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法集經卷第四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爾時,奮迅慧菩薩語無所發菩薩言:「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心念處智?何者是念?云何心念處?」

爾時,無所發菩薩摩訶薩語奮迅慧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已於一切法中無生智,為心念處智,以無生智為最勝。諸菩薩彼無生智以無生智業得名一切處不亂、一切處直、一切處不動,如大海水不可量,一切聲聞、辟支佛無能知。以何等心念能聞持一切諸佛如來所說法而不散失?是菩薩心念處諸佛如來現前知,此是如是菩薩心念處。

「彼菩薩心念處有十種處。何等為十?所謂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念佛念處、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心念處,是名十種念處。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身念處?菩薩如是安心:『此身來不從本際、去不至後際,不住本際、未來際,唯從虛妄分別心而生,無作者、無壽者,無前、中、後際,不住、無根本,無教者、無取者,而但以客塵言語而說若身體形狀、若質、若入。』若如是觀身,此身不堅固,唯是父母赤白和合不淨而生,臭穢以為體,貪、瞋、癡怖以為賊亂、破壞、不住,種種無量百千萬病以為家宅。

「復次,善男子!菩薩於身中如是安念:『是身從頭至足眾分聚集,所謂足、足指、跟踝、[跳-兆+專]、脛、髀、膝、臗骨、腰脊、胸脇、腹肋、觀手、手指、肘、腕、肩、臂、頰、頤、頸、項、髑髏、眼、耳,如是等事積聚成身,以業有為作者,以種種煩惱隨煩惱虛妄分別百千萬種為窟宅。此身多有種種不淨,所謂髮、毛、爪、齒、血、肉、皮、骨、肝、膽、腸、胃、生熟二臟、脾、腎、心、肺、肪、膏、腦膜、黃白痰陰、涕唾、目淚、大小便利,臭穢可惡。是等無量不淨物聚集,如是等中何者是身?』

「菩薩如是觀身,作是思惟:『此身無實,猶如虛空。』是名菩薩如虛空念處。如是安心,見一切法皆如虛空。菩薩如是知身,於諸法中無有動心、不住心,是菩薩不動、不住,名住念處。如是住念中能如是知,如菩提身亦如是,此中不可得生厭心。何以故?一切是邪念、非正念,於何等法中生厭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身念處。

「又,善男子!何者是菩薩受念處?「善男子!菩薩生如是心:言受者名為覺。彼覺有三種:謂顛倒、不顛倒、離彼二。又,顛倒受者,謂一切凡夫散亂心、顛倒心。彼諸凡夫以無常受為常、以苦受為樂、以無我受為我、以不淨受為淨,是名顛倒受。不顛倒受者,受無常為無常、受苦為苦、受無我為無我、受不淨為不淨,此謂聲聞、辟支佛受,是名不顛倒受。離彼二受者,受無常,非常、非無常;受苦,非苦、非無苦;受無我,非我、非無我;受不淨,非淨、非不淨,是名菩薩受念處。

「菩薩如是受而不見受者、不見能受者、亦不見所受。菩薩作是思惟:『如來常說一切有為法以為受。若以一切法為受者,此中何等法以為受者?非所受以為能受,以彼所受非能受故,而非無為法能受有為法,離無為法,有為法無受者。』菩薩如是,彼所受不見能受、復不見所受者,能教彼所受者。是菩薩見如菩提所能受亦如是,是名菩薩摩訶薩受念處。

「又,善男子!何者是菩薩心念處?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彼受唯是心,而心不住、不可取、無形。何等法不可取、無形?彼所受法為何所似?非心、非心知,非心、非心見。』復作是思惟:『隨何等心從因緣生?』見彼諸心皆由他力而有。是菩薩不見離心而有菩提,知此心法即是菩提,菩薩爾時即得心自在。以得心自在故,即於大乘而得自在。爾時,即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是菩薩爾時住於大乘中,不依他力,是名菩薩心念處。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法念處?善男子!菩薩隨何等法而生正念——若善法、不善法,若可訶法、不可訶法,若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法,若聲聞、辟支佛法,若凡夫法、非凡夫法。是菩薩於彼彼法而生正念,善巧能知、善業柔軟、善能修習,善修畢竟、善修自力、善修自在,知平等法不生、不滅。是菩薩不見一法離於不生、不滅,不見一法離於空、無相、無願。

「菩薩作是思惟:『一切諸法無有壽者,以自性寂靜故;一切法無我,以自性不二故;一切法無障礙,以自性如虛空故;一切法無分別,以遠離心意識故;一切法寂靜,以無煩惱性故;一切法無言語,以自性不可說故;一切法不盡,以無為性淨故;一切法不可數,以過一切數量故;一切法正直,以過一切戲論故;一切法無根本,以無種子故;一切法無過失,以根本自淨故;一切法不來,以無形故;一切法不去,以無住故;一切法光明,以自性空故;一切法空,以從因緣而有故;一切法無諍,以無分別故;一切法依自智力,以隨所念而覺故;一切法菩提,以智境界故;一切法唯是名字,以無實物故;一切法離諸見,以不可見故;一切法不縛不脫,以無形相故;一切法不去,以真如為體故;一切法一界,以不差別於真法界故;一切法不差別,以實諦平等故。』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修行一切法,不見眾生差別、不見法差別、不見乘差別、不見佛國土差別、不見法差別、不見妙法差別,不見縛、不見脫,不見世間、不見涅槃,不捨、不取,不行、不住,不受、不捨,而住於寂靜、住於不動。諸佛如來能見如是寂靜解脫菩薩在彼諸佛國土,即時諸佛為是菩薩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名菩薩摩訶薩法念處。

「又,善男子!何者是菩薩念佛?善男子!菩薩修行念佛念一切眾生:『我為一切眾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安住如是念處,念諸佛如來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彼諸佛法我必成就。復能念彼諸佛如來有如是念不可思議、廣大清淨、無垢光明,離一切使煩惱及斷煩惱習氣,以智慧為首、智慧為增上,以諸佛無為增上至一切所證增上法,遠離一切智障煩惱,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測量,以無分別為體,以自然無障礙為無行、無礙、不住,照一切眾生心如虛空無分別;諸佛如來有如是念。菩薩念彼諸佛念寶、諸佛如來財寶、諸佛如來庫藏,念如是等法名為念佛。

「善男子!諸佛不念、亦非不念,於一切處自然無分別。諸佛如來有如是念,菩薩念於彼念,故名念佛。諸佛於一切眾生、一切法不差別相,念於彼念,故名念佛。諸佛無分別、亦非無分別,不取、亦非不取,不去、亦非不去,不生、不滅,念如是念,故名念佛。

「復次,善男子!諸佛如來以大功德智慧莊嚴、以大慈大悲為行、以度眾生聚以為救者,為大醫師拔煩惱刺,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常在寂靜,三昧境界不住,離世間、涅槃,到一切煩惱障、智障彼岸,大眾生住持、大眾生依止,滅一切生身得法身,住法境界,一切處心無障礙,於一切時利益一切眾生身、口無失,不虛妄授記,於一切事不可嫌身、口、意業,遠離貪、瞋、癡等一切煩惱,降伏一切諸魔外道,不與一切世間諍訟,深於一切世間大海、重於一切須彌寶山、不動不搖過於大地、柔軟於水、光明於火、不著於風、無垢於空、去速於意、如意踰於摩尼寶,一切種智平等無二,於一切眾生遠離一切著處,度一切眾生精進不休息。無量色身、無量音聲、無量功德、無量境界不可思議,得畢竟不思議法身,超過心、意、意識境界,以明行心斷除三趣惡法,大悲增上,所有功德與一切眾生共,於一切眾生猶如父母,怨親平等,於諸眾生香塗不生憂喜心。住一切處有大光明不可限量,究竟彼岸,大心眾生、大法賢財,成就大明行、成就大法師能說大法、成大丈夫、畢竟成就大丈夫相,一切世間不能降伏,能照一切世間光明,大方便行大善境界,畢竟大解脫、畢竟大身,以大眾生為眷屬,大身眾生圍遶無障礙,見聞、供養、修行、親近,遠離自樂、愛樂,滅他苦,愛樂正法,以法為錢財、以法為食、以法為衣糧、以法為根本、以法為自在,為大法王、為法施主,常樂捨法、常不放逸、常樂寂靜,一切眾生以為橋梁,如大王道平坦無障、大日光明破諸闇冥、如大梵王大智金剛,是大法箭,清淨色身見無厭足。諸佛、如來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菩薩念彼諸功德已,為成就彼功德故修行、為成就彼功德故正念,是故名為念佛。是名菩薩摩訶薩念佛處。

「善男子!何者菩薩摩訶薩念法處?「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諸佛如是無量功德皆從法生、從法化、從法得、從法增上、從法有、從法境界、從法依、從法成就。』復作是思惟:

『諸佛如來有相好莊嚴,彼亦從法生、從法化、從法得、從法成就。諸佛如來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亦從法生、從法化、從法得、從法成就。諸佛如來有十八不共法,彼法亦從法生、從法化、從法得、從法成就。所有世間、出世間樂,彼諸樂事亦從法生、從法化、從法得、從法成就。

是故,我求諸佛菩提,應尊重法,依法境界、依法修行、依法畢竟、依法堅固。』是名菩薩法念處。

「復次,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法平等住於一切眾生,法非見高下眾生而生差別;我亦如法,心無分別,平等無異。法非見面而起作業,以法不朋黨故;我亦如法,其心平等。法非見時而起作業,以法無時來而知內心自解故;我亦如法,其心平等。法非於大眾生而起作業、於下眾生不作業,以法不高不下故;我亦如法,其心平等,不生分別。法非於淨眾生而作利益、於不淨眾生不作利益,以法遠離高下心故;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法非於聖人作利益、於非聖人不作利益,以遠離福田、非福田心故;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法非晝作利益、夜不作利益,非晝不作利益、夜作利益,以法常不休息作利益故;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法不過可化眾生時節;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法非於瞋眾生不作利益、於不瞋眾生欲作利益,以一切處不著故;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法不增、不減,法無量阿僧祇如虛空,不盡、不增長;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眾生不護,法不護眾生;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法與一切世間作歸依;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法無有處生瞋害心,以無害相故;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法不住煩惱使,以法遠離使煩惱故;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法非怖世間、求涅槃,以法常無分別故;我亦如是,其心平等,不生分別。』菩薩如是於法中正念,是故名為念法。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念法處。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念僧?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僧者,名為如法語者、名為法行者、名為思法者、名為福田法者、名為住持法者、名為依法者、名為供養法者、名為所作如法者、名為如境界法者、名為修行成就法者、名為實法者、名為直法者、名為實清淨法者、名為救眾生者、名為大慈悲者、名為常寂靜境界者、名為常歸依法者、名為常自淨行法者。』

「復次,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如來說僧非唯一種,所謂世諦僧、第一義諦僧、慚愧僧、無慚愧僧、聖人僧、調伏僧、不退轉僧。』

「又,善男子!菩薩於世諦僧攝受修行、於第一義諦僧供養修行、慚愧僧令得解脫修行、無慚愧僧訶責修行、聖人僧供養恭敬親近修行、調伏僧如佛如是修行、不退轉僧說法修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僧者,名為不斷佛種,以佛子故;僧者能與所樂果報,以其福田故;僧者離煩惱,以無畏故;僧者捨一切所著,以得解脫故;僧者名為寂靜,以調伏心故;僧者名為不雜,以無煩惱故;僧者遠離惡法,以有慚愧故;僧者名為隨順語,以可化故;僧者名為知自身,以無憍慢故;僧者名為寂靜,以無高心故;僧者名為知足,以無顛倒心故;僧者名為斷絕分別,以無病故;僧者名為到妙洲渚,以得無畏處故;僧者名為見實,以不放逸故;僧者名為彼岸,以能到彼妙洲彼岸故;僧者名為不惡,以行阿蘭若行故;僧者名為快,以畢竟趣道場故;僧者名為知三學,以修行弟子行故;僧者名為行於四念境界,以勝諸念修行者故;僧者名為修行四正勤境界,以修行精進故;僧者名為修行四如意足境界,以不疲倦故;僧者名為修行五根境界,以不破壞故;僧者名為修行五力境界,以降伏諸煩惱刺故;僧者名為修行七覺行,以無障礙故;僧者名為修行八聖道境界,以正見故;僧者名為修行實諦境界,以得歸處故;僧者名為修行諸禪境界,以定心故;僧者名為修行因緣集境界,以能轉法輪故;僧者名為大慈悲,以不退轉處故;僧者名為一切功德聚集,以一生得大菩提故。』

「又,善男子!菩薩如是念僧已,作是思惟:『僧者如是無量功德,我皆欲得,亦令一切眾生畢竟成就。』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念僧處。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念戒?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所有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彼諸果報皆因持戒而得。何以故?依因淨戒根本力故。』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叢林依地為根本;如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妙果依戒為根本,菩薩摩訶薩住於持戒能與一切天人作大福田,復能滿足施者功德。

「善男子!菩薩住於持戒,生歡喜心;心歡喜故,不生憂惱;不憂惱故,心得踴悅;得踴悅故,得身心倚;身心倚故,心得樂心;心得樂心故而得三昧;得三昧故,得如實知;以如實知故,菩薩於一切眾生生大慈悲。菩薩作是思惟:『我今以此如實三昧法門如實知,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是菩薩以大慈悲心熏修,依彼大慈悲心修持增上戒、增上三昧、增上慧滿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修持妙戒,不動、不放逸。我憶念一切眾生而修持戒。何以故?若菩薩不憶念一切眾生持戒則非菩薩戒。是故,我今為令一切眾生得安隱樂修持淨戒。』

「復次,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菩薩出家修持淨戒,則能遠離一切世務之事;菩薩著於染衣,則能滿足捨一切所愛之物;菩薩受持淨戒,則能滿足身、口、意清淨;菩薩愛念持戒,則能滿足六通;菩薩宴坐持戒,則能滿足菩提分法;菩薩聞於妙法修持淨戒,則能滿足四無礙智;菩薩推求多聞智慧修持淨戒,則能滿足不自高心;菩薩親近善知識修持淨戒,則能滿足一切功德;菩薩修持施波羅蜜戒,則能滿足一切智智;菩薩如所聞法如說修持淨戒,則能滿足為大法師;菩薩如所聞法思惟持戒,則能滿足得陀羅尼;菩薩念菩提心修持淨戒,則能超過一切諸惡得滿足戒;菩薩不生害心修持淨戒,則能滿足不失菩提心;菩薩不失菩提心修持淨戒,則能滿足不失三寶心。』

「菩薩作是思惟:『若有能護修持戒者,世間所有可護之者皆悉能護。』

「是名菩薩摩訶薩念戒。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念捨?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所有一切可捨之法皆悉攝於二種捨中:謂法捨、財捨。』

「善男子!菩薩資生施者,悉能滿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淨佛國土教化眾生;菩薩法捨者,亦能滿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能斷煩惱及以煩惱習氣。

「復次,善男子!菩薩於資生能捨慳心,捨法因緣能過聲聞、辟支佛地。

「復次,捨財者能清淨生身,捨法者能清淨法身。

「復次,捨財功德能捨父母生身。何者有此捨力?唯除初地菩薩,一切世間所無。捨法者能成就為意通力。誰有此力?唯除諸佛如來及住地菩薩,一切世間所無。

「復次,捨財能教化眾生,施法能令得解脫。

「復次,捨財能得聚集功德,施法能令到於彼岸。

「復次,捨財能施半,施法一切捨。

「復次,施財能得斷煩惱解脫,施法能成就離智障解脫。

「復次,捨者若能捨於虛妄分別,此捨中最勝第一——謂捨虛妄分別之心。何以故?菩薩捨於虛妄分別,是故名為清淨。」

菩薩問曰:「言虛妄者,此說何法?」

答曰:「善男子!言虛妄者,說不實戲論法。」

問曰:「云何名為不實戲論?」

答曰:「若人如是思惟:『我貪、我瞋、我癡,我染、我淨、我不淨,我行世間、我入涅槃。』如是等一切皆是不實虛妄分別戲論之法。何以故?一切唯是因緣,而為無我、無我所,無眾生、無人、無命、無我、無壽者、無作者、無教者。彼諸因緣自性空寂,遠離心、心意識;彼諸因緣不能思惟、不能分別、不能染、不能淨、不能行世間、不能入涅槃。是故,菩薩能知如是虛妄法,不能作是思惟:『是其實有。』捨如是心,故名為捨。

「菩薩若能念如是法,名為念捨。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三種捨,謂捨、大捨、增上捨。

「何者是菩薩摩訶薩捨?謂飲食、穀米、倉庫、衣服、騎乘、燈明、香熏、華鬘、塗香、末香、幡蓋、幢帳、車輿、瓔珞帳、首冠、金銀珍寶,諸如是等不為惱害眾生之具,唯除能害眾生之事,餘一切物無有不捨,是名菩薩摩訶薩捨。

「何者是諸菩薩摩訶薩大捨?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捨已,能捨所愛妻子、男女、大小、奴婢、僕使、臣佐、吏民、舍宅、園觀、國土、王位,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捨。

「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增上捨?善男子!菩薩成就於捨及以大捨故,成就增上之捨——所謂能捨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筋、骨、脣、舌、牙齒、連膚爪髮,如是一切悉皆能捨,是名菩薩摩訶薩增上捨。

「又,善男子!菩薩念如是捨、大捨、增上捨:『我當畢竟成就捨、大捨、增上捨。』爾時得名念捨菩薩。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念捨。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念天?善男子!菩薩念清淨天——所謂念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如來。云何念?念彼修行、念功德、念不生、念所受境界、念始行、念修行、念成就,是名念天。

「復次,善男子!菩薩念諸天。云何念諸天?修善業行得勝果報。何者是善業行?所謂十善業道,遠離不善業道,以此善業因緣得彼諸天色妙樂清淨諸根勝妙果報。

「又,菩薩於彼勝妙果報起隨喜心而生大慈,以彼妙樂果報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作是念:『欲令眾生得天妙樂。』復為成就彼諸善根發大精進,於生惡道眾生起大悲心。菩薩作是思惟:『我應教一切眾生修行善業,令生天上,即於天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作是念已,教諸眾生修善生天,令不退失彼天妙果,即從彼樂得無上樂——所謂如來寂靜妙樂。

「是名菩薩念天。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念處。」

爾時,無所發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見苦為苦,以見苦即空,若不離於苦,空法不可得。
欲得見空者,應見於苦義,以苦為空義,彼空無為故。
苦無有作者,以苦非作法,離苦誰作者?而亦無前後。
無有實集者,若能實集苦,此中何處集?以苦非作者。
苦無所從來、去無所至處,與何法共合?離苦何處有?
說愛以為集,若能集於苦,愛實無有愛,離愛云何集?
以苦無所來,是誰得未來?說滅以為定,離於去來法。
諸法自性滅,根本清淨明;諸法同寂靜,以離前後際。
法若是先生,後則應有滅,離滅云何生?離生無彼滅。
如是求智慧,說名無漏道,說道如筏喻,以必捨筏喻。
若聚集捨法,彼法何應樂?捨道住妙洲,是名得解脫。
說得解脫相,不諍於諸法,以於一切法,證真如道故。
髮、毛、及爪、齒、脂、膚、血、肉、骨、涕、唾、大、小便、肝、膽、以腦膜、
心、肺、大、小腸,聚積名為身,虛妄分別宅,智者如是觀。
無有實作者、及離於受者,猶如空聚落,如是虛妄身。
說受名為受,彼受誰能受?受者離於受,差別不可得。
智者如是念:『彼智者觀受,其相如菩提,寂滅清淨明。
身中不見心、心中不見心,是人離熱惱,雖離而不喜。
見法唯是心,遠離於分別,不捨真如行,以得無障境。
諸法不自生,亦復非他生,離諸數盡相,平等如虛空。
如實知此法,智者無去相,知法亦不住,以住於平等。』
若能如是念,於諸法不動,是人到彼岸,如諸佛福田。
知諸法名佛,一切處無垢,聚集清白法,安隱諸眾生。
念寂及妙色、亦念諸功德,菩薩滿諸法,必得無上道。
是菩薩供養,三世諸如來,法中念不動,以常定境界,
善縛堅固鎧,念妙法境界,得無上菩提,菩薩堅固行。
如法我亦然,若作如是念:
『此念法應知,所謂諸菩薩,離我及我所;如法我亦然。』
若能如是念,名修妙法念。
諸佛弟子僧,是無上福田,必得佛菩提,常念如是人。
如海不可量,我念如是人,迴此諸功德,令一切成佛。
善修不退戒,我念彼戒行,所有諸功德,盡欲與眾生,
迴向無上道,令得畢竟樂,如是名念戒,能與眾生樂。
捨資生及法,亦捨諸煩惱,有福為眾生,迴向無上道。
如是成捨念,不住於二道,離相自然行,所在如日照。
一切凡、聖人,皆從善業得,以彼諸因果,大悲施一切。
如是諸妙行,為與增上樂,即於彼天中,成無上正覺。」

爾時,無所發菩薩摩訶薩、奮迅慧菩薩摩訶薩是二大士及無量眷屬俱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遶百千匝,奉承尊意,退坐一面,並諸眷屬亦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二人於勝樓閣妙寶臺上說法集時,諸佛如來於一切法悉知見覺,無有障礙。世尊!我等二人所說法集,隨順佛意不耶?」

爾時,佛告二菩薩言:「善男子!如汝所說,諸佛如來於一切法悉知見覺,無有障礙。善男子!汝等二人所說法集,善順我意。善男子!一切菩薩所有言說,皆是諸佛如來威神之力。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快說此妙法集。若有諸菩薩欲說法集者,應如汝等所說。善男子!汝等所說妙法集者,則為已作諸佛如來所作之事。善男子!我於汝等二人所說法集生隨喜心。」

爾時,慧命舍利弗語無所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以何義名無所發?」

無所發菩薩言:「大德舍利弗!若有菩薩休息一切身、口、意業,不著一切所作之事,不求一法、不離煩惱、不欲得法,見過去、未來諸法真如平等,亦不見法有下、中、上,是故名為無所發。復次,大德舍利弗!一切諸法皆無所發,以本無故。舍利弗!法若有始,則有所發。諸法無始,無始云何言有所發?」

慧命舍利弗言:「法若如是,汝云何言說於法集?」

無所發菩薩言:「大德舍利弗!我無所發而說法集。」

無所發菩薩謂舍利弗言:「舍利弗!於意云何?汝之所問,為有所發問?為無所發問?若言有所發問者,依何因緣而有所發?然不離於法而有法所發,不離於法而有所問。大德舍利弗!若是無發問者,則為入我所說法集。」

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我有所問,汝亦有說;云何而言無所發耶?」

無所發菩薩言:「大德舍利弗!汝之所問、我之所說,皆如幻說。如是,菩薩摩訶薩安住真如法界所說應知。大德舍利弗!夫幻人者,無心、無心數法;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無心、無心數法。若如是者,云何有發?大德舍利弗!如因幻師幻有所說;如是,菩薩摩訶薩依真如法界能有所說,應如是知。」

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譬如幻師所作幻事,非實、非不實;若如此者,汝亦應爾,非實、非不實。」

無所發菩薩言:「大德舍利弗!諸佛如來覺一切法皆如幻相,故說諸法虛妄如幻。」

舍利弗言:「如是,善男子!諸佛如來覺一切法如幻,說一切法如幻。」

無所發菩薩言:「大德舍利弗!猶如彼幻非實、非不實;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非實、非不實,應如是知。」

無所發菩薩言:「舍利弗!若諸法有實、不實者,不應說言一切諸法猶如幻相。」

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汝何所為行菩薩行?」

無所發菩薩言:「大德舍利弗!我行菩薩行,不為於義、非不為義。何以故?若有菩薩為義行者,如是菩薩則有所見而行於行。若有所見而行其行,如是菩薩則不隨順諸佛如來。何以故?若有所見而行其行者,如是之人尚不能隨無生法忍,何況即入無生法忍?若離無生法忍,則不隨順諸佛如來。

若不為義而行於行,如是之人行於邪道。行邪道者,此則無實義。」

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若不為義、非不為義,如是菩薩於何處行?」

無所發菩薩言:「大德舍利弗!隨在何處,一切毛道凡夫所行,菩薩即彼處行。」

舍利弗言:「善男子!毛道凡夫於何處行?」

無所發菩薩言:「大德舍利弗!隨諸佛如來於何處行,毛道凡夫即彼處行,而毛道凡夫不知諸佛隨處行,我亦彼處行。」

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若毛道凡夫不知諸佛所行境界,云何而言諸佛如來隨何處行,毛道凡夫即彼處行?」

無所發菩薩言:「慧命舍利弗!汝今能知佛境界不?」

舍利弗言:「善男子!我但如彼文字而取,云何能知諸佛境界?善男子!然諸聲聞從於如來聞聲分別而言得知。善男子!諸佛境界無量無邊,而不離諸佛境界更有凡夫境界。」

無所發菩薩言:「大德舍利弗!若不離諸佛境界更有凡夫境界者,舍利弗向言諸毛道凡夫不知佛境界,此言云何?」

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諸佛如來超過世間,毛道凡夫行於世間,是故諸毛道凡夫不知諸佛境界。」

無所發菩薩言:「大德舍利弗!於意云何?諸佛如來有所得、有所住、有所利益不?」

舍利弗言:「善男子!諸佛如來無法不知,知一切法、覺一切法已,能於有為法中利益眾生。」

無所發菩薩言:「若舍利弗如是知,何故言諸佛如來超過世間?此是大德舍利弗不思量而說?舍利弗!若如來超過世間,即如來無所得、無所住、無所作利益。舍利弗!汝言已壞。」

爾時,慧命舍利弗語無所發菩薩言:「善男子!我先已壞,非適今也,曾於過去退善根及一切智智心故。善男子!我於仁者樂說辯才深生隨喜,願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才。」

說此法集時,八萬菩薩得無生法忍,六萬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千比丘轉聲聞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諸比丘佛為授記,各於種種佛國土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無所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善知可取、能取法?」

佛言:「善男子!若菩薩知一切法,菩薩爾時善知可取、能取法。」

無所發菩薩言:「世尊!云何善知一切法?」

佛言:「見一切法如夢、幻、乾闥婆城、陽焰、火輪、水中月、化、鏡中像。」

無所發菩薩言:「世尊!何者是一切法而見如夢、幻、乾闥婆城、陽焰、火輪、水中月、化、鏡中像?」

佛言:「善男子!言一切法者,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善男子!是名一切法見如夢、幻、乾闥婆城、陽焰、火輪、化、水中月、鏡中像。能取者,謂眼、耳、鼻、舌、身、意;可取者,色、聲、香、味、觸、法。菩薩摩訶薩悉見知覺能取、可取諸法,亦能善說,是故名為一切智者。若一切智者,是人離使煩惱;若能離使煩惱,是人無我、無我所,如虛空無分別,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以得平等心故,得一切處寂靜心;得寂靜心故,名為法行自然堅固者、於一切眾生作上首者、一切法中無障礙者、大慈大悲者、不可動轉者、三藐三佛陀者。」

無所發菩薩言:「世尊!菩薩欲得如諸佛如來妙法,云何修行?」

佛言:「菩薩欲得諸佛如來如是法,應生平等心猶如大地,以能忍受一切眾生諸不善行及惡語言故。又,應生平等心猶如淨水,以能洗除身及眾生虛妄分別微煩惱垢故。又,應生等心猶如猛火,能以智火焚燒自及諸眾生煩惱薪故。又,應生等心其相如風,以能遠離一切著故。又,應生等心猶如虛空,以一切處無障礙故。

「善男子!如師子王,菩薩亦爾,以一切處不驚不怖故。譬如龍象,菩薩亦爾,以調伏心荷負一切眾生諸重擔故。譬如大雨,菩薩亦爾,以其降澍妙雨故。譬如日光,菩薩亦爾,以智慧光照一切眾生故。譬如明月,菩薩亦爾,以一切眾生隨其所在見者愛樂故。譬如大商主,菩薩亦爾,將導眾生趣一切智大寶洲故。譬如良醫,菩薩亦爾,以能療治一切眾生煩惱病故。如拔刺者,菩薩亦爾,以能拔出一切眾生於諸法中疑惑故。譬如海導師,菩薩亦爾,以能善知一切智、知諸方義故。譬如船舫,菩薩亦爾,以能善度諸世間眾生大海水故。譬如眾水河池等,菩薩亦爾,以能資潤一切眾生故。如王大道,菩薩亦爾,平等能津通諸眾生故。譬如寶洲,菩薩亦爾,以能具足一切菩提分法故。譬如如意寶,須者皆得,菩薩亦爾,能與眾生無量利益所求法故。譬如良馬,菩薩亦爾,以能運代疲苦眾生故。譬如大海,菩薩亦爾,智慧甚深難測量故。譬如須彌山,菩薩亦爾,於佛菩提不傾動故。譬如一切諸妙寶樹,菩薩亦爾,以能具足勝莊嚴故。譬如閻浮檀金,菩薩亦爾,以希有難得故。譬如帝釋王,菩薩亦爾,於諸法中能得增上自在力故。

譬如大梵王,菩薩亦爾,具足寂靜、諸威儀故。譬如護世四天王等,菩薩亦爾,以能護持勝妙法故。譬如轉輪王,菩薩亦爾,以能修行十善業故。譬如大臣,菩薩亦爾,以能守護諸佛如來祕密法故。

「菩薩應生出家心,以善住沙門法故。菩薩住沙門法中,以寂靜身、口、意業故。菩薩住阿蘭若處,以成就禪定三昧、三摩跋提通明解脫故。菩薩住禪定中,以得真如甚深空故。菩薩住寂靜處,以能教化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成就呪術、妙藥、聖人法故。菩薩安住明智,以能具足成就三明故。菩薩住於勝寂,以得殊妙六通法故。菩薩住多聞慧,以能善知陰界入等差別法故。菩薩住於師處,以能善知一切諸論故。菩薩住法師地,以能離飲食供養說法教化故。菩薩善住毘尼法中,以能遠貪、瞋、癡等諸煩惱故。菩薩住於摩夷處,以能一切處寂靜故。菩薩住於柔軟心,以能遠離一切所求故。

「菩薩不住掉心,以能遠離貪煩惱故。菩薩不住高心,以能遠離瞋煩惱故。菩薩不住諸惡語言,以能遠離癡心故。菩薩不住雜亂語言,以能成就善護言語故。

「菩薩住於大師,以能修行大乘法故。菩薩善住荷擔負重,以能成就大菩提心故。譬如大水,菩薩亦爾,以能利潤受用眾生故。譬如大城,菩薩亦爾,以能滿足一切智智功德故。譬如僮僕,菩薩亦爾,以大慈悲代諸眾生勤苦事故。

「復次,善男子!菩薩於惡眾生生柔和心、於憍慢眾生生恭敬心、於諂曲眾生生質直心、於稠林行眾生不生稠林行心、於不修行眾生生救度心、於無慚眾生生於慚心、於無愧眾生生於愧心、於邪論眾生生不怯弱心、處於大眾不生怖心,世間之法不能染污、一切諸魔不能破壞、外道邪論不能降伏,於所尊者生敬重心、常於師長生供養心、於多聞者生奇特心、於得禪定者生希有心、於黠慧者生深行心、於諸法師生如愛敬佛心、於諸菩薩生歸依心、於諸如來生究竟心、於如實修行者生堅固心,於一切煩惱不驚不怖,不證涅槃,起大慈悲行世間行為度眾生。

「不以染心說法教化,而常遠離一切供養恭敬故;遠離顛倒心,以如實知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故;具足解脫心,以能遠離境界故;成就如實生,以生聖人如實家故;成就如實智慧,以常出家心故;成就聖行,以如實知苦、集、滅、道故;成就大人相,以具足持戒、多聞、不放逸故;成就一切眾生平等心,善知世間無我故;成就不顛倒法,以聖印為印故;成就道場心,以不退印為印故。

「諸菩薩等常成就清淨心行、成就普莊嚴威儀行,不樂說世間技術語言、不樂近惡知識、不樂供養恭敬諸事、不樂說世間雜語、不樂說諸國土事、不樂說諸王事、不樂說賊盜事、不樂說婦女事、不樂說吉會事、不樂說征戰事、不樂朋黨諍訟、不樂諸惡國城邑聚落邊地難處、不樂近伎樂歌舞戲笑等人。

「復次,善男子!不樂與慳、嫉人俱,不樂與破戒、邪見、多集諸惡、放逸、輕法等人俱,不樂與多瞋恨、顛倒亂心人俱,不樂愚癡、瘖瘂,如是等人悉不與俱。

「菩薩摩訶薩常樂勇猛捨法、資生、無畏等施,斷除貪、瞋、癡煩惱,大妙行者,樂離憒亂處,樂於靜默,常樂閑獨——所謂高山、巖嶺、溝壑、草木、叢林、清泉、流水,樂如是等清閑之處。初夜、後夜捐於睡眠,精勤修行,發聞、思、修慧及諸禪定三昧陀羅尼、自在神通,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法門而現在前、見無量百千萬億佛、得百千萬億三昧百千萬億陀羅尼門、能教化百千萬億眾生。菩薩應成就如是等心,則能得彼如來妙法。」

爾時,無所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能如實修行者,此大乘法故,即是如說修行者所乘之法。若能不放逸者,是人名為如實修行。

「世尊!又,如實修行者謂發菩提願,不放逸者謂滿足菩提願。復次,如實修行者謂修行布施,不放逸者謂不求報。復次,如實修行者受持淨戒,不放逸者成就不退戒。復次,修行者始修忍辱行,不放逸者得無生法忍。復次,修行者求一切善根而不疲倦,不放逸者捨一切所作事故。復次,修行者始修禪定,不放逸者不住禪定。復次,修行者滿足智慧,不放逸者不戲論諸法。復次,修行者守護妙法,不放逸者不見諸法。復次,修行者令諸眾生得大菩提,不放逸者不見諸眾生。復次,如實修行者聚集一切善根,不放逸者迴向大菩提。復次,如實修行者以菩提為實法,不放逸者如實知一切法如菩提相。復次,如實修行者得無生法忍,不放逸者願取有生。復次,如實修行者往詣道場示現一切勝莊嚴事,不放逸者如實知阿僧祇劫。復次,如實修行者如實知菩提,不放逸者過去諸業皆善修故。復次,如實修行者至大涅槃,不放逸者善知諸法本性寂滅。

「世尊!菩薩摩訶薩善能如是修行及不放逸,於得菩提不以為難。世尊!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應當修習如實修行及不放逸。世尊!是則名微妙法集。」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若有菩薩摩訶薩於佛如來及諸菩薩所說法集聞而生信及能修行,是諸菩薩有妙法集。何以故?若不信法者則無法集,若不行精進者亦無法集。若人能於諸聖所說法中生希有心、生如實心,是菩薩有妙法集。世尊!若人不自讚己、亦不毀他,是人有妙法集。世尊!若人於聖慈心、於非聖攝受心,若有人不見自勝、不見他劣,若人於平等法生於等心、於不平等法亦生等心,於等亦生等心、於等不等亦生等心,而不分別等以不等,是人有妙法集。若人但聞一句而能了知百千萬句,當知是人有妙法集。若人聞法不靜、不亂,若人聞法不縛、不解,若人聞法不行、不住,若人聞法不增、不減,若人聞法不喜、不瞋,若人聞法不住世間、不入涅槃,世尊!若能如是入於法集,當知是人有妙法集。世尊!我今所說法集,為得隨順如來所說法集不耶?」

佛言:「如是。舍利弗!舍利弗!汝之所說隨順佛意。」

法集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