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關於重慶市開展內陸國際物流樞紐高質量發展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

交通運輸部關於重慶市開展內陸國際物流樞紐高質量發展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
交規劃函〔2020〕586號
2020年8月24日
發布機關:交通運輸部
交通運輸部網站

交通運輸部關於重慶市開展內陸國際物流樞紐高質量發展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

交規劃函〔2020〕586號

重慶市交通局:

重慶市交通局關於報送〈重慶市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報告》(渝交文〔2019〕233號)收悉。為重在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相關領域的目標任務,根據《交通運輸部關於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交規劃函〔2019〕859號),經研究,主要意見回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在內陸國際物流樞紐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重慶東站站城一體化發展、山水城市交旅融合發展、內河水運集約綠色發展等方面開展試點(具體要點附後),請進一步細化試點任務、落實具體舉措,明確階段目標和時間進度,並及時向我部報備。

二、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試點工作推進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強化政策支持。加強上下聯動,強化協同配合,鼓勵各方積極參與。

三、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力爭在物流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區域交通一體化協同發展、大型綜合客運樞紐「四網融合」、濱水旅遊城市交旅融合發展、清潔船舶推廣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批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經驗借鑑。

四、加強跟蹤、督導和總結,試點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以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成功經驗模式及時報告我部和重慶市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報送年度試點工作總結。

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單位、專家對試點工作給予指導,在相關「十四五」規劃編制等工作中加強支持。適時開展跟蹤調研、監測評估和經驗交流。在試點任務實施完成後組織開展考核、成果認定、宣傳推廣等工作。

交通運輸部

2020年8月24日

附件

交通強國建設重慶市試點任務要點

一、內陸國際物流樞紐高質量發展

編輯

(一)試點單位。

編輯

重慶市交通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重慶交通運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國際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高速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鐵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港務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建設有限責任公司、重慶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公路物流基地管委會。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編輯

1.打造多向出渝綜合運輸大通道。暢通東向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加快推進長江幹線涪陵至朝天門段123公里航道整治工程,推動5000噸級船舶直達重慶,加快推進主城至萬州高鐵、渝漢高鐵以及萬巫南線等高速公路建設,大力拓展萬州、巫山機場航線網絡。西向提質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道,推動成渝高鐵提速改造,積極推進成渝中線高鐵、蘭渝高鐵以及重慶至樂山等城際鐵路,推動成渝、渝遂、渝武等高速公路擴能。南向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渝昆高鐵、渝湘高鐵、渝貴高鐵,釋放高鐵沿線普通鐵路運能,加快建設涪懷鐵路二線,推動涪柳鐵路、川黔鐵路改造等,加快推進渝黔高速、重慶至赤水高速項目及渝湘高速擴能。北向挖潛渝滿俄國際運輸通道,加快推進鄭萬高鐵、渝西高鐵以及開州—城口—陝西安康等高速公路建設。

2.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加快建設江北機場第四跑道及T3B航站樓,研究布局新機場。優化國際客貨運航線,擴大面向歐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航權開放,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通達性。以港口樞紐為節點,加快建設重慶鐵路樞紐東環線,推動果園港區、西部物流園、渝北空港、重慶公路物流基地等物流樞紐互聯互通。加快建設涪陵龍頭、萬州新田、江津珞璜等集疏運鐵路,完善產業園區至主要交通樞紐節點的集疏運貨運通道。

3.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運營組織中心。加快推進兩江新區、西部物流園、江北機場、巴南公路物流基地等物流信息建設。整合各運輸方式物流信息資源,打造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推動企業在多式聯運方面實現「一次委託、全程服務、門到門交接」。完善沿線跨區域運營協調機制,建立健全跨區域共建共享機制,推動沿線地區共同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搭建通道管理運營平台,共同強化經貿互動、信息互通和通關一體化。

(三)預期成果。

編輯

通過1—2年時間,一體化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市外貨物占重慶港口貨物吞吐量比重力爭達到45%,國際航線總量達到110條左右。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基本建成,重慶江北機場、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果園港區、公路物流基地基本具備信息整合和電子政務等功能。

通過3—5年時間,多向出渝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形成,物流通道能力顯著提升,鐵路貨運量占比明顯提高,周邊地區到重慶貨物中轉比例不斷增加。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全面建成,沿線物流運輸組織效率顯著提升,各環節間、各方式間、各行業間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地區統籌協調以及共建共享機制基本建立,西部陸海新通道對外開放水平達到新高度。在物流基礎設施完善、通道管理運營平台建設以及沿線地區經貿聯動、信息互通、通關一體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可推廣、可借鑑的政策性成果。

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

編輯

(一)試點單位。

編輯

重慶市交通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四川省交通運輸廳,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交通運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鐵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編輯

1.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發展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為核心的高效率城際客運,加快推動成達萬等高速鐵路建設,積極謀劃重慶至樂山、重慶至廣安等城際鐵路。推動川渝道路交通一體化,加快推進銅梁至安岳、江津至瀘州、梁平至開江等省際高速公路通道建設,升級改造一批普通國省道。打造成渝地區水上大通道,加快推進嘉陵江利澤樞紐建設,提升涪江、渠江、小江等航道通過能力。打造川渝地區功能互補、差異發展的港口體系,大力建設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積極發展水水中轉,強化果園港區樞紐和集並功能。

2.推動運輸服務便捷高效。開行重慶至成渝城市群公交化列車,推動形成鐵路公交網。積極探索成渝地區公共交通一卡通,開行毗鄰地區城際公交,推動公共交通一體化運營。利用信息技術打通城市交通與城際交通的節點,建立綠色一體化出行服務平台。建立智能交通研發平台和協同創新中心,推動智能交通產業基地建設,強化自動駕駛、智慧高速、無人船舶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3.建立健全協同一體化管理機制。建立跨區域交通運輸規劃建設、運行管理、信息動態交換機制以及路政與運政許可協同機制,推動信息資源、指揮調度、執法管理、運營管理一體化。打造跨區域應急救援體系,布局一批安全高效、功能完善的水上應急救援基地和綜合服務區,建立交界水域汛期聯動機制。依託交通電子口岸平台,開放數據接口,建立多式聯運公共信息數據交換機制,推動口岸運輸一站式協同服務。

(三)預期成果。

編輯

通過1—2年時間,建立成渝地區交通一體化協調機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與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顯著提升,區際通道進一步暢通,開行13條毗鄰地區跨區域城際公交,基本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公交一卡通互聯互通,在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城際公交開行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可複製、可借鑑的管理模式和經驗。

通過3—5年時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基本建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成渝兩地主城都市區、成渝地區相鄰城市基本實現1小時可達。開行一批城市群公交列車、城際公交,建成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的現代客運體系。基本實現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運輸服務一體化、執法聯動、路網協同。規劃建設、管理機制、法規政策、標準規範、創新發展、政務運行等協同水平大幅提升,並形成一系列相關政策性成果。

三、重慶東站站城一體化發展

編輯

(一)試點單位。

編輯

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交通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鐵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交通運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編輯

1.推動站城一體化發展。以重慶東站為核心,統籌周邊區域發展,積極推行TOD發展模式,推動一體化規劃、設計、開發、建設,實現樞紐與城市功能融合。

2.打造一流高鐵樞紐。同步規劃設計重慶東站站房和配套綜合交通樞紐、集疏運體系,優化配套軌道、長途客運、公交等設施布局,打造立體化分層銜接體系。完善重慶東站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間設施銜接,推動「四網」融合、無縫換乘、安檢互認。

3.探索多主體協同建設管理機制。加強「路、地」協調,創新建設管理、投融資模式,積極探索鐵路、配套樞紐、軌道交通、市政道路等多主體一體化協同建設管理機制,確保城市配套交通設施與鐵路站場同步高效投入和運營。

(三)預期成果。

編輯

通過1—2年時間,出台重慶東站片區相關城市總體規劃設計等,協同建設管理協調機制基本建立,鐵路樞紐、城市建設及相關配套設施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

通過3—5年時間,重慶東站樞紐體系基本建成,鐵路站房和配套設施基本實現同步建成、投入和一體化運營,樞紐內部銜接順暢、安檢互信。在大型綜合客運樞紐投融資模式、「四網融合」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政策成果。

四、山水城市交旅融合發展

編輯

(一)試點單位。

編輯

重慶市交通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重慶交通運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編輯

1.打造立體暢聯的交通旅遊設施。建設高品質旅遊碼頭,以長嘉匯大景區等「兩江四岸」核心區為重點,完善水上航線停靠點布局,制定碼頭及配套設施美化修繕標準,打造長江上游山水旅遊文化。充分挖掘山城航運文化底蘊,加強航運歷史文化和沿線人文景觀的綜合保護與開發。加快推動主城區「兩江四岸」軌道交通、濱江步道、濱江騎行道、跨江大橋垂直升降梯、中運量交通系統建設,強化各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

2.創新山水特色旅遊交通產品。打造集日常通勤、旅遊觀光於一體的高品質水上旅遊交通體系,開行朝天門至九龍坡、朝天門至磁器口、朝天門至廣陽島等水上巴士航線,推動沿線景點「串珠成鏈」。深度挖掘和開發山城旅遊和文化資源,推出重慶至武漢、南京、上海等地長江全域遊輪產品。以主城區「兩江四岸」為核心,形成以軌道交通、旅遊巴士、水上巴士、山城步道為主體的環遊體系。

3.提升交旅融合服務品質。大力推動交通、旅遊服務數據跨部門共享、融合、開放和綜合利用,提升交通、旅遊等跨部門協調聯動效能和公共服務能力。開通至景區景點的旅遊專線、旅遊直通車,打造運游融合示範工程,構建「快進」「慢游」綜合旅遊交通網絡。大力推廣移動支付,打造城市智能出行系統,推行便捷化、個性化「一站式」出行服務,實現公共交通「一碼直達、全程誘導」。

(三)預期成果。

編輯

通過1—2年時間,水上客運體系基本建立,朝天門至九龍坡、朝天門至磁器口、彈子石至廣陽島等水上巴士航線常態化運行,水上旅遊航線「兩江四岸」109公里範圍內景點覆蓋率達到30%以上。

通過3—5年時間,山水城市交旅融合體系基本建成。寸灘遊輪港口建設運營取得顯著進展,港口、產業、城市實現一體化發展。建成朝天門環形立體通道,形成多層次、一體化的高品質旅遊交通體系,水上旅遊航線「兩江四岸」109公里範圍內景點覆蓋率達到50%以上。基本建成智能出行系統,乘客出行品質大幅提升,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在濱水旅遊城市交旅融合發展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政策成果。

五、內河水運集約綠色發展

編輯

(一)試點單位。

編輯

重慶市交通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生態環境局、城市管理局,重慶交通運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二)試點內容及實施路徑。

編輯

1.推動城市核心區港口集約轉型發展。加強港口岸線綜合治理,整治非法碼頭,推進散小弱碼頭關停並轉。推動主城區「兩江四岸」核心區貨運碼頭貨運功能全面退出,具備旅遊資源、交通接駁良好的原貨運碼頭轉型為水上航線停靠點。推進重慶港洛磧作業區建設,集中承接主城區砂石散貨運輸功能。推動濱江岸線治理提升工程,加強「兩江四岸」停泊船舶治理,推進公務船舶在儲奇門、化龍橋、銅元局進行集中停靠,推動船舶污染物上岸處置。

2.推廣清潔船舶示範應用。推廣LNG動力船舶應用,推動貨船、工程船等燃油動力系統改造為LNG動力系統,探索解決LNG動力船舶推廣應用中存在的經濟性、技術可靠性問題,加快推動涪陵、萬州等LNG加注碼頭建設。探索推動電動船舶應用。推動船舶岸電設施建設,實現港口岸電設施全覆蓋。

3.打造涪江智能美麗航道。加快建設雙江樞紐,改造升級安居、渭沱等船閘通航設施,提升航道通過能力。推廣生態友好型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並廣泛應用於航道生態修復、設計施工養護。利用現代通訊技術,建設船舶智能通訊系統,完善涪江航道電子航道圖,形成規範高效的數字航道維護管理體系。

(三)預期成果。

編輯

通過1—2年時間,主城區「兩江四岸」核心區域貨運碼頭功能全面退出,騰退九龍坡碼頭、新港碼頭、萬發碼頭等28個貨運碼頭岸線約10公里。在建和新建港口岸電設施建設達到100%。在集約利用港口資源、建設港口岸電設施、打造生態美麗航道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政策成果。

通過3—5年時間,實現船舶污染物應收盡收、高效轉運處置,沿江港口岸線優化整合和轉型發展基本完成,水上航線客運停靠點完成全面改造,城市濱江岸線環境品質大幅提升,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建設綠色交通廊道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政策成果。基本建成涪江智能美麗航道,建成涪江航道電子航道圖,航道智能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客運碼頭岸電設施建設達到100%,改造和建設一批LNG動力船舶和LNG加注碼頭,LNG動力船舶等自主設計建造能力大幅增強,在全面推廣LNG動力船舶、建設加注碼頭等領域形成相關政策和標準指引。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