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前言

編輯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的交通運輸秉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理念,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自立自強,艱苦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基礎薄弱、整體落後的面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交通發展之路。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交通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進入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水平提高和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基礎設施網絡規模居世界前列,運輸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行業治理現代化水平大幅躍升,人民高品質出行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中國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的前途命運從未像現在這樣緊密相連,交通對於加強互聯互通、促進民心相通日益重要。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認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參與全球交通治理,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為全面介紹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成就,分享中國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增進國際社會認識和了解,特發布本白皮書。

一、走新時代交通發展之路

編輯

中國交通積極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堅持對內服務高質量發展、對外服務高水平開放,把握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水平提高和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着力推進綜合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綠色交通建設,走新時代交通發展之路。

(一)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

編輯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是中國交通發展的初心和使命。新時代的中國交通,秉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建設人民滿意交通。

——人民交通靠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着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交通發展問題,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社會公眾參與交通治理,依靠人民辦好交通。

——人民交通由人民共享。統籌公平和效率,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大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城鄉居民行有所乘,讓人民共享交通發展成果。

——人民交通讓人民滿意。以人民滿意為根本評判標準,聚焦新時代人民對交通的新期待,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不同群體的交通運輸需求,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以當好發展「先行官」為定位

編輯

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強大,交通要先強起來。把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保持一定發展速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

——措施上優先部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重大決策部署,把交通運輸作為先行領域重點部署、優先保障。

——能力上適度超前。適應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以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為目標,以綜合交通運輸規劃編制為抓手,適度超前布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

——作用上先行引領。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在國土空間開發、產業梯度轉移、城鎮布局優化、經濟貿易交流中的先導作用,發揮互聯網新業態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中的引領作用,促進新經濟形態加速崛起。

(三)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編輯

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的關鍵。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交通高質量發展,更新觀念,轉變方式,破解難題,厚植優勢。

——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高品質的快速交通網、高效率的普通幹線網、廣覆蓋的基礎服務網,加快形成立體互聯的綜合交通網絡化格局和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綜合交通主骨架。

——推動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交通運輸結構性、制度性、技術性、管理性、服務性成本,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更好發揮交通運輸在物流業發展中的基礎和主體作用。

——優化營商環境。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合理劃分交通運輸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推進簡政放權、加強管理、優化服務,健全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提升營商環境的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水平。

——增強發展動能。鼓勵和規範交通新業態發展,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建立多層次、可選擇、多元化的運輸服務體系,提高交通服務水平。

(四)以改革開放為動力

編輯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交通運輸發展行穩致遠的強大動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起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交通運輸生產力。

——堅持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放開交通運輸市場,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着力依靠市場解決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不斷完善交通運輸市場體系,釋放交通運輸活力。

——堅持高水平開放。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推進交通運輸「走出去」「請進來」,以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着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聯通和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聯通,提升與其他國家互聯互通水平和國際運輸便利化水平。

(五)以創新驅動為支撐

編輯

創新是交通運輸發展的動力源泉。把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為牽引,大力推進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完善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環境,強化人才支撐。

——以基礎設施建養技術迭代升級增強交通運輸系統韌性,增強交通基礎設施抵禦災害與預警監測能力,提升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特大橋隧、深水築港、大型機場工程等建造技術水平。

——以智慧交通建設推進數字經濟、共享型經濟產業發展,推動模式、業態、產品、服務等聯動創新,提高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效率,構築新型交通生態系統。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的發展,拓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空間,抓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歷史機遇,推動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

二、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

編輯

進入新時代,中國交通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運輸服務能力、品質和效率大幅提升,科技支撐更加有力,人民出行更加便捷,貨物運輸更加高效,中國正在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

(一)基礎設施從「連線成片」到「基本成網」

編輯

牢牢把握交通基礎設施優化布局、加速成網的重要機遇期,深入推進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大批綜合客運、貨運樞紐投入運營,綜合交通網絡規模和質量實現躍升,覆蓋廣度和通達深度不斷提升。

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基本實現網絡化。截至2019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9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業里程超過3.5萬公里;全國公路里程達到501.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5萬公里;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2.3萬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量2520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7萬公里;民用航空頒證運輸機場238個;全國油氣長輸管道總里程達到15.6萬公里,互聯互通程度明顯加強;郵路和快遞服務網絡總長度(單程)4085.9萬公里,實現鄉鄉設所、村村通郵。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形成,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着力加強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進一步打通國家運輸大動脈,有力保障國土和能源安全,強化區域間政治經濟聯繫。加快建設「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依託京滬、京廣、沿海、沿江等綜合運輸大通道,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港口群和長江沿線港口形成的經濟帶、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上海到南京、上海到杭州高速通道沿線集聚了長三角三分之二的城市和約80%的經濟總量。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西氣東輸、川氣東送、海氣登陸以及陝京線等天然氣幹線管輸系統不斷完善。煤炭物流通道布局更加合理,形成縱貫南北、東西的鐵路能源運輸大通道;糧食物流骨幹通道全部打通,原糧散糧運輸、成品糧集裝化運輸比重大幅提高,糧食物流效率穩步提升。區域間人員交流、物資流通日益便捷,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綜合交通主骨架逐步形成。

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步伐加快。深入推進交通、物流、信息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樞紐經濟,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結合全國城鎮體系布局,打造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全國性、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通過規劃引領,強化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站建設,北京大興、上海虹橋等一批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實現了高鐵、城市客運、軌道交通、民航等交通方式的無縫對接。優化貨運樞紐布局,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上海洋山港、鄭州鐵路港等一批現代物流樞紐建成,提高了換裝水平,加快了多式聯運發展,有力推動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不同運輸方式通過樞紐實現有機銜接,為優化國家經濟空間布局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專欄1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機場規劃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規劃建設6條跑道,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億人次以上需求。機場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16%,機場控制區內運行新能源車輛設備占比超過60%。全機場均為綠色建築,70%以上達到中國最高等級綠色建築標準。機場航站樓兼具功能性和藝術性,是現階段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的國際航空樞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在不到5年時間裡完成預定建設任務,順利投入運營,充分展現了中國工程建築的雄厚實力,充分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詮釋了中國基建實力的新高度,是中國面向世界的新國門,是國家發展新的動力源。

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穩步推進。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城市道路總長度45.9萬公里,人均道路面積17.36平方米,建成區路網密度達到6.6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積率達到13.19%。強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引領,加強內部交通與對外交通有效銜接。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幹路和次支路級配合理、適宜綠色出行的城市道路網絡。完善道路空間分配,充分保障綠色交通出行需求,規範設置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開展人行道淨化專項行動,推動自行車專用道建設,切實改善綠色出行環境。

(二)運輸服務從「走得了」到「走得好」

編輯

全面提升交通運輸服務質量,「互聯網+交通」等新模式快速發展,多樣化、品質化、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運輸服務實現「人便其行、貨暢其流」,通達性和保障性顯著增強。交通運輸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顯著增強,促投資、促消費、穩增長作用明顯。

貨物運輸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中國是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國家。面對日益增長的貨物運輸需求,加快多式聯運發展,創新公鐵聯運、空鐵聯運、鐵水聯運、江海聯運、水水中轉、滾裝聯運等高效運輸組織模式,開展鐵路運能提升、水運系統升級、公路貨運治理等專項行動,貨物運輸結構持續優化,綜合運輸效率不斷提高,物流成本逐步降低,交通運輸環境污染明顯減少,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道建設不斷提速。鐵路運量占社會運輸總量比例不斷提升,「公轉鐵」行動取得突出成效。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快遞業務量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一。運輸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推進物流降本增效取得積極成效,促進了物流業轉型升級。

 
專欄2 中國的郵政快遞
中國建成了惠及14億人口、全球最大的郵政普遍服務體系,基本建成了連接城鄉、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快遞服務網絡,快遞「三向」(面向西部地區完善服務網絡,面向農村推動「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面向國際鼓勵快遞企業發展跨境快遞業務)成效顯著。全國郵政營業網點達到5.4萬處,快遞鄉鎮網點覆蓋率達到96.6%,全面實現建制村直接通郵。湧現出一批實力強大、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形成了1家年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5家超500億元的企業集群。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興寄遞市場,包裹快遞量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總和,快遞業務量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創造了中國服務業和世界郵政業發展的奇蹟。

公眾高品質出行需求逐步滿足。旅客運輸專業化、個性化服務品質不斷提升,人們對「美好出行」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出行體驗更加方便、快捷、舒適、溫暖。以道路運輸為基礎,高鐵、民航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出行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客運結構持續優化,中長距離客流逐步從公路轉向高鐵和民航。截至2019年底,動車組列車累計發送旅客120億人次,占鐵路旅客發送量的比重由2007年的4.5%增長到65.4%。春節、國慶等重要節慶日大規模客流的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人們不僅能夠「說走就走」,而且走得「舒適、優雅、愜意」,「人享其行」的期盼逐步成為現實。

 

城市公共交通持續優先發展。發展公共交通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是加強城市交通治理、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有效措施。大力加強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40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達6172.2公里,城市軌道交通的骨幹作用日益凸顯,城市公交出行分擔率穩步提高,舒適度不斷提升。城市慢行交通系統較快發展,70餘個城市發布共享單車管理實施細則,360餘個城市提供了共享單車服務。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為人們出行提供了便利,滿足了多樣化出行需求。

 
專欄3 公交都市建設
公共交通發展是城市交通發展的首要任務。2012年,中國啟動公交都市創建示範工程,先後分三批確定87個城市開展公交都市建設。截至2019年底,14個城市成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以公交都市為標杆的城市交通出行服務系統,對城市經濟產生了全局性、先導性影響,促進了城市交通健康可持續發展。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努力保障公眾公平享有交通服務權利,以交通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僻遠地區開行的公益性「慢火車」,站站停、低票價、公交化,架起了山村與城市的溝通橋梁,成為沿線人民的「公交車」「致富車」。公路客運普及和農村物流發展有力促進了城鄉一體化,截至2019年底,已開展52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建設,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達到AAA級、AAAA級以上的區縣比例分別超過95%和79%。在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重要樞紐設置無障礙設施,推廣無障礙化交通工具,為特殊群體提供了周到的出行服務。不斷加大旅客運輸及出行服務普惠力度,讓人民共享交通發展成果。

專欄4 交通領域無障礙建設
無障礙環境是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持續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無障礙環境建設與改造,全力打造「覆蓋全面、無縫銜接、安全舒適」的無障礙交通出行環境。在全國推廣應用無障礙化客運車輛,多個省份客運設施無障礙建設率達到100%。3400餘輛動車組列車設置了殘疾人專座;公共交通工具設置「老弱病殘」專座,使用低地板公交車和無障礙出租汽車;城市公交車配備車載屏幕、語音報站系統。郵政快遞為重度殘疾人提供上門服務,為聾人客戶提供短信服務,對盲人讀物免費寄送。交通領域無障礙建設為殘疾人走出家門、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創造了條件。

交通運輸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互聯網+」交通運輸正在深刻改變着人們的出行方式。截至2019年底,網約車覆蓋全國400多個城市,平台日均使用量達到2000萬人次。共享單車有效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里」難題,日均使用量約4570萬人次。貨運物流融入「互聯網+」進程加快,推動了貨運物流組織方式創新,95306鐵路貨運服務系統全面建成,2019年鐵路網上貨運業務辦理比例達到85%,229家無車承運人試點企業整合貨運車輛211萬輛,車輛利用率提高約50.0%,較傳統貨運交易成本降低了6至8個百分點。「高鐵網+互聯網」雙網融合取得突出成效,2019年12306互聯網售票系統售票超過35.7億張;電子客票基本實現全覆蓋;高鐵站車正逐步實現WIFI信號全覆蓋,創新推出網上訂餐、無線充電、智能交互等服務。截至2019年底,超過98%的二級以上汽車客運站提供省域聯網售票服務。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線上線下新消費模式,刷臉進站、「無紙化」登機、無人機投遞、無接觸配送、智慧停車、道路客運定製服務等新業態,讓人們享受到了便利,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支撐區域重大戰略實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強交通運輸布局,提供基礎支撐。加快構建以首都為核心的多節點、網格狀世界級城市群交通體系,加快建設雄安新區一流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強化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高效銜接,推動「四網融合」,着力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全面推進幹線航道系統化治理,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疏解三峽運輸「瓶頸」制約,建設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暢通大灣區經粵東西北至周邊省區的綜合運輸通道,構建連接泛珠三角區域和東盟國家的陸路國際大通道,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以「海澄文(海口、澄邁、文昌)」一體化經濟圈、大三亞旅遊經濟圈為重點,打造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鐵路、城際軌道和骨架公路網,全面支撐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為節點,構建對外高效聯通、內部有機銜接的多層次綜合交通網絡,推進長三角區域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契合全流域生態保護和國土空間開發,加快形成黃河流域「通道+樞紐+網絡」聯動發展格局。差異化完善區域各板塊交通網絡,增強了對區域戰略的交通支撐。

(三)交通科技從「跟跑為主」到「跟跑並跑領跑」並行

編輯

經過不懈努力,交通運輸科技創新能力大幅躍升,核心技術逐步自主可控,基礎設施、運輸裝備取得標誌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中國的交通科技從跟跑世界一流水平為主,進入到跟跑、並跑、領跑並行的新階段。

交通超級工程舉世矚目。高速鐵路、高寒鐵路、高原鐵路、重載鐵路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高原凍土、膨脹土、沙漠等特殊地質公路建設技術攻克世界級難題。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術、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技術以及大型機場工程建設技術世界領先。世界單條運營里程最長的京廣高鐵全線貫通,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的蘭新高鐵,世界首條高寒地區高鐵哈大高鐵開通運營,大秦重載鐵路年運量世界第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雪山一號隧道通車。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開工建設。港珠澳大橋、西成高鐵秦嶺隧道群、洋山港集裝箱碼頭、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系列重大工程舉世矚目。中國在建和在役公路橋梁、隧道總規模世界第一,世界主跨徑前十位的斜拉橋、懸索橋、跨海大橋,中國分別有7座、6座、6座,世界最高的10座大橋中有8座在中國。

專欄5 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跨越涓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長約55公里,是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18年10月23日,大橋開通。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有力促進了三地交通連接,對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大橋建設過程中,先後攻克了人工島快速成島、深埋沉管結構設計、隧道複合基礎等多個世界級技術難題。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大的交通工程,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體現了中國的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展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交通裝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發展「國之重器」,交通運輸關鍵裝備技術自主研發水平大幅提升。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實現世界上首次時速420公里交會和重聯運行,在京滬高鐵、京津城際鐵路、京張高鐵實現世界最高時速350公里持續商業運營,智能型動車組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功能;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具備跨國互聯互通能力的時速400公里可變軌距高速動車組下線。盾構機等特種工程機械研發實現巨大突破,最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最大直徑硬岩盾構機、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等相繼研製成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保持同步。海工機械特種船舶、大型自動化專業化集裝箱成套設備製造技術領先世界,300米飽和潛水取得創新性突破。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支線客機ARJ21開始商業運營。快遞分揀技術快速發展。遠洋船舶、高速動車組、鐵路大功率機車、海工機械等領跑全球,大型飛機、新一代智聯網汽車等裝備技術方興未艾,成為中國製造業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專欄6 中國的高速鐵路
中國構建了完備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總體技術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3.5萬公里,占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初步實現了相鄰大中城市間1小時至4小時交通圈、城市群內半小時至2小時工作生活圈。以「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為主通道,建成了北京到天津、上海到南京、北京到上海、北京到廣州、哈爾濱到大連等一批設計時速350公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鐵路,累計安全運行里程超過75億公里。2019年動車組發送旅客23.6億人次,中國高鐵不僅代表了「中國速度」,更續寫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磅礴活力,鋪平了人民的幸福路。

智慧交通發展步伐加快。推進「互聯網+」交通發展,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全面融合,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充分運用5G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裝備領域智能化不斷取得突破。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運電子客票、聯網售票日益普及,運輸生產調度指揮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截至2019年底,229個機場和主要航空公司實現「無紙化」出行。全面取消全國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等新技術應用成效顯著,截至2019年底,全國ETC客戶累計超過2億,全路網、全時段、全天候監測以及信息發布能力不斷增強。北斗系統在交通運輸全領域廣泛應用,全國已有760萬道路營運車輛、3.33萬郵政快遞幹線車輛、1369艘部系統公務船舶、10863座水上助導航設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強站、352架通用航空器應用北斗系統,並在3架運輸航空器上應用北斗系統,京張高鐵成為世界首條採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並實現自動駕駛等功能的智能高鐵。智慧公路應用逐步深入,智慧港口、智能航運等技術廣泛應用。智能投遞設施遍布全國主要城市,自動化分揀覆蓋主要快遞企業骨幹分撥中心。出台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管理規範和封閉測試場地建設指南,頒布智能船舶規範,建立無人船海上測試場,推動無人機在快遞等領域示範應用。

專欄7 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
上海洋山港四期碼頭是全球最大的單體自動化智能碼頭和全球綜合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碼頭,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象徵。上海洋山港四期碼頭總用地面積223萬平方米,共建設7個集裝箱泊位,集裝箱碼頭岸線總長2350米。洋山港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自動化作業系統,銜接上海港的各大數據信息平台,實現了碼頭主要業務環節生產調度自動化。洋山港的開港,標誌着中國港口行業在運營模式、技術應用以及裝備製造上實現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升級。

三、服務決戰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小康

編輯

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農村奔小康,交通要先行。中國將交通扶貧作為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支撐,全力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堅實保障。

(一)堅決打贏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

編輯

把扶貧作為新時代交通運輸發展的重要使命,完善扶貧規劃政策體系,創新扶貧工作模式,做到「扶貧項目優先安排、扶貧資金優先保障、扶貧工作優先對接、扶貧措施優先落實」,以超常規的舉措和力度,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加強交通扶貧規劃設計。完善交通扶貧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制定交通扶貧規劃、實施方案、行動計劃,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扶貧規劃綱要(2011-2020)》《「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關於進一步發揮交通扶貧脫貧攻堅基礎支撐作用的實施意見》等規劃和政策文件,將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1177個縣(市、區)全部納入支持範圍。以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加快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改造建設,打造「康莊大道路」「幸福小康路」「平安放心路」「特色致富路」,推動交通建設項目儘量向進村入戶傾斜。

創新精準交通脫貧模式。加強統籌設計,建立健全五年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年度計劃相互銜接的規劃計劃體系,分省細化年度計劃,建立台賬,壓茬推進。加大「扶志」「扶智」工作力度,做好對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科技推廣,動員鼓勵貧困群眾參與農村公路建設,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參與護路等工作。

持續加大交通扶貧資金投入。大幅提高貧困地區交通建設中央投資補助標準,2012年至2020年安排貧困地區公路建設的車購稅資金超過1.46萬億元,占同期全國公路建設車購稅資金的61.3%,帶動全社會投入超過5.13萬億元。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道補助標準分別由「十二五」時期平均占項目總投資的15%、30%,提高到「十三五」時期的30%、50%左右。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補助標準提高到平均工程造價的70%以上。通過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車購稅等資金支出結構,統籌加大各級各類資金傾斜力度,確保政策落地、資金到位、項目實施。

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發揮交通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摘帽當好先行、做好支撐。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力度,新增資金、新增項目、新增舉措進一步向「三區三州」(注1)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2016年至2020年,安排車購稅資金2746億元支持「三區三州」交通項目建設,其中農村公路資金781億元。

(二)「四好農村路」建設推動貧困地區交通高質量發展

編輯

道路通,百業興。以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簡稱「四好農村路」)為牽引,積極推進貧困地區建設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大力提升城鄉客貨運輸服務水平,貧困地區交通落後面貌發生根本改變。

貧困地區綜合交通網絡加快形成。缺少足夠的交通基礎設施是貧困地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2016年至2019年,國家支持貧困地區改造建設了國家高速公路1.7萬公里、普通國道5.3萬公里,建成內河航道約2365公里。貧困地區縣城基本實現了二級及以上公路覆蓋,許多貧困縣通了高速公路,不少地方還通了鐵路、建了機場,干支銜接的高等級內河航道網絡不斷完善。貧困地區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快形成,曾經「山里山外兩重天」的局面徹底改變。

「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效顯著。以200個「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為引領,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落實農村公路建設「七公開」(注2)制度,強化貧困地區交通建設管理和質量控制,優化農村公路路網結構,大力推進「路長制」,健全「四好農村路」建設長效機制。完善和落實省、市、縣、鄉鎮、村五級責任,清晰界定工作職責,結合事業單位和鄉鎮機構改革,完善縣鄉農村公路管理體制。推動農村公路「滿意工程」建設,推廣建養一體化等建設養護模式。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開展路域環境整治。統籌城鄉客運資源,創新農村客運發展模式,整合交通、郵政、供銷、電商等資源,推進了貧困地區農村物流發展。「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

專欄8 「四好農村路」
「四好農村路」是新時代中國農村變化和社會變遷的重要標誌。截至2019年底,農村公路總里程占全國公路總里程的83.8%,其中等級公路比例達到93.2%。2019年,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98.8%,優、良、中路率達到83.0%,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99.8%。支持貧困地區改造建設約5.9萬公里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出行難等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得到解決。「四好農村路」連片成網,極大地縮短了往返城鄉的時空距離,深刻改變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社會面貌,為偏遠閉塞的鄉村開闢了一條通往現代文明的大道。人流、物流帶動了知識流、信息流、資金流,促進了貧困地區知識的傳播、思想的開化、文化的交流、風俗的改進,真正使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為廣大農民通過知識文化致富提供了堅實保障。

「出行難」得到有效解決。農村公路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為歷史。截至2019年底,全國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截至2020年9月,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100%通客車。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的交通網絡初步形成,鄉村之間、城鄉之間連接更加緊密,6億農民「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三)交通助推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編輯

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破解了長期以來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為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村公路助力廣大農民奔小康。農村公路發展,重點在「建」,目標在「通」。2012年至2019年,中國新改建農村公路208.6萬公里(其中貧困地區約110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20.1萬公里,貧困地區新增5.1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2016年至2019年,貧困地區建設約9.6萬公里通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的硬化路,建設45.8萬公里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農村公路運行安全條件全面改善。出台《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農村公路建設質量管理辦法》《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加快推進相關技術標準和規範制修訂工作。出台《關於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的意見》及相關配套制度,推進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長效機制。2012年至2019年,通行客車的建制村新增5.4萬個。加快建設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節點體系建設,推進農村物流發展,2019年農村地區收投快件超150億件,工業品下鄉、農產品出村、快遞服務入戶等運輸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鐵路扶貧助力全面小康。持續提升貧困地區鐵路網覆蓋通達水平,加快連接貧困地區鐵路規劃建設,完善貧困地區鐵路網絡。截至2019年底,國家向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累計投入3.3萬億元,占鐵路基建總投資的78%。新投產鐵路覆蓋了274個國家級貧困縣,助力融入「高鐵經濟圈」。運用大數據分析,優化貧困地區旅客列車開行方案,2019年日均開行途經貧困地區的旅客列車2328列,開行旅遊扶貧專列594列,帶動了沿線旅遊、商貿、餐飲等產業發展和消費升級。精準開行農產品「點對點」運輸專列、集裝箱快運班列和高鐵快運等,2018年以來累計運送貧困地區貨物17.1億噸。

「交通+」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積極推動「交通+『旅遊』『產業』『扶貧』」等發展新模式,推動貧困地區交通與產業深度融合。2012年至2019年,貧困地區新改建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約5.9萬公里。大力推進「交通+快遞」扶貧工程,整合交通運輸、供銷、商貿、電商、郵政快遞等資源,開展無人機物流配送應用試點,2018年全國郵政企業累計實現農村電商交易額1.4萬億元。「交通+特色農業+電商」「交通+文化+旅遊」「交通+就業+公益崗」等扶貧模式不斷創新發展。特色產業因路而起、因路而興,為廣大農民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

農村交通有力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將農村公路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村容整潔」和「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同步開展公路沿線綠化以及沿途村鎮的美化建設,將農村公路打造成一道道靚麗的鄉村風景線。農村公路的暢達,帶動了農村人居環境同步改善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同步提升,推動了城鄉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廣大農村因路而富、因路而美。

四、推進交通治理現代化

編輯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交通運輸體量龐大、情況複雜且處於快速發展當中,交通治理難度大。中國立足本國國情,借鑑國際經驗,大力推進交通治理現代化,通過改革創新釋放技術和市場活力、提升治理效能,促進了交通高質量發展。

(一)推進交通治理體系改革

編輯

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積極推進綜合交通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基本形成,適應新時代國家發展的交通運輸治理體系逐步健全。

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升行業治理能力為重點,持續深化交通運輸體制機制改革。2013年形成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鐵路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的大部門管理體制架構,交通運輸大部門制主體組織架構基本建立。深入推進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公司制改革工作,兩家公司分別更名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建立健全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和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省級綜合交通運輸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大部分省份基本建立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或運行協調機制。組建國家鐵路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實現鐵路政企分開。民航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機場公安體制、運輸價格、民航業投資准入機制、空管系統體制機制等改革有序推進。郵政體制改革有序推進,郵政改革配套措施不斷完善。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穩步推進,整合執法隊伍,理順職能配置,減少執法層級,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監管有力、服務優質的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體制逐步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協調機制初步建立,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平衡不斷加強。通過改革,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各種運輸方式進一步融合,交通運輸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行業現代化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交通運輸法治政府部門建設持續深化。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以「法治政府部門」建設工程為載體,把法治貫穿交通運輸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和安全生產全過程各方面,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提供堅實保障。依法行政制度基本確立,行業立法、執法監督、行政複議與應訴、法治宣傳教育和普法等工作機制逐步健全。加快推進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行業立法,綜合交通運輸法規體系已基本建成。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行業發展改革領域,制定和修訂鐵路法、公路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港口法、航道法、民用航空法、郵政法等行業龍頭法。出台和制修訂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管理規定、交通運輸標準化管理辦法等行業急需的規章,穩步開展規章規範性文件清理。

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逐步放寬市場准入門檻,持續清理交通運輸領域各類不合理和非必要罰款及檢查,建立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深入落實交通運輸領域各項減稅降費政策,降低物流稅費成本。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取消中介服務等行政審批事項,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注3)監管工作,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動跨省大件運輸等並聯許可系統全國聯網。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推進新業態協同監管,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模式進一步創新,市場環境更加公平有序。優化行政審批服務方式,推廣交通運輸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企業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服務,辦事效率顯著提升。交通運輸「放管服」改革,推動了優化營商環境向縱深發展,激發了交通發展活力,提高了政府服務效能,促進了交通運輸行業健康發展。

(二)推進交通運輸綠色發展

編輯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交通運輸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日益完善,節能降碳取得實效,環境友好程度不斷增加。

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節能減排,努力建設低碳交通,走出一條能耗排放做「減法」、經濟發展做「加法」的新路子。嚴格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着力提升交通運輸綜合效能,全國鐵路電氣化比例達到71.9%,新能源公交車超過40萬輛,新能源貨車超過43萬輛,天然氣運營車輛超過18萬輛,液化天然氣(LNG)動力船舶建成290餘艘,機場新能源車輛設備占比約14%,飛機輔助動力裝置(APU)替代設施全面使用,郵政快遞車輛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的保有量及在重點區域的使用比例穩步提升。全國942處高速公路服務區(停車區)內建成運營充電樁超過7400個,港口岸電設施建成5800多套,覆蓋泊位7200餘個,沿江沿海主要港口集裝箱碼頭全面完成「油改電」。綠色交通省(城市)、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等示範工程,年節能量超過63萬噸標準煤。通過中央車購稅資金,支持建設綜合客運樞紐、貨運樞紐、疏港鐵路,統籌推進公鐵聯運、海鐵聯運等多式聯運發展,推進運輸結構調整。

強化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牢固樹立為國家長遠發展負責、為子孫後代負責的理念,着力推動交通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節約型轉變。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三條控制線(注4)劃定落實,統籌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交通運輸各領域融合發展,推動鐵路、公路、水路、空域等通道資源集約利用,提高線位資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採用低路基、以橋(隧)代路等,加強公路、鐵路沿線土地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加強航道建設的生態保護和綠色建養,推進航道疏浚土綜合利用,嚴格港口岸線使用審批管理與監督,提高岸線使用效率,探索建立岸線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動廢舊路面、瀝青、廢舊輪胎、建築廢料等材料資源化利用。高度重視和推進快遞包裝的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大力推進可循環中轉袋全面替代一次性塑料編織袋,電子面單(注5)使用率達98%。

強化大氣與水污染防治。堅決打好交通運輸領域污染防治攻堅戰,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治理環境污染。在沿海和長江幹線等水域設立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按照國際公約要求對進入中國水域的國際航行船舶實施船用燃油硫含量限制措施,推動船舶使用清潔能源和加裝尾氣污染治理裝備,建立船用低硫燃油供應保障和聯合監管機制。執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國家強制性標準,推動港口船舶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接收處置設施建設,開展港口粉塵污染控制。在全國沿海實施「碧海行動」(注6)計劃,打撈存在污染環境風險和影響海上交通運輸安全的沉船沉物。加快老舊和高能耗、高排放營運車輛、施工機械治理和淘汰更新,推進實施機動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制度(I/M制度)。中央財政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淘汰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全面開展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2012年至2019年全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5.2%。

專欄9 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
中國高度重視交通運輸污染防治,印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2020年全球船用燃油限硫令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期重點針對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三大重點區域,提出了着力降低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持續改善沿海和內河港口城市空氣質量的目標。《方案》實施以來污染物減排效果顯著。目前,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進一步擴大地理範圍至沿海和長江幹線、西江幹線等水域,並對海南水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控制要求。推進實施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是實現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落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總體要求的重要抓手,是中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行動。

(三)加強安全防控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編輯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斷提升交通運輸業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特別是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加強安全治理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推進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交通,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出行提供安全運輸保障。

交通安全防控能力顯著提升。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施策,深化和完善交通運輸平安體系,持續完善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控制機制,下大力氣減少重特大交通運輸安全事故,牢牢守住交通安全生產底線。2012年以來,未發生重大鐵路交通事故,2019年鐵路運輸事故死亡人數和10億噸公里死亡率與2012年相比分別下降46.1%和53.8%。普通公路較大、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起數連續下降,發生較大以上等級事故和死亡人數與2012年相比分別下降55.9%和60%。2019年,未發生重大等級水上交通事故,較大等級以上事故和死亡人數與2012年相比分別下降68.5%和69.4%。民航實現運輸航空持續安全飛行112個月、8068萬小時的安全新紀錄。

交通應急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加強交通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及時防範化解交通重大安全風險,有效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實施高鐵安全防護工程,推進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集中開展高鐵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消除高鐵沿線環境安全隱患6.4萬處,深入推進普速鐵路安全環境整治。實施鄉道及以上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和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累計實施88.9萬公里,改造危橋4.7萬座,車輛運輸車治理取得決定性成效。加強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建立政府領導、統一指揮、屬地為主、專群結合、就近就便、快速高效的海上搜救工作格局,配備70餘艘專業救助船舶、120多艘打撈船舶、20餘架專業救助航空器,建立20餘支應急救助隊,基本建成以專業救撈力量、軍隊和國家公務力量、社會力量等為主要力量的海上搜救隊伍。2012年至2019年,全國組織協調海上搜救行動1.6萬次,派出搜救船舶7.2萬艘次、飛機2780架次,成功救助遇險船舶1.1萬艘、遇險人員12.2萬人,搜救成功率達96.2%。

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能力顯著提升。科學高效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健全工作體系,提升應急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果斷做出「一斷三不斷」(注7)部署,適時推出鐵路「七快速」(注8),公路「三不一優先」(注9),水運「四優先」(注10),民航客運「五個一」(注11)、貨運「運貿對接」(注12)以及郵政「綠色通道」等政策措施,一方面全力阻斷病毒通過交通工具傳播,另一方面保障全國各地應急物資運輸和人民生活需求,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了有力支撐。

專欄10 交通運輸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發揮重要作用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交通運輸在傳染病防控、保障醫療物資及時供應、維持人民正常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疫情發生後,全國通過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快遞等運輸方式向湖北地區運送防疫物資和生活物資158.9萬噸,運送電煤、燃油等生產物資579.6萬噸,4000多萬交通從業人員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數百萬快遞員頂風冒雪、冒疫前行。分區分級精準有序恢復運輸服務,免收全國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鐵路、公路、水路交通以及城市公交、地鐵、出租車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正常運營,有力保障了生產生活物資運輸和復工復產。

五、推動構建全球交通命運共同體

編輯

中國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深化與各國在交通領域合作,積極推進全球互聯互通,積極參與全球交通治理,認真履行交通發展的國際責任與義務,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全球交通命運共同體,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助力共建「一帶一路」

編輯

共建「一帶一路」承載着人們的美好夢想。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與有關國家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共同打造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幸福之路。

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注重發揮交通運輸對於推進全球連通、促進共同繁榮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加強與各國在交通互聯互通領域互利合作。紮實推進巴基斯坦1號鐵路幹線升級改造項目(ML1)、中尼(泊爾)跨境鐵路合作項目以及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建設。中國企業參與建成蒙內鐵路、亞吉鐵路、巴基斯坦拉哈爾「橙線」軌道交通項目等鐵路。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3.1萬列、通達21個歐洲國家的92個城市。合作建成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蘇庫爾——木爾坦)、喀喇崑崙公路二期(赫韋利揚——塔科特)、昆曼公路、中俄黑河公路大橋、同江鐵路大橋等公路、橋梁項目。參與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海外港口的建設和運營。在有關國家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以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為重點的全方位、多層次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加快形成,區域間商品交易、流動成本逐漸降低,促進了跨區域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

推進國際運輸便利化。積極推進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聯通,為互聯互通提供機制保障。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合作平台,與19個國家簽署22項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分別與比利時、阿聯酋、法國簽署機動車駕駛證互認換領雙邊協議;與6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70個雙邊和區域海運協定,海運服務覆蓋沿線所有沿海國家;與26個國家(地區)簽署單邊或者雙邊承認船員證書協議,與新加坡簽署電子證書諒解備忘錄,便利船舶通關,引領和推進電子證書在全球航運業的應用進程;建立中歐班列國際鐵路合作機制,與22個國家簽署郵政合作文件,實現中歐班列出口運郵常態化運作;與100個國家簽訂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截至2019年底,中外航空公司在中國通航54個合作國家,每周運行6846個往返航班,與東盟、歐盟簽訂了區域性航空運輸協定。建立中日韓俄四國海上搜救合作機制,與印尼國家搜救局簽訂部門間海上搜救合作備忘錄。國際運輸便利化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

(二)積極推動全球交通治理體系變革

編輯

當前,全球交通治理體系面臨一系列新課題,迫切需要變革創新,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好助力和支撐。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積極推動全球交通治理體系建設與變革,努力為全球交通治理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共謀全球交通治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認真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加入近120項交通運輸領域多邊條約,積極參與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鐵路合作組織、國際鐵路聯盟、世界道路協會、國際運輸論壇、國際海事組織、國際民航組織、萬國郵政聯盟等國際組織事務,多次當選或連任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萬國郵政聯盟相關理事會理事國,積極主辦世界交通運輸大會等國際會議。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框架下的交通領域可持續發展目標,攜手其他發展中國家推動交通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改革,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推動全球氣候治理。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承擔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和國情的國際責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積極引導全球海運溫室氣體減排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在全球航空減排市場機制制定和實施進程中努力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編輯

中國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與各國深入開展交通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拓展廣度深度,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擴大開放合作「朋友圈」。依託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運輸合作分委會、中美交通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交通部長會議等平台,深化交通可持續發展合作,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發揮積極作用。秉持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加強與周邊國家交通合作,推動建立中日韓運輸與物流部長會議、上海合作組織交通部長會議、中國-東盟(10+1)交通部長會議、中老緬泰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聯合協調委員會等合作機制,以及中俄、中朝界河航道航行管理機制。推動建立並參與亞太海事局長會議、中國-東盟海事磋商機制會議等區域合作機制。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GMS)、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機制下的交通合作,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秉持正確義利觀,積極開展與相關國家的海事能力建設和技術合作項目,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編制、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和援助。通過廣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推動形成市場合作互利共贏、成果經驗互鑒共享的開放新格局。

開展國際抗疫合作。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中國加強與其他國家交通領域抗疫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推動國際海事組織向174個成員國、有關國際組織轉發《船舶船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指南》《港口及其一線人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等多份文件。中國民用航空局向40多個重點通航國家民航部門分享《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國家郵政局通過萬國郵政聯盟向其192個成員國分享《中國郵政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指導手冊》。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辦「中日韓運輸與物流部長會議特別會議」「中國-東盟交通部長應對新冠疫情特別會議」「第19次中國-東盟交通部長會議」,發布部長聯合聲明。建立抗疫援助物資國內綠色運輸通道,成立國際物流工作專班,實施包機串飛、商業航班、海陸聯運、中歐班列等多式聯運方式,全力支持做好抗疫援助物資運輸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已向150個國家和7個國際組織提供了294批次抗疫物資援助和支持,向33個國家派出援外醫療專家組35隊262人。

六、中國交通的未來展望

編輯

中共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中國的交通運輸迎來更加寶貴的「黃金時期」。

交通高質量發展更加緊迫。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交通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大空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特點,對交通運輸服務需求更加旺盛、更加多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給交通運輸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傳播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使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運轉嚴重受阻,氣候變化給生態系統安全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現實和潛在威脅。

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加快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交通強國,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變化,建設人民滿意交通,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效率和服務品質的要求更高;服務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方位提升交通保障能力,保持交通基礎設施適度超前發展、充分發揮交通先行作用的要求更高;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轉變交通發展方式,提高安全智慧綠色發展水平,提升安全防控、應急處置和救援保障能力,推進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更高;支撐全方位對外開放,強化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面向全球的運輸服務網絡的要求更高。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交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把握「先行官」定位,適度超前,推動交通發展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努力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幹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基本形成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的「全球123快貨物流圈」,旅客聯程運輸便捷順暢,貨物多式聯運高效經濟。智能、平安、綠色、共享交通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城市交通擁堵基本緩解,無障礙出行服務體系基本完善。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成,交通關鍵裝備先進安全,人才隊伍精良,市場環境優良。基本實現交通治理現代化。交通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交通運輸全面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結束語

編輯

中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交通將更好履行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官」使命,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讓交通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基礎。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各國面臨疫情衝擊和經濟衰退雙重挑戰,交通運輸對於全球團結抗疫、推動經濟增長十分重要。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強交通國際交流合作,與世界各國一道,更好推進全球互聯互通、民心相通,為建設繁榮美好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注1:「三區三州」是中國國家層面的深度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都較差。其中:「三區」是指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甘肅、雲南四省涉藏州縣及南疆的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四地區;「三州」是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注2:「七公開」為:建設計劃公開、補助政策公開、招標過程公開、施工管理公開、質量監管公開、資金使用公開和竣(交)工驗收公開。

注3:「雙隨機、一公開」是指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注4:「三條控制線」是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

注5:電子面單,是向商家提供的一種使用不乾膠熱敏紙打印客戶收派件信息的面單,也被稱為熱敏紙快遞標籤、經濟型面單、二維碼面單等。

注6:「碧海行動」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公益性民生工程,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家戰略實施,建設綠色交通、平安交通所採取的一項重大舉措。2014年起,交通救撈系統連續6年執行了「碧海行動」沉船打撈任務,累計打撈沉船79艘。

注7:「一斷三不斷」是指堅決阻斷病毒傳播渠道,保障交通網絡不斷、應急運輸綠色通道不斷、必要的群眾生產生活物資運輸通道不斷。

注8:「七快速」是指應急運輸物資快速受理、快速配空、快速裝車、快速掛運、快速輸送、快速卸車、快速交付。

注9:「三不一優先」是指對應急運輸車輛做到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優先通行。

注10:「四優先」是指應急運輸船舶優先過閘、優先引航、優先錨泊、優先靠離泊。

注11:「五個一」是指一個航司一個國家只保留一條航線,一周最多執行一班。

注12:「運貿對接」是指外貿外資企業與航空運輸企業供需精準對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