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作者:中共中央、國務院
1993年2月13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確定了九十年代我國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明確提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為了實現黨的十四大所確定的戰略任務,指導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紀初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使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特制定本綱要。

一、教育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1)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都邁上一個新台階。這對教育工作既是難得的機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在新的形勢下,教育工作的任務是:遵循黨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快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大批人才,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科技體制改革需要的教育體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建國四十多年來,我國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已經基本確立;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形成了上千萬人的教師隊伍;辦學的物質條件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改革逐步展開;九年義務教育開始有計劃、分階段地實施,全國已有百分之九十一人口的地區普及了小學教育;職業和技術教育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和在校學生人數占高中階段學生人數的比例,均已超過百分之五十,改變了中等教育結構單一化的局面;高等教育發展較快,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已達到376萬人,初步形成了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體系;形式多樣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製取得了明顯效果,教育同科技、農業的統籌結合開始顯示出生命力;湧現出一批尊師重教並取得較大成績的地區、部門和單位。國際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廣泛開展。我國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堅持改革開放的結果,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我國教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基礎。

同時,必須看到,我國教育在總體上還比較落後,不能適應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育的戰略地位在實際工作中還沒有完全落實;教育投入不足,教師待遇偏低,辦學條件較差;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程度不同地脫離實際;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不適應日益深化的經濟、政治、科技體制改革的需要。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必須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認真加以解決。

(3)四十多年來,我國教育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為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積累了寶貴經驗,初步明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主要原則:第一,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必須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第二,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三,必須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自覺地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第四,必須堅持教育的改革開放,努力改革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學內容和方法,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勇於創新,敢於試驗,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第五,必須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第六,必須依靠廣大教師,不斷提高教師政治和業務素質,努力改善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第七,必須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社會各方面和人民群眾的辦學積極性,堅持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第八,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多種形式辦學,培養多種規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國和各地區實際的發展教育的路子。這些主要原則,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4)鄧小平同志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在教育。為了完成黨的十四大確定的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務,必須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我國企業經濟效益低、產品缺乏競爭能力的狀況之所以長期得不到改變,農業科學技術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推廣,寶貴的資源和生態環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保護,人口增長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之所以屢禁不止,原因固然很多,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勞動者素質低。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

當今世界政治風雲變幻,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世界範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為此,必須高瞻遠矚,及早籌劃我國教育事業的大計,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面對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各級政府、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必須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緊迫感,真正樹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採取切實有力措施,落實教育的戰略地位,加快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開創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二、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戰略和指導方針

(5)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到本世紀末,我國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顯提高;城鄉勞動者的職前、職後教育有較大發展;各類專門人才的擁有量基本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九十年代,在保證必要的教育投入和辦學條件的前提下,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具體目標是:

——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包括初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大城市市區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積極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中城市基本滿足幼兒接受教育的要求,廣大農村積極發展學前一年教育。

——高中階段職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人數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未升學的初中和高中畢業生普遍接受不同年限的職業技術培訓,使城鄉新增勞動力上崗前都能得到必需的職業技術訓練。

——高等學校培養的專門人才適應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集中力量辦好一批重點大學和重點學科,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基本上立足於國內,教育質量、科學技術水平和辦學效益有明顯提高。

——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使青壯年中的文盲率降到百分之五以下。通過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和在職學歷教育,提高廣大從業人員的思想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

各地區、各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本行業的分階段教育發展目標和任務。

(6)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應採取深化教育改革,堅持協調發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育質量,注重辦學效益,實行分區規劃,加強社會參與的戰略。

——在教育事業發展上,不僅教育的規模要有較大發展,而且要把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在結構選擇上,以九年義務教育為基礎,大力加強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初、中級人才擺到突出的位置。

——在地區發展格局上,從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鼓勵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率先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八十年代末的教育發展水平,積極支持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發展教育。

(7)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必須大力加強。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把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落到實處。要建立檢查、監督和獎懲制度,確保義務教育法的貫徹執行。政府、社會、家長要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保證適齡兒童入學,制止學生的輟學。對招用學齡兒童和少年就業的組織和個人,必須堅決依法制裁。

發展基礎教育,必須繼續改善辦學條件,逐步實現標準化。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要多樣化。

(8)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統籌規劃,貫徹積極發展的方針,充分調動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興辦多形式、多層次職業技術教育的局面。到本世紀末,中心城市的行業和每個縣,都應當辦好一、兩所示範性骨幹學校或培訓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樣的短期培訓相結合,形成職業技術教育的網絡。

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適應。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應以發展初中後職業技術教育為重點;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對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學畢業生應實行職業技術培訓;各地要積極發展多樣化的高中後教育,對未升入高等學校的普通高中畢業生進行職業技術培訓。普通中學也要分別不同情況,適當開設職業技術教育課程。

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都要主動適應當地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要在政府的指導下,提倡聯合辦學,走產教結合的路子,更多地利用貸款發展校辦產業,增強學校自我發展的能力,逐步做到以廠(場)養校。

要認真實行「先培訓,後就業」的制度。優先錄用經過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學生就業,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崗位,應在獲得崗位資格證書後上崗。對未經培訓已就業的,要進行崗前培訓。

(9)高等教育擔負着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九十年代,高等教育要適應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積極探索發展的新路子,使規模有較大發展,結構更加合理,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堅持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辦學效益。要區別不同的地區、科類和學校,確定發展目標和重點。制訂高等學校分類標準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使各種類型的學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特色。要大力加強和發展地區性的專科教育,特別注重發展面向廣大農村、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的專科教育,努力擴大研究生的培養數量。要基本穩定基礎學科的規模,適當發展新興和邊緣學科,重點發展應用學科。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辦好100所左右重點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力爭在下世紀初,有一批高等學校和學科、專業,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和管理方面,達到世界較高水平。

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工作要認真貫徹國家對科學技術工作的方針,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面向經濟建設,堅持同教學相結合。要根據不同條件,大力開展技術開發、推廣應用和諮詢服務,興辦科技產業,使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研究,組織精幹力量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發展高新技術任務。要有計劃地建成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促進相關學科的科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哲學社會科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緊密聯繫實際,努力研究和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貢獻。

(10)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生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對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九十年代,要適應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從業人員的實際需要,積極發展。要本着學用結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實效的原則,把大力開展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作為重點,重視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國家建立和完善崗位培訓制度、證書制度、資格考試和考核制度、繼續教育制度。

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積極辦好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全面提高農村從業人員的素質。抓緊掃除青壯年文盲,堅持標準,講求實效,把文化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結合起來。各級政府要增加掃盲撥款,設立社會掃盲基金,並加強領導,把掃盲任務落實到鄉、村。

成人學歷教育要加強和普通學校的聯繫與合作,努力體現成人教育的特色,注重提高質量。不具備頒發學歷文憑資格的各種成人教育機構,可以發給畢業生寫實性學習證書;畢業生要取得國家承認的學歷文憑,可以參加國家組織的文憑考試或自學考試。要完善和發展自學考試制度,鼓勵自學成才。

(11)重視和扶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中央和地方要逐步增加少數民族教育經費。對有特殊困難的少數民族地區,要採取傾斜政策和措施。在國家安排的少數民族地區各項補助費及其他扶貧資金中,要劃出一定比例的經費用於發展民族教育。對志願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的待遇,各地要制訂優惠政策。認真組織和落實內地省、市對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各民族地區要積極探索適合當地實際的發展教育的路子。

(12)重視和支持殘疾人教育事業。各級政府要把殘疾人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採取單獨舉辦殘疾人學校或普通學校招收殘疾人入學等多種形式,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逐步增加特殊教育經費,並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捐資助學。要對殘疾人學校及其校辦產業給予扶持和優惠。

(13)積極發展廣播電視教育和學校電化教學,推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要抓好教育衛星電視接收和播放網點的建設,到本世紀末,基本建成全國電教網絡,覆蓋大多數鄉鎮和邊遠地區。

(14)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大膽吸收和借鑑世界各國發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經驗。出國留學人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國家要給予重視和信任。根據「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繼續擴大派遣留學生;認真貫徹國家關於在外留學人員的有關規定,支持留學人員在外學習研究,鼓勵他們學成歸來,或採用多種方式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改革來華留學生的招生和管理辦法,加強我國高等學校同外國高等學校的交流與合作,開展與國外學校或專家聯合培養人才、聯合進行科學研究。大力加強對外漢語教學工作。

三、教育體制改革

(15)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九十年代,隨着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要採取綜合配套、分步推進的方針,加快步伐,改革包得過多、統得過死的體制,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科技體制改革相適應的教育新體制。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活力,走出教育發展的新路子,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奠定基礎。教育體制改革要有利于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利於調動各級政府、全社會和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提高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有利於促進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16)改革辦學體制。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在現階段,基礎教育應以地方政府辦學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的新格局;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辦學和社會各方面聯合辦學。

國家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依法辦學,採取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國家歡迎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外國友好人士捐資助學。在國家有關法律和法規的範圍內進行國際合作辦學。舉辦具有頒發國家承認的學歷文憑資格的各類學校,應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17)深化中等以下教育體制改革,繼續完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針的指導下,實行統籌和管理。國家頒發基本學制、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學校人員編制標準、教師資格和教職工基本工資標準等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有權確定本地區的學制、年度招生規模,確定教學計劃,選用教材和審定省編教材,確定教師職務限額和工資水平等。省以下各級政府的權限,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確定。

——積極推進農村教育、城市教育和企業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同經濟、科技的密切結合。縣、鄉兩級政府要把教育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分級統籌管理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統籌規劃經濟、科技、教育的發展,促進「燎原計劃」與「星火計劃」、「豐收計劃」的有機結合,落實科教興農戰略。要積極推進城市教育綜合改革,探索城市教育管理的新體制。

——中等及中等以下各類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要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依靠教職員工辦好學校。

——支持和鼓勵中小學同附近的企業事業單位、街道或村民委員會建立社區教育組織,吸引社會各界支持學校建設,參與學校管理,優化育人環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學特點的教育與社會結合的形式。

(18)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進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主要是解決政府與高等學校、中央與地方、國家教委與中央各業務部門之間的關係,逐步建立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體制。

——在政府與學校的關係上,要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通過立法,明確高等學校的權利和義務,使高等學校真正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要在招生、專業調整、機構設置、幹部任免、經費使用、職稱評定、工資分配和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分別不同情況,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學校要善於行使自己的權力,承擔應負的責任,建立起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

政府要轉變職能,由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運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管理。要重視和加強決策研究工作,建立有教育和社會各界專家參加的諮詢、審議、評估等機構,對高等教育方針政策、發展戰略和規劃等提出諮詢建議,形成民主的、科學的決策程序。

——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上,進一步確立中央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教育管理體制。中央直接管理一部分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並在高等教育中起示範作用的骨幹學校和少數行業性強、地方不便管理的學校。在中央大政方針和宏觀規劃指導下,對地方舉辦的高等教育的領導和管理,責任和權力都交給省(自治區、直轄市)。按照這個精神,中央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擴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決策權和包括對中央部門所屬學校的統籌權。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充分論證、嚴格審議程序,自行解決辦學經費,以及統籌中央和地方所屬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的條件下,有權決定地方高等學校招生規模和專業設置。設置高等學校,由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評議,國家教委審批。

——在國家教委與中央業務部門的關係上,國家教委負責統籌規劃、政策指導、組織協調、監督檢查、提供服務。中央業務部門要加強對本行業的人才預測和規劃,協助國家教委指導本行業的人才培養工作,負責管理其所屬學校,包括在國家宏觀指導下,決定所屬學校的招生規模、專業設置、經費籌措、學生就業等。隨着中央業務部門職能的轉變和政企分開,中央業務部門所屬學校要面向社會,其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分別不同情況,採取繼續由中央部門辦、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聯合辦、交給地方政府辦、企業集團參與和管理等不同辦法。目前先進行改革試點,逐步到位。

(19)改革高等學校的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

——改變全部按國家統一計劃招生的體制,實行國家任務計劃和調節性計劃相結合。在現階段,國家仍要提出指導性的宏觀調控的招生總量目標,並通過國家任務計劃重點保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國防建設、文化教育、基礎學科、邊遠地區和某些艱苦行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在保證完成國家任務計劃的前提下,逐步擴大招收委託培養和自費生的比重,這部分調節性計劃由學校及其主管部門根據社會需求和辦學條件確定。

——改革學生上大學由國家包下來的做法,逐步實行收費制度。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學生上大學原則上均應繳費。設立貸學金,對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國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學校均可設立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學生和報考國家重點保證的、特殊的、條件艱苦的專業的學生給予獎勵。

——改革高等學校畢業生「統包統分」和「包當幹部」的就業制度,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由學生「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近期內,國家任務計劃招收的學生,原則上仍由國家負責在一定範圍內安排就業,實行學校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落實畢業生就業方案,並逐步推行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辦法;委託和定向培養的學生按合同就業;自費生自主擇業。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除對師範學科和某些艱苦行業、邊遠地區的畢業生,實行在一定範圍內定向就業外,大部分畢業生實行在國家方針政策指導下,通過人才勞務市場,採取「自主擇業」的就業辦法。與此相配套,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就業諮詢指導、職業介紹等社會中介組織,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服務。

(20)完善研究生培養和學位制度。通過試點,改進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生導師的審核辦法,同時加強質量監督和評估制度。在培養教學、科研崗位所需人才的同時,大力培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的應用性人才。鼓勵有實踐經驗的優秀在職人員採用多種形式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學習期間,實行兼任教學、研究和管理等輔助工作的制度,其待遇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進展、所兼工作的實績,參照在職人員的水平,由學校確定。

(21)改革對高等學校的財政撥款機制,充分發揮撥款手段的宏觀調控作用。對於不同層次和科類的學校,撥款標準和撥款方法應有所區別。改革按學生人數撥款的辦法,逐步實行基金制。在國家和地方預算下達的教育經費之外,學校可依法籌集資金。

(22)參照高等學校招生、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精神,加快改革中專、技校招生,畢業生就業制度。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由地方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制定具體辦法。通過聯合辦學和委託培養、自費等形式,使畢業生面向城鄉多種所有制單位就業。中等專業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重大方針政策,由國家制定,地方政府負責統籌規劃和指導。

(23)積極推進以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為重點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在合理定編的基礎上,對教職工實行崗位責任制和聘任制,在分配上按照工作實績拉開差距。改革的核心在於,運用正確的政策導向、思想教育和物質激勵手段,打破平均主義,調動廣大教職工積極性,轉換學校內部運行機制,提高辦學水平和效益。

學校的後勤工作,應通過改革逐步實現社會化。

(24)深化人事勞動制度改革,同教育體制改革相配套。

——建立和完善高等學校畢業生的考核錄用制度。推行學歷文憑、技術等級證書、崗位資格證書並重的制度,扭轉升學、文憑、職稱對於教育運行的片面導向作用。逐步建立職業崗位資格考核機構,實施各種崗位的資格考試和資格證書制度。

——改革高等學校職稱評定和職務聘任制度。評定職稱既要重視學術水平,又要重視有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和教學工作、技術推廣應用的實績。高等學校教師實行聘任制。中小學逐步實行教師資格制度和職務等級制度。

——運用勞動工資等政策槓桿,推動教育體制改革。大、中專學校畢業生的起點工資,用人部門可以按照實際水平和實際表現拉開檔次。為鼓勵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到農村、邊遠地區、艱苦行業工作,各地要制定津貼和獎勵政策。

(25)加快教育法制建設,建立和完善執法監督系統,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軌道。制訂教育法律、法規,要注意綜合配套,逐步完善。要抓緊草擬基本的教育法律、法規和當前急需的教育法律、法規,爭取到本世紀末,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的框架。地方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加快制定地方性的教育法規。

(26)加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理論研究和試驗。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把教育科學研究和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擺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和回答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要積極開展教育決策諮詢研究,密切教育科研同教育決策、教育實踐的聯繫,發揮教育科研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促進作用。鼓勵和支持學校、教師和教育研究工作者積極進行教育改革試驗。

四、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27)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努力使教育質量在九十年代上一個新台階。

(28)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是學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務。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創造改革開放條件下學校德育工作的新經驗,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對廣大青少年要加強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近代史、現代史教育和國情教育,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現實問題,走與工農結合、與實踐結合的成長道路,促進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增強學生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和一切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能力,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念。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中小學學生還要注重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

要從各級各類學校的實際出發,分層次地確定德育工作的任務和要求,改進德育教材和德育方法,注重實效,使德育落到實處。

(29)重視和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加強德育工作是全體教師的共同職責。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並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高等學校要建設好一支以精幹的專職人員為骨幹、專兼職結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中小學要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及共青團、少先隊幹部的作用。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要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政策、業務水平,並採取實際措施解決他們的待遇問題。

(30)完善政策導向,加強學校管理。在招生、畢業生就業、評獎評優、教師職務評聘、工資普級和出國留學等方面,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教師從事德育工作和參加社會實踐的成績,應與其他工作成績同等對待。

要嚴格執行校規、校紀,教育學生遵守行為規範,建設健康的、生動的校園文化,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使學校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

(31)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克服學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脫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現象。要按照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新成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發現和培養有特長的學生。中小學要切實採取措施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職業技術學校要注重職業道德和實際能力的培養。高等教育要進一步改變專業設置偏窄的狀況,拓寬專業業務範圍,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訓練,發展同社會實際工作部門的合作培養,促進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

要逐步改革和完善升學和考試制度,穩步推進小學畢業生就近入學、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高中畢業會考和高考制度的改革。

(32)建立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各地教育部門要把檢查評估學校教育質量作為一項經常性的任務。要加強督導隊伍,完善督導制度,加強對中小學學校工作和教育質量的檢查和指導。對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採取領導、專家和用人部門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質量評估和檢查。各類學校都要重視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的評價。

(33)學校教材要反映中國和世界的優秀文明成果以及當代科學技術文化的最新發展。中小學教材要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多樣化。提倡各地編寫適應當地農村中小學需要的教材。職業技術學校要逐步形成配套的教材系列。高等學校教材要在積極擴大種類的同時,不斷提高質量,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力求思想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34)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動員社會各方面和家長關心學生的體質和健康。各級政府要積極創造條件,切實解決師資、經費、體育場地、設施問題,逐步做到按教學計劃上好體育與健康教育課。

重視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繼續組織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級中學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軍事訓練。各級教育部門、軍事部門和學校要統籌安排,認真組織實施。

(35)美育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

(36)加強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的教育,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勞動教育列入教學計劃,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會各方面要積極為學校進行勞動教育提供場所和條件。

(37)全社會都要關心和保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形成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密切結合的局面。家長應當對社會負責,對後代負責,講究教育方法,培養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等部門,要把提供有益於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豐富多采的精神產品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城鎮建設中,要注意興建科學館、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和青少年之家等設施,要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對學生開放和減免收費的制度。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採取嚴厲措施,查禁淫穢書刊、音像製品,打擊教唆、殘害青少年的犯罪活動,優化育人環境。

(38)堅持黨對學校的領導,加強學校黨的建設,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學校黨組織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四大精神,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全體黨員和師生員工,深入研究學校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密切黨員和群眾的聯繫,帶動群眾推進改革。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高等學校,黨委要對重大問題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同時保證行政領導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職權。實行校長負責制的中小學和其他學校,黨的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

五、教師隊伍建設

(39)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要下決心,採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大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努力使教師成為最受人尊重的職業。

(40)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熱愛教育事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精心組織教學,積極參加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41)進一步加強師資培養培訓工作。師範教育是培養中小學師資的工作母機,各級政府要努力增加投入,大力辦好師範教育,鼓勵優秀中學畢業生報考師範院校。進一步擴大師範院校定向招生的比例,建立師範畢業生服務期制度,保證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其他高等院校也要積極承擔培養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師資的任務。要制定教師培訓計劃,促進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不斷進修提高,使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師更好地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到本世紀末,通過師資補充和在職培訓,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師要達到國家規定的合格學歷標準,小學和初中教師中具有專科和本科學歷者的比重逐年提高。

高等學校師資培養培訓工作要堅持立足國內、在職為主、加強實踐、多種形式並舉的原則。要充分發揮教學科研力量較強的高等學校在師資培訓中的骨幹作用。採取多種形式促進教師和社會的密切聯繫,聘請實際工作部門有較高水平的專家到校任教,加強高等學校之間教師的相互交流。要建立扶持和培養中青年骨幹教師使中青年學術帶頭人脫穎而出的制度。

(42)改革教育系統工資制度,提高教師工資待遇,逐步使教師的工資水平與全民所有制企業同類人員大體持平。「八五」期間,教育系統平均工資要高於當地全民所有制職工平均水平,在國民經濟十二個行業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其中高等學校平均工資高於全民所有制企業職工平均水平。

要建立符合教育特點的工資制度和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切實保證教師的工資水平隨國民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要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克服平均主義、論資排輩的傾向,使貢獻大的、教學質量高的教師有更高的工資收入。改革過於集中統一的工資管理體制,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前提下,使地方、部門和學校享有自主權。國家規定教育系統工資制度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工資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和中央主管部門,在不低於基本工資標準的前提下確定具體工資標準,不搞全國「一刀切」。學校具有調整內部工資關係、增加工資和學校基金分配的自主權。

(43)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辦學效益。適應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需要,必須走建設一支人員精幹、素質優良、待遇較高的師資隊伍的路子。要制訂合理的學校人員編制標準,嚴格考核,精減人員,提高每一教師負擔的學生人數。對超編人員,各級人事、勞動、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在政府統籌下,通過多種就業渠道妥善安置,使其各得其所,發揮所長。

(44)在住房和其他社會福利方面實行優待教師的政策。各級政府要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儘快使城市教職工家庭人均住房面積達到當地居民的平均水平。在住房制度改革中,要對教職工住房的建設、分配、銷售或租賃,實行優先、優惠政策,逐步社會化。教職工住房建設的責任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基建投資實行多渠道籌集的辦法。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要增加對教職工住房建設的投資。「八五」期間,力爭使學校教職工住房條件有明顯改善。

各地逐步建立醫療、退休保險等方面的教師保障制度。

(45)進一步改善民辦教師工作。目前農村學校存在大量的民辦教師,是歷史形成的。各地要改進民辦教師工資管理體制和統籌辦法,增加民辦教師補助費,改善民辦教師待遇,逐步使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對離職民辦教師,給予生活補助,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民辦教師保險福利基金。師範院校要定向招收部分民辦教師入學深造。各地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每年劃撥一定數量的勞動指標,從優秀民辦教師中選招公辦教師。通過多種途徑,逐步減少民辦教師的比重。

(46)各級政府和學校,對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進行精神和物質的獎勵,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要給予特殊津貼或獎勵,並形成制度。提倡和鼓勵各級政府、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建立教師獎勵基金。

六、教育經費

(47)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資體制,增加教育經費。目前教育經費相當緊缺,不僅不能適應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而且也難以滿足現有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需要。增加教育投資是落實教育戰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級政府、社會各方面和個人都要努力增加對教育的投入,確保教育事業優先發展。要逐步建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徵收用於教育的稅費、收取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校辦產業收入、社會捐資集資和設立教育基金等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通過立法,保證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和增長。

(48)籌措教育經費的主要措施:

——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用於舉辦中小學的經費,校辦產業減免稅部分)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百分之四。計劃、財政、稅務等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認真加以落實。

——各級政府必須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所規定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的原則,切實保證教師工資和生均公用經費逐年有所增長。要提高各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的比例,「八五」期間逐步提高到全國平均不低於百分之十五。省(自治區、直轄市)本級財政、縣(市)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確定。鄉(鎮)財政收入主要用於發展教育。

——進一步完善城鄉教育費附加徵收辦法。凡繳納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按「三稅」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計征城市教育費附加;農村教育費附加徵收辦法和計征比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上述所征款主要用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地方政府還可根據當地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經濟狀況和群眾承受能力,開徵其他用於教育的附加費。

——提高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費標準,同時按不同情況確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雜費收費標準。學費和雜費收取標準和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和直接管理學校的中央業務部門考慮群眾承受能力確定。要加強收費管理,嚴禁亂收費。要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勤工儉學,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可減免學雜費或提供貸學金。

——繼續大力發展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逐步建立支持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服務體系,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給予優惠政策。

——鼓勵和提倡廠礦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根據自願、量力原則捐資助學、集資辦學,不計徵稅。歡迎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外籍團體和友好人士對教育提供資助和捐贈。各級政府要加強對集資工作的統籌管理。

——運用金融、信貸手段,融通教育資金,支持校辦產業、高新科技企業以及勤工儉學的發展,開辦教育儲蓄和貸學金等業務。具體辦法由國家教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積極開展教師退休養老基金、醫療保險基金等項工作。

(49)重視解決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儀器設備、教科書和圖書資料短缺的問題,增加用於購置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的資金。各級政府對教科書及教學用圖書資料的出版發行和教學儀器設備的生產、供應,實行優先、優惠的政策。

繼續加強學校危房改造工作,凡屬危房不得使用,由當地政府負責限期解決。學校房屋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的,要追究當地政府主要負責人的責任。堅決制止占用學校校舍和運動場地,保證學校教學活動正常進行。

(50)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必須努力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要合理規劃教育事業的規模,調整教育結構和布局,避免結構性浪費;要堅持艱苦奮鬥、勤儉辦學的方針,建立健全財務規章制度,加強財會隊伍建設。各級財政和審計部門要加強財務監督和審計,共同把教育經費管好用好。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