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的資料

  我是一個不懂教育的人,除了寫過一篇《杜威先生的教育哲學》以外,沒有寫過第二篇有關教育的文章。談到「中國教育史的資料」,必先了解教育史有幾種,有教育思想史,還有教育制度史。在三十年前,曾經寫過一封信與我的一個學生討論教育史的方法。一種是死的方法,就是在《三通》、《九通》、《十通》裡去找有關教育的資料,而後把它們拼湊起來。另一種是活的方法,就是根據每一個時代的教育制度及那一時代中的師生們的生活情形,師生之間的關係等活的資料,來撰寫教育史。

  要找尋教育史的活的資抖,《儒林外史》、《醒世姻緣》、《論語》、《孟子》、《札記》的《檀弓》篇,都有很好的資料。《儒林外史》實在是一部很好的教育史資料,書中不但談到學制,學生、老師們的生活,同時還談到由於學制,老師、學生們的生活與關係,所養成的學生的人格與德性。《醒世姻緣》雖然是一部全世界最偉大的怕太太小說,但它裡面有些地方,把當時的學制與師生之間的生活情形,描寫得非常透徹,《論語》則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制度的資料。《禮記》的《檀弓》篇,從語言學的觀點來看,是與《論語》是在同一時期的。《論語》中孔子與門人的對話,便是活的教育資料。此外《聊齋》一書亦含有部分資料。

  中國的教育史,應當從《論語》時代開始。我國的太學遠在二千多年前便開始,漢平帝時,王莽擴充太學,收買學生,但仍出了革命人物,漢光武便是由太學出來,以後太學又增至三萬人。太學學生,也即是當年的青年知識分子,從而批評政治,形成後漢的黨錮之禍,宋代有一部雜記形容太學學生的生活說「有髮頭陀寺,無官御史台」,由此可以看到太學的生活了。後來到了明朝,又有東林黨的事件。到了清朝,教育制度又有不同,一部分監生可以花錢去買。

  談到書院,到了北宋時代,有四個書院很出名,清代更為發達,我的父親便是在同治七年考入上海的龍門書院。我的父親《鈍夫年譜》裡詳細敘述當年該書院的詳細情形,並特別提出,該書院在學生的筆記本上印有一句很有意義的格言:「學者先要會疑,要能於無疑處有疑,方能進步。」此話雖是九十年前的格言,但在今天來說,仍非常有意義。

  最後希望有興趣撰寫教育史的,要多多注意以上各種的活的資料,寫活的教育史。同時,希望各人能把自己的資料寫下來,給以後的人們作參考。

(本文為1959年12月27日胡適在中國教育會等六個教育團體的聯合年會上的演講,原載1959年12月28日台北《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