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卷上

目錄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全書始 卷上 下一巻▶

五帝紀

黃帝軒轅氏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云:「《紀年》篇起自夏、殷、周。」《晉書·束皙傳》云:「《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惟《史記·魏世家》集解引和嶠云:「《紀年》起自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於壽丘。弱而能言,龍顏,有聖德,劾百神朝而使之。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聖德光被,群瑞畢臻。有屈軼之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以上《宋書·符瑞志》。案《宋志》此節雜採《大戴·五帝德》、《春秋元命苞》、《山海經》、《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諸書爲之,但偽爲附志者,實襲《宋志》,故但引《宋志》證之,不復旁及他書,以下放此。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白虎通·爵篇》:「黃帝有天下,號爲有熊。」《史記·五帝本紀》集解:「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

初制冕服。《易·繫辭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士冠禮》疎引《世本》:「黃帝作冕旒。」

二十年,景雲見。《藝文類聚》一、《太平御覽》七十一引《春秋演孔圖》:「黃帝將興,黃雲升於堂上。」《左傳·昭十七年》疎引服虔曰:「黃帝將興,有景雲之瑞。」

以雲紀官。《左氏·昭十七年傳》:「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爲雲師而雲名。」

有景雲之瑞,赤方氣與靑方氣相連,赤方中有兩星,靑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黃色,以天淸明時見於攝提,名曰景星。帝黃服齋於宮中,坐於玄扈、洛水之上,有鳳凰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或止帝之東園,或巣於阿閣,或鳴於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鳥來儀,有大螻如羊,大螾如虹。帝以土氣勝,遂以土德王。《宋書·符瑞志》。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宋書·符瑞志》「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霧三日三夜」雲云,均見附註,此條即隱括爲之。

庚申,天霧三日三夜,晝昏。帝問天老、力牧、容成曰:「於公何如·」天老曰:「臣聞之,國安,其主好文,則鳳凰居之。國亂,其主好武,則鳳凰去之。今鳳凰翔於東郊而樂之,其鳴音中夷則,與天相副。以是觀之,天有嚴教以賜帝,帝勿犯也。」召史卜之,龜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問之聖人。」帝曰:「已問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龜不違聖智,故燋。」霧既降,游於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接萬神於明庭,今塞門谷口是也。《宋書·符瑞志》。

五十九年,貫胸氏來賓,長股氏來賓。《山海經·海外南經》注引《尸子》曰:「四夷之民有貫胸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之德常致之。」《路史·後紀》五注引「長肱」作「長股」,乃此條所本。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産帝乾荒。《海內經》注引古本《紀年》,無年數。

一百年,地裂。《開元占經》四引《尚書説》:「黃帝將亡則地裂。」帝陟。《戴記·五帝德》:「黃帝生而人得其利百年。」《史記·五帝本紀》集解、《類聚》十一、《御覽》七十九引《帝王世紀》:「黃帝在位百年而崩。」

帝王之崩皆曰陟,《韓昌黎集·黃陵廟碑》引《紀年》「帝王之崩曰陟」,不云出注中。《書》稱「新陟王」,謂新崩也。帝以土德王,應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徹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幾杖而廟饗之,諸侯大夫歳時朝焉。《御覽》七十九引《抱樸子》:「《汲郡塚中竹書》言: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爲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故司空張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黃帝仙去,其臣思戀罔極,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或取其衣冠而葬之,或立廟而四時祀之。」上注即本此。

帝摯少昊氏

約案:帝摯少昊氏。《左氏·昭十七年傳》:「我髙祖少皞摯之立也。」母曰女節,見星如虹,下流華渚,既而夢接意感,生少昊。帝登位,有鳳皇之瑞。出《宋書·符瑞志》。或曰名淸,不居帝位,帥鳥師,居西方,以鳥紀官。《逸周書·嘗麥解》:「乃命少皞淸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漢書·律歴志》引《帝考德》曰:「少昊曰淸。」

帝顓頊髙陽氏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於幽房之宮,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干戈,有聖德。生十年而佐少昊氏,二十而登帝位。《宋書·符瑞志》。

元年,帝即位,居濮。《左·昭十七年傳》:「衞,顓頊之虛也,故曰帝丘。」註:「衞,今濮陽縣。」《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顓頊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

十三年,初作歴象。《漢書·藝文志》:《顓頊歴》二十一巻。

二十一年,作承雲之樂。《呂氏春秋·古樂篇》:「顓頊乃命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

三十年,帝産伯鯀,居天穆之陽。《大荒西經》注引《竹書》曰:「顓頊産伯鯀,是維若陽,居天穆之陽。」無年。

七十八年,帝陟。《史記·五帝本紀》集解、《類聚》九、《御覽》七十九引《帝王世紀》:「顓頊在位七十八年。」

術器作亂,辛侯滅之。《海內經》:「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周語》註:「賈侍中云:「共工,諸侯,炎帝之後,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髙辛氏爭而王也。」或云:「共工,堯時諸侯,爲髙辛所滅。」昭謂言爲髙辛所滅,安得爲堯諸侯,又堯時共工,與此異也。」維案:此條實據《海內經》與《周語》注爲之。

帝嚳髙辛氏生而駢齒,有聖德,初封辛侯,代髙陽氏王天下。使瞽人拊鞞鼓,撃鐘磬,鳳皇鼓翼而舞。出《宋書·符瑞志》,惟《志》無「初封辛侯」四字。

元年,帝即位,居亳。《尚書序》:「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孔傳:「契父帝嚳,都亳。」《水經·穀水注》引皇甫謐曰:「帝嚳作都於亳。」

十六年,帝使重帥師滅有鄶。《逸周書·史記解》:「昔有鄶君,嗇儉滅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後□小弱,禁罰不行,重氏伐之,鄶君以亡。」案:重氏,蓋國名,作偽者刪「氏」字,以爲重黎之重,遂繫之帝嚳時。

四十五年,帝錫唐侯命。

六十三年,陟。《御覽》八十引陶宏景云:「帝嚳在位六十三年。」《路史·後紀》九亦云:「帝六十有三載崩。」此條本之。《史記》集解、《類聚》九引《帝王世紀》則云:「帝嚳在位七十年。」《御覽》八十引又作「七十五年」。

帝子摯立,九年而廢。《史記》索隱引衞宏云:「摯立九年。」正義及《御覽》八十引《帝王世紀》亦云:「摯在位九年。」

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生於斗維之野,常有黃雲覆其上。及長,觀於三河,常有龍隨之。一旦,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採,鬚髮長七尺二寸,面鋭上豐下,足履翼宿。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其狀如圖。及長,身長十尺,有聖德,封於唐。夢攀天而上。髙辛氏衰,天下歸之。出《宋書·符瑞志》。

元年丙子。《隋書·律歴志》、《路史·後紀》十注引古本《紀年》。

帝即位,居冀。《左氏·哀六年傳》引《夏書》:「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偽《書·五子之歌》同。

命羲和歴象。《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歴象日月星辰。」

五年,初巡狩四岳。《書·舜典》:「五載一巡狩。」此蓋據《舜典》推之。

七年,有麟。《路史·後紀》十:「堯在位七年,麒麟游於藪澤。」案《拾遺記》一:「堯在位七十年,有鸞雛歳歳來集,麒麟游於藪澤。」《路史》本之,而訛「七十年」爲「七年」。偽《紀年》遂云:「七年有麟」矣。

十二年,初治兵。

十六年,渠搜氏來賓。《書·禹貢》:「織皮、崑崙、析枝、渠搜,西戎即敘。」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書·堯典》:「共工方鳩〇功。」鄭註:「共工,水官名。」《周語》:「昔共工棄是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髙堙庳,以害天下。」是共工本是水官,又曾治水,故遂有先鯀治河之説。

二十九年春,僬僥氏來朝,貢沒羽。《類聚》十一、《御覽》八十引《帝王世紀》:「堯時,僬僥氏來貢沒羽。」

四十二年,景星出於翼。《初學記》九、《御覽》八十、又八百七十二、八百九十三引《尚書·中候》:「帝堯即政七十載,景星出翼。」《論衡·是應篇》引作「堯時,景星見於軫」。《公羊傳·宣二年》疎引《春秋感精符》:「滅蒼者,翼也。」彼注云:「堯,翼星之精,在南方,其色赤。」

五十年,帝游於首山。《文選·宣德皇后令》注、《御覽》八十、《路史·餘論》七引《論語比考讖》:「堯率舜游首山。」

乘素車玄駒。《文選·辯命論》注、《初學記》九、又二十四、《御覽》八十引《尸子》:「君天下者,麒麟、靑龍,而堯素車玄駒。」《五帝德》:「堯丹車白馬。」《五帝本紀》:「堯彤車,乘白馬。」

五十三年,帝祭於洛。《初學記》六、又九引《尚書·中候》:「堯率群臣東沈璧於洛。」

五十八年,帝使後稷放帝子朱於丹水。《海內南經》注引古本《紀年》:「后稷放帝朱於丹水。」《史記·五帝本紀》及《髙祖本紀》正義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六十一年,命崇伯鯀治河。《周語》:「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

六十九年,黜崇伯鯀。《書·堯典》:「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是鯀治水凡九載,但此實以六十九年則妄矣。

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錫虞舜命。《書·堯典》:「帝曰:「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帝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鳳皇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潤,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廚中自生肉,其薄如箑,搖動則風生,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箑脯」。又有草莢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歴莢」。洪水既平,歸功於舜,將以天下禪之,乃潔齋修壇塲於河、洛,擇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蓋五星之精也。相謂曰:「《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黃姚。」五老因飛爲流星,上入昴。二月辛丑昧明,禮備,至於日昃,榮光出河,休氣四塞,白雲起,回風搖,乃有龍馬銜甲,赤文緑色,縁壇而上,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爲檢,赤玉爲柙,案:「玉」原作「土」,脫「柙」字,據林春溥《竹書紀年補證》巻一改補。「柙」,《宋書·符瑞志》作「字」。泥以黃金,約以靑繩。檢文曰:「闓色授帝舜。」言虞夏當受天命,帝乃寫其言,藏於東序。後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東沈璧於洛。禮畢,退俟,至於下昃,赤光起,元龜負書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於壇。其書言當禪舜,遂讓舜。出《宋書·符瑞志》。

七十一年,帝命二女嬪於舜。《書·堯典》:「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

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終於文祖。《書·舜典》:「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舜讓於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七十四年,虞舜初巡狩四岳。《尚書大傳》:「維元祀,巡狩四嶽八伯。」鄭註:「祀,年也。元年,謂月正元日,舜假於文祖之年也。」此以爲受終文祖之後一年。

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書·舜典》:「伯禹作司空。」

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呂氏春秋·召類篇》:「禹攻曹魏、屈驁、有扈,以行其教。」

八十六年,司空入覲,贄用玄圭。《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史記·河渠書》引《夏書》:「禹抑洪水十三年。」此司空禹治河在七十五年,入覲在八十六年,蓋本之。

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八十九年,作游宮於陶。《史記·貨殖傳》:「昔堯作游成陽。」如淳曰:「作,起也。成陽,在定陶。」

九十年,帝游居於陶。《史記·五帝本紀》:「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

九十七年,司空巡十有二州。《呉越春秋》四:「堯號禹曰伯禹,官曰司空,領統州伯,以巡十二部。」

一百年,帝陟於陶。案《史記·五帝本紀》、《論衡·氣壽篇》、《帝王世紀》皆云:「堯在位九十八年。」然據《虞書》云:「朕在位七十載。」此堯舉舜之歳。又云:「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此舜攝政之歳。又云:「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此堯崩之歳。前後得一百一年。孔傳與王肅注以堯得舜試舜共在一年,故堯在位百年,此從之。

帝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讓,不克。朱遂封於房,爲虞賓。三年,舜即天子之位。《路史·後紀》十:「帝崩,虞氏國之於房,爲房侯。」

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華。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舜父母憎舜,使其塗廩,自下焚之,舜服鳥工衣服飛去。又使浚井,自上塡之以石,舜服龍工衣自傍而出。耕於歴,夢眉長與髮等,遂登庸。出《宋書·符瑞志》,但《志》無末三字。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左傳·哀六年》註:「唐虞及夏皆都冀方。」

作大韶之樂。《書·益稷》:「簫韶九成。」《類聚》十一、《御覽》八十引《帝王世紀》:「乃作大韶之樂。」

即帝位,蓂莢生於階,鳳皇巣於庭,撃石拊石,以歌九韶,百獸率舞,景星出於房,地出乘黃之馬。出《宋書·符瑞志》。

三年,命咎陶作刑。《北堂書鈔》十七引《紀年》:「命咎陶作刑。」不系年世。

九年,西王母來朝。《大戴禮·少間篇》:「昔舜以天德嗣堯,西王母來獻其白琯。」《類聚》十一、《御覽》八十引《雒書靈準聽》曰:「舜受終,西王母授益地圖。」《中論·爵祿篇》:「舜受終於文祖,稱曰餘一人,則西王母來獻白環。」

西王母之來朝,獻白環、玉玦。出《宋書·符瑞志》,但《志》無「之來朝」三字。

十四年,卿雲見,命禹代虞事。此隱括下附註爲説,附註出《宋書·符瑞志》,而《宋志》實本《尚書大傳》文。《書鈔》一百六十、《路史·發揮》五雜引《宋志》所引《大傳》中語,首句皆云:「惟十有四祀。」

在位十有四年,奏鐘石笙筦未罷,而天大雷雨,疾風發屋拔木,桴鼓播地,鐘磬亂行,舞人頓伏,樂正狂走。舜乃磬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見於鐘石笙筦乎。」乃薦禹於天,使行天子事也。於是和氣普應,慶雲興焉,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鬱紛紛,蕭索輪囷,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帝乃倡之曰:「慶雲爛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群臣咸進,頓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聖賢,莫不咸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已竭,褰裳去之。」於是八風循通,慶雲叢集,蟠龍奮迅於其藏,蛟魚踴躍於其淵,龜鱉咸出其穴,遷虞而事夏。舜乃設壇於河,依堯故事。至於下昃,榮光休氣至,案:「氣」字原脫,據趙紹祖《校補竹書紀年》巻一補。黃龍負圖,長三十二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緑錯,其文言當禪禹。出《宋書·符瑞志》。

十五年,帝命夏後有事於太室。《考工記·匠人》:「夏后氏世室。」

十七年春二月,入學初用萬。《夏小正》:「二月丁亥,萬舞入學。」

二十五年,息愼氏來朝貢弓矢。

二十九年,帝命子義鈞封於商。案此放古本《紀年》「放帝子朱於丹水」句爲之。

三十年,葬後育於渭。《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陳倉有黃帝孫舜妻盲塚祠。」案「盲」、「育」字形相近。

三十二年,帝命夏後總師。偽《書·大禹謨》:「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於勤,汝惟不怠,總朕師。」」遂陟方岳。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於神宗。偽《書·大禹謨》:「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

遂復九州。《漢書·地理志》:「堯遭洪水,天下分絶爲十二州,禹平水土,更置九州。」

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征有苗,有苗氏來朝。偽《書·大禹謨》:「帝曰:「咨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三旬,苗民逆命。七旬,有苗格。」

四十二年,玄都氏來朝,貢寶玉。《逸周書·史記解》有玄都氏。

四十七年冬,隕霜,不殺草木。《呂氏春秋·應同篇》:「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四十九年,帝居於鳴條。《孟子·離婁下》:「舜卒於鳴條。」

五十年,帝陟。《書·舜典》:「五十載,陟方乃死。」義鈞封於商,是謂商均。後育,娥皇也。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案《隋書·地理志》:「東海郡,梁置南、北二靑州,東魏改爲海州。」此附註如出沈約,不當有「今海州」語。考《困學紀聞》五云:「蒼梧山在海州界。」此作偽者所本。

夏紀

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既而呑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鏤,首戴鉤鈴,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長有聖德。長九尺九寸。夢自洗於河,取水飲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當堯之時,舜舉之。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乃退入於淵。禹治水既畢,天錫玄珪,以告成功。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靑龍止於郊,祝融之神降於崇山。乃受舜禪,即天子之位。洛出龜書,是爲《洪範》。以上出《宋書·符瑞志》。三年喪畢,都於陽城。《孟子·萬章上》:「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漢書·地理志》:「潁川郡陽翟」下,臣瓚曰:「《世本》:「禹都陽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是古本《紀年》不云「居冀」也。今本於堯、舜、禹皆云「居冀」者,蓋以《左傳·哀六年》杜預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故云然。

頒夏時於邦國。《戴記·禮運》:「吾得夏時焉。」《史記·夏本紀》:「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

二年,咎陶薨。《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五年,巡狩,會諸侯於塗山。《左氏·哀七年傳》:「禹合諸侯於塗山。」

南巡狩,濟江,中流有二黃龍負舟,舟人皆懼。禹笑曰:「吾受命於天,屈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奚憂龍哉。」龍於是曳尾而逝。出《宋書·符瑞志》。

八年春,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魯語》:「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

夏六月,雨金於夏邑。《述異記》下:「先儒説,夏禹時,天雨金三日。」

秋八月,帝陟於會稽。《史記·夏本紀》:「十年,帝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禹立四十五年。《御覽》八十二引古本《紀年》如此。今本既云「八年,帝陟」,又云「禹立四十五年」,足見雜綜諸書,未加修正。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喪畢,天下歸啓。出《孟子·萬章上》。

帝啓元年癸亥,帝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臺。《左氏·昭四年傳》:「夏啓有鈞臺之享。」諸侯從帝歸於冀都。

大饗諸侯於璿臺。《文選·王元長曲水詩序》:「至如夏後,二龍載驅璿臺之上。」注引《易·歸藏》曰:「昔者夏后啓筮享神於晉之墟,作爲璿臺,於水之陽。」

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晉書·束皙傳》引《紀年》:「益乾啓位,啓殺之。」《史通》《疑古篇》、《雜説篇》兩引「益爲後啓所誅」。此獨云「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蓋故與古本立異。觀後附註於「伊尹自立」云「誤以攝政爲眞」。於「太甲殺伊尹」云「文與前後不類」,此則易其本文,彼則加以案語,蓋正文與注出於一人所蒐集也。

王帥師伐有扈,大戰於甘。原註:有扈,在始平鄠縣。《尚書序》:「啓與有扈氏戰於甘之野,作《甘誓》。」《甘誓》:「大戰於甘。」原注七字《左傳·昭元年》注文。

六年,伯益薨,祠之。《越絶書》:「益死之後,啓歳善犧牲以祠之。」

八年,帝使孟塗如巴·訟。《海內南經》:「夏后啓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

十年,帝巡狩,舞九韶於大穆之野。《海外西經》;「大樂之野,夏后啓於此舞九代。一曰大遺之野。」郭註:「《大荒經》云「天穆之野」。」《大荒西經;「夏后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髙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郭註:「《竹書》曰:「夏后開鳷九韶也。」」《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啓升後十年,舞《九韶》。」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觀於西河。原註:武觀即五觀也。觀國,今頓丘衞縣。《楚語》:「啓有五觀。」韋註:「五觀,啓子,太康昆弟也。」《墨子·非樂下》「於《武觀》曰:「啓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雲云,是《武觀》乃書篇名,非人名,此以「五觀」爲「武觀》,乃雜採二書爲之。觀國,今頓丘衞縣,亦《左傳·昭元年》注文。

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漢書·地理志》東郡有畔觀縣。案,本畔、觀二縣,自宋本以下,皆誤以爲一縣,聯綴不分。

彭伯壽帥師征西河,武觀來歸。《書鈔》十三引《紀年》:「啓征西河。」《路史·後紀》十三:「既征西河。」註:「《紀年》在二十五年。」《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啓三十五年征河西。」此系之十五年者,以此既依《路史》啓十六年陟,則不得有二十五年、三十五年也。《逸周書·嘗麥解》:「其在殷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亡厥國,皇天哀禹,賜彭壽思正夏略。」

十六年陟。《路史·後紀》十三:「啓在位十有六歳,年九十一。」此本之。《眞誥》十五引《竹書》:「啓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路史》注引《紀年》:「啓二十九年,年九十八。」與今本迥異。《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啓在位九年。」《通鑑外紀》:「啓在位九年。」又引皇甫謐曰:「十年。」

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尋。《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汲郡古文》:「太康居斟尋。」」

畋於洛表。偽《書·五子之歌》:「畋於有洛之表。」

羿入居斟尋。《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汲塚古文》:「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

四年陟。《帝王世紀》、《通鑑外紀》皆云「在位二十九年」。《路史·後紀》十三云「在位蓋十有九歳,失政,又十歳而死」。並與此異。

帝仲康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尋。

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新唐書·歴志》:「張説《歴議》:新歴,仲康五年癸巳歳九月庚戌朔,日蝕在房二度。」

命胤侯帥師征羲和。偽《書·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德,酒荒於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

六年,錫昆吾命作伯。《鄭語》:「昆吾爲夏伯矣。」

七年陟。《通鑑外紀》:「仲康在位十三年。」《路史》注引《紹運圖》同,《年代歴》:「二十六年。」《路史·後紀》:「仲康十有八歳崩。」均與此互異。

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原註:一作「依同姓諸侯斟灌、斟尋」。《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乃徙商丘,依同姓諸侯斟灌氏、斟尋氏。」

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帝相即位,處商丘。」

征淮夷。《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元年,征淮夷。」《路史·後紀》十三:「征淮、畎。」註:「淮夷、畎夷。《紀年》云:元年。」《後漢書·西羌傳》:「後相即位,乃征畎夷。」此僅採《御覽》所引。

二年,徴風及黃夷。《御覽》八十二及《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紀年》:「二年,徴風夷及黃夷。」《通鑑外紀》引:「二年,征黃夷。」

七年,於夷來賓。《後漢書·東夷傳》注、《外紀》注、《路史·後紀》十三注均引《紀年》:「七年,於夷來賓。」

八年,寒浞殺羿,使其子澆居過。見《左·襄四年傳》,但《左傳》殺羿封澆非一年事。

九年,相居於斟灌。《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路史·後紀》十三引臣瓚曰:「《汲塚古文》:「相居斟灌。」」

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周禮·校人》注、《荀子·解蔽篇》注引《世本》:「相土作乘馬。」

遂遷於商丘。《左氏·襄九年傳》:「昔陶唐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

二十年,寒浞滅戈。《左·襄四年傳》:「寒浞處澆于戈。」

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帥師滅斟灌。《左·襄四年傳》:「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

二十七年,澆伐斟鄩,大戰于濰,覆其舟,滅之。《楚辭·天問》:「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澆弒帝,后緡歸於有仍。《左·哀元年傳》:「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

伯靡出奔鬲。《左·襄四年傳》:「靡奔有鬲氏。」但《傳》次在家衆殺羿之後。

斟灌之墟,是爲帝丘。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三句見上。伯靡奔有鬲氏。見上。

夏世子少康生。原註:丙寅年。《左·哀元年傳》:「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

少康自有仍奔虞。原註:乙酉年。《左·哀元年傳》:「少康爲仍牧正,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

伯靡自鬲帥斟鄩、斟灌之師以伐浞。《左·襄四年傳》:「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

世子少康使汝艾伐過殺澆。原註:甲辰年。《左·襄四年傳》:「少康滅澆於過。」又《哀元年傳》:「使女艾諜澆。」

伯子杼帥師滅戈。《左·襄四年傳》:「后杼滅豷于戈。」又《哀元年傳》:「使季杼誘豷。」

伯靡殺寒浞。見上。

少康自綸歸於夏邑。原註:乙巳年。《左·哀元年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案原本小註:「寒浞自丙寅至乙巳,凡四十年。」《通鑑外紀》羿八年,浞三十二年,亦四十年。而此書附註云:「夏有王與無王,用歳四百七十一年。」去寒浞四十年,得四百三十一年,與《易緯稽覽圖》云「禹四百三十一年」合,蓋即據《稽覽圖》以定寒浞之年也。

明年,后緡生少康。既長,爲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將至仍,少康逃奔有虞,爲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衆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以上出《左·哀元年傳》。夏之遺臣伯靡,自有鬲氏收二斟以伐浞。見上。浞恃澆皆康娯,日忘其惡而不爲備。出《楚辭·離騷》。少康使汝艾諜澆。見上。初,浞娶純狐氏,有子早死,其婦曰女歧,寡居。澆強圉,往至其戸,陽有所求。女歧爲之縫裳,共舍而宿。汝艾夜使人襲斷其首,乃女歧也。澆既多力,又善走,艾乃畋獵,放犬逐獸,因嗾澆顛隕,乃斬澆以歸於少康。出《楚辭·天問》而又爲之辭。於是,夏衆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爲天子,祀夏配天,不失舊物。末二語出《左·哀元年傳》。

帝少康元年丙午,帝即位,諸侯來朝,賓虞公。

二年,方夷來賓。《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紀年》:「少康即位,方夷來賓。」《路史·後紀》十三注同。

三年,復田稷。《周語》:「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

後稷之後不窋失官,至是而復。見上。

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魯語》及《祭法》:「冥勤其官。」鄭氏《祭法》註:「冥,契六世之孫也,其官玄冥,水官也。」

十八年,遷於原。此因《御覽》引《紀年》有「帝寧居原」之文,故云。

二十一年,陟。《通鑑外紀》:「少康在位二十一年。」《路史·後紀》十三:「在位四十有六歳。」

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帝寧居原。」《路史·後紀》十三注引「帝予居原」。

五年,自原遷於老丘。《御覽》八十二引《紀年》:「自遷於老丘。」《路史·後紀》十三注引作「自原遷於老王」。

八年,徴於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海外東經》注引《汲郡竹書》:「柏杼子徴於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

十三年,商侯冥死於河。《魯語》及《祭法》:「冥勤其官而水死。」

十七年,陟。《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帝寧在位十七年。」《通鑑外紀》從之。《路史·後紀》:「二十有七歳陟。」

杼或作帝寧,一曰伯杼。均見上。杼能帥禹者也,故夏后氏報焉。出《魯語》。

帝芬元年戊子,帝即位。

三年,九夷來御。《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紀年》:「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外紀》、《路史·後紀》引並同。

十六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鬥。《水經·洛水注》引《紀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鬥。」不云何年。

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於有蘇。《鄭語》:「己姓,昆吾、蘇、顧、溫、董。」《唐書·宰相世系表》:「昆吾之子封於蘇。」

三十六年,作圜土。

四十四年,陟。《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後芬立四十四年。」又引《帝王世紀》:「芬在位二十六年。」《外紀》從之。《路史·後紀》十三:「二十有六歳陟。」註:「《世紀》二十八年,《紀年》四十四年,非。」

芬或曰芬發。

帝芒元年壬申,帝即位,以玄珪賓於河。《書鈔》八十九、《初學記》十三、《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後荒即位,元年,以玄珪賓於河。」《初學記》「珪」作「璧」,《御覽》「荒」作「芒」。

十三年,東狩於海,獲大魚。《書鈔》、《初學記》、《御覽》引《紀年》與「玄珪賓河」爲一年事。《書鈔》「魚」作「鳥」。

三十三年,商侯遷於殷。此因《山海經》引《紀年》有「殷王子亥」,故設遷殷一事。

五十八年,陟。《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後芒陟位,五十八年。」《路史·後紀》十三注引「後芒陟,年五十八」。《外紀》:「在位十八年。」又引《帝王本紀》云「十三年」,《路史》從《外紀》。

芒或曰帝荒。見上。

帝洩元年辛未,帝即位。

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之。《大荒東經》注引《竹書》:「殷王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

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見上。

殷侯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見上。中葉衰而上甲微復興,故商人報焉。出《魯語》。

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紀年》:「後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外紀》及《路史·後紀》十三所引略同。

二十五年,陟。《路史·後紀》十三注引《紀年》作「二十一」。《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帝洩在位十六年。」《外紀》從之,《路史·後紀》:「帝洩二十六歳陟。」註:「《世紀》同,《年代歴》十六年,《紀年》二十一,皆非。」

帝不降元年己亥,帝即位。

六年,伐九苑。《御覽》八十二引《紀年》:「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路史》引同。

三十五年,殷滅皮氏。《逸周書·史記解》:「信不行,義不立,則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亂,皮氏以亡。」

五十九年,遜位於弟扃。《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六十九年,其弟立,是爲帝扃。」《外紀》:「帝不降,在位五十九年。」《路史·後紀》:「五十九歳,陟。」註:「《世紀》、《年代歴》同,《紀年》六十九。」

帝扃元年戊戌,帝即位。

十年,帝不降陟。見上。三代之世內禪,惟不降實有聖德。

十八年,陟。《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帝扃,在位二十一年。」《外紀》、《路史》從之。

帝廑一名胤甲。《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帝廑一名胤甲。」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海外東經》注、《通鑑外紀》、《路史·後紀》注、《御覽》八十二引《紀年》:「胤甲即位,居西河。」《御覽》四引「胤甲居於河西」。

四年,作西音。《呂氏春秋·音初篇》:「殷整甲徙宅西河,猶思故處,實始作爲西音。」此係之夏胤甲,失之。

昆吾氏遷於許。原註:己姓,名樊,封於衞,夏衰爲伯,遷於舊許。《左·昭十二年傳》:「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蓋謂陸終之子昆吾,不得在胤甲時。

八年,天有祅孽,十日並出,其年陟。《海外東經》注、《通鑑外紀》、《路史·後紀》引《紀年》:「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不著何年。《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帝廑在位二十年。」《外紀》、《路史》皆從之。

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

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左·昭二十九年傳》:「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

三年,王畋于萯山。《呂氏春秋·音初篇》:「夏后孔甲畋於東陽萯山。」

五年,作東音。《呂氏春秋·音初篇》:「孔甲乃作《破斧之歌》,實始爲東音。」

七年,劉累遷於魯陽。《左·昭二十九年傳》:「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杜註:「魯縣,今魯陽也。」王好事鬼神,肆行淫亂,諸侯化之,夏政始衰。略本《史記·夏本紀》。田於東陽萯山,天大風晦盲,孔甲迷惑,入於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後來見良日也,之子必大吉。」或又曰:「不勝也,之子必有殃。」孔甲聞之曰:「以爲餘一人子,夫誰殃之。」乃取其子以歸。既長,爲斧所戕,乃作《破斧之歌》,是爲東音。《呂氏春秋·音初篇》。劉累所畜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陽,其後爲範氏。《左·昭二十九年傳》。

九年,陟。《通鑑外紀》:「孔甲在位三十一年。」《路史》注引《年代歴》同。《路史》以胤甲、孔甲爲一人,云「在位四十歳」。

殷侯復歸於商丘。

帝昊

昊一作皋。《左·僖三十三年傳》:「其北陵,夏后皋之墓也。」元年庚辰,帝即位。

使豕韋氏復國。原註:夏衰,昆吾、豕韋相繼爲伯。此因帝孔甲時廢豕韋氏,故云然。

三年,陟。《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後昊立三年。」《通鑑外紀》、《路史·後紀》皆云「十一年」。

帝發

一名後敬,或曰發惠。《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後發一名後敬,或曰發惠。」案:「惠」字原脫。《路史·後紀》:「帝敬發,一曰惠。」注「見《紀年》」。

元年乙酉,帝即位。

諸侯賓於王門,再保墉會於上池,諸夷入舞。《書鈔》八十二引《紀年》:「後發即位,元年,諸侯賓於王門,再保墉會於上池,諸夷入舞。」又《後漢書·東夷傳》注、《御覽》七百八十、《通鑑外紀》、《路史·後紀》分引。

七年,陟。《通鑑外紀》:「發在位十三年。」又引《帝王本紀》云「十二年」,《路史》同。

泰山震。《述異記》上:「桀時泰山山走石泣。先儒説,桀之將亡,泰山三日泣。」

帝癸一名桀。

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太康居斟尋,桀亦居之。」」

三年,築傾宮。《文選·呉都賦》注引《紀年》:「桀築傾宮。」

毀容臺。《御覽》八十二引《尸子》:「昔夏桀之時,容臺振而掩覆。」亦見《淮南·覽冥訓》。

畎夷入於岐以叛。《後漢書·西羌傳》:「後桀之亂,畎夷入居邠、岐之間。」

六年,歧踵戎來賓。《呂氏春秋·當染篇》:「桀染於羊辛、歧踵戎。」

十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

地震。

伊、洛竭。《周語》:「昔伊、洛竭而夏亡。」

十一年,會諸侯于仍,有緡氏逃歸,遂滅有緡。《左·昭四年傳》:「夏桀爲仍之會,有緡叛之。」

十三年,遷於河南。《史記·呉起列傳》:「夏桀之居,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瓚曰:「今河南城爲直之。」

初作輦。《後漢書·井丹傳》:「桀乘人車。」《通典》六十六:「夏氏末代制輦。」

十四年,扁帥師伐岷山。原註:一作山民。《藝文類聚》八十三、《御覽》一百三十五引《紀年》:「桀伐岷山。」《御覽》八十二引作「山民」。

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後愛二人,女無子焉,斲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妹喜,於傾宮飾瑤臺居之。出《御覽》八十二引《紀年》。

十五年,商侯履遷於亳。原註:成湯元年。《尚書序》:「湯始居亳。」

十七年,商使伊尹來朝。《孟子·告子下》:「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

二十年,伊尹歸於商及汝鳩、汝方,會於北門。《尚書序》:「伊尹去亳適夏,既醜有夏,復歸於亳。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作《汝鳩》、《汝方》。」

二十一年,商師征有洛,克之。《逸周書·史記解》:「昔者有洛氏宮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功日進,以後更前,民不得休。農失其時,饑饉無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遂征荊,荊降。《越絶書》三:「湯行仁義,敬鬼神,天下皆一心歸之。當是時,荊伯未從也,湯於是乃飾犧牛以事荊伯,乃委其誠心。」

二十二年,商侯履來朝,命囚履於夏臺。《史記·夏本紀》:「桀乃召湯而囚之於夏臺。」

二十三年,釋商侯履,諸侯遂賓於商。《書鈔》十引《尚書大傳》:「桀無道,囚湯,後釋之,諸侯八譯來朝者六國。」

二十六年,商滅溫。《鄭語》:「己姓,昆吾、蘇、顧、溫、董,則夏滅之矣。」

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

商會諸侯於景亳。《昭四年左傳》:「商湯有景亳之命。」

遂征韋,商師取韋,遂征顧。《詩·商頌》:「韋、顧既伐。」

太史令終古出奔商。《呂氏春秋·先識篇》:「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淮南·氾論訓》:「太史令終古即奔商,三年而桀亡。」此系之二十八年,本之。

二十九年,商師取顧。

三日並出。《開元占經》六引《尚書考靈耀》:「黑帝之亡,三日並照。」又引《孝經緯》:「夏時二日並出,讖曰:「桀無道,兩日照。」」

費伯昌出奔商。《博物志》十:「夏桀之時,費昌之河上,見二日,在東者爛爛將起,在西者沈沈將滅,若疾雷之聲。昌問於馮夷曰:「何者爲殷·何者爲夏·」馮夷曰:「西夏東殷。」於是費昌徙族歸殷。」

冬十月,鑿山穿陵,以通於河。《御覽》八十二引《六韜》:「桀時有瞿山之地。十月,鑿山陵,通之於河。」

三十年,瞿山崩。《御覽》引《六韜》:「桀時有瞿山之地。」「地」字疑本作「崩」。

殺其大夫關龍逢。《莊子·人間世》:「昔者桀殺關龍逢。」

商師征昆吾。《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冬,聆隧災。《周語》:「夏之亡也,回祿信於聆隧。」

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尚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

克昆吾。《詩·商頌》牋:「昆吾、夏桀同時誅也。」詳孔疎。

大雷雨,戰於鳴條。《尚書序》:「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

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商師征三朡。《尚書序》:「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朡。」

戰於郕。《呂氏春秋·簡選篇》:「以戊子戰於郕。」

獲桀於焦門。《淮南·主術訓》:「擒之焦門。」

放之於南巣。《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湯遂滅夏,桀逃南巣氏。」偽《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於南巣。」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歳四百七十一年。原註:始壬子,終壬戌。《御覽》八十二引《紀年》,《文選·六代論》注、《史記·夏本紀》集解分引。《路史·後紀》注引《紀年》:「並窮、寒四百七十二年。」案:此都數與上諸帝在位之年數不合。綜計上諸帝在位年數,則禹八年,啓十六年,太康四年,仲康七年,相二十八年,少康二十一年,杼十七年,芬四十四年,芒五十八年,洩二十五年,不降五十九年,扃十八年,廑八年,孔甲九年,昊三年,發七年,癸三十一年,凡三百七十三年。必無王之世有九十八年,然可得四百七十一年之數,則少康陟時年已百二十歳,事難徴信。又本書諸帝即位之年,各著歳名。以歳名核之,則夏后氏始壬子,終壬戌,凡四百三十一年,而寒浞四十年亦在其中。考昔人所以定寒浞爲四十年者,以古本《紀年》云「夏四百七十一年」。而《漢書·律歴志》云「四百三十二歳」,《易緯·稽覽圖》云「禹四百三十一年」,差四十年,遂以此四十年爲無王之世以調停之。蓋古言歴者有此説,故《通鑑外紀》云羿八年,浞三十二年,共四十年,然《外紀》用《漢志》説,以夏爲四百三十二年。此書用《稽覽圖》説,以夏爲四百三十一年,而無王之年仍入此中,遂與古《紀年》四百七十一年之都數不能相應。至諸帝在位年數,復與此四百三十一年之都數不合者,因作偽者復假設喪畢即位之説。故啓在位年數以歳名差之,得十九年,而本書云十六年陟,則禹崩踰三年始即位。太康在位年數以歳名差之,當得八年,而本書云太康四年陟,則啓崩踰四年始即位。其餘放此。然如芒、扃、桀三帝,又皆踰年即位,其參差無例亦甚矣。

殷紀

殷商成湯名履。

湯有七名而九徴。《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放桀於南巣而還,諸侯八譯而朝者千八百國,奇肱氏以車至,乃同尊天乙履爲天子,三讓,遂即天子之位。初,髙辛氏之世妃曰簡狄,以春分玄鳥至之日,從帝祀郊禖,與其妹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鳥銜卵而墜之,五色甚好,二人競取,覆以玉筐。簡狄先得而呑之,遂孕。胸剖而生契。長爲堯司徒,成功於民,受封於商。後十三世,生主癸。主癸之妃曰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以乙日生湯,號天乙。豐下鋭上,皙而有髯,句身而揚聲,長九尺,臂有四肘,是爲成湯。湯在亳,能修其德。伊摯將應湯命,夢乘船過日月之傍,湯乃東至於洛,觀帝堯之壇,沈璧退立,黃魚雙踴,黑鳥隨之止於壇,化爲黑玉。又有黑龜,並赤文成字,言夏桀無道,成湯遂當代之。檮杌之神,見於邳山。有神牽白狼銜鉤而入商朝。金德將盛,銀自山溢。湯將奉天命放桀,夢及天而·之,遂有天下。商人後改天下之號曰殷。出《宋書·符瑞志》。

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唐書·歴志》:「張説《五星議》:成湯伐桀,歳在壬戌,其明年,湯始建國爲元祀。」

始屋夏社。《尚書序》:「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郊特牲》:「是故喪國之社屋之。」

十九年,大旱。

氐、羌來賓。《詩·商頌》:「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二十年,大旱。

夏桀卒於亭山。《荀子·解蔽篇》:「桀死於亭山。」

禁絃歌舞。《書鈔》九、《類聚》八十二、《初學記》九、《御覽》三十五等引《尸子》:「湯之救旱也,絃歌鼓舞者禁之。」

二十一年,大旱。

鑄金幣。《管子·輕重八》:「湯以莊山之金鑄幣,而贖民之無〇賣子者。」

二十二年,大旱。

二十三年,大旱。

二十四年,大旱。

王禱於桑林,雨。《呂氏春秋·順民篇》:「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雨乃大至。」雲云,上五年連書大旱,亦本此。

二十五年,作《大濩樂》。《呂氏春秋·古樂篇》:「湯乃命伊尹,作爲《大濩》。」

初巡狩,定獻令。《逸周書·王會解》:「湯問伊尹曰:其爲四方獻令。」

二十七年,遷九鼎於商邑。《左·宣三年傳》:「桀有昏德,鼎遷於商。」

二十九年,陟。《御覽》八十三引《韓詩內傳》:「湯爲天子十三年,百歳而崩。」《漢書·律歴志》:「成湯方即世崩沒之時,爲天子用事十三年矣。商十二月乙丑朔冬至,故《書序》曰:「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使伊尹作《伊訓》。」《伊訓》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據此,則自湯元年至太甲元年爲十三年,湯在天子位凡十二年。

外丙名勝。《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外丙勝居亳。」

元年乙亥,王即位,居亳。見上。

命卿士伊尹。

二年,陟。《孟子·萬章上》:「外丙二年。」《史記》同。

仲壬名庸。

元年丁丑,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書·咸有一德》疎、《通鑑外紀》引「命」作「其」。

四年,陟。《孟子·萬章上》:「仲壬四年。」《史記》同。

太甲名至。

元年辛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

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春秋後序》、《書》疎、《外紀》引《紀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

約按:伊尹自立,蓋誤以攝政爲眞爾。

七年,王潛出自桐,殺伊尹,天大霧三日,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春秋後序》、《書》疎、《外紀》引《紀年》:「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又《書》疎及《初學記》二引《帝王世紀》:「伊尹卒,年百有餘歳,大霧三日。」

約按:此文與前後不類,蓋後世所益。

十年,大饗於太廟。《書·盤庚》:「茲余大享於先王。」

初祀方明。《漢書·律歴志》:「《伊訓篇》:「維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於先王,誕資有牧方明。」」是本元年事,此乃繫之十年。

十二年,陟。《史記·魯周公世家》索隱:「案《紀年》,太甲惟得十二年。」

沃丁名絢。《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沃丁絢即位,居亳。」

元年癸巳,王即位,居亳。見上。

命卿士咎單。《尚書序》:「沃丁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八年,祠保衡。《尚書》疎、《初學記》二引《帝王世紀》:「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餘歳,大霧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禮,祀以太牢,親自臨喪三年,以報大德。」

十九年,陟。《通鑑外紀》:「沃丁在位二十九年。」

小庚約案:《史記》作「太庚」。

名辨。《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小庚辨即位,居亳。」

元年壬子,王即位,居亳。見上。

五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帝太庚在位二十五年崩。」《外紀》從之。案《史記》商諸帝無在位年數,蓋採他書補之,後放此。

小甲名髙。《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小甲髙即位,居亳。」

元年丁巳,王即位,居亳。見上。

十七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帝小甲在位十七年。」《外紀》:「在位三十六年。」又引《帝王本紀》云:「五十七年。」

雍己名〔 〕。《御覽》八十三引《紀年》:「雍己〔 〕即位,居亳。」

元年甲戌,王即位,居亳。見上。

十二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帝雍己在位十二年崩。」《外紀》:「十三年。」

太戊名密。

元年丙戌,王即位,居亳。

命卿士伊陟、臣扈。《書·君奭》:「在大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於上帝。」

七年,有桑穀生於朝。《尚書序》:「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

十一年,命巫咸禱於山川。

二十六年,西戎來賓,王使王孟聘西戎。《海外西經》註:「殷帝大戊使王孟採藥,從西王母。」

三十一年,命費侯中衍爲車正。《史記·秦本紀》;「大費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

三十五年,作寅車。《詩·小雅·六月》傳:「殷曰寅車,先疾也。」

四十六年,大有年。

五十八年,城蒲姑。

六十一年,東九夷來賓。

七十五年,陟。《書·無逸》:「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御覽》八十三引《史記》:「中宗在位七十有五年崩。」

大戊遇祥桑,側身修行。三年之後,遠方慕明德,重譯而至者七十六國。商道復興,廟爲中宗。原註:《竹書》作「太宗」。案:《史記·殷本紀》以太甲爲太宗,太戊爲中宗。《御覽》八十三引《紀年》以祖乙爲中宗,則大戊或有稱太宗之理。然作此注者固不能見汲塚原書,或見他書所引《紀年》有此説與·

仲丁名莊。

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遷於囂,於河上。《御覽》八十三引《紀年》:「仲丁即位,元年,自亳遷於囂。」

六年,征藍夷。《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紀年》:「仲丁即位,徴於藍夷。」

九年,陟。《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帝仲丁在位十一年。」《外紀》同。

外壬名發。

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囂。《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外壬居囂。」

邳人、侁人叛。《左·昭元年傳》:「商有姺、邳。」

十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帝外壬在位一十五年。」《外紀》同。

河亶甲名整。《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河亶甲整即位。」

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囂遷於相。《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河亶甲整即位,自囂遷於相。」

三年,彭伯克邳。《鄭語》:「大彭、豕韋爲商伯矣。」

四年,征藍夷。《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河亶甲征藍夷。」

五年,侁人入於班方。彭伯、韋伯伐班方,侁人來賓。《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河亶甲再徴班方。」

九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河亶甲在位九年。」《外紀》同。

祖乙名滕。《御覽》八十三引《紀年》:「祖乙滕即位。」

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遷于耿。

命彭伯、韋伯。見上。

二年,圮于耿。《尚書序》:「祖乙圮於耿,作《祖乙》。」

自耿遷于庇。《御覽》八十三引《紀年》:「祖乙滕即位,是爲中宗,居庇。」

三年,命卿士巫賢。《書·君奭》:「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

八年,城庇。

十五年,命邠侯髙圉。

十九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祖乙在位十九年。」《外紀》同。

祖乙之世,商道復興,廟爲中宗。原註:《史記》與《無逸》皆無之。案:《御覽》引《紀年》:「祖乙滕即位,是爲中宗。」

祖辛名旦。

元年戊子,王即位,居庇。

十四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祖辛在位十六年。」《外紀》同。

開甲原註:《史記》作「沃甲」。《史記》索隱:「沃甲,《系本》作開甲也。」

名踰。《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帝開甲踰即位,居庇。」

元年壬寅,王即位,居庇。見上。

五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沃甲在位二十五年。」《外紀》:「在位二十年。」

祖丁名新。

元年丁未,王即位,居庇。《御覽》八十三引《紀年》:「祖丁即位,居庇。」

九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祖丁在位三十二年。」《外紀》同。

南庚名更。《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南庚更。」

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

三年,遷于奄。《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南庚更自庇遷于奄。」

六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南庚在位二十九年。」《外紀》同。

陽甲原註:一名和甲。

名和。

元年壬戌,王即位,居奄。《御覽》八十三引《紀年》:「陽甲即位,居奄。」

三年,西征丹山戎。《大荒北經》注引《竹書》曰:「和甲西征,得一丹山。」案:隸書「和」、「祖」二字形相近,和甲疑祖甲之訛。此據郭注訛字,乃有陽甲名和之説矣。

四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陽甲在位十七年。」《外紀》「七年」,又引《帝王本紀》云:「十七年。」

盤庚名旬。《御覽》八十三引《紀年》:「盤庚旬。」

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七年,應侯來朝。《水經·滍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汲塚古文》殷時已有應國。」

十四年,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御覽》八十三引《紀年》:「盤庚旬自奄遷於北蒙,曰殷。」餘見《古本紀年輯校》。

十五年,營殷邑。

十九年,命邠侯亞圉。

二十八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盤庚在位二十八年。」《外紀》同。

小辛名頌。《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小辛頌即位,居殷。」

元年甲午,王即位,居殷。見上。

三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小辛在位二十一年。」《外紀》同。

小乙名歛。《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小乙歛即位,居殷。」

元年丁酉,王即位,居殷。見上。

六年,命世子武丁居於河,學於甘盤。《書·無逸》:「其在髙宗,舊勞於外。」偽《書·説命》:「餘小子舊學於甘盤,既乃遯於荒野,入宅於河。」

十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小乙在位二十八年。」《外紀》:「二十一年。」

武丁名昭。

元年丁未,王即位,居殷。

命卿士甘盤。《書·君奭》:「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

三年,夢求傅説,得之。《尚書序》:「髙宗夢得説。」偽《書·説命》:「王宅憂,亮陰三祀。既免喪,其惟弗言,曰: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

六年,命卿士傅説。

視學養老。《王制》:「凡養老,殷人以食禮。」又「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又「殷人縞衣而養老」。

十二年,報祀上甲微。《魯語》:「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孔叢子·論書篇》:「《書》曰:「惟髙宗報上甲微。」」

二十五年,王子孝己卒於野。《尸子》:「殷髙宗之子曰孝己。其母早死,髙宗惑後妻言,放之而死。」

二十九年,肜祭太廟,有雉來。《尚書序》:「髙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訓諸王,作《髙宗肜日》。」

三十二年,伐鬼方。《易·下經》:「髙宗伐鬼方。」

次於荊。《詩·商頌》:「撻彼殷武,奮伐荊楚。」

三十四年,王師克鬼方。《易·下經》:「髙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氐、羌來賓。

四十三年,王師滅大彭。《鄭語》:「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

五十年,征豕韋,克之。見上。

五十九年,陟。古文《尚書·無逸》:「肆髙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此從之。《隸釋》録漢石經:「肆髙宗之享國百年。」

王,殷之大仁也。《漢書·賈捐之傳》。力行王道,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四語出《書·無逸》。是時輿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荊蠻,北不過朔方,而頌聲作。《漢書·賈捐之傳》。禮廢而復起,廟爲髙宗。

祖庚名曜。《御覽》八十三引《紀年》:「祖庚曜居殷。」

元年丙午,王即位,居殷,作《髙宗之訓》。見上。

十一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祖庚在位七年。」《外紀》同。

祖甲原註:《國語》作帝甲。

名載。《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帝祖甲載居殷。」

元年丁巳,王即位,居殷。見上。

十二年,征西戎。

冬,王返自西戎。原註:祖甲西征,得一丹山。案:此《大荒北經》注引《竹書》。「祖甲」原注作「和甲」。

十三年,西戎來賓。

命邠侯組紺。

二十四年,重作湯刑。左·昭五年傳》:「商有亂政而作湯刑。」

二十七年,命王子囂、王子良。《西京雜記》:「霍將軍妻産二子,疑所爲兄弟。霍光聞之,答書曰:「昔殷王祖甲,一産二子,曰囂曰良。」」

三十三年,陟。《書·無逸》:「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案:昔人多以祖甲爲太甲,鄭玄以爲武丁子帝甲。《御覽》八十三引《史記》:「祖甲在位十六年。」《外紀》同。

王舊在野,及即位,知小人之依,能保惠庶民,不侮鰥寡。《書·無逸》。迨其末也,繁刑以攜遠,殷道復衰。原註:《國語》曰:「玄王勤商,十有四世,帝甲亂之,七世而隕。」

馮辛原註:《史記》作廩辛。《漢書·古今人表》亦作馮辛。

名先。《御覽》八十三引《紀年》:「馮辛先居殷。」

元年庚寅,王即位,居殷。見上。

四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廩辛在位六年。」《外紀》同。

庚丁名囂。

元年甲午,王即位,居殷。《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庚丁居殷。」

八年,陟。《御覽》八十四引《史記》:「庚丁在位三十一年。」《外紀》:「六年。」又《帝王本紀》云:「二十三年。」

武乙名瞿。

元年壬寅,王即位,居殷。《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武乙即位,居殷。」

邠遷於岐周。《孟子·梁惠王下》:「太王去邠,踰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

三年,自殷遷於河北。《史記·殷本紀》:「武乙立,殷復去亳遷河北。」案:《正義》引《紀年》:「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更不遷都。」此妄取《史記》亂之。

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

十五年,自河北遷於沬。《史記·周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帝乙復濟河北,徙朝歌。」

二十一年,周公亶父薨。

二十四年,周師伐程,戰於畢,克之。《逸周書·史記解》:「昔有畢程氏,損祿增爵,群臣貌匱,比而戾民,畢程氏以亡。」

三十年,周師伐義渠,乃獲其君以歸。《逸周書·史記解》:「昔者義渠氏有兩子,異母皆重,君疾,大臣分黨而爭,義渠以亡。」

三十四年,周公季歴來朝,王賜地三十里,玉十·,馬十匹。《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歴來朝,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馬八匹。」

三十五年,周公季歴伐西落鬼戎。《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

王畋於河、渭,暴雷震死。《史記·殷本紀》:「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震死。」《外紀》:「武乙在位三年。」又云:「《竹書紀年》:「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與《帝王本紀》不同。然則三年者,《帝王本紀》説也。」

文丁原註:《史記》作大丁,非。案:《後漢書·西羌傳》注、《太平御覽》、《通鑑外紀》引《紀年》皆作「大丁」。惟《北堂書鈔》四十一引《紀年》作「文丁」。《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文丁一曰大丁」。名托。

元年丁丑,王即位,居殷。原註:自沬歸殷邑。

二年,周公季歴伐燕京之戎,敗績。《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

三年,洹水一日三絶。《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太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絶。」

四年,周公季歴伐餘無之戎,克之,命爲牧師。《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太丁四年,周人伐餘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爲殷牧師。」

五年,周作程邑。《路史·國名紀》:「程,王季之居。」

七年,周公季歴伐始呼之戎,克之。《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十一年,周公季歴伐翳徒之戎,獲其三大夫,來獻捷。《後漢書·西羌傳》注引《紀年》:「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外紀》引作「十三年」。

王殺季歴。《晉書·束皙傳》、《史通》《疑古篇》、《雜説篇》引《紀年》:「文丁殺季歴。」《書鈔》四十一引「文丁殺周王」雲云。王嘉季歴之功,錫之圭瓚、秬鬯,九命爲伯,既而執諸塞庫。季歴困而死,因謂文丁殺季歴。原註:執王季於塞庫,羈文王於玉門,鬱尼之情,辭以作歌,其傳久矣。案:庚信《齊王憲碑》:「囚箕子於塞庫,羈文王於玉門。」

十二年,原註:周文王元年。有鳳集於岐山。《周語》:「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

十三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太丁在位三年。」《外紀》同。

帝乙名羨。

元年庚寅,王即位,居殷。《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帝乙居殷。」

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詩·小雅》:「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傳:「王,殷王也。」

夏六月,周地震。《呂氏春秋·制樂篇》:「周文王立國八年,歳六月,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國郊。」

九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帝乙在位三十七年。」《外紀》同。

帝辛名受。原註:即紂也,曰受辛。

元年己亥,王即位,居殷。《御覽》八十三引《紀年》:「帝辛受居殷。」

命九侯、周侯、邘侯。原註:周侯爲西伯昌。《史記·殷本紀》:「以西伯、九侯、鄂侯爲三公。」徐廣曰:「「鄂」一作「邘」。」

三年,有雀生鸇。《説苑·敬愼篇》:「昔者殷王帝辛之時,爵生鳶於城之隅。」

四年,大蒐於黎。《左·昭四年傳》:「商紂爲黎之蒐,東夷叛之。」

作炮烙之刑。《史記·殷本紀》:「乃重闢刑,有炮烙之法。」

五年夏,築南單之臺。

雨土於亳。《墨子·非攻下》:「還至於商王紂,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時,兼夜中,十日,雨土於薄。」

六年,西伯初禴於畢。《唐書·歴志》:「至紂六祀,周文王初禴於畢。」

九年,王師伐有蘇,獲妲己以歸。《晉語》:「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

作瓊室,立玉門。《文選》《東京賦》、《呉都賦》注引《紀年》:「殷紂作瓊室,立玉門。」

十年夏六月,王畋於西郊。《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紂六月,發民獵於西土。」

十七年,西伯伐翟。

冬,王游於淇。《水經·淇水注》:「老人晨將渡淇,而沈吟難濟。紂問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實,故晨寒也。」紂乃於此斮脛而視髓也。」

二十一年春正月,諸侯朝周。

伯夷、叔齊自孤竹歸於周。《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

二十二年冬,大蒐于渭。

二十三年,囚西伯於羑里。《史記·殷本紀》:「紂囚西伯羑里。」

二十九年,釋西伯,諸侯逆西伯,歸於程。《左·襄三十一年》:「紂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紂於是乎懼而歸之。」《逸周書·程寤解》:「文王去商在程。」

三十年春三月,西伯率諸侯入貢。《左·襄四年傳》:「文王率商之叛國以事紂。」

三十一年,西伯治兵於畢,得呂尚以爲師。《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獵,遇太公望於渭之陽,立爲師。」

三十二年,五星聚於房。《文選·始出尚書省詩》注、《褚淵碑》注、《安陸昭王碑》注、《類聚》十、《御覽》五引《春秋元命苞》:「殷紂之時,五星聚於房。」

有赤烏集於周社。《墨子·非攻下》:「赤烏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

密人侵阮,西伯帥師伐密。《詩·大雅》:「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

三十三年,密人降於周師,遂遷於程。《逸周書·大匡解》:「惟周王宅程。」

王錫命西伯,得專征伐。《史記·殷本紀》:「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得專征伐。」

約案:文王受命九年,大統未集,蓋得專征伐,受命自此年始。

三十四年,周師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史記·周本紀》:「受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明年,西伯崩。」《左·襄三十一年》正義:「《尚書大傳》:文王一年質虞、芮,二年伐於,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畎夷,紂乃囚之。」《文王世子》正義引《大傳》:「五年,文王出,則克耆。六年,伐崇,則稱王。」二説不同,此本《大傳》及《史記》,而繫年又異。

冬十二月,昆夷侵周。《詩·採薇》正義引《帝王世紀》:「文王受命四年春正月丙子,昆夷侵周,一日三至周之東門。」此在受命三年冬十二月,蓋以殷正差之也。

三十五年,周大饑。《逸周書·大匡解》:「惟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

西伯自程遷於豐。《詩·大雅》:「既伐於崇,作邑於豐。」

三十六年春正月,諸侯朝於周,遂伐昆夷。《尚書大傳》:「四年,伐畎夷。」

西伯使世子發營鎬。《詩·大雅》:「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

三十七年,周作闢雍。《詩·大雅》;「鎬京闢雍。」

三十九年,大夫辛甲出奔周。《史記·周本紀》;「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焉。」

四十年,周作靈臺。《詩·大雅》:「經始靈臺。」

王使膠鬲求玉於周。《韓非子·喩老》:「周有玉版,紂令膠鬲索之,文王不與。」

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原註:周文王葬畢,畢西於豐三十里。《漢書·劉向傳》:「文王、周公葬於畢。」註:「臣瓚曰:「《汲郡古文》:畢西於豐三十里。」」

四十二年,原註:周武王元年。西伯發受丹書於呂尚。《大戴禮記》:「武王踐〇三日,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師尚父曰:「在丹書。」」

有女子化爲丈夫。《墨子·非攻下》:「時有女爲男。」

四十三年春,大閲。

嶢山崩。《淮南·俶眞訓》:「逮至殷紂,嶢山崩,三川涸。」又《覽冥訓》:「嶢山崩而薄落之水涸。」

四十四年,西伯發伐黎。《書·西伯戡黎》。

四十七年,內史向摯出奔周。《呂氏春秋·先識覽》:「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

四十八年,夷羊見。《周語》:「商之亡也,夷羊在牧。」

二日並見。《通鑑外紀》:「紂即位以來,兩日見。」

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師渡孟津而還。《尚書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

王囚箕子,殺王子比干,微子出奔。《論語》:「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諫而死。」

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唐書·歴志》引《紀年》:「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秋,周師次於鮮原。《逸周書·和寤解》:「王乃出圖商,至於鮮原。」

冬十有二月,周師有事於上帝。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從周師伐殷。原註:伐殷至邢丘,更名邢丘曰懷。偽《書·武成》:「底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原注十六字見《韓詩外傳》三。

湯滅夏以至於受,二十九王,用歳四百九十六年。原註:始癸亥,終戊寅。《史記·殷本紀》集解引《紀年》,《文選·六代論》注、《通鑑外紀》分引。原注「戊寅」乃「庚寅」之訛。案:自癸亥至庚寅,實五百八年,而以諸帝積年計之亦同,並與都數不合。蓋以湯元年爲癸亥,本於《唐書·歴志》張説《歴議》,而以周始伐商爲庚寅,則本《歴議》所引《紀年》,二者本不同源,無怪與古《紀年》積年不合也。原注見其不合,乃改爲戊寅,然不免與本書諸帝積年及歳名相齟齬。蓋書與注亦非盡出一人之手,或雖出一手,而前後未照也。古《紀年》「用歳四百九十六年」,與《易緯·稽覽圖》同。


  ↑返回頂部 巻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