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勞動前後

下放勞動前後
《人民日報》通訊員
1972年1月2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假日,天下着雨,在安靜的河北省張家口市「五·七」床單廠里,幾個負責保衛工作的青年工人,忽然發現垃圾堆旁蹲着一個人。是誰?急忙跑去一看,原來是「老主任」。

黨支部書記、廠革委會主任李振庭同志,聽青年人問他為什麼放假不休息,冒雨揀垃圾時,便指指剛揀出來的一堆棉紗頭、緯管、經停片,心疼地說:「你們看,這都是國家的財富,扔了多可惜呀!」站在一旁的一個女工心想,這是前兩天大掃除時當垃圾清理出來的,其中就有自己扔掉的棉紗頭。同李主任的勤儉作風一對比,心裡感到慚愧,不由得同其他幾個工人一起,跟着李主任揀起垃圾來了。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前,李振庭可並不那麼勤儉。那時候,他在市里當局長。由於受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沾染了官氣,辦公室的地他不掃,桌上的灰塵他不擦,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快忘光了。他脫離勞動,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在工作中偏離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革命群眾的批評。一九六九年春天,李振庭進了張家口市「五·七」幹校。在這裡,他學習毛主席著作,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逐漸沖刷了身上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灰塵,煥發了革命的青春。

有一次,他拿起擱下三十年的斧頭,和貧下中農一起幹活。一個老貧農了解到他的身世以後,語重心長地說:「進城以後,劉少奇這傢伙把你和俺貧下中農分開了;現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又指引你回到俺們當中。你人來了,心可也要來啊!」聽了這一席話,李振庭心潮翻滾。這個工農出身的老幹部,十五歲給地主扛長活,後來學木匠,在舊社會吃了不少的苦。一九三八年,他撂下斧把子,扛起槍桿子,跟着毛主席、共產黨幹革命。那時候,他和群眾可真是共患難、同生死呀!有一次,他住在一個貧農老大娘家裡,突然被敵人包圍了。當時,日本鬼子正想捉拿他。老大娘臨危不懼,讓他躺在炕上,蓋上被子,說是自己的兒子在養病。當貧農老大娘冒着生命危險掩護他脫險等情景重新湧現在心頭的時候,他深深感到,這些年來自己忘了本,忘記了階級兄弟,所以就不能緊跟毛主席繼續革命。他反覆學習毛主席的教導:「幹部通過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同勞動人民保持最廣泛的、經常的、密切的聯繫。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一件帶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於克服官僚主義,防止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他越學越認清了「三脫離」的危害,越學越下定了決心:今後要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全心全意地做人民的勤務員。

在幹校里,他一方面積極參加開荒造田等勞動,一方面突擊製造打坯模子和修造農具。他重新熟悉了干農活、當木工的技術,也逐步恢復了勞動人民的本色。同志們親切地叫他「李師傅」。

一九七○年夏天,李振庭同志被調到「五·七」床單廠擔任領導工作以後,就住到廠子裡,堅持同工人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一起參加生產勞動。通過參加勞動,同工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繫,能及時掌握廠里的思想動向,也及時解決了一些生產中的問題。他在皂煮班熱情支持工人革新技術,使漂液利用率提高三分之一。他和木工組同志一起研究,製成了卷布輥,解決了生產的急需,降低了生產成本。

在那次假日揀垃圾的第二天,李振庭把揀出的二十多斤東西舉行了展覽。他在會上帶領大家學習毛主席關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教導,向大家介紹了戰爭年代,解放區軍民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要求大家從兩條路線鬥爭的高度看待勤儉建國的問題。從此,全廠增產節約運動開展得更加深入。工人們稱讚說:李主任帶來的是八路軍的革命傳統和「五·七」戰士的革命作風!

李振庭經過在「五·七」幹校學習和走出校門參加農村鬥批改運動,提高了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自覺性。廠革委會有位委員,分工管生產,一度不注意政治掛帥,別的同志提出意見後,他又走到了不敢具體抓生產的極端。李振庭便同他談心,向他說明要執行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政治統帥業務,不能把政治和業務互相分離,不能把革命和生產對立起來。這個廠由於較好地處理了革命和生產的關係,職工的革命熱情高,生產任務完成得好,成為市裡的一個先進單位。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