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辯難
作者:劉一明 清朝
本作品收錄於《道書十二種

修真辯難卷上 編輯

修真辯難序 編輯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夫理即道也,道即理也。陰陽之道即性命之道。此理此道位天地而育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最幽最深,至精至細。知之者,成聖 成仙成佛;迷之者,為人為物為鬼。然不得師訣,………千譬萬喻,以有形無,以實形虛。或露枝條,或洩根 ,甚難窮究。加之後世傍門曲徑,穿鑿聖道,絮亂仙經,各說其說,各是其是,認真經書之喻言,埋沒古人之本意。或流而為閨丹,或誤而為爐火,或執其色身,或 著於空寂。邪說謠辭,流行宇內。即有一二志士,滿眼針刺,滿耳梆鈴,聰明無施,主意不定。一入網中,終身難出,此予辯難之所由作也。 辯何難?辯其似是而非、似真而假之難。辯其古人託言隱語、指象畫形之難。其中,天道聖功、性命源流、藥火是非,無不一一分析。書成之後,又恐頭緒散渙,語句 冗繁,閱者不能會通一貫,故外著二十六條,名曰修真後辯,撮其大要,分出題目。言淺意顯,文簡理明。去譬喻而就實義,削枝條而拔根蒂,庶乎同道者見之,一 目瞭然。於陰陽性命之理,可以極深研幾,深造自得而無難矣。籲!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時,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三月三日 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自序於自在窩中。

悟元山人修真辨難序 編輯

萬事萬理,假每亂真。故心印經曰: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棲雲山道人悟元先生,得先天真一之旨,不忍密之一心,願以公之萬眾,筆之於書,條分縷析,辯其先後,辯其真假,辯其內外,辯其有無,辯其一二,直揭天根,顯垂靈蘊,神機鬼藏,真丹經之捷徑也。有志者,實其腹,虛其心,從此聆取,紫雲不遠矣。夫道人一片婆心,惠茲後學,彰明較著,炳若日星,大聲疾呼,如雷出 震。世之讀此書者,慎勿以野狐禪目之,則真者見真,偽者見偽,旁門盡滅,大道自生,千年暗室,一盞明燈,大海茫茫,金針直指,傳之可受,告之三官,從此七 世不受冥患,奚羨夫世,奚少於己哉!是為序。

嘉慶三年七月七日癸卯科鄉進士靈武梁聯第渾然子薰沐拜撰

(正文) 編輯

大清乾隆壬寅中秋之夜,月朗星稀。悟元默坐棲雲峰頂,神入恍惚杳冥之鄉,形歸虛無寂寥之境。

衆弟子侍側,候至中宵,一弟子啟而問曰:「師不動搖,無聲無臭,其悟道乎?其坐忘乎?」三問而三不答。

弟子複請曰:「師不發一言,毋乃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汙,不足與語乎?」悟元熟視良久,從容而告曰:「此非爾所知也。」

弟子問曰;「敢問其故?」悟元曰:「吾將以天地為逆旅,以日月為過客,以萬物為遊絲,以世事為夢幻,以人情為寇讎,以富貴為浮雲,以形骸為栓桔,以四大為枯木,以六根為孔竅,以身心為灰土,何動何搖?何聲何臭?」

弟子曰:「如師所言,一無所有乎?」悟元曰:「安得無有?」弟子曰:「所有者何?」悟元曰:「惟知有道耳!」弟子曰:「然則道無為乎?」悟元曰:「安得無為?道有體有用,有進有退,有逆有順,有急有緩,有止有足,有始有終,有先有後,有交襪,有層次,有變化,有等等大作大用,安得無為?」弟子曰:「弟子入道多年,閱盡丹經,參訪多人,毫無一知。望師慈悲,稍開茅塞。」悟元曰:「道為天地所秘,鬼神所忌,非可立談。若非齋戒,不得妄聽。」

弟子拜退(而齋戒):一、四大不著而身齋。二、諸慮具息而意齋。三、回光反照而眼齋。四、聲音不入而耳齋。五、香臭不到而鼻齋。六、是非不動而舌齋。六齋已畢,複進而請曰:「弟子齋矣!敢問其道。」悟元曰:「未也,尚有一齋未完,如何敢問?」弟子曰:「六齋之外還有何齋?祈師指明。」悟元曰:「尚有心境一齋;此一境,其穢汙更甚六根。六根為外賊,有時而來,有時而去。心境為內賊,此境有識神居之,為萬劫輪回之種子、此境不齋,六齋無益。」

弟子大驚而退。於是掃淨萬緣,離種種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片刻之間,如凍冰解散,毫無滓質。複誠敬跪前,位而問曰:「蒙師慈悲,已齋無齋,無齋可齋;齋之不齋,不齋而齋;不齋誰齋,誰齋其齋;不齋是齋;知齋非齋,齋無可齋;若欲真齋,齋不見齋;齋既無齋,何用強齋?」悟元子曰:「爾知齋矣!爾已齋矣!可與問道,可與聞道。」

問曰:「何為道?」答曰:「道者,先天生物之祖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包羅天地,生育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在儒則名曰:太極,在道則名曰:金丹,在釋則名曰:圓覺;本無名字,強名曰:道;擬之則非,議之則失;無形無象,不色不空,不有有無;若著色空有無之象,則非道矣!」

問曰:「道既無形無象,是渾然一氣,何以《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答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就道之用言;無形無象,是就道之體言。太極未分之時,道包陰陽。太極既分以後,陰陽生道。若無陰陽,道氣不見。惟陰陽迭運其中,道氣長存,曆萬動而不壞。在先天則為道,在後天則為陰陽。道者,陰陽之根本。陰陽者,道之發揮。所謂太極分陰陽,陰陽合而成太極,一而二,二而一也。」

問曰:「太極分陰陽,是即兩個陰陽矣!何以古人又言兩重天地、四個陰陽乎?」答曰:「兩重天地,先天後天也。四個陰陽、先天後天陰陽也。先天陰陽以氣言,後天陰陽以質言。先天陰陽,太極中所含之陰陽;後天陰陽,太極中生出之陰陽。金丹大道,取其氣而不取其質,於後天返先天,故曰:「先天大道。」

問曰:「先天後天,陰陽各有分界,何以又云:後天中返先天乎?」答曰:「先天一破,生出後天陰陽;而後天陰陽一動一靜,其中又生先天。至人於此後天中,採取所生一點先天之氣,逆而運之,返本還元,複全太極之體,故曰:還丹。』」

問曰:「陰陽既分先天後天矣!何以又有內陰陽、外陰陽之說乎?」答曰:「內陰陽,即後天之陰陽)生於形體。外陰陽,即先天之陰陽,出於虛空。形體陰陽,順行之陰陽,天地所生者也。虛空陰陽,逆運之陰陽,生乎天地者也。所謂內外者,以用言耳!」

問曰:「陰陽既有內外,五行亦有內外否?」答曰:「五行從陰陽中出,陰陽有內外,五行安得無內外?如十天干、十二地支五行皆二。以天干而論:丙為陽火,丁為陰火;甲為陽木,乙為陰木;庚為陽金,辛為陰金;王為陽水,癸為陰水;戊為陽土,己為陰土。以地支而論:亥水為陽,子水為陰;寅木為陽,卯木為陰;已火為陽,午火為陰;申金為陽,西金為陰;辰、戌二土為陽,醜、未二土為陰。陽為外,屬先天;陰為內,屬後天。此先後天之所分,內外藥之所別也。」

問曰:「內藥了性,外藥了命,乃是修持性命各有時節矣!《易》曰:『先天而天勿違,後天而奉天時』。則是逆施順運,兩不相關矣!何以《入藥鏡》云:『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也?」答曰:「祖師慈悲,分明說了,爾自不悟。夫內藥了性,即『後天而奉天時』;外藥了命,即『先天而天勿違,者。用逆道,先發制人,所以奪造化而結丹。奉時者,用順道,天然火候,所以融五行而脫丹。前後兩段功夫,故曰:性命雙修;內外一齊修持,故曰:逆順並用。」

問曰:「性屬陰,命屬陽,是太極所分之陰陽乎?」答曰:「此有分別。性有氣質之性,有天賦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道氣之命。氣質之性,分定之命,後天有形之性命。天賦之性,道氣之命,先天無形之性命。修後天性命者,順造化。修先天性命者,逆其造化。大修行人,借後天而返先天,修先天而化後天,混而為一,性命凝結,是謂丹成。性命者,陰陽之體;陰陽者,性命之用;但有真假之分,先後之別,惟在辨的詳細,認的分明耳!」

問曰:「性命必賴陰陽而後凝結,則是有陰不可無陽,有陽不可無陰,何以又有『群陰剝盡丹成熟』之說?到底用陰乎?不用陰乎?」答曰:「所用者,真陰真陽;不用者,假陰假陽;真陰真陽為先天,假陰假陽為後天;先天成道,後天敗道。」

問曰:「何為真陰真陽?何為假陰假陽?」答曰:「陽中之陰為真陰,陰中之陽為真陽,此所甩之陰陽,古經所謂『陰陽得類』者是也。亢陽無陰為假陽,孤陰無陽為假陰,此不用之陰陽,古經所謂『孤陰寡陽,者是也。」

問曰:「陰陽交感,天地自然之道,何以有孤寡?」答曰:「吾亦曾言矣!陰陽交感,即是真陰陽:不交,即是假陰陽;其真假,在『交』與『不交,上分別耳!」

問曰:「陰陽既有交感之道,則道出自然,何待修持?」答曰:「後天陰陽,有時而交,有時而不交。聖人先天學問,順中逆運,使長交而不散,所以人能勝天而不為陰陽所拘。」

問曰:「陰陽之交在內乎?在外乎?」答曰:「然。後天陰陽在內。先天陰陽在外;在內出於自然,在外出於作為。」

問曰:「在外陰陽,必關乎我身,或謂在天地,或謂在彼家,是否?」答曰:「愚人不明在外之義,或吐納天地雲霞等氣,或採取婦女紅鉛梅子濁血,棄正入邪,做孽百端。殊不知外者包羅天地,不屬於我之謂。有生之初,原是我家之物,因先天一破,假者用事,真者退位,日遠日蹴,與我無涉所以為外。這個秘密,不遇真師,難以認識。」

問曰:「先天之物與我疏遠,則必一身純陰,不得執此身而修。何以《易》有『不遠複之以修身』之說?」答曰:「大道不離此身,亦不執此身。在外求之,非我同類,便是入於邪道;在我求之,一已純陰,便是著於後天是特有法在,能使無者而複有,去者而複來,所以謂『還無返本」。

問曰:「既不在身內,又不在身外,先天之物果在何處?」答曰:「在玄關一竅。夫所謂玄關者,乃四大不著之處,非有非無,非色非空,非內非外;又曰:玄牝門、生殺舍、陰陽竅、生死關、混沌穴、龍虎壇、龜蛇竅、恍惚鄉、杳冥地、出納戶、戊己門,等等異名,總謂『玄關竅』。在身非心、肝、脾、肺、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三百六十骨節,非八萬四千毛孔。

古來仙人不肯分明說破,所以諸多旁門,妄猜私議,皆於一身色象中求之,大錯大錯。

吾今與你指出:要知此竅,在於六很不著之地,五行不到之處;恍兮惚兮,其中有竅;杳兮冥兮,其內有門,自開自闔;呼之則應,敲之則靈;明明朗朗,現現成成;迷之則在千里,悟之近在當前。噫!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下數十年窮理功夫,不能見此。」

問曰:「玄關一竅,既不在身,又不在外,而曰:陰陽竅,本身豈無陰陽乎?」答曰:「人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成形,形中以含陰陽五行之氣。陰之靈為魄,陽之靈為魂。魂魄在身,如室之有人。

玄關者,即魂魄出入之門戶。但此門戶無形無象,在虛空中開闔,而魂魄亦在虛空中出入。因其在虛空中,所以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即此身之一動一靜,亦在虛空中。故爾自靜思:此身如何能行?如何能立?如何能坐,如何能臥?如何能言?如何能默?如何能屈?如何能伸,諸如此類、皆從玄關中出。

這個消息果在何處,若能知的,則是陰陽之門戶,可能保全性命矣!」

問曰:「陰陽既在身中,則性命之修在己,非可假借於他人者。何以古人又云:『莫以此身雲是道,須認他家不死方』乎?」答曰:「此就後天言耳!人自有生之初,性命一家,陰陽一氣;漸生漸長,年至二八,陽氣已足,一陰潛生,於是乾與坤交:乾虛而成離,坤實而成坎;離中藏性,坎中藏命。

坎陷其真,猶虎奔而寓於西。命不屬我之所有,純陰之物耳!若執此身而修,不過修此後天之精氣耳!焉能到得純陽完成之體?故必須他家不死之方,即坎中所陷之一點陽精。因其坎陷,非我所有,故謂『他家』,非身外一切他家之說。若著身外,便是譭謗聖道,當人拔舌地獄。緣督子曰:『一點陽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乎玄關一竅』者,此也。」

問曰:「性命屬於坎離,心是離,腎是坎乎?」答曰:「此後天幻身之坎離,非先天法身之坎離。法身坎離,以離去其陽為離,以坎陷其真為坎。離去其陽,則所有者必陰。坎陷其真,則所藏者必陽。離為日魂,乃麗明之象,然外雄內雌,魂中有魄也。坎為月魂,乃晦暗之象,然外黑內白,魄中有魂也。中陰中陽,具乾坤中正之體,為真陰真陽,乃性命之根。丹道采此二氣,合而成真,超凡人聖,是豈後天有形之坎離可比乎?」

問曰:「坎離即是真陰真陽,取坎填離;所取者何陽?所填者又是何陰?」答曰:「此就後天中返先天而言,所填之陰,即我家之陰,後天之物為假。陰乃離內七般殊砂,身中涕吐精津氣血液也。七般靈物,時刻難留。坎中之陽,即他家之物,先天之真陽。取此坎中之陽,以填我離內之假陰,如貓捕鼠,是以先天化後天,以真陽制假陰耳!不得以假陰認真陰。假陰天地所生者,真陰生乎天地者,何得相混?」

問曰:「真陰陽假陰陽之實跡,可得聞乎?」答曰:「真陰陽,如世間媒的所合之夫妻。假陰陽,如世間私通苟合之男女。私通苟合,一朝事敗,性命有傷,非徒無益,而又有害。媒的所合,光明正大,生子生孫,誰得而拆?誰得而敗?蓋以真者成事,假者敗事,故至人不用假而取真也。」

問曰:「和合陰陽以黃婆為媒媳。黃婆在何處?」答曰:「中土也。《易》曰:『黃中通理。』蓋中土所以和陰陽,合四象,攢五行。修行若無此土,陰陽何以和?四象何以合?五行何以攢?特以土為陰陽、四象、五行之信。故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土王十八日者,取其信也。」

問曰:「土有真、假、先天、後天之分乎?」答曰:「如何無有?譬之春、夏、秋、冬,各有土王十八日。此土乃無形之土,屬於先天,土之氣也。大地之土,乃有形之土,屬於後天,土之質也。氣為真,質為假。不特土之真假如是,即四象、五行亦然。」

問曰:「假土既不用,何以大地假土生物乎?」答曰:「真者,借假以施功,假者,借真而生形。無假不現真,無真不現假。假即在真之中,真即在假之中。大道後天中返先天,亦是此意也。」

問曰:「坎離若還無戊己,雖含四象不成丹。此戊己二土即真假之別名乎?」答曰:「此戊己即吾所謂先天之土,而非言後天也。蓋先天有戊己,後天亦有戊己。

以先天而論,離中有己,坎中有戊。戊乃靜中之動土屬陽,己乃動中之靜土屬陰。所謂鎮位中宮者,即靜土。所謂招攝先天者,即動土。具此二土,以合坎離,則水火相濟而結丹,逆道也。

以後天而論,離之一陰為假陰,乃不正之陰,明於外而暗於內,為不靜之己土。坎之一陽為假陽,乃不正之陽,正氣閉而邪氣彰,為妄動之戊土。

具此二土,傷人性命,則水火不濟而敗道。有此分別,何得一概而論?」

問曰:「先天戊己,同用乎?分用乎?」答曰:「以還丹而論,以內之己土而招外之戊土,以己求人而采藥。以大丹而論,以外之戊土而就內之己土,以情歸性而結胎,此分用也。

采藥之時,內之己土不倡,則外之戊土不和;外之戊土不動,則內之己土不應;內外同濟而藥自虛無中生出。結胎之時,內之己土不迎,則外之戊土難就;外之戊土不動,則內之己土難施;動靜如一而胎從自然處結就,此同用也。」

問曰:「還丹大丹之理如何分別?」答曰:「還丹者,還其原本,後天中返先天也。大丹者,修其原本,無象中生實象也。蓋人自陽極生陰之後,日復一日,陰剝其陽,先天之氣消化,分數大缺。還者,以法追攝,漸采漸收,複其本來原有之數,如物已失而復得,已去而複還,此還丹也。然本數雖足,若不經火鍛煉,不能以無形生有形,以無質生有質。故必於還丹之後,重安爐,複立鼎;以鉛投汞,以汞養鉛;用天然真火鍛煉成真,變為金剛不壞之物;與天地並久,與日月爭光,方能全得一個原本。否則,還丹已就而不修大丹,雖有原本,必不堅固,終有得而復失之時。」

問曰:「還丹、大丹,即內藥、外藥乎?」答曰:「有數說。以丹道終始而論,則延命之術為外藥,了性之道為內藥;非外藥不能脫幻身,非內藥不能脫法身;外藥所以結胎,內藥所以脫胎。以還丹而論,坎為外藥,離為內藥。以大丹而論,真鉛為外藥,真汞為內藥。古人之言,各有所指,不得泥文執象。」

問曰:「真鉛在坎,真汞在離,還丹已結,鉛汞相投矣!何以大丹又有鉛汞?豈非四個鉛汞乎?」答曰:「還丹,坎中之鉛,離中之汞,是後天中所藏先天之鉛汞。將此鉛汞返出,是謂還丹,又曰:金丹,又曰:真種,又曰:真鉛。

點一己之陰汞,如磁石吸鐵。此汞即離內七般殊砂。汞得鉛氣,霎時而幹。後用已死之真汞中天然真火,溫養十月,抽添運用,鉛氣片片飛浮而去,只留得一味靈砂。純陽無陰,法身成矣!」

問曰:「金丹乃鉛汞相結而成。既雲以汞制鉛,又曰溫養十月,鉛飛汞幹,豈不前後矛盾乎?」答曰:「這個天機,古今來不知迷殺了多少學人,千人萬人,誰能知的?夫靈砂者,先天至陽之物。因陽極生陰,先天人於後天,真中有假;若不得他家真鉛以制之,則此靈砂,終非我有。蓋真鉛內藏先天真一之氣,以此鉛氣點我靈汞,則汞自不走。此汞已死,若不將鉛氣抽盡,靈砂不結。

何則,鉛雖先天之氣,然自後天中出,外陰而內陽,帶有陰氣在焉!將此陰氣抽盡,方能剛健中正,露出一顆黍米寶珠,內外光明,通天徹地,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悟真》云:『用鉛不得用凡鉛,用了真鉛也棄捐。此是用鉛真妙訣,用鉛不用是誠言。』於此,可知用鉛之說矣!」

問曰:「還丹大丹有分別,火候亦有分別乎?」答曰:「有分別。還丹火候在活子時,大丹火候在正子時。活子時者,不刻時中分子午。正子時有者,一時辰內管丹成。

刻中子午者,刻刻有陰生陽長之機,遇子而進陽,遇午而退陰。《入藥鏡》云:『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言意度其陰陽消息而為之,正此不刻時中采藥之活子時也。」

一時丹成者,此一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難得而易失,生死所系,性命所關。至人於此一時,奮大用,發大機;天地之數奪盡,萬物之數奪盡;驅龍就虎,以虎駕龍;入於黃房,結為至寶。此乃一時結丹調合之正子時也。」

問曰:「活子時、正子時之來,如何得知?」答曰:「不知如何作用?以活子時而論,先天真陽為後天所蔽,不能自發。即有時而發,為人慾所混,亦必旋有旋失。何以故?認假不認真耳!至人於此先夭一發之際,用法追攝,漸采漸收,積藥已足,溫之養之,氣足神全。

正子時到,大藥發生。用片刻功夫,采而服之,與我真汞相合,複全混沌之氣,此合大造化也。服丹之後,混沌七日,死而復生,換過後天卦交,露出先天根苗,從有為而入於無為矣!」

問曰:「金丹之道,一得永得,如何有死而復生之險?」答曰:「正子時乃接命之一時。當真鉛投汞,鉛汞相融,百脈皆息,萬慮具寂,人於混沌之竅,一不小心,大丹即漏。蓋以此時為要緊之關口,接命在此,傷命亦在此,所以古人云:『混沌七日死複生,全憑侶伴調水火』也。」

問曰:「結丹消息在自己,侶伴如何能調水火?」答曰:「此非外之侶伴水火,是內之侶伴水火,乃同心合意之人,能調陰陽以助我力。所謂『先因我主他賓客,次乃我賓他主人。彼我會而性情合,人已通而鉛汞結。』

一水一火,在爐鼎之中,自烹自煎。一龍一虎,在造化窟裏,相吞相啖。神凝氣聚,嬰兒有象。若非侶伴之功,安能到此?但此侶伴,最不易得。噫!凡俗欲求天上寶,尋時須用世間財。若他少行多慳吝,千萬神仙不肯來。」

問曰:「修行人首戒慳吝財物。既曰:『要世間財。』又曰:『慳吝神仙不肯」。多到底用財不用財乎?」答曰:「用而不用。夫財者,人之所愛。以財為用,易取人之歡心,易買天之真寶,而天人無不在其術中矣!倘無財而欲得真寶,是強取強求。不但天不我從,而人亦不我順。便是少行慳吝,神仙怎得而來?此世財之所以必用也。

然財易足敗人德行,傷人性命。一惜其財,則我為財所愚,無不聽其財之使用。故必德先財後,以德為本,以財為未,此世財之所以不用也。然此世財,有世間之蓋財,有世間之凡財,不可不辨。」問曰:「財足取人歡心,財足買天真寶,此說不近於閨丹爐火事乎?」答曰:「人乃坤方之人,非世間之女子。寶乃天上之寶,非世間之金石。坤方之人乃不死之人,即世財所招之神仙也。天上之玉,乃中有一寶之物,即世間所尋之真寶也。倘以女子金石猜之,便是譭謗聖道,初世為人之輩。」

問曰:「所用世財之說,其即法財乎?」答曰:「財是財,法是法,是兩件,非一事,乃法財兩用之說。

法者,修持鍛煉之作用。財者,誠心祈求之禮物。有法無財,則懸虛不實,而他家之真寶不露。有財無法,則火候有差,而我家之器皿不當。法也,財也,兩者缺一不可,故曰:法財,乃法中有財,財中有法,非世間金銀錢財之說也。」

問曰:「財既非金銀之財,何以抱朴子聞道二十年,家無積聚,不得力之?上陽子謂:『貧者患無財,有財患無侶。,張三丰謂:『金花朵朵鮮,無錢難修煉。』此又何意?」答曰:「此中機秘,非師罔知,不得冒猜。

夫修真之道有二:一系上德,以道全形之事;一系下德,以術延命之事。上德者,純陽未破,以道全形,不用財而行無為之功,即可了性。性了,而命亦了矣!下德者,先天已失,如貧者無財,必借他家之財,以術延命,而行有力之道,方能了命。命了,而性始可修矣!

抱朴子聞道二十年,是聞得以道全形之事。家無積聚,不得為者,是無法財之積,不得以術延命,非以無金銀之財而不得為。果系必用金銀之財,抱朴子系貴宦之家,何以無積聚?

又如馬丹陽以半州之富,何以棄家人鐵查窮居?劉海蟾何以棄相位而遊江湖?羅狀元何以棄富貴而受貧澹?古聖先賢比比皆然,豈有棄自己現在之銀錢,而又尋他人難遇之物乎?可知別有道理,非世間凡財也。」

曰:「既非世財,則外護之說,亦是荒唐。何以杏林付道於道光,囑之曰:『汝急往通邑大都,依巨富大力者為之。』」答曰:「世財有真假,外護豈無內外乎?內之外護,乃是金公,所以成法身。外之外護,即世之外護,所以保幻身。此身未離凡世,猶有災患。外護,乃護持我性命,助我道成者。

通邑大都,修世間法也。蓋以此道,易起人謗。通邑大都,混俗和光,所以使人不識,而得以潛修密煉。慧能隱於四會獵人之中。道光復俗,以了大事,均是此意。」

問曰:「修道乃光明正大之事,何以易起人謗?」答曰:「此道也,異於世道者。世道以名利恩愛為重,修道以名利恩愛為輕;世道以聰明伶俐為真,修道認聰明伶俐為假。為富不仁,為仁不富,二者相反。所以神仙之道,世人之所不樂為;不以為愚,必以為邪。大修行人外圓內方,混俗和光,正為此耳!」

問曰:「修道者,原欲絕俗離塵,萬緣俱寂。今混俗和光,得不染於塵俗乎?」答曰:「空寂無為,乃得丹以後之事。若未得丹,而即無為,則造化何由奪?生死何由了?混俗和光,正為奪造化,了生死耳!雖曰在俗,而實脫俗;雖曰在塵,而實出塵。到得大丹凝結以後,不待空寂而自空寂,方可絕俗脫塵。不應世事,行九年面壁之功,以期超脫也。」

問曰:「九年面壁之功,行必九年靜坐乎?」答曰:「非也。所謂九年者,即九還之義。面壁者,不是坐定,特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而期無一毫滓質之物,如壁立萬仞於前,一無所見,萬法歸空之義。乃靜養嬰兒胎化一著,非旁門靜坐止念,面壁存神,以九年為九轉也。」

問曰:「嬰兒,即嬰兒奼女之嬰兒乎?」答曰:「此有分別。嬰兒奼女之嬰兒,乃坎中之陽,後天中所藏先天之氣。聖胎之嬰兒,是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與真汞配合而成象者,所謂陽神者是也。」

問曰:「陽神、陰神,功用之異,可得聞乎?」答曰:「陰神乃後天之識神,《陰符經》所謂『神而神』者是也。陽神乃先天之元神,《陰符經》謂『不神而神』者是也。神而神,順其生死;生則存,死則去,為萬劫輪回之孽根。不神而神,逆其造化,從薇空中結就,生死不礙,超然獨坐,乃生仙成佛之真種。

大修行人,修其先天,化其後天,消盡曆劫輪回孽根,露出先天金剛不壞之神;與天地同久,與日月爭光。若夫中下二乘,不知先天,只在一己下功夫,靜守識神,稍開狂慧,自為得道。豈知四大歸空之後,陰靈無依,只得別尋房屋安身,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也。」

問曰:「元神、識神之來因如何?」答曰:「元神,乃二五之精,生於混沌鴻蒙之中;非色非空,無形無象,乃天地陰陽之氣凝聚而成者。即人受生之始,父母精血交合產冥之中,有一點造化氤氳之氣,入乎胎胞;始而無形生形,無象生象,五官百骸,四肢五臟,不期然而然。父母亦莫知其所以然。胎中即具先天靈氣,元神已藏於其中,此元神之來因也。

識神者,即後天:陰神,曆萬劫而不壞,在輪回而不息。當嬰兒出胞時,方入其竅,與元神相合,混而為一,此識神之來因也。」

問曰:「識神既與元神相合,修識神即是修元神。何以又說修識神為一己之陰乎?」答曰:「此有說也。當人生之初,識神原與元神相合。及至二八,純陽之體一破,分而為二:先天氣散,後天氣發,識神用事,元神遁藏,久而純是識神當權,元神滅跡。其不死能生者誰乎?若執一己而修,不過修此識神,縱能極往知來,奈何屋壞移居,終落空亡耳!」

問曰:「先天一散,後天用事。知其先天在於何處,而乃可複乎?」答曰:「先天雖為後天所蔽,而先天猶未盡混於後天。古仙云:「『一毫陽氣,不盡不死。』就於一毫不死之處下手,從無守有,何難返本還元也。」

問曰:「後天為有形有象之物,何以雲無?先天為無形無象之物,何以雲有?」答曰:「後天有形有象,乃陰濁之物,有其假而無其真,所以雲無。先天無形無象,乃純粹之精,有其真無其假,所以雲有。丹道取坎填離,即以有而填無也。」

問曰:「先天無形無象,如何能取坎填離乎?」答曰:「氣雖無形,而其理實具,特患人不知耳!果其知之,以實形虛,以有形無。天地裏黃芽生長,遍滿乾坤;金花開綻,以法追攝,漸采漸煉。只等水淨金生,因其時而複之,何難之有?」

問曰:「丹道有火候,有功運,何以雲不難?」答曰:「不難者,一時之得藥。所難者,」火候之細微。故《悟真》云:『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大都全藉修持力,毫髮差殊不作丹。』果火候不差,功夫細微,亦不難也。」

問曰:「既雲一時得藥,則火候功夫無用,何以又言細微?」答曰:「所謂一時者,乃得藥之效。所謂火候者,乃修持之功。還丹最易,煉己最難。聖人攢年至月,攢月至日,攢日至時;於此一時之中,運動神功,采藥歸壺,結三百日之胎於霎時中,最為易事。然煉己不勤,火候不謹,則鉛至而汞失迎,坎來而離不受。彼到而我不待,必當面錯過,得而復失。」

問曰:「如何知彼來而我待?」答曰:「不知如何能待?太上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物非凡物,乃藥物;此精非濁精,乃真精;此真非凡真,乃天真;此信非常信,乃實信;此信一來,虎嘯風生,龍吟雲起。大修行人於此,驅龍就虎,以虎會龍,收於黃庭土釜,結而成丹。這個天機,悟之者,近在颶尺;迷之者,遠隔千里。」

問曰:「黃庭土釜,即是中宮黃庭穴乎?」答曰:「此乃攢簇五行,和合四象,無形無象之真土,而非身內有形有象之黃庭可比。特丹道所言,黃庭不落於有無,不逐於方所。

以采藥而論,則謂黃婆;以煉藥而論,則謂土釜;以結胎而論,則謂黃庭。黃婆者,調合陰陽者也。土釜者,烹煉鉛汞者也。黃庭者,靜養穀神者也。若以後天黃庭穴為真,如何和陰陽,煉鉛汞,養穀神乎?陸子野云:『真土無位,真意無形。』即黃庭土釜之謂歟?」

問曰:「其土既無位,真意既無形,凝結聖胎亦無位乎?」答曰:「無位是就采藥之時言之。若結胎之時,則陰陽相合,土在其中。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混然一氣。丹元有象,雖無位,而實有位;但有位,非一切著空執相之位;仍是無形,不過有動靜之分耳!」

問曰:「土本靜,而今雲動,得毋涉於假乎?」答曰:「此非尋常動靜之土,乃先天真土之動靜。動者屬陽,為外黃婆;靜者屬陰,為內黃婆。外黃婆,所以通兩家之和好;內黃婆,所以傳一時之過送,故有位而靜。

動者,所以采藥。靜者,所以煉藥。不動而先天之氣,如何招攝得來?不靜而先天之氣,如何凝結成胎?此內外之別,動靜之分也。」

問曰:「土之用,有內外。四象之用,亦有內外否?」答曰:「四象加土,即五行。外五行,所以采先天而了命。內五行,所以成後天而了性。內外俱了,性命雙修之道也。」

問曰:「性屬內,命屬外,然則一身無命乎?」答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具。氣即命,理即性。氣不離理,理不離氣:即性不離命,命不離性,焉得有性無命?」

問曰:「人身既有命,則修一身,即全其命,何必再求他家?」答曰:「命屬先天,性屬後天。人自先天之氣失散,於命有虧。若執一己而修,則所修者空性;若執一身而修,則所修者濁物。縱能保得現在之氣而不失,焉能攝得已失之氣而複還?必用他家不死之方者,所以招攝其已失之氣數耳!」

問曰:「先天氣,無形無象,既失則無矣!如何能招攝得來?」答曰:「祖師口傳心授之秘,正在於此,萬劫一傳之道亦在於此。夫物從何失,還從何來。先天之氣因一陰來媾而失,今仍於一陰來媾處招攝。故物現在,不待他求,順手可得。《易》曰:『不遠複之以修身』者是也。雖然,招攝先天,莫先貴乎得人。若不得人,先天不復。子野云:『藥出西南是坤位,欲尋坤位豈離人?分明說破君須記,只恐相逢認不真。』若非明師口授,此藥此人,豈易識哉?」

問曰:「性命乃我之性命,修持在乎自已,他人不能代力。今言:『不離人』得毋求於人乎?」答曰:「此人非外人,乃不死之人,即本來之真人。古仙云:『若要人不死,須尋不死人。』名曰:金公。金公原是我家之物,因走失於他家,迷而不返。我家所有,一己純陰。若執一己而修,何能濟事?故必喚回金公與我木母配合,方能生藥結丹。」

問曰:「金公如何喚回?」答曰:「喚之易甚,特患不能認得。果能認得,一呼就到。如空穀傳聲,未有不來者。蓋金公之去,因我遠疏而去之。今知其為救命之物,親之愛之,當時還家,絕不費力。」

問曰:「金公喚回,即可接得命否?」答曰:「未也。金公來,是真種到手。從此方下實功夫,及時耕種。黃芽發生,溫之養之,到得成熟,吞而服之,方能接住。」

問曰:「接命之道,有性理否?」答曰:「不能修性,焉能立命?蓋性者,命之寄;命者,性之存;性命原是一家,焉得不修性?」

問曰:「性命一家,了命即可了性,何以又有修命之後,還當修性之說?」答曰:「修命時所修之性,乃天賦之性;修命後所修之性,乃虛無之性。天賦之性,從陰陽中來;虛無之性,從太極中來,不得一例而看。」

問曰:「修虛無性,有火候乎?」答曰:「修性之理,乃以道全形,抱一無為之事。雖雲無為,其中有防危慮險之功,非寂滅全無之說,所以能歸於真如妙覺之地。」

問曰:「歸於真如妙覺,即到道之盡頭地乎?」答曰:「未也。打破虛空,方為了當。倘以虛空為事,猶有虛空在,不得謂盡頭地也。」

問曰:「先修命而後修性,既得聞命矣!又有先修性而後修命之說,何也?」答曰:「此言頓悟之後而漸修也。蓋人秉氣有清濁,性根有利鈍。秉清而性根利者,一遇師訣,頓悟圓通,即認得未生以前本來面目;穩穩當當,從此不廢漸修之功,保全這個面目,所謂由性而修命也。至於秉氣濁而性根鈍者,即得師訣,不能直下看透;故必由漸而頓,由勉而安,此所謂由命而修性也。」

問曰:「修命之道,即漸修之功乎?」答曰:「先天之氣,由漸而消。今欲複之,亦由漸而複。《悟真》云:『大都全藉修持力,毫髮差殊不作丹。』又古仙云:『言語不通非眷屬,功夫不到不方圓。』此皆言漸修之功也。」

問曰:「真火本無候,大藥不計斤。若得真訣,一直修持,如何得差?」答曰:「真火本無候,是不刻時中分子午也;大藥不計斤,是功夫不到不方圓也。不刻時中分子午,進之退之,隨機應變,而非有時節可定。功夫不到不方圓,來之煉之,養氣全神,而非有斤兩可限。特以金丹大道,至細至微,有吉、凶、止、足、老、嫩、急、緩之層次,不得不謹慎也。」

問曰:「吉凶止足老嫩急緩之旨,可得聞乎?」答曰:「複其先天為吉,順其後天為凶。藥已成熟為足,火功到處宣止。藥氣方生為嫩,藥氣已過為老。藥未得而直急,藥已得而直緩。知得此者,丹可還,胎可結,逆順運用,無不如意。」

問曰:「先天之道,逆道也,何以言順?」答曰:「所以盜先天之氣,返其陽也。順者,所以成後天之功,退其陰也。返陽通陰,先天而天勿違,後天而奉天時。」

問曰:「先天之氣,亦天地所生,何以天不我違乎?」答曰:「氣是天地所生,至人能安身於天地之先,待其一生,而即來之,使天地不我覺。故《易·剝卦上爻》曰:『碩果不食。』蓋留其一陽,止而不進,將為返還之本,所以謂先天之學也。」

問曰:「剝者,以陰而剝陽,何能由剝返陽乎?」答曰:「剝者,天地順行之造化,留一陽而不進。聖人逆運之造化,由剝而複,後天中返先天,用六而不為六所用。蓋欲借陰以救陽耳!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莫能見。』」

問曰:「道在天地之間,光明正大,何以雲盜?」。答曰:「天與人以氣數,不過暫為借貸耳!借久必討。於是天地乘人不覺,暗盜其氣,盜盡則死。至人,善知造化者也,不待氣盡,而乘天地之不覺,反盜天地之氣,延年益壽。若不盜而明取,已為天地所覺;縱能逆而制之,幸而得之,已失真而獲假。所以謂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惟其先乎天,則天地在我術中,無不為我所用矣!」

問曰:「人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則我為天地間之一物耳!何以能勝於天?而天在我術中乎?」答曰:「聖人之所以能勝於天者,以其有包羅天地之道也。包羅天地,在天地之外逆運,故能我命由我而不由天也。」

問曰:「人力勝天之道,可得聞乎?」答曰:「道者,先天虛無之一氣,為生天、生地、生物之本。聖功在虛無中著腳,故能天不我違。試觀世人有犯孤寡、夭折、窮困者,或行一大德,立一大行,孤寡者反多子孫,夭折者反而長壽,窮困者反而富貴。德足勝天如是,道之勝天亦何足怪?」

問曰:「修道亦積德否?」答曰:「如何不積德?道之不可無德,猶陽之不可無陰。德者,為人之事。道者,為己之事。學道之人,若不先積德,鬼神所惡,常有內魔蔽竅,不能深入。修道之土,若不先種德,天地不喜,動有外魔阻擋,不能前進。不論學道修道,以立德為先,逢凶化吉,遇險而安,決定成道。

蓋道有盡而德無盡。古來仙真,成道以後,猶在塵世積功累行,必待三千功滿,八百行完,方受天詔。《悟真》云:『若非修行積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德豈可不修乎?」

問曰:「真修行人一貧如洗,衣食皆十方而來,何有銀錢以積德乎?」答曰:「積德不必定用銀錢,無銀錢之德,比用銀錢之德更大。出家人『方便』二字為最要之著:如苦己利人;言語老實;不誆十方;施藥舍茶;修橋補路;引人作善……稍有益於人者為之,稍有損人者不為,俱是積德立行。如是行去,人緣已結,天緣有望,不但利人,而且利已。」

問日:「專一積德,無妨於修道之功乎?」答曰:「如何能妨?外面積德,內而修道;以德佐道,以道全德;道德並行,內外同濟;聖賢腳踏實地之事業。而非若中下二乘,空空無為,執心為道之虛學也。」

問曰:「儒家存心養性,道家修心煉性,釋家明心見性,三教聖人皆以心性立教。今雲『心不是道』,實有所不解。」答曰:「道是道,心性是心性,而非言心性是道也。夫所謂存心養性者,將欲行其道也。修心煉性者,恐有害其道也。明心見性者,乃欲全其道也。是用心性修其道,而非修心性即是道。況雲存養、修煉、明見,則非空空無為矣!果其一空其心為道,則心即是道。修心即可長生,養心即可不死,又何必尋師訪友求問真訣乎?」

問曰:「心既不是道,得毋在其心之出入乎?」答曰:「心為生生死死之根蒂,乃害道之物。修行人下手,先將此物斬草除根,方能一往直前,不被他擋路。聖人云:『人心准危,道心惟微。』心之害人甚矣哉!」

問曰:「道心獨非心乎?」答曰:「道心者,天地之心,是心非心,空空洞洞,無一理不具,無一物能著,乃五行精一之神,曰:真陽、真鉛、真種、黑虎、金公、真精、神明、水中金、坎中陽、他家不死方、九三郎君、靈明童子等等異名,總而言之曰:道心。

此心無形無象,無聲無臭,世人罕得而遇;即或一遇,而不認真,當面放去。聖人以法追攝,從虛空中結就九還七返,超凡入聖。在儒則為中庸之道,在釋則為一乘之道,在道則為金丹之道。後之緇黃,不知聖人一脈大道,妄言釋道之理異於儒,何其愚甚!」

問曰:「金丹一乘之道,即中庸之道,何以孔子罕言命乎?」答曰:「罕言者,未嘗不言,不過不輕言耳!蓋命理幽深,其中有奪造化轉生死之機,言之起人驚疑。然《大學》、沖庸》俱身心性命之學,其中有大露天機處,特人不自識耳!至於《贊易十傳》,無非窮理盡性至命之學。後世不明大理,各爭教門,彼此譭謗。彼烏知道義之門,即衆妙之門,亦即不二之門乎?」

問曰:「孔子既言命矣!何以不並傳火候?」答曰:「明卦爻,即是傳火候。其吉凶侮吝之理,即抽添進退之實功。其中天機大露,在人自會之耳!」

問曰:「顏子在聖門,居德行之首,聞一知十,於夫子之道不違如愚,亦足以發,夫子深嘉。宜其能了命,何以短命而死乎?」答曰:「了命不了命,在道理上分別,不在幻形上講究。未了道,雖生如死。能了道,雖死如生。蓋所死者幻形,而不死者道。

顏子得孔子之道,居人不堪其優,而樂在其中;得—善則堂堂眼膺而弗失之,是已得先天真一之氣,歸根複命.不為陰陽所拘,到得聖人地位。自不愛此幻形,可以死的矣!現於匡人之厄,對孔子曰:『子在回何敢死?』亦足以見生死由己不由天。

至於孔子『不幸短命死』之說,是借顏子而勉衆門人之意。果其短命而死,豈有明道而短命者乎?豈有使不短命之人而學短命者乎?言下分明,何得錯誤?」

問曰:「道成之後,壽與天齊,何以顏子三十二歲即死乎?」答曰:「成道以後,身外有身,是云:真身,又云:陽神。陽神乃金剛不壞之真身。道呈陽神出現,回視幻身,如一堆糞土,何足戀之?聖賢暫存幻身者,不過為修真身耳!其身既存,幻身無用,不棄何為?」

問曰:「孔子七十餘歲而壽終,豈成道猶不如顏子之速乎?」答曰:「孔子以救世為心,將欲行道於天下,以斯道覺斯民。至西狩獲俄,已知道不能行,又不忍大道絕世,故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以開後世之聾聵,聊以盡救世之願。至於心願已了,辭世而去。顏子道成,已有孔子前而救世矣!自無用力處,故不妨脫化而早去。」

問曰:「幻身不能成道,何以世傳黃帝鼎湖跨龍升天,許真君拔宅飛升乎?」答曰:「實有此事,但不是這樣說。金丹大道,是取坎填離,依坤歸乾。道成之後,群陰剝盡,變為乾體,打破虛空,為大羅天仙。是所謂跨龍上天,而非言肉身乘龍而去一也。至於拔宅飛升之說,乃一子成道九祖升天之意。亦有大功大行,玉帝敕封思及全家,移居於天民極樂之國,受其天祿;或移家於洞天福地,避其煩惱。世人不知,以為飛升成仙而去。抑思神仙乃修煉而成。彼無修無證,如何得仙?於此可知拔宅飛升之說。

更有一等愚人,直以為房室屋宅一併撥去。試問,神仙皆在虛空之境,房屋土木重濁之物,虛空如何載的?況神仙包羅天地,何物不可得,而猶愛此塵世之土木乎?噫!幻身且棄,何戀土木?何不三思?」

問曰:「幻身既無用,何以修行人,或有死後臨葬,棺中失屍,或植中有竹杖,或棺中有衣履,豈非並幻身而帶去乎?」答曰:「此不可一既而論。或有道成以後,脫離幻身,而法身顯化於一方,積功累行,數十年間,功完行滿,上朝玉帝,不露天機,示死而去。人不知妙用,見棺中無物,便以為肉身成仙。亦有道未成而避患,或用幻化之術,以拄杖、衣履代身,其身遠遁,示其無跡者,亦非肉身成道也。

太上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所以脫幻身者,去其思耳!」問曰:「亦有留形住世而不脫幻身者,何也?」答曰:「此亦不可一概而論。有道已成,功行不足而留形立功者;有了命未了性,不能脫幻身,而留形住世者。若性命俱了,功行完足就戀幻身,不肯捨去,此名『戀家鬼』神仙之所不樂為也。」

問曰:「了命不了性,就為幻身所累,何不了性而超脫乎?」答曰:「看當日所得乎師者何如耳!果其始終通徹,了命之後又了性,脫幻身出法身,自不容已。或有僅知命理,而不知性理,只可為陸地神仙,長生不死,雖要脫幻身而不能脫。倘自知還有向上事,訪師問訣,明得末後一著,從有為而入無為,不為幻身所累。身外有身,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矣!」

問曰:「無為之道,乃上德全形之事,何以下德延命者,亦行無為之道乎?」答曰:「上德者,本原來虧,靈窟未閉,若得真訣,一了百當,直超彼岸。故行無為之道,而有為之事即在其中,性了而命亦全矣!下德者,先天已虧,百病俱發;縱得師訣,不得直下純一;必須由漸而頓,由勉而安,到得了命之後,與上德者同歸一轍,始可以無為矣!非言上德者只行無為之事,下德者只行有為之事也。

至於道之極處,有無俱不立,天地悉歸空,不獨有為用不著,即無為亦用不著。其所言有為無為,悉是就修下手處而論。不但上德、下德者下手有分別,即男女修行,下手處亦各不同。」

問曰:「男女下手處,分別如何?」答曰:「男子下手之著,以煉氣為要。女子下手之著,以煉形為要。煉氣者,伏其氣也。伏氣務期其氣回。氣回則虛極靜篤,歸根複命,而白虎降。煉形者,隱其形也。隱形務期其滅形。形滅則四大入空,剝爛肢體,而赤脈斬。

男子白虎降,則變為童體,而後天之精自不洩漏,可以結丹,可以延年。女子赤脈斬,則變為男體,而陰濁之血,自不下行,可以出死,可以入生。故男子修煉曰:太陽煉氣,女子修煉曰:太陰煉形。」

問曰:「女子煉形不伏氣乎?」答曰:「女子性陰,其氣易伏,而赤脈最能害道,其所重者在此,故下手則在著重處用力。赤脈~斬,氣自馴順。非若男子性陽,其氣難伏,譬如:優氣三年,女子一年可伏。

果是女中丈夫,得師口訣,行太陰煉形法,三五年間,即可成道,其法更比男子省力。但女中丈夫最不易得。不易得者,女子剛烈須過於男子百倍之力者,方能濟事。若與男子等力者,萬萬不能。」

問曰:「大道不分男女,何以男女有分別?」答曰:「其道則同,其用則異。蓋以秉性不同,而形骸有別。故同一性命之道,而行持作用大有不同也。」

問曰:「赤脈如何斬?」答曰:「赤脈,本身後天之陰氣所化,陰氣動而濁血流。欲化其血,先般其氣。氣化而血返於上,入於乳房,以赤變白,周流一身,自無慾火炎燥之患。慾火消而真火出,從此穩穩當當,平平順順,保命全形,自不難耳!」

問曰:「金丹成就,吞而服之,女轉成男,老變為童,此事有否?」答曰:「此言其理,非言其形。女子成道以後,剝盡群陰,變為純陽之體,與男子成道相同,故曰:女轉成男。老者成道以後,複還先天,成其純陽之體,與童子圓滿相同,故曰:老變為童。非言其變幻像也。」

問曰:「道既不關乎幻像,何以六根不全者,不授道?」答曰:「六根不全者,名為廢疾之人,乃無用之人。道為天地所貴,竊陰陽,奪造化,是大聖人之事。彼廢疾之人,安能作此驚天動地之事?」

不能作者,非不欲作,乃形有所限,氣有所塞。若付大道,必將有用之寶,置於無用之地,決遭天譴,故不敢授。果六根不全,而行大功大行者,則指以性理小乘,使其修來去之路可也。至於金丹大道,決不敢授。此中秘密,惟聞大道者,自知之耳!」

問曰:「亦有六根全而不得命理,僅了其性者,彼豈不知有命理乎?」答曰:「命理,乃九還七返金液大還丹之道,萬劫一傳。若非真正丈夫,抱金剛之志,負聖賢之姿者不能得。而真師亦不敢傳,即強欲傳之,暗中鬼神阻擋。蓋以其人非載道之物,傳之匪人,泄天機也。

若性理守中抱一之道,即中下之流,德行之土,不妨度引以全形。蓋以性理,乃自有之天機,無竊取造化之說,不大關係。然非其人,不得妄傳。大抵學人上智者少,中下者多。故祖師以性理度中人,以命理度上智,因人而立教耳!

亦有傳授之師,僅知其性,而不知其命者。亦有學人僅得其性理,而不知其命理者,不可一概而論。

問曰:「金丹大道,萬劫一傳,不幾絕於世乎?」答曰:「所謂萬劫一傳者,是至尊至貴,不敢輕傳之意。故人成道以後,不得其人,數百年在世混跡,必得其人而後去。如正陽得純陽,純陽得海蟾、重陽,皆數百年始得其人。古人謹慎如此,其不得妄傳可知矣!紫陽三傳匪人,三遭天譴,此又不得妄傳之證也。」

問曰:「金丹大道,只付上智,中下之人必不可得乎?」答曰:「亦有得者,在人學之如何耳!果其腳踏實地,為一大事,自卑登高,由淺及深,愈久愈力,苦盡甜來。真人一見,必喜接引。若本來自已根行淺薄,又無大志,如何能聞金丹大道乎?」

問曰:「學道亦有法乎?」答曰:「修行成敗,全在學上走高低。一處不到一處迷,一事不知一事難。雖賴明師傳授,還要自已會悟。未聞道之先,要象個為性命之人。為性命者,酒、色、財、氣,一無所累,貪、嗅、癡、愛,一概拋卻;除道之外,別無所計,真心實意親近有道之土,如敬天地神明,毫無欺心;再加苦志立德,努力積行,不到明理之後,勢不休歇,雖終身不能明,亦不懊悔。如此居心,聖賢暗中接引,真師亦自喜歡指點。

今人不實心學道,即通明人,亦不肯低頭;即低頭,三朝兩日,即便要道;稍不如意,以為無緣,即便遠去。平生又不積德立行,專在衣食上留心,世事上打鬧;爭強好勝,貪嗔癡愛,無一不備;偶得旁門小事,如獲至寶,自滿自足;即有高人在前,亦自負有道,不肯就正;欺心如此尚欲得真道乎?

若是至人,一出頭來,便異於人,又有志又會學,又老實又聰明,不肯空過歲月,自誤前程。故道光明心見性之後,自知還有那邊事,又必訪求明人,卒得杏林之傳,以成大道。呂祖三次還丹未成,後得崔公《入藥鏡》而大丹始就。彼二公者,皆虛心而有受益之效。後之學者心高氣傲,予聖自雄,不肯著實為性命,專弄虛頭,猶欲妄想神仙,不是求福,反是折福,何其愚也。」

問曰:「目祖三次還丹未成,豈所得之不真乎?」答曰:「呂祖之道,得於正陽真人,千真萬真,不真如何能還?特已還而仍失耳!

夫修金丹之道,采藥須知老嫩,煉藥須知止足,結丹須知凶吉,溫養須知抽添,脫丹須知時節;更有藥之真假,數之多寡,用之逆順。有等等難能之事,倘差毫髮,失之千里。

呂祖還丹三次未成,必火候細微,有見不到處,故當面錯過,得而復失。所以學人學道;須要徹始徹終,通微達妙,一無所疑,方可下手,臨爐無差耳!」

問曰:「始終通徹,下手修為,即可成道乎?」答曰:「大匠誨人,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師所授者,不過指其真藥真火,大關大竅。至於用之巧妙,行之急緩,成之遲速,在學者力量大小,志氣銳弱,性根利鈍耳!故大道作為之法,有上、中、下三法,在人量力而行之。」

問曰:「三法為何法?」答曰:「上等法乃自在法。中等法乃權度法。下等法乃攻磨法。

自在法者,頓悟圓通,一了百當;淨倮倮,赤灑灑,圓陀陀,光灼灼,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如明鏡止水,無物不照,無物能瞞;從容中道,安而行之,天人合發也。

權度法者,後天中返先天,順道中行逆道;以真化假,借假全真;隨機應變,因事制宜,利而行之,內外相寄也。

攻磨法者,秉性魯鈍,識見不大;必須心地下功,全拋世事;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千磨百煉,擇善固執;苦人之所不能苦,受人之所不能受;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從一切艱難苦惱處狠力作造,忽的露出本來面目,從此直下實落功夫;與上中之法同一接轍,此勉強而行之,以己求人也。

三法,皆古來仙真口口相傳之秘訣,教人量力而行;不能行上法者,行中法;不能行中法者,行下法,總以了性了命為歸結。出此三法,再無他法矣!」

問曰:「聞之仙有五等,皆此一道乎?」答曰:「不是一道。煉九還七返金液大丹,了命了性,成金剛不壞之體,千百億化身,隱顯不測者,天仙之道。即萬劫一傳之道。以後天中返先天,還無返本,歸根複命,凝神聚氣,留形駐世,長生不死者,地仙之道也。受三甲符篆,煉上清三洞妙法,飛雲走霧,避三災八難,來去無礙者,列仙之道,南宮護身之道也。修真空之性,極往知來,出陰神而屍解,不落惡趣者,鬼仙之道,即以道全形之道也。降伏身心,保養精氣,駐世而無苦惱者,入仙之道,乃培植後天之道也。

此五等仙,惟地仙再進一步,行無為之道,即可到列天仙之位。其餘皆有劫數,欲證天仙,尚有許多層次隔礙,無金丹之術點化,萬難有成。」

問曰:「成聖、成仙、成佛,皆曰:成道。何以曰:金丹,又何以曰:九還七返金液大還丹?不曰道而曰丹,何也?」答曰:「道者,先天渾然一氣,太極之謂也。丹者,圓滿無虧,活活潑潑,以象太極。丹即道,道即丹,其名有二,其理則一。

金之為物,亙古今而不壞,與天地而並久,取其堅也。九者,金之成數;七者,火之成成數,皆屬於陽。返還者,複於純陽無陰之地也。道本無為,而法有作。因其無為,陰陽變幻,不能無虧缺。聖人用法修持,金火鍛煉,既能使虧者複圓,又能使圓者永久不虧;還其太極,還其無極,而至於無聲無臭,寂寥之境也。天地有壞,這個不壞,故曰:九還七返金液大還丹。曰丹者,是因經火煆煉而名之也。」

問曰:「修此大丹,動處好修,靜處好修乎?」答曰:「道通寤寐,道達幽明,動靜不拘。至於大修行人,活活潑潑,外圓內方,何妨在市居朝?」

問曰:「在市居朝,未免有人情世事,何能一心修道?」答曰:「在市居朝,正好奮大用,發大機處,乃上等作法。蓋金丹在人類中而有,在市朝中而求。古人通都大邑,依有力者為之,正在此耳!」

問曰:「道在虛空,又在人類中、市朝中,何也?」答曰:「惟其在虛空,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如其知之,行住坐臥,俱是道也。人類中正好修持,市朝中最好作為。豈靜處安身,萬法皆空,始為道平?」

問曰:「行、住、坐、臥,俱是道,何以又有煉睡之一事?」答曰:「煉睡是初學之事。凡人睡臥,神入陰窟,氣散四肢;夢寐顛倒,罟鑊陷並,無不投之。日所積者,不如夜所耗。故必打煉睡魔,使心神居室,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庶得行道無阻。

古仙云:『睡了一時,死了一時。睡了一日,死了一日。日日有功,無睡千日,便了事也。』又云:『一年不睡,下結丹;二年不睡,中結丹;三年不睡,上丹結。』此為的言,若虛時生白,神明常照,雖寐猶寤,不妨去睡。《參同契》云:『寢寐神相抱,覺寤候存亡。』此不為睡害事也。不到此地,不可睡。前輩蜀地國清者張翁湟中——睡仙張翁俱是初而煉睡,後而長睡,此煉睡之證也。」

問曰:「上丹、中丹、下丹、丹有三乎?」答曰:「總是一丹,分而言之。下丹者,煉精化氣。中丹者,煉氣化神。上丹者,煉神還虛。三丹之名,就層次而言。到的還虛地位,精氣神混而為一氣,是為金液大還丹也。經書『三田』、『三關』之說是此意。」

問曰:「精氣神,後天乎?先天乎?」答曰:「是先天。《心印經》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從無守有,頃刻而成。』豈可以後天有形之物視之?

故大修行人,煉先天元精,而交感之精,自不洩漏;煉先天元氣,而呼吸之氣自然調合;煉先天之神,而思虛之神自然走靜。先天成,後天化。學者努力修持,方能有驗。否則,後天且不保,而況先天乎?」

問曰:「既雲頃刻而成,又雲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何也?」答曰:「頃刻而成,是得藥之效也。煉精、煉氣、煉神,是漸修之功,火候之妙。」

問曰:「三品大藥,皆屬先天,金丹即此三藥而成乎?」答曰:「三藥雖屬先天,然無形無象,猶屬於陰,不能結聖胎。須得虛無先天真一之氣點化方能無形生形,無質生質,而三藥變為純陽矣!」

問曰:「無形生形,無質生質,則聖胎有象乎?」答曰:「是法相,不是色相。法相是相非相。蓋一氣從虛無中結就,又名陽神。此神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入水不溺,入火不焚;虎兕不能傷,刀刃不能加;出入無礙,非若色相大患之身也。」

問曰:「有出陰神者,何也?」答曰:「即玉液還丹。了真如之性者,真如性了,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久之靜極神出,頃刻千里,極往知來,但鬼仙耳!無影無形。若欲有形,還要改頭換面,來世參訪高明,修金丹大道而能之。故大修行人,了得玉液還丹,即修金液大丹,期歸於純陽無陰之地而後已也。」

問曰:「世之投胎奪舍,移居舊住,即此陰神乎?」答曰:「不是。真如之陰神,即是元神。以不能了命為陰耳!至於投胎奪舍之流,乃專弄識神,守輪回種子,與大道絕不相關,故出此入彼,生死不息。其異於常人者,不能擇住處,不入異類耳!至於明心見性,入定出神,彼安能之?」

問曰:「了性未了命,來世生來迷否?」答曰:「有迷者,有不迷者。不迷者,生來自知性理,又求大丹之事,完成大道。迷者,失其故路,必須明師指點,方能會悟前因。如明時狀元羅真人,若非乃翁提點,亦幾乎忘之矣!雖迷而猶有宿根在,故一提即醒。若無宿根,雖提不醒。不但能了性者如是,即有志之士,終身學道,未遇明師,死後轉生,亦帶宿根。一出頭來,自知有此一件大事,仍在道中研磨,千方百計,一心好道修行,不愛榮華富貴者,皆是有宿根之人。若無宿根,縱彼孤寡貧窮,艱難百端,甘於困死而不愛入此道也。」

問曰:「修性者欲完大道,總要再來人世。修命者與天同壽,必不來矣?」答曰:「亦有來者。以術延命之道,非真實大丈夫不能得,非天縱之上智不能行。雖能得之,還要祖上積德深厚,自己功行重大,有無數天緣結聚,方能無阻無擋,順順序序,了此大事。倘祖上無德,自已宿根不深,雖能勇往直前;或限於事之未就,而數已盡;或阻於功之方用,而魔障早來;往往有法無財,有道無力,抱道而亡者甚多。然雖未成道,而來去分明,與凡人大不相同。

亦有半功而亡,亦有未半而亡。半功而亡者,再世必系生知。未半而亡者,再世亦必志道。故學道者,須要知得自己有宿根,不要自暴自棄,而一失人身,萬劫難也。」

問曰:「生知者,可以不求師而自即能修持乎?」答曰:「雖是行知,還有迷處,不遇明師指點,亦不成道。若遇指點,頓悟圓通,一了百當,下手修為,無不成道者。

吾曾遇生知者有二:一系江蘇顧公,一系隴西汪公。顧公以宦途所迷,汪公以利途所迷。雖知而不以性命為重,此其所以迷也。如二公者,必定祖上無大德,自己缺功行,所以牽纏不斷,跳不出羅網,來生又不知何如?可不惜哉!後學者,可不及早積德乎?」

問曰:「弟子亦有宿根乎?」答曰:「爾無宿根,焉能聞大道之名?焉能聞大道之說?有宿根,無宿根,爾亦不知。吾有數語,爾自知之。」即說偈曰:「前生爾姓袁,今生爾姓路。姓袁名成德,姓路名我固。此是前後因,仔細認腳步。言下甚分明,早悟須早悟。」

弟子言下大悟,即跪而獻歌曰:「悟得前身與後身,他人是我我他人。打開混沌入靈窟,看見原來一點真。一點之真如露電,無頭無尾又無面。柱天柱地難思量,恍惚杳冥中有變。幸蒙恩師暗點破,才識這個古董貨。眼前就有真面目,何勞別處立功課?」

師徒問答之間,不覺東方發白,大地生光。衆弟子各去伺事。悟元子亦獨步於洗心亭矣!

修真後辯卷下 編輯

後序 編輯

莊子謂大道不稱,大辯不言。蓋以道本無名,有何可稱?道本無形,有何可言?稱且不可,言且不可,更何可辯?然世有稱道者,有言道者。一自有稱,則是非混雜,而道不真矣;一自有言,則邪正相爭,而道有假矣。稱道不真,言道有假,不是稱道,反是謗道;不是言道,反是埋道。謗道埋道,塞修真之門,阻行道之路,為害最大,此予不得不強辨,以破其稱之不真;不得不細辨,以劈其言之有假。辨不真之稱,則不可稱之道,學者可不難於漸悟;辨有假之言,則不可言之道,學者可不難於默會。難悟者能使自悟,難會者能使自會,此前後辨難之存心也。雖然,既有辨矣,謂之無言可乎?既有言矣,謂之無稱可乎?既有稱矣,既有言矣,猶辨不真之稱、有假之言可乎?人亦稱矣,我亦稱矣;人亦言矣,我亦言矣;焉知人之稱者真乎,我之稱者不真乎?焉知我之稱者真乎,人之稱者不真乎?焉知人之言者假乎,我之言者不假乎?焉知我之言者假乎,人之言者不假乎?誰真誰不真,誰假誰不假,是在不稱道、不言道者見而自知之,吾烏乎辨?悟元子再序。

棲雲山悟元子劉一明著 鄧壽椿重刊

先天精氣神 編輯

紫清翁云:「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是即所謂元精、元氣、元神也。精氣神而曰元,是本來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而後無形生形,無質生質,乃是從父母未交之時而來者。

方交之時,父精未施,母血未包,情合意投,其中杳冥有物,隔礙潛通混而為一,氤氳不散。既而精泄血受,精血相融,包此一點真,變化成形,已有精氣神寓於形內。

雖名為三,其實是一。一者,混元之義;三者,分靈之謂。一是體,三是用。蓋混元之體,純一不雜為精,融通血脈為氣,虛靈活動為神。三而一,一而三。所謂上藥三品者,用也;所謂具足圓成者,體也。不得言三,亦不得言一。學人多不知三而是一,一而是三;或抱元守一,而落於著空;或煉藥三品,而失於執相。執空執相,皆非還元妙理。

還元者,即還元精、元氣、元神也。若欲修道,先要知此三物在混元中潛藏。離乎混元,便非先天精氣神本體;失卻本體,不是元物。

《心印經》曰:「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從無守有,頃刻而成。」曰恍惚,曰杳冥,曰有無,則為無形之物可知。惟此元精,如珠如露,純粹不雜,滋潤百骸;元氣如煙如霧,貫穿百脈;元神至靈至聖,主宰萬事。知之,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學者若能識得此三藥,則修道有望。

後天精氣神 編輯

後天之精,交感之精。後天之氣,呼吸之氣。後天之神,思慮之神。三物有形有象,生身以後之物。

男女交媾,精血融和,結為胚胎。胎中只有元氣,並無呼吸之氣。及其十月胎完,脫出其胞,落地之時,哇的一聲,納受天地有形之氣,入於丹田,與元氣相合,從此,氣自口鼻出入,外接天地之氣以為氣,此呼吸氣之根也。

後天之神亦於此而生,此神乃曆劫輪回之識神。生時先來,死時先去;轉人轉獸是這個,為善為惡是這個;生來死去亦是這個;出此入彼,移舊住新,無不是這個。當落地哇的一聲,即此神入竅之時也,所以嬰兒落地,不哇者不話,蓋以無神入竅也。初生之時神氣相禦,以為後天根本,生長幻身。

至於交感之精,尤系後有之物。在母胎時無此精,初生身亦無此精。及至二八之年,元陽氣足,滿而必溢,極而必返;陽極則陰生,陰生則陽消;陰氣用事,陽氣退位;無形之陰,又生有形之陰;腎中竅開,真水虧而慾火潛生;稍有觸動,其火上炎,蒸炙一身,激發百骸血脈,五臟六腑津液,盡皆沸騰,上湧聚會於頭頂百會穴。此穴乃百脈聚會之處,其氣血從此穴下降夾脊,至腎俞,過後始化而為白,過尾閭達陰竅始泄焉!此精不但生時並無,生後亦無,特氣血所化耳!其腎竅不過是出精之門,精何嘗在腎也?

所謂交感之精者,因有交有感而有精,不交不感即無精,至於夢遺,亦由感而有;間有不感而遺,是腎虛而血脈不固,邪火催逼而出之,此交感之精之所由來也,當陽極生陰,不但精從此有,即思慮從此而發,呼吸之氣從此而暴。

學者需要識得此三者,皆生身以後所有,而非生身以前之物。以生身以後之物,欲保全性命,延年益壽,超出陰陽之外,能乎否耶?學者當三思之。

先天真一之氣 編輯

緣督子曰:「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悟真》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道光云:「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此皆言先天之氣為生物之祖氣,乃自虛無中來,為萬象之主,天地之宗;無形無象,無聲無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然雖無形而能生形,無象而能生象。以言其神,為不神之神;以言其氣,為真一之氣;以言其精,為真一之精,又名真種,又名金丹,又名他家不死方;非後天呼吸氣、思慮神、交感精可比,亦非元精、元氣、元神可同。

蓋元精、元氣、元神,在後天則為陽,在先天還為陰。非若先天真一之氣,曆萬劫而不壞,超群類而獨尊;生死不拘,有無不立;為後天精氣神之根本,為先天精氣神之主宰;乃至陽之物,天上之寶,人罕識之。蓋此物不在內,不在外,不落五蘊八識,不在五臟六腑,不在六根門頭,不在百骨穴竅,而在乎玄關一竅;有意尋之則著相,無意守之則著空;思之不得,議之不可;本來自有,因陽生陰。走於他家,不為我有。

至人用法追攝,以實形虛,以有形無;激而有象,從虛空中來;采而修之,以陰符陽火煆煉成丹,結就一粒大如黍米,吞而服之;點先天之寶,以無生有;化後天之物,轉陰成陽;三屍五賊,盡皆滅蹤;八萬四千毛神,俱化為護法。故曰:「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迷人不知此先天真一之氣,是生物之祖氣,是鴻蒙未判之始氣,是混沌初分之靈根;或以元氣為先天真一之氣;或以丹田呼吸之氣為先天真一之氣;或以抱一守中,為守先天真一之氣;或以觀空止念,為觀先天真一之氣;更有一等地獄種子,煉五金八石,采紅鉛梅子,以為服食先天真一之氣;種種歧路,豈足以語先天真一之氣乎?

夫先天真一之氣,是混元祖氣,生天、生地、生人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動靜如一,陰陽混成;在先天而生乎陰陽;在後天而藏於陰陽,乃真一而非假一。抱守真一,真一豈可抱守哉?如可抱守,則非真一;而所抱守者,必是假一,觀止真一,真一豈可觀止哉?如可觀止,則一非真,而所觀止者,一必是假。至於千門萬戶,諸多旁門,俱是認賊為子,棄正從邪,並不知真一之氣為何物色。無怪乎到老無成,而落空亡矣!

悟元初遇龕谷老人,示以修真大道,諸事顯然。惟於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之語,因自己所見不到,模糊十三年之久,閱盡丹經,究未知其端的。後遇仙留丈人,抉破源流,咬開鐵彈,言下分明,瞭然於心;始知虛無真虛無,真一是真一;不於我有,不從他得;不可言象,不可畫圖,以意契之,以神會之;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通天徹天,為聖為賢,成仙作佛,皆出於此。若人知得此先天真一之氣,則大本已立,其他皆餘事矣!所以古仙云:「得其一,萬事畢」也。

真假身心 編輯

今人皆曰身心,只知幻化之身心,而不知真正之身心。舍真從假,無怪乎壽數未盡,而身心早累,形如生人而魂入鬼窟矣!何則?幻化之身,肉身也。幻化之心,人心也。眼耳鼻舌身意,俱幻身之所出。喜怒哀樂愛惡欲,皆人心之所出。六根門頭,樣樣足以喪生。七情妄念,件件能以致死。磕著撞著,便自發作。不至傷害性命者,有幾人哉?若以幻化身心為真實,是以賊為子,以奴作主。一旦天不假年,身在何處?心在何處?其為幻化之物也無疑。

至於真正之身,法身也。真正之心,天心也。陰陽五行,法身之所出。嬰兒、奼女、木母、金公、黃婆、珊瑚、硨磲、水晶、碧玉、黃金、天心之所生。五性因緣,俱皆成道之種。五般至寶,盡系煉丹之財。釆之修之,起死回生,返老還童。但此法身天心人多不識,所以法身埋沒,幻身用事,天心退位,人心當權。以故,生生死死,輪回不息,無有了期。

夫此法身上拄天,下柱地,無頭無尾,無背無面,中立不倚。以言其剛,則粉碎虛空;以言其柔,則萬化俱息;以言其堅固,則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入金石無礙,虎咒不能傷,刀兵不能加,是命之所寄也。

此天心不垢不淨,至虛至靈,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以言其靜,則無聲無臭;以言其動,則至神至妙;以言其形象,如偃月,如仰盂,如黍珠,不色不空,即色即空,不有不無,即有即無,是性之所寄也。

知此身心,以修性命,則了性了命易如反掌。所以古人道:「都來身心兩個字,隱在丹經萬卷書。」果是幻身人心,明明朗朗,雖愚夫愚婦皆知,何故萬卷丹經隱而不言?其所以隱者,必有秘密難言處,豈可以幻化身心目之哉?噫!身心豈易知乎?苟不下數十年窮理功夫,法身不易見,天心不易明;身心不知,性命何修?學者勉之。

真假性命 編輯

《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古仙云:「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修命不修性,猶有家財無主柄。」此皆為性命雙修而言也。然性有性之理,命有命之理,非窮理功夫不得而知。

特以性有天賦之性,有氣質之性;命有天數之命,有道氣之命。天賦之性,良知良能,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氣質之性,賢愚智不肖,秉氣清濁邪正不等者也。天數之命,夭壽窮通,富貴困亨,長短不一者也。道氣之命,剛健純粹,齊一生死,永劫長存,天地不違,陰陽不拘者也。

天賦之性為真,氣質之性為假;道氣之命為真,天數之命為假。真者先天之物,假者後天之物,先天在陰陽之外,後天在陰陽之中。此真假不同,性命有異。修道者若知修天賦之性以化氣質之性,修道氣之命以轉天數之命,性命之道得矣!

且性者,心之所生。心為神舍,心明則神清,神清則性定,所以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者,人心之一叩,叩則必應,應則氣活,氣活為命蒂。人即身也,所以道命之造化系乎身。命屬他家÷性屬我家。先求他家不死之方以立命,後求我家原有之物以了性。身心不二,性命一家,而性命俱了。

旁門外道不知何者是命,或以後天之氣為命,或以腎中濁精為命,或以令為命;不知何者是性,或以靈明知覺為性,或以頑空寂滅為性,或以秉受氣質為性;是皆言命而不知命之竅,言性而不知性之宗者也。

何為性?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即是性;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即是性;乾遇巽時觀月窟,月窟即是性;無欲以觀其妙,妙即是性。何為命?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即是命;恍惚中物,杳冥內精即是命;地逢雷處見天根,天根即是命;有欲以觀其竅,竅即是命。窮得此性命,方是知性命;知得此性命,方能修性命。噫!知者且稀,而況修者乎?學者何不早辨之?

先後天陰陽 編輯

先天陰陽,有無是也。後天陰陽,心腎是也。有無陰陽而無形,心腎陰陽而有象。有者,坎中之一陽,為真陽,為妙有。無者,離中之一陰,為真陰,為真空。陽而曰真,則非假陽可知。陰而曰真,則非假陰可知。有真陰真陽,則必有假陰假陽。真陰陽出於先天,在太極中運用。假陰陽,出於後天,在一身記憶體藏。假陰陽,身存則存,身亡則亡而有壞。真陰陽出於無形,運於無象而不朽。

蓋心腎陰陽,乃父母交媾精血之所化,有氣有質,所以隨身而有無。至於先天陰陽,從法身而出,乃虛無一氣所生,有氣無質,所以與天地而長久。此先天後天之別也。

然先天陰陽雖生於先天,一自有身便藏於後天中,所以屬於坎離。坎者,外陰而內陽,其外陰即後天之陰,內陽即先天之陽。離外陽而內陰,其外陽即後天之陽,內陰即先天之陰。此又先後之別也。

且後天陰陽只行於一身,順其造化。子時一陽生,腎中有一陽之氣,上升而晝運血脈。午時一陰生,心中有一陰之氣,下降而夜運血脈,陰陽迭運,晝夜旋轉。人自先天埋藏,後天用事,思慮過度以傷神,淫慾取樂而耗精;精神衰敗,暗消其氣,氣盡則死矣!至於先天陰陽,運於虛空,逆其造化。當活子時到坎中,一陽來複,即進陽火而生育。當活午時到離中,一陰來媾,即退陰符而溫養法身,乃至法身成就,十月氣足,脫出聖胎則仙矣!此又先後天之別也。

噫!一身後天陰陽,且不能了性了命,彼以男女為陰陽而行邪術者,其罪尚可言歟?學者果於先後天陰陽辨得分明,急求真師印證,庶幾有造。倘不識陰陽真假,妄想一言半語即欲竊奪造化,超凡入聖,焉有是理?學者可不三思乎?

內外五行 編輯

五行攢而金丹成,金丹虧而五行分,此理之必然,但陰陽有二,五行即不是一。何則?有內五行,有外五行;有天之內外五行,有地之內外五行。天之五行是運,地之五行是氣。天之五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十幹是也。地之五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十二支是也。甲丙庚壬戊為陽為外,乙丁辛癸己為陰為內。寅申巳亥辰戌為陽為外,子午卯酉醜未為陰為內。

獨是五行,只是一個,何至有四個?特以五行者,陰陽二氣所生。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天之五行,天之陰陽所化,金木水火土各有陰陽之氣,甲丙庚壬戊具有陽氣,乙丁辛癸己具有陰氣。此天之陰陽五行也。地之五行,地之剛柔所化,金木水火土亦各具剛柔之氣。寅申巳亥辰戌具有剛氣,子午卯酉醜未具有柔氣,此地之陰陽五行也。天之五行主動,而動中亦有靜,動中靜,即乙丁辛癸己也。地之五行主靜,而靜中亦有動,靜中動,即寅申巳亥辰戌也。以天地全體而論,則天之五行屬外,地之五行屬內。以天地分形而論;則天之甲丙庚壬戊為外,乙丁辛癸己為內;地之寅申巳亥辰戌為外,子午卯酉醜未為內。此四個五行,內外陰陽之理也。

人身亦然,有天干五行,有地支五行。天干五行者,元性、元情、元神、元精、元氣為陰,仁、義、禮、智、信為陽。地支五行者,遊魂、鬼魄、識神、濁精、妄意為陰,喜、怒、哀、樂、欲為陽。至於心、肝、睥、肺、腎之陽,胃、膽、三焦、膀胱、大小腸之陰,乃後天有形有象之濁物,又不在四個五行之列矣!惟此四個五行,以法身幻身合而論之,以禾幹五行而運地支五行也;以法身幻身分而論之,法身以仁義禮智信而全性情精神氣也,幻身以精神魂魄意而含喜怒哀樂欲也。以上皆天地人內外五行之分別。

五行有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剋之道;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更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之道,生中有克,後天順行之道;克中有生,先天逆運之道。學者若能知之生克,識得逆順,則五行之理了了。

內外藥物 編輯

藥物有內外,功夫有兩段。修道者,若不知內外二藥,如盲走路,,聾子聽聲,終無得手處。何為內外?內藥者,一己所有。外藥者,他家所出。一己所有者,靈汞是也。他家所出者,真鉛是也。靈汞非水銀,真鉛非黑錫,俱是天生至寶,非世間之濁物。

蓋靈汞者,奼女也,為妻主內。真鉛者,嬰兒也,為夫主外。靈汞雖為天寶,其性好動,見火則飛。不得其鉛制之,則必遊行無蹤,未免真中有假,恩中生害,如世間女子無夫,不免失節。故用真鉛制真汞,鉛汞相投,夫妻相得,遇火而反有濟矣!但此靈汞,一己現有,不待他求。至於真鉛,自陽極陰生之後,走於他家,不屬於我。必須先尋此物,歸於我家,與真汞配合,始無陰差陽錯之患。以其鉛屬他,汞屬我,故有內外之名,人我之別。

丹經所謂七返者,即返此真汞之本性;所謂九還者,即還此真鉛之本性。至於他家之稱,非人我他家之說,是真鉛未來,屬他外也;真鉛既來,屬我內也。其所謂外者、他者,因未來言之耳!非真實有他家也。內外之說,亦是此意。

原其生身受氣之初,鉛汞一氣,非有內外之別,並無人我之分;及其圓極而虧,鉛汞分為兩處,始有人我內外之說。但此鉛汞有兩義,不可不知。當修還丹之時,取黑鉛以制紅汞,鉛汞相投,結成還丹。此亦內外二藥之別。及其還丹結就,又名真鉛。以此真鉛吞而服之,點一己之陰汞,霎時而幹。複用已幹之汞,溫養真鉛,結成大丹。此亦內外二藥之別。學者若能得兩層內外藥,則還丹、大丹之事,可以了了。

大小還丹 編輯

《悟真》云:「赫赫金丹一日成。」又古經云:「還丹在一時,溫養須十月。」噫!還丹之道,豈易知哉?

蓋還丹有小還丹,有大還丹;小還丹名曰:金丹,大還丹名曰:七返九還金液大丹。

所謂小還丹者,後天中返先天,以鉛制汞,以水濟火,以金公配奼女,以黑虎駕赤龍,以烏龜吞朱雀;以他家之物制我家,還其我家之故物,複其我家之本真,乃還丹之道,所以名曰:還丹,又名:金丹。經云:「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者,即此小還丹也。所言小者,僅還其原,複其當年之原本,如虧者而又足,去者而複還。此丹雖還,尚未經火鍛煉,一時不謹,就有得而復失之患,故曰小還。

於此再加向上功夫,重安爐,複立鼎,將此還丹溫之養之,以至虛極靜篤,貞下起元;複運陰符陽火,漸抽漸添,自無而有,自微而著,十月胎全,瓜熟蒂落,脫出法身,是曰大丹。至於別造乾坤,再安爐鼎,子生孫兮孫又枝,為十極大羅真人,不在大小還丹之數也。

世人不知大小還丹之分別,而直曰金丹之道,妄想得師一言半語便欲成功,何其愚甚?其他旁門外道,俱不足論。即就其所得之真者論之,或有知煉己而不知采藥,或有知采落而不知安爐立鼎,或知安爐立鼎而不知調和之法,又有僅知小還丹而不知大還丹半途而廢者。噫!始則有為,終則無為。苟知始而不知終,欲成大道難矣!學者須原始要終,必無一毫之疑惑而後可。

運用吉凶 編輯

《悟真》云:「禍福由來互倚伏,還如影響相隨逐。若能轉此生殺機,反掌之間災變福。」又云:「須將死戶為生戶,莫執生門號死門。若會殺機明反復,始知害裏卻生恩。」蓋以金丹之道,先要識得吉凶之理,、而後可以進退隨時,運用由心。否則吉凶不知,是非罔辨,貿然下手,則必火生於木,禍發必克,非徒無益,而又有害矣!

何為吉凶?以藥物而論:方生則吉,已過則凶;西南為吉,東北為凶;無神為吉,識神為凶;元精、元氣為吉,後天精氣為凶;真身為吉,幻身為凶;天性為吉,氣性為凶;道心為吉,人心為凶。

以採取而論:水火相濟則吉,水火不濟則凶;金木相並則吉,金木間隔則凶;先天化後天則吉,後天賊先天則凶;急緩遲速隨時則吉,文烹武煉失度則凶;裒多益寡則吉,棄正從邪則凶;殺中求生則吉,生中帶殺則凶。

以還丹而論:有人有己則吉,有我無人則凶;情來歸性則吉,性去隨情則凶;集義而生則吉,義襲而取則凶;龍虎不傷人則吉,神氣而散亂則凶;他家之陽來則吉,我家之陰凝則凶;自剝而複則吉,自起而垢則凶;坎來而離迎受則吉,彼到而我不待則凶;以鉛制汞則吉,以陰消陽則凶;藥足溫養則吉,持盈未已則凶。

以大丹而論:龜蛇蟠繞則吉,龍虎相爭則凶;結丹一時則吉,混沌七日則凶;同心侶伴則吉,外來客邪則凶;防危慮險則吉,水冷火炎則凶;固濟牢封則吉,失誤覺察則凶;胎完脫化則吉,未完急出則凶。以上皆內外二丹吉凶之理,必須節節通徹,事事精詳,方可下手。更有「剝」之碩果,「複」之災害,「泰」之命亂,「否」之後喜,「夬」之無號,「姤」之含章,「既濟」之終亂,「未濟」之暉吉。凶中有吉,吉中有凶;吉凶不定,變化無常。

倘知之不真,即行之不當,毫髮之差,千里之失。若於運用吉凶處打通消息,真知灼見,進進退退,急之緩之,損之益之,無不隨心如意,步步得力也。

前後爐鼎 編輯

《悟真》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又云:「偃月爐中玉蕊生,硃砂鼎裏水銀平。」觀此,則知爐鼎為修煉之首著。若無爐鼎,藥自何收?丹自何煉也?但爐鼎非外面銅鐵泥土之爐鼎,亦非閨丹女子之爐鼎,乃道之大造爐,威光鼎。

古人以乾為鼎,坤為爐。蓋取乾陽健,坤陰順之義。乾鼎坤爐,即是陽健陰順也。所謂偃月爐,珠砂鼎,亦陰陽健順之義。言偃月取陰中生陽之義,言珠砂取陽中有陰之義。陽健陰順,陰濟陽而陽濟陰,方是修道真正之爐鼎。若舍陰陽健順四字,而別求爐鼎,則是行邪道而非正道矣!

但爐鼎亦有分別,有還丹爐鼎,有大丹爐鼎。還丹以乾坤為爐鼎,烏兔為藥物。大丹以虛無為爐鼎,一氣為藥物。此還丹大丹之分別。然還丹中更有坎離爐鼎,不可不為早辨。蓋此爐鼎最為緊要,若不知之,雖有乾坤爐鼎,而金丹未可遽結。

何則?偃月爐,真火所生之處。硃砂鼎,真水所生之處。知此爐鼎,以水濟火,水火同宮,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自然結為至室。此寶一結,複入於虛無鼎爐,運動天然真火,無質生質,無形生形;神全體就,脫出聖胎,並虛無爐鼎,亦無用矣!

至於向上一著,別有爐鼎,非可於語言求者。噫!「鼎鼎原無鼎,爐爐亦沒爐。身心兩個字,舉世皆糊塗。」

內外火候 編輯

古仙云:「真火本無候,大藥不計斤。」《悟真》云:「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大都全藉修持力,毫髮差殊不作丹。」此皆為火候而發。

後人不知古人立言之意,或執「真火本無候」之語,不流於寂滅,即落於忘形;或執「不知火候也如閑」之句,不疑於子午卯酉之時,必惑於採取年月日時;亦有因語句矛盾疑惑而不深究者。噫!古人立言各有妙旨,雖立言不一,而其意皆同。

所謂真火本無候者,言真火本無一定之時候;遇陽生之候即進陽,遇陰生之候即退陰,不是言火常運而無候也。

所謂「不知火候也如閑者」,言運火而必有一定之候。煉己待陽,陽生即進火之候,陰生即退陰之候,非言時日之死候也。「本無候」,「須知候」,同一機關,所以《入藥鏡》云:「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此言十二時中皆有陰到陽到之候,意料其到遇陽即進陽,遇陰即退陰;陽到陰到,皆是可為之時。言下分明,何待細辯?

但火候不一,有內火候,有外火候;有采藥火候,有煉藥火候;有合丹火候,有結丹火候;有溫養火候,有脫丹火候,有服丹火候;有結胎火候,有脫胎火候;有修性火候,有修命火候,有文烹火候,有武煉火候。火候居多,總要知其分數爻銖,止足老嫩之候,隨時運用,不使有毫髮之差耳!噫!月之圓,存乎口訣;時至子,妙在心傳;火候之妙,豈易知哉?

今人不知火候最細最微,執古人「一言半語便通玄」之句,直謂一無可說,一無可傳。殊不知一言半語之妙,乃真師附耳低言,指示一點天機之秘,而非言傳火候也。

世間一藝一技,且有多少法則,而況性命大事,豈能一言半語了悟乎?學者何不三思。

他家我家 編輯

《悟真》云:「休施巧偽為功力,認取他家不死方。」又云:「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此皆指示先天藥生之處。後人不知古人秘諦,見他家、家家字句,或猜為女子,流於閨丹之術,忍心汙行,作孽百端,入於禽獸之域者,不可枚舉。彼烏知先天之氣從虛無中來者,安可於有形有象中求之乎?

夫人秉先天之氣,借凡父母之精血而有身,則人身即有此先天之氣矣!但此氣日生夜長,陽極必陰;乾宮之陽走於坤宮,於是乾虛為離,坤實成坎。曰離者,離去其陽也;曰坎者,坎陷其真也。陽陷於陰,不屬於我,故曰他家。

《悟真》云:「要知產藥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西南者坤方,乃陰極陽生之處。子野云:「藥出西南是坤位,欲尋坤位豈離人。分明說破君須記,只恐相逢認不真。」此人名曰:不死之人,又曰:真人。古仙云:「若要人不死,須尋不死人。」這不死人,即他家不死方。曰我家者,我之真陽離去,所以離為我;曰他家者,我之真陽為陰所陷,所以坎為彼。因有坎離之分,故有他我之名。他我之名是就陽未複來言之耳!果若陽複,則他即是我,我即是他,只是一個,無有兩樣。

《黃鶴賦》曰:「效男女之生,必發天機而作。」泄天之機曰效曰泄,是就世法而泄道法,非言男女,即道中之他我。後人不知古人立言妙義,直以他家為外面之他家,作禽獸之事,敗壞教門,求其來生為人而不可得,尚欲望仙乎?

夫丹經凡言彼我者,以陰陽言;凡言主賓者,以運用言;凡言顛倒者,以招攝言;凡言有無者,以動靜言;凡言龍虎者,以性情言;凡言鉛汞者,以浮沉言。要之,總不外乎陰陽二字;究之,不外乎性命二字,然實不外乎身心二字也。彼世間孽根罪人,未明聖賢大道,以女子為他家,以首經為至寶,以梅子為長生藥。是非修聖道,實是謗聖道,當入拔舌地獄矣!

噫!家家有之而非自家所有者,蓋其用之不可見也。若欲求之,大要法財。必於神洲赤縣者,以其見之不可用也。用之不可見,見之不可用;一身尚且無,他人豈能用?內裏既不見,外邊更何求?此中秘密,苟非精明陰陽,深達造化,識得先天真一之氣者,安能知之?

真正首經 編輯

《悟真》云:「白虎首經至寶。」又云:「鉛遇癸生須急采。」此皆言首經為先天真一之氣也。白虎屬西方,為兌金。首者,先天祖氣。經者,常行之道。

先天祖氣藏於坎中,為陰氣所陷,不能自出。兌之少女,有坤宮真土,代母用事,能發坎中之陽,以歸於坤,而現首經,即初三偃月,又曰:天地之心,又曰:先天之氣,又曰:真鉛。以其積陰之下,靜極而動,陽氣初複,為先天祖氣所行之常道,故曰:首經。所謂首經者,以體言;所謂鉛遇癸生者,以用言。

夫鉛者,王水也。壬水清,癸水濁。壬水一生,如露如珠,難得易失。當其現象,急宜下手。若稍有緩,癸水即生。癸水一生,則王水潛藏,落於後天,不堪用矣!采王水,即是采真正首經。此經先天而生,後天而存,生天、生地、生人物;順之則死,逆之則生;為仙在此,為凡在此。本來仙凡無異,因陽極生陰,乾中之陽走於坤宮;乾中虛成離,坤中實成坎;先天乾坤變為後天坎離,而真經於是潛藏矣!

大修行人以法追攝於一個時辰內,還此真經,煆煉成丹,名曰:金丹;吞而服之,返老還童,長生不死。可知金丹即是首經,但未煉則謂首經,已煉則謂金丹。金丹、首經,一而已矣!非有兩也。

後世迷人不達祖師妙旨,直以十四歲之女子首經猜之。噫!首經是首經,非聖賢至清至潔之經,乃凡夫至濁至汙之經耳!夫經者,徑也,徑即道也。衜字從首從彳從止。彳止,即動靜之氣。氣之首,非首經乎?然則道即首經,首經即道。是首經也,無形無象,無聲無臭;擬之則非,議之則失;不可畫圖,只可神會,非濁血之經可知矣!

至於五千四十八黃道之說,乃陰極生陽,先天來複之秘,而非定十四年也。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其餘八日歸於何處?蓋五者,土之生數。千十者,土之成數。四者,金之生數。土屬坤。金屬兌。自兌至坤,陰極生陽。西南得朋,月現庚方,非首經乎?八日者,八日兌上弦,金水準分,陰陽相和,正在黃道之中,乃陰中生陽,陽氣經行,歸於中道,非五千四十八黃道乎?且八日者,七日之多一日。天地以七日而來複。當陰極陽生,七日複而八日經行,增長歸於中道,正合五千四十八黃道之說。又八日者,三五相合。三五合而陽氣純,一氣渾然,中立不倚,如十五之月,光輝圓滿,正行天地之中,亦合五千四十八黃道之說。七日複,八日弦,三五合一,總是靜極而動,陽氣經行之首上著腳耳!

祖師立言奧妙,大有關係,豈可以人間十四歲女子之首經妄猜哉!至於十四歲女子之首經,乃是陽極生陰,非是陰極生陽。蓋血屬陰,經血通,即是陰生之所發現者,何得錯認經血純濁之物為先天至清之氣乎?

《悟真》云:「竹破須將竹補宜,抱雞當用卵為之。」《參同》云:「同類易施工,非種難為巧。」蓋我之先天有傷,必用我之先天補之,方是同類真種。我之性命不固,仍以我之性命接之,方是同類真種。若失自己本來原物,而尋他人之物,豈是同類真種乎?夫人各有性命。人之性命不能與我,猶我之性命不能與人,此理不辯自明。果男子得女子之首經而能成道,何以女子得男子之精而不能長生?果男子修道而用女子,則女子修道亦必用男子矣!此理又不辯而可知。

吾勸同道者,速把孽坑填平,急將兩眼睜開,分其邪正,辨其是非,積德立行,以為長久之計,甚莫在迷城裏作生活,漆桶裏尋明珠也。

伏煉九鼎 編輯

《參同》云:「惟昔聖賢,懷元抱真。伏煉九鼎,化跡隱淪。」又古仙云:「伏氣不服氣,服氣須伏氣。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氣。」此丹經要語,後人不知其義。事服食者,用九鼎煉藥。作閨丹者,度九女而采氣。噫!九鼎之旨豈鐵鼎女鼎哉?若猜疑為鐵鼎女鼎,是將祖師渡世之天梯,變為鄧都之路引矣!豈不可悲可傷?

夫所謂伏食者,乃伏先天之氣,以實其腹,而非服餌金石草木之謂。所謂九鼎者,乃金丹九轉,純陽無陰之義,而非爐火換九鼎,閨丹用九女之說。

夫先天之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如露如電,來無蹤,去無影,難得易失。至人以實形虛,以有形無;攢年至月,攢月至日,攢日至時;於此一時,奪三幹六百年之正氣,回七十二候之要津,伏此一點先天真陽,入於造化爐中,凝結為聖胎,是曰:伏食。結胎以後,運天然真火,煆盡余陰,露出乾元面目,修就金剛不壞之物,名曰:九轉大丹,是云:伏煉九鼎。此身上事,從虛無中結就,並無男女等相,不幹氣質皮囊。故古仙云:「鼎鼎原無鼎,藥藥亦無藥。」其所雲爐鼎藥物者,是借爐火烹煎之象,形容修煉金丹之法,而非實有爐鼎之說。

夫金丹者,太極也。太極中含一氣,一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極則必靜,靜極則必動;陽極則必陰,陰極則必陽,陰陽互為其根。四象、五行、八卦、甲子,萬象萬物即於此生矣!此造化順行之道。若欲盡性至命,則必奪造化,轉生殺,逆五行,顛倒氣機,複還混沌之一氣,完成太極之本相,豈有形之爐鼎能煉乎?

所謂煆煉金丹之說,即完成太極之旨。太極者,圓成之物。圓極必虧,故借修持以保全。太極本無虧,因陰陽而有虧。欲全太極,先調陰陽。陰陽混合,一氣運轉,複還當年渾然太極本相,是曰:采藥煉丹。因其藥欲混化,故名混化藥物者為鼎。因其藥欲煆煉,故名煆煉藥物者為爐。因其煆煉成真,經久不壞,故名之曰:金丹。其實鼎爐金丹,皆假名托象,顯露消息耳!名象尚且無,更何有女鼎爐灶之穢行邪事耶?

噫!「自從會得長生訣,年年海上覓知者。不知誰是知音者,試把狂言著意尋。」

玄關一竅 編輯

經云:「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要知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幹六百門。」特以此竅乃至玄至妙之關口,生死在此分,聖凡在此別;為古今來,祖祖相傳之秘密,非等閒猜量而知。後世學人不遇真師,或認口鼻,或認眉間,或認囟門,或認百會,或認咽喉,或認夾脊,或認尾閭,或認心竅,或認黃庭,或認丹田、關元、氣海,凡此等類,皆非玄關一竅。

夫玄關者,無形無象,豈有定位?不色不空,焉有方所?若以方所定位目之,則為有形有象之物,即不得名為玄關矣!蓋此竅不著於幻身,亦不離乎幻身。不著幻身者,非一切有形之物。不離幻身者,非可於身外求也。既非身外物,又非身內物,則必有不內不外者存,是特有天機焉!

所以古人不敢筆之於書,而又不敢秘而不言,喻之曰:生殺舍、玄牝門、龍虎壇、龜蛇竅、戊己門、生死關、刑德門、陰陽戶、衆妙門、希夷府、仙佛地、性命竅、元神室、虛元穴、威音國,等等異名,無非明此一竅。紫陽云:「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此語,天機大露,其如人不能識何哉?

悟元子今不惜兩片皮,重為祖師傳神寫影,發其未發,泄其未泄,以神會之,以意契之,而告同人曰:「此竅,樣如蓬壺,外小而內大,深不可測,非圓非方,黑白相符,幽明相通。其門高五丈,闊四尺,有門兩扇,一開一閹;左有青龍蟠,右有白虎臥,上有朱雀飛,下有烏龜伏;恍兮惚兮,杳兮冥兮,其中有真人居焉,名曰:穀神,號曰:長生壽者,日食黍米粥,夜飲鴻蒙酒;有時唱清平,有時緊閉口;一呼則竅門開,一吸則竅門閉。故《道德經》云:『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乃生天、生地、生人之孔竅;成聖、成佛、成仙之家鄉。安爐立鼎在此,采藥烹煉在此;結丹在此,脫丹在此;有為在此,無為在此,始終功用總在此。但此竅在四大不著之處,在寂寥虛無之境。有意求之不可,無心求之不得。修行之人,須要將此一竅,先當追求,真知灼見,方可下手探取天寶。若不知此竅,縱辛勤幹般,勞苦萬狀,終無進益處。學者可不自勉自力,盡心窮理哉!」

天罡消息 編輯

《參同》云:「循鬥而搖光兮,執衡定元紀。」三豐云:「運轉魁罡斡鬥標,煆煉一爐真日月,掃盡三幹六百條。」修真之道,須要知得鬥罡消息,方能逆施造化,扭轉乾坤,規弄陰陽,而不為陰陽所規弄也。

天罡者,乃北斗第七星,一名破軍,一名搖光,一名標星;系北極之權臣,執生殺之衡,握造化之柄,運五行,推四時,生萬物,為列宿之領袖,運氣之樞紐。其任最重,其功最大。人得天地之正氣而生,亦具此天罡之氣,主宰生死,掌握性命,其功與天上之鬥罡無異。知此者生,昧此者死,但此罡星有先天後天之分,不可不知。

後天之罡星,日行十二經絡,融通一身血詠。煉罡氣者,以人罡合天罡,內外一氣,以避百邪。究之顧外失內,虛而不實,未益於彼,先傷於我。

至於先天之罡星,與本來主人,相親相愛,君臣一心,並行不悖。乃至元陽一破,先天入於後天,背主求榮,結連外寇;始而護我性命,既而傷我性命,猶虎奔而寓於西,絕不相頤矣!何則?罡星所坐者凶,所指者吉。因其不指於我,而指於他;指於他,則生氣在他,殺氣在我;殺之不已,則我之性命傾矣!

大修行人求他家不死之方者,正以求取罡星所指之生氣耳!取氣之法,總不離乎罡星。罡星坐我家,則生氣在他家;罡星坐他家,則生氣在我家;是必移罡星坐於他家,方能有造。移罡之法,亦無難處,只要將他腳跟一扭,即便翻身回顧,歸家認祖。

這個天機不著於聲色,不落於空寂;不是自己有,不是身外求,現現成成,明明朗朗。世人遇而不識,每每當面錯過。所謂「破軍前一位,誓願不傳人」者此也。不傳人者,非真不傳,恐傳之匪人,鬼神不容耳!不容者,以其此事為天下稀有之事。得之者,生死自主,性命自由,天地不能役,陰陽不能拘;非大忠大孝者承當不起,非大賢大德者載負不得。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而非一切旁門外道所可揣摸其一二。

噫!悟之者立躋聖位,迷之者永劫沉淪。「金蛤蟆,玉老鴉,認得真,是作家。」其如人多不識罡星何哉?

生殺刑德 編輯

《陰符經》云:「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翻覆。」《道德經》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然則殺雖傷生而亦能衛生,刑雖傷德而亦能成德,只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夫人自有生以後,秉氣質之性,受父母精血之氣,加之識神曆劫之塵,生平積習之汙,一身上下盡皆陰氣盤旋,只有一點陽氣秘在形山,隱而不現。古人所謂「四大一身皆屬陰,不知何物是陽精」者是也。但一身雖陰,若未交後天,猶是先天用事,不能為害。大智者於此防危慮險,固濟真陽,不為後天陰氣所侵,則直超彼岸,而刑殺之法,無所用之。所謂法以除弊,無弊則法莫施,此刑殺之所不用也。

至於先天潛藏,後天用事,陰氣俱發,通身是病;有已發者,有未發者;有曆劫生根者,有現劫生根者;有出於天者,有出於人者;古怪百般,魔障萬樣。使無抑陰扶陽之法,化邪歸正之術,則陰氣日長日盛,必至消盡其陽,傾喪性命,是刑殺之所必用也。

刑德生殺,四者相需。蓋刑所以成德,德所以用刑;殺所以衛生,生所以救殺。倘只刑而不德,殺而不生,則刑殺過刻,必至和氣有傷;倘只德而否刑,生而無殺,則生德無威,必至客邪潛入。是生殺兩用,刑德並行,斯無意外之患,不測之憂。夫刑殺者,所以化陰氣;生德者,所以保陽氣;陽氣盛而陰氣自退,陰氣消而陽氣自固。生殺刑德,豈小補雲哉?

修行人若明得刑德樞紐,知得生殺運用,則刑之德之,生之殺之;刑中有德,殺中有生;用刑以保德,用殺以扶生;逆來順去,緩急進退,無可無不可矣!

上德下德 編輯

古經云:「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又云:「上德者以道全其形,下德者以術延其命。」是皆言上德下德身分有別,而作運亦不同。

蓋上德者,體全德備,乾陽未傷之人。未傷者,是未傷先天之陽,非是未破後天之身。當乾陽具足之時,純粹至精,渾然一氣,五行攢簇,四象和合,寶物佳珍,件件俱全。若無保全之法,則必陽極生陰,圓極即虧。知之者急求明師口訣,不待陰生,即用以道全形之法,運天然真火,煉盡一身陰氣;用六而不為六所用,以成後天之功;陰盡陽純,長生不死矣!

若夫下德者,自陽極陰生之後,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諸般寶物皆失。若以無為之道修之,猶如鼎中無種子,水火煮空鐺,濟得甚事?是必竊陰陽,奪造化,後天中返先天,則當年故物,方能無而複有,去而又來,還我一個完完全全家當也。還其原物,命基已固;別立鼎爐,行無為之道;溫養聖胎,十月氣足,脫出法身,與上德者同歸一途矣!

後人不知何為上德,何為下德,乃直曰精漏者為下德,精全者為上德,何其謬甚?夫交感之精,系後有之物,濁中之濁,豈可以此為憑證乎?至於十六歲破身之說,乃言「二八一斤,陽極生陰,陰生後而精生。」是就陰陽定論,不就歲數定論。如就歲數定論,世有十六歲而精通者,亦有未至十六而精通者,尤有過十六歲而精通者,此又何說?可知上德下德不在後天上講究,而在先天中分別。先天全則為上德,先天虧則為下德,方是定論。更有不明大道之流,乃曰:「命為重,性為輕。」或曰:「性為重,命為輕。」皆非也。

夫性命必須雙修,功夫還要兩段。上德者不待修命而即修性,性了而命亦了。下德者必先修命而後修性,了命又必了性。了命者有為,了性者無為。有為無為之道,為上德下德者下手而設。若到大道完成,不但有為用不著,即無為亦用不著。至於向上一著,別有妙用,又不在有無之列。

若學者不知上德下德之說,而即求有為無為之旨,豈能知真有為真無為乎?不知真有為真無為,不但性不能全,命亦不能保。性命之所以然處,全在上德下德處分別出來也。學者可不講究乎?

有為無為 編輯

《悟真》云:「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衆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此修真始終作用之法。

後人不知有作是何說,或子午運氣,或轉運河車,或心腎相交,或任督相會,或聚氣腦後,或氣沖頂門,或調呼吸之氣,或煉交感之精,或肘後飛金晶,或搖骨而擺髓,或吞日月之精,或服雲霞之氣,或爐火而煉金石,或禦女而取閨丹,或煉天罡之氣,或聚五臟之精……如此類者幹有餘條。雖道路不同,而執相則一。以是為有為之道,失之遠矣!

不知無為是何說,或守黃庭,或思囟門,或思鼻端,或觀明堂,守臍下,或思夾脊,或觀空,或觀心,或止念,或忘形,或默朝上帝,或鑒形凝神,或思神出殼……如此類者千有餘條。雖用心不一,而著空則同。以是為無為之道,錯之多矣!

夫著空執相,皆是在臭皮囊上作活計,破插袋上用心思。彼烏知聖賢之道,不著於空,不執其相,有不空不色者在乎?

所謂有作者,非強作強為。蓋人自先天埋藏,性命不固,若不得栽接之法,返還之道,焉能延年益壽,完成大道哉?有為者欲還其所已去,返其所本有,此系竊陰陽,奪造化,轉生殺之道。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鬼神不能知,蓍龜不能測,人焉得而見之?人不得見,則非一切執相之事矣!

所謂無為者,非枯木寒灰之說。蓋以真種不能到手,須假法以追攝之。既已到手,則原本複回,急須牢固封藏,沐浴溫養,防危慮險,以保全此原本,不至有得而復失之患。

及其身外有身,神通廣大,至誠前知,孰不知之?始則求其他家,終則保其我家,方是有為無為,知始始之,知終終之之妙旨。豈一切執相著空者所能窺其涯渙哉!學者若遇明師,先求其有為之道,後求其無為之道,更求其有無不立之道,則修為之事,方能大徹大悟,不至有頭無尾,半途而廢也。學者須宜勉之。

子午卯酉 編輯

古經云:「不必天邊尋子午,身中自有一陽生。」又云:「冬至不在子,卯酉誠虛比。」則是子午卯酉無一定之時,無一定之方。其所謂子午卯酉者,亦因理而強名之。

蓋一陽生為子,一陰生為午;陽與陰合為卯,陰與陽合為酉;在時為陰陽之生旺,在方為陰陽之中正;是以陰陽而定子午卯酉,非以子午卯酉而定陰陽。故當陽氣方生,急須進陽,不可使陽氣消耗,故曰:子時進陽火。當.陰氣方生,急須退陰,不可縱陰氣增長,故曰:午時退陰符。進陽而至於中正,則陽氣平和。此時宜休歇,須當以陰濟之,庶無剛而過躁之患,故曰:卯時宜沐浴。陰退而至中正,則陰氣平順。此時宜止息,須當以陽濟之,庶無柔而過懦之失,故曰:酉時宜沐浴。三豐所謂「遇子午,專行火候。逢卯酉,沐浴金丹。」者,正是此意。

後世旁門外道之流,不得真傳,皆認天之子午卯酉之時;或子時守腎,午時定心,卯酉靜坐;或冬至養陽,夏至抑陰,卯酉二月無為。噫!此乃天之子午卯酉,與我何涉?

夫天有天之時,我有我之時。人秉天地之正氣而生,一身即具天地造化,自有陰陽,何須求天地之陰陽?若求天地陰陽,不過是後天有形有象之陰陽,豈能複我先天至陽之氣,超出乎後天陰陽之外耶?後天陰陽,皆順行造化,有生有死。若執後天而修,終在五行陶冶之中。有時四大解散,一靈難留,未免又移他地,別尋住處矣!獨是子午卯酉,非可於身中求,亦非可於身外求,大抵在於虛無求之,方有著落。

蓋陽生者,非身之動,非心之動,非腎之動,亦非眼耳鼻舌之動,乃坤中孕震,後天中先天發現之謂。陰生者,非神之昏,非氣之濁,非精之發,亦非色聲香味觸法,乃乾下藏巽,先天中後天忽來之謂。至於陽進而歸於中道,乃先天複其半也;陰退而歸於中道,乃後天消其半也。進陽火,退陰符,陰陽相當,大小無傷,兩國俱全。

天地至中至正之道在是,聖賢精一執中之道亦在是。學者若能窮究到此處,修真竅妙,可以了了土其如人多將此四時錯認,而不細心窮究,何哉?

生死有無 編輯

《易》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陰符經》曰:「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此皆言生死之根,有無之竅。學人不達此理,皆以有呼吸之氣謂生,無呼吸之氣謂死。噫!以此為生死有無,差之多矣!殊不知人之生死,雖不離乎呼吸之氣,而其根源,並不在乎呼吸之氣也。

人自有生以來,內藏先天精氣神,以養法身;外得後天精氣神,以長幻身。及至二八之年,後天用事,先天退位,順行造化,陽氣漸消,陰氣漸長,而生死之根於此立矣!自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陰氣旺而陽氣衰,正不勝邪;一日之間,千生萬死;忽而陽氣盡,陰氣純,其不歸於大化者誰哉?至於嬰兒孩提,猶未交於後天而夭死者,是特所奉先天不足,陽氣不生,日久自散耳!

惟大修行人知生死之關,明有無之竅;於生身受氣之初,逆施造化,竅奪陰陽;既能扶陽氣漸生,又能抑陰氣漸化;更能使陽氣長生而不死,陰氣長死而不生。所謂死中求生,無中生有者,此也。

古仙云:「識神生複死,元神死複生。」又《悟真》云:「須將死戶為生戶,莫執生門號死門。」這生門死戶,不在眼耳鼻舌身意,不在精神魂魄氣血,不在五臟六腑,不在百脈三田,而在四大不著,太虛空谷之中,明明朗朗,現現成成。但人不下肯心,為世事所擾,為恩愛所牽,為財色所迷,以故當面不識,遇寶空過。果是個中人,認定這個門戶,穩著腳步;於生我處還其元,於死我處返其本;黑中生白,雄裏懷雌,長生不死,有何難哉?

但所謂生者,生其真身;死者,死其幻身。幻身刁 < 死,則真身難脫;真身不生,則幻身不死。生死不並立,真幻不同途。非若旁門外道,以幻身生死為真,以真身生死為假;以先天虛無之氣為假,以後天呼吸之氣為真也。

學者欲了生死,先窮其生死之理。生死之理既明,則能長生不死,則能無生無死。修道至無生無死,方是了卻生死。莊子所謂「攝精神而長生,忘精神而無生」者是也。知生死知到此處,齊一生死,有無不立,大道可成矣!

先後坎離 編輯

經云:「別有些兒奇又奇,心腎原來非坎離。」此中秘密,可為知者道,難與不知者言。蓋先天造化,無形無象,不著於有,不落於無;無形而能生形,無象而能生象,何得以心腎為坎離也?

夫心腎者,乃後天有形有象之物,不但不是先天坎離,而並不是後天坎離,乃後天坎離之滓質耳!

所謂真坎離者,以水火言之,坎為水,離為火。然水中有真陽,火中有真陰,真陰真陽乃乾坤健順中正之氣。故曰:「坎離者,乾坤之繼體。」

本來陰陽一氣,因先天太極一分而陰陽出。陰陽一出,乾與坤交;乾中之陽,走於坤宮;坤中之陰,入於乾宮;乾虛而為離,坤實而成坎;於是先天乾坤變為後天坎離。離者,離去其陽也。坎者,坎陷其真也。離卦外陽而內陰,陽失其實,則外陽必系假。坎卦外陰而內陽,陰陷其真,則外陰必系假。陽亦不純,陰亦不真,此後天坎離也。

然雖外陰陽不真,而陽中所藏之陰為真陰,陰中所藏之陽為真陽。真陰藏於假陽中,真陽藏於假陰中,此後天中所藏先天之坎離。

先天後天皆不關乎心腎。後世學人不但不知先天,而並不知後天,只認心腎坎離為真,或以男女為坎離,大錯大錯。夫人之坎離,猶如天之日月。天之日月來往,推運四時,生長萬物。人之坎離動靜,調和神氣,衛持性命。天之日月並無方所,人之坎離豈有定位?但人自交後天,順行造化;假者用事,真者潛藏:先天為後天所蔽,不能自出。以故有生有死,不能長生而不死。

惟大修行人知得先天坎離,又識得後天坎離;於後天中返先天,於常道中行仙道;取其坎中先天真陽之氣以填於離,取其離中先天真陰之氣以歸於坎;則坎離後天之陰陽,亦渾化而返其真,仍是乾坤相合,陰陽一氣,太極圓成之物,「先天氣,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矣!

古仙道:「一點陽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乎玄關一竅。」則心腎無陽精,不是真坎離,又可知矣!

至於先天大道,尤有借陰以藏陽,借陽以退陰之坎離,別有秘密,不在先天後天之列。噫!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坎離豈易知哉?

煉己築基 編輯

呂祖云:「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紫陽云:「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參同》云:「初正則終修,幹立未可持。」然則欲修金丹大道,非煉己築基不能。

獨是煉己築基為是兩事,乃是一理。築基不在煉己之外,煉己即在築基之中。非煉己之外再築基,築基已畢又煉己。所謂煉己者,以用功言。所謂築基者,以固氣言。煉己純熟,則還丹可望;築基緊固,則神室穩當。煉己築基豈小事哉?呂祖三次還丹,煉己不熟也。紫陽半夜風雷,築基不固也。二公者,乃神仙中之耳目,教門中之領袖,功夫不到猶不方圓,而況他人乎?

何謂煉己築基?己者,私慾也,有我也,有己也。基者,實地也,根本也。人之所以不得成道者,因其有我有己也。一有己我,私心滿懷,不能腳踏實地;幹魔百障蔽塞靈窟,步步陰滯,事事糊塗;六賊蝟生,七情朋黨,喪其良心,傷其真性,搖動本命,神昏氣濁,無往而非妄念邪心,尚欲進德,修業以成大道,能乎?否耶!祖師教人先須煉己築基者,是欲人在實地上下功夫,自卑登高,由淺及深,用漸進之功也。

夫人自有生以來,幻身帶父母精血之氣,藏曆劫識神之陰,又受後天五行之氣;內外純陰,只有一點陽精隱而不現;正不勝邪,邪蔽其正。若非將內外陰氣煆煉退去,陽精如何返出?此煉己築基之功,不可缺也。

試明煉己築基之要,懲憤窒慾,煉己也;心灰意冷,煉己也;忘情絕念,煉己也;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煉己也;不貪名利,不戀聲色,煉己也;損己利人,虛心請益,煉己也;衆善奉行,諸惡不作,煉己也;志念不退,勇猛精進,煉己也;主心一定,至死無二,煉己也。牢固陰精,不傷神氣,築基也;全身放下,物我皆空,築基也,以天地為懷,以萬物為體,築基也;幽隱不欺,暗室無虧,築基也;虎咒不怕,威武不屈,築基也;生死不顧,疾病不憂,築基也。煉己築基兩不相離,能煉己,即可築基;能築基,即是煉己;歸到實處,煉己築基,一而已。若能煉己築基,功夫到時,還丹可結,大丹可修,噫!築基時須用橐龠,煉己時還要真鉛;煉己築基,豈易事乎?

內外侶伴 編輯

經云:「混沌七日死複生,全憑侶伴調水火。」又云:「托心知,謹護持,照應爐中火候飛。」特以修持大道,全要侶伴相應,而後可以有為。倘侶伴不當,或無侶伴,一己孤陰,動必有凶,何能竊陰陽而奪造化乎?夫「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三人同志,仍以防危」。侶伴乃性命所賴,道德所藉,修真者始終不可或離者也。但侶伴不一,有內侶伴,有外侶伴。

外侶伴者,知音道伴,乃生死相托,患難相扶;有善則勸,有惡則規;同心合意,彼此資益,共修大道者也。

內侶伴者,乃西南坤方不死之人;負剛烈之氣,具正直之體,抱果斷之才;掌生殺之權,握生死之柄;除邪扶正,賞善罰惡;轉禍為福,逢凶化吉;內魔不得生,外魔不得侵;所以護性命運造化者。在神為靈官,在宿為天罡,在方為金星。

大修行人以此為侶伴,同心合意;托以性命,則性命可全;委以造化,則造化可逆;開天門而閉地戶,留人門而塞鬼路;用殺機而求生機,顛倒陰陽直有可必。故外之侶伴或可以無,內之侶伴決不可少。倘內侶伴一失,則性亂命搖,心迷神昏,先天失而後天發,出生入死,魔障百端,無所不至。故修道以結同心侶伴為第一著。

但同心侶伴人最難識。其本體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背無面;惡化則為夜叉,善化則為菩提;變化無端,隱顯不測。人皆當面錯過,不肯認真,因此日遠日疏,與我隔絕。若有知音者忽的尋著,結為同心,行住坐臥,須臾不離;更有得外侶伴,共相勸勉,內外共濟,還丹大丹俱可成就。

但內侶伴固難,外侶伴亦不易。苟非有大功大行,大福分大緣法者,不能兩全。修真志士甯失其外侶伴,不可無內侶伴。內侶伴所以成法身,外侶伴所以護幻身。法身事重,幻身事輕。長春真人云:「病即教他病,死即教他死。至死一著,抱道而亡。」即此輕幻身重法身之謂歟?學者可不知乎?

盡心窮理 編輯

《易》曰:「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孟子曰:「始條理者,智之事。終條理者,聖之事。」蓋聖賢大道有始有終,有本有末。知其始,明其終,究其本,窮其末,方能從頭至尾,大徹大悟,有往有利。倘一事不明,即一事有迷;知之不真,即行之不通。學者必須窮其理,而後可以行其理,致之力行,缺一不可。

其理為何理?即天地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有體有用,有始有終。其間陰陽迭運,消長互變,變化無端,然其最要處,總在一氣,一氣總不外乎虛無。這個樞紐子非空非色,非有非無;不可有心求,又不可無心得;難描難畫,難思難議;順之則生人生物,逆之則成仙成佛;性命於此寄,生死於此出;悟之者立躋聖位,迷之者萬劫沉淪。

窮理者,即窮此理也。窮透此理方能行得此理。但此理有火候,有工程,有權變,有遲速,有急緩,有收放,有隱顯,有方圓,有盈虧,有止足,有等等作用。先須明其道,次要知其法。道法兩用,性命雙修,方是無上一乘之道,乃腳踏實地之道。腳踏實地之道,須要循序漸進,不得躐等而求。

何為循序漸進?積德立行為第一著,煉己築基為第二著,以鉛制汞為第三著,鉛汞相投為第四著,溫養還丹為第五著,大藥發生為第六著,服食金丹為第七著,凝結聖胎為第八著,以汞投鉛為第九著,抽鉛添汞為第十著,防危慮險為十一著,胎完止火為十二著,九年面壁為十三著,脫胎出神為十四著,乳哺嬰兒為十五著,別安爐鼎為十六著,神化不測為十七著,打破虛空為十八著,以上皆道之要著,聖功之全能。

果能於此等處,認得清白,打得透徹,有始有終,力行不怠,性命可了。但世上學人,認假不認真,不肯盡心窮理,輕視性命;未曾入門便要升堂,未盡人事便想仙道;自己不出一力,便要他人真寶;略不如意,稍著苦惱,即便退步,半途而廢,委之無緣;如此舉止,何能近聖賢門牆?

夫聖賢之學,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其理精微,其義幽深,蓍龜難測,鬼神莫知,非一言半語可以了悟。苟非下數十年窮理死功夫,不能揣摸其一二;非積德立行,勇猛精進,一意不回,不能感動乎真師。若個丈夫,以性命為大事,夙夜不懈,極深研幾,窮神知化;有時苦盡甜來,福緣忽到,磕著撞著;將往時無頭無尾,一切疑團,如冰消瓦解,始知得生平心思不是錯用。

可歎世之學人,不思性命之事為何事,不推性命之道為何道,糊塗學道,糊塗修道,妄想一步登天,立地成聖,無怪乎為盲師時師所誤,而終在鬼窟中作生涯也。試觀世之一技一藝,亦必細心久學而後成,況此生死大事,為天下稀有之事,豈能容易而知乎?

昔我仙留老師,初在蜀川參學,來往於白石歸清之間十有餘年,未得究竟。後到漢南,以師事紅溝道人,其志愈堅,其行愈苦,八九年間,總無會心處。後游甘肅皋蘭阿幹鎮,得逢余丈人,機緣相投,始明大道。以仙留老師志誠學道,功行異人,落魄江湖三十餘年,方能聞得香風。彼一切癡迷漢朝學而欲夕得,昨學而欲今得者,何其愚哉?

吾勸同道者,立不朽志,存長久心;除妄想念,重性命事;窮造化理,死心踏地;一層層剝進去,一層進一層;直剝到道之骨髓處,方見得大地塵沙儘是珍寶;信步走去,頭頭是道;大徹大悟,通前達後;一往無前,何患性命不了,大道不成乎?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