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英、日談判

倫敦的英、日談判
作者:胡適
1937年5月23日
本作品收錄於《獨立評論

  日本駐英大使吉田茂和英國外交大臣艾頓,在英王加冕的前一周,曾有關於英日關係的幾次談判,據說其中有一部分是關係中國的。所以中國政府和民間議論都很注意這些談判,並且很有些人表示深刻的疑慮。

  據最近倫敦傳來的英國官方消息,艾頓外長在議會答覆質問時曾鄭重聲明英國政府並無贊成恢復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之意。昨日中央社的倫敦電也說:

  英國官場對於一部分中國報紙所表示英日談話或將成立一種諒解而危及中國利益之惶懼,認為完全無據。至於英國或可贊成恢復在華勢力範圍之說,亦被視為笑談,蓋以此種舉動將使1926年前外相張伯倫發表宣言後及英政府首席經濟顧問李滋羅斯奉命游華後英國對華政策全部趨向為之破壞也。且英國全體人民亦決不許英國對華態度有此變更。……

  依我們的觀察,艾頓外長的聲明雖然有空泛之嫌,不能完全消釋我們的疑慮,然而英國政府十年來的政策確有一個明顯的傾向,這個傾向在最近一年的有力輿論中更為明顯,就是期望中國造成一個有力量能獨立的國家。我們依常識判斷,英國政府在這個時候不會有足以引起中國人民疑忌英國的行為。所以對於倫敦傳來否認英日有危害中國利益的諒解的官方消息,我們是願意信為可靠的。

  進一步觀察,我們可以指出,這一次的英日談話據說是日本方面發動的。如果日本這回真在倫敦提出了關於中國的問題來和英國討論,這在日本方面已可以算是一大變態了。這六年以來,日本的軍部政客總是強悍的不願意任何國家參預中國問題。狂妄的軍人,仰承軍人意旨的政客報紙,天天攻擊他們所謂中國的「以夷制夷」「歐美依存」政策。在他們的心目中,中國久已是日本的俎上之肉,瓮中之鱉,只可以由他們自己任意宰割吞嚼,絕不容許中國人敲鑼喊救,也絕不容許任何歐美國家過問中國問題。但這種態度是中國人不承認的,也是別的國家不理會的。這一次日本的駐英大使在倫敦發動談話,如果真談到了日英對華問題,無論其中內容如何,結果如何,至少可以說是日本外交的一個大轉變了。

  5月10日,日本政府舉行了一次檢討對華外交的三省會議,與會的是外務,陸軍,海軍三省。據那晚的日本報紙的記載,會議的結論大要有三條:(1)關於中日關係的調整,此後應依照平等互惠或互讓之原則進行;(2)「關於外傳中國外交當局擬提倡創立太平洋區域之集體安全制一事,日本必採取完全拒絕的態度」;(3)關於恢復日英對華問題的妥協,三相會議認為應保持英國的密切關係,並尊重彼此現有的地位(中央社10日東京電大意)。這種報紙記載如有幾分可信,我們看這第三條,可以知道日本在倫敦的談話大概曾提出「尊重彼此現有的地位」的原則來,所以外間有恢復勢力範圍的傳說。

  但我們最感覺趣味的還是那第二條。我們就不知道我們的外交當局在什麼時候曾有「太平洋區域之集體安全制」的提議。如果我們政府有這種擬議,我們當然十分贊成。如果日本抱着「完全拒絕」集體安全制的態度去和艾頓談對華的妥協或合作,我們相信倫敦的英日談判是不會有結果的。日本的政治家應該明白,用「尊重彼此現有的地位」去和英國商量對中國的妥協,那是「分贓」,那是「以夷制華」的分贓,那是中國政府和人民都不能承認的。這種法決不能解決中日問題,也不能解決中日英問題,更不能解決太平洋的整個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只有一條大路,那就是由太平洋上的國家,中國,日本,蘇俄,英國(和他的太平洋上的自治領),美國,平等的,積極的參加一個集體安全制,共同的商討解決太平洋各國彼此之間不能單獨解決的困難問題。

  廿六,五,十六夜

  (原載1937年5月23日《獨立評論》第235號)

1996年1月1日,這部作品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其作者1962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6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