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經濟措施的對照

兩種經濟措施的對照
1946年6月14日
本作品收錄於《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1946年6月14日社論

抗戰勝利迄今十個月了,國民黨當局的一切經濟措施,不獨未能幫助國內工商業的發展,而且在物價波動,通貨膨脹,交通阻塞,外貨湧入,以及不合理的外匯關稅政策與官僚資本壟斷諸方面,給予民族工業以打擊,造成民族工業極其嚴重的危機。……說明了今天要在國民黨獨裁政府統治下來挽救民族工業危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等,都是不可能的。只有象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在廣大解放區所採取的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措施,才會給我們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一條新道路。

沒有去過解放區的人們,往往誤信那些頑固分子的惡意造謠,認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在解放區的經濟措施,不是發展資本主義,而是破壞資本主義。理由是共產黨的理想和目標,應該是實現社會主義,怎能是發展資本主義?其實,這問題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 中,早已清楚地解答了。他說:「有些人不了解共產黨人為什麼不但不怕資本主義,反而提倡它的發展。我們的回答是這樣簡單:拿發展資本主義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與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於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於無產階級。現在的中國是多了一個外國的帝國主義與一個本國的封建主義,而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的,我們的資本主義太少了。我們共產黨人根據自己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明確地知道,在中國的條件下,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的統治下,除了國家自己的經濟與發動人民的個體經濟及合作社經濟之外,一定要讓私人資本主義獲得廣大發展的便利,才能有益於國家與人民,有益於社會的向前發展」。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理論上,主張在目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是必要的,而且在事實上,在一萬萬以上人口的廣大解放區內,採取了一切措施,促進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向上發展。在這裡不必引證許多老解放區私人資本發展的事例,只舉幾個新解放區,在打走日寇不久之後的數字來看罷。例如張家口在日寇占領時,該市兩百多家皮毛商行大部倒閉,解放後,僅僅兩個多月,不僅舊的商號紛紛復業,而且有新的商號開張,並比戰前增加了三十多家,該市現在繁榮起來的商行,已達二千七百餘家。河南的安陽、焦作等地的煤礦產量,比敵偽統治時期增加了一倍。河北的邢臺一千多家皮坊,在解放後都相繼復業,四萬失業工人,盡都有了職業。……從這些零星數字中,我們看出了解放區工商業發展的特點,就是在勝利後,不僅過去倒閉的全部復了業,而且一般都有了新的工廠與商號增設,這正與國民黨統治區的工廠倒閉、商號停業,成為一個相反的對照。

我們再引兩個美國記者的報道來證明,就更加清楚。例如美記者寶丁在訪問張家口後發表談話說:「張市為八路軍解放後,雖只兩個月,而社會秩序已很安定,我所遇到的政府人員,他們所做的事,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我又看到許多工廠都很快地復工了,真引起我的欽佩」。又如勝利後特往解放區作五個月旅行的美國記者博樂報道解放區的經濟實況時說:「在解放區: (一)私人生產企業不但存在,而且受到政府的鼓勵; (二)地主經營仍舊,所不同者,只是過高的田租由佃農要求減低而已; (三)外來的中外資金極為解放區所歡迎; (四)解放區的政府除對敵偽的產業外,並無沒收任何財產的企圖」。博樂並且報導在解放區不論資本家、地主也一樣熱心工作的情況說:「在解放區從事工商業的資本家也很熱心。我和許多商人、地主、製造商談天,發覺他們熱心是有理由的,因為共產黨人雖然坦白地以改善工人生活為目標,但同時,他們也給地主和製造商以利益」。

這些引證,還說明了解放區工商業的發展,並不等於一般的通常發展,而是具有迅速發展的趨勢。然其所以能夠這樣發展,又是有深遠的原因的。這就是:第一,因為解放區首先有民主的政權,實行了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使農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提高了農村廣大群眾的購買力,因而刺激工商私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第二,因為解放區民主政府還積極地實行了各種正確的經濟措施,例如實行貿易自由政策,廢除了敵偽統治時的種種統制、配給等對貿易發展的限制;又實行合理稅收,取消了一切苛捐雜稅,大大減輕了工商業的負擔;更實行發放貸款,解決了工商業家的資金困難,同時還注意運輸事業……來便利原料和商品的流通。由此可見,要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的先決條件,是必需有一個真正民主的政府,它時刻為人民服務,處處為人民打算,並能實行正確的土地政策,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這個條件,正是解放區已經做到、並且還要繼續做好的。因此,在今天的中國說來,只有解放區才能真正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確實是很明顯的了。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46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42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新華日報》1946年6月14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