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類稿/卷三十二

元豐類稿
卷三十二·劄子九首
作者:曾鞏

論中書錄黃畫黃舍人不書檢劄子

編輯

臣初掌書命,中書吏以錄黃畫黃並檢赴臣簽書。其檢,中書舍人稱臣書名,而侍郎押字,至錄黃畫黃,然後侍郎舍人皆稱臣書名。臣曾巡廳,言檢草舍人稱臣書名,而侍郎押字,恐於理尚有未盡,且錄黃畫黃並檢,一體相須而成,當書之官,未有可以一書一否也。況錄黃畫黃侍郎舍人皆稱臣書名者,事君之體固然也。其檢,舍人不書,欲以為別異執政乎?則錄黃畫黃並檢,一體相須而成,事君之體,於例當一,一書之間,方其嚴上,則未有可以復伸下也。伏尋故事,中書舍人分押尚書六曹,天下眾務無不關決,其各執所見,謂之五花判事。故唐太宗嚐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須執論。比來遂無一言駁論,若準書詔敕,行文書而已,人誰不堪?今舍人不押六曹,惟掌書命,而事幹書命者,又不書檢。竊尋故事,未有可據而然也。或謂事幹書命者,有除改行遣因依,故舍人不當書檢。然向來書檢已連除改因依,況除改因依,參於典故,即無舍人不得預聞之理。臣詳本朝之製,官司佐屬,蓋有得書檢而不得書行移文字者,未有得書行移文字而不得書檢者,此又於理可疑。臣固非欲書檢也,顧緣職分,不敢苟止,伏乞考詳理體,斷自聖裁,令臣得以遵守。取進止。〈元豐五年七月。〉

請給中書舍人印及合與不合通簽中書外省事劄子

編輯

臣檢會中書外省,昨準門下省連到詳定官制所狀內事件,有合申明下項:

一,檢會官制所元豐四年十月七日上殿劄子,元擬門下省印、給事中印,奉聖旨,門下省印、尚書省印、門下給事中印、中書舍人之印,尚書列曹,別具考定取旨,餘兩省官並省務,並用給舍印。臣今看詳,通進司文字,既隸給事中,合使門下給事中印。

一,給事中廳狀勘會,請到門下外省印,未委合於何處收掌。臣今看詳,上件印,合係散騎常侍收掌,如闕,則以次官。

一,給事中廳狀,四月二十九日準詳定官制所發到狀二件,為分撥人吏並院子事,各係申門下外省,今來未審係是何官書判施行。臣今看詳,應申門下外省文字,合係本省散騎常侍以下通簽書。

一,狀後門下外省批已施行外,五月六日送中書外省施行訖,即卻繳送合屬去處。臣今看詳,逐項事件,並隻是指揮門下外省及給事中廳,其中書外省,雖準批送施行,即未有定製。中書外省及舍人廳事務明降指揮,兼官制所狀內一項,稱兩省官並省務並用給舍印,又一項稱門下外省印,合係散騎常侍收掌,如闕,即以次官。是則中書舍人及中書外省,各合有印。今來已有中書外省印,其中書舍人之印,即未給到,未應得官制所狀內元定指揮及右省官,除逐廳各有分職外,其外省事務,見今中書舍人與起居舍人通簽。若將來常侍以下至正言員足,消與未消,逐一通簽。如不通簽,即未審合係是何官書判施行。如合通簽,亦乞明降指揮。

右取進止。

貼黃:今後因逐司申明立法,有與別司事體相同者,乞令便據逐司事務立條,責免。更有申請,重煩聖聽,兼免逐司事體相同,施行不一。如允臣所奏,乞立此條,令今後應幹修條處並依此。又舍人諫官,舊各有印,蓋緣本職文字,慮有事幹機密,難就別官用印。故事,中書舍人判省雜務。

議邊防給賜士卒隻支頭子

編輯

臣伏見真宗議封泰山,問三司使丁謂:隨駕兵士,或遇泥雨,支賜鞋錢,動須五七萬貫,如何有備?謂奏:隨駕之士,披帶已重,若有支賜,如何將行。欲令殿前都指揮使曹璨先問軍士,路中或有支賜,置隨駕便錢一司,各與頭子支,便於兵士住營處,或指定州軍,各使骨肉請領。一則便於兵士請領,二則隨駕兵士骨肉在營,得便到特支錢物,甚安人心。曹璨尋問諸軍,皆曰:「隨駕請得何用,兼難以將行,若如此,皆感聖恩。」遂定東封之計。車駕往回,略無闕誤。臣竊以為邊防給賜士卒,可推此行之,在公可省輦運,在私可無負致營護之勞,而士卒之家,又速得錢物濟用。伏乞詳酌,如有可采,出自聖意施行。取進止。

申明保甲巡警盜賊劄子〈不曾上〉

編輯

臣伏以《周禮》以五家為比,使之相保,推之至於五州為鄉,因其民以用之於田役追胥之事。管仲於齊,亦以五家為軌,推之至於五鄉為軍,以有三軍之製。蓋生民之業,資於衣食則為農,資於備禦則為兵,其所恃之理然也。後世言兵者,以謂九夫為井,此八陣之法所由出也。五家為軌,此師旅之法所由出也。以臣考之,所以然者,非三軍之政取法於鄉田,蓋古者生民之業,兵農非異務也。自經界既廢,而兵農始殊。秦漢之際,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獄訟,收賦稅,遊徼循禁盜賊,亦比閭族黨、卒伍追胥之遺事也。今保甲之製,自五家為保,推之至於有大小保長,有都副保正,職承文書,督盜賊,與比閭有長,鄉亭有嗇夫、遊徼,非異意也。臣昨守亳州,亳為多盜重法之地,臣推行保甲之法,以禁盜賊,幸不至謬戾。誠不自揆,欲於保甲巡檢縣尉之法,所以防慮盜賊者,有所推廣,以稱朝廷立法之意。具下項:

一,諸處自來盜賊,並是外來浮浪行止不明之人,或是本處素來無賴之人。保甲之法,使五家為保,蓋欲察舉非違之事。一保五家,若有一家藏匿外來浮浪行止不明之人,或一家有素來無賴之人,即四家無由不知,而法禁之中,不責其顏情蓋芘,則人於鄉里,誰肯告言?若為設禁防,使不告官者,因事發露,則有相坐之刑,人情自愛,誰肯苟容?此乃本立保伍、察非違之意也。所察舉者,藏匿惡人之家,所以為人除患,固非開告訐之路,傷鄰裏之義也。若藏匿之家,自不能掩,則惡人何所容入,盜賊不禁而自熄,理之所可必也。欲乞指揮:外來浮浪行止不明之人,保內不得舍止,本處素來無賴之人,保內須以姓名申官,官為籍記。係籍之人,凡有出入,並須告知本保。若保內舍止外來浮浪行止不明之人,犯人嚴斷,同保不糾,科不言上之罪,保內有本處素來無賴之人,同保不以姓名申官,及係籍之人,出入不告本保,本保不糾,亦並科不言上之罪,犯人嚴斷。所貴有所關防,可以暗消盜賊。況自來州縣,亦往往有禁絕舍止浮浪及籍記惡人之處,可以斷得盜賊,別無擾煩。兼保甲條,諸保內有外來人,如行止顯有不明,即收領送官。則是法意蓋已及此,今來所乞,隻是申明,更欲詳備,伏乞裁酌施行。

一,伏見熙寧六年保甲條法,保內如遇有賊盜,畫時告報,本保長已下,同保人戶,即時前去救應追捕。如入別保,即遞相擊鼓,應接襲逐。元豐二年,詳定上條節文,諸保內賊盜,畫時集本保追捕,如入別保,遞相告報襲逐,舊有鋪屋及鼓處,依舊仍輪保丁守宿,未有處,願置者聽。臣竊以謂元條及詳定,互有詳略,若合而用之,則彌綸之意無所不備。今欲乞指揮:諸保內賊盜,畫時集本保追捕,如入別保,即遞相擊鼓,報應襲逐,並置鋪屋及鼓,仍輪保丁巡宿。如此,則保伍之內,既不得容止惡人,巡宿之法又備,如有賊發,則合力追捕,措置無所不盡。於本置保甲之意,委曲備具,亦古者井田守望相助,後世置鄉亭徼循盜賊之遺法也。

一,伏見熙寧敕節文,諸巡檢常於地分內巡警廨宇,所在州給與印曆,逐季點檢。臣欲乞相度指揮重法地分,巡檢縣尉常於地分內巡警,每旬具所到地分申州,仍給與行程印曆,每季本州將旬申與印曆,委官點磨,違者取勘施行。州不督察,監司按劾以聞。如此,則製置捕盜之官,事體均一,理在必行,不容苟簡之人得以廢法,使捕盜之官分巡不止,保甲候望,轉相承接,盜賊所向,輒遇譏察,竊發之謀,必自衰熄,或有伺間不逞之人,亦易敗獲。右取進止。

存恤外國人請著為令劄子〈不曾上〉

編輯

臣昨任明州日,有高麗國界托羅國人崔舉等,因風失船,飄流至泉州界,得捕魚船援救全度,從此隨捕魚船,同力采捕,得食自給,後於泉州自陳,願來明州,候有便船,卻歸本國。泉州給與沿路口券,差人押來。臣尋為置酒食犒設,送在僧寺安泊,逐日給與食物,仍五日一次,別設酒食,具狀奏聞。臣奏未到之間,先據泉州奏到,奉聖旨,令於係官屋舍安泊,常切照管,則臣存恤舉等,頗合朝廷之意。自後更與各置衣裝,同天節日,亦令冠帶,得預宴設。

竊以海外蠻夷,遭罹禍亂,漂溺流轉,遠失鄉土,得自托於中國。中國禮義所出,宜厚加撫存,令不失所。泉州初但給與口券,差人徒步押來,恐於朝廷矜恤之恩,有所未稱。檢皇祐一路編敕,亦隻有給與口食指揮。今來聖旨,令於係官屋舍安泊,常切照管,事理不同。緣今來所降聖旨,未有著令。欲乞今後高麗等國人船,因風勢不便,或有飄失到沿海諸州縣,並令置酒食犒設,送係官屋舍安泊,逐日給與食物,仍數日一次別設酒食。闕衣服者,官為置造。道路隨水陸給借鞍馬舟船。具析奏聞。其欲歸本國者,取稟朝旨,所貴遠人得知朝廷仁恩待遇之意。取進止。

請減軍士營教劄子

編輯

臣伏見諸軍教閱之法,並隻合早教一次。舊例有晚教者,即更晚教。向來教閱之法,初行之時,諸軍欲要訓練早得精熟,是以早晚教外,諸營更有營教。今來訓練日久,各以精熟,甚有踏硬出格之人。諸軍事藝,見今分作三等。欲乞相度其事藝,在第三等者,與免營教一日。在第二等者,與免營教二日。在第一等,與免營教三日。所貴人情悅慕升進,得事藝者多。乞賜詳酌指揮。取進止。

代曾侍中辭轉官劄子

編輯

臣蒙恩轉官,已曾麵陳,及具劄子辭免,懇誠雖切,誌願未諧,夙夜省循,不遑寧處。是用再幹旒扆,伏望必賜允從。

臣以譾才,當陛下即政之初,勵精思治,與在廟堂,首當大任。所宜佐陛下循守法度,重惜名器,使恩無誤施,官不虛授。四方觀聽,知朝臣慶賞得宜,則眾情必皆觀慕,欲正其本,當始於臣。

今若首玷寵榮,不知固避,使朝野竊議,上虧政理,則是欲清其流而先濁其源,致弊之由,乃自臣始,豈陛下所以屬任微臣之意,愚情所以圖報萬一之心?況祖宗以來,進官之法,或以歲月,或以功勤,今於斯二者,實無其一。又於執政之內,不為以事當遷,欲貪厚恩,何義而可?伏望特回聖慈,俯憐悃迫〈,速賜德音,遂其所乞。至於國公戶邑,則臣更不敢辭。謹具劄子奏陳,無任赤心懇激之至。取進止。〉

代曾侍中乞退劄子

編輯

臣近三上表,及再進劄子,以陰陽不調,雨雪愆候,乞欲免黜,蒙麵諭不允,仍降批答,令斷來章。臣仰惟寵遇之厚,恩旨之嚴,固欲強顏趣於順命。然信宿以來,旱氣轉甚,臣夙夜震惕,職思其憂,所以不避冒煩,至於五六,敢祈仁聖必賜矜從,此臣區區之愚,義不得止者也。

蓋宰相職調陰陽,災異即當罷免,行之已久,故事甚明。今亢陽為沴,經涉冬春。隴畝之間,焦枯日甚;閭巷之內,疾癘將興。天戒丁寧,咎自臣始。陛下側身思變,發於懇誠,忘己憂人,見於顏色,以至詢訪周於列位,請禱遍於群神。聖心焦勞,中外嗟仰,豈臣之分,尚得晏然?雖陛下大恩,欲終覆護,而四方觀聽,責當謂何?且臣少壯之時,尚虞不職,今齒發已暮,理當乞身,欲貪寵私,何義而可?伏望察臣素守,體臣至誠,早回聖慈,許從罷黜。矧今舊德之老,新進之賢,求於朝廷,所在森列,取以代臣,必致休徵。使臣得避賢者路,退守丘園,豈惟上厭天心,下塞人望,亦所以全陛下始終之恩,成老臣去就之義。況應天感人,惟在誠實,臣既知當退,豈敢矯誣?所望睿明,審加詳擇,臣無任血誠迫切之至。取進止。

英宗實錄院申請劄子

編輯

奉敕修撰英宗皇帝一朝實錄。伏以先帝功德之美,覆被天下,宜載方策,傳之無窮。而未有日曆,至於時政記、起居注,亦皆未備。今此論次,實憂疏略。其於搜訪事跡以備撰述,尤在廣博,使無闕遺。今取到修撰仁宗皇帝實錄院行遣案卷看詳,彼處累次陳情,乞搜探取借,應於合要照證文字前後條件。本院亦合如此施行,參詳類次,作一並申請,具下項:

一,文臣少卿監以上,武臣正刺史以上,或雖官品未至,而事業勳績可書,及丘園之士,曾經朝廷獎遇,凡在先朝薨卒者,例合於實錄內立傳。欲乞朝廷特降指揮,下鈐轄諸道進奏院,遍行指揮,仍劄付御史台、開封府,及審官院、三班院、流內銓、入內、內侍省、閣門出榜曉示,應係英宗朝亡歿臣僚,合立傳者,並令供給行狀、神道碑、墓誌等,仰本家親屬限日近修寫,疾速附遞繳納,赴實錄院。

一,應先朝曾曆兩府兩製雜學士、待制、台諫官,及正任刺史、閣門使,已上臣僚,或因賜對,親聞聖語,或有司奏事,特出宸斷,可書簡冊者,並乞付中書遍劄送。已上臣僚,委令逐人速具實封供報,務要詳悉,仍乞指揮進奏院,遍行指揮。應曾在先朝任上件官位,已經亡歿臣僚之家,亦許親族編錄,經所在官司繳進,不得虛飾事節,候到日並降付本院,以憑看詳編修。所貴書成之日,免致疏略。

一,乞下中書樞密院,自嘉祐八年四月至治平四年正月已前,應有臣僚進獻文字,曾送史館,或留在中書,鏟刷名件,及下史館,盡底檢尋,降付本院。並宰臣與文武百僚,凡有奏請稱賀上表,所降批答,亦乞檢尋降下。

一,乞下兩省及司封、兵部、吏部、甲庫、學士、舍人院,據實錄院所闕宣敕及詔書除目告詞,如移牒暫借,使畫時檢尋報應,不得稽緩。

一,乞下禮賓院,具自嘉祐八年四月至治平四年正月八日已前,凡外蕃朝貢,所記本國風俗人物、道里土產,詳實供報。

一,先朝臣僚,有得罪譴謫者,乞下御史台、審刑院、刑部、大理寺,據實錄院所要案牘,畫時供借。

一,乞下司天監,自嘉祐八年四月至治平四年,逐年具曆日一本,供報當院。

一,乞下三司,令自嘉祐八年四月至治平四年正月八日已前,應蟲蝗水旱災傷,及德音赦書蠲放稅賦及蠲免欠負,並具實數,供報當院。

一,乞下三司,自嘉祐八年四月至治平四年正月八日已前,應有制置錢穀稅賦茶鹽及榷酒等,凡幹臣僚章疏論議廢置事件,具錄供報當院。

一,都水監河渠水利,凡有論議改更,禮部但係郡國所申祥瑞,貢院但幹改更貢舉條製,太常寺禮院但幹禮樂製作事,三司戶部每遇戶口升降,已上官司,自嘉祐八年四月至治平四年正月八日已前,令子細檢尋,供報本院,不得漏略。

一,天聖元年,管勾修真宗皇帝實錄所奉修撰官李維等公文,其間有事跡不圓處,合係中書樞密院三司檢尋應副。又緣事件不少,竊慮差去手分,不得到裏面檢尋,是致逐時不檢,到照證事件,乞傳宣中書樞密院,據李維等合要照證修撰事跡名件,令合行手分等,盡底檢尋應副,免致有妨修撰。奉禦寶批,依奏。治平元年,修仁宗皇帝實錄院,亦奏合於中書樞密院檢尋,合要照證事件,乞依天聖初體例施行,並乞差中書應奉國史文字堂後官魏孝先、樞密院修時政記主事劉孝先,候見當院書庫官等,將到合要檢尋事件,立便收接檢尋應副。又曾乞差中書樞密院編文字官,及乞於三司、審刑院、大理寺屬官內選差一員,各令應副檢尋文字,今來本院合要中書樞密院檢尋文字照證編修,欲乞依天聖、治平初體例施行。

一,乞下管勾往來國信所,契勘嘉祐八年四月至治平四年正月末以來,所差入國接伴館伴官等,正官借官簿等冊並語錄,權借赴當院,照證修纂,仍不妨彼所使用。

一,乞下玉牒所,取英宗皇帝玉牒一本照會。

一,乞下中書編機房,合要嘉祐八年四月至治平四年正月八日已前,除改麻製文字照會。

一,本院但幹修實錄,於諸處檢借文字,並須當職官員封記往還,疾速應付。

一,乞下尚書司封,疾速檢借嘉祐八年四月至治平四年正月八日已前,中書除改百官官位姓名敕黃,照證修纂。


 

本宋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