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大學小史

光華大學小史
作者:呂思勉
1945年
原刊一九四五年五月《光華通訊》第五期

光華大學,創辦於民國十四年六月。先是,日本在上海所設紗廠日內外棉織會社者,無故停工,工人求復工,日人速開槍擊之,死一人(按:即顧正紅烈士),傷三十有七,各學校聞之大憤,募捐以事弔唁;遊行演說,以警告民眾。公共租界捕房拘之,群眾集捕房求釋,捕房又開槍擊之,死十一人,傷者無算,時為五月三十日,世所謂「五卅慘案」者也。於是民憤益甚,學校罷課,商店罷市,外人所雇華工罷工,起自上海,延及全國,所至慘案亦隨之而起。美教會在上海所設大學曰聖約翰者,校長卜舫濟氏,禁學生參於其事,且毀我國旗。六月三日,學生五百五十三人、本國教員 十九人皆去校,即設善後委員會,自謀立學。

王省三(豐鎬)先生聞之,捐大西路地六十餘畝,以為校址。張詠霓(壽鏞)、朱經農先生等,咸為籌募經費,規劃教科,乃定校名為光華,公推詠霓先生主其事。先賃屋法租界之霞飛路(編者按:即今之淮海中路)以立大學;新西區之楓林橋,以立附屬中學,九月七日開學,舊約翰學生紛紛來歸,新生亦聞風而至,凡九百七十餘人,逾於約翰之舊焉。明年春,校舍興工,費用由校董、校長認捐,學生籌募,不足,則發行建築公債以補之。秋,大學先遷入。明年春,江蘇督軍齊燮元與浙江督軍盧永祥構兵,楓林橋迫兵火,三月,中學亦遷入焉。屋少不足以容,乃以教室權充宿舍,而別構茅屋以為教室。秋冬之際,風雪淅瀝,然教者學者,精神奮發,曾不以是而少損也。十七年秋,又從事捐募,再發建築公債,以建中學及教職員宿舍,時尚未能招收女生。十八年。又建女生宿舍,及冬而成,十九年二月,以走電毀於火,幸校舍保有火險,詠霓先生又多方籌劃,未幾即復舊觀,自是女生來學者亦濟濟矣。

本校開學之初,即由詠霓先生為之長,朱經農先生副之。經農先生去,張歆海先生繼其任。歆海先生去,設兩副校長,由容啟兆,廖茂如先生任之。附屬中學,初由陸士寅先生為主任,期而去。廖茂如先生繼其任十九年,以中學事繁,辭副校長。容啟兆先生亦以事歸廣東,乃以朱公謹先生為副校長。十六年六月,江蘇教育廳許本校附屬中學立案。十八年六月,教育部許本校立案。立校之始,曾設文、理、商、工四科,旋以工科設備不易充實,不欲徒有其名,併入理科。既立案,遵章改為文、理、商三學院。歷年所延院長、系主任,教師,皆熱心飽學之士,學生亦多能潛心奮勉,以是雖立校日淺,而其成績,視先進諸校,曾無多讓焉。二十年,東北變起,本校學生從事救國者甚眾,然仍不忘讀書,且益留意時事。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十九路軍與日寇戰於上海,至四月,戰事始停,而大西路一帶,仍不可居,乃賃屋子愚圓路,於四月十日開學,而延緩暑假以補足之。至六、七月間,大中學校乃相繼遷回原址。二十三年,中學建健身房及小工場。二十四年,為立校十周年紀念,始籌建禮堂,既成,詢謀僉同,偏取王省三、張詠霓J先生之名以名之日「豐壽堂」,示不忘也。大西路原為外人越界築路,用其水電,即須納捐於租界工部局,本校不甘心於外人越界侵占,乃自置電機以取明,鑿自流井而飲。至是,我政府築路曰中山,經本校之側,乃改建大門以臨之。是年,直詠霓先生六十壽辰,本校師生校友,暨詠霓先生親故,社會熱心教育人士,咸謀所以為之壽,先生日,若舉所以貺吾者,以裨益於光華,則吾不飲而已醉矣,同人乃相與鳩資勸募,科學館,體育館,療養院,相繼設立,是時校基亦增闢至百十餘畝,規模益式郭矣。

越二歲,日軍大舉入寇,八月十三日,戰事延及上海,我校又遷於愚園路之岐山村,以其他仍為越界築路之區,後大學又遷至愛文義路(按:即今之北京西路),三遷至白克路(編者按:即今之鳳陽路)中學則遷至成都路。而大西路校舍,於十二月十二日、十三兩日,為敵寇所焚,廣廈千間,存者不及百一也。時雖暫托於租界,詠霓先生知其不可以久,適商學院長謝霖甫先生入川,乃囑其在川籌辦分校。二十七年春,在成都開學。川紳張仲銘先生,慨捐校址四十餘畝,省政府又頗助以建築之費。康心如先生又捐建圖書館一座,規制亦有可觀。五月,詠霓先生至香港,自港乘飛機歷重啟至成都,策畫分校之事,並勉其學子焉。是夏,本校大中學皆遷至三馬路之證券大樓。廖茂如先生奉教育部令,入湘籌辦國立藍田師範學院,中學主任由詠霓先生兼領。是時,國步艱難,教員學生,咸激勵奮發,來學人數,反有增加。二十九年,合大中學生總數至二千四百餘人,昔時所未有也。

三十年冬,太平洋戰作,上海租界,亦為日人所占。詠霓先生知本校必不為其所榮,乃將學校停辦,而囑文學院同人設誠正文學社,理商學院同人設格致理商學社,中學同人設壬午補習社,為學生繼續課業,皆向舊教育部備案,雖不居學校之名,其實則無異也。三十四年,詠霓先生嬰疾,浸尋益劇。是歲,為本校二十周年紀會,亦先生懸車之年,七月八日為先生初度,舉謝賀客,獨延本校師生校友代表,殷以「復興中華、復興光華」相囑,聞者感涕,越七日而先生辭世!又二十有七日而抗戰克捷,敵寇降服矣。先生竟不及見,傷哉!

國土即光復,本校同人集議,公推朱公謹先生代理校長,在證券大樓復校,旋改組校董會,公推朱經農先生長大學,廖茂如先生長中學。成都分校,以川人之助而成立者,舉以還諸川人,改名曰成華大學(編者按:解放後又改為四川財經學院)。是冬,教育部撥歐陽路二百二十一號敵產為本校校舍。時軍醫署尚設第五戰俘病院於其中,一時不克遷讓;乃又增撥二百二十二號,於三十五年七月遷入。至三十七年,此兩號房屋,遂由本校承購焉。復學之初,經農先生尚任教育部次長,茂如先生亦以師範學院事,一時未克東歸,仍由朱公謹先生代長大學,張芝聯先生代長中學。芝聯先生遊學歐美,又由倪若水先生代之。三十五年,經農、茂如先生相繼到校。次年,六三校慶,校友之集者,分任募捐,以建宿舍。於是榮爾仁先生為紀念其尊人德生先生,捐建中學宿舍一座,名之日「德生堂」。校董李祖永先生,亦以紀念尊人屑清先生,捐建圖書館一座,名之日「清永圖書館」,於是秋及明年春,相繼落成。校中亦籌建生物實驗室,及夏而成。冬,經農先生出國,參加聯合國文教會議,遂赴美利堅。三十八年三月,由校董會聘茂如先生代理校長職務。本校今日,一切設備,尚未能遽復戰前之舊,然繼起程功,亦庶幾相距不遠矣。創業難,中興不易,譬此為山,方履一貫,敢不勉乎!

本作品的作者1957年逝世,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45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41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應版權所有者撤下作品的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