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
制定機關: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本作品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1年/第2號

該文的行政性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引用而確認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
(一九九〇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國共產黨
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討論了今後十年和第八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任務和方針政策,通過了如下建議。

一、主要奮鬥目標和基本指導方針

(1)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本世紀最後十年是非常關鍵的時期。這是當前的國內和國際形勢所決定的。從國內看,我們在八十年代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經受了嚴重的政治考驗,同時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着許多矛盾和問題,整個國家在安定團結的總局面下也還存在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從國際看,我們在今後十年仍然可以爭取到一個有利於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同時世界政治風雲變幻多端,經濟競爭更加劇烈。我們能不能在九十年代鞏固和發展八十年代取得的成就,進一步促進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使我國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跨入二十一世紀,直接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央希望,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提高歷史的責任感和時代的緊迫感,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集中力量搞好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使我們偉大祖國更加生氣勃勃,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2)從1991年到2000年,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把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確定的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是正確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即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已經基本實現。今後十年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基本要求是:

——在大力提高經濟效益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基礎上,使國民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到本世紀末比1980年翻兩番。實現上述目標,要求今後十年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左右,這在世界範圍內將是比較高的增長速度;

——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生活資料更加豐裕,消費結構趨於合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發展教育事業,推動科技進步,改善經濟管理,調整經濟結構,加強重點建設,為二十一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奠定物質技術基礎;

——初步建立適應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達到新的水平,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進一步健全。

(3)我們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九十年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改變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格局。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對農業生產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城市,圍繞着搞活企業這個中心環節,在計劃、財政、稅收、金融、物資、商業、外貿、價格、勞動工資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擴大了地方和企業的權力,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科技、教育體制和政治體制也相應進行了改革。十年改革調動了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使經濟活力明顯增強,也為今後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

——對外開放邁出重大步伐,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迅速擴大。我國經濟擺脫了原來的封閉半封閉狀態,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1980年到1990年,全國進出口總額將由380億美元增加到1130億美元,增長近兩倍。對外開放的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逐步推進的對外開放格局。

——生產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和生產能力有了較大增長。1980年到1990年,糧食產量由3.2億噸增加到4.2億噸以上,增長31%;棉花由271萬噸增加到425萬噸,增長56.8%;原煤由6.2億噸增加到10.9億噸,增長75.8%;發電量由3006億千瓦小時增加到6150千瓦小時,增長104.6%;鋼由3712萬噸增加到6580萬噸,增長77.3%。十年間,建成投產大中型項目1000多個,社會生產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增添了後續力量。

——智力開發不斷加強,科技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過去十年間全國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萬多項,國家獎勵的發明1700多項,其中有些項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全國有71%的縣普及了小學教育,多數城市普及了初中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迅速擴大,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體系,成人教育和技術培訓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居民消費水平明顯提高,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八十年代是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十年。全國絕大多數地區基本解決溫飽問題,部分地區開始向小康水平過渡。1990年全國城鄉居民平均消費水平預計達到720元左右,扣除價格因素,比1980年增長80%左右,平均每年增長6%。城鄉居民消費內容日趨多樣化,消費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貧困地區的人民生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總之,在八十年代,我國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主義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和發展。八十年代的偉大成就,進一步堅定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心一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4)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在鄧小平同志倡導下,我們黨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十二大和十三大,根據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深刻總結歷史的和當前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作出了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形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全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取得了共同認識。概括起來主要是:

——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努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堅持把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專心致志地搞好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通過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體制和其他領域的管理體制,充分調動中央、地方、企業和廣大勞動人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採取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關係、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等多種形式,通過舉辦經濟特區、經濟開放區和實行必要的特殊政策與靈活措施,不斷擴大對外開放;

——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發揮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對公有制經濟的有益的補充作用,並對它們加強正確的管理和引導;

——積極發展社會主義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分配製度,允許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鼓勵先富起來的幫助未富起來的,以利於全體人民和各個地區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借鑑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立和發展平等互助、團結合作、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反對民族歧視、民族壓迫和民族分裂;

——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和實踐,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逐步實現;

——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一切國家的友好關係,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支持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正義鬥爭,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

——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不斷改善黨的領導制度、領導作風和領導方法,加強黨的政治、思想、理論和組織建設,使黨始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就是按照這條道路走過來的,因而在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實際工作中,在某些時候和某種情況下也發生過偏離上述原則的現象,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正確的加以堅持,不足的加以完善,失誤的加以糾正,正在努力使上述原則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具體落實和豐富發展。只要我們堅持這樣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5)全面落實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方針政策,關鍵在於繼續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是我國過去十年實踐經驗的結晶,是全國各族人民得出的最基本的共同結論。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文化交流日益擴大,如果我們不改革現行體制中的弊端,不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就不可能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也就不可能在劇烈的國際政治風雲變幻和經濟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們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目的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總之,不改革開放不行,改革開放不堅持正確的方向也不行。在今後的十年中,我們必須按照這樣的認識,把改革開放事業更加健康地推向前進,使之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更加強大的推動力。

(6)必須堅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始終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全部經濟工作的中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方針是我國四十一年來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客觀經濟規律的正確體現,全黨同志務必時刻牢記,任何時候也不能偏離,努力避免經濟生活中再次發生大的波折。為此,必須堅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在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安排上認真執行量力而行的原則,穩紮穩打,注意防止和克服急於求成的傾向。合理確定和安排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比例關係,保持全國財政、信貸、物資、外匯各自的和相互間的基本平衡。既要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潛力,促進經濟增長,又要防止國民收入超分配,重新誘發通貨膨脹。必須堅持速度與效益的統一,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把科學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7)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建國。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經濟建設的立足點必須堅定不移地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必須把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同發展我國經濟、增強自力更生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需要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必須長期堅持勤儉建國的方針,全面厲行節約,努力克服各個領域嚴重存在的鋪張浪費現象,勤儉辦一切事業。

(8)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的方針。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項根本任務。沒有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方向和動力就沒有保證,物質文明建設也搞不好。面對九十年代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的國內改革和建設任務,更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不懈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廣泛深入地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振奮民族精神,改善社會風氣,克服在兩個文明建設上「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健康發展。中央和地方都要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發展規劃,逐漸增加必要的投入,使之與國家在物質文明建設方面投入的增長保持適當比例。

(9)必須處理好集中與分散的關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過分集中的體制格局,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此必須充分予以肯定。但由於權力下放過程中有些措施不那麼適當,宏觀管理又沒有跟上,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當前經濟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視的過於分散的現象。國家掌握的財力物力過少,宏觀調控能力減弱。這既妨礙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也不利於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形成與發展。解決這樣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步驟和方法,並且着重通過深化改革來實現。適當集中必要的財力物力來辦好一些必須由中央辦的關係全局利益的大事,這不僅是克服當前經濟困難的需要,也是長遠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僅有利於全國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生產力和地區經濟的合理布局。在我們這樣一個十一億人口的大國,過分集中不行,過分分散也不行,必須把必要的集中和適當的分散恰當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推進現代化建設。

(10)必須處理好治理整頓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十三屆三中全會、五中全會確定的關於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方針是正確的。經過兩年多來的艱苦努力,治理整頓已經取得明顯成效,社會供求總量趨於平衡,通貨膨脹得到控制,農業連續兩年豐收,工業生產逐步回升,經濟秩序得到初步整頓。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是統一的,相互促進的,改革在治理整頓中不僅沒有停滯,而且在繼續進行和深化。但是,經濟生活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差、體制關係不順等多年積累的矛盾和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八五」頭一年或更長一點時間,要繼續進行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在治理整頓中求發展。此後,要在發展中繼續進行治理整頓,在調整產業結構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取得更大進展。今後十年特別是「八五」期間要立足於現有基礎,少搞新建,多搞挖潛,加強技術改造,強化經濟管理,為長遠的經濟發展創造更為良好的條件。隨着結構的調整和改革的深化,經濟發展的環境將得到進一步改善,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適當快一點,但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二、經濟發展的產業重點和地區布局

(11)今後十年和「八五」計劃期間,經濟建設要在三個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業、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改組改造加工工業,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並逐步走向現代化,以適應經濟增長和消費結構變化的需要;(二)用先進技術裝備改造傳統產業和現有企業,以內涵方式為主擴大再生產,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三)根據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則,正確布局生產力,積極促進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和協調發展,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為此,需要對經濟發展的重點和布局提出正確的要求和對策。

(12)大力加強和發展農業。解決十一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今後十年,繼續以保證糧棉穩定增長為重點,促進農業生產全面發展。糧食生產要先後登上4.5億噸和5億噸兩個台階,同時增加棉花、油料、糖料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的生產;大力加強林業建設;進一步發展畜牧業、水產業,努力增產肉、禽、蛋、奶、魚、茶、果等產品;繼續引導農村鄉鎮企業健康發展,全面振興農村經濟。

(13)實現農業發展目標必須採取的若干重大措施: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改革的重大成果,適應現階段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必須作為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並不斷加以完善。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是積極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和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把集體經營的優越性和農民家庭經營的積極性結合起來,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在有條件的地區,根據農民自願,可以因地制宜,採取不同形式實行適度規模經營。

——增加投入,在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辦成一些大事。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長江、黃河的水災仍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今後十年要加強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防洪、蓄水、引水的大中型項目,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抓緊進行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緩解北方水資源緊缺的矛盾。鞏固和完善現有灌溉工程,努力擴大灌溉面積,積極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加強農業區域綜合開發,建設一批國家級的重要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分批改造中低產田,有步驟地開墾宜農荒地,改造和建設草原。林業是農業穩產高產的生態屏障。加強速生豐產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和薪炭林體系的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都要提高農業投資的比重,同時建立和健全集體經濟的積累制度。農民是農業投入的主體,要鼓勵和引導農民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投入,特別要增加勞動投入,以充分發揮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發展農用工業,努力增加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的供應,並提高它們的使用效益。大力提倡施用農家肥。

——繼續抓好科技、教育興農。我國人多地少,今後的農業發展,主要依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廣大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壯大農業科技隊伍,加強新技術的研究,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體系,積極培育優良品種,擴大良種播種面積,推廣各種優良的耕作制度、耕作方法和栽培技術。繼續推行「星火計劃」、「豐收計劃」和「燎原計劃」。今後十年,農業增產中要力爭比八十年代有更大部分依靠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積極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要像重視農業生產那樣重視農產品流通。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增加倉儲、運輸、加工等設施的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糧食儲備制度,並有計劃地發展糧食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實行鼓勵發展糧食生產的購銷體制和價格政策,以調動商品糧主產區和糧農種糧的積極性。

——扶持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是黨在農村一項長期的經濟和政治任務。從1991年開始,貧困地區要在解決大多數群眾溫飽的基礎上,轉入以脫貧致富為主要目標的扶貧開發階段,爭取到本世紀末穩定地解決溫飽問題,多數戶過上比較寬裕的生活。

——切實加強土地管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逐步穩定現有耕地面積,為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土地保障。大力保護森林資源,嚴格執行採伐限額,嚴禁亂砍濫伐。

(14)堅持「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促進鄉鎮企業繼續健康發展。鄉鎮企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村繁榮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引導鄉鎮企業進一步調整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保持適當速度,與整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對不同地區的鄉鎮企業,在發展方向和速度等方面,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對經濟比較落後地區的鄉鎮企業,要給予更多的扶持;對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鄉鎮企業,要進一步強調提高質量和效益。農業和鄉鎮企業要互為依託,因地制宜,採取亦工亦農、離土不離鄉等多種形式,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鄉鎮企業要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利用當地原材料的農副產品加工和建築材料等工業,在合理規劃和開發資源的前提下發展採礦業,並發揮勞動密集和傳統工藝的優勢,努力發展為大工業配套服務的產品和出口創匯產品。

(15)加強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是今後十年和「八五」計劃期間經濟建設的一個重點。我國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滯後,嚴重製約着國民經濟的發展。應該採取適當的投資傾斜政策,少搞一些一般加工工業,嚴格控制樓堂館所建設,籌集必要的資金,加強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以及水利等基礎工業與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搞好現有企業填平補齊、挖潛改造的同時,有計劃地新建、改建和擴建一批大中型電站、煤礦、油田、鐵路和公路幹線、港口、機場、通信幹線等骨幹工程,以及冶金、化工等大中型項目,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水利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係到農業,而且關係到工業建設和人民生活,中央和地方都要充分重視和認真抓好。

(16)大力發展能源工業。煤炭工業,要加快統配礦的建設,特別是加強山西、陝西、內蒙古西部和寧夏能源基地的建設,同時促進地方礦和鄉鎮礦的整頓、改造和提高。到1995年和2000年。原煤產量要由1990年的10.9億噸分別增加到12.3億噸左右和14億噸左右。電力工業,實行因地制宜、水火併舉和適當發展核電的方針,充分發揮我國水電優勢,積極發展坑口電廠和熱電聯產,加強電網建設。到1995年和2000年,全國發電量要由1990年的6150億千瓦小時分別增加到81004億千瓦小時左右和11000億千瓦小時左右。石油工業,採取「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戰略方針,保證東部老油田穩產增產,適當集中力量加強西部新油區主要是塔里本、吐魯番地區的勘探和開發,同時積極進行海洋油田的勘探和開發。到1995年原油產量要由1990年的1.38億噸增加到1.45億噸左右,爭取到2000年有較大的增長。為了加快能源工業的發展,必須理順能源價格,籌集能源建設資金,並爭取利用一些國外資金,以穩定地增加資金投入。

(17)優先發展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交通運輸,要着眼於搞好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以增加鐵路運力為重點,同時積極發揮公路、水運、空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優勢。鐵路建設,要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對舊線進行改造,在一些重要線路,逐步實現電氣化,同時加快煤炭運輸幹線,特別是山西、陝西、內蒙古西部能源基地運輸通道和新的南北幹線以及西北、西南地區幹線的建設。到1995年和2000年,鐵路貨運量要由1990年的14.6億噸分別增加到16.5億噸左右和19億噸左右。公路建設,重點是建設國道主幹線,相應建設省市和縣鄉公路。港口,要加快能源、外貿運輸和客運樞紐港的建設,努力擴大沿海港口的吞吐能力。水運建設,重點是發展遠洋運輸,建設沿海南北大通道和長江幹線。民航建設,重點是擴建、改建和新建主要城市和邊遠城市機場,擴大吞吐能力,進一步增加幹線和支線的空運能力。郵電通信,要加快發展長途電話自動化,提高電話普及率,逐步形成方便迅速的通信網絡。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信,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國家要加強重大骨幹工程的建設,各級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採取多種辦法籌集必要的資金,興建地方鐵路、公路、橋梁、港口和郵電通信設施。

(18)原材料工業要重點抓好結構調整,全面提高產品質量。鋼鐵工業要通過對現有企業的改造和擴建,提高技術水平,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增產短缺和高檔產品。加強礦山原料生產能力的建設,扭轉行業內部結構失衡的狀況。到1995年和2000年,鋼產量要由1990年的6580萬噸分別增加到7200萬噸左右和8000萬噸以上。有色金屬工業,要把發展鋁特別是氧化鋁放在優先地位,適當發展其他有色金屬。化學工業,重點發展化肥、農藥等農用產品,積極發展化工原料和精細化工產品。到1995年和2000年,全國化肥產量(標準肥)要由1990年的9000多萬噸分別增加到1億噸左右和1.2億噸左右。石油化工,以乙烯為主體,搞好原油的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增加合成纖維原料、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各種有機化工原料和農用產品的產量。到1995年和2000年,全國乙烯產量要由1990年的150萬噸分別增加到230萬噸左右和300萬噸左右。建材工業,要大力發展高檔次的產品和新型材料,加快牆體材料的革新。森林工業,要積極扶植重點企業增強活力,繼續發揮木材生產基地的作用。

(19)堅持開發與節約並重的方針,千方百計節約能源、原材料、水資源和運力。我國一方面資源相對不足,能源、原材料、水資源和運力緊張,制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煤、電、重要原材料,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得多,節約的潛力很大。各部門、各地區都要制定出今後十年和「八五」期間的節約計劃,採取有力的政策包括某些帶強制性的措施,以及增加必要的投入,把節約和企業技術改造、加強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注意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的利用,使能源、原材料、水資源和運力的節約取得明顯成效,力爭九十年代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中有更大的部分靠節約挖潛、降低消耗來實現。

(20)切實加強地質勘查工作,使它同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協調發展。地質勘查是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目前這方面又比較薄弱,必須切實予以加強。要加快地質勘查的步伐,為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和下世紀初經濟的持續發展準備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繼續加強基礎地質工作,增強地質工作的發展後勁。開闢多種資金渠道,增加地質勘查的投入。

(21)把發展電子工業放到突出位置。電子工業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帶頭產業,未來十年要從投資分配、技術開發、設備更新、產業政策和組織管理等各個方面,為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和推廣應用創造條件。集中力量開發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中心、計算機為主體的投資類電子產品,大力加強微電子技術、計算機與軟件、傳感器的開發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普遍應用,積極利用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新興產業的成長。努力發展光纖、衛星、微波等通信產品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以滿足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

(22)大力改組改造加工工業。目前加工工業戰線較長,布局分散,技術水平和專業化程度低,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今後十年和「八五」期間,加工工業發展的重點是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改組改造。要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壓縮某些長線產品,增加名、優、新、特產品生產,以適應國內、國際市場的需要。要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快更新老舊設備,降低能耗和各種材料的消耗,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要繼續推進橫向聯合,促進專業化協作,把整個加工工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3)機械製造工業的發展重點是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通過改組改造,優化結構,組織力量對重大技術課題進行攻關,使機械工業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對先進技術裝備的需要。積極發展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農用工業所需要的成套設備和產品,發展進口替代產品,提高引進設備的國產化程度,擴大機械產品出口。加強基礎機械、基礎件、基礎工藝等薄弱環節,提高基礎零部件專業化生產程度。圍繞節能、節材、節油、節水,開發推廣新產品,淘汰老產品,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裝備水平和經濟效益。汽車製造工業在整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應當在全國範圍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促使其健康發展。

(24)輕紡工業的發展重點是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品種。

——大力發展輕工紡織原料的生產,特別是增加合成纖維、合成洗滌劑、造紙等原料的產量,有計劃地建設一批原料生產基地。

——積極推廣新技術,抓住一批基礎產品和出口拳頭產品,進行開發和改造。要使一批骨幹企業和重點出口企業的設備儘快得到更新,一批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儘快得到推廣,一批引進的新技術新設備儘快得到普及,以促使我國輕紡產品在質量和檔次上達到新的水平,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有步驟地進行輕紡工業生產能力和布局的調整。東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一般不再增加初加工能力,集中力量發展深加工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和出口製成品。初加工和內銷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要有步驟地轉向內地和原料產地,以形成新的生產力合理布局。

到1995年和2000年,紗產量要由1990年的2450萬件分別增加到2700萬件左右和3100萬件左右;化學纖維產量要由1990年的155萬噸分別增加到200萬噸左右和260萬噸左右。到1995年,糖要由1990年的520萬噸增加到670萬噸左右。

(25)積極發展建築業,努力推進城市建設和鄉村建設。加強城鄉建設的統籌規劃,穩步發展住宅和公用設施建設。城鎮住宅建設要保持合理規模和增長速度,並通過住房制度的改革,適當加快房地產綜合開發和住宅商品化的進程。根據城鎮住宅發展的需要,配套發展商業網點、教育和醫療設施、文化和體育場所,提高公用設施的普及水平。鄉村住宅建設要合理規劃,節約用地,因地制宜地建設公用設施。嚴格控制大城市的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以鄉鎮企業為依託建設一批布局合理、交通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鄉鎮。

(26)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發展第三產業是緩解就業壓力,增加資金積累,活躍城鄉經濟的重要途徑,也是適應消費結構變化,促進產業結構現代化,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環節。我國第三產業比較落後,行業不全,服務程度低,目前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今後十年,第三產業要重點發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行業,充分調動各種經濟成分和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完善市場環境和規則。努力調整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加快發展那些目前比較落後而又急需發展的行業。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要快於第一、第二產業。到2000年,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要由現在的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

(27)促進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和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地區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複建設項目過多,產業結構趨同,資源配置不合理,地區分割與封鎖嚴重,難以發揮比較優勢,影響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今後十年的地區經濟發展和生產力布局,要認真貫徹執行以下原則:

——統籌規劃,合理分工。根據全國一盤棋和全國是一個統一市場的精神,從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出發,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基礎。以跨省、區、市的橫向聯合為補充,加強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形成有利於發揮地區特色和區域協作的經濟體系,把全國經濟的統一性和地區經濟的特色結合起來,逐步實現全國範圍內的資源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各省、區、市的經濟發展和跨省、區、市的經濟聯合,都應當發揮自己的優勢,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各自完整的經濟體系。

——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的不同產業在投入產出效益上有較大差異。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把產業傾斜與地區傾斜結合起來。地區傾斜的依據,是該地區的資源和產業優勢以及對宏觀經濟的專業化貢獻。實行傾斜政策要適度,以避免地區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而引起新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要正確處理和協調資源地區和加工地區的關係。沿海地區要根據經濟技術水平較高而資源缺乏的特點,致力於發展高、精、尖、新等層次較高的產業和出口創匯產品,將耗能高、運量大的工業逐步轉移到能源充裕、資源富集的內地。加工地區和資源地區可以採取橫向聯合、利益兼顧的辦法,把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共同發展。

——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省、市,應當分別同內地一兩個經濟比較落後的省、區簽訂協議或合同,採取經驗介紹、技術轉讓、人才交流、資金和物資支持等方式,負責幫助它們加快經濟的發展。

——加強宏觀調控,健全調控機制。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使發展地區經濟的政策建立在規範化和制度化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產業的發展特點,進行分類管理和指導。採取有效措施,打破地區分割和封鎖,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28)積極扶持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自治地區土地遼闊,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很大。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對於鞏固邊防,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安定和國家統一,促進全國經濟發展,都有重大意義。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的優勢,把民族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社會經濟發展妥善結合起來,逐步改變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後的狀況,使之同全國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繼續貫徹落實幫助少數民族地區以及老根據地、邊疆地區和其他貧困地區發展的各項政策,扶持這些地區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國家和經濟比較發達地區要對這些地區給予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的支持,並採取有效措施,增強這些地區發展經濟的內在活力。

(29)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保障整個國家和經濟發展有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今後十年,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為了應付可能發生的不測事件,保衛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必須進一步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隨着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適當增加國防費用,有重點地加強新武器裝備的研製,提高軍隊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繼續調整國防工業結構,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方針,加強軍工企業轉產民品的統一規劃和協調工作,增強平戰轉換能力。

三、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任務和政策

(30)科學技術的發展要繼續貫徹「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在經濟建設主戰場、高技術研究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性研究三個層次上的科技工作,要加強統一規劃,合理配置力量,形成縱深格局,推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全面發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今後十年,根據我國的實際需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的要求,力爭在某些領域接近或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二十一世紀我國的經濟和科技振興打下基礎。

(31)今後十年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緊緊圍繞解決工農業生產技術和裝備現代化問題,特別是為解決農業、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資源綜合利用,以及人口控制、生態環境保護和國防建設等方面的重大課題,組織實施科技攻關計劃並提供科技保證。

——加強應用研究,大面積推廣投入少、效益好、見效快的科技成果,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積極跟蹤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進程,努力在生物工程、電子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新型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激光、超導、通信等高技術領域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繼續推進「火炬」計劃的實施,辦好高新技術開發區,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並加快向傳統產業的擴散和滲透,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增強科技發展後勁。努力加強重點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的建設,提高它們的利用效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專業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大型企業的科研工作,密切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合作。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密切結合,注意新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發展。

(32)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通過改革,建立有活力、有效率的科研、引進、創新、推廣和應用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新機制,使之同經濟發展相適應。穩定和完善促進科技進步的政策,抓緊制定有關的法律和法規。中央、地方和企業都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加對科技的投入,發揮重點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強科研單位和科技隊伍的建設。

(33)加強社會科學研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點加強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研究,特別要加強對九十年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中重大問題的研究,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研究和宣傳,繼續消除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不良影響,澄清思想和理論是非。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不同學術觀點的討論,促進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繁榮和發展。加強和制定社會科學的研究規劃,切實注意社會科學研究隊伍的培養和提高。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學風,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業務素質。

(34)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大計。國家強盛和民族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繼續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進一步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業務素質。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並逐步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資金的體制。繼續深化教育改革,調整和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

(35)加強基礎教育。「八五」期間,在占全國人口80%左右的地區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占全國人口30%以上的地區普及初中階段義務教育。力爭到本世紀末,在全國基本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在城鎮以及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地區基本普及初中階段義務教育,在大城市試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重視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重點抓好小學教育。在邊遠山區和牧區,採取扶持政策,扎紮實實抓好初小義務教育。繼續重視發展幼兒教育和殘疾、弱智兒童少年的特殊教育。

(36)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今後十年,要使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得到較快發展。要統籌規劃普通高中、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等,調整科類結構,提高教學質量。1995年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人數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重,要由現在的45%提高到50%以上,同時廣泛開展靈活多樣的短期技術培訓。到本世紀末,使農村絕大多數新增勞動力接受程度不同的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企業新增職工接受必需的職前教育和崗位培訓。加強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全體勞動者的社會主義覺悟和道德水準。

(37)高等教育要根據社會實際需要,合理調整結構,大力提高質量。「八五」期間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基本上穩定現有規模,進行充實和加強。根據需要和可能,適當發展專科教育。重點抓好普通高等院校的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專業結構,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建設高等學校的一批重點學科。博士生的培養基本上立足於國內。繼續改革招生和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進教育撥款制度,加強教育法規建設。繼續完善出國留學生政策,促進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38)積極發展成人教育。要堅持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的辦學路子,大力開展崗位培訓,不斷提高企業職工隊伍的技術和專業水平,提高廣大農民運用農業新技術的能力。在繼續整頓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的基礎上,辦好成人高等教育,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十分重視掃盲工作,爭取到2000年全國基本上掃除青壯年文盲。

(39)堅持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進一步繁榮文化事業。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學藝術等各項文化事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新聞單位要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出版部門要堅定地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多出版一些優秀讀物。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進一步發展文學、電視、電影、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曲藝等文學藝術領域的創作活動,加強文化設施的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進一步辦好圖書館、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站等各類文化活動場所,加強對書籍報刊和音像等文化市場的引導和管理。繼續深入開展「掃黃」工作。加強檔案館和紀念館的利用和管理。積極開展對外學術文化交流,同時注意防止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積極提高全國廣播、電視覆蓋率,豐富節目內容,提高節目質量。大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競技運動水平。進一步加強文物特別是重點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嚴厲打擊盜竊和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動。認真研究和制定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給予必要的物質支持。

(40)進一步發揮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在全社會發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逐步完善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政策與制度,努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發揮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重要作用。今後十年,必須隨着經濟的發展,在改善知識分子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方面多辦一些實事。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要同知識分子廣交朋友,注意傾聽他們的意見。提倡和鼓勵知識分子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深入實際,接觸工農,了解國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四、改善人民生活和健全社會保障

(41)人民生活逐步達到小康水平,是九十年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解決溫飽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由溫飽達到小康是又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由於我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全國小康水平的實現,從地區和時間上,將是逐漸推進的。到2000年,目前已經實現小康的少數地區,將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多數地區,將普遍實現小康;現在尚未擺脫貧困的少數地區,將在溫飽的基礎上向小康前進。「八五」期間,不同地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42)認真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繼續執行允許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既要克服工資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又要消除工資外收入差距懸殊的現象。對合法收入要予以保護;對過高收入要通過稅收,包括個人收入調節稅、遺產稅和贈與稅等,進行必要的調節;對非法收入要依法取締。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使實際工資總額的增長不高於國民收入的增長,實際平均工資的提高不超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民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農村經濟的發展。繼續發揚勤儉節約的美德,積極倡導居民儲蓄。

(43)調整消費結構,合理引導消費。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人民消費的要求,逐步改善食物的質量和結構,逐步增加肉、蛋、奶、水產品、水果的消費量。進一步發展商業服務業,擴大生活服務領域,提高城鄉居民非商品性支出在生活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加強供水、排水、供電、供熱、煤氣、道路、交通和電話等公用設施的建設,方便人民生活。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加快住宅建設,發展室內裝飾行業,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農村居住環境,農村住宅建設要合理布點,儘量不占耕地。

(44)環境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加強對大氣、水域、土壤污染、固體廢物和噪音等公害的監測和防治,特別要保護江河、湖泊、水庫和地下水的水質,保護森林,抑制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改善環境質量。積極植樹造林,提高綠化水平,為人民創造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積極治理環境污染,明確環境保護的責任範圍,實行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方針,使環境保護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45)積極解決城鄉勞動就業問題。合理開發利用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是發展國民經濟和保障社會安定的必要條件。努力開拓城鄉就業門路,增加勞動崗位,充分發揮城鎮集體經濟和其他各種經濟成分在安排就業方面的作用。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改革就業制度。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開展精耕細作,實行多種經營,努力植樹造林,加強農業基本建設,發展鄉鎮企業。農村勞動力向城鎮逐步轉移的規模和速度,應當與經濟發展和城鎮的承受能力相適應。

(46)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和待業保險制度,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現代化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推動企業改革、適應人口老齡化和促進計劃生育的一項重要措施。按照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合理負擔的原則,在城鎮各類職工中逐步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待業保險的範圍,實行多層次的社會保險。在農村採取積極引導的方針,逐步建立不同形式的老年保障制度。同時,要改革醫療保障和工傷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福利制度,認真做好優撫工作和社會救濟工作。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開展扶貧工作。繼續開展生產自救,以工代賑。

(47)實行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人口問題是關係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問題。堅決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增強全黨、全國人民的人口意識。切實加強領導,依法管理,加快縣、鄉、村計劃生育網絡的建設,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使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和措施落實到基層。今後十年,爭取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二點五以內。

(48)發展衛生保健事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衛生工作要貫徹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全社會參與、中西醫協調發展、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針。多渠道增加衛生投入,有計劃有重點地改善醫療條件,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整頓醫療秩序。切實加強農村衛生組織建設,鞏固和發展三級醫療衛生網。有步驟地推動預防保健事業的發展,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加強衛生監督工作和對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等嚴重危害健康疾病的防治工作。

五、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任務和措施

(49)今後十年要初步建立新的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從一般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制度從其誕生到比較成熟,必然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經常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進行調整和改革。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是如此。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是要消除過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經濟體制中的弊端,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新體制,這是需要在今後十年中繼續完成的現實任務。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能否順利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體制改革能否取得預期的成功。

(50)按照發展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要求,建立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運行機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需要進一步明確和把握以下幾點:(一)計劃經濟可以從總體上保持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和資源合理配置,市場調節可以發揮優勝劣汰機制的作用和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實行兩者的結合就是要把它們的優點和長處都能發揮出來,以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二)計劃經濟不限於指令性計劃,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都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具體形式。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經濟結構的改善和市場的不斷發育,進一步適當縮小指令性計劃的範圍,適當擴大指導性計劃的範圍,更多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計劃管理必須自覺遵循經濟按比例發展規律和價值規律,考慮市場供求關係,市場調節要在國家總體計劃和法規約束下發揮作用。(三)大體說來,屬於總量控制、經濟結構和經濟布局的調整以及關係全局的重大經濟活動,主要發揮計劃的作用;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一般性技術改造和小型建設等經濟活動,主要由市場調節。(四)國家經濟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合理確定國民經濟發展的計劃、規劃和宏觀調控目標,制定正確的產業政策、地區政策和其他經濟政策,做好綜合平衡,協調重大比例關係,綜合配套地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導和調控經濟的運行。

(51)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

——繼續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適當發展其他經濟成分,形成適合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的所有制結構。

——建立富有活力的國營企業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自我約束機制,探索公有制經濟多種有效的實現形式。

——加強市場體系和市場組織的建設,逐步建立在國家指導和管理下的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

——逐步理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係,理順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係,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建立和健全直接調控與間接調控相結合的、中央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經濟調控體系。

圍繞以上幾個方面,協調配套地搞好企業、流通、價格、財政、稅收、金融、計劃、投資和勞動工資等方面的體制改革,並加強宏觀調控體系的建設。

(52)繼續增強企業特別是國營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大中型企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柱,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努力改善企業的外部環境,在企業內部進一步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和完善廠長負責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搞活大中型企業,充分發揮它們的骨幹作用,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必須進一步貫徹落實已經頒布的搞活企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繼續從多方面採取有力措施,兼顧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增強企業活力和健全企業約束機制。

——完善和發展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八五」期間,繼續穩定和改進現行承包辦法,在進入新一輪承包時,合理調整承包基數和上交比例,實行比較規範的綜合指標承包製,確保國有資產的完整和增值,並逐步發揮競爭機制、風險機制的作用。繼續進行「利稅分流、稅後還貸、稅後承包」的試點,積累經驗,並根據現實條件和不同企業的情況,逐步過渡,分期實行。

——堅持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適當分離,逐步使絕大多數國營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逐步完善企業折舊制度和留利制度,有步驟地對固定資產價值進行重估,適當提高折舊率,以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

——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禁止在法定的稅費以外隨意向企業收取費用。

——積極發展企業集團。制定具體政策和措施,推動企業的改組、聯合和兼併,促進企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有計劃地組建一批跨地區、跨部門的競爭性企業集團。

——深化企業領導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加強企業管理。改進企業內部的人事制度、勞動工資制度、留利分配製度、財務會計制度和審計制度,改變吃大鍋飯和紀律鬆弛的現象。

——繼續進行租賃制、股份制等改革的試點。

——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在全國範圍內有計劃地開展清產核資,解決國有資產狀況不清、管理混亂、資產閒置浪費和被侵占流失問題。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相適應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

——「八五」期間,對石油、石化、煤炭、鋼鐵、有色金屬、鐵道等部門繼續實行並完善行業包幹體制。

(53)建立和健全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消費資料市場,擴大生產資料市場,發展資金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和勞務市場。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都要相互開放,掃除各種形式的關卡壁壘,改變地區封鎖、市場分割的狀況。提倡和推行互惠互利、風險共擔、揚長避短的經濟聯合和協作。以建立高效、暢通、可調控的商品流通體系為目標,進一步深化商業、物資體制改革,積極發展多種交易形式,特別是跨地區的綜合性或專業性市場組織和商業集團。充分發揮國營物資、國營商業企業、供銷社的主渠道與蓄水池作用,進一步發揮集體商業和個體商業的作用。擴大市場網絡,改善流通設施,健全商品儲備制度。加強市場的組織管理和制度建設,建立市場競爭規則,反對不正當競爭,健全市場秩序。

(54)積極穩妥地推進價格改革。目標是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管理體制,逐步做到關係國計民生的少數重要商品和勞務價格由國家管理,其他一般商品和勞務價格由市場調節的價格管理制度。「八五」期間,要進一步適當減少國家定價的範圍,擴大市場調節的部分。價格改革的重點是,調整重要生產資料的價格;適當提高糧食定購價格,逐步解決糧食購銷價格倒掛問題;對供求大體平衡的一般加工產品、供求彈性比較大的商品和耐用消費品,以及非生活必需品,逐步放開價格,由市場調節。區別不同產品的具體情況,逐步取消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有些商品的價格要逐步同國際市場價格相適應。進行價格改革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態度要積極,步驟要慎重,時機選擇要適當,並且把物價上漲的幅度控制在居民、企業和國家財政所能承受的範圍以內;二是嚴格控制社會總需求,保持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為價格改革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三是在調整基礎產品價格的同時,採取措施促使企業消化一部分漲價因素,防止各類商品價格等幅上漲,造成不合理的比價復歸;四是解決農副產品購銷價格倒掛和調整消費品價格,要保證廣大城鄉居民實際收入不降低;五是價格調整和改革,要逐步減少國家的物價補貼。

(55)改革財政稅收體制,建立穩定的和規範化的財政稅收制度。現行的財政包幹體制調動了各地方當家理財的積極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改革的方向是在劃清中央和地方事權範圍的前提下實行分稅制。「八五」期間,繼續穩定和完善包幹體制,同時進行分稅制的試點。為了興辦一些地方難以辦而必須由國家辦的關係國民經濟全局利益的大事,需要適當集中財力。適當提高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國家預算實行複式預算制,把經常性預算與建設性預算分開。經常性預算,堅持不打赤字,並略有結餘,強化財政預算約束。建設性預算的差額,可以通過舉借內債和外債來彌補,但要保持合理的債務規模和結構。逐步理順稅制結構,強化稅收管理,嚴格以法治稅,充分發揮稅收在增加財政收入和宏觀經濟調控中的職能作用。

(56)正確發揮銀行作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職能,控制貨幣發行和信貸總規模,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把握信貸資金投向,並有效地運用利率、準備金、再貸款、匯率等金融手段,促進國民經濟的總量平衡和結構調整,防止通貨膨脹。健全中央銀行的垂直領導體制,加強中央銀行對專業銀行的領導與管理。專業銀行主要是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承擔經濟調控職能,同時進行企業化管理,實行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繼續鼓勵居民儲蓄,開辦住房儲蓄和住房信貸。逐步擴大債券和股票的發行,並嚴格加強管理。發展金融市場,鼓勵資金融通,在有條件的大城市建立和完善證券交易所,並形成規範的交易制度。

(57)按照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要求,繼續改革計劃體制和投資體制。計劃工作的重點要放在對全社會經濟活動的預測、規劃、指導和調控,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以及主要比例關係和結構的協調。根據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和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情況,改進計劃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堅持並改進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制度。合理調整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範圍,自覺運用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逐步做到主要運用經濟政策和經濟槓桿對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和調節,增強計劃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改革按生產能力和投資限額劃分項目審批權的辦法。嚴格控制投資總規模,加強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關係全局的重大建設項目繼續實行相對集中管理;一般建設和技術改造項目,在國家規定的投資總規模範圍內,可由投資主體自行決策。為了保證重點建設有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建立煤、油、電、運專項開發基金,並努力開闢運用經濟辦法吸引和籌集社會資金的新途徑;繼續採取有效措施,調動地方、部門、企業辦能源、辦交通的積極性。進一步推行建設項目的招標投標制度,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

(58)改革工資制度。重點要解決五個問題:一是建立健全工資總量調控機制和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使工資在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有計劃按比例增長。二是根據按勞分配原則,建立起全面反映職工勞動質量和數量的工資制度。在企業,繼續完善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的辦法,逐步實行以崗位技能工資制為主要形式的內部分配製度。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逐步建立符合各自特點的工資制度。三是調整工資收入結構,限制和減少實物分配。結合價格、住房和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把一部分福利性補貼逐步納入工資。四是改變獎金、津貼發放和工資外收入的混亂現象,加強工資管理,逐步實行國家宏觀調控、分級分類管理、企業自主分配的體制。五是通過推行個人收入申報制度,嚴格徵收個人收入調節稅等措施,緩解社會分配不公。

(59)加強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的建設。

——逐步建立以國家計劃為主要依據的經濟、行政、法律手段綜合配套的宏觀調控體系和制度,特別要健全間接調控機制,更好地運用價格、稅率、利率、匯率等手段調節經濟的運行。為此,必須進一步理順計劃、財政、銀行以及其他經濟部門的關係,發揮計劃部門進行綜合平衡、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綜合協調經濟槓桿的作用,使計劃、財政、銀行之間合理分工、緊密配合、協調動作。加強和改進審計、統計、物價、稅務、信息、計量、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的工作,特別要適應改革開放以後的新情況,建立健全國民經濟的核算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的統計、監測方法和制度,更好地為調控經濟運行服務。

——正確處理集中與分散、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按照保持全國經濟的統一性和靈活性、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對事權、財權和經濟調控權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明確劃分。切實增強中央宏觀調控的能力,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和權威性,並適當擴大地方政府運用經濟槓桿的權限。

——建立科學的經濟決策體系和制度。對重大的政策措施和建設項目,都要廣泛徵求社會各界,包括有關方面專家、學者和企業的意見,認真進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學論證,有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方案,擇優選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指標、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項目,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審批權限和審批程序確定。加強經濟決策和經濟管理的責任制,杜絕領導者個人批條子、決定項目和變更國家計劃指標的現象。今後如再發生此類現象,任何有關單位和人員都有權加以抵制。

——加快經濟法制建設,促進經濟調控的規範化、制度化。「八五」期間,要逐步建立比較完備的經濟法規體系,使各方面的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有法可依。抓緊制定《計劃法》、《預算法》、《銀行法》、《投資法》、《公司法》、《價格法》、《市場法》、《勞動法》、《工資法》和《審計法》等基本經濟法律法規,並切實加強經濟監督和經濟司法工作。

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60)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今後十年和「八五」期間,應當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以利於我國到本世紀末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

(61)努力擴大出口和增加外匯收入。這是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基礎。在保證出口貿易持續穩步發展的前提下,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和提高出口商品質量上。逐步實現由粗加工製成品出口為主向精加工製成品出口為主的轉變,努力增加機電產品、輕紡產品和高技術商品的出口,重點扶持一批在國際市場有發展前景、競爭力強的拳頭產品出口,做到主要依靠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和信譽來增加外匯收入。在更新花色品種、改進產品包裝、改善推銷服務等方面下大功夫,加強經營管理,努力降低出口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努力鞏固已有的市場,積極開拓新的市場。在擴大商品出口的同時,繼續發展勞務輸出、對外承包工程、國際空運和海上運輸業。大力發展國際旅遊業,這不僅可以增加外匯收入,而且可以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加強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

(62)實行有利於擴大出口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加強出口商品的生產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沿海地區、邊境地區和其他有條件地區的優勢,建立各種不同類型的工貿、農貿結合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在發揮國營大型企業出口潛力的同時,進一步發揮中小型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在出口貿易中的重要作用,積極發展創匯農業。國家在資金、物資和運力安排上,實行支持出口的政策,特別要更好地運用信貸、稅收、價格和匯率等經濟槓桿,鼓勵出口商品的生產。努力加強出口商品的推銷,擴大在國外的經銷系統和售後服務網絡。

(63)合理安排進口和調整進口結構。按照有利於技術進步、有利於增強出口創匯能力和有利於節約使用外匯的原則,合理安排進口,把有限的外匯集中用於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進口國家重點生產建設所需物資。國內能夠生產供應的原材料和機電設備,要積極組織生產,保證質量,爭取少進口或不進口。必須採取更加堅決有力的措施,嚴格限制奢侈品、高檔消費品和煙、酒、水果等商品的進口。積極發展替代進口產品的生產,加快國產化進程,保護和促進民族工業的振興和發展。必須十分重視對引進技術的吸收、消化和創新。制定全國引進技術及其消化吸收的規劃和政策,防止盲目引進和不必要的重複引進。

(64)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要繼續爭取利用國際金融機構和雙邊政府貸款,特別是條件比較優惠的貸款。保持合理的貸款規模和結構,選好投向,重點用於加強農業、水利、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項目上。繼續採取多種形式,吸收外商投資。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按照產業政策正確引導外商投資,多辦一些出口創匯型、技術先進型項目,注意把吸收外商投資與加快企業技術改造結合起來。嚴格執行國家統一頒布的鼓勵外商投資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制止違反國家規定競相公布優惠措施的做法。對外商投資企業,既要保護其合法經營和權益,又要依法加強必要的監督管理。改進和加強對利用外資的規劃和指導,重視利用外資項目的效益。借用外債要有嚴格的責任制度,中央和地方都要建立外債償還基金,確保按期還債。

(65)進一步貫徹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充分發揮沿海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優勢和有利條件,對於加快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和帶動全國經濟的振興與繁榮,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有關舉辦經濟特區的基本政策不變。應當繼續貫徹行之有效的政策和靈活措施,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鞏固和發展已開闢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帶,使它們更好地承擔在發展進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方面的重要任務,發揮它們在對外開放中的窗口、橋梁和基地作用。經濟特區、開放城市和地區要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合理確定開發與建設規劃,更好地面向國際市場,同時積極開展同內地的橫向聯繫與協作。認真搞好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和開放,是今後十年的一項重要任務。與此同時,積極發展同內陸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關係。

(66)改革外貿和外匯管理體制。現行的外貿承包製,對促進對外貿易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和問題,必須進一步加以完善和改革。要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工貿結合、聯合統一對外的外貿經營體制。完善和健全外貿收購制、有外貿經營權的生產企業直接出口制和代理制。適當擴大大型骨幹企業特別是企業集團的外貿經營自主權,發揮它們出口創匯的積極性。加強對出口收匯的管理,實行跟蹤結匯,改革外匯留成和用匯制度。改進匯率形成機制,建立健全國家管理的靈活合理的匯率調節制度,健全外匯調劑市場。

七、全黨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
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而奮鬥

(67)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實施,將促進我國的進一步繁榮富強,也將對世界的和平和發展作出貢獻。我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國家之間的關係。中國的發展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需要不斷擴大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真誠合作。我們相信,在實施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過程中,我國與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經濟技術交流將會更加活躍,業已形成的各種友好合作關係將會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68)繼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九十年代,我國將按照「一國兩制」的原則,在實現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同時,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實現「三通」,加強交流,增進了解,歡迎台商來大陸投資,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希望全國各族人民,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積極投身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振興中華和促進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

(69)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是順利實施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維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一切熱愛祖國、希望國家繁榮富強的人們,都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

(70)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的保證,也是我國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立健全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程序和制度,建立有利於提高辦事效率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一步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理順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關係;繼續改革幹部人事制度。採取堅決有力的措施,繼續加強廉政建設,糾正不正之風,精簡機構,減少層次,裁減冗員,轉變作風,提高辦事效率。特別要長期不懈地同各種腐敗現象進行堅決的鬥爭。

(71)加強人民武裝力量的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和公安幹警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人民武裝力量必須繼續加強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提高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增強戰鬥力。切實加強民兵和預備役部隊的建設。大力開展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意識。堅決捍衛國家的神聖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維護社會安定和保護人民利益,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72)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核心力量。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順利實現,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體共產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幹部,都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繼承和發揚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繼續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大力加強黨的幹部隊伍建設,選拔和培養優秀的接班人,保證黨的各級組織的領導權掌握在忠於馬克思主義的人手裡。切實加強和改進基層組織的建設。全黨同志都要本着實事求是的原則,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前列,開拓前進。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號召:全體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全國各族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廣大幹部和人民武裝力量,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愛國人士,一切熱愛祖國的人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萬眾一心,埋頭苦幹,為勝利完成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而努力奮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作品來自1949年10月1日(含)之後的中國共產黨文件。根據《刑事審判參考》指導案例第680號[CPC 1],中國共產黨的中央組織(包括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及其各直屬機構)制定的公文,可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規定之「具有立法、司法、行政性質的文件」,不適用於著作權法保護,所以屬於公有領域


  1. 《刑事審判參考》2011年第1集,總第78集,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二、三、四、五庭共同主辦,法律出版社出版。亦可參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的一篇文章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講話和其它文件是否屬於以上範圍,在中文維基文庫社群中存在爭議。在有進一步共識之前,本模板的使用僅限於以上所列之文件。對於已超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所規定保護期的其他中國共產黨文件,應使用版權失效模板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