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第10章 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
← | 第9章 衛生與健康 | 中國21世紀議程 《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第10章 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 |
第11章 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
導 言
編輯10.1改革開放加快了中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大發展,人口正不斷流向城鎮。城市不但要繼續提高現有居民的住房水平,還要滿足新進入城市人口的居住要求。由於大量人口和物資的流動,機動車數量倍增,交通問題已變成住區發展的突出矛盾。基礎設施同樣面對城市人口增加、生產、生活水平提高的壓力。資源短缺是中國人類住區發展必須面對的又一挑戰,由於技術水平不高、利用不當,更增加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中國城市工業用地占總用地的比例較大。約70%的工業集中在城市,許多工廠與居民區混雜,成為影響城市住區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農村鄉鎮企業占用耕地的問題也很嚴重。中國城鄉居民住區還受到環境污染的威脅。
10.2人類住區發展的目標是通過政府部門和立法機構制定並實施促進人類住區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發展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動員所有的社會團體和全體民眾積極參與,建設成規劃布局合理、配套設施齊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區環境清潔、優美、安靜、居住條件舒適的人類住區。
10.3本章內容的提出,主要依據聯合國的《21世紀議程》和有關決議、文件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規文件。人類住區的持續發展與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利用、環境等有密切的關係,本章與其它章(第9、11、12、14、17、18、19章)的關係見各方案領域。
10.4本章設6個方案領域:
- A.城市化與人類住區管理;
- B.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人類住區功能;
- C.改善人類住區環境;
- D.向所有人提供適當住房;
- E.促進建築業可持續發展;
- F.建築節能和提高住區能源利用效率。
方案領域
編輯A.城市化與人類住區管理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10.5城鎮人口,尤其是大中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是影響人類住區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1950年全國城鎮人口5800萬人,1990年城鎮人口2.14億,增加4倍。近十年年均人口增長0.53%,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城市流動人口已達6000萬,今後流動人口將會大幅度增長,解決這部分人的生活、居住問題也是人類住區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10.6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數量劇增。1980年全國設市城市為223個,1990年增至467個,增長一倍。十年中,大城市由45個增至59個,中等城市由70個增至119個;小城市由108個增至289個;建制鎮由2874個增至12084個。由於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農村也呈現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加速的勢頭,目前居住在農村的8億多人,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剩餘勞動力及部分人口將遷移到城市。
10.7人類住區的規劃和居住用地管理是人類住區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城市中居住和設施用地緊張,而且規劃利用不合理。城市人均用地67.5平方米,為世界平均數的81%,其中工業用地占26.4%,鄉村中鄉鎮企業和居住占用大量的耕地,構成對可持續發展的潛在威脅。
目 標
編輯10.8適當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發展大城市的衛星城;積極適當發展中小城市;大力發展小城鎮。到2000年,使城市數發展到600座左右;鎮的數量發展到15000個左右。城市非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約為25%,加強城市暫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管理。
10.9修訂深化區域和現有城市的總體規劃,普遍開展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村鎮規劃。要保證城市和鄉村居民的居住用地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組織城鄉綜合開發與建設。
行 動
編輯10.10管理行動:
- (a)改善城市常住人口管理,形成由政府和社區組織共同參加的新的管理方式,讓全體居民都參與社區管理;同時,要健全管理體制,制定管理辦法和調查統計辦法等;
- (b)加強對設立建制鎮和設市的管理,堅持合理標準,保證市鎮質量;
- (c)加快完成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加強監督、實施與管理,全面實行建設用地規劃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制度;
- (d)建立城鄉居住用地計劃制度:根據居住和人口發展動態制定居住用地計劃和改建計劃。
10.11科技行動:
- (a)建立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包括土地利用、基礎設施運行管理等);用現代技術手段儲存和使用城市各類信息數據資料,並用於城鎮規劃領域;
- (b)進一步開展中國城市化發展模式研究,並進行國際比較研究;
- (c)開展城市和村鎮規劃理論、規劃方法和規劃技術研究。
10.12示範工程建設:
建立村鎮規劃建設試點。國家、省、市、縣按不同層次,抓好村鎮建設試點,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設施配套齊全、合理利用土地的居住用地典型,並在全國推廣。
10.13能力建設:
- (a)對政府行政管理人員、社區管理人員等進行管理培訓,交流學習國內外先進管理方法;
- (b)對區域、城市、村鎮規劃人員、科技人員進行規劃理論、規劃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培訓;
- (c)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開展社區管理、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普及,以增強全民參與的意識和能力。
10.14在進行社區管理和住區規劃等方面進行國際間的諮詢、科學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合作。
B.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人類住區功能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10.15人類住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完善人類住區功能的必要條件。中國的人類住區基礎設施薄弱,投資缺口大,它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
10.16中國目前有300多個城市缺水,日缺水量達1600萬噸以上,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個。供水設施不足。
10.17農村自來水受益人口僅2.15億人,占農村人口的23.3%,有一半人口飲用不合標準的水。農村實行的改水已使71.8%的農村人口受益,但在農村尚有3000萬人口得不到飲水保障。
10.18自1949年以來,城市工業總產值和污廢水排放量分別增長了30倍和25倍,但同期城市公共下水道總長度僅增長7.7倍。城市建成區的公共下水道普及率僅為61.5%。由於排水設施能力嚴重不足,80%以上污水未經有效處理就排入水體,造成嚴重污染,並危及城市飲用水源和居民健康。在全國的小城鎮和廣大的鄉村的居住區還沒有排水設施,嚴重影響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
10.19目前全國的城市燃氣普及率為51%,半數居民仍用燃煤;農村中大部分居民仍用作物秸杆和草木等作取暖和炊事用能。
10.20城市居民供熱採暖的集中供熱率很低,分散的小鍋爐和家庭燃煤取暖,造成能源的浪費和空氣的嚴重污染。
10.21人類住區發展所必需的郵電通訊、供電等設施建設遠遠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參見第12章)。
10.22中國城市人口多、交通工具多種多樣、路況差、管理水平低、管理技術落後,造成堵塞和不安全因素,目前大城市交通的時速僅為15公里左右,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制約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間的交通和廣大農村的交通問題,參見其它章節。
目 標
編輯10.23要使給水排水設施建設與經濟建設、人民生活需要相適應。供水方面以提高自來水普及率為主要目標,到2000年,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95%左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約200升,同時,用經濟等手段節約用水;到2000年,城市排水管道服務面積普及率達70%左右,到2025年排水管道服務面積普及率達85%以上。農村自來水受益人口3.17億,占農村人口的33.4%。
10.24到2000年,大幅度提高城市燃氣普及率;在農村大力發展利用沼氣、太陽能等能源。到2000年城市居民採暖的集中供熱面積占總供熱面積的40%左右,多數城市基本上取消家庭燃煤取暖。在部分城市中向居民供應熱水。
10.25城市交通的近中期目標:建成和城市交通量基本相適應的城市道路網絡系統。在客流量大的交通走廊,規劃建設大容量的快速軌道交通和地鐵客運交通。發展多種形式的城市客運交通工具。遠期目標是發展快速、準時、安全、便捷和舒適的城市交通網絡,使城市居民在大城市一次出行平均時間不超過60分鐘,中等城市不超過40分鐘,大中城市路網密度達10公里(主次幹道及支路)。將城市道路交通網絡逐步建成多層次,多平面的立體化交通。
10.26完善城鄉郵電、通訊、金融、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娛樂設施、商業網點、信息服務、社會福利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綜合社會經濟功能。
行 動
編輯10.27管理行動:
- (a)在給排水設施建設方面,加強給排水的行業管理和協調,建立統一和協調的管理監督機制,健全給排水法規,實行依法管水;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手段加強節約用水,對城市用水單位實行用水考核制度。按照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分期實施的原則,對城市原有排水管網進行改造和新區管網系統建設,加強對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改水工作,增加供水能力和提高供水質量;
- (b)大力發展城市煤制氣、石油氣的工業和輸配設施建設,大力開發用於民用的天然氣,在農村大力發展和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新能源和新型節能省柴灶。
- (c)完善城市現有道路系統,建設城市新路和立交橋、城市靜態交通設施、城市交通區域控制系統、城市客貨樞紐站、城市快速輕軌交通和地鐵交通,完善客車車型改進等;
- (d)努力提高城市建設投資效益,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管理和維護,提高運行保證率。
10.28科技行動:
- (a)開展城市現代化和城市持續發展的研究,為城市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規劃、設計、管理的理論與模式;
- (b)依託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重大技術進行攻關和工程化研究,建立示範工程,研製開發新型水工業產品。開展供排水技術信息活動和動態管理,建立相關的信息資料庫;
- (c)研究開發煤制氣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研製煤氣、天然氣等燃氣的輸配方式和設備,開發農村的沼氣製取設備和新型節能灶具;
- (d)研究集中供熱及熱電聯產技術,研製供熱管網的保溫材料和提高熱源輸配管網熱效率技術;
- (e)在城市交通方面,研究城市交通管理的現代化技術,研究新型的城市交通工具和交通規劃體系。建立國家級道路交通研究中心,開展道路交通建設技術、控制技術、管理技術的綜合研究和設備研製。建設進行城市交通規劃與管理的城市信息數據庫。
10.29示範工程建設:
- (a)開展節約工業用水,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和改善居民供水條件的示範工程建設,選擇重點行業或選擇嚴重缺水城市進行節水技術綜合示範;
- (b)開展分散供熱鍋爐進行聯網供熱的示範工程建設,提高供熱效率;
- (c)選擇不同類型的城市,進行交通規劃,發展新型交通模式的示範試點工作;
- (d)開展城市功能小區綜合開發與建設示範工程建設;開展鄉鎮現代化規劃與建設示範工程建設。
10.30能力建設:
- (a)對政府行政管理人員、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和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其組織管理和具體實施的能力;
- (b)通過國家、部門建立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舉辦技術培訓班,推廣各類基礎設施技術和設備並培訓專業人員。
10.31國際合作:
在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方面,就研究開發、示範工程建設和人員培訓等與發達國家或地區開展合作。
C.改善人類住區環境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10.32隨着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廢水、廢氣、廢渣不斷增加,嚴重污染了環境,影響居民的健康。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僅16.2%(其中由城市政府投資形成的污水處理率3.4%),以懸浮微粒和二氧化硫為主要特徵的煤煙型污染依然嚴重,城市固體廢物不斷增加,城市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呈上升趨勢,許多城市的環境衛生狀況較差。鄉鎮企業的發展加重了鄉村環境污染。
10.33城市交通工具--汽車的迅速增加,排放大量的有害廢氣,造成城市噪聲,嚴重干擾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影響居民健康,降低工作效率。
10.34城市公共綠地偏少,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僅19.2%,人均綠地面積僅3.9平方米,並經常受到城市建設的擠占。
目 標
編輯10.35到2000年,由城市政府投資形成污水處理率爭取達到25%,到2025年達到50%~60%。企事業籌資形成的污水處理率將大幅度提高。廣大的村鎮採用適用的技術,進行污水處理。
10.36採取綜合措施控制和降低城市中工業噪聲和交通噪聲等。
10.37控制城市中煤煙型污染、汽車廢氣排放(見第18章)和工業廢氣污染。
10.38大力開展工業垃圾、建築垃圾、生活垃圾等的收集、處理與處置(見第19章)。
10.39大力發展城市綠化事業,到2000年,綠化覆蓋率達到30%左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平方米左右。
行 動
編輯10.40管理活動:
- (a)根據中國國情制訂城市污水綜合、集中處理政策,實行排污收費、限期治理、污水處理設施有償使用制度,污水處理廠與氧化塘、土地處理系統相結合的原則;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貫徹遠近結合,分期實施的方針;污水處理與污水回用相結合,污水經適當處理後用於農業灌溉、水體景觀、沖洗雜用和工業冷卻水等;逐步建立供水、用水與污水處理和回用的綜合和協調管理體制;
- (b)不斷改善制訂或修訂城鄉規劃,使污染嚴重和噪聲大的工業項目的選址遠離市區或居民住宅區;
- (c)改進城市交通車輛和道路路況,加強交通管理和道路兩側隔噪聲設施和綠化建設,降低噪聲。居住區臨街建築要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以減少噪聲的影響;建立生活噪聲管理制度式法規;
- (d)加強城市綠化、美化工作,保護城市綠地、實行「伐一補五」制度(伐一棵樹林,補種五棵);保護古樹名木;
- (e)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定量考核工作。
10.41科技活動:
- (a)對受污染水源的治理技術、高效節能水處理技術,污水強化自然淨化技術、城市污水回用等技術組織科技攻關,積極開發水工業產品、設備,並組織對成熟技術的推廣工作;
- (b)研究開發控制工業設備噪聲和城市交通的減噪、隔噪的技術和設施;
- (c)開展現代化城市住區環境建設研究,為住區環境建設提供政策、規劃、設計、管理等科學依據。
10.42選擇一些條件具備的城市,分別建立湖泊水污染治理、高效節能污水處理、城市污水回用及污水自然處理示範工程。
10.43能力建設:
- (a)對城鄉行政管理人員進行住區環境政策、規劃、綜合管理能力培訓,使其勝任這方面工作;
- (b)對城市規劃人員、科技人員進行專業訓練,使在其工作中能貫徹改善人類住區環境的思想;
- (c)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宣傳持續發展的思想,增強居民的參與意識,鼓勵民眾參與住區環境管理活動,主動配合主管部門開展相應的工作。
10.44與國際上有關的研究機構、企業和財團開展國際技貿合作,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展覽會。
D.向所有人提供適當住房行動依據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10.45 享有適當住房的權利屬於基本人權。安全、舒適的住房,對每個人和每個家庭的幸福是不可缺少的,應當是國家和國際行動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10.46 住房是中國2000 年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主要內容,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
10.47 長期以來,國家對住宅建設的投資遠遠不適應人口增長的需要,由於把住宅當作一種福利,已無法積累足夠資金用於建設新住宅和改造舊住宅。目前,中國城鎮住房供需矛盾突出。1990 年底,全國城市的住房困難戶有500 多萬戶,其中人均居住面積在2 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戶有40 多萬戶。另外,還有危房3232 萬平方米。現有城市住房成套率僅為46%左右,已建成住宅的功能質量較差,管理落後。
10.48 農村住宅建設發展較快,但規劃設計水平和工程質量較差,部分貧困地區住房條件有待改善。
目 標
編輯10.49 到2000 年,每戶城市居民有一處適當的住宅;農村居民,每戶有一所適用、衛生、緊湊的宅院,90 年代將在適用、衛生、提高質量、改進外部環境方面進一步努力。
行 動
編輯10.50 管理活動:
- (a)結合人口調查,組織全國城鎮房屋普查,並進行一至二次抽樣調查,研究制定住房政策和發展規劃;
- (b)落實「解決住房困難戶問題」的工作;地方政府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重點工作,監督和推進這項工作;
- (c)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要根據居民不同收入水平制定不同的住房政策,採取出租、出售,有組織地個人集資建房、合作建房等多種途徑,解決不同收入水平者的住房問題。組織居民參與維修管理;
- (d)大力促進住宅金融的發展,建立住房基金制度,逐步建立住房儲蓄銀行;
- (e)加強法制建設,逐步形成完善的住房建設與管理的法規體系。
10.51 科技活動:
- (a)研究改善中國居民住房條件的對策和發展規劃,研究住房制度改革和住宅金融問題,研究居住環境和居住標準問題,綜合研究房地產開發、交易問題;
- (b)建設國家住房數據庫;
- (c)研究家庭結構變化與需求變化動態,不斷促進住房設施現代化。
10.52 示範工程項目建設:
- (a)建設低造價並能滿足居住要求的住宅,優惠價售給住房困難戶或低租金出租的試點工程建設;
- (b)進行合作建房、集資建房、抵押貸款建房的試點工程;
- (c)進行居住區物業管理試點示範工作。
10.53 能力建設:
- (a)對政府行政管理人員和社區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具有綜合規劃和管理實施的能力;
- (b)完善崗位培訓,開展房地產評估、交易、開發、金融等培訓,發展房地產市場;
- (c)通過大眾傳媒宣傳國家的住房政策,引導全體居民參與這項工作;
- (d)加強住房建設隊伍的技術培訓。
10.54 在已有的國際合作項目基礎上,就住房發展規劃、住房資金籌集、住宅區管理、住宅建造技術等與擴大聯合國人居中心、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署等國際組織進一步合作。
E.促進建築業可持續發展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10.55 建築業在資源利用、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負有重要使命,不僅要為社會建造各類工民建築和配套設施,而且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較大的就業容量。近幾年,中國建築隊伍已超過2000 萬人,約占全國就業人數的6%。每增加10000 平方米建築安裝工程量,可直接間接增加就業人員1000 人左右。
目 標
編輯10.56 持續提高住宅建造能力。為滿足到2000 年新建城鎮住宅16.5億平方米的要求,住宅建造能力應從「七五」(1986~1990 年)期間年均竣工1.26 億平方米,提高到「八五」(1991~1995 年)期間的年均竣工1.5億平方米,到本世紀末提高到1.9 億平方米。10.57 全方位確保工民建築建設質量。到2000 年一次交驗合格率達90%,其中優良品率達到35%,解決滲漏、質量粗糙等質量通病,加強建設監理和質量保證體系。提高設計水平和建築質量,確保工民建築的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
10.58 發展建築構配件和製品的專業化、工廠化生產,提高現場施工機械化水平,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到2000 年,施工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3%~5%,手工勞動產量壓縮30%左右。
10.59 積極開發和採用可降低能耗和物料消耗的新型技術與材料,到2000 年,建築業的能耗和物耗率分別比1990 年降低10%和40%左右。
行 動
編輯10.60 管理活動:
- (a)研究制定建築規範並確保住宅建設的管理、金融政策;
- (b)圍繞提高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切實改善工程建設實施階段的組織管理,健全工程建設監督保證體系;
- (c)繼續貫徹執行發展建設工業化的技術政策,進一步明確建築工業化的實現模式和具體技術措施,使建築生產工業化的各個環節(科研、設計、生產、供應、施工等)得到協調有效的發展,從而大幅度提高建築生產質量和生產能力;
- (d)加強城鄉建設規劃,統籌考慮建築與污染防治、生態環境改善等問題。
10.61 科技活動:
- (a)建立國家住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城市和農村住宅規劃方法、新型設計、住宅建造標準、住宅體系,研製開發新型住宅設備材料、構配件等產品。重點開發和推廣應用節能、節材、節地、提高工程質量的新技術、新工藝;
- (b)加快建築機械裝備的更新改造;
- (c)建立建築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科技信息數據庫,向用戶提供隨機查詢服務。
10.62 示範工程建設:
- (a)建設結合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的住宅示範工程;
- (b)建設2000 年小康型城市住宅綜合示範工程,綜合應用成套住宅建造技術,各種新型材料與新型設計,建設城市住宅示範小區和村鎮住宅示範小區。
10.63 能力建設:
- (a)對住宅建築的設計、施工、安裝人員進行崗位培訓,使其掌握專業技能,實行先培訓後上崗、未經培訓不能就業上崗制度;
- (b)建立多層次的主要以縣為對象的建築勞務基地,穩定建築企業的勞務渠道,逐步形成定點定向、專業配套、雙向選擇、長期合作的勞務運行機制。
10.64 國際合作:
- (a)就工程建設項目的承包、工程報價、招標投標等與國際社會開展合作,培訓中國的建築業人員;
- (b)根據建築科技發展需要,結合重大科技攻關和開發項目,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以提高研究起點與水平;
- (c)發展外向型建築工程承包,推進中國建築產業的國際化。
F.建築節能和提高住區能源利用效率
編輯行動依據
編輯10.65 中國的能源供應遠遠低於需求,而用於建築的能耗占國家總能耗的比例將隨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增長。發達國家的建築能耗占國家總能耗40%~48%,中國建築能耗和建材生產能耗為25%,這是因為中國採暖、熱水消費水平過低,而不是中國建築能源利用效率高。
10.66 1990 年全國建築能耗1.13 億噸標準煤(不包括建材生產的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11.5%;採暖能耗約占10%。預計到2000 年建築能耗將增加到1.99 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3.1%,年平均增長率約5.84%,大大超過能源生產增長率2.4%的速度。
10.67 中國建築能耗的平均能源使用效率為30%左右,據統計,全國採暖地區平均每平方米建築面積一個採暖季節能耗30.7 千克左右的標準煤,是相近氣候條件發達國家的3 倍左右。中國由於過分強調節約一次性建設投資,建築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差、能耗高,因而更需將改善和提高鍋爐供暖系統熱效率,做為建築節能工作的重點。
10.68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居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採暖區域不斷擴大,炎熱地區空調器將普遍使用,其能源消耗將大幅度增加,這就必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建築節能)來達到改善居住環境和節約能源的目的。
目 標
編輯10.69 2000 年前,中國建築節能在實現第一步目標的基礎上,即:1993年,嚴寒及寒冷地區城鎮新建居住建築全面執行《採暖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與80 年代初通用設計相比較節能率達到30%,每平方米建築面積一個採暖季能耗18~20 千克標準煤,新建採暖空調公共建築實行節能設計。第二步:1996~2000 年,新建採暖居住建築及公共建築執行新節能標準,節能率達到50%。新建空調建築全面執行節能標準;使溫暖和炎熱地區的建築普遍改善熱環境質量。
1993~2000 年中國建築日常運轉耗能累計節約4100 萬噸標準煤,從2000年起,每年節約建築能耗可超過1000 萬噸標準煤。同時,在較大範圍、較大程度上改善居住熱環境質量。
行 動
編輯10.70 管理活動:
- (a)健全建築節能法規;劃分制訂合理的建築熱工設計分區;制訂與地區氣候相適應的建築節能技術標準,編制通用圖、節點詳圖、節能材料標準、施工技術規程;
- (b)對現有採暖和空調建築有計劃地進行分批節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c)建立建築節能管理體系,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
- (d)建立政府監督考核與企業(事業)單位監督考核相結合的建築節能監測體系;健全節能產品的生產許可證和質量認證制度。
10.71 科技活動:
由國家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開展建築節能和利用太陽能關鍵技術研究,引進消化吸收國外高新技術,開發節能型材料、設備,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
10.72 示範工程建設項目:
- (a)在不同的氣候地區,建設一批居住質量高、居室熱環境好的節能建築示範單體和示範建築區,採用高效保溫材料達40%。五年期間,爭取各省有2~3 個城市試點;
- (b)對現有空調旅遊賓館和採暖區住宅和公共建築進行節能改造試點;
- (c)對鄉村建築進行改善居住熱環境的試點建設。
10.73 能力建設:
對建築設計、施工安裝人員進行節能法規、標準和技術培訓。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對居民進行合理利用能源的知識和技能教育。
10.74 在建築節能和提高住區能源效率的有關立法、政策、管理以及技術開發方面,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並推進企業間節能技術的轉移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