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賴吒和羅所問德光太子經

大乘單譯經·第0514部


佛說賴吒和羅所問德光太子經一卷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佛說賴吒和羅所問德光太子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鳥頂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五百人俱。爾時賢者賴吒和羅。止頓舍衛國盡夏三月。更新具衣缽著其被服。與百新學比丘俱。所作已辦共游諸國。往詣王舍大城靈鳥頂山。於是賢者賴吒和羅行到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賴吒和羅問世尊言。菩薩大士奉行何等。得一切奇特功德之法。致無動畏之慧超異之智。發遣辯才光明徹照。入一切智教授眾生。令得解脫斷於狐疑。以善權方便示一切智。言行相應所問諸佛常以巧便得諸佛意。一切所聞法皆能受持疾逮一切智。爾時賢者賴吒和羅以偈讚歎。問佛而說頌曰。


  云何菩薩滿所行  何謂所作而審諦


  具足智慧功德願  今人中尊解說是


  紫磨金色妙身體  爲人中尊積上德


  救濟擁護於眾生  願佛解說無上行


  爲如何得無盡智  無量總持上覺道


  云何致得平等行  解決眾人之狐疑


  無數億劫樂生死  其意終不有穢厭


  己見無數勤苦人  善權教授令開解


  淨其佛國眷屬具  光明壽命眾亦爾


  一切所云爲寂寞  唯願世尊說上行


  降魔官屬斷諸見  脫於愛慾度想行


  云何講說經法義  願佛解說諸實行


  端正殊好辯才足  爲眾人說柔軟音


  飽滿世間如時雨  願佛解說諸覺行


  所說微妙如羯隨  梵聲無疑明慧音


  眾會渴仰於經法  便以甘露飽一切


  若有欲學尊佛道  當勤精進志法行


  如來所講悉平等  唯願法王以時說


  我欲聽說正真道  佛天中天知我意


  今我不敢擾世尊  唯願善說無上行


  佛告賴吒和羅。善哉善哉。乃問如來如此之義。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世間人。乃爲當來諸菩薩施令得護行。賴吒和羅。諦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賴吒和羅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清淨行。何等爲四一者行平等心而無諛諂。二者等心於一切。三者解了空行。四者如口所言身行亦爾。是爲四事法。菩薩疾得清淨行。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得安隱勸進。何等爲四。一者得總持。二者得善知識。三者得法忍。四者於戒清淨所行平等。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入於塵勞勸悅生死法。何等爲四。一者菩薩示現佛身入於生死。勸諸起滅者令得喜悅法。二者爲說柔順之法。三者所有無所愛惜。四者得不起法忍。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無所愛著。何等爲四。一者菩薩不當著家居舍宅。二者出家菩薩不當貪財利。三者菩薩不求諸功德報。四者菩薩不當惜身命。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法於法無厭足。何等爲四。一者於戒無所缺減。二者習閒居野處。三者奉四賢聖之行。四者得博聞。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而得無念普有所入。何等爲四。一者令生善處常值佛世。二者聽受尊長教而無諛諂。三者樂受教命其心不著財利。四者得辯才入深法要。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清淨行。何等爲四。一者爲菩薩行無傷害意於人。二者棄捐諛諂邪偽之行樂在閒居。三者一切所有施而不惜不望其報。四者晝夜常志求法見說法者不求其短。是爲四事法。菩薩摩訶薩得清淨行。佛爾時說偈言。


  其心不著塵垢法  即便無有惡瑕穢


  志意不厭教論法  則能令致無上道


  雖遇不賢常一心  普入邪行惡道本


  出家學道無所惜  在於山間欲解脫


  閒居寂寞無所起  其心不著財利色


  捐棄軀體不惜命  行如師子無所畏


  心得歡悅知厭足  譬如飛鳥無所畏


  一切世間無有常  志求佛道大慧行


  常樂獨處譬如犀  無有恐畏如師子


  心不怖懅無粗志  若得供養無增損


  捐去邪語及惡見  智了大行志解道


  我爲世間一切護  意爲善權無放逸


  意善持戒爲眾道  心不亂著諸恩愛


  謹順正行如救火  常求世尊上妙行


  已脫於空無有想  種種具足審寂寞


  所住靜然智慧明  得甘露味常歡悅


  假使得佛覺道意  常爲清淨無疑難


  總持辯才一其心  忍一切苦不想報


  若有菩薩聞是行  欲求佛道當歡喜


  常志精進離懈怠  了穢無知意不害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自墮落。何等爲四。一者菩薩憍慢而不恭敬爲自墮落。二者菩薩作無反覆習於諛諂爲自墮落。三者菩薩求供養貪利爲自墮落。四者菩薩佞諂邪行求於供養爲自墮落。是爲四事法菩薩爲自墮落。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墮邪塹。何等爲四。一者懈怠爲墮塹法。二者無淨信。三者起想。四者見得供養者有嫉妒心。是爲菩薩四事墮邪塹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不當習四事法。何等爲四。一者菩薩不當與諸邪見人相習。二者菩薩不當與誹謗正法之人相習行。三者菩薩不當與惡知識相習。四者菩薩不當與貪衣食人相習。是爲四事法。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有四事法得苦痛之罪。何等爲四。一者以智慧自貢高懷憎嫉意。二者心不歡悅無清淨行。三者不能忍辱但欲貪他人財物。四者謂有我人著法。是爲四事法菩薩得苦痛之罪。


  佛告賴吒和羅。菩薩復有四事自縛。何等爲四。一者菩薩喜輕慢於人是爲自縛。二者菩薩行世間巧便起賈作治生想是爲自縛。三者菩薩意不受法慧爲放逸行是爲自縛。四者菩薩縛意住種姓是爲自縛。是爲四事佛告賴吒和羅。後當來世學菩薩道者。當有是諸瑕穢無行人。當供養諸無行者諛諂人。當供養諸諛諂者。有無智人當供養諸無智者。貪求衣食無有直心。嫉妒種姓諛諂懷邪無質樸心。欺諸尊長及諸家室。用供養故。還相誹謗意貪財利。入諸郡國不念說法。以開解人亦爲善權。於眾人無智慧意自以爲智。見他人智慧爲善師。便輕慢之。設有無行者爲破壞之器。還相求長短舍精進行。爲無智懈怠。不多念智慧還相壞法。別離眾會共結怨害轉共諍斗。謂他無行我承法教。不奉禁戒不欲聞法不行精進。生於貧窶之中在窮厄之家。行作沙門但憂求財利。其所在處不能得安。何況亂志。一心雖行佛功德續貪著家室之利。自謂我爲沙門也。佛言。我不謂是輩之人爲行菩薩法。如是等人百千劫中不能得柔順法忍。何況欲得佛慧正覺之行。佛言。賴吒和羅。我不但謂是輩之人墮三道塹。亦復當墮八惡之處。何等爲八。一者生在邊地。二者墮貧窮家。三者所生之處面目醜惡。四者生於邪惡反善之家。五者生與惡知識會。六者多疾病。七者所生處壽命短。八者橫死。是爲菩薩八惡事墮於邪塹。所以者何。賴吒和羅。我不以口言作願以爲菩薩。不以偽亂之人爲清淨行。不以諛諂爲菩薩行。不以貪著衣食爲供養佛。不謂貢高者爲清淨智慧。不以自見慧行爲斷疑垢。我不謂嫉妒者有清淨意。不謂多貪求者而得總持。不謂不見誠諦之德而有罣礙當得生善處。不謂貪種姓著色者當得清淨身。我不謂想行者當得佛定意。我不謂非至誠行者當得清淨也。我不謂憍慢者當得清潔意。我不謂非知厭足者當好法也。我不謂貪身命者爲志求法。佛言。賴吒和羅。我不怨責外六師也。責此輩愚人劇於外六師。所以者何。所言各異所行不同。爲欺諸天及世間人。佛於是說偈言。


  無智憒亂爲放逸  輕慢無敬多貪求


  與塵垢會起欲想  是輩之人去道遠


  貪求供養懈怠增  以無精進失淨信


  便壞淨行亡正戒  犯禁法者失善道


  生於貧家作沙門  在窮厄中求供養


  譬如有人窮無物  從他債望求財產


  貪供養故在閒居  在於彼住欲自達


  得神通智辯才具  棄捐家室受所有


  不見道住隨亂行  生於貧窮卑賤家


  在醜惡中無力勢  墮於貢高愚痴地


  作卑賤者無名德  意貪財利爲放逸


  後即生於大惡處  億劫之中無善跡


  假使於道無貪利  諸天人民悉得佛


  隨藍之風不動人  用供養故不自成


  無有功德仰於人  無精進意失善行


  爲壞亂教不承法  不能逮得慧道意


  以至誠利致佛法  終不失行如道意


  志願甚堅常清淨  所奉如應則爲道


  我求佛故無所惜  及施身命索經法


  是輩舍法不精進  以於道法失句義


  有大燈明無能見  我本求索善義說


  適聞所教即奉行  斷絕一切諸愛慾


  已聞種種佛法教  不能究竟一法句


  非法行者何得道  譬如示盲之道徑


  佛告賴吒和羅。乃往過去無央數劫。長遠不可計無量不可思議。爾時有佛。號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世間教授。佛天中天。時有國王名頞真無。佛言。賴吒和羅。其頞真無國王典主閻浮利天下。廣長六十四萬裏。時閻浮利有二萬大城有億千家。其頞真無王有大城名寶照明。王所治處。其城長四百八十裏。廣二百八十裏。以七寶爲城。南北出有八道。所作審諦具足。爾時人壽十億那術歲。


  佛告賴吒和羅。其王頞真無有子名曰德光。端正殊好威神妙絕。初始生時自然有千藏出皆有七寶。一一藏中自然有諸國王寶。其七寶高八丈。德光適生一切閻浮利人皆大歡喜。拘閉牢獄皆得解脫。其德光太子適生七日之中。無智不博道俗悉具。佛語賴吒和羅。於時淨居諸天。中夜時來到德光太子所語之言。太子。不當爲放逸之行。於是德光太子從是已來具足萬歲之中。初不睡眠亦不調戲。初不歌舞未曾作樂。亦不行來不出遊觀。未曾貪身亦不念歌舞伎樂。不貪財利不念家居。不著郡國亦無所求。一切所有無所愛惜。如立一心常在獨處。以寂諸難得意少有。無生不死者。身命不可保不相敬重。天下恩愛會當別離。無有作導師者。亂法犯罪憂怖恐懼。凡夫之土不知厭足。以愚痴力常喜諍斗。我今者爲墮無行之中。我欲默然無爲。彼時太子獨處閒居無放逸意。遠諸愛慾爲等心行。佛語賴吒和羅。時王頞真無他域之中。有一大城名樂施財。爲德光太子造南北行有八重。八百交道。以七寶爲城。其城七重以七寶爲帳。皆以白珠而瓔珞之。一切諸欄楯間有八萬寶柱。一切諸寶柱各有六萬寶繩互相交系。一切諸寶繩。各有千四百億帶系。若有風吹展轉相揩。出百千伎樂之音聲。一切諸欄楯前各有五百釆女。善鼓音樂皆工歌舞。得第一伎所作具足。能歡悅一切天下諸國人王。以是供給德光太子。王告諸釆女曰汝等舍諸因緣晝夜作諸伎樂以樂太子。令可其意無得使見不善之事。一切欄楯邊置諸施具。飢者與飯。渴者與漿欲得車馬者與之。欲得衣服華香坐具舍宅燈火。隨其所求供養。具金銀明月珠琉璃水精象馬。一切諸七寶瓔珞以給天下。其城中央。爲德光太子作七寶宮殿八重交露。彼一講堂上有四億床座以給太子。城中有園觀生花樹寶樹。其樹常生悉遍覆蓋。佛語賴吒和羅。其園觀中央有七寶浴池。以四寶金銀水精琉璃爲欄楯。中有八百師子之頭。其水由中入浴池。其浴池中復有八百師子頭。池水從中流出。池中常生四種花。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黃蓮花。周匝有寶樹其樹皆有花實。其浴池邊復有八百莊飾寶樹。一切諸寶樹間各復有十二寶樹。各以八十八寶縷轉相連結。風起吹樹轉相敲。概出百千種音聲。諸浴池上皆有七寶交露帳。德光太子在其中浴。其講堂上有四十億七寶床座。各敷五百坐具。其中央敷一大七寶座。敷八十億妙衣以爲坐具。座高五丈六尺。德光太子在其上坐。一切諸床座下各有香爐。晝夜三反火燒蜜香。布諸好花以寶覆蓋垂金色蓮花。殿上有明月珠帳垂八萬明月珠。出其光明普有所照。一切諸樹上皆懸諸幡蓋。一切諸園觀中各有九萬朋月珠。其一珠光明照四十裏普遍佛國。佛語賴吒和羅。其園觀中有鸚鵡鸕鶿拘耆孔雀。雁鳥鴛鴦鳩那羅鳥鶡鵯鳥諸耆域鳥。皆共悲鳴有種種音聲。以樂德光太子。常作五百味供具。爾時一切房室中有五百童男。限年十六以上二十已還皆悉童男。都於諸國採擇得是諸童男。將入彼城皆悉巧黠無所不能。皆知天下諸所作爲。復將八十億童女在其城中。端正姝好年十六已上限至二十。皆工歌舞。能令男子歡悅。其所語柔軟工談言語常如應時。不長亦不短。不肥亦不瘦。不白亦不黑。口出優缽花香。身出栴檀香。皆如天上玉女悉共同心。皆悉園繞德光太子鼓樂絃歌。於是德光太子心念言。我今自然得大怨家。眾亂我清白之法。我今當作無所惜之行。於是太子愁憂不樂。譬如有人所見拘繫心無所樂。德光太子亦如是也。見諸釆女伎樂意無放逸。亦不以爲奇特。亦不貪其城郭。亦不著車乘。彼具足於千歲中未曾愛色。想亦不想。聲香味細滑皆除諸想。常專志一心念言。此爲是我怨家之眾。我何持出是怨家中去。而得解脫爲無放逸行。爾時諸釆女白王頞真無。太子。不聽歌舞愁憂不樂。佛語賴吒和羅。時王頞真無與八萬小王俱。往詣德光太子所。悲泣淚出愁憂不樂感絕躃地。侍者即共扶持王令起住。爲太子說偈言。


  願子且觀我諸寶  子初生時自然出


  誰嬈汝者今語我  吾當重罪誅罰之


  今且觀是如天上  我從子意之所欲


  今者太子有何乏  我能隨意令子得


  視是諸欲淨好目  諸釆女俱鼓樂聲


  與共娛樂除其憂  悉工鼓音常喜笑


  汝當聽是好音聲  所鼓伎樂相和悲


  今正是意娛樂時  其池水中有蓮華


  園觀中有華葉實  種種妙好無亂穢


  觀是第一自在智  可以喜樂一哀我


  入池中灑自恣樂  中有蓮華青黃白


  種種紅花光覺人  今子觀是何不樂


  鸕鶿鸚鵡拘耆鶴  拘那耆匐哀鸞聲


  諸香白花譬如雪  孰聞是音不歡悅


  明月講堂平等力  黃金琉璃爲欄楯


  諸所珍寶最妙好  諸樹音聲出那術


  欄楯邊施用汝故  眾千釆女鼓吹音


  亦聞玉女歌樂聲  子意何念而不悅


  今太子等美姝好  可以娛樂聽我言


  父母住此目淚出  子豈無哀愍我等


  爾時德光太子。以偈答王言。


  彼持功德者  離諸惡見言


  我以厭苦樂  不貪無利慾


  皆見於五道  生死諸人民


  今當說解脫  父王聽我言


  無有觸嬈我  今吾當何說


  我不貪於欲  云何樂歌舞


  一切諸愛慾  我視如怨家


  塵勞諸貪愛  隨人著五道


  是諸釆女輩  無覺痴樂之


  爲是諸魔事  隨人大繫縛


  諸聖賢道士  常不讚嘆是


  習此愛慾者  爲種因緣根


  是釆女身體  皮革如裹連


  筋骨相搘拄  如幻無正利


  譬若如畫瓶  中盛滿不淨


  譬如在冢間  云何當樂此


  所鼓音樂聲  無有亦無受


  一切樂無諦  了此爲不惑


  若習於想念  便即失一心


  隨塵勞音者  譬如痴老人


  一切諸有樹  或有熾盛時


  亦不可常得  或有無樂時


  其果無有常  亦不常著樹


  我以了如是  豈當戲短命


  父母不可保  及兄弟妻婦


  親裏亦如是  臨終不自在


  一切諸所有  如草上之露


  不當縱其心  自恣爲放逸


  是意不可滿  譬若如大海


  恩愛甚廣大  已得復重索


  眾人貪慾故  各各而懈廢


  無能缺減者  譬如須彌山


  人以意爲本  身命過去疾


  譬如河水流  適合便復別


  盡壞不久立  譬若如電現


  貪著三界欲  則爲無智黠


  諸天來語我  無得爲放逸


  爲菩薩行者  不貪諸所有


  願欲得佛道  哀念眾人民


  非以淫慾行  可以致佛道


  其有受貪慾  爲心意作奴


  便爲自壞敗  不得立功德


  我終不受欲  亦無起嗔恚


  如鳥墮羅網  云何得自在


  現於惡思想  爲還自縛身


  意不得自在  爲無利空聚


  貪是恐懼身  譬如毒樹花


  何所是人尊  謂度駃水者


  觀視諸人民  流墮惡道者


  爲諍空無句  興起諸邪見


  王當知我意  欲度脫此輩


  不貪積慢法  疾得度無極


  覺諸睡臥者  療治於疾疫


  爲除去憂患  令立歡悅跡


  欲脫三千世  縛著音響者


  爲說善經義  飽滿久貧窮


  調諸不成者  拔出於惡道


  施盲得眼目  令聾者得聽


  爲造解脫燈  立智慧神通


  令諸三界人  得三忍平等


  爲作慈哀雨  度諸雲霧岸


  爲一切眾人  現其光明焰


  便持善覺意  令脫得蔭涼


  爲雨諸醫藥  皆令得安隱


  念是已父王  即便坐一心


  吾於一切欲  無復志願求


  但欲索佛道  用哀眾人故


  於諸有貪慾  無復有志願


  孰有智黠人  樂在於是中


  云何犯禁忌  令人意迷亂


  若因貪愛色  爲墮大惡道


  孰行佛道者  當復爲放逸


  人皆隨水流  我當今逆流


  不可以言說  而致得佛道


  當放慈哀光  照於一切人


  我不貪愛慾  不縛著財物


  我今願父王  不如與眾還


  我欲棄眾會  及一切郡國


  人多求可意  從是致疾病


  制意不放逸  勝得億郡國


  不可在愛慾  而致得佛道


  若欲得無上  安隱快樂句


  當詣大山中  在樹下而坐


  習在於閒居  可得尊覺道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德光太子於講堂上。與諸放逸者俱其心穢厭之時。太子作三品行。何等爲三。一者住立。二者經行。三者坐禪。棄損睡臥具足上行已得八住。時太子夜半聞虛空中聲。淨居諸天嗟嘆佛功德廣普具足及嘆法眾。德光太子聞已衣毛爲豎。即而墮淚愁憂不樂。叉手以偈問諸天言。


  我在厄難中  諸天願哀我


  今且住聽言  我欲有所問


  行在虛空中  爲嘆誰功德


  我聞其音聲  其心爲悲喜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諸天爲王太子德光。說偈言。


  今世間有佛  太子不聞耶


  佛號曰吉義  救濟兼擁護


  奉行諸善本  開化尊功德


  眾僧以學問  有億那術千


  德光太子。以偈問諸天言。


  我儻見世尊  云何知是佛


  願說慈功德  欲知於正覺


  假使往見佛  當問道如何


  菩薩行何法  得爲一切護


  於是諸天。爲德光太子。說偈言。


  顛發軟妙好  英殊如右旋


  其頂相威神  好譬如山巔


  眉間相光明  威曜若日出


  生妙如右旋  色好白如雪


  覺意爲清淨  目爲紺青色


  人中尊天子  顏色端正好


  面目常和悅  放億無量光


  普遍三千國  消滅諸惡道


  佛口中牙齒  悉平等清淨


  鮮潔如拘文  明如好樹光


  無亂兩二十  合爲是四十


  口中舌妙好  還自覆其面


  口所說妙言  令人意歡悅


  常無諸諛諂  梵音甚清淨


  佛之所講說  勝百千音樂


  除寂諸狐疑  令人得利悅


  種種德無乏  善權決道義


  已解黠法花  爲百千瓔珞


  其地之音聲  爲出天伎樂


  譬如天音響  佛語亦如是


  真陀羅鶡鵯  拘耆及鴛鴦


  雁鶴及鸕鶿  鳩那羅問言


  其音爲如梵  柔軟甚和悅


  無諂無有短  覺了一切義


  英儒而懸絕  可諸智者意


  清淨離誹謗  無有諸想願


  善施行德義  不聞作瑕穢


  彼法行正覺  言功德如是


  世尊之身體  皆有種種色


  手臂長出膝  七合皆爲滿


  其指纖長好  有若干妙絕


  紫磨金色體  心如明月珠


  著身毛軟好  上向如右旋


  齊圓如隆起  馬藏寂不現


  足下安平趾  其下有相輪


  佛膝中政好  平等種種色


  經行如龍王  爲如師子步


  行時默低頭  諸根悉清淨


  若人散花者  變成爲花蓋


  有增無減時  是爲佛正法


  若得利無利  勤苦與安樂


  嗟嘆及誹謗  其心無增減


  譬若如蓮花  不著於泥水


  正師子如是  無有與等者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國王太子德光聞嗟嘆佛功德及法比丘僧。踴躍歡喜。譬如貧窮飢凍之人得伏匿寶藏其人歡喜。譬如盲人得眼目。若如牢獄繫囚得解脫其人歡喜。王太子德光。聞嗟嘆佛功德及法比丘僧。欣喜如是。於是國王太子德光唸言。如今聞佛威神證明經法。眾僧具足尊行無缺。在於生死爲反邪行。凡夫之士多無反覆。貪身自見非是正行。爲居家多瑕穢。習著欲者當墮苦痛。放逸行者智士所離。愚痴爲闇瞑。當於其中爲作平等燈明。人意難調。名色甚深六入無厭。不斷諸習當遇苦毒。痛癢不安恩愛爲根檔杻械諸受難捨。與有共合長爲怨會。生死難斷爲人多眾事憒鬧。疾迷亂身不堅固。會當歸死樂少憂多佛法爲第一安。不可以塵勞之行貪慾放逸之心而得立功德行。今我在愚痴之中不得一心定意。不可以樂生死意。與惡人會嚴治善道。何況乃欲得無上正真道。我寧可從高樓上東向自投。莫使我諸家眷屬於門中作罣礙。使吾不得出也。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國王太子德光向彼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自投口說是言。假使世尊有一切智能悉普見者。今天中天當念救我。於是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申右臂放手光明照德光太子。其光明中有自然百千葉蓮花大如車輪。其蓮花出億百千光明皆普徹照。於是德光太子即住此蓮花上。欲往詣吉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遙叉手作禮三反自歸。爾時吉義如來回光還照。於是太子尋光去至佛所。稽首佛足。見世尊諸根寂定。爾時德光太子以偈贊吉義如來。而說頌曰。


  吾不久睹醫王名  今者輒得見於佛


  云何立在瑕穢行  皆能致得一切法


  我向者夜中半時  從諸天聞佛無想


  適聞愁憂無復樂  何所是人無放逸


  其失道者示正路  諸無眼目得等視


  今願爲我現大道  慈哀療疾使信淨


  令眾貧窮得富樂  拘閉牢獄得解脫


  斷吾狐疑除諸結  唯願解說其道行


  爲吾現正離外道  於闇瞑中作燈明


  爲諸傷害除垢穢  願大醫王斷吾疑


  願度脫我生死道  斷絕去吾諸所愛


  令得超度愁憂海  及以八道入大乘


  今壽命短法命盡  多有妨廢功德行


  無福之人不如願  今吾適開願解疑


  今聞導師唯決要  云何菩薩爲放逸


  能奉行佛尊妙道  度脫人民生死惱


  佛告賴吒和羅。爾時吉義如來知德光太子心所念。方廣爲解說諸菩薩行。德光太子聞彼佛所說。即得無盡總持門。逮五神通即踴在虛空化作妙花。以散吉義如來上。爾時頞真無王。明旦聞太子宮中婇女啼泣聲面。即爲變便往到太子宮中。問何故啼泣。諸釆女答言。德光太子不現不知所在。於是王頞真無聞太子不現即便躃地。與數千眾俱而舉聲啼泣。爾時城神來到其舍。告王頞真無言。大王無得啼泣愁憂。太子東去往見吉義如來。稽首作禮跪拜承事。王頞真無聞神語聲。與諸眷屬大臣。及太子後宮婇女。及八十四億那術百千人。東出往詣吉義如來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佛語賴吒和羅。爾時吉義如來知國王頞真無意。即爲如應說法。令一切眾皆得不退轉無上正真道。於是王太子德光白吉義佛。願佛受我清淨飯食請施。佛即默然受之。德光太子語父母及諸眷屬。今願仁者。勸助城郭莊飾瓔珞以奉如來。不當有貪心有所惜也。應時皆同心勸助放心佈施。於是王太子德光及眷屬共奉吉義如來莊飾瓔珞宮殿城郭心無遺惜。日作五百種味以供養佛及比丘僧。爲一切比丘以赤旃檀香及七寶爲房室。以摩尼爲經行處。於上作珍寶交露帳幔。南北各有花樹行列。邊有浴池中生優缽花。其邊際清淨無垢。其花有百千葉設百千座。一一比丘各有是具。爾時德光太子令諸比丘不憂衣服。亦不想他比丘獨得衣被。彼於是億歲中未曾睡臥。不念所愛不貪其身。供養於佛所念無異。爾時未曾有想念於欲亦無諍亂。心無所害不貪於國。一切無所愛惜。不貪身命內外無所著。於是聞佛所說法。皆悉受持不重問如來。初不沐浴亦不洗足。亦不以香塗身。不起疲厭之意。亦未曾坐。除其飲食左右。吉義如來般泥曰已後。即爲造起赤旃檀塔寺。於百千歲供養。所可闍維如來處。以一切天下諸花諸香搗香雜香伎樂以爲供養。起九十四億塔。皆用七寶珍琦之物。以爲帳幔覆蓋其上。各以五百七寶蓋供養諸塔。及百千伎樂一切閻浮利諸花寶樹用供養塔。各然百千燈。一一所然油其價百千。及散一切香花。如是之比具足供養億歲中。然後德光太子棄家學道作沙門。著三法衣常行分衛。初不豫世事亦不睡臥。了無衣食之心。具足四億歲中常惠法施。未曾計有我。亦不疑他人。何況求供養。亦無生死語。爲眾說法不勸令生天上。學是行以。教授一切人及中宮眷屬使爲沙門。佛語賴吒和羅。爾時淨居諸天心念言。德光太子教授一切人皆令作沙門。我等於是亦當作行供事三寶。由是三寶得立而不斷絕。其吉義如來般泥洹已後。其法住至於六十四億歲。皆是德光比丘所擁護。其德光太子如是之比供養九十四億那術百千佛。


  佛告賴吒和羅。汝知爾時國王頞真無不。答言不及。佛言。則無量壽如來是。汝知爾時德光太子不。答言不及。則吾身是也。爾時城神者。則無怒覺如來是。佛語賴吒和羅。用是故菩薩大士欲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當學德光太子之行寂寞之教。捐舍恩愛。無放逸之行。我求無上正真道時。所行勤苦精進乃如是。是輩無行者貪著衣食愁思無懈。用供養故。自遠佛法所學無益。污亂沙門壞菩薩法。恣其身口意妄造所願舍其本行。貪衣被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有慚愧之心。不樂政行學無常之法。不奉尊教遠離佛行。於道自棄意不樂解脫行。佛語賴吒和羅。以是故。聞此法已。當覺了之棄惡知識。莫與無行者相隨。棄諸貪慾。佛爾時說偈言。


  學道貪利及飲食  即爲不樂十力行


  棄捐於佛百德教  用利供養墮他家


  剛強弊惡無慚愧  自放恣墮諸貪會


  爲起塵勞墮邪行  便自說言我德行


  身在閒居游於城  利供養故作恣行


  遠於解脫空去地  以故當棄離諸有


  爲不敬佛及正法  遠離眾僧諸功德


  棄捐善道墮三惡  爲失八百諸尊行


  若有聞說是經者  審淨其意常精進


  無數億劫佛難值  當用是故如法行


  其說得佛大乘者  常思念是功德句


  念已審爾一心住  當得無礙安隱道


  常立賢聖習觀德  意念厭足自製心


  汝等勿得捐善場  當墮五道如痴人


  習閒居止常精進  住莫自輕勿易他


  訶教己身寂其心  我本奉億佛教誡


  不惜身命意質樸  精進於法行恭敬


  我故常說此言誨  行是已後道不難


  聞是若喜大乘者  不能精進不樂聽


  其有智者樂此言  後當棄惡及怨結


  佛告賴吒和羅。若有菩薩行五度無極。不如學是經奉行順教。彼之功德百倍不及學此經者。說此經時三十那術天及人。發無上正真道意。皆得立不退轉地。七千比丘得無起忍漏盡意解。於是賢者賴吒和羅白佛言。是經名爲何等。云何奉行。佛告賴吒和羅。是經名爲離痴願行清淨。當學當持正士所樂。決菩薩行具足諸義。佛說如是。賴吒和羅諸天世間人民龍鬼神等。皆大歡喜。起前爲佛作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