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老廠譜新歌

二七老廠譜新歌

——記我國第一台六千馬力液力傳動內燃機車的誕生
新華社通訊員 北京日報記者 新華社記者
1972年1月1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從北京到廣州的鐵路線上,最近出現了一台嶄新的草綠色大型內燃機車。這台車頭上矗立着三面紅旗的機車,有力地牽引着一列長長的貨車,奔馳在祖國廣闊的原野上。

這台機車,就是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工廠試製的我國第一台六千馬力液力傳動內燃機車。

這台機車的誕生,是二七工廠和有關協作單位的廣大工人、革命幹部和革命技術人員,貫徹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一曲勝利凱歌;是他們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為發展我國鐵路運輸事業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

兩條路線 兩種結果 編輯

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工廠,是一個以修理蒸汽機車和貨車為主的工廠,這樣一個工廠製造內燃機車,是經歷了激烈的兩條路線鬥爭的。提起這個問題,二七工廠的每一個革命職工,都會很自然地憤怒地控訴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罪惡,熱烈地歌頌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勝利,歌頌毛主席對二七廠工人的關懷。內燃機車間的共產黨員、四十八歲的老工人魏全忠,對此感受更深。

那是在一九五八年,二七廠為適應鐵路運輸迅速發展的需要,成立了一個內燃機車間,魏全忠和其他許多工人也從別的車間調到了內燃機車間。他們敢想敢幹,經過八十八天的奮戰,成功地仿製了兩台六百馬力內燃機車。

可是,當這兩台機車剛剛出廠,工人們鬥志昂揚地正準備試製更大馬力內燃機車的時候,卻受到了走資派的干擾和破壞。他們一面惡狠狠地誣衊工人的革命創舉是「好高騖遠」,「想一步登天」,一面又把廠里的技術人員引向「三脫離」的邪路,把他們關在屋子裡抄洋本本,搞所謂大名堂的設計。工人們雖然多次提出反對意見,但在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壓制下,沒有發生作用;而技術人員用了整整兩年設計的三千馬力柴油機,也因為脫離實際,沒有試製成功。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洪流沖刷着一切污泥濁水。一九六八年九月,在兩個階級、兩條路線激烈搏鬥的關鍵時刻,毛主席給二七廠派來了親人解放軍八三四一部隊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他們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熱情支持群眾首創精神。進廠不久,就發動群眾把當時還竊據領導崗位、壓制群眾製造大馬力內燃機車的走資派揪了出來,接着又發動群眾在總結過去試製和修理內燃機車經驗的基礎上,成功地創製了一台三千馬力高增壓柴油發動機,並且率領全廠革命職工向設計和試製我國第一台六千馬力內燃機車進軍。魏全忠老師傅也被選為設計機車的關鍵部位——液力傳動系統「三結合」設計小組的組長。他下定決心:為了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一定要設計製造出大馬力的內燃機車。

有一次,魏全忠領導的設計小組,經過二十多天的努力,做出了一個傳動系統的初步設計。可是,由於超過了規定的重量,領導上要他們重新考慮。魏全忠和大家一合計,發現超重的主要原因是變扭器殼體分量太重,如果把它的材質改變一下,整個傳動系統的重量就能符合要求。但是負責變扭器設計的技術人員卻不同意這個意見,認為殼體是個關鍵部位,改變材質不一定保險。究竟保險不保險?魏全忠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一面請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計算,把用材質不同的兩種材料做變扭器殼體的各種數據做了比較;一面又深入車間,徵求工人的意見。經過一番調查,魏師傅心裡有了底:變扭器殼體材質改變後,不僅強度可以達到要求,製造也不困難。於是他堅定地作出了修改設計的決定,既照顧了全局,又保證了使用的質量。

在老工人帶領下,參加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也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以沖天的幹勁投入了這場戰鬥,結果只用了四十五天就勝利地完成了六千馬力內燃機車的全部設計。同文化大革命前走資派掌權時期花了兩年搞的柴油機設計比較,兩條路線,兩種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依靠群眾 自力更生 編輯

但是有了設計,還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怎樣加工製造?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難。

當時有一種意見認為,二七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建立起來的工廠,解放後雖然進行過改造,但設備比較陳舊,加上多年來一直以修理蒸汽機車和貨車為主,從工人、技術人員到工廠領導,對製造結構複雜、質量要求很高的內燃機車的技術都不熟悉,因此大部分零件部件只能依託外廠外地去加工製造,自己搞組裝。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毛主席教導我們:「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二七廠的設備技術條件雖然落後,但是它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特別是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廠後,以階級鬥爭為綱,領導群眾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深入進行斗、批、改,工廠面貌有了很大改變,廣大職工革命積極性和創造性空前提高。有了這些有利因素,製造大馬力內燃機車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廠黨委、革委會分析了工廠的主客觀條件,根據毛主席關於「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的教導,熱情地支持了後一種意見,並且得到了全廠革命群眾的熱烈擁護。工人們豪邁地提出:「不當伸手派,不吃現成飯,自力更生創 『六千』,老廠定要做出新貢獻!」各車間紛紛向廠黨委、革委會請戰,要求把最艱巨的任務交給他們。

萬向軸是機車傳動系統的一個關鍵部位。它由花鍵軸和花鍵套等組成。由於機車馬力大,萬向軸也很大,直徑達一百六十毫米,花鍵的精度要求很高。負責製造萬向軸的修機車間工人,在自力更生地製造出加工花鍵套用的直徑一百六十毫米、長一千七百多毫米的組合式大拉刀後,又遇到了大拉床的問題。據有經驗的人計算,要加工出這樣大的花鍵套,至少要有一百噸拉力的大拉床,而這種大拉床又很難找到。

怎麼辦?等有關工廠造出大拉床來再加工,還是土法上馬自己干?車間黨支部把這個問題交給全車間工人討論。有的說:「咱們廠是修火車頭的,火車頭牽引力大,就用火車頭拉吧!」有的說:「咱們車間有現成的天車,它能把幾十噸重的東西從地上吊起來,難道不能拉出花鍵?」這樣七嘴八舌,提了幾十條建議。也有人聽了這些建議哈哈大笑,說:「這簡直是瞎胡鬧。」

黨支部認真分析了這些建議後,認為用「天車拉花鍵」有一定的道理,也符合自力更生精神,於是決定由支部書記史洪志掛帥,成立了試驗天車拉花鍵的「三結合」攻關小組。但是這個小組第一次試驗就失敗了。由於天車力量不夠,大拉刀拉到一半卡在了花鍵軸套里,上不來,下不去,後來用千斤頂在下面頂的辦法,才算把拉刀拉了出來,花鍵質量沒有達到要求。

這時,原來說「瞎胡鬧」的人又說開了風涼話:「我早就說不行嘛!事實不是證明了嗎?」黨支部和廣大群眾卻沒有動搖。他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搞科學試驗,失敗次把算得了什麼!」他們總結了經驗教訓,在天車兩旁加上兩台卷揚機,加大了天車拉力,接着又滿懷信心地開始了第二次試驗。

這是一個下着滂沱大雨的夜晚,車間裡擠滿了冒雨前來觀戰助戰的兄弟車間的幹部和群眾。一聲笛響,天車拉花鍵開始了。隨着天車和卷揚機馬達的急速轉動,十幾根鋼絲繩越繃越緊,大拉刀在軸套里徐徐上升。一秒鐘,二秒鐘,三秒鐘……到五十五秒鐘時,大拉刀順利地從軸套里拔了出來,花鍵質量完全符合標準。這時,全場掌聲雷動,「毛主席萬歲!」「毛澤東思想萬歲!」的歡呼聲,響徹了整個車間。有個工人當場編了一首順口溜:「毛澤東思想威力大,群眾智慧衝破天,群策群力搞革新,實現天車拉花鍵。」

其實,象修機車間那種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攻克技術難關的事跡,在其他車間也是數不勝數。

利材車間是這個廠設備技術條件最差的一個單位。過去它的主要任務是修舊利廢,就是把各車間丟棄的廢舊材料設備重新加以整理,能用的修修再用,不能用的當廢物處理。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叫做「揀破爛」的車間,在這場製造六千馬力內燃機車的戰鬥中,也造出了中冷器、散熱器和細濾器等內燃機車上不可缺少的冷卻、潤滑的關鍵部件。這些部件的結構精密複雜,工藝性要求很高。工人們為了製成這些產品,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自己設計、自己製造了二十多台專用設備和許多工藝裝備,而且大部分設備都是利用本車間的廢舊材料製成的。

擔負車體車架製造任務的新造車車間,當時面臨的困難也是人員少、技術條件差、設備簡陋。但是,這個車間的工人並沒有在困難面前退卻,他們說:「學習老愚公,誓作新愚公,迎着困難上,藐視苦和累。」試製車體車架的戰鬥打響後,全車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吃在車間,住在車間,許多有孩子的媽媽也和男同志一樣,把家務事托給別人代管,背着行李英姿勃勃地來到廠里。許多工人的兩眼被電焊弧光刺得通紅,雙手因掄大錘磨出了血泡,手腕也累腫了,從不叫一聲苦。他們還經常到先進單位去參觀學習,回來就群策群力搞革新,改造舊設備,創造新機器,走自己武裝自己的道路。有些工人白天苦戰一天,深夜躺在床上,腦子也不閒着,一心想着還未攻破的技術難題。就這樣,全車間在短短四十幾天內就成功地實現了八十多項技術革新,克服了設備不足的困難,高質量高速度地完成了車體車架的製造任務。

「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二七工廠的廣大革命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台共有幾萬個零件的六千馬力液力傳動內燃機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零部件都由本廠自己加工製造,機車上所用的材料也全部是國產的。許多兄弟單位的同志在參觀了這台大馬力的內燃機車,回過頭來再看看工廠的設備技術條件,無不稱讚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工人的聰明和才幹。

精益求精 一絲不苟 編輯

二七廠廣大職工在試製六千馬力液力傳動內燃機車的過程中,始終貫徹了「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的精神。他們對質量一絲不苟,在技術上精益求精。

還在設計的時候,魏全忠領導的設計小組技術人員做完各部分的設計之後,在進行機車總功率平衡時,就發現傳到輪軸上的動力要比原設計方案少幾個馬力。如果糾正過來,大家辛辛苦苦畫了一個多月的上百張圖紙就得修改,而限定交圖的時間又已十分緊迫。有人就說,反正這是第一台試製的機車,差一點沒有關係,以後正式投產時改正過來就行了。但魏全忠等老師傅不同意,他們和設計小組的同志商量後,一致認為:「正是因為這是我國第一台六千馬力內燃機車,更要做到一馬力也不能少。少一馬力就不是老實的態度。」於是全組同志一起動手,經過幾晝夜的努力,終於把全部圖紙修改了過來,按時按質地完成了設計任務。

在機車製造、試驗過程中,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也到處可以看到,隨時能夠聽到。廣大革命職工為了製造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內燃機車,真正做到精雕細刻。他們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的加工方法都是研究了又研究,改進了又改進,檢查了又檢查,測量了又測量,把他們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滿腔熱情全部傾注到了自己的工作上。

動力車間的檢修工、共產黨員屠占洲,是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工人,雖然身患嚴重類風濕症,還是積極參加了為內燃機車試製發電設備的戰鬥,而且擔負了為兩用電機換向器澆鑄環氧樹脂的艱巨任務。這項工作必須在溫度一百三四十度的烤箱內進行,而且要澆得平,澆得正,不能灑在別的零件上。為了做到這一點,屠占洲把頭伸進烤箱,一隻手用手電照明,一隻手用小飯勺一勺一勺地精心澆鑄。高溫烤得他汗流浹背,環氧樹脂毒氣熏得他兩眼通紅直流淚,類風濕的老病又使他渾身關節疼痛,但是這位老工人一想到自己是在為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而戰鬥,全身就充滿了力量。他硬是這樣堅持着,出色地完成了澆鑄任務。

內燃機車間的一個青年技術人員同工人密切合作,在一無圖紙二無樣機的情況下,經過精心設計,精心施工,試製成功了一台能夠自動調溫調速、單驅動的風扇偶合器。這台偶合器裝到車上試運轉時,其他性能質量都好,就是有些漏油。有人安慰他們說:「按照我們現有的技術條件,能夠造出這樣的偶合器已經不錯了。」但是這個青年技術人員總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心裡很難過。於是,他和另一個青年工人一起,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堅強決心,就在機車開足馬力高速度前進的時候,冒着被機器打傷的危險,迎着降溫風扇的「七八級大風」和散熱器發出的高溫,鑽進了狹小的冷卻室內,一動不動地蹲在裡面仔細觀察着偶合器的運轉情況,摸索着漏油的規律。這樣經過了上百次的實地觀察和反覆分析研究,終於找到了造成漏油的主要原因,改進了結構,有效地防止了漏油。

二七工廠的工人常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的每個行動,做每件事情,都要對人民負責。決不能自己圖省事,給使用部門造成困難和麻煩。」基於這種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他們在試製六千馬力內燃機車的過程中,作出了一個嚴格的規定:所有的零件部件都要經過試驗,不合格的不得組裝。在機車組裝起來以後,他們又在鐵路專用線和幹線上,反覆地進行了一年多的綜合性性能試驗,並且針對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不斷改進。這樣做,看起來慢了些,實際上反而會加快試製的進程。目前,這個廠的職工正在創造一切條件,爭取早日成批生產這種大型內燃機車,為實現我國鐵路運輸的內燃化作出更大貢獻!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