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作者: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6年1月29日
2016年1月29日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關於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
2016年1月29日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會議決定,批准《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前言

編輯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目標。上海「十三五」規劃既要為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重大貢獻,又要為上海未來長遠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以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理念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使規劃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加符合城市發展規律、更加反映市民期待,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是指導上海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

一、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

編輯

上海是2400多萬市民的家園,美麗城市、美好生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上海承擔着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國家戰略,肩負着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重要使命,承載着促進社會公平、提高生活質量的百姓期盼。「十三五」規劃凝聚着各方智慧,實現規劃藍圖需要每一位市民俯身耕耘。

1、發展基礎

編輯

「十二五」時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各種風險挑戰變化交織,上海從國家大局出發謀劃自身發展,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堅持以改革創新統領全局,加大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力度,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了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新提升,上海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經濟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經濟在轉型升級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2015年達到2.5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67%。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最終消費支出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60%。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3.9%左右。城市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7%。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步啟程。

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堅持先行先試,聚焦制度創新,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探索了新途徑,積累了新經驗,樹立了新標杆。實施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國資國企改革、教育綜合改革、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文化體制改革等取得突破。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外商直接投資實到金額820億美元,是「十一五」時期的近1.8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535家,比「十一五」末增加230家;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600億美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4倍。

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全面增強。「四個中心」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金融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上線運行,「滬港通」、跨境ETF啟動實施,上海金融市場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全國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達到18%左右;上海口岸貨物進出口總額突破1萬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保持在四分之一以上,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占全國的比重達30%,鋼鐵、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上海價格」加快形成;上海港國際集裝箱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機場貨郵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國際旅客吞吐量占全國機場的三分之一以上;經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明顯增強。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服務功能不斷強化,服務全國能力進一步提升。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深入推進節能低碳發展,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目標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完成燃煤電廠脫硫脫硝除塵、中小燃煤鍋爐替代等工程,全面完成黃標車淘汰,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完成。大力推進污水廠網建設和污染源截污納管,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超過90%。建成青草沙和東風西沙水源地,形成兩江並舉、多源互補的水源供應格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7.5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5%。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續增強。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統一,養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標準持續提高,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加強基層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均等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住房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居民收入增長快於人均生產總值增長,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2962元和23205元,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五年勇於實踐、不懈奮鬥,成就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為上海未來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2、未來五年發展環境

編輯

「十三五」時期,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步入新階段,上海發展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內依然存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突破,經濟全球化發展出現新動向,國際貿易投資規則正經歷重大變革,綠色低碳和包容增長成為共識,全球城市群的核心帶動作用日益突出,圍繞市場、科技、資源、文化、人才和國際規則影響力的競爭更趨白熱化。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但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未來發展,將成為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上海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攻堅期。「十三五」時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衝刺階段,也是創新轉型的攻堅期。上海要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趨勢,把握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繼續深度融合的機遇,在全面參與國際科技經濟合作與競爭中加快「四個中心」建設。要着眼於為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全面落實國家戰略,轉換發展動力,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發展水平。要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試、創新發展率先探索的機遇,走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

同時,要着力解決好制約上海發展的明顯短板和突出問題,主要是:人口總量和結構性矛盾凸顯,老齡化程度加劇,高層次人才比重偏低;資源環境底線約束更加趨緊,生態環境質量與市民期盼有較大差距;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面臨的挑戰增多,科技創新能力和活力明顯不足,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亟需提高;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需進一步優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壓力日漸加大;城鄉發展差距依然明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務較重,醫療、教育、交通、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瓶頸凸顯;城市發展的軟環境仍待改善,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需要提高,國際化、市場化和法治化水平需進一步提升。

面對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的深刻變化,上海加快推進創新轉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必須主動適應新常態、深刻把握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在改革中釋放制度新紅利,在開放中激發改革新動力,在創新中打造發展新引擎,在轉型中保持經濟穩定增長,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全體市民。

3、發展新理念

編輯

「十三五」時期,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抓牢發展第一要務,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基本要求是:

——必須着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群眾觀點須臾不能忘記,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優先導向,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責,用好市場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努力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必須着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必須堅定改革、擴大開放。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堅決破除各種體制機制弊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必須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始終把生態環境作為城市發展不可逾越的底線和紅線,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發展,用更高標準、更大氣力、更嚴執法,加強環境建設和污染治理,切實把科學發展落實到生態環境改善上。

——必須深入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始終把依法辦事作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樹立法治思維,完善法治保障,善用法治方式,維護法治尊嚴,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營造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環境,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

——必須全面從嚴治黨。以更嚴要求、更實措施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以更好的黨風政風和幹部隊伍作風推動改革開放、創新發展。

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使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切實轉變發展理念,更加注重強動力、增活力、補短板、可持續、促公平,更加注重結構性改革,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同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把協調作為實現更高水平和更高層次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協調發展中拓展新空間、提升軟實力;把綠色作為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要條件,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開放作為上海的最大優勢,深化推進對內對外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把增進市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全體市民更廣泛地參與發展過程,更多更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4、2020年主要目標

編輯

「十三五」時期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走出創新驅動發展新路,為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奠定基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建立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制度規範,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

——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

國際經濟中心:基本建成綜合經濟實力雄厚、產業能級高、集聚輻射能力強的國際經濟中心。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金融、貿易、航運和科創等重要功能有機融合、互為促進,創新發展能力和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創新經濟成為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確立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基本形成國內外投資者共同參與、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和具有國際競爭力、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監管和風險防範能力有效提高。

國際貿易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資源配置功能、與我國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貿易中心。基本形成在全球貿易投資網絡中起樞紐作用的重要城市,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離岸貿易能級進一步提高,基本形成與高標準國際貿易投資規則銜接的制度體系。

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建成航運資源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以長江流域為腹地的國際航運樞紐港,基本形成現代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和國際航空樞紐港,基本形成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形成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環境。

——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經濟活躍、法治完善、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城市安全、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市民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感受度進一步提升。

——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創新規律的制度環境,基本形成科技創新中心的支撐體系,基本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格局,創新人才和成果不斷湧現,基本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加快進入國際高科技園區先進行列。

到2020年的主要目標是:創新驅動整體提速,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高,全市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6.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到2020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萬元左右,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4.5萬元/人左右;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0%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左右;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0件左右,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40%。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機會更加充分,創業更加活躍,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5%以內,力爭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市民享有公平優質多樣化教育,平均期望壽命保持世界先進水平,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實現,城鄉發展差距明顯縮小,社會保障更加公平、更加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更為便捷高效,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乾淨。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高。重大功能性文化設施布局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文化產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文化原創力充分激發,基本建成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25億噸標準煤以下,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降低,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左右,水環境質量全面改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5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8%。依法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社會誠信體系更加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得到有效維護。

二、推進創新發展,激發發展新動力

編輯

把創新擺在城市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動力,充分發揮企業家、人力資本在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帶動產品升級和產業轉型,以擴大有效供給和品質提升滿足新需求,全面提升「四個中心」能級和水平,構建創新發展新體制,使創新經濟成為發展的主動力。

5、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編輯

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產業變革大趨勢、集聚人才大舉措,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以重大創新改革舉措為抓手,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形成國際性重大科學發展、原創技術、高新科技產業重要策源地和全球重要創新城市打好框架。

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頂尖水平,匯聚各類創新資源,力爭在基礎科技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依託張江地區已形成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爭取超強超短激光、活細胞成像平台、海底長期觀測網、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等一批科學設施落戶上海,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世界一流科研大學和學科,匯聚培育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和一流研究團隊。大力吸引海內外頂尖實驗室、研究所、高校、跨國公司來滬設立全球領先的科學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聚焦生命、材料、環境、能源、物質等基礎科學領域,發起設立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計劃。探索實施科研組織新體制,建立符合科學規律、自由開放的科學研究制度環境,探索改革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保障制度。

推進重大戰略項目、基礎前沿工程和創新功能型平台建設。聚焦國家戰略布局、上海自身有基礎、有望突破且能填補國內空白的領域,實施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高端醫療影像設備、高端芯片、新型顯示等一批重大戰略項目,實施腦科學及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一批基礎前沿工程,率先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競爭。在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醫學、高端裝備等領域,重點建設若干開放式共性技術研發支撐平台。圍繞技術轉移、成果孵化、軍民融合等領域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服務支撐平台。

加快推進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建立符合創新規律的政府管理制度,政府職能加快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改革政府支持方式,加大創新產品和綠色產品的政府採購力度。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統籌聯動機制,提高財政資金用於人力及軟投入比例,對基礎前沿類科技計劃,建立持續穩定的財政支持機制。擴大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構建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完善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歸屬制度,探索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普惠稅制。實施激發市場創新動力的收益分配製度,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科研人才收益的比例,建立職務發明法定收益分配製度,探索完善股權激勵機制和配套稅征制度。健全企業主體的創新投入制度,探索進一步擴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範圍,激發企業創新投入動力。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戰略新興板」,加快發展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探索設立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非營利性新型產業技術研發組織。改革藥品註冊和生產管理制度,試點推進創新藥物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

建設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着力打造全球化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推進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把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成為創新環境開放包容、創新主體高度集聚、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國際一流科技園區。把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推進楊浦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產城融合、學城融合,建設萬眾創新示範區。在嘉定新興產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半導體芯片和傳感器、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療裝備等領域產業研發平台。建設漕河涇科技服務示範區,打造臨港智能製造示範區。鼓勵各區縣因地制宜,主動作為,闖出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新路。

加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局面。激發企業家創新創業熱情,鼓勵敢於承擔風險、勇於開拓創新、志於追求卓越,推動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促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創新模式的支撐平台發展,打造專業化、市場化的眾創空間。研究探索鼓勵天使投資等創新創業的普惠稅制。發揮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鼓勵更多社會資本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天使投資和股權投資。探索開展投貸聯動等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形成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集聚活躍、科技金融支撐有力的創新投融資體系。健全科技中介等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培育一大批領軍型創新企業。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推進創新主體運用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的能力建設,提升知識產權質量和效益,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加強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推進上海亞太知識產權中心城市建設。

6、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編輯

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要求,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完善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製造業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0%左右,製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

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水平。以擴大開放合作、公平市場准入、創新制度供給為重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高品質轉變。增強金融業的影響力和輻射能力,強化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支撐。擴大信息消費,促進基礎軟件、行業應用軟件等信息服務業快速發展。順應網絡經濟發展趨勢,加快商貿業轉型升級。着力提升法律、會計、審計、諮詢等專業服務業水平,積極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業。推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減少經濟增長對房地產業依賴。培育和挖掘新消費增長點,加快發展高品質的文化、健康、教育培訓和養老等服務業。促進文體旅等有機融合,提升文化創意、體育健身、旅遊休閒、時尚等產業競爭力。加快形成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多元發展格局,鼓勵康復醫療、遠程醫療、醫療旅遊等新型業態發展。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訓體系,大力發展互聯網教育。加快發展老年護理、家庭服務等產業。

積極落實「中國製造2025」戰略。緊密結合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發展基於工業互聯網的新型製造模式,向高端製造、智能製造邁進,成為世界級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突破一批國家亟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核心技術,在半導體裝備材料、工業機器人、深遠海洋裝備等領域填補國內空白,加快形成產業化能力。進一步提升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等產業。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夯實製造業基礎,全面提升上海極限制造、精密製造、成套製造能力。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統籌做好軍地相互支持的重點項目、重大事項、重要政策,增強先進技術、產業產品等的競爭力,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發展格局。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製造業。實施「+互聯網」行動,推動傳統製造業擁抱互聯網,實施設施裝備智能化改造,加快生產方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轉變。推動製造業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和先進設計手段,使用綠色、節能和多功能多用途新型材料,加快向價值鏈高端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率。做強汽車、船舶等傳統優勢產業集群,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升級。船舶產業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升級,形成研發設計、總裝建造、關鍵設備和技術服務於一體的海洋工程產業體系。鋼鐵、石化產業要向新材料領域延伸產業鏈。都市工業加快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制定並動態更新產業結構調整的負面清單,堅定不移加大劣勢產業和落後產能淘汰力度。

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順應產業跨界融合大趨勢,大力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分享經濟發展,推動「新硬件」製造。破除制度性瓶頸,創新監管方式,促進平台經濟、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加速發展。關注呵護中小微企業發展,健全扶持和保障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着力營造適合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土壤,鼓勵企業做精做深做強,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細分市場「隱形冠軍」。

實現農業現代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整建制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做精種養業,做深加工業,大力發展生產、生態、生活多功能融合、高附加值都市現代農業,積極發展現代種業、智慧農業。着力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鼓勵和支持農村承包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設施化和標準化水平。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並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推進耕地輪作,種養結合,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以綠養地。推進農林水聯動,加強農田水利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糧安工程」建設。

全面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把質量和品牌作為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堅持標準引領、質量取勝、品牌培育,不斷提升上海產品、工程、服務的整體形象。突破關鍵共性質量技術,提高計量檢驗檢測技術水平,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水平。加快完善和實施安全、衛生、環保及節能等質量標準。健全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和體系,完善質量第三方認證,嚴格質量監管。加大對品牌、商標的保護力度,培育自主品牌,鼓勵企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

7、邁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編輯

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以人民幣產品市場建設為核心,以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為突破口,加快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預計到2020年,上海金融市場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全國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達到25%左右,上海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15%以上。

加快人民幣產品市場建設。以打造全球人民幣基準價格形成中心、資產定價中心和支付清算中心為目標,提升人民幣產品市場規模和影響力。基本建成功能完備、實時高效、風險可控的全球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體系。擴大跨境人民幣融資渠道和規模,拓寬境外人民幣投資回流渠道,促進人民幣資金跨境雙向流動。探索開展人民幣衍生品業務和大宗商品服務創新。

拓展金融市場開放度。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平台,拓寬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市場的渠道,促進與境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提升上海金融市場資產定價能力。增強股票、債券、期貨、貨幣、外匯、黃金、保險等多層次金融市場服務功能,完善不同層次市場間的轉板機制和退出機制,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提升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提高外匯業務平台服務的競爭力和包容性,加快上海保險交易所建設,提升保險和再保險市場的規模和國際競爭力。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改革創新,交易所主要指標排名繼續保持全球前列。大力發展新興金融市場,促進股權託管交易市場、貸款轉讓市場、票據市場等發展。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加快推出商品指數期貨、商品期貨期權、碳排放衍生品等交易。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

提升金融機構體系活力。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落戶為契機,吸引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和多邊國際金融組織來滬發展。積極培育資金與財富管理機構,打造上海財富管理中心。鼓勵和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規範發展。提升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質量和層次,鼓勵有條件企業發起設立與互聯網相關的各類持牌金融機構,支持持牌金融機構向互聯網金融領域拓展轉型,鼓勵券商、基金等設立股權眾籌平台。加快發展普惠金融。

優化金融中心發展環境。加強陸家嘴金融城和沿黃浦江金融集聚區聯動發展,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金融服務區。鼓勵區縣積極發展科技金融、併購金融、文化金融等特色金融。吸引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和國內外金融機構在上海建設信息服務中心、金融綜合服務平台。不斷完善金融法治、稅收、會計、信用、監管等制度體系。完善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健全跨行業、跨市場、跨境金融風險監測評估機制和風險防範處置制度。健全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與安全保障機制。

8、提升國際貿易中心服務輻射能級

編輯

服務實體經濟和網絡經濟發展新需求,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充分發揮萬商雲集、信息交匯、要素集聚、價格生成、口岸樞紐的綜合平台和市場體系優勢,加快轉變貿易發展模式,持續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增強資源配置功能和影響力。

深化貿易升級轉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技術貿易、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保持貨物貿易全球領先地位,推動對外投資帶動貿易增長和產業發展。鞏固旅遊、國際物流等服務貿易優勢領域規模,鼓勵發展以提供解決方案和高端研發為主的服務外包,推動文化創意、軟件信息等服務貿易發展。到2020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口岸貨物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達到30%左右。發揮好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等作用,完善提升面向國際的技術進出口交易平台功能。深化新型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研究探索支持離岸貿易發展的稅收政策。優化出口市場結構,提高外貿產品附加值,加快形成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新優勢。優化進口產品結構,擴大先進技術和設備、關鍵零部件等進口,推動本地產業和技術升級。鼓勵對外投資帶動上海產品、設備、技術、標準和管理服務等一體化走出去。

提升現代市場體系能級。推動有色金屬、鋼鐵、化工、石油、天然氣等交易市場面向國際市場擴大規模、拓展功能,促進現貨與期貨聯動,努力實現全要素、全天候交易和全方位服務,進一步增強價格發現能力,持續提高「上海價格」和「上海指數」的國際影響力。創新市場流通和交易模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推動實體商品交易與資金、技術、服務等更加融合。促進現代物流業提質增效,積極培育供應鏈物流服務集成商和第三方專業物流服務商,打造物流綜合服務平台。擴大對國內外消費吸引力,進一步集聚國內外知名消費品牌,商品銷售總額年均增長率達到7%以上。積極發展保稅展示銷售、進口商品直銷等新型業態,加快建設國際消費城市,着力打造國際時尚之都。大力發展便民化、智能化社區商業,合理布局標準化菜市場,滿足居民家門口的消費需求。提升會展業的規模和水平,打造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和專業性品牌展會,推動會展業與商業、旅遊、文化、體育等產業聯動發展。

優化貿易制度環境。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口岸監管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進一步形成集約高效、協調統一的口岸管理格局,提升通關效率、降低進出口環節收費。適應離岸貿易、中轉集拼、保稅維修、跨境電子商務等發展需要,推動海關、檢驗檢疫等口岸監管模式創新。推進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絡建設,深化亞太經合組織供應鏈聯盟建設。吸引有影響力的國際貿易投資促進機構、國際商事爭議仲裁機構和國際經貿組織等在滬發展。

9、提高國際航運中心綜合服務能力

編輯

完善與全球樞紐節點地位相匹配的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優化現代航運服務體系,提高航運要素集聚度,不斷提升航運中心的綜合服務功能。

優化提升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功能。繼續保持集裝箱吞吐量全球領先地位,推進海港泊位結構優化,建成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啟動外高橋港區八期建設,實施羅涇港等港區功能調整,到2020年,集裝箱吞吐量預計達到4200萬標準箱左右。促進水水中轉發展,大力發展江海聯運等水路運輸,推進長江航運船舶標準化、航道標準化、港口泊位標準化。加快高等級內河航道和內河港區建設,培育內河水運市場。到2020年,集裝箱水水中轉比重力爭提高到50%以上。促進海鐵聯運發展,加強鐵路與港口的銜接。

鞏固提升亞太航空樞紐港地位。着力提高浦東、虹橋機場服務輻射能力,完成浦東機場三期擴建、第五跑道和虹橋機場T1航站樓改造等重大項目建設,建設浦東機場與虹橋機場之間的快速交通通道,提升機場客貨集疏運能力。提高上海航空樞紐航線網絡覆蓋面和通達性,推動航空空域結構優化,提升機場旅客中轉能力。大力發展航空貨運,構建專業航空貨運體系,建設國際空運貨物分撥集拼中心和浦東機場國際快件轉運中心,發展機場多式聯運。積極推進通用航空發展,籌建通用機場。到2020年,預計旅客吞吐量達到1.2億人次左右,貨郵吞吐量達到400萬噸以上,機場中轉旅客比例達到15%以上。

加快完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促進航運金融發展,擴大航運保險業務規模,拓展航運保險品種,發展船東互保、航運再保險和航運保險離岸業務。支持航運運價交易等衍生品發展。擴大航運服務業開放,探索航運船舶登記制度,促進船舶交易市場規範化發展,推動船舶飛機融資租賃發展,加快航運經紀、船舶管理業務發展。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海事仲裁制度。進一步集聚航運要素,吸引各類國際知名航運組織和功能性機構來滬發展。高起點規劃建設虹橋航空服務創新試驗區和浦東航空經濟集聚區,打造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加快郵輪經濟發展,推進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建設,建成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郵輪母港,積極培育本土郵輪產業,促進產業鏈延伸。

10、深化智慧城市建設

編輯

落實網絡強國戰略,深化以泛在、融合、智敏為特徵的智慧城市建設,以實現全域互聯、智能感知、數據開放、融合應用為目標,推進信息基礎設施更新換代和超前布局,拓展網絡經濟空間,最大限度釋放信息生產力。

建設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實施傳輸網絡超高速寬帶技術改造,提供千兆到戶接入能力,加強4G網絡覆蓋,推進5G網絡規模試驗或試商用,到2020年,實際光纖入戶率達到70%左右,固定寬帶用戶平均下載速率達到25兆比特/秒,成為我國帶寬最寬、網速最快的地區之一,公共活動區域免費WIFI覆蓋率全國領先。建設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城市,完成重點網絡設施IPv6改造,推進新國際通信海底光纜建設和已建光纜擴容,大幅提升國際網絡出口能力和互聯互通水平。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逐步推進無線頻譜資源開放和綜合利用。

深化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利用。打破數據壁壘和壟斷,推進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和社會化開發應用,提升大數據發展水平,釋放數據價值。加強政務數據資源共享,以人口、法人、空間地理三大數據庫為基礎,加快匯聚共享各類數據資源,深化政務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建設。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制定公共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的法規規章和標準,推進經濟、環境、教育、就業、交通、安全、文化、衛生、氣象、市場監管等重點領域的數據資源開放,提升數據資源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推動社會數據資源流通,建立數據資產登記、估值和交易規則,支持設立數據交易機構,推動形成繁榮有序的數據資產交易市場。

全面推廣智慧應用。依託新型基礎設施和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聚焦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政務等領域強化應用,使智慧城市觸手可及。實施智慧治理工程,深化建設城市綜合管理系統,加大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推廣,完善公共安全和應急聯動平台功能,提升環境監測、食品藥品監管、建築管理、地下管廊、社會治安等領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社區事務一口受理系統等基層治理信息化系統功能,推進城市治理的精細化、可視化、協同化。實施智慧交通工程,加強交通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充分整合行業平台交通數據,開發交通研判、預測等輔助決策系統,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公共出行信息服務,建設停車信息服務平台;加快車聯網等新技術應用。實施智慧醫療工程,深化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應用,推進健康和醫療信息在醫療機構、家庭醫生和市民之間共享;推動醫療大數據開發研究和應用,創新基於互聯網的醫療模式,提升分級轉診、診間支付、遠程醫療等功能水平。實施智慧政務工程,加快電子政務雲和網上政務大廳建設,促進涵蓋網絡、資源、平台、標準等內容的政務一體化,實現政府資源整合、流程優化和業務協同,為市民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全面拓展教育、養老、就業、文化、體育、旅遊、氣象等領域的智慧應用。

11、改革釋放新活力

編輯

以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為核心,強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更加注重結構性改革,加大力度促進改革措施落地,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以高效市場、有限政府為目標,堅持激發市場活力和加強市場監管相結合,率先基本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適應現代治理體系要求的政府服務管理模式。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為主要着力點,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力度,全面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驗,開展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試點,最大限度放寬市場准入和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活動的干預。創新政府管理模式,更多運用市場化、社會化、信息化方式,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加強政府機構和職能優化整合,全面實施政府辦事「單一窗口」模式。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推進政府部門的資源配置從審批環節向監管環節轉移,實現監管有力有效。建立政府機構效能評估制度,加強效能監察,完善行政問責制度和績效管理制度。

完善市區兩級政府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市與區縣的職責關係,強化市級政府綜合統籌職能,加強規劃、政策、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監督,強化區縣政府對本區域經濟社會事務的協調服務職能。穩妥推進行政區域優化設置,促進資源進一步合理配置。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強化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健全公眾參與重大決策機制,加強對基本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城市安全、市場監管等重點領域的政府規章建設。按照橫向綜合、縱向下沉、做實基層的原則,深化行政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創新政府、企業、社會合作方式,在條件成熟的有關功能區域探索建立法定機構,形成多方參與、業界共治的管理服務新模式。

深化所有制經濟改革。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國資國企改革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相結合,以國資管理創新帶動國企改革發展,有效提高國有資本運作效率,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容錯機制,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優化國資布局和結構,積聚增量,盤活存量,加快國資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等領域集聚。加快競爭類企業集團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推動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國有企業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以發展公眾公司為主要實現形式,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寬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的領域,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形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深化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健全長效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非公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消除制約非公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拓寬民營企業准入領域,激發非公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圍繞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完善市區兩級政府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稅體制,進一步理順市與區縣的收入劃分,有效發揮各級政府積極性。調整完善市對區縣轉移支付制度,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重點向遠郊區縣、生態保護區域、經濟相對薄弱地區傾斜。深化政府預算體系改革,健全全口徑預算管理機制,建立政府性基金預算資金轉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機制,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力度。建立規範化的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加大財政專項資金跨部門的整合規範力度,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深化政府採購制度改革,使政府購買服務成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方式。密切跟蹤國家稅制改革,爭取在上海先行先試。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堅持市場主體、政府引導、統籌聯動、放管結合的原則,加快形成依法合規、主體多元、渠道通暢的投融資體制。最大限度縮減政府審批範圍,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降低民間投資行業和市場准入門檻,拓展投融資渠道,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投資補貼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政府投資項目。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拓展保險、社保基金等機構資金的投資渠道。

深化價格改革。完善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將政府定價範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和自然壟斷環節。聚焦資源環境、公用事業、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穩妥推進電力、天然氣、供排水、交通、醫藥等價格改革,進一步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健全政府定價制度,加強價格監測預警、價格調控、市場價格監管和反壟斷執法。

三、推進協調發展,增強整體協同性

編輯

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強化底線約束,加強對空間、人口、資源、環境、產業的統籌,推動城市發展從規模擴張向精明增長轉變,城市空間格局從行政圈層式向「網絡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轉變,更加注重補齊短板,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提高超大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整體提升城市發展軟實力。

12、嚴格控制常住人口總量

編輯

落實國家嚴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規模要求,統籌人口與產業發展、城市布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到202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

加強人口綜合調控。更好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以產業升級調整人口存量,以功能疏解調控人口增量,有序疏解部分城市功能,促進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區堅持「雙增雙減」,嚴格控制住宅用地和建築總量。將新城、鎮作為新增人口居住和就業的主要空間載體。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優化人口結構。以常住人口為依據,完善公共政策設計,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結合城市實際服務人口需求,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供給進行預留。

完善人口服務和管理。以「兩個合法穩定」為基礎,優化完善居住證政策,發揮居住證在憑證享有公共服務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符合條件的外來常住人口。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探索深化積分管理,完善落戶政策,構建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範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為符合條件的來滬人員提供可預期的公共服務。落實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做好相關經濟社會政策與全面兩孩政策的有效銜接。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和青少年合法權益。

13、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編輯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着力優化用地結構,以盤活存量、功能融合、地上地下統籌為主要路徑,釋放發展空間。到2020年,全市規劃建設用地總量實現負增長,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3185平方公里以內,現狀低效建設用地減量50平方公里。

大力推進低效建設用地轉型增效。聚焦工業倉儲用地,推進減量化和轉型發展,加快集中建設區外現狀工業用地減量化,實施生態修復或復墾,推進規劃工業區塊外、集中建設區內的現狀工業用地向非工業用地轉型,促進規劃工業區塊空間優化、結構調整、績效提高和能級提升。聚焦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穩步推進減量化和布局優化,合理保障集體經濟發展用地需求。

創新土地利用方式。深化經營性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逐年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優先保障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民生項目用地。實施新增建設用地計劃與減量化指標掛鉤、新增用地出讓與閒置土地處置掛鉤、經營性用地出讓與公益設施建設掛鉤「三個掛鉤」機制。強化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機制。推廣土地混合利用和建築功能複合,加強商業、辦公、居住、公共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等用地的複合開發。加強地下空間利用,把公共活動中心、軌道交通換乘樞紐等作為重點,分層、分類、分期逐步開發地下空間資源。

14、優化城鎮功能空間布局

編輯

把以人為本、集約高效、綠色低碳、傳承文脈的理念全方位融入城市發展,提高城市設計品質和規劃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主城區、新城和集鎮功能,實現集約緊湊、功能複合,增強城市的宜居宜業宜游性。

提升主城區發展能級。聚焦國際大都市核心功能,大力提升主城區創新經濟發展能級,促進現代服務業集群式發展,增強高端要素集聚和輻射能力。促進中心城(外環線以內)各區域發展統籌協調,着力優化蘇州河以北地區的城市功能。強化中心城周邊城市化地區生態約束,控制城市蔓延,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激發地區活力。以「增功能、增空間、增活力」為導向,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增加公共綠地面積,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以社區為載體,打造便捷舒適的生活圈。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紅線,擴大歷史風貌保護區範圍,更加注重整體規劃、成片成街坊保護。創新舊區改造模式,完成黃浦、虹口、楊浦等中心城區240萬平方米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積極推進「城中村」地塊整體改造。

大力推進新城功能建設。發揮新城優化空間、集聚人口、帶動發展的重要作用,按照控制規模、把握節奏、提升品質的原則,分類推進新城建設。將松江新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南橋新城、南匯新城打造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綜合性節點城市,強化樞紐和交通支撐能力,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加快人口和產業集聚,加強與周邊地區聯動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產城融合、集約緊湊、功能混合、生態良好的城市。優化金山新城、城橋新城發展規模,優化人居環境,發展城市個性和特色風貌,推進金山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提高新城人口密度,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加強新城與周邊工業園區、大型居住區的聯繫,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全市重大功能性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在布局上優先向新城傾斜。加大對新城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力度。完善新城建設市區統籌協調推進機制。

分類推進鎮的發展。編制完成全覆蓋、分層次的鎮域規劃。中心城周邊鎮,要嚴格控制建設用地擴張,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新城範圍內的鎮,要重點強化與新城的協同發展,組團式配置公共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中心鎮按照中等城市標準配置服務功能,強化對區域輻射能力和綜合服務、特色產業功能,按需增設高等級設施及服務配套。一般鎮按照服務地區的小城市標準配置服務功能,突出現代農業、生態保護等功能,發揮對農村發展帶動能力。區位條件較好、人口集聚度較高、具有獨立發展潛力的集鎮(非建制鎮),要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執法管理力量配套。

15、推進重點區域高品質規劃建設

編輯

把重點區域作為增強城市功能和發展能級的重要空間載體,促進重點區域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地區整體轉型,有序推動戰略地區發展。

推進重點地區功能建設。虹橋商務區要加強整體統籌管理和功能開發,促進高端商務、會展和交通功能融合發展,打造成為服務長三角、面向全國和全球的一流商務區。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要加強與川沙等周邊地區協同發展,有序推進後續開發建設,打造成為區域發展增長極。黃浦江兩岸要加快綜合開發,推進沿江公共空間貫通,高品質打造世博地區、前灘、徐匯濱江、外灘—陸家嘴地區、北外灘、楊浦濱江等區域國際化高端商務、金融、文化和創新等功能,加強濱江地區與腹地統籌協調、融合發展,打造濱水公共活動空間。世博園區要着力提升總部商務、文化博覽、旅遊休閒功能,形成上海標誌性的文化交流和公共活動中心。加強蘇州河兩岸地區功能統籌,提升蘇河灣、長風等區域發展能級,打造成為延續歷史文脈、展示海派精緻的地標。加快臨港地區開發建設,打造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區。

加快產業調整地區整體轉型。桃浦地區要加快產業整體調整,優化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加速向現代化城區轉型。南大地區要加快功能建設,打造多元複合、宜居宜業的新型城區。吳淞地區要加快老工業區轉型,加強濱水生態環境建設,加快郵輪經濟、創意博覽文化發展,建設現代化濱江城區。深化高橋、吳涇地區發展研究。

有序推動戰略地區發展。崇明生態島、澱山湖地區、杭州灣北岸、濱海沿江地區是上海城市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要以生態底線為約束,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崇明生態島建設要圍繞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總目標,強化三島聯動,實施「生態+」,依託城橋、陳家鎮等城市化地區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生態建設與旅遊、農業、創新、智造、人居等深度融合,打造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澱山湖地區要深化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促進水鄉古鎮文化和旅遊資源的整體開發利用。謀劃好杭州灣北岸地區發展,推動製造業加快轉型升級,形成現代化都市灣區。合理利用濱海沿江岸線和海域海島資源,發展海洋經濟。

16、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編輯

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一體,整體規劃、協調推進,加大城市支持農村力度,持續推動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向郊區人口集聚地傾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向郊區傾斜、執法管理力量向城鄉結合部傾斜,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高水平的城鄉發展一體化。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維護和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全面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有序開展鎮級集體資產產權界定,推進鎮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堅持由集體經濟組織掌控集體土地和不動產項目,以不動產經營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長期增收的穩定來源。切實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理順村經關係,完善集體經濟組織的治理結構。分類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完善農村承包地流轉公開市場。切實做好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完善徵地補償制度,探索對被徵地農民合理、規範、多元的保障機制,探索建立保障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長效機制。積極穩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加快轉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建設國際大都市的美麗鄉村。優化村莊規劃布局,推進郊區村莊布點規劃編制。加強保護村的環境整治和風貌保護,鼓勵發展休閒、旅遊、創意等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改善保留村的人居環境,按照「三個集中」的要求,優化生產生活布局。逐步撤併受環境影響嚴重以及規模小、分布散的村莊點。加大對承擔農業生產、生態建設、耕地保護等重要功能的純農地區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支農政策統籌機制,整合支農政策資金,提高使用績效。鼓勵純農地區統籌盤活存量設施用地,優先保障都市現代農業設施需求。充分利用城市化區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資源,強化政策激勵和約束,引導存量宅基地自願和有償退出,促進農民由分散居住向城鎮相對集中轉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完善農村公路網,改善出行條件。落實各區縣對鎮村道路建設資金的統籌,將村內道路的養護管理納入鎮級統籌範圍。以水環境為重點,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加快推進郊區城鎮污水處理廠能力提升、提標改造和污染源截污納管,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加快拆除農村非集建區內的工業點。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標準,以服務半徑、服務人口為主要依據,加快推進教育、衛生、文化、養老和社區事務等領域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補點建設,充實基層執法管理力量,增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完善公共文化配送、巡回醫療等機制,推廣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地區延伸。健全農村養老服務設施,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的市級統籌力度和區縣責任。健全激勵教師、醫生等專業人才服務農村的長效機制。

17、構築便捷暢達的綜合交通網絡

編輯

堅持以管為本、完善體系、補齊短板,構建安全、暢達、高效、綠色、文明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體系整體功能。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到2020年公共交通出行比重進一步提升,中心城軌道交通客運量占公共交通客運量的比重達到60%左右。加快實施軌道交通擴能增效,按照「一張網、多模式」原則推進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建成800公里軌道交通基本網絡,加快實施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充分利用現有及規劃鐵路,發展與中心城軌道交通網相銜接、支撐新城節點城市功能提升、與長三角城市相連通的市域快線網絡。加快實施增能改造,提高既有線網運輸能力,到2020年中心城軌道交通高峰運能比2015年增加30%左右。推進軌道交通網絡和公交線網融合銜接,動態優化調整公交線路網絡和站點布局,發展多樣化的「最後一公里」接駁方式。保障公交路權優先,到2020年力爭形成500公里公交專用道。探索發展多模式、中運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統。創新出租汽車運營和管理模式,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完善慢行交通設施,擴大和優化慢行交通空間。

完善多層次交通系統功能。擴大鐵路對長三角城市的覆蓋面,加快推進滬通、滬乍杭、滬蘇湖等方向的鐵路通道建設。完善鐵路客運樞紐布局,建設鐵路東站。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行里程超過900公里,普通國省幹線通行里程達到1300公里,進一步加強與江浙兩省的陸上通道銜接。加強區區對接道路建設,打通「斷頭路」。繼續完善快速路網和越江跨河橋隧通道,增強中心城地面幹道設施能力,着力提升虹橋商務區、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等重點地區交通配套服務水平,加快完善城市次支路網,構建道路微循環系統。加強靜態交通規劃建設和管理,合理制定不同區域的停車配建標準。結合軌道交通站點進一步增加「P+R」停車設施,在停車矛盾突出區域推進公共停車場規劃建設,鼓勵在醫院、學校、商務樓宇等公共活動場所資源挖潛和共享。深化差別化停車收費管理機制。加強與新能源汽車發展需求相匹配的設施規劃布局和建設,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和發展分時租賃,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公交車比例達50%以上。

持續強化交通需求管理。堅持小客車總量控制,合理調控小客車擁有和使用。創新交通管理模式,大力推進公交、道路和停車等智能化管理和服務,有效引導交通需求。提升交通管理科學化和精細化水平,完善交通管理設施建設維護,充分挖掘存量交通設施容量。積極倡導文明出行,嚴格交通執法管理,提高全社會交通文明程度。

18、加強城市綜合管理

編輯

堅持管理引領、協同精細、依法規範,推進城市綜合管理的精細化和全覆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使城市更乾淨更有序。

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把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構建科學的城市管理標準體系,強化管理標準的針對性和差異性。完善市、區、街鎮權責明確、分工合理的城市綜合管理體制。促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資源整合和重心下移,加強聯動執法。完善城市設施維護管理體制,推進維護作業市場化改革,提高運行維護水平和效率。加強地下管線資源的綜合管理,在有條件的區域建設綜合管廊。加大對違法建築、非法客運、無序設攤、群租等頑症的專項整治力度,針對問題集中、群眾反響強烈的地區開展綜合性整治,完善頑症治理的常態長效機制。

深化城市網格化管理。推動網格化管理實現市域全覆蓋,管理領域從公用設施、市容環衛等領域進一步向食品藥品監管、安全生產監督等社會管理領域延伸。加強網格化管理與「12345」市民熱線以及大聯動、大聯勤的協同,構建多渠道、全方位的發現機制,提升發現問題和處置的效率。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推動城市管理多元共治。

19、強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

編輯

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將安全理念和更高的安全標準貫穿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服務全過程,着力強化政府監管、應急聯動、企業責任和公眾參與,進一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加強公共安全重點領域監管。建立最嚴格的食品藥品監管制度,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覆蓋所有食品供應渠道、食品種類和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重點項目,健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體系,主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覆蓋率達到95%以上,嚴把從農田到餐桌、從實驗室到醫院的每一道防線,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強化和改進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監管,建立高危行業、重點工程、重點領域的風險監測和預警制度。推進火災隱患綜合治理,加強消防監管信息和基礎數據的共建共享,提升消防安全綜合保障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依法嚴厲打擊各類詐騙活動。強化網絡安全保障,建設可信可控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提升城市抗災應急能力。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強化以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為骨幹、專業救援隊伍為支撐、基層應急救援隊伍為補充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健全全市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加強綜合演練,提高快速響應和協同處置能力。結合公共綠地和公共空間建設,推進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建設。強化公共場所等人員密集場所應急管理單元建設。加強對颱風、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風險預警、災前準備和災害應對。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以中心城和郊區易澇地區為重點,提高標準、完善設施,提升城市防汛排澇保障能力。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加大對市民公共安全應急培訓的投入,提高市民安全意識和事故應急處置、急救、避災、逃生與疏散技能。

保障城市運行安全。加強軌道交通安全運營管理,強化設施檢修維護,完善大客流等突發情況處置。加強高架道路、隧道、橋梁、地下空間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管理,實行專業化養護。加大對供水、排水、堤防、燃氣、供電、供油、通訊等各類生命線工程的保護力度。建立覆蓋住宅、非居住房屋、公共建築的安全排查和處置機制,實現定期普查、動態監測、及時維修。加強電梯維護管理,確保電梯運行安全。強化對玻璃幕牆的安全檢查和維護。

確保供氣供電供水安全穩定。堅持總量平衡、峰谷平衡和應急保障並重,提升電力、天然氣、油品供應保障水平,構建安全、清潔、高效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拓展氣源、增開通道、擴大總量,到2020年天然氣供氣能力達到100億立方米,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12%,加強與長三角地區天然氣管網的互聯互通,提升天然氣應急儲備調峰能力。完善石油管道儲運系統。優化本地電源結構,完善市外通道布局,加快城市配網升級改造,提高電網可靠性,到2020年達到3500萬千瓦的最高負荷保障能力。完善兩江並舉、多源互補布局,加強水源地保護力度,強化「源頭」到「龍頭」全過程管理,進一步提高水質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實施完成黃浦江上游水源地建設,建設泰和、金海等水廠,開展長江水源水廠深度處理改造,推進區域連通管建設,實施居民二次供水設施改造1億平方米。

20、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

編輯

把文化軟實力作為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注重發揮重大設施、重大活動和大師級文化領軍人才的帶動作用,推動文化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增強核心價值觀感召力、理論成果說服力、宣傳輿論影響力、文化產業競爭力,基本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

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方式方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傳導正確價值取向。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倡導科學人文精神和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提高市民文明素養、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自信。學校德育教育要與青少年特點相結合,促進知行合一。加強科學普及,弘揚創新文化。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上海」。

優化文化設施布局。把內涵充實與合理補缺相結合,兼顧適度集聚與布局均衡,加快建設一批重大文化項目。建設完成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提升浦東地區文化設施能級。推進桃浦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項目建設,加快改善蘇州河以北地區文化設施條件。完成上海歷史博物館、大世界傳藝中心項目建設,完善人民廣場文化設施集聚區。完成上海輕音樂團、上海滬劇院和上海越劇院遷建以及宛平劇場、上海音樂學院歌劇院、上海民族樂團改建。加強黃浦江沿線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文化元素,在新城和新市鎮建設中留出公共文化空間,提高市民參與文化活動的便利性。充分利用沿江、公園、辦公樓宇等區域,與教育、衛生、文化等功能設施相融合,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健身活動中心、戶外多功能球場等場地設施。推進崇明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建設。推進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建設,不斷豐富旅遊文化內涵,促進文體旅深度融合,建設世界著名旅遊城市。

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以需求為導向,擴大社會力量參與,加強多層次公共文化供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水平,基本實現全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專業化管理。健全完善基層公共文體設施網絡,提高設施綜合使用率和服務水平。鼓勵公益性文化活動和藝術普及教育,提高市民藝術鑑賞能力,培育未來觀眾。促進文化與科技、金融、教育、旅遊、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電影、演藝、出版、藝術品交易等文化創意產業,推進虹橋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環上大影視產業基地等建設,培育壯大體育健身休閒產業,擴大文體消費。大力發展文體演藝經紀、版權代理、擔保拍賣等中介機構。

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擴大文化領域開放,推動文化市場主體多元、要素集聚,吸引培育更多文化大師和思想大家。實施文藝創作新品、優品、精品扶持計劃,打造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文化力作。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深化文藝院團改革,提高文藝影響力。辦好上海ATP1000網球大師賽、F1中國大獎賽、環球馬術冠軍賽、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國際自行車聯盟女子公路世界巡迴賽等重大賽事,引進培育更多與國際化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頂級賽事,延伸體育賽事產業鏈,鼓勵國際體育組織或分支機構落戶上海,深化足球改革,加快職業體育發展,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提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旅遊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等節慶活動的舉辦水平。支持優秀文化走向國際,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保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挖掘城市文化資源,將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相結合,突出城鄉整體風貌和特色要素的保護。加大對歷史文化風貌區、優秀歷史建築、近現代革命文化遺址、工業文化遺存、名人故居、重要歷史遺蹟等保護力度,挖掘其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啟動實施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改造利用,增強城市文化歸屬感。構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開展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傳承、體驗與傳播,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市民生活、進入國民教育體系。編好地方志。

四、推進綠色發展,共建生態宜居家園

編輯

順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把綠色作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強化生態空間保護,更加注重盤活存量資源,控制增量資源利用,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等總量和強度雙控,下大力氣整治生態環境,形成綠色空間布局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綠色化發展,建設美麗上海。

21、明顯提升水環境質量

編輯

以源頭截污為根本,點源、面源相結合,建管養並重,到2020年全市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劣V類水質水體,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顯著提升。城鎮集中建設區和郊區集中生產點全面實現截污納管,郊區集中居住點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郊區分散居住點和生產點實施歸併拔點,因地制宜實施污水納管或污水就地處理,到2020年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農村污水處理率明顯提升。全面實施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按不同功能區域的水環境水質要求達到一級A及以上標準。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到2020年全市畜禽養殖總量下降到200萬頭標準豬以下,化肥農藥施用強度降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下。實施重點區域、重污染河道、重點保護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到2020年實現全市2.6萬餘條河道全部輪疏一遍。加強斷頭河打通和水系溝通。推進太浦河「清水走廊」建設。削減陸源入海污染。

22、有效改善空氣質量

編輯

強化源頭防控和末端治理,實施最嚴格的標準執法和過程監管,到2020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0%左右,PM2.5年平均濃度降低至42微克/立方米左右,臭氧污染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實施分散燃煤、集中供熱鍋爐和自備電廠小燃煤機組的清潔能源替代,壓減化工和鋼鐵行業用煤,合理控制發電用煤。完成燃煤機組節能減排升級改造和燃氣電廠低氮燃燒及脫硝改造。持續推進老舊車輛淘汰,加強在用車檢測和監管,推進長三角區域機動車污染排放異地協同監管。強化船舶污染防治,推動實施長三角港口排放控制區制度。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控制。全面推進2000多家重點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綜合治理。繼續深化揚塵、秸稈、餐飲等面源污染治理。優化重污染天氣預警等級,推動長三角區域協同應急管理。

23、增加綠色生態空間

編輯

嚴格保護並積極拓展城市生態空間,堅持以人為本、量質並重、優化布局,顯著增加綠地林地總量,基本建成多層次、成網絡、功能複合的綠色生態網絡框架。

嚴守城市生態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形成以生態保育區、生態走廊等生態戰略保障空間為基底,以外環和郊環綠帶、生態間隔帶為錨固,以楔形綠地和大型公園為主體的市域環形放射狀生態空間格局,到2020年生態用地面積達到35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18%。按禁建區和限建區對現有生態資源實施分級分類嚴格管控,建立完善生態補償、空間管控、建設項目分類引導等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實現河湖水面穩中有升及自然濕地動態平衡。加快推進陸域及海域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清退不符合功能導向的建設項目。推進崇明、青浦、閔行等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試點。

千方百計增加綠色休閒空間。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增綠」,加快形成「地區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三級公園綠地系統和城市綠道,提高居民綠色感受度。推進外環綠帶、黃浦江兩岸重點地區綠地、桃浦中央綠地、大居結構綠地等重點綠化項目建設,到2020年,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比2015年增加1平方米,中心城區基本實現步行10分鐘可到達一塊公園綠地。沿蘇州河、黃浦江等建設1000公里城市綠道,改造提升現有公園綠地的連通性和開放性,積極發展立體綠化,優化中心城區綠色慢行空間。

系統實施林地建設。加快基本生態網絡規劃落地,進一步增加林地總量、完善布局,推動郊區「退廠還林」,集中建設區外現狀工業用地減量復墾後優先用於造林。探索農林複合利用,實施農田林網建設。建成廊下、長興、嘉北、浦江、青西、廣富林、松南等郊野公園和臨港、奉賢等森林公園。推進近郊綠環及沿路濱河等一批生態廊道建設和重點環境整治區域防護隔離林建設。實施更為嚴格的林地保護管控措施和制度。

24、深入推進節能低碳和應對氣候變化

編輯

全面實行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25億噸標準煤、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在2.5億噸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率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減緩和適應並重,進一步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努力儘早實現碳排放峰值。加大力度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天然氣、光伏和風電等低碳清潔能源,嚴格實施重點單位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確保煤炭消費總量明顯下降。深入推動工業、建築、交通和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實施重點用能企業能效對標達標行動,到2020年全市主要耗能行業和工業產品單耗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加大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力度,全面推廣綠色建築,推行裝配式建築和全裝修住宅。深入開展低碳試點示範,實施節能低碳認證標識制度。大力倡導綠色低碳出行、綠色消費。加強氣候變化風險評估,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25、着力推進循環經濟和資源集約利用

編輯

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大力推進政策制度創新,顯著減少廢棄物排放,實現各類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源頭減量分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提升處置設施能力並重,明顯提升資源化利用率,到2020年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提升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處理水平。有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加快推進濕垃圾資源化利用,推廣綠色帳戶,推動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生活垃圾清運體系的協同銜接,建成一批中轉設施和老港再生能源二期等垃圾處置項目,形成生活垃圾從分類、收運、資源化利用到末端處理的完整體系。加大建築垃圾、廢棄食用油脂以及秸稈等各類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處置監管力度,加快推進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和改造提升。推進綠色清潔生產,發展先進再製造。

推進水資源合理高效利用。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完善取水許可、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等制度,推廣普及高效用水技術和設施。市政綠化行業全面實行計量用水。推廣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到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29億立方米以內,單位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25%左右。

26、加強重點區域環境整治

編輯

依法嚴管和政策聚焦多管齊下,探索根本性改善環境薄弱區域環境質量的新途徑。強化成片整治和綜合執法,加強部門協同和市區聯動,消除違法排污、違法用地、違法建築、違法經營、違法居住問題,完成金山、合慶等一批環境污染嚴重、違法情況突出、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加快構建資源整合、權責明確的土壤環境管理體系。加強耕地環境監測和風險評估,逐步改善耕地土壤質量,確保農產品環境安全。以工業用地退出轉性為重點加強土地再開發利用的環境監管,有序開展污染場地修復治理。

27、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機制

編輯

強化排放主體責任,嚴格標準執法,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市場化機制探索力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實施更高標準和更嚴執法。對化工、鋼鐵等重化行業及其他高能耗、高排放行業,參照國際先進水平,制訂最嚴格的節能環保標準並實施監管。對於畜禽養殖和直排水體的工業企業等制定實施更為嚴格的污染排放標準。持續提高在用車輛污染排放標準,內河船舶和非道路機械油品標準實施柴油車同等標準。加大污染源在線監測推廣力度,實行全市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加強節能環保執法力量,形成全覆蓋執法體系。建立體現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要求的考核獎懲機制。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終身追究等責任制度。建立完善生態損害賠償、環境審計、環境督查等制度。加大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力度,落實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引導鼓勵社會公眾和社會團體共同參與。

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深化推進資源環境價格改革和環境稅費制度改革,綜合運用土地、規劃、金融等多種政策,引導各類主體參與生態環境建設。建立健全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初始分配製度,深化碳排放交易試點,積極拓展碳市場功能,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場化模式。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拓展生態補償範圍,加大對重點區域生態補償力度。

五、推進開放發展,形成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編輯

全方位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引領,加快探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新路徑,使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全面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促進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率先形成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成為我國新一輪高水平開放的新高地,為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作出新貢獻。

28、建設更高水平的自貿試驗區

編輯

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不斷建立健全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制度規範,努力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開放度更高、便利化更優的自貿試驗區,進一步發揮好擴大開放破冰船、深化改革掘進機的示範引領作用。深化與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投資管理制度創新,提高市場准入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進一步創新「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貿易監管制度,全面建成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完善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大力促進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試點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率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不斷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深入推進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創新,完善信息共享和服務平台應用,建立綜合監管體系,提升監管效能。

對接國際投資貿易規則新變化,加快信息公開、公平競爭、權益保護等制度創新,不斷拓展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領域,加快知識產權、創新要素流動、競爭政策、爭端解決等制度探索,形成一整套適應國際規則新要求的制度體系。發揮好浦東新區的示範帶動作用,建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與自貿試驗區改革聯動機制,全面探索作為一級地方政府轉變職能的改革,提高全方位開放環境下的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率先建立符合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要求的營商環境和制度規範。不斷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為在全市面上推開、為全國擴大開放深化改革作出新貢獻。

29、提升「引進來」的能級和水平

編輯

把利用外資和轉方式、調結構結合起來,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更加注重吸引集聚跨國公司總部、國際組織和國內各類企業總部,提高上海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市場准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開放,深化金融、航運、文化、醫療、體育、養老和專業服務等服務業領域開放措施,促進內外資創新融合發展。鼓勵外資通過跨國併購、離岸業務等方式參與整合產業鏈,促進外商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融合,採取國際通行方式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完善外商投資全生命周期服務和監管體系,營造透明、規範、可預期的制度環境。進一步增強滬港澳台經濟合作緊密度,加強金融、貿易、投資等重點領域合作。

提升總部經濟發展能級。完善跨國公司總部經濟支持政策,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集聚,推動已有跨國公司總部拓展貿易、研發、物流和結算等功能,向亞太總部、事業部全球總部升級,鼓勵外資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研發中心和開放式創新平台。吸引國際經濟、金融、科技、文化、體育、知識產權等國際組織在滬設立機構。加快引進國內各類企業總部,支持「兩頭在滬」企業發展。到2020年,新增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超過200家。

30、拓展「走出去」新空間

編輯

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把產品輸出、產業輸出與資本輸出相結合,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推動企業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走出去」的水平。

提高境外投資的質量和效益。支持本土跨國企業在價值鏈中高端環節開展跨國經營,構建自主的全球價值鏈網絡,逐步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本土跨國公司。推進優勢製造企業境外布局和境外技術、資源、能源投資合作,推動服務業企業整合國際市場價值鏈資源。推動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聯合「走出去」,鼓勵企業通過併購投資等多種方式整合資源,增強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創新外貿發展方式,提高優勢產品競爭力,推動裝備、技術、管理、標準、服務「走出去」。

推進境外投資便利化。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簡化境外投資管理,全面落實以備案制為主的境外投資項目管理方式,建立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制度。提升「走出去」服務水平,完善信息共享、諮詢服務、投資合作促進機制等載體平台建設,優化投資貿易促進支持服務體系,健全預警與風險防範機制。

31、提高城市國際影響力

編輯

增強城市國際交往能力,打造高水準的國際交流平台,積極開展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全方位推進國際城市交流合作,學習國際先行城市在創新、轉型、城市規劃、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經驗,加強上海城市品牌在國際上的傳播推介。圍繞國際人士的醫療、教育、出入境等便利化需求,營造國際化的服務環境。改善醫療機構涉外服務,鼓勵引進國際知名品牌的醫療服務機構,完善國際人士在滬就醫的國際醫療保險結算制度。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改善外籍人士就業、居留許可等行政事務服務水平,加強窗口單位、公共場所的外語信息服務,提高便利化程度。提高市民國際交流能力。打造高品質公共活動空間和國際社區,營造多元包容、融合東西的文化氛圍。

32、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編輯

按照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總要求,重點聚焦經貿投資、金融合作、人文交流、基礎設施等領域,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加強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務實合作。拓展投資貿易網絡,擴大經貿往來,加快推進重要口岸互聯互通,支持能源、港口、電力、通信、高端裝備、建築工程、服務業等優勢領域的企業「走出去」,加強與有關國家(地區)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支持金融機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人民幣擴大跨境使用,支持境外機構和企業在上海金融市場發行債券,爭取上海合作組織投融資機構等在滬成立。提升對外交往水平,大力推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醫療服務和文化旅遊等互利互惠雙向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好海外華人華僑橋梁紐帶作用,推進民間友好組織交往,積極打造城市多邊合作交流網絡。加快打造海上戰略支點,拓展航運服務功能,提升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保障能力。

33、與沿江省市共建長江經濟帶

編輯

堅持深化、放大、提升、搭台,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推動區域生態環保機制向全流域延伸,加強長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構建沿江綠色生態廊道。統籌水路、鐵路、公路、航空建設,打造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鼓勵港航企業以資本、技術、信息為紐帶,深化沿江港口協作聯動。推動口岸城市群合作和口岸監管部門一體化改革,強化大通關協作機制,與沿江省市共同構建長江物流一體化運營平台。加強長江經濟帶統一市場建設,推動實施規則體系共建、創新模式共推、市場監管共治、流通設施互聯、市場信息互通、信用體系互認。加強與長江中上游地區產業合作,搭建跨區域產業合作平台,探索共建產業園區,促進沿江產業合理布局和集群化發展。

34、深入推進長三角地區協同發展主動服務、積極作為,與蘇、浙、皖三省深化合作,在新的起點共同促進長三角地區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

編輯

提升長三角地區合作水平。積極拓展合作領域,加強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環保、信用、人社、金融、涉外服務、城市合作、產業、食品安全等領域合作。以共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加快形成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聯防聯控的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和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打造區域創新網絡和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完善跨界污染防治制度和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加強大氣、水環境等重點領域聯合防治。完善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多層次、全方位的區域合作體系。

加強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着力提升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和文化等城市功能,推動非核心功能疏解。促進與蘇州、嘉興、無錫、南通、寧波、舟山等周邊城市同城化發展,打造大上海都市經濟圈。加強跨區域基礎設施協同規劃建設,共同保護太湖流域、杭州灣、長江口等跨界地區生態環境。爭取國家支持共同創建江南水鄉國家公園。推進養老、醫療、教育和旅遊等跨區域合作。加強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合作,探索跨區域產業園區共建、企業兼併重組、股份合作等方式,共同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國際前列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

35、全力做好對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

編輯

堅持民生為本、產業為重、規劃為先、人才為要,加大對新疆、西藏、青海、雲南、貴州和三峽庫區等的對口地區幫扶力度,協助對口支援地區打好脫貧攻堅戰。加強對口支援工作的精準化、科學化、規範化、社會化,提升工作實效。堅持資金、項目向農牧民傾斜、向基層傾斜,加大教育、衛生、就業投入,確保受援群眾得到實惠。通過扶持當地發展特色產業、支持當地開拓上海市場、幫助當地培養各類人才等方式,營造受援地區造血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國內經濟協作,服務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

六、推進共享發展,增進市民福祉

編輯

堅持民生優先,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強化政府保基本責任,着力抬底部、促公平、提質量,築牢織密民生保障底線,更多發揮市場和社會的作用,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實現全體市民共同邁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36、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編輯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就業機會更加充分,就業環境更加公平,就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就業結構得到優化,勞動關係更加和諧,不斷提高就業質量。

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堅持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相協調,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拓展就業空間。堅持發揮市場化就業的主渠道作用,進一步健全對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機制,大力促進青年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十三五」期間,每年新增就業崗位不低於50萬個。

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堅持政府促進、社會支持、市場導向、自主創業的原則,以培育青年創業群體為重點,進一步健全政策扶持機制,加強對創業企業的扶持和服務。完善創業服務體系,營造創業氛圍,改善創業環境。

加強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整合各類培訓資源,統籌用好各類培訓資金,完善社會化職業技能培訓機制,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以企業為主體,提升企業職工和農民工崗位技能。支持企業以新招用的青年勞動者和新轉崗人員為重點,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健全中小微企業培訓服務平台,積極開展企業緊缺急需人才的專項培訓。

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統一規範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有利於公平就業的制度環境。依法規範勞務派遣用工,促進實現同工同酬。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加強勞動安全衛生執法監督,保障職工休息休假和獲得勞動安全保護的權利。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執法監督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有效預防和化解勞動關係矛盾。加大對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的公用事業行業等一線勞動者的關愛,切實改善其工作條件。

37、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編輯

堅持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促進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相適應協調,與行業特點、發展規律相適應協調,與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相適應協調,更加注重縮小收入差距,力爭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分類有序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符合不同行業特點與發展規律的分配機制。推動形成反映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係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鼓勵促進按勞分配和多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讓知識密集型創造性勞動獲得應有的報酬。分類實施機關和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穩步提高養老金、低保、失業保險等民生保障待遇標準。

建立科學規範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消除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對收入的影響,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財政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38、加快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編輯

積極應對人口深度老齡化,弘揚敬老、養老、助老社會風尚,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格局,完善養老服務需求評估、服務供給、資金保障等政策,為老年人提供專業適宜、便捷高效的服務和幫助,讓市民晚年生活更加舒適、更有尊嚴。

保障養老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實施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明晰養老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對象,針對老年人不同身體狀況,提供相應的機構或社區居家照護服務。建立合格供應商制度,鼓勵符合條件的社會主體參與,形成服務機構公平競爭、老年人自主選擇的養老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加快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拓展養老服務的資金渠道。健全梯度化、精準化的養老服務財政補貼機制,財政補貼向居家社區養老適當傾斜,更多採取補需方的補貼方式,實現養老基本公共服務應保盡保。

擴大多層次養老服務供給。落實鼓勵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土地、稅收、收費等政策,支持社會化、市場化提供養老服務,滿足不同老年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推進養老設施布局規劃落地,為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預留空間,重點建設社區綜合性、一站式老年照護設施,到2020年全市養老床位規模達到16萬張左右。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創造養老服務的新業態、新模式。鼓勵養老服務專業化、品牌化、連鎖化發展,逐步形成養老服務的龍頭機構和行業標杆。加強養老服務專業隊伍建設。

促進醫養融合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內部設置醫療機構,制定相應的服務標準和資質要求,擴大醫保對於養老領域醫療服務項目的支付範圍。推進社區內助老服務社和護理機構融合發展。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大力推進養老護理床位建設,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養老服務機構的支撐力度,為老年人提供適宜的醫療護理服務。鼓勵三級醫院發展老年醫學專科,推動部分二級醫院向區域老年醫學中心轉型,提升全市醫療服務機構的為老服務能力。建成上海老年醫學中心。

樹立更加積極的老齡觀。倡導「積極老齡化」,鼓勵有條件的老年人持續參與社會活動。開展「銀齡行動」、「老夥伴計劃」等老年志願者活動,為老年人發揮餘熱創造條件,促進老有所為。實行老年綜合津貼制度,擴大老年優待範圍。加快各類公共設施的適老性改造,營造全社會尊重、關心老年人的環境和風尚,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

39、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編輯

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教育公平,以提升教育質量為重點,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堅持育人本原,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貫穿教育全過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不斷滿足市民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優質多樣教育資源的需求。

提升學生身心綜合素養。圍繞立德樹人,一體化構建大中小學德育體系,深化德育課程改革,推進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讓每個學生至少掌握兩項運動技能、具有一項藝術愛好、掌握一項藝術技能,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以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完善綜合評價等配套機制,推進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強化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和創新能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提高教師育人能力、師德水平和整體素質。

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努力辦好家門口的學校。適應人口變化,合理布局學前教育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擴大服務供給,提升學前教育保教服務質量。實施全市基本統一的義務教育辦學和管理標準,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投入力度,推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和新優質學校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多樣發展,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組織,促進個性化學習和創新素養培育。進一步完善特殊教育體系,促進殘障、超常等特殊需求學生更好發展。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實施高校分類發展,鼓勵不同類型的高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推進高校布局結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規模、類型、層次和空間布局。通過科教融合、產教結合、國際合作等多種形式,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力爭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推進高峰高原學科建設,提升高校科研創新與服務能力,着力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推進教育法治化進程,賦予高校更大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鼓勵中外合作辦學,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

加強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構建中職-專科高職-應用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縱向貫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橫向聯通、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的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優化中等職業學校布局,試點舉辦五年一貫制院校,重點建設一批行業特色鮮明、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聯繫密切的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支持民辦職業院校特色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人才培養與職業標準緊密結合,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水平。

完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同,提供多層次、高質量、寬領域的教育與培訓,擴大面向各類人群的終身教育服務,建設學習型社會。建立個人學習賬戶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高老年教育服務能力。

40、提升健康和醫療服務水平

編輯

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構建面向全民、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體系,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等主要健康指標繼續保持較高水平,進一步提升健康期望壽命,建設健康上海。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統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成為政府履行提供基本衛生服務職能的平台。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高有效服務率,通過社區首診、逐級轉診,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就醫秩序,推動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完善全面預算管理、人事薪酬、監督評價等制度,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深化醫藥分開改革,完善藥品集中採購機制,取消藥品加成,逐步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建立綜合補償機制。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傳染病疫情綜合監測、風險研判和預警,打造立體化應急救援體系,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完善「120」院前急救網絡,實現市區郊區一體化管理,院前急救平均反應時間縮短到12分鐘以內。加強疾病綜合預防,以慢性病為重點,為居民提供全程化、規範化的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和利用率。加強生命全周期管理,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和終身體育鍛煉理念,加強心理健康服務。

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定位,統籌不同區域、類型、層級的醫療衛生機構發展。調整完善醫療資源布局,在郊區和人口導入地區增設若干區域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強護理、康復、精神衛生、兒科等短缺醫療資源配置,提升產科服務能力,建設市養志康復醫院二期、兒童醫學中心醫療綜合樓等項目。擴大醫療領域對社會資本開放,合理控制公立醫院規模,調整和新增資源優先考慮社會醫療機構。

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完善醫學學科布局,發展精準醫療、生物醫療、腦科學研究等前沿領域,建成一批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臨床醫學中心和現代化研究型醫院,推進亞洲醫學中心建設。完善醫療質量控制體系,促進醫院持續改進管理和服務,倡導理性就醫,構建更加和諧的醫患關係。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優化就醫流程,改善市民就醫體驗。大力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健康服務。堅持中西醫並重,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

41、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編輯

完善基本社會保險制度,加快發展多層次社會保險,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努力形成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基本社會保險制度體系。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調整農村戶籍外來從業人員參保政策。將本市被徵地人員納入相應的基本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合併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工傷保險浮動費率制度,健全失業保險標準調整機制。動態調整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水平,適時降低社會保險費率。

加快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險體系。擴大企業年金覆蓋面,完善職業年金制度。開展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等試點。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加強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的協同互補。探索擴大個人醫保賬戶資金使用範圍,鼓勵發展多種類型的商業健康保險。

健全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原則,不斷提升社會救助水平,促進形成現代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人員供養制度,調整完善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災人員救助、臨時救助政策和社會救助與物價聯動機制,加強和改進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等專項救助,將居民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引入所有低收入專項救助項目。建立健全政府救助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統籌機制。完善殘疾人保障和服務,營造無障礙環境。加強雙擁優撫工作。

42、改善市民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

編輯

堅持以居住為主、以市民消費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為主,加快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住房供應體系,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樣化住房需求,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健全住房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四位一體」、租售並舉的住房保障體系,健全實物和貨幣補貼相結合的保障方式,多渠道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堅持集中建設和分散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和運營,完善住房保障准入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十三五」時期新增供應各類保障性住房30萬套左右。嚴格規範保障性住房居住使用管理,完善共有產權保障住房回購和上市交易管理制度。「十三五」期間實施1500萬平方米老舊住房和居住小區綜合改造,提高公建配套標準,增加公共空間,緩解做飯難、洗澡難、如廁難等急難愁問題,惠及30萬戶居民。加強住宅小區綜合治理,切實改善居住環境。

促進住房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穩定住房供應總量,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支持居民的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盤活存量住房資源,優化住房市場結構,提高租賃性住房比重。進一步擴大住房公積金覆蓋面,探索市場化配置資金,更好地滿足繳存職工的住房消費需求。

43、優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編輯

圍繞保障基本民生,切實履行政府職責,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合理引導社會預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化、標準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整體水平和運行效率。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明確每一項服務具體的對象、內容、標準、資金渠道和覆蓋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清單內容,穩步提高保障標準和覆蓋水平。強化基本公共服務財政預算管理,加大基本公共服務財政保障支持力度。

創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合格供應商制度,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提高服務項目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市民服務體驗和資源使用效率。

七、凝心聚力共繪發展藍圖

編輯

廣泛調動全社會力量,凝聚全社會共識,用好用活人才第一資源,營造包容和諧、誠信法治的社會環境,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確保規劃藍圖順利實現。

44、營造人才輩出的發展環境

編輯

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實施更開放更靈活的人才發展制度,堅持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拘一格用人才,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

大力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暢通海外人才集聚通道,完善海外人才居住證(B證)、外國專家證、出入境便利等配套政策,加大對緊缺急需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推進「雙自」聯動建設人才改革試驗區,率先開展人才政策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集聚國內優秀人才,完善居住證積分、居住證轉辦戶口、直接落戶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行業領軍人才、優秀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傾斜力度。加強全市重大人才計劃設計,探索人才計劃的社會化管理機制,健全人才投入效果的評估機制。強化市場發現、市場認可、市場評價的引才機制。

完善人才流動和評價機制。深化用人制度市場化改革,推動人才流動依據市場規則、按照市場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完善人才分類評價制度,形成以能力、業績、貢獻為主要標準的人才評價導向,建立社會評價與企業評價的有效銜接機制。落實用人主體對人才的最終評價權。加快建立國資國企的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

強化人才激勵機制。鼓勵各類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方式加大對優秀人才的激勵力度。完善貢獻與所得相匹配的薪酬機制,加大對貢獻突出的人才傾斜力度。加強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支持和激勵。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作用,破解人才階段性住房難題。優化人才發展的事業環境、生活環境,使上海成為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樂土。

45、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編輯

突出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加快形成符合超大城市特點,主體多元、治理協同的扁平化社會治理新格局。

全面夯實基層治理。增強基層社區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強化街道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治理職責,優化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基本公共服務功能。實施鄉鎮差別化管理,做實基本管理單元,合理配置管理力量和公共服務資源。推進社區共治和居民自治,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分類放寬社會組織准入門檻,健全行業協會商會、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和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度。加大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力度,落實有利於社會組織發展的財稅政策。大力發展社區生活服務類、文體活動類、專業調處類等社會組織。推進地方群團組織改革,增強組織活力和服務群眾的能力,更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深入推進「政社分開」,支持社會組織依法獨立開展活動。完善社會組織監管。到2020年,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達到6個以上。

創新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健全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健全市民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市民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推進信訪工作法制化,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訴求。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嚴密防範、依法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國家安全和反恐怖工作,建設平安上海。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和志願服務。弘揚公益文化,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搭建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合作的公益活動平台,鼓勵發展社會投資機構、社會企業等新興公益力量。完善志願者招募、管理、培訓、激勵、評估等制度,促進志願服務活動常態化、社會化、項目化。到2020年,註冊志願者人數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過10%。

46、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編輯

以守信受益、失信懲戒、誠信自律為導向,全面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明顯改善社會信用環境。以全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基礎,進一步完善信用信息採集制度和標準體系。強化公共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完善上海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功能,為社會提供基礎性、公共性、便利化信用記錄查詢服務。充分利用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和上海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強對違法失信行為信息的在線披露和共享。實施失信企業黑名單、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和強制退出制度,構建行政、市場、社會、司法綜合約束的失信懲戒聯動機制。培育信用服務市場,促進企業徵信、個人徵信、信用評級、信用管理等各類信用服務機構加快發展。引導行業組織開展誠信自律等行業信用建設。完善信用法制保障,維護信用信息主體權益和信用信息安全。

47、大力建設法治上海

編輯

深入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發揮法治在統籌社會力量、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中的引領和規範作用,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立法先行,保證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依法調控經濟和治理社會,推進嚴格執法、規範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加強法制監督,形成行政權力運行的有效制約機制。深化上海司法體制改革試點,促進司法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市民法治觀念,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

48、完善規劃實施制度保障

編輯

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制定出台上海市發展規劃條例,加強規劃編制、實施和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區域規劃、專項規劃等各類規劃的指導。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作用,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區縣「多規合一」。

完善規劃監測評估制度。開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年度跟蹤監測、中期評估和末期全面評估,視評估情況報市人大同意後進行動態修訂調整。開展市級專項規劃中期評估。完善規劃主要指標監測、統計、評估、考核制度,強化對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的評價考核。將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納入各部門、各區縣綜合評價和考核體系,與政府目標管理掛鉤(「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見表)。

上海「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屬性 2020年
1 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 % 預期性 6.5以上
2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預期性 與經濟同步增長
3 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 % 預期性 70左右
4 全員勞動生產率 萬元/人 預期性 24.5左右
5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 % 預期性 保持3.5以上
6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 預期性 40左右
7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 % 預期性 20左右
8 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 預期性 五年累計超過
200家
9 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全國社會融資規模比重 % 預期性 25左右
10 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 % 預期性 30以上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萬元 預期性 力爭
比2010年翻一番
12 城鎮調查失業率 % 預期性 5.5以內
13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 % 預期性 40
14 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面積 萬平方米 約束性 五年累計240
15 居民平均預期壽命 預期性 保持在82以上
16 常住人口數 萬人 約束性 2500
17 建設用地總量 平方公里 約束性 3185
(比國家下達的
3226規劃建設用
地目標減少41)
18 單位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人/億元 約束性 0.038
19 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率 % 約束性 確保完成國家
下達目標
20 能源消費總量 億噸標準煤 約束性 1.25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率
(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 約束性 確保完成國家
下達目標
22 PM2.5年平均濃度 微克/立方米 約束性 42左右
23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平方米 約束性 8.5
24 城鎮污水處理率 % 約束性 95以上
25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約束性 100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財政預算計劃要按照本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明確年度目標、工作指標和推進措施。中期財政規劃要根據本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合理安排支出,保障規劃明確的重大項目、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的實施。加強人口、財政、投資、土地、環保等政策的統籌,促進規劃落地。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規劃實施,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結語

編輯

2020年,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節點。我們距離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戰略目標如此之近。我們惟有創新轉型,才能贏得更加繁榮的未來。我們惟有改革開放,才能在全球城市的競爭中實現超越。面向未來,上海將邁向更具創新活力、更加綠色宜居、更可持續發展、更加包容共享的國際大都市,這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附 錄

編輯

《綱要》有關名詞和部分指標解釋

編輯
一、有關名詞解釋

1.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是指為境內外金融機構人民幣跨境和離岸業務提供資金清算、結算服務的重要金融基礎設施。2015年10月8日,CIPS一期在滬正式上線運行。CIPS的建成運行是我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標誌着人民幣國內支付和國際支付統籌兼顧的現代化支付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對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2.創新經濟。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下催生的一種以大眾化、網絡型創新為基礎,以泛在連接、平台共享、跨界融合、用戶牽引為主要特徵,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層出不窮的新經濟形態。

3.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年齡人口是能夠從事一定強度要求工作的成年人口,成年人口總數減去法定退休年齡人口數量是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按照我國的教育普及水平和退休制度安排,通常將20~59歲人口作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

4.科技成果轉化普惠稅制。是指對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的具有普惠性質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度。主要包括技術轉讓收入減免企業所得稅,對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及其與之相關的技術服務、技術諮詢收入免徵營業稅或增值稅,在科技成果轉化中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形成的股權收入免徵或緩徵個人所得稅等。

5.職務發明法定收益分配製度。是指依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專利法》和《合同法》等法律規定對職務發明人給予獎勵或報酬的制度。

6.戰略新興板。是指從資本市場層面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設立的與上海主板並行的新板塊,重點服務已跨越創業階段、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企業,尤其是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企業。戰略新興板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一部分,與主板、創業板形成差異化發展。

7.創新藥物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是指將藥物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的管理模式。上市許可和生產許可相互獨立,上市許可持有人可以將產品委託給不同的生產商生產,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均由上市許可人對公眾負責。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是國際較為通行的藥品上市、審批制度。

8.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撐平台,即匯眾智搞創新,通過創業創新服務平台聚集全社會各類創新資源;匯眾力增就業,將傳統由特定企業和機構完成的任務向自願參與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進行分工;匯眾能助創業,通過政府和公益機構支持、企業幫扶援助、個人互助互扶等多種方式,共助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成長;匯眾資促發展,通過互聯網平台向社會募集資金,靈活高效滿足產品開發、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需要。

9.工業強基工程。是指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等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10.「新硬件」製造。是指以強大的軟件技術、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以硬件為表現形式的一種產業形態,是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如無人飛行器、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機、可穿戴設備等。

11.細分市場「隱形冠軍」。是指不為外界所廣泛關注的一些企業,幾乎完全主導着各自所在的市場領域,占有着很高的市場份額,有着獨特的競爭策略,在某一個細分的市場中進行專心致志的耕耘。

12.家庭農場。是指以農民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3.糧安工程。即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是為了落實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決守住「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的糧食流通工作的底線。

14.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通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並確定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體為普惠金融服務對象。

15.新型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是指在整合此前已開展的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境內外幣資金池和國際貿易結算中心外匯管理等試點基礎上,將三類賬戶合併為國內和國際外匯資金主賬戶。通過外匯資金集中管理,降低跨國公司財務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盤活境內外資金。跨國公司可同時或單獨設立國內、國際外匯資金主賬戶,集中管理境內外成員企業外匯資金,開展資金集中收付匯,軋差淨額計算。

16.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指國際貿易企業通過統一的平台一次性向貿易管理部門提交相應的信息和單證,相關管理部門對企業提交的信息數據進行集中處理。

17.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絡。指覆蓋亞太乃至全球主要口岸的國際貿易通關信息網絡,其運營主體亞太電子網絡運營中心,是服務亞太地區供應鏈互聯互通和貿易便利化的重要信息交換樞紐,通過引入國際貿易適用的數據標準,將國際貿易數據簡化和標準化,實現APEC各經濟體間數據互聯、互通、互用。亞太電子示範口岸網絡是上海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貿易投資規則,推進貿易監管制度創新的有益探索,也是實現APEC各經濟體間示範電子口岸最佳案例推廣的重要路徑。

18.下一代互聯網。推動互聯網由IPv4向IPv6(國際互聯網協議第6版)演進過渡,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地址資源足夠豐富、設施先進、節能泛在、安全可信的下一代互聯網,將提供更大信息量和多樣化的業務應用,更智能地支持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相互聯通,為社會生產生活構建更堅實有力的信息基礎。

19.建築信息模型(BIM)。是指以建築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建立建築模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築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是一種數字信息的應用,並可用於設計、建造、管理的數字化方法,這種方法支持建築工程的集成管理環境,可使建築工程在整個進程中顯著提高效率、減少風險。

20.網上政務大廳。指按照「統一標準、分級建設,市區聯動、同步實施,資源整合、信息共享,需求導向、以人為本」原則,建成的有利於推動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和數據開放利用,集行政審批、辦事服務、事中事後監管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全市統一網上政務「單一窗口」。

21.法定機構。一般是指依照法定程序設立、承擔公共政策執行職能或者公共服務職能、按照市場化模式靈活自主運作、獨立於政府序列之外的公共機構。

22.精明增長。是指用足城市存量空間,減少盲目擴張,加強對現有社區的重建,重新開發廢棄、污染工業用地,以節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成本,城市建設相對集中、空間緊湊、用地功能混合,保護開放空間和創造舒適的環境,通過鼓勵、限制和保護措施,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

23.兩個合法穩定。上海市居住證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申請辦理《居住證》,應當符合在本市「合法穩定居住,合法穩定就業」等條件。

24.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指通過健全土地的用途管制、功能設置、業態布局、土地使用權退出等機制,將項目建設、功能實現、運營管理、節能環保等經濟、社會、環境各要素納入合同管理,實現土地利用管理系統化、精細化、動態化,提高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

25.城市更新。指優化城市功能、完善公共設施,提升城市品質、改善城市環境、完善基礎設施等而進行的各類建設活動。

26.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是「低影響開發」理念在城市建設和管理領域的應用和拓展,是管理引領建設的重要體現。城市低影響開發建設強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行的有機統一,體現全生命周期理念,確保城市建設對城市正常運行和人民群眾正常生活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同時為城市管理和運行維護創造便利條件,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27.海綿城市。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法。

28.生態保護紅線。是指依法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的嚴格管控邊界,是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生態保護紅線所包圍的區域為生態保護紅線區,對於維護生態安全格局、保障生態系統功能、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9.口袋公園。是指小面積的城市開放空間,提供自然的表面和有遮蔭的地區,方便休憩、玩耍和娛樂。口袋公園具有選址靈活、面積小、尺度人性等特點,土地使用性質具有兼容性,可以為綠地或其他用地,能見縫插針地大量出現在城市中,為居民服務,為人們提供休憩放鬆的機會,是城市公園的良好補充。

30.裝配式建築。是指採用預製構件或部件,在施工現場裝配而成的居住建築、商業和辦公等公共建設、工業建築。裝配式建築具有建造速度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節約勞動力並可提高建築質量等特點。

31.綠色帳戶。是指由上海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聯席會議辦公室為鼓勵和引導市民正確踐行本市垃圾分類管理法規、參加日常生活中的乾濕垃圾分類,記錄其參與行為情況的專屬綠色誠信檔案和用於存放垃圾分類獎勵積分的電子帳戶。電子帳戶中積分可在「上海綠色帳戶」網站及社區綠色帳戶活動中兌換獲得各類權益服務、商業服務或實物。

32.「證照分離」改革。是指除涉及國家和社會安全的項目外的許可審批,不再作為商事主體登記的前置條件,經營資格許可由商事主體在取得營業執照後再向有關部門申請批准,推進證照同步改革,重點解決許可證多、辦證難的問題,推進市場准入便利化,提高辦證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33.「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貿易監管制度。是指自貿試驗區在貿易便利化方面的重要制度創新,包括「先進區、後報關」、「區內自行運輸」、「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通關便利化的改革舉措,並在一線出境、二線入區環節實現通關單無紙化。

34.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是指根據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管理特點,將貨物狀態分為保稅貨物、口岸貨物、非保稅貨物三種不同狀態。海關通過實施「分類監管、分賬管理、標識區分、聯網監管、實貨管控、風險可控、信息共享」的監管模式,實現對不同狀態貨物的有效監控,方便對各類狀態貨物統一開展物流配送和加工貿易,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35.高質量的就業。在宏觀上表現為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的高效優化配置。對勞動者個體來講,是指就業崗位及與之相關的收入、保障、勞動安全衛生等要素與勞動者個人能力和期望的相互匹配。提高就業質量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勞動者獲得更充分的就業機會、更公平的就業環境、更良好的就業能力和更合理的勞動收入,使就業結構不斷完善,勞動關係更加和諧。

36.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是指依據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標準,對申請養老基本公共服務的本市戶籍老年人,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合理確定老年照護服務等級和服務計劃。依託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建立健全養老基本公共服務的准入評估制度,統籌社區居家和機構老年照護服務資源,注重專業服務與養老需求的匹配。

37.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指為因年老、疾病或傷殘而需要在家庭、社區或機構接受長期照顧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護理和醫療護理服務保障的保險支付制度。

38.積極老齡化(Active Ageing)。是對過度強調保護和照顧的養老理念的主動調整。它旨在延長老年人的健康壽命,幫助老年人獨立自主,鼓勵老年人力所能及地持續參與經濟、社會、文化等活動,保持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生活狀態。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出,要以生命全過程觀點看待老齡化,在生命全周期的各個階段都要創建促進健康的優良環境。

39.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和新優質學校。學區化辦學是指在區縣範圍內按照地理位置相對就近原則,將區域內的學校結合成片進行統籌,提倡多校協同、資源整合,推動學區內學校之間骨幹教師柔性流動,促進學區內教育教學資源有序分享;集團化辦學是指在一個核心機構或品牌名校的牽頭組織下,依據共同的辦學理念和章程組建學校共同體,在學校規劃、日常管理、課程建設、教師發展與設施使用等方面實現共享、互通、合作、共生,進而實現共同體內優質教育資源品牌的輻射推廣與合成再造;新優質學校是指一批不挑生源、沒有額外資源、沒有深厚文化積澱的學校,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出發,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選擇和多樣的教育體驗,讓孩子在學校健康快樂成長,實現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的顯著提升。

40.高峰高原學科。《上海高等學校學科發展與優化布局規劃(2014-2020年)》提出,重點建設一批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峰」學科點,建設一批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的「高原」學科群。

41.居民健康期望壽命。是指處於良好健康狀態的期望壽命,相當於個體能預期活在這種健康狀態下的平均年數,是在壽命表的基礎上,將人群的功能狀態、活動能力和死亡狀況等一系列指標結合起來,綜合評價人群的健康狀況。該指標在評價人群健康水平時,綜合考慮了生命的長度和生命的質量,包含了死亡、疾病和傷殘等一系列信息,多維度綜合反映人群健康狀況。

42.精準醫療。是指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着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其本質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於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鑑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並對一種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準分類,最終實現對於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目的,提高疾病診治與預防的效益。

43.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是一種將住房抵押與終身養老年金保險相結合的創新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即擁有房屋完全產權的老年人,將其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經抵押權人同意的處置權,並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後,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產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於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

44.「四位一體」、租售並舉的住房保障體系。上海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保障房(即經濟適用住房)、徵收安置房(或限價商品房)等四種不同類型,基本覆蓋本市不同住房困難對象。其中:廉租住房和共有產權保障房分別面向本市城鎮戶籍的低收入、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公共租賃住房主要面向存在階段性住房困難的本市青年職工、引進人才和來滬務工人員等常住人口;徵收安置房主要面向舊區改造的徵收房屋被安置居民,優先供應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採取出租形式;共有產權保障住房和徵收安置房採用出售形式。

45.多規合一。是指通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個規劃的相互融合,逐步建立統一銜接、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規劃體系。

46.最終消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是指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中最終消費支出所占的比重。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兩部分,居民消費支出指常住住戶在一定時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指政府部門為全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消費支出和免費或以較低的價格向居民住戶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的淨支出。

二、部分指標解釋

1.全員勞動生產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單位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反映勞動投入與其他生產投入結合起來生產產出的效率。計算公式為:全員勞動生產率=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從業人員數。

2.上海金融市場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全國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上海金融市場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包括上海證券市場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債券融資以及銀行間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未來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上海金融市場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全國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反映了上海金融市場服務全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和水平。

3.城鎮調查失業率。是指通過城鎮勞動力情況抽樣調查所取得城鎮調查失業人數占城鎮調查從業人數與城鎮調查失業人數之和的比。反映城鎮常住經濟活動人口中符合失業條件的人數所占的比例。

4.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是指主要勞動年齡(20~59歲)的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口比例。該指標用於反映勞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2015年本市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為35%左右。

5.PM2.5年平均濃度。是指每立方米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含量的年平均值,用於反映空氣質量狀況。本市PM2.5的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機碳化合物、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多種金屬元素,主要來源於機動車(船)排放、電廠鍋爐、工業爐窯和生產過程、道路與建築揚塵、秸稈焚燒、民用分散燃燒等。監測數據採集自經環境保護部認定的9個上海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位。各監測點每小時完成一次PM2.5濃度的測量,先將每個監測點24小時的PM2.5濃度算術平均計算出每個點的日均濃度,然後將9個監測點的日均濃度算術平均即得到全市的日均濃度,再將其進行年度平均,即得到全市PM2.5年平均濃度。2015年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53微克/立方米。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