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第7章 人口、居民消費和社會服務

第6章 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中國21世紀議程
《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第7章 人口、居民消費和社會服務
第8章 消除貧困

導 言 編輯

  7.1 規劃和決策各個方面充分考慮人口因素,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個相應的較為寬鬆的人口條件,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7.2 中國在人口方面,採取積極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和各項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儘管如此,人口規模龐大,人口素質較低,人口結構不盡合理,仍是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中國所亟待解決的三個重大問題。

  7.3 消費模式的變化同人口的增長一樣,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消費模式和適度的消費規模不僅有利於經濟的持續增長,同時還會減緩由於人口增長帶來的種種壓力,使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人口的迅速增長加上不可持續的消費形態,對有限的能源、資源已構成巨大壓力,尤其是低效、高耗的生產和不合理的生活消費極大破壞了生態環境,由此危及到人類自身生存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7.4 政府在提高對這一問題認識的基礎上,擬制訂必要的措施,採取積極的行動,改變傳統的不合理的消費模式,鼓勵並引導合理的、可持續的消費模式的形成與推廣。尤其對貧困落後地區的消費形態予以特別的關注和研究,尋求對策改變其落後的消費模式,減緩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促進這些地區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除貧困。

  7.5 中國政府提出了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戰略目標,將「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加強環境保護」作為加速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而必須努力實現的重要任務之一,將實行計劃生育和加強環境保護作為兩項基本國策。

  7.6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和不斷提高的消費水平需要,國家注重改善人民衣食住行條件,豐富文化生活,發展體育、衛生事業和發展第三產業和相應的社會服務體系,使全體人民得到充分、方便的服務。這方面的需求將隨着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越來越迫切。

  7.7 人口與居民消費及社會服務涉及廣泛的問題與內容,本章領域的有關內容應同其他相關章節的部分內容相互聯繫,綜合研究;在制定本領域的規劃方案時,應認真考慮包括人口就業、人力資源開發、人口城鎮化、婦幼保健以及人均消費水平、消費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其他方案領域的制訂與執行也應充分考慮人口、消費及社會條件的的影響及其作用。

  7.8 本章設3個方案領域:

  A.控制人口增長與提高人口素質;
  B.引導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C.大力發展社會服務與第三產業。

方案領域 編輯

A.控制人口增長與提高人口素質 編輯

行動依據 編輯

  7.9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着艱巨的人口控制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同步協調發展的問題。

  7.10 進入90年代,中國正面臨着建國以來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據估計中國人口將在2000年時接近13億;到下世紀中葉,人口總數將達到15~16億。

  7.11 人口總數不斷增加的同時,勞動力數量也將持續增長。必須保持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滿足勞動力增長對就業的需求,並着手制訂針對性策略和採取有效行動,以緩解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

  7.12 出生率的變化改變了人口的年齡結構,人口老化的趨勢也隨之出現。1991年末全國60歲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億人,本世紀末將達到1.3億人,約為總人口的10%。

  7.13 中國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全國文盲和半文盲人數達1.8億以上(1990年),農村就業人員中,文盲和半文盲占近36%。提高人口文化素質是中國農村脫貧致富和走向持續發展的一條根本途徑。

  7.14 近20年來,中國政府為減輕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在廣泛宣傳教育,提高避孕率,宣傳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7.15 80年代的改革開放,加快了人口的流動與遷移;實踐證明這種人口流動與遷移無論是對於經濟的繁榮還是社會進步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有關政策和措施應當對人口的流動與遷移加以引導和管理,使人口的城鄉分布和資源的配置相協調,解決好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新難點、新問題。

  7.16 應當抓緊抓好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計劃生育工作,避免早婚、早育、超生和近親通婚等現象的發生;同時應當採取措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教育落後、人口素質低的現狀。

目 標 編輯

  7.17 2000年前,力爭把中國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5‰以內,婦女總和生育率要從1990年的2.3降到低於世界上發達國家2.0的平均水平。並期望在下世紀中葉能把中國人口穩定在15~16億。堅持優生優育,提高人口質量。重視研究人口老齡化問題,認真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7.18 到本世紀末,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同時加強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和職業培訓,加強婦幼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

行 動 編輯

  7.19 控制人口增長政策與管理:

  (a)要繼續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實現控制人口規模的既定目標。根據中國人口現狀和經濟發展水平,把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質和解決人口過度老齡化問題通盤加以考慮,制訂一個合理增長、提高質量、優化年齡結構的綜合人口方案;
  (b)加強對目前人口狀況和人口動態的研究分析,為人口控制、人口就業、人口遷移與城市化等正確決策提供依據;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為社會各階層開展信息、教育和交流活動提供機會,提高公眾參與意識;
  (c)加強政府的人口管理職能,明確職責,建立協調管理機制。

  7.20 計劃生育和婦幼保健服務:

  (a)繼續改善計劃生育服務質量,引進推廣高效的新型避孕藥具。向育齡夫婦提供各種優質服務,不斷提供有關計劃生育和婦幼保健的信息,加強婦女產前、產後服務。保證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地區的育齡婦女能夠經常獲得有關避孕知識和避孕藥具及技術服務;
  (b)把計劃生育與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緊密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創造幸福、和諧小家庭的活動,把實行計劃生育和幫助群眾致富緊密結合起來;
  (c)加強計劃生育、婦幼保健人員的培訓,不斷增加她們的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術,提高計劃生育的服務效率;
  (d)將計劃生育和扶貧工作密切結合起來,對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貧困戶,給予發展生產的優惠和獎勵。

  7.21 人口教育與提高人口素質:

  (a)要特別注意改善婦女受教育的條件,增加她們受教育的機會。應把向育齡婦女提供少生優生的知識與學習科學技術的培訓結合起來。動員她們積極參與社會經濟活動,自覺實行計劃生育;
  (b)應注意動員男子更多地承擔各方面的家庭義務,特別是承擔更多的計劃生育義務;
  (c)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使農民轉變生育觀念,降低生育率和避免近親通婚。
  (d)加強持續發展倫理、道德教育與宣傳,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逐步將環境保護、改善生態、合理利用資源等納入城鄉居民教育內容中,提高民眾的人口意識、資源意識、環境意識。

  7.22 人口老齡化與人力資源的開發:

  (a)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產業結構,正確引導鄉鎮企業發展,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為農村婦女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改善她們的經濟地位;
  (b)開展如何開發和利用日益增長的勞動力資源的研究,尤其是研究農村剩餘勞動力與人口遷移、人口城市化、鄉鎮企業發展的相互關係,採取有效措施,使人力資源合理配置並有效利用;
  (c)建立和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區服務網絡,努力實現全社會全方位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7.23 建立和完善綜合數據收集與信息系統:

  (a)在國家、區域和基層(縣或鄉鎮)建立以電腦化的數據庫為基礎的人口及指標體系的信息管理系統,以獲取人口數據及相關信息並得到有效傳播以指導、改進基層計劃生育的管理和服務水平;通過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成全國聯網的決策支持系統(DSS)和人工智能系統;
  (b)進一步改進收集數據的技術方法,研究人口數據質量評估技術;加強人口管理人才的技能培訓;
  (c)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建立和開發與數據庫有關的標準,如數據格式、結構、軟件,使其儘可能與各國信息中心標準化的數據庫兼容,以促進在國家和區域一級使用這些數據庫。

  7.24 制定有關政策和開展政策評估:

  (a)制定人類住區政策時,考慮資源需要、廢物產生和生態系統的平衡;
  (b)在環境與發展中,將人口變化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結合起來,並評估其對人口特徵的影響;
  (c)在經濟發展方案中,考慮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對勞動力資源供給、資源需求和撫養負擔的影響以及對家庭收入的影響;
  (d)加強對遷移人口的政策引導,開展對人口遷移和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注意防止大城市人口的過分膨脹對環境產生的巨大壓力;
  (e)制定處理因環境破壞或導致環境破壞的各種遷移政策和方案時,特別注意婦女和脆弱人群的保護;

  7.25 區域合作與交流:

  (a)積極開展人口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實驗區的示範項目活動,積極推廣成功的經驗,不斷擴大中國人口、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區域面積;
  (b)持久開展全國性的監測活動,評估人口政策納入國家政策規劃的情況,注意人口與環境是否協調發展的動向。

B.引導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編輯

行動依據 編輯

  7.26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居民消費經歷了解決溫飽到奔向小康的轉變。但從總體上看,中國人民的消費還處於低水平的消費層次;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還相當低,據世界銀行1991年發展報告統計,1989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為350美元(按1980年匯率計算),為世界銀行劃分的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下限水平。

  7.27 中國居民消費取向不盡合理,消費結構單一。這主要表現在:食物消費所占比重過大,文化等其他層次消費偏小;人口的增長同人均資源減少的矛盾突出,我國人均主要資源如淡水、耕地、林地、礦產等,都遠低於世界人均占有量水平。特別是許多不可再生資源的銳減,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牽制。中國在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方面面臨着越來越大的壓力。

  7.28 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是以合理的消費模式為基礎的。中國不能重複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重污染來換取高速度的經濟發展和高消費的生活方式。中國只能根據自己的國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產體系和適度消費的生活體系,使人民生活以一種積極、合理的消費模式步入小康階段。

目 標 編輯

  7.29 在確保2000年人民生活達到小康的同時,保持人均能源及原材料消耗不再相應增加,並減少有害廢物對環境的污染。

  7.30 改進居民消費結構,促進社會消費多樣化,基本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要求。

  7.31 實行按勞分配及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分配原則,防止在物質消費方面高低差距過於懸殊,縮小貧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

行 動 編輯

  7.32 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一個低耗、高效、少污染或無污染的生產體系,增加生活資料的數量、多樣性和提高質量。

  7.33 建立與合理消費結構相適應的產品結構:

  (a)發展食品行業的深加工,增加營養食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改進居民膳食質量和營養構成;
  (b)適度發展耐用消費品生產,擴展消費領域,開發、促銷新一代耐用消費品;
  (c)積極開拓農村耐用消費品市場;
  (d)適度發展家庭用機動交通工具;大力發展建築業;
  (e)推進城鄉建設和居民住房商品化,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積;
  (f)農村住房發展的重點是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提高農民住房質量,注意室內裝修並提高其使用率,力求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設施配套、交通方便、整潔衛生的新型集鎮;
  (g)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方便和豐富人民生活。

  7.34 積極推行分配製度改革,解決社會資源和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分配方式。改革的要點包括:

  (a)有計劃地放開農副產品和原材料價格,強化市場機制;
  (b)改革財政稅收制度,適當縮小城鄉之間、高低收入組之間、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
  (c)逐步理順中央和地方、國家和企業、企業和個人的分配關係,保證中央集中必要的財力,實現合理的稅收和利潤分配形式,企業對個人的分配與效益掛鉤;
  (d)增強工資收入的穩定性,將住房、價格補貼納入基本工資部分,強化工資保障職能;
  (e)增加收入的透明性,利用稅收調節過高的收入。

  7.35 政府引導和促進居民消費結構的改善和社會消費的多樣化:

  (a)通過稅收等手段抑制不利於健康的消費,如煙、烈性酒,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
  (b)通過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和其他相關政策,引導合理消費;
  (c)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就業容量和人民收入,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消費要求。

C.大力發展社會服務與第三產業 編輯

行動依據 編輯

  7.36 隨着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社會服務和第三產業發展已在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7.37 到1990年,我國擁有商業、服務行業機構達1741.3萬個,商業系統工業企業5.6萬個,再生資源回收網點11.7萬個,從業人員達3639萬人;擁有金融機構17萬個,職工近200萬人;保險業營業總額達到175億元,保險業擴展到工業、農業、商業、外貿、科技、文化、教育、體育等領域;近十年來旅遊業以高速度發展,已向海外推出了249個景區點和14條旅遊專線,1992年創匯近40億美元,國外來華旅遊1992年達3811.61萬人,國內旅遊達3.3億人次,具有相當產業規模;全國已形成比較完善的氣象服務體系;信息業、諮詢服務等產業正在迅速崛起;目前我國服務行業具有多種經濟成分,傳統經營得到恢復,新興行業迅速發展,多層次跨行業的企業集團正在形成,對繁榮市場、商品流通、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國家積累資金,創收外匯,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7.38 目前中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要求第三產業要大大加強,興旺發達。發展中國商業、金融、保險、旅遊、法律和會計審計、諮詢和居民服務等第三產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保證。

  7.39 中國社會服務和第三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觀念比較陳舊,政策尚不配套,管理薄弱,服務人員素質較低,服務質量不高,一些產業尚未形成完善的網絡體系。

目 標 編輯

  7.40 中國社會服務和第三產業的持續發展目標是:

  (a)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形成服務網絡,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創造就業機會,為經濟結構調整、企業經營機制轉換,政府機構改革創造條件,方便和豐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
  (b)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之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明顯提高。

行 動 編輯

  7.41 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

  7.42 商業、流通業:加強經營能力,增加完善零售商業網點;建立工業品以及農副產品批發網絡;提高倉儲、運輸能力,加快物流網絡建設;加強環保設施建設與運行,控制噪聲污染。

  7.43 開闢新旅遊專線,加強旅遊資源的保護,發展不污染、不破壞環境的綠色旅遊,加強旅遊業與交通、機場建設以及其他一些服務行業(包括飲食業)的合作,解決旅遊景區污水排放處理及垃圾收集、運輸、處理、處置問題,解決好對旅遊景地有危害的污染源的治理與控制。

  7.44 進一步加強飲食業的管理,建立健全衛生法規,提高服務質量;發展安全、營養、無污染的綠色食品。

  7.45 完善流通市場的建設,建立一套完整的流通網絡,同時加強流通領域中管理制度的建設,消滅偽劣產品。

  7.46 進一步發展社會保險業,特別注重發展老年社會保險和災害風險保險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7.47 建立一套適合中國體制的金融體系,健全股票市場,促進金融業的發展。

  7.48 控制第三產業污染,對重點污染行業,如屠宰業(廢水)、存儲業(防蟲藥劑)、食品加工、飲食服務業以及有害氣體排放單位加強治理。

  7.49 通過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設,大邊發展信息產業,特別是加快建設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建設城鄉科技和管理信息服務體系。

  7.50 大力發展包括法律和會議審計內的諮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