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邢劭

編輯

  劭字子才,河間莫阝,魏光祿少卿虬第二子,小字吉,少時有避,遂不行名,釋巾魏宣武挽郎,除奉朝請,遷著作佐郎;孝昌中,元羅請為青州司馬,永安初,累遷中書侍郎,普泰中,兼給事黃門侍郎,尋為散騎常侍;太昌初,直內省,除衛將軍、國子祭酒,解職歸;後為尚書令,加侍中,復解職歸。文襄輔政,除給事黃門侍郎,與溫子升對為侍讀、皇建中,出除驃騎將軍。西兗州刺史,武成時入為中書令,遷太常卿兼中書監,攝國子祭酒,後授特進,有集三十卷。

新宮賦

編輯

  擬二儀而構路寢,法三山而起翼室。何大廈之耽耽,而斯干之秩秩,豈西京之足偉,故東都之所匹。爾其狀也,則環譎屈奇,瀾漫陸離,嵯峨崔嵬,岩參差,若密雲之乍舉,似鵬翼之中垂。布菱華之與蓮蒂,咸反植而倒施,若承露而將轉,似含風而欲披。土成黼黻,木化蛟螭,布紅紫之融泄,間朱黃之赫曦。獸狂顧而猶動,鳥將騫而以疲。木神水怪,海若山,千變萬化,殊形異宜。陰梁北注,陽鳥南施,百楹列倚,千櫨代支。或據險而形固,或居安而勢危。《藝文類聚》六十二。

為文宣帝受禪登極赦詔天保元年五月戊午

編輯

  無德而稱,代藝文類聚作化。刑以禮,不言而信,先春後秋。故知惻隱之化,天人一揆,弘宥之道,今古同風。朕以虛薄,功業無紀。昔先獻武王值魏世不造,四海幅裂此句從《藝文類聚》補九鼎行出,祭器無歸。此句從《藝文類聚》補乃驅御侯伯,大號燕趙,拯厥顛墜,俾亡則存。文襄王外挺武功,內資明德,纂戎先業,闢土服遠。年逾二紀,世歷兩都,獄訟有適,謳歌斯在。故魏帝俯遵歷數,爰念褰裳,遠取唐虞,終同脫屣。實幽憂未已,志在陽城,而群公卿士,誠守愈切,遂屬代終,居於民上,如涉深水,有眷終朝。始發晉陽,九尾呈瑞,外壇告天,赤雀效祉,惟爾文武不貳心之臣,股肱爪牙之將,左右先王,克隆大業,永言誠節。《藝文類聚》作誠烈。共斯休祉。《藝文類聚》作慶然三皇存教,非易可免,七名改咒,庸可庶幾。四句從《藝文類聚》補思與億兆同始茲日,其大赦天下。改武定八年為天保元年。其百官進階,男子賜爵,鰥寡六疾義夫節婦,旌賞各有差。《北齊書·文宣紀》,《藝文類聚》五十二。

賀老人星表

編輯

  冥貺未已,靈應猶臻。以某夜老人星見,達旦揚光,經旬未滅;雖三星共色,五老同游,擬之於此,故無與匹。自非玄風感極,聖敬迥天,何能使休徵秘社,相尋而至。故以朝夕相趨,史無停筆。《藝文類聚》一

為潘司徒樂讓表

編輯

  武皇帝運屬繼元,事深微禹,摧蚩尤之陣,破尋邑之師。義開金石,理勖庸駘。遂日奉羈勒,有事風塵。徒備鳥背之毛,曾無馬棰之力。《藝文類聚》四十七

為文襄帝讓尚書令表

編輯

  揚職萬機,總任百揆,懸衡庶物,准納群僚。何以助日月之光華,增天地之高厚。反鑒取照,匹此何難;倒裳求領,方之為易。《藝文類聚》四十八。

又表

編輯

  正以晝鑒太山,不假秋毫之察;夜仰列宿,豈藉燭龍之明。爵人以世,既非盛德之舉;公門有私,故是陵夷之運。《藝文類聚》四十八。)

為彭城王韶讓侍中表

編輯

  貂鼴《御覽》作《鼠軍》映首,日月在前。《御覽》作躬冠蓋庶僚,跨躡多士。雖智慚量力,明闕自知;在梁之譏,無待喧譁之議;素飧之責,豈須沓之口。何悟天之情眷。《御覽》作天情方眷。復延今寵。遂總錄百揆,寅亮萬機,文昌治本,得失所擊,用才長短,隆替以之。何容以斯寡薄,用膺茲忝。《藝文類聚》四十八,《御覽》二百十九。

為李衛軍疾以國子祭酒讓東平王表

編輯

  臣聞運舟歸於積水,致遠在於逸足。未有涓澮之流,可成奔飛之用;駑蹇之乘,而有滅沒之功。既列趙衰先人之敏,請同虞丘退身之義。具官臣某,民望時宗,聲實攸在,斧藻川流,雕篆霞蔚,蕉蒲既茂,枝葉實繁。故以學窮齊魯,聲高梁魏,詔美司朝,僉諧允在。伏願回恩徙授,以答具瞻。《藝文類聚》五十三。

為司空景讓表

編輯

  屬平分廣施,造物多品,長短入用,小大見收,連採台階,堪均鼎足,昨者謫見垂象,災起潛伏。此之為累,非直微躬。

百官賀平石頭表

編輯

  大江設隘,實限夷華。前魏觀濤而退,後魏登山而反。聲教不通,多歷年代。今蒼雉奉職,靈龜自梁,折葦為舟,憑力可渡。始知德通於物,孟門失險;道清將順,斂閣自開。行舉洞庭之樂,放畜長洲之苑,會玉帛於塗山,樹銅柱於南極。《藝文類聚》五十九。

奏立明堂太學

編輯

  世室明堂,顯於周、夏,一黌兩學,盛自虞、殷。所以宗配上帝,以著莫大之嚴;宣布下土,以彰則天之軌。養黃髮以詢哲言,育青衿而敷教典,用能享國長久,風徽萬祀者也。爰暨亡秦,改革其道,坑儒滅學,以蔽黔黎。故九服分崩,祚終二代,炎漢勃興,更修儒術。故西京有六學之義,東都有三本之盛、逮自魏、晉,撥亂相因,兵革之中,學校不絕。仰惟高祖孝文皇帝稟聖自天,道鏡今古,列校序於鄉黨,敦詩書於郡國。但經始事殷,戎軒屢駕,未遑多就,弓斂弗追。世宗統歷,聿遵先緒,永平之中,大興版築。續以水旱,戎馬生郊,雖逮為山,還停一簣。而明堂禮樂之本,乃郁荊棘之林;膠序德義之基,空盈牧豎之跡。城隍嚴固之重,闕磚石之功;墉構顯望之要,少樓榭之飾。加以風雨稍侵,漸致虧墜。非所謂追隆堂構,儀刑萬國者也。伏聞朝議以高祖大造區夏,道侔姬文,擬祀明堂,式配上帝。今若基址不修,仍同丘畎,即使高皇神享,闕於國陽,宗事之典,有聲無實。此臣子所以匪寧,億兆所以佇望也。

  臣又聞官方授能,所以任事,事既任矣。酬之以祿。如此,則上無曠官之譏,下絕屍素之謗,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無教授之實,何異兔絲燕麥,南箕北斗哉?

  昔劉向有言,王者宜興辟雍、陳禮樂以風天下。夫禮樂所以養人,刑法所以殺人,而有司勤勤,請定刑法,至於禮樂,則曰未敢。是敢於殺人,不敢於養人也。臣以為當今四海清平,九服寧晏,經國要重,理應先營,脫復稽延,則劉向之言徵矣。但事不兩興,須有進退。以臣愚量,宜罷尚方雕靡之作,頗省永寧土木之功,並減瑤光材瓦之力,兼分石窟鐫琢之勞,及諸事役非世急者,三時農隙,修此數條。使辟雍之禮,蔚爾而復興;諷誦之音,煥然而更作。美榭高墉,嚴壯於外;槐宮棘寺,顯麗於中。更明古今,重遵鄉飲,敦進郡學,精課經業。如此則元、凱可得之於上序,游、夏可致之於下國,豈不休歟

文宣帝諡議

編輯

  伏惟聖德光遠,神猷弘大,初自登庸,民譽所集把尺持刀,成務斯在,藹揆載清,四門唯穆。及天眷既屬,人謀所歸,鳥獸遷情,士女革面,敬順天人,拱揖群後,處無上之尊,居域中之大。禮盛樂修,時和歲稔,海內有截,天下泰然。猶憂勞億兆,經營四國,同虞舜之巡省,若軒轅之靡寧。威武紛紜,神功四暢,怨西以東,化南自北,臨瀚海以浴兵,登天山而紲馬,左縈右拂疑歌成章。方朝百神於太華,受萬國於稽嶺,升中增封,高拱垂衣,而天喪黎庶,奄捐四海。考妣之慕,實被含生,稱天作誄,抑唯恆數。故以名追實,盡物未臻其美;屈道從制,一日可以成名。《藝文類聚》十四。

改葬服議

編輯

  《禮》「改葬緦麻。」鄭玄註:「臣為君,子為父,婦為夫。」唯三人而已。然嫡曾孫、孫承重者,曾祖父母、祖父母改葬,既並三年之服,皆應服緦。而止言三人,若非遺漏,便是舉其略耳。《隋書·禮儀志》三,王元軌子欲改葬祖及祖母,列上未知所服。邢子才議。

訊囚請占議

編輯

  設官分職,各有司存。丞相不問斗人,虞官弓招不進。豈使尸祝兼刀匕之役,家長侵雞犬之功。《北史》四十三:時准皆訊囚取占。然後送付廷尉,劭謂不可。立議。從之。

太子監國冬會議

編輯

  凡禮有同者,不可令之異。《詩》說:天子至於大夫皆乘四馬,況以方面之少,何可皆不同乎?若太子定西面者,王公卿大夫士復何面邪?南面,人君正位。今一官之長,無不南面,太子聽政,亦南面坐。議者言皆晉舊事,太子在東宮西面,為避尊位,非為向台殿也。子才以為東晉博議,依漢、魏之舊,太子普臣四海,不以為嫌,又何疑於東面?《禮》「世子絕旁」親,「世子冠於阼」,「冢子生,接以大牢。」漢元著令,太子絕馳道。此皆禮同於君。又晉王公世子攝命臨國,乘七旒安車,駕用三馬,禮同三公。近宋太子乘象輅,皆有同處,不以為嫌。況東西者,君臣通禮,獨何為避?明為向台,所以然也。

  近皇太子在西林園,在於殿,猶且東面,於北城非宮殿之處,更不得邪?諸人以東面為尊,宴會須避。案《燕禮》、《燕義》,君位在東,賓位則在西,君位在阼階,故有《武王踐阼》,不在西也。《禮》「乘君之車,不敢曠左。」君在,惡空其位,左亦在東,不在西也。「君在阼,夫人在房。」鄭註:「人君尊東也。」前代及今,皇帝宴會接客,亦東堂西面。若以東面為貴,皇太子以儲後之禮,監國之重,別第宴臣賓,自得申其正位。禮者皆東宮臣屬,公卿接宴,觀禮而已。若以西面為卑,實是君之正位,太公不肯北面說《丹書》,西面則道之,西面乃尊也。君位南面,有東有西,何可皆避?且事雖少異,有可相比者。周公,臣也。太子,子也。周公為冢宰,太子為儲貳。明堂尊於別第,朝諸侯重於宴臣賓,南面貴於東面。臣疏於子,冢宰輕於儲貳。周公攝政,得在明堂南面朝諸侯,今太子監國,不得於別第異宮東面宴客,情所未安。且君行以太子監國,君宴不以公卿為賓,明父子無嫌,君臣有嫌。案《儀》注,親王受詔冠婚,皇子皇女皆東面。今不約王公南面,獨約太子,何所取邪?議者南尊改就西面,轉居尊位,更非合禮。方面既少,難為節文。東西二面,君臣通用,太子宜然,於理為允。《隋書·禮儀志》四,《通典》七十一。

避太子諱議

編輯

  案《曲禮》:「大夫、士之子,不與嗣君同名。」鄭註:「若先生之,亦不改。」漢法:天子登位,布名於天下,四海之內,無不咸避。案《春秋經》:「衛石惡出奔在晉。」衛侯術卒,其子惡始立,明石惡與長子同名。諸侯長子,在下國之內,與皇太子於天下,禮亦不異。鄭言先生不改。蓋以此義。衛石惡,宋向戌,皆與君同名。春秋不譏。皇太子雖有儲貳之重,未為海內所避,何容便改人姓。然事有消息,不得皆同於古。官吏至微,而有所犯,朝夕從事,亦是難安。宜聽出宮,更補它職。《通典》七十一:時議又擬官吏之姓與太子名同,子才又議云云。詔可。


上言畢善昭事

編輯

  此乃大逆,義雲又是朝貴,不可發。《北齊書·畢義雲傳》,孽子善昭,與義雲侍婢奸通。夜中義雲被賊害,即善昭所佩刀也,遺之庭中。乃收捕擊臨漳獄,將斬之。邢劭上言,乃斬之於獄,棄屍漳水。

遺辛術書

編輯

  昔鍾離意云:孔子忍渴於盜泉,便以珠璣委地。足下今能如此,可謂異代一時。《北齊書·辛術傳》,睢州刺史及所部郡守俱犯大辟,朝廷以其妃婢百口及資財盡賜術。三辭不見許。術乃送詣所司,不復聞。邢劭聞之,遺術書。

報袁聿修書

編輯

  一日之贈,率爾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來旨,吾無間然。弟昔為清郎,今日復作清卿矣。《北齊書·袁聿修傳》,大寧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經歷兗川時,邢劭為兗州刺史,別後遣送白糹由為信,聿修退糹由不受,與邢書。邢亦忻然領解,報書云云。又見《御覽》二百二十九引《三國典略》。

蕭仁祖集序案蕭愨字仁祖,始興王儋之孫,梁末奔齊,入周,終於隋。

編輯

  蕭仁祖之文,可謂雕章間出。昔潘陸齊軌,不襲建安之風;顏謝同聲,遂革太原之氣,自漢逮晉,情賞猶自不諧;江北江南,意制本應相詭。

甘露頌

編輯

  歷選列辟,逖聽前聞,三才易統,五運相君。皇極攸序,庶類以分,乃忠乃敬,或質或文。其一

  赫矣景命,蒸哉上聖,大德大名,至道無競。川停岳路,雲臨水鏡,望日齊明,瞻天比映。其二。

  功深微禹,業隆作周,英華內積,文教外修。廣輸四海,堤封十洲,紫川北注,赤水南流。其三

  宸居兩楹,恭己萬國,聖敬日漸,王猷允塞。禮有大成,樂無慚德,用天之道,順帝之則。其四

  政平民豫,歲稔時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風輪展漢,毛舟瀋河,玉龜出沼,嗚鳳在阿。其五

  休徵屢動,感極回天,流甘委素,玉潤冰鮮。蜜房下結,珠上懸,布獲林野,灑散旌旃。其六

  日月已明,宇宙已廓,鼓缶成詠,挹水為樂。以為玄黃,猶參沃若,取慰天壞,用忘溝壑。其七。《藝文類聚》七十八。

獻武皇帝寺銘

編輯

  惟睿作聖,有縱自天,匡國庇民,再造區夏,功高伊呂,道邁桓文。雖住在域中,而神遊方外,影響妙法,咫尺天人。曉夜自分,不勞雞鶴之助;六時靡惑,非待壺箭之功。永寄將來,傳之不朽:辭曰。

  用分行坐,以敦戒行,苦罪祈福,傲狠成敬。萬國咸亨,一人有慶,方傳自久,是用成詠。《藝文類聚》七十七。

文襄皇帝金像銘

編輯

  妙形難象,至理希詮,形之所及,理亦在焉。悟茲空假,勞此蓋纏,式圖往秘,用結來緣。丹青並飾,金玉同鐫,神儀內瑩,寶相外宣。圓光照耀,映彼無邊,靈應響,感發大千。鍾福旒纊,其永如天,歸慶怙恃,壽等南山。凡厥親類,宜其永年,歸誠妙覺,標誌上玄。托銘斯在,曠劫方傳。《藝文類聚》七十七。

文宣帝哀策文

編輯

  皇路啟扉,弛殯,八校案部,六卿且引,攀蜃輅而雨泣,仰穹蒼而撫心,悲風發而地駭,愁雲興而景沈。哲王垂範,有訓有則,式奉話言,光敷令德。其辭曰:

  四象更運,九天代名,通三以王,得一為貞。是應玄德,實啟蒼精,風后之陣,師尚之兵。三奇六合,七變五成,授柯推轂,稟律龔行,野無完陳,邑少堅城。經營四海,劬勞百姓,芝蓋夕臨,羽旄晨映。地不掩瑞,天愛寶,既丹其雀,又朱其草,莫黑已素,莫赤自皓,百獸斯蹈,五靈載擾,甘露,青龍矯矯。武功已暢,文教未窮,方偃烽候,銷戟藏弓,齊光日月,比祚華嵩。而氛日下,星暗虛中,奄捐朝市,長棄華戎,道宣末命,義闡餘風。六糹率已散,九旗方卷,見容衛之虛歸,知平生之日遠,同乘雲而永逝,異騎龍之更反,清笳奏兮野風急,金鼓震兮日光晚,千官悲而雨注,萬國哀而露泫。萬事同盡,百慮俱收,俞舄永去,衣冠自游,音儀已謝,神教空留。知英聲與至德,當無絕兮千秋。《藝文類聚》十四。

廣平王碑文

編輯

  公分氣氤氳,稟靈昭晉,基構輪奐,源流睿遠,積石莫之方,委水不能喻。山瀆郊神,辰昂降德,自天攸縱,郁為時宗。牆宇淹曠,標格秀遠,道亞生知,德均殆庶,日月在躬,水鏡被物。望青松而比秀,干白雲而上征,侍講金華,參游銅雀,出陪芝蓋,入奉桂室,充會友之選,當拾遺之舉,發言為論,受詔成文,碧雞自口,靈蛇在握,方見建安之體,復聞正始之音。

  公年方弱冠,而位居寮右,道被生民,惠漸萬物,郁為雅俗之表,峨成社稷之鎮。公孫聲動天下,已非其倫;管子光照鄰國,孰雲能擬。方謂膺茲多福,降此永年,奮搏風之逸羽,窮送日之遠路,同岐山之嘉會,陪岱宗之盛禮,而群飛在辰,橫流具及,山崩川竭,星日銷,昆岳既毀,玉石俱燼。蘭挺則芬,玉生則潤,泱泱萬源,落落千仞,我有徽猷,金聲玉振。志猶學海,業比登山,踟躕緹袞,絳帳韋編,尋微啟奧,敷理入玄。天地或終,山河匪壽,昔曰先民,誰堪長久。立言立事,責之身後,式銘景行,是為不朽。《藝文類聚》四十五

冀州刺史封隆之碑

編輯

  公世載儒雅之風,家傳鐘鼎之業,出三代而克阜,歷兩都而轉盛。五世祖游,遊子孚,恥斯鳥獸,狹此丘壑,濡足焚首,念在一匡,委質中山,並充袞闕。故已援墜拯溺,大庇生民,祖定功業,建旆懷藩,揚旌冀部,耳目相接,歌詠獨存。文司空孝宣公,稟潤玉府,承華桂簿,望振鷺而齊舉,軼歸鴻而並運。以茲一德,光事三主,七登九伯之重,再處八元之任,必有餘慶,事屬才子,莫之與京,理歸世祿。非因原隰之氣,詎待河嶽之靈,發純粹而成址,稟中和而樹質。神體秀異,志識閒爽,幼體成人,弱不好弄,同鳳凰之五色,非豫章之七年。太昌初,平洛,除侍中驃騎大將軍,密勿樞功,逶迤袞職。貂蟬承弁,華藻披衣,嗚雙璜於峻陛,驅六轡於廣路,升華輦以弼一人,踐太階而平天下。《藝文類聚》五十。

景明寺碑

編輯

  九土殊方,四生舛類,昏識異受,修短共時。德表生民,不救泰山之朽壤;義同列辟,豈濟樂水之淪胥。漂鹵倒戈之勢,浮江架海之力,孰不曠息相催,飛馳共盡。泡沫不足成喻,風電詎可為言,而皆遷延愛欲,馳逐生死,眷彼深塵,迷茲大夜,坐積薪於火宅,負沈石於苦海,結習靡倦,憂畏延長,身世篇猶夢想,榮名譬諸幻化。未能照彼因緣,體茲空假,祛洗累惑,擯落塵埃。苦器易雕,危城難久。自發跡有生,會道無上,劫代緬邈,朕跡遐長,草木不能況,塵沙莫之比,日晷停流,星光輟運,香兩雨旁註,甘露上懸,降靈迦衛,擁跡忍土,智出須彌,德逾大地,道尊世上,義重天中,銘曰:

  大道何名,至功不器,理有罔適,法無殊致。能以托生,降體凡位,士覺如遠,一念斯至。德尊三界,神感四天,川流自斷,火室不燃。衣生寶樹,座踴芳蓮,智固有極,道暢無邊。《藝文類聚》七十七。

并州寺碑

編輯

  夫至道密微,無跡可睹,神功感應,有理斯存。雖慧日已照,而太夜莫曉;香雨時流,而深塵未息。曠劫悠緬,歷代遐長。眇眇世羅,無能免其一目;泛泛欲網,孰敢解其三面。自大教遷流,行於中土,希向之士,煙踴波屬,洹沙未足為言,積塵所不能喻。皆去出沒生死之河,浮沈愛育之海。未有矯然獨悟,脫落身名,望彼岸而攸往,泛寶船而利涉。《藝文類聚》七十七。

李禮之墓誌

編輯

  食有奇味,相待乃飧;衣無常主,易之而出。《北史》序傳》

司馬子如

編輯

  子如字遵業,河內溫人,晉司空南陽王模八世孫。魏孝昌中、爾朱榮以為中軍。武泰末,歷司馬,持節假平南將軍監前軍,行建興太守;永安初,封平遙縣子,仍為大行台郎中,進爵為侯,行相州事,徵為金紫光祿大夫;建明初、兼尚書右僕射;普泰中、為侍中驃騎大將軍,進爵陽平郡公,出為南岐州刺史;中興初,獻武以為大行台尚書,天平初,除左僕射;興和中,為北道行台,轉尚書令,武定中免,起行冀州事,別封野王縣男。文宣授禪,別封須昌縣公,除司空,免,尋拜太尉,卒贈太師太尉,懷州刺史,諡曰文明。

上興和歷表

編輯

  自天地剖判,日月運行,剛柔相摩,寒暑交謝,分之以氣序,紀之以星辰,弦望有盈缺,明晦有修短。古先哲王則之成化,迎日推策,各有司存,以天下之至王,盡生民之能事,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及卯金受命,年曆屢改,當塗啟運,日官變業,分路揚鑣,異門馳騖,回互靡定,交錯不等。豈是人情淺深,苟相違異?蓋亦天道盈縮,欲止不能。

  正光之歷,既行於世,發元壬子,置差令朔,測影清台,懸炭之期或爽;候氣重室,布灰之應少差。伏惟陛下當璧應符,大橫協兆,乘機虎變,撫運龍飛,苞括九隅,牢籠萬宇,四海來王,百靈受職。大丞相、渤海王降神挺生,固天縱德,負圖作宰,知機成務,撥亂反正,決江疏河,效顯勤王,勛彰濟世,功成治定,禮樂惟新,以履端歸餘,術數未盡,乃命兼散騎常侍執讀臣李業興、大丞相府東閣祭酒、夷安縣開國公臣王春,大丞相府戶曹參軍臣和貴興等,委其刊正。但回舍有疾徐,推步有疏密,不可以一方知,難得以一途揆。大丞相主簿,臣孫搴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臣曄,前給事黃門侍郎臣季景渤海王世子開府諮議參軍事、定州大中正臣崔暹,業興息國子學生、屯留縣開國子。

  臣子述等,並令參預,定其是非,臣等職司其憂,猶恐未盡,竊以蒙戎為飾,必藉眾腋之華,輪奐成宇,寧止一枝之用。必集名勝,更共修理、左光祿大夫、臣盧道約,大司農卿、彭城侯臣李諧,左光祿大夫。東雍州大中正臣裴獻伯,散騎常侍、西兗州大中正臣溫子升,太尉府長史臣陸操,尚書右丞,城陽縣開國子臣盧元明,中書侍郎臣李同軌,前中書侍郎臣邢子明,中書侍郎臣宇文忠之,前司空府長史、建康伯臣元仲悛,大丞相法曹參軍臣杜弼,尚書左中兵郎中、定陽伯臣李溥濟,尚書起部郎中臣辛術,尚書祠部郎中臣元長和,前青州驃騎府司馬安定子臣胡世榮,太史令、盧鄉縣開國男臣趙洪慶,太史令臣胡法通,應詔左右臣張哲,員外司馬督臣曹魏祖,太史丞郭慶,太史博士臣胡仲和等,或器標民譽,或術兼世業,並能顯微闡幽,表同錄異,詳考古今,共成此歷。甲為日始,子實天正,命歷置袁宜從此起─運屬興和,以年號為目,豈獨太初表於漢代,景初冠於魏歷而已。謹以封呈,乞付有司,依術施用。《魏書·律曆志下》:興和元年十月,齊獻武王入鄴,命李業興令其改正,立《甲子元歷》,事訖,尚書左僕射司馬子如、右僕射隆之等表。

司馬子瑞

編輯

  子瑞,子如兄子,天保初為尚書左丞,歷定州長史,累遷吏部郎中、司徒左長史、兼廷尉卿;乾明初領御史中丞,以疾去職,就拜祠部尚書。卒贈瀛州刺史,諡曰文節。

奏彈畢義雲

編輯

  天保元年四月,竇氏皇后姨祖載日,內外百官赴第吊省,義雲唯遣御史投名,身遂不赴。又義雲啟云:「喪婦孤貧。後娶李世安女為妻。世安身雖父服未終,其女為祖,已就平吉,特乞暗迎,不敢備禮。」及義雲成婚之夕,眾儲備設;克日拜閣,嗚騶清路,盛列羽儀,兼差台吏二十人,責其鮮服,侍從車後。直是苟求成婚,誣罔幹上。義雲資產宅宇。足稱豪室,忽道孤貧,亦為矯詐。法官如此,直繩焉寄?又駕幸晉陽,都坐判:「拜起居表。四品五品已上,令預前一日赴南都署表,三品已上,臨日署訖。」義雲乃乖例,署表之日,索表就家先署,臨日遂稱私忌不來。《北齊書·畢義雲傳》,尚書左丞司馬子瑞奏彈義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