問答廣說分。三聞說奉行分。一雲。此經亦有發起序。謂爾時阿難至汝還就坐。為發起序。此解不然。無有餘經對問佛答文而名為發起故。初中有五句。若三句同別。
經之初句聞如是者。前經中先標所聞法故。先言如是。後曰我聞。今此經意。多聞總領如來所說法為表。故先聞後如是。或可錯語非一故。義亦無失。後句中雲五百人者。如中阿含經雲。佛告舍利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達。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比丘得慧解脫也。
經曰爾時阿難以下。第二問答廣說分。此中四。一阿難陳請。二如來許說。三阿難領旨。四如來正答。初中三。初儀式。二彰聖。三陳請。是初也。露右臂者。顯能解佛意也。膝著顯能領也。白世尊言以下。第二彰聖。即為二。初總彰。後別彰。是初也。言事者即指法也。當來等者指時。欲請彌勒當來化導事故。故須彰三通智也。縣鑒(音皆彌冥辨)。
經曰過去諸佛以下。第二別彰。此中三。初彰過去佛智。次彰現世智。後彰未來智。是初也。言姓者。毘婆屍佛出剎利姓。拘留孫佛出婆羅門姓等也。言字者即二十年名。言名者初生名。言號者十號也。弟子者聲聞也。補翼佛故名翼從也。言多小者。毘婆屍佛三會說法。謂初十六萬八千人。次十萬人。後八萬人。尸棄佛亦三會。初十萬人。次八萬人。後七萬人。毘婆舍佛二會。初七萬人。後六萬人。留孫佛一會說四萬人。含牟尼佛一會說三萬人。迦葉佛一會三萬人。釋迦一會千二百五十人。廣如長阿含第一卷也。言一劫百劫等者顯時智也。如婦人無近請佛經雲。第一佛般涅槃已來九十劫。第二佛般涅槃已來三十一劫。第三佛般涅槃亦三十一劫。乃至迦葉佛般涅槃已來萬歲者。解雲。七世佛中間前後遠近差別也。亦復知以下意顯知化眾。謂雀無近經。第一佛父名波漂剎利王。母名波頭末。乃至迦葉佛父名波羅摩達。母名檀那越等也。
經曰則能分別以下。第二彰現世智。
經曰亦復明了以下。第三彰未來智。
經曰欲聞其變以下。第三陳請。請五事。一神力變。二徒眾多小。三彌勒成佛。四依果莊嚴。謂境豐樂。五億世時。
經曰佛告阿難以下。第二佛許說。言彌勒出現者。正許佛問兼許時問也。國土豐樂也。弟子多小者。許弟子翼從也。
經曰是時阿難以下。第三阿難領旨。
經曰爾時世尊告以下。第四如來正答。此中二。初正問答。後勸修因。初中四。一答境豐樂。二答佛。三答徒眾。四答滅時。神變者答徒眾。弟子中兼故不別答也。初中亦四。一國邑莊嚴。二地土廣美。三人民相和。四王臣勝善是初也。久遠者說此經時。望彌勒出世時。逕五十六億萬歲故。雞頭者。奘法師雲。西方說王舍城是香芳城。未來有王名飼佉。所都大城名雞頭末。此雲慧幢。然即知雞頭末即是王舍城國界。一雲閻浮提國界。義亦無失。成佛經雲翅頭末即是也。言城者王居義。人民所居名為郭也。城似雞頭。故因為名雞頭末也。十二由旬者。雖受勝報而不出十二因緣故。七由旬者不雖七隨眠故也。街巷(音上桂下弘實上離下加屍於彌也)成佛經雲。有大力龍王名為羅屍棄。即是互顯也。羅剎鬼者此雲可畏也。成佛經雲大夜叉神者互顯。以彼城有夜叉羅剎二神故。寐後除穢者。其鬼者人眠後乃現詣惡穢爭令淨故。
經曰阿難當知以下。第二地土廣美。十萬由旬者。成佛經雲。是時閻浮提地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金光明經第六雲。閻浮提地。縱廣七千由旬者。今雲。彌勒初出時。四海水多減而地多增。故云十萬由旬。後漸久遠時。海水還增。地狹短故。十千及七千不違。若有違文。准此可解也。各據一方者。海水各退縮一方故。諸山消滅及平正如鏡者。約理實言其時亦有山石等。而對令故無耳。若不爾。違下文雲大迦葉住此山故。
經曰爾時時氣和適以下。第三人民相和。四時者春秋等四時。順節者八節。謂四時有二日故。即立春春分。立夏夏分。立秋秋分。立冬冬分。廣如淨度三昧經也。若人民行違天地。即四時氣不順時節。今其時人民相和故。百八患者。一雲百八煩惱。今雲不然。諸大乘經論。曾無說百八煩惱故。故今雲患即身病。謂百八者。苦樂捨通六境中即十八。十八通緣染淨即三十六。三十六逕三世故。又雲。瑜伽論雲百十種苦。即此經百八患開合異耳。可引論也。貪欲以下。意顯心內患也。不大慇懃者。懃者即數數。愍者即重。謂彼時煩惱薄輕也。人心平均者。無三毒故。皆同一鄉者。雖非一鄉。而無王都外異故。故上雲村落相近雞鳴相接。是即無嫉妬故。事訖還合者。成佛經雲。爾時有三病。一便利。二飲食。三衰老故。有疑人。若爾應同釋迦時。是故今須此說也。粳米者。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九雲。爾時雞頭城生自然粳米。長三寸。極為香美。尋取尋生。皆不見所取處。問彼時生喰熟喰。答長阿含經第二十一雲。自然粳米無有粳糩不加調和。其眾生便取食。故知生即喰也。所謂金銀等。文意雲。說此經時。眾聞自然粳米。而疑七寶自然不故。故佛說意七寶亦自然也。
經曰爾時法王出現以下。第四王臣勝善。此中二。先王勝善。後臣勝善。初中亦二。初辨正報勝。後依報勝可准也。七寶者。輪王但以散善所化導。故令所得果報人六欲天。是故成七寶而非六八也。言輪寶者金輪。謂成佛經曰金輪寶故。增一經雲。具足千輪東方來應。象寶者。增一經雲。是時象寶從南方來。有六牙。金銀校飾。能飛虛空。馬寶者。增一經雲。是時馬寶從西方來。毛青尾朱。行不移動。能飛虛空。珠寶者如意珠也。增一經雲。東方來。有八角。四面有火光。長一尺六寸。夜半照彼國界十二由旬。大成佛經雲長三肘。解雲。此亦有大小故。故無失也。女寶者。增一經雲。玉女。顏貌端正。面如桃華。不長不短。不白不黑。口優鉢華香。身栴檀香。謂王左右不失時節也。主藏寶者即守藏寶。增一經雲。輪王出世時便有居士寶。身體紅色。得天眼通。此居士白王言。唯願聖王壽延無窮。兵寶者即主兵寶增。一經雲。輪王出時。四兵自然來應。問輪王及其七寶一時滅死。答長阿含經雲。善見王忽然命終。如壯士一食飯。其王死七日。輪寶珠寶不現。所餘五寶日日命終。城樓觀等皆變為七木也。輪王命終。寶有瑞相。謂長阿含經雲。金輪寶於虛空忽離本處。輪迴速往白王。王聞已言王壽未滅。增一經雲。輪王命終後生三十三天。如今者。一雲如者夫也。今者現也。一雲今釋迦有四大藏。彌勒亦爾。故云如今也。乾陀越者。此雲他持。在北天竺也。伊羅鉢者是樹名。謂比丘析樹枝以受龍身。是故以業自樹也。諸珍物者。此四大藏各有四億小藏圍遶故。彌梯羅者。此雲等共。在南天竺也。係綢者此雲黃頭。是龍名也。須賴吒者此雲黑色。在東天竺也。寶藏者即賓伽羅大藏。此雲黃眼。是亦龍名。係綢波羅捺者此雲紅澆。因水目名。在西天竺也。蠰佉者。增一經雲。蠰佉大藏在波羅捺國。此四寶藏者。增一經雲。昔有長者有四兒。勸令歸三寶矣。不從命。即時父雇黃金。爾時父將兒詣佛問雲。此兒雇受歸依。得福不。佛答亦得。謂未來彌勒出世時。當守護寶為四龍王也。諸守藏人者。增一經雲。爾時典藏人名善寶。爾時伊羅鉢等四龍王往至善寶所。語曰。欲所須者我等相給。則四龍王以四藏寶奉上。善寶取四藏也。寶即奉上蠰佉王也。問何故彌勒時其七寶處處有。何今雲惠施貧窮。答約寶豐足。而對輪王故云貧窮也。樹上生衣者。長阿含經雲。欝單越土復有衣樹。謂菓熟時自然出種種衣。今引彼為例也。
經曰爾時彼王有大臣以下。第二辨臣勝。此中二。先辨臣勝。後辨妻勝。可准。言修梵摩者此雲善淨。梵摩越者此雲淨主。以王娘故成佛經雲。父名妙梵。母名梵摩婆提。乃是也。八四態者。女人內心諂媚相也。大本經雲。諸婦人八十四態。此經雲八四者誤也。太子五夢經雲。菩薩在樹下時。魔王欲試。遣天女三人。三人往詣佛。佛為說人穢病八十四態。如畫瓶盛糞。爾時女人等慚愧皆變成老母。
經曰爾時彌勒菩薩以下。第二答佛問。謂辨彌勒成佛時。正報身也。汎論諸佛皆有八相。一上天。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說法。八滅度。今此經中有四。一入胎。二出胎。三出家。四成道。是初也。准諸經論。菩薩住天將下生時。先觀四事。一觀時分。謂何時中應出世。即知人壽八萬歲乃至百歲等也。二觀處所。謂何方處應出世。即出閻浮提中印度也。三觀種性。謂出剎利或波羅門姓。四觀依器。謂出父母。觀此四事已。後七日下閻浮提生中印度也。今此中言父母者。顯觀依器。大成佛經雲。佛雖在胎如遊天堂也。
經曰應從右脇以下。第二出胎相。菩薩處胎經雲。我從右脇生。汝彌勒從頂上生者。蓋隨機說不定。又雲。約實彌勒從脇生。而歎尊勝故。具雲頂生也。
經曰爾時人壽以下。第三出家相。謂太子五夢經雲。彌勒生年三十得道。未曾作婚。必觀五欲過患。不樂在家。然賢劫經雲。彌勒有子名德力。此經雲五千年行嫁云何會。答大聖應物非凡小思境。是故生年雖三十。而示行婚以產德力。有何失。問女人年五千歲後出適者。何故成佛經雲五百歲出適。答一雲。阿含經大成佛經皆五百歲行嫁故。五千語誤。一雲。彌勒始出世時五千歲方出適。若久遠以後五百歲始出適。既有興衰。婚始亦有遲疾也。在家未幾者。年三十而得道故。
經曰去雞頭不遠以下。第四成道相。此中三。初辨成道。次剎土震動。後地神唱令可准也。成無上道果。大成佛經雲。詣道場。彌勒即自剃髮出家學道。即是日初夜降四魔。成無上菩提者。解雲。此經意約降魔終時名夜半。不違也問佛不曾唱雲吾成道。由何因地神知成道。答是地神亦如來所示現也。問准餘宗。菩薩生時聲唯至欲界他化自在天。成佛道時聲至色界究竟。轉法輪時聲至梵天。云何今此經但言成道聲至梵天。答彼意言者。菩薩生時受欲界身故唯至第六天。成道時作三界主故逕色究竟。轉法輪時由大梵請故至梵世。然今此經意。二定以上無自地語聲。故順言至梵世耳也。
經曰爾時魔王以下。第三答徒眾。此中二。初三會眾。後十想眾。初中二。初說法眾。後結名姓。初中二。初正辨初會眾。後乘答神變問。初亦二。初說法。後釋疑。初中為六。一魔王眾。二長者眾。三國王眾。四大臣眾。五佛母眾。六剎利眾。是初也。言魔王者。欲界第六天也。生天之論者。一雲十善也。一雲即前施戒。總名生天之論也。出寶為妙者。修五欲不淨想者生上界為寶也。顯說世間法也。爾時彌勒以下文意顯說出世法也。苦者苦諦也。習者集諦也。滅者滅諦也。道者道諦也。塵垢者。瑜伽第八十六雲。見所斷煩惱纏為塵。彼煩惱隨眠為垢也。法眼淨者。四諦中忍智也。
經曰爾時大將以下。第二長者眾。此中四。初魔王勸出家。二長者請佛佛為說法。三聞法得益。四長者出家。略結時眾可准也。善財等者。善來得戒也。
經曰是時蠰佉以下。第三國王眾。言初中後善者。彰其教。謂始聽聞時生歡心故為初善。修行時無難艱故為中善。終至究竟果故為後善也。義理深邃者。彰所詮義。邃者以無相法與合故名邃也。立太子者。太子立為王紹。賜剃頭珍寶者。剃頭師及珍寶賜於太子。又以珍寶與梵志。是故阿含經雲。賜剃頭師寶。復以雜寶與諸梵志也。時八萬四千以下。意顯王出家得果也。
經曰是時梵摩大長者以下。第四大臣眾。三結者。一身見。二戒取。三疑。約實永斷三界見惑。而此三結障道增勝故偏說。身見不樂解脫。戒取執著耶道。疑不進修故。盡苦際者。表得七生邊際故。阿含經雲。今此眾中最小比丘皆見道跡不趣惡道。極七生往反必盡苦際也。
經曰是時佛母以下。第五佛母眾。問所將眾皆得無學。云何佛父母唯得初果。答為久住世流通佛法。故不須證無學果也。
經曰爾時諸剎利以下。第六剎利眾。剎利者分田主。此義如藏論也。越次取證者有二。一漸。二頓。頓即初果而越中二果得羅漢。漸即凡夫倍離欲及令離欲入見道倍得中二果。阿含經或有不越次取證者。今此經略故不說。問何故阿難不越次取證者。答慶喜是到彼岸性。助佛宣說一切法若相若性真實義故。名奉法人。既作佛事。教眾生故。不順世間不可樂想。以是義故。到彼岸人一切皆得四沙門果。
經曰爾時彌勒以下。第二釋疑。疑雲。初會眾皆得聲聞果。既爾彌勒唯說聲聞乘教。是故顯三乘教說也。
經曰如我今日以下。第二乘答神變問。謂山門開示事即神變力故。此中一雲。如來初會中說迦葉變事也。然而成佛經。三會已後辨此神變者。捨家隨語勢便在後而說。今雲。若爾如來三會說法應有間絕故。應說慈氏三會度人已。眾生漸有懈怠故。往狼跡山開彼上門。如智度論雲。彌勒佛三會已訖。將諸大眾。往彼山頂。示大迦葉骨鎖身。大眾遂起精進心。然而今此經在初會答神變者。捨家意樂故。故不違也。約文為二。初標名彰德。後正答神變。此初也。頭陀者。古言小欲者訛也。今雲除棄。謂由小欲行。除棄貪欲故。若具有十六。謂衣中有四。食中有六。處中亦六。言衣中者。一糞掃衣。二毳衣。三納衣。四三衣也。食中六者。一乞食。二次第乞。三作注餘食法。四一坐食。五一揣食。亦名節量。六不中後飲漿。謂若下品行者。雖出家。以種種耶命為自活。若中品。雖離前過。而受僧食施主別請食。若品不受僧食施主食唯行乞食也。處中六者。一蘭若處。二塚間。三樹下。四露地。五常坐。常坐者隨有草地便坐。常坐者。若行若立即大苦。若臥即甚樂。若坐則離二邊能長久。是故須常坐也。然而此經略故說十二。十二者。如四分律雲。衣中二。謂納衣及三衣也。食中四。謂次第乞食乞食中攝故。不飲漿即一坐食中攝故。處中六者同前說。合為十二也。涅槃經立十頭陀。如彼說也。
經曰爾時迦葉去以下。第二正答神變。此中二。先捨家標儀式。後正答神變。是初也。問四威儀中皆得修善。何故偏說結坐。答是賢聖常威儀及順善品。而不共外道故。正身者即安坐義也。正意者正願。正願者是順善品義也。係念在前者。繫念念自面對義。何須對面者。無始時來男為女色女為男色。多分依面故。今觀自面者欲伏煩惱故。迦葉雖無煩惱。而遊觀大法故作此坐儀也。
經曰爾時世尊告以下。第二正答神變此中三。初佛以法衣授於迦葉。次迦葉領衣入狼跡山。後迦葉衣上彌勒。是初也。向八十餘者。若上經為例者即有二義。若維摩在初年中說此經者。年唯三十八。云何可言向八十餘。若說般若在終年中說此經者。年三十七。亦不可言年向八十餘。今雲。雖無聖說明文。而此經者在上生經前說。若不爾上生經指下生經語。又阿難初生即佛成道日。二十五年方作侍者。而在此會請問。明知若五十年若五十五後時說此經也。何故偏勸四聲聞者。迦葉頭陀行中能苦行故。若屠鉢歎者能降伏外道故。賓頭盧者不毀禁戒故。羅雲者讀誦不懈故。若大成佛經雲勸者有二。謂衣及法。今此經略而不說也。由我遺化得盡漏者。勸迦葉助彌勒化我遺晚機弟子也。
經曰摩竭國以下。第二迦葉領衣入山。彼山者即耆闍崛山。又有經狼跡山者。猶是崛山少分也。若智度論第三十五雲。大迦葉入王舍城乞食。食已未久登雞足山。山有三岑。如仰雞足。尊者入中結趺坐。作誠言。願我此身納鉢杖久住不壞。乃至經五十七億俱胝六十百千年慈氏正等覺出世時。施作佛事。發此願已尋般涅槃。時彼三岑便會成一。掩弊尊者巖也。
經曰又彌勒如來以下。第三迦葉衣上彌勒。此中二。初彌勒示彰。後彌勒受衣。是初也。鬼神開門者。智度論雲。彌勒佛以足指扣開耆闍崛山。時迦葉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禮彌勒足。上昇虛空。現變如前。即於空滅身。然此經中鬼開者。鬼神從佛行故。故不違也。釋迦禪窟者。阿含經雲迦葉靜窟。解雲。年舉者。古時釋迦禪室故。又可此經誤也。得法眼淨者。善根已熟者也。或有眾生者。未熟善根。故不得聖果。唯見迦葉骨身也。亦由四事因緣者。由釋迦四攝事所成熟。謂一惠施。即此施也。二愛語。即此仁愛也。三利行。則此利人。四等利。即此亦同。善生經如是說。
經曰爾時阿難彌勒以下。第二彌勒受衣。梵音僧伽胝。此雲大衣。今雲僧伽梨謬也。大成佛經雲。彌勒取釋迦大衣右手覆及裁。覆左手而不通。以彌勒大其衣小故。星散者現十八變事已忽無故。佛本行經雲。迦葉入無餘涅槃者。約實入滅定。而入無餘者。現同法者也。敬正法者。顯敬教法也。成無上正真道者。顯敬證法也。
經曰阿難當知以下。第二會也。行事供養者。大成佛經雲。行四事供養。謂前施仁等也。
經曰又彌勒以下第三。會也。智度論雲。初會九十九億。第二會九十六億。第三會九十三億。賢愚經雲。初九十三億。次九十六億。後九十九億。解雲。聞機不同故。又是先所度聲聞弟子其大根性。雖前佛所化。皆三會後得無生忍故。無爾許也。
爾時比丘以下。第二結姓名。
經曰爾時彌勒以下。第二辨十想眾。此中三。初正說十想。次眾集所以。後時眾得益。是初也。此中想者。以慧為體。智度論。無常想者。即聖道力名。或言四念處。或言四諦。或言無常想故。若相從者。亦想數為體也。如念住以定慧為體而名念住。此亦爾。皆以慧為體。而隨義門說十想也。此十想中。前九想對治四倒。後一想對治貪著。前九想中。初一想治常倒。次一治樂倒。次二治我倒。無我想治我見。空想治我所見。餘想皆治淨倒。以是義。修習十想盡流心得解脫也。謂由過去佛說故。今彌勒時盡漏解脫也。
若此眾中以下。第二眾集所以。此中二。初長行答徒眾問。後頌其答長行。此中十三事是皆示通三學。謂後言梵行八音即戒學也。四等心即定也。住出誦等則慧學。若初雲梵行通三學也。言四等心者四無量定心也。善本者三善根也。此十三事。皆通三會值彌勒因。言八關者受八戒故。
經曰是時彌勒以下。第二頌。此中三。初捨家長行起。次彌勒正頌。後釋迦結。約頌有九行。分為二。初七頌別長行。顯二頌總結也。心原本者三善根也。意無若干想者。顯無散亂心。或契經者脩多羅。善習者毘尼。法本者阿毘曇藏也。
經曰阿難當知以下。第三釋迦結也。
經曰爾時眾中以下。第三時眾得益。者數名。謂佛本行集經言。百百千為千萬。千萬百為十億。十億百為千億。千億百為萬億。萬億百為千萬億。千萬億百為十兆。十兆百為千兆。千兆百為十萬兆。十萬兆百為十京。十京百為千京。千京百為十萬京。十萬京百名為姟也。前九十六億等。顯三會得阿羅漢人等。今雲姟者。三會得初果人等也。
經曰彌勒如來以下。第四答幾時住問。此中二。初立戒時。後住法時。是初也。無瑕穢者清淨無犯。若增一經雲。毘婆屍佛百年清淨無犯。釋迦佛十二年無瑕也。
經曰彌勒如來以下。第二住法時也。
經曰其有善男子以下。第二勸修其因也。爾時阿難以下。第三聞說喜奉行分也。
佛說彌勒成佛經
此經將釋。略作三門。一辨來意。二釋題目。三正解本文。
言來意有二。一為廣顯彌勒人間弘化故。二為化下下遲晚流令得度脫故。何以故。前略雖示慈氏如來下人教化。令上中人殖善本。而未廣辨慈氏威力令最下根智祈聖心故。以此二義。下生經次說此經也。
第二釋題目。若依別本。有其七名。一名一切眾生斷五逆業障報障煩惱障修習慈心與彌勒共行。經二名一切眾生聞彌勒佛名必勉五濁世不隨惡道經。三名破惡惡業心如蓮華定見彌勒佛經。四名慈心不食肉經。五名釋迦牟尼以衣為信經。六名有聞佛名者決定得勉八難經。七名彌勒成佛經。雖有七名。而第七為本。故今此經用第七名。此中彌勒菩薩坐龍華下。見其寶臺毀懷。即修無常想示得正覺。故名成佛。成佛之經故依主釋。恐濫天等所說故。故名佛說也。
第三解本文者。大成佛經雲。佛住摩伽他國波沙山中夏安居。因舍利弗請而說。今此經中略而不說。然猶有三分。一鶖子發請分。二來酬答分。三大眾奉行分。初中二。初讚請德。後述請辭。是初也。
言舍利者身也。弗者子也。從母為名也。此人英慧超類。性來聞一解千。故名大智。是彰內德也。能者善巧別言。謂善隨物機巧宣法化故。輪者見道也。法者利人也。轉者度他相續故。隨者正轉於前。鶖子受唱於後。故名為隨也。是彰外德也。大將者。內懷神謀。外揚威力平怨。故名大將。譬舍利弗內懷神力外揚辨才降伏煩惱怨故名大將也。
經曰白佛言以下。第二述請辭。此中二。初指本。後請廣說。是初也。大成佛經雲。前後經中所未說。甚違此經。一雲同本別譯。然所未說者譯者誤也。一雲別本別譯。故大先說。小後說之。此二說中初為勝。謂此經無證信序。必從大經出。是故知大經誤也。問前後經其指何。答一雲彌勒三經互為前後。一雲不然。於三經隨指何經名為前後者。前後者不可了故。應說此經以前諸處處經彌勒作佛事可得。故云前後。是故增一經雲佛在舍衛國說彌勒成佛事。又在迦毘羅國家珠師佛說彌勒成佛事。又如上生經中所引。佛昔於毘尼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如是前前諸教前後所說可引起問。是解最勝。順聖教故。此中二。初請今聞。後請當見。是初也。言功德神力者即正報。謂功德者福果也。神者智果也。國土莊嚴者依果。謂國土者體也。莊嚴者土想也。
經曰眾生以何施以下。第二請當見也。行何施得大富。持何戒得人身。修何慧得見佛。又解眾生見佛自有三品。故問此三義。是亦無失也。
經曰爾時告以下。第二如來酬答分。此中二。初受請。是初也。舍利弗四大海以下。第二答請。此中二。初答中聞請。後答見請。初中二。初答國土莊嚴。後答功德神力。初中四。一出體。二出莊嚴。三出都。四出主。是初也。謂釋迦佛世閻浮提地七千由旬。西八千由旬。東九千由旬。北十千由旬。彌勒時除三千由旬水故。增三千由旬地。故成十千由旬。如是四方皆增三千由旬故。是故今此中東西是長。長十千由旬。南北名廣。廣八千由旬。
經曰名華儒草以下。第二辨土嚴。城者州。縣謂處也。萬民雜居名為邑也。街衢方整名比丘也。八萬歲者。大成佛經雲八萬四千。解雲。彼經據初下生時說。此經久遠時。不違也。如言身量長十六丈。而賢愚經雲身長八丈。就初後時無過也。便利者內逼迫也。飲食者外惑苦也。衰老又遇身羸劣也。大成佛經雲無寒熱風太等病。九苦惱。阿含經雲。時人有九病。一寒。二熱。三飢。四濁。五大便。六小便。七欲。八飲食。九老。解雲無時節代謝寒熱故。大成佛經雲無寒熱等。而飲食中亦有冷熱。故阿含經雲有寒熱等也。五百歲者。下生經雲五十歲者通此文二說。如經第二也。大成佛經雲人長百六尺。今此中略故不說。
經曰是時有一大城以下。第三出都。此中二。初都邑莊嚴。後薗泉。初中二。初眾寶莊嚴。後災凶除滅。是初也。翅頭末者。此雲淨意。是即國之都城也。長者南北也。廣者東西也。大成佛經雲。八萬四千小城以為眷屬。翅頭末最處其中。今經略故不說之。言端嚴者。七寶所成故。殊妙者。樓臺壯麗故。莊嚴者。羅網覆故。是王所鎮故名都城也。軒窓者相司也。街者四交道也。巷者直道也。陌者東西道也。多羅屍棄者。此雲善護也。池近者在其城側也。淹(音暗實設又雲塵坐)。
經曰有大夜叉神以下。第二災凶除滅也。遜(音順實順)問彼時人命終後生何處。答大成佛經雲。欲死時行詣山林命終。後生大梵天及諸佛國。
經曰舍利弗我今為汝以下。第二辨薗泉。言八功德者。一輕。二冷。三軟。四美。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調適。八飲已無患(少門道善作此說)。今稱讚淨土經雲。一澄清。二清冷。三甘美。四輕實。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等。八飲已長養根大也。翠(音主為實他鳥而夫)鵞鴨。香山流水者。涅槃經雲。香山頂有無熱池四方流出味甘香也。一種獲七者。增一經雲。自然粳米者。初出時及久遠時不同。故不違也。
經曰爾時轉輪王以下。第四出主也。四種兵者。一車。二牛三象。四馬也。寶臺千頭者。千子所遊處故。形如蓮華者。寶藏涌地貌也。
經曰翅頭末城眾寶以下。第二答功德力。德力雖有八相。今五相。一入胎。二出胎。三出家。四成道。五轉法輪。其相雖五。今文即為二。初辨處勝。後辨人勝。是初也。
經曰其城中有大波羅門以下。第二辨人勝。此中二。初託父母受身。後厭世出家成佛。是初也。妙梵者父名也。婆羅門者姓名也。釋迦生王種中。彌勒生輔臣姓中。化眾生宜不同也。梵摩婆提者。此言淨道也。梵摩婆提者。還西國婆羅門姓。身長千尺者。千尺者計即百丈。爾時人身長半卑。謂五千十。古言掌與身十分一。若胸與身五分一。謂若人身長八尺。面及掌並八寸。胸廣一尺六寸。是故釋迦身長丈六。計十六尺。面掌並一尺六寸。胸廣三尺二寸。爾乃相稱。既彌勒身百丈。面應十丈。而今此雲二丈四尺者。恐傳經者誤也。
經曰彌勒菩薩觀世以下。第二厭世出家成道。此中二。先厭世出家。後坐道樹成菩提。是初也。
經曰坐於龍華以下。第二成菩提。此中五。一成道。二天龍雨華。三動世界怖魔。四放光引可度。五演梵音眾得益。是初也。謂樹枝如寶龍坐百寶華。故名龍華樹。依此樹下成菩提。故名菩提樹也。大成佛經雲。早趣出家即是日初夜降魔成菩提也。彌勒作佛經雲。到樹下坐。用四月八日明星時得佛。解雲。清且出家初夜成佛也。
經曰爾時諸天以下。第二雨華也。不現身者龍身可怖故。
經曰三千大千以下。第三動地怖魔。謂眾生長眠生死故。不動者不悟長。故須動也。
經曰佛身出光以下。第四放光攝生。
經曰爾時人民以下。第五演梵音眾得益。此中三。初在華林。次城邑。益後靈山益。初中九。一攝眾。二觀欲。三尋因。四彰師。五義學。六歸力。七合奉。八授道。九得益。初有十類眾。一人民眾。二王宰眾。三淨智眾。四長者眾。五外道眾。六大臣眾。七天宮眾。八太子眾。九彌勒親族眾。十無名眾。准可知也。
經曰彌勒佛見以下。第二觀欲。欲者欲樂也。
經曰是諸人等皆於以下。第三尋因。因者行也。此中有十行。一知法行。即讀三藏。三修福行。即修諸功德。三兩利行。謂衣食施他及自持戒故。四供佛行。謂幡蓋等。五修慈行謂拔苦故。六修悲行。謂與樂故。七修忍行。八修齊行。九修禪行。十智塔行。准可知也。
經曰善哉釋迦以下。第四彰師。
經曰而作是言汝等以下。第五義學。
經曰善哉釋迦以下。第六歸力。此中二。初既辨歸合力。後言釋迦牟尼佛為汝等以下。辨歸昔力也。
經曰彌勒如是開道以下。第七合奉。
經曰彌勒佛觀察以下。第八授道。
經曰爾時彌勒佛以下。第九得益。約實為論。諸佛化物不定。或一會或二會乃至十會無量會。然而三會者約一化終。前佛殘弟子。然長阿含經雲。毘婆屍佛三會說法。初會十六萬八千人次會十萬人。後會八萬人。尸棄佛三會。初會十萬人。次會八萬人。後會七萬人。毘舍婆佛二會說法。初會七萬。後會六萬。樓孫佛一會說法。即四萬。含牟尼佛一會說法。即三萬。迦葉佛一會說法。即二萬。我今一會說法。即弟子千二百五十。若依無近請佛經雲。惟衛佛初會十萬。次會九萬。後會八萬。式佛初會九萬。次會八萬。後會七萬。隨葉佛初會七萬。後會六萬。樓孫佛一會四萬。含牟尼佛一會三萬。迦葉佛一會二萬。我釋迦佛一會千二百五十。是其機宜不同故如是別說。
經曰彌勒佛既轉輪以下。第二城邑益。此中六。一率眾入城。二現神力。三天資上供。四人彰希奇。五魔王助道。六群生領悟。是初也。
經曰當入城時以下。第二現神力。
經曰釋提桓因以下。第三天資上供。此中二。初上供。後世尊入時以下偈讚。
經曰爾時天人羅剎以下。第四人彰希奇。
經曰爾時魔王以下。第五魔天助道。
經曰爾時街巷男女以下。第六群生領悟。
經曰爾時彌勒佛諸弟子以下。第三靈山益。此中為十。初門徒出。二明共登靈山。三為開神骨。四令眾驚奇。五雙讚師資。六稱德行。七顯昔留化。八辨今利人。九彰佛悲深。十令生故極。是初也。
經曰爾時彌勒以下。第三共登靈山。
經曰於山頂上以下。第三為開神骨。大成佛經曰。到崛山已登狼跡山頂。舉足大指踐於山根。是時大地十八相動。以手擗山。如輪王開大城門。時梵王持天香油灌迦葉頂。繫大楗槌法蠡。迦葉即從滅盡定覺。整衣服長跪合掌。持本師僧伽梨奉與彌勒。而作是言。大師釋迦牟尼佛臨涅槃時囑我。衣今奉世尊。
經曰爾時男女天眾以下。第四令眾驚奇。
經曰彌勒佛讚以下。第五雙讚師資。
經曰釋迦牟尼佛於大眾以下。第六稱德行。
經曰彌勒佛讚以下。第七顯昔留化。謂曾彼惡世能修至心。故為傳化骨身留也。
經曰爾時人眾見以下。第八辨今利人。成佛經雲。時迦葉即踴身虛空作十八變。承佛神力以梵音說。釋迦佛十二部經八十億人得阿羅漢。空而下說有為無常辭佛而退。身出水火入涅槃。是即初也。
經曰是諸人等念以下。第九彰佛悲深。
經曰令得具六神通以下。第十令生故極。
經曰爾時說法之處以下。第二答見佛。此中六。一辨道場量。二示佛神力。三讚佛壽量。四美佛住持。五正勸修因。六審令得見。此初也。
經曰其中人眾以下。第二佛神力。
經曰彌勒佛住以下。第三讚佛壽量。大成佛經雲。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而今此經雲六萬歲者。解雲彌勒佛壽雖八萬四千年。但受三分二。捨第三分二。萬四千壽故。故但六萬。如釋迦佛不受第三分但受八十。是故大集經言。諸佛皆捨第三分也。
經曰滅度之後以下。第四美佛住持。大成佛經雲。三像法世三萬歲。及彌勒入涅槃後起塔供養。今此經略故不說。
經曰汝等宜應以下。第五正勸修因。
經曰得見世間以下。第六審令得見。
經曰佛說是經已以下。第三大眾喜奉行分也。
三彌勒經疏一卷 憬興撰
全忠大德送施圓珍 (寬平二年閏九月十一日追記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