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展鋼鐵工業積極生產配套產品

為發展鋼鐵工業積極生產配套產品

——瀋陽市電機廠的調查報告
第一機械工業部調查組 新華社記者
1972年1月2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大打礦山之仗、加速發展我國鋼鐵工業的群眾運動中,機械工業部門的有關單位,應該怎樣為冶金礦山設備生產又多又好的配套產品呢?瀋陽市電機廠在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瀋陽市電機廠是為各種冶金礦山和其他機械產品生產配套電機的工廠。原來這個廠主要生產小型電機,近兩年來,為了適應鋼鐵工業迅速發展的需要,逐步發展成主要生產中型和大型配套電機產品。一九七○年,這個廠新增加的中型和大型電機品種有二十五種,比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十五年間生產的新產品還要多。去年又新增加七十五種。近兩年來,電機產量的增長也很快,一九七○年比一九六六年增加了將近一倍半,去年又比一九七○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七點八。可比產品的成本比一九七○年降低百分之十。

急冶金礦山所需,積極發展新品種

編輯

瀋陽市電機廠是在激烈的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鬥爭中成長和壯大起來的。

這個廠是一九五○年由幾個小廠合併的,開始只生產小型電器設備。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期間,在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經過擴建,成為專門給冶金礦山設備生產小型配套電機的工廠。這時期,生產有了迅速的發展。但到了一九六○年,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及其代理人,以生產配套電機沒有盈利為藉口,揮舞「工業要退夠」和「條條專政」兩把大斧,強迫把這個廠全部砍掉,妄圖削弱冶金礦山設備的配套能力。這個廠的工人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團結一致,堅持生產,跑到許多省市的礦山和鋼鐵廠,幫助修理冶金礦山設備上的電機,繼續為發展鋼鐵工業出力。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了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下,這個廠又煥發出革命的青春。

隨着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大型和中型電機遠遠滿足不了需要。是急冶金礦山所需,積極發展多品種,生產大中型電機,還是滿足於完成一定數量的產值計劃,繼續生產原來的小型電機產品?在研究產品發展方向時,這個問題尖銳地擺在廠領導機構的面前。有的說,我們廠小設備差,生產不了大型電機。有的說,生產大型電機,批量小,品種多,產值低,困難多,經濟上不合算。大多數同志不同意這些意見,他們堅定地說:「什麼合算不合算,國家需要就干!什麼困難不困難,只要是發展鋼鐵工業需要,就要克服困難!」為了提高大家的路線鬥爭覺悟,廠黨委組織廣大職工認真學習「鞍鋼憲法」和發展工業「以鋼為綱」的方針,回憶本廠在激烈的兩條路線鬥爭中發展的歷史。他們還帶領部分工人到鞍鋼和重型機器廠、水泵廠等企業參觀學習,實地了解到冶金礦山建設需要電機的迫切性。通過學習、訪問,廣大職工認識到,礦山設備必須成套供應,如果不配套,主機生產得再多,也發揮不了作用。大家憤怒地批判了劉少奇一類騙子散布的「利潤掛帥」、「唯生產力論」等反革命修正主義黑貨,決心堅持政治掛帥,為大打礦山之仗、多快好省地發展我國鋼鐵工業而努力。他們說:鋼鐵是機械工業的「糧食」,電機是冶金礦山設備的動力,電機上不去,就是丟掉了工業「以鋼為綱」的方針,就是拖了鋼鐵工業的後腿。大家一致表示:現在冶金礦山機械需要大中型電機,我們要克服一切困難把它生產出來。

他們說到做到,從「三不干」變成了「三要干」:過去是「批量小不干,利潤低不干,不好做不干」,現在是「單台的要干,利薄的要干,難做的也要干」,只要冶金礦山急需,不管工藝多麼複雜,不管困難多麼大,他們都堅決完成。一九七○年,鞍鋼急需一台六千三百瓩的大型交流同步電機。這個廠的工人對這種電機連看都沒有看見過。但是工人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他們在兄弟單位協助下,克服重重困難,僅用了七十天時間,就把這台大電機製造了出來。這一年,他們為鞍鋼和本鋼生產了三十七種中型和大型電機。去年更上一層樓,又生產了七十五種中型和大型電機。瀋陽重型機器廠為礦山生產一批球磨機需要配套電機。瀋陽市電機廠就主動承擔了下來。這是一種三十六極的大型電機,機體大,結構複雜,製造困難,而且需要大型加工設備。這個廠雖然不具備加工條件,但他們群策群力,攻克難關,只用三個月時間就把這種電機製造了出來,現在已有十多台運往礦山投入生產,為大打礦山之仗作出了新貢獻。

群策群力,自力更生破設備難關

編輯

瀋陽市電機廠在製造大中型電機的過程中,遇到了設備不足、工藝複雜等一系列困難。有的主張向外廠求援,有的主張向國家要一些設備。廠黨委認為,只有自力更生發展電機品種,才能在大打礦山之仗中不失時機,爭得主動。

廠黨委的這種認識,是從總結本廠的歷史經驗中得來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前,這個廠曾生產過中型電機。那時,凡是大的、重的、難的零部件,都請兄弟廠協作加工,自己不去想辦法克服困難,結果兩年間只生產了兩種中型電機產品。廠黨委總結了這個經驗教訓,認識到,只有堅持自力更生,才能爭得主動。他們遵照毛主席關於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導,發動群眾自己動手製造設備,同時改造現有的設備。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協助下,不斷擴大生產能力。一九七○年,他們承擔了鞍鋼急需的一台大型電機的生產任務,領導機關考慮到他們的困難,決定讓兄弟廠幫助他們加工二十二項關鍵零部件。這個廠的工人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決定不給別的單位增加負擔,自己把重擔子挑起來。全廠從廠一級到車間紛紛建立「三結合」小組,大搞技術革新,製造土設備,在兩個多月時間內,除了四個零部件外,其餘十八個全部由自己加工,按時按質完成了大電機製造任務。

兩年來,這個廠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解決了生產中型和大型電機設備不足的問題:

一、發揚「螞蟻啃骨頭」精神,以小攻大。大型精密加工設備不足,是影響這個廠發展大、中型電機產品的一個「卡脖子」問題。工人們發揮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成功地製造了各式各樣的「螞蟻機床」,以小攻大,以短補長,以弱制強,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有一種大型電機轉子,長四米,直徑一米多,重八噸,廠里最大的車床也加工不了。怎麼辦?「三結合」小組就改制了兩台「小螞蟻車床」,靈巧地進行加工。還有一種大型電機,機座是個「龐然大物」,連龍門刨的「大門」也通不過。工人們就改制一台單臂銑床代替刨床。機體內孔加工要求高,現有的鑽床只能鑽外孔,有勁使不上。工人們就裝了一台小型內孔鑽,「小螞蟻」鑽到「大象」肚子裡去加工,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先後創造了「攔腰螞蟻」、「長臂螞蟻」、「內臟螞蟻」等各種「螞蟻機床」。因此,加工的電機雖然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任務越來越重,而加工產品的設備卻十分輕巧、靈活,解決了大型設備不足的困難。

二、因陋就簡,自造土設備。生產大型同步電機的磁極線圈,只有大型扁繞機才能加工,買一台扁繞機不但價格昂貴,而且在短時間內不能到手。第七車間工人主動承擔了製造土扁繞機的任務。他們先找來一台舊機床的機頭,又在廢鐵堆里找到一個卡盤、一隻舊變速器,用舊鋼板焊了機殼,突擊七晝夜,終於製造成功,用它加工的磁極線圈,質量完全合乎要求。線圈車間壓制線圈,沒有壓力設備,老工人就地取材,把千斤頂倒過來,改裝成土油壓機,解決了生產急需。裝配車間的設備條件更差,沒有大平台,工人們就把閒置的大小高矮不一的若干個小平台拼接成一個大平台,為裝配大型電機創造了條件。去年下半年,這個廠平均每月要生產七、八個品種,工具、模具供應跟不上,技術人員就深入現場,和工人一起,改革工藝,製造了一批簡易的工具和模具,保證了正常生產。

三、改造現有設備,使它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這個廠的大型電機車間有一台進口的外圓磨床,由於只能加工五十毫米以下的外圓,經常有半年時間閒置在那裡。去年,大批中型和大型產品投入生產後,工人們為這台磨床動了「手術」,使這台磨床能夠加工直徑五十毫米到二百毫米的工件,充分發揮了設備潛力。成批生產大型電機需要大型立車,廠里原有的一台立車只能加工三米四的工件,維修車間老工人決定對這台立車進行改造。他們在幹部和技術人員的積極支持下,制定了周密的技術措施,趁這台立車檢修的機會,只花了二十多天時間便把它改造成能夠加工四米大工件的立車,保證了這個廠大型電機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

這個廠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措施,兩年來共實現了三百五十項技術革新,製造和改制了九十七台機器設備,基本上適應了生產中型和大型電機的需要。

清倉查庫,修舊利廢,把積壓物資用到生產上去

編輯

瀋陽市電機廠積極為鋼鐵工業生產配套產品,大力發展中型和大型電機,遇到的另一個困難是原材料問題。廠里原來生產小型電機的原材料大量積壓下來,而生產中型和大型電機的物資則滿足不了需要。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廠的黨委仍然把解決困難的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發動群眾清倉查庫,節約代用,修舊利廢,使大批積壓物資用到生產上。去年,這個廠生產中需要的電解銅、鋁錠、鋼材、電磁線、銅排等主要物資,經過清倉查庫,有的全部不要向國家領新料,有的大大削減了要料計劃,有的物資還支援了兄弟廠礦。例如電機大軸鋼材,原來沒有着落,工人們打開了一個個倉庫,走遍了車間各個角落,很快查出了二百多噸,滿足了生產的需要。

對於清查出來的積壓物資,工人們有的經過加工改制,有的因材修改產品設計,大部分都利用起來。這個廠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積壓了一批半成品和殘次品,長期沒有利用,這次在清倉查庫的時候,工人們對這批物資作了認真的分析研究,在加工利用上大做文章。衝壓工人把一批轉子沖片,一片一片重新銼槽,重新定孔位;繞線工人把大批廢舊線圈精心拆開,重新繞制;設計人員和工人群眾密切結合,修改產品設計,把不同規格的物資,及時用於生產。由於各車間協同作戰,去年光是利用積壓的半成品就改裝了四十三台電機,其中有十五台是鞍鋼、本鋼礦山建設需要的電機,原來計劃一九七二年才能交貨,結果他們去年便提前完成了訂貨合同,得到用戶的好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