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菩提樹

菩提樹

佛學大辭典 導航


作者丁福保1922年出版,1952年逝世,所以本辭典在兩岸四地以及美國屬公有領域。

<<<上一詞條
菩提經

下一詞條>>>
菩提心戒

Wikipedia-logo
Wikipedia-logo

維基百科條目:
菩提樹

Wiktionary-logo
Wiktionary-logo

維基詞典詞條:
菩提樹

(植物)Bodhidruma,又Bodhivṛkṣa,釋尊於此樹下成道,故名菩提樹,譯曰道樹,又雲覺樹。然此樹之本名,法苑珠林八雲阿沛多羅樹,法顯傳雲貝多樹,觀佛三昧經雲阿輸陀樹Aśvattha,西域記八雲畢缽羅樹(Pippala)。見畢缽羅條。謂貝多羅為菩提樹者誤也。酉陽雜俎曰:「菩提樹出摩伽阤國,在摩訶菩提寺。蓋釋伽如來成道時樹,一名思惟樹,莖幹黃白,枝葉青翠,經冬不凋。至佛入滅日,變色凋落,過已還生。至此日,國王人民,大作佛事,收葉而歸,以為瑞也。樹高四百尺,已下有銀塔周迴繞之。彼國人四時常焚香散花,繞樹作禮。唐貞觀中,頻遣使往,於寺設供,併施袈娑。至顯慶五年,於寺立碑,以紀聖德。此樹梵名有二:一曰賓撥梨力叉,二曰阿濕曷咃婆力叉。西域記謂之卑缽羅,以佛於其下成道,即以道為稱,故號菩提婆力叉,漢翻為樹。」翻譯名義集曰:「西域記云:即畢缽羅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謂之菩提樹。」廣東新語曰:「訶林有菩提樹,蕭梁時智藥三藏自西竺持來。今大可百圍,作三四大柯,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計,大者合圍,小者拱把,歲久根包其幹,惟見根而不見幹。葉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采而漚之,惟餘細筋如絲,霏微蕩漾,比於紗穀,俗謂之菩提紗是也。」按訶林即今番禺之光孝寺,寺有西番訶黎勒樹,故名。粵東筆記曰:「菩提樹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羅,細點如星。謂之星月菩提。」光孝寺志曰:「嘉慶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颶風吹倒。陳中丞大文命工培護。越年枯萎。寺僧喬菴離相同詣南華接一小枝歸,植舊地。今扶疏猶昔。」雷州府志曰:「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案菩提樹為常綠亞喬木,多產於粵東,高二丈餘。葉卵形,端甚尖長,花隱於花托中。實圓質堅不朽。今瓊山縣謂之金剛子。亦可作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