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後周文/卷二十二

卷二十二

釋氏

編輯

釋慧命

編輯

  慧命俗姓郭,太原晉陽人,住河陽仙城山善光寺。

詳玄賦

編輯

  惟一實之淵曠,嗟萬相之繁雜。真俗異而體同,凡聖分而道合,承師友之遺訓,藉經論之傳芳。罄塵庸之小識,請興言於大方。何群類之蠢蠢,處法界之茫茫。性窮幽而彌曉,理至寂而逾彰。既非空而非有,又若存而若亡。談秘密於慈氏,嘆杳冥於伯陽。湛一虛而致極,總萬有以為綱。雖即事而易迷,亦至近而難識。非名言之所顯,豈情智而能測?口欲辨而詞喪,心將緣而慮息。故雖一音隨類之能,三轉任機之力,莫不停八正於寂泊之門,輟四辨於恬忄炎之域。

  尋其體也,豁乎無際,眇乎無窮,源乎無始,極乎無終。解惑以茲齊貫,染淨於此俱融。該空有而闃寂,括宇宙以通同。論其用也,一而能多,靜而能亂,挺萬類之殊形,吐群情之別觀,結五住之盤根,起十纏之羈絆,隨迷悟而通塞,逐昏明而集散,四流因之漂蕩,六道以之悠漫。三賢十聖,曖以聯綿;二智五眼,曄而輝煥。渾升沈而共壑,派違順以分歧,體無非而不是,用無相而不為。若純金不隔於環釧,等積水不憚於漣漪,故令名用喧雜,集起紛馳,事若萬軫殊轍,理則千輪共規。觀於礙於緣起信難思於物性,猶寶殿之垂珠,若瑤台之懸鏡。彼此異而相入,紅紫分而交映,法無定於心境,人磨隔於凡聖,物不滯於自他。事莫擁於邪正。

  何巨細之殊越,遂參互而容持。鄰虛含大千之界,剎那總三際之時。懼斯言之少信,借帝網以除疑。蓋普眼而能矚,豈惑識以知之?覿九會之玄文,覽萬聖之遺則,眷常啼於東市,慕善財於南國,歷多城而進解,訪眾師而遣惑,始承命於文殊,終歸宗於妙德。雖游形於法界,未動足於園,嘆一王之似虐,嗟五熱之非暄,握手入和修之舍,彈指開阿逸之門,聞一音之常韻,睹極聖之恆存。三九於茲絕聽,二七自此亡魂。斯甚深之境界,亦何易而詳論;

  悼稟識之多迷,慨群生之少慧。保一異之四邪,執斷常之雙計,怖夢虎於長眠,玩空花於久翳,縈結纏而未解,任漂流而莫流,背七覺而逾昏,染六欲而方滯。何理通而志隔,既法是而情非,忽冷《立屏》而獨往,久逃逝而忘歸。埋寶藏於窮舍,匿明珠於蔽衣,抱一真而不識,縈萬惱以欷。

  嗟余既已傷於悟晚,且又悲乎命局,藉五部之流耀,蒙四依之眷錄,涉講肆以開愚,托禪林而遣欲。猴著鎖而停躁,蛇入筒而改曲,涉曠海以戒舟,曉重幽以慧燭,絕諍論於封想,息是非於妄情,創斂緣於有覺,終寂慮於無生,顯真宗之實相,達世用之虛名。道莫遺於始行,暗弗拒於初明,擬六賊其方潰,冀十軍之可平。昏雲聚而還散,心河濁而更清,性海無增減,行月有虧盈,疑兔足之致淺,懼鴻毛之見;為山托於始簣,庶崑崙之可成。《廣弘明集》三十七

酬濟北戴先生逵書

編輯

  幽林沙門釋慧命酬書濟北戴先生:夫一真常湛,徼妙於是同玄;萬聖乘機,違順以之殊跡。是以西關明道,東野談仁,雕朴改工,有無異軫。今若括此二門,原茲兩教,豈不歸宗三轉,會入五乘,藉淺之深,資權顯實。斯若池分四水,始則殊名,海控八河,終無別味。

  檀越幼挺奇才,夙懷茂緒,華辭卓世,雅致參玄,智五明,學兼三教。益矣能忘,蹈顏生之逸軌;損之為道,摹李氏之玄蹤。雖復六經該廣,百家繁富,聖賢異派,儒墨分流,或事曠而文殷,或言高而旨遠,莫不納如瓶受,說似河頃。明鏡匪疲,洪鐘任扣。子建挹以奇文,長卿恧其高趣。故雖秦楚分墟,周梁改俗,白眉青蓋,龜玉之價弗逾;棲鳳臥龍,魚水之交莫異。加以識鑒苦空,志排塵俗,形雖廊廟,器乃江湖,是以屬嘆牽絲,興言世網,辭同應陸,調合張嚴,嗟朱火之遽傳,愍清波之速逝。方應濯足從道,洗耳辭榮,九轉充虛,四禪排疾。然後尋八正以味一真,解十纏而遣三患。斯之德也,寧不至哉!

  貧道識鏡難清,心塵易壅,定慚華水,戒非草系,才侔撤燭,學謝傳燈,內有愧於德充,外無狎於人世。是以淹滯一丘,寓形蓬柳,端居千仞,托志筠松,測四序於風霜,候三旬於眺魄。至用心八聞山鳥,仍代九成;晝視游魚,聊追二子。蓽戶敝衿,在原非病;朱門結駟,於我如雲。所嘆藤鼠易侵,樹猿難靜,勞想鷲頭,倦思雞足。至於林凋秋葉,曾無獨覺之明;谷響春鶯,終切寡聞之嘆。

  忽承來問,曲見光譽,幽氣若蘭。清音如玉,誠復溢目致歡,而實撫膺多愧,雖識謝天池,未辨北溟之說,而事同泥井,慚聞東海之談。所冀伊人,於焉加我。黃石匪遙,結期明旦;白駒可縶,用永終朝。善敬清猷,時因素札,言不洗意,報此何伸。《廣弘明集》二十七

釋慧曉

編輯

  慧曉。

釋子賦

編輯

  咄哉失念,爾還覺。《續高僧傳》二十一慧命

釋曇積

編輯

  曇積。

諫周太祖沙汰僧表

編輯

  僧曇積白皇帝:大檀越德握乾坤,心懸日月,照燭無私之道,卷舍不測之化,能威臨皂白,悲及僧尼,控引玄綱,示之出路。欲使清升練行,顯跡於明時,寡德沙門,恥還於素俗。爰降明詔,責其試藝,頒下諸州,問其課業。

  竊惟入道多端,諒非一揆,依相驗人,有五理不足。何者?或有僧尼,生年在寺,節儉自居,願行要心,不犯諸禁,燒香旋塔,頂禮殷勤,合掌低頭,忘寢以食,但受性愚鈍,於讀誦無緣,習學至苦而不得下字。今量所告意,須文誦聰者,為是重審試僧,不退實行。為是正意偏望,取以明快。且實而不聰,行之本也,聰而不實,智之相也。若用為有業,是不求備於一人,若實為非僧,便責知於滿足。大覺智慧,不可思議,諸所為法,天人頂受,況在凡夫,輒思改易。群聖自言種種神變,於斯大法,不能加減。大人出世,識本知機,巧妙多方,化人以漸,眾生根行,各各不同,令聖說經,互差不一,內外相通,亦無乖異。又如孔子領徒三千,達者七十有二,升堂入室,莫過數人。自余已外,豈容斥逐?今州郡縣,各有學生,德及顏回,詎幾人也?可以不及顏回,廢郡不立?可以無德頑僧,並令還俗?不及顏回者,猶勝於野人。無德頑僧者,猶勝於外道,伏此二途,不足一也。

  或有專歸樹下,擎錫持盂,望中而餐,正命自活。名聞頓舍,利養無心,理觀除煩,遂闕文誦。論其人入道,則內業有餘;究其文解,則相功不足。何必聚眾京華,悉是德僧,孤拔林野,咸非行士?故果有生熟,不可以色相而啖,人有出沒,不可以形名而取。敢自三思,不足二也。

  或有營經造像,厲力積年,修補伽藍,憂勤累歲,捨身濟物,不以寒苦經心;施藥與人,不以飢貧易志。但無聰力,日誦不過一言;旦夕棲棲,日讀不盈數紙。准其回向,則善不空施;征其發趣,則佛之真子。今無辜退俗,是枉濫行人,直性頓非。不足三也。

  佛說僧是福田,理難損仰,雖可年未形凡,而法服尊重,豈容朝施暮奪,自加薦毀?愛惡無常,豈責其得失於一人之上,置不恆之式於十二沖典?恐不合聖心,甚乖大趣。上損慈悲,下虧正化。唯畏後世相傳,受誣僧之謗。不足四也。

  今大周大國,僧尼未幾,寺舍列然,有盈萬數。只應招延二部,溢滿其間,動動梵鳴鐘,為國行道,方便窮其長短,曲覓愆非。黜放還民,使棟梁空曠,若他方異國,遠近聞知,疑謂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深誠可怪。但頑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給民,豈能富國?深不頓除,性由漸顯。一切眾生,具諸煩惱,若頓遣圓修,是滅佛法,匪直損身,魔必得便。何者?一向純善,精加供養;一向純惡,退令還俗。此言所見,深滅三寶。若粗細等看,魔難得便。何者?純善退粗成眾。粗重之人,猶生物善,經文道理,莫問粗細之行。唯不還俗,終成佛子。進退三思,不足五也。

  貧道餘年賤質,寄命關右,欽化承恩,得存道業。是以呻吟策杖,送此丹誠,忄干忤之愆,伏增戰越。敬白。《廣弘明集》二十七。一本在二十四。案;文帝未嘗受禪,今此題稱太祖,文稱皇帝,蓋明帝后追改。

亡名

編輯

  亡名,俗姓宋,南郡人。本名闕殆,事梁元帝,官爵未詳,梁亡出家,為夏州三藏。宇文護迎還咸陽,不知所終。

答宇文護書

編輯

  辱告,深具懷抱。寒暑異域,苦樂殊心,輒略常談,且陳事實。貧道稟質醜陋,恆嬰疾惱,因傴成恭,惟道是務。不曾妻息,五十二年;自舍俗緣,十有五載。萬人歸國,皆停都邑;羸病一僧,獨流荒裔。無罪可罰,無能可使。百慮九思,是所未喻。

又列六不可十嘆息書略結雲

編輯

  沙門持戒,心口相應。所列六條,若有一誑,生則共衛厭之,死則鐵鉗拔之,烊銅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況乃明世。且鄉國殄喪,宗戚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跡岩中,攝心塵外;支養殘命,敦修慧業: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在;任力行道,隨緣化物:斯次願也。如其不爾,獨處丘壑,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續高僧傳》九

寶人銘《法苑珠林》作「自誡」

編輯

  餘十五而尚文,三十而重勢位,值京都喪亂,冠冕淪沒,海內知識,零落殆盡,乃喟然嘆曰《續高僧傳》有上六句,《法苑珠林》無:夫以回到倒日之力,一旦草雕,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燼滅。定知世相無常,浮生虛偽,譬如朝露,其停幾何?大丈夫生當降魔,死當飼虎,如其不爾,徒生何益?不如修禪定足以養志,誦讀經足以自娛。富貴名譽,徒榮人耳。乃棄其簪弁,剃其鬚髮,衣衲杖錫,聽講談玄。戰國未寧,安身無地,自厭形骸,甚於桎梏,思絕苦本,莫知其津。《大乘經》曰:「如說行者,乃名是聖,不但口之所方。」《小乘偈》曰:「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能行,不名為智者。」所以顏回好學,勤改前非;季路未修,懼聞後語。功勞智擾,役神傷命,為道日損,何用多知?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慮,降此患累,以求虛寂。乃作《絕學箴》,亦名《息心贊》,擬夫周廟。其銘曰:

  法界內有如意寶人焉,久緘其口。銘其膺曰:「古之攝心人也。」誡之哉!誡之哉!無多慮,無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勿謂何傷,其苦悠長;勿言何畏,其禍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將盈;纖塵不拂,五嶽將成。防末在本,雖小不輕。關爾七竅,閉爾六情。莫窺於色,莫聽於聲。聞聲者聾,見色者盲。一文一藝,空中小蚊;一伎一能,日下孤燈。英賢才藝,是以愚弊,捨棄淳樸,耽溺淫麗。識馬易奔,心猿難制。神既勞役,形必損弊。邪徑終迷,修途永泥。英賢才能,是曰忄昏懵,夸拙美羨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崩;塗舍翰卷,其用不恆。內懷茅喬伐,外致怨憎。或談於口,或書於手,邀人令譽,亦孔之丑,凡謂之吉,聖以之咎。賞悅暫時,悲憂長久。畏影畏跡,逾走逾劇;端坐樹陰,跡滅影沈。厭生患老,隨思隨造;心想若滅,生死長絕。不死不生,無相無名。一道虛寂,萬物齊平。何勞何劣?何重何輕?何賤何辱?何貴何苛?澄天愧淨,日慚明。安夫岱嶽,固彼金城。敬貽賢哲,斯道利貞。《法苑珠林》六十一,《續高僧傳》九,亡名。

釋慧善

編輯

  慧善幼出家,住楊都棲玄寺。梁亡入周。

散花論序略

編輯

  著述之體,貴言約而理豐。余頗悉諸作。而今縷者,正由斯轍,罕人諳練。是以觸義殷勤,逢文指掌,有詳覽者,想鑒茲焉。《續高僧傳》十慧善

釋僧π

編輯

  僧π,武帝時沙門,住新州願果寺。

難道論

編輯

  π以世之濫述云:老子、尹喜,西度化胡出家。老子為說經戒,尹喜作佛教化胡人。又稱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未善尋者,莫不信從,以為口實。異哉此傳,君子尚不可罔,況貶大聖者乎?今具陳此說非真。人世差錯,假託名字,亦乃言不及義,翻辱老子。意者勝人達士,不出此言。將是無識異道,夸競佛法,假託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傳後,作此異論,用迷昏俗。竊聞傳而不習,夫子不許;妄作者凶,老君所戒。此之巨患,增長三塗,宜應糾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內外,用生疑假,人有賢聖,多述本跡。故班固《漢書》,品人九等。孔丘之徒,為上上類,例皆是聖。李老之儔,為中上類,例皆是賢。何晏、王弼云:「老未及聖。」此則賢聖天分,優劣自顯。故魏文之博悟也,黃初三年下敕云:「告豫州刺史,老聃賢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魯郡為孔子立廟成未?漢桓帝不師聖法,正以劈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祠之興由桓帝,武皇帝以老子賢人,不毀其屋。朕亦以此亭當路,行來者輒往瞻視,而樓屋傾頹,儻能壓人,故令修整。昨過視之,殊整頓。恐小人謂此為神,妄往禱祝,違犯常禁。宜宣告告吏民,咸使知聞。」據斯以言,程露久矣。世多愚人,不尋前達,故有此弊耳。今考據年月,群達誠言,區別人世,並內經外典,並對條例,覽詳卷首,邪正自顯。《續高僧傳》三十僧π

釋宗猷

編輯

  宗猷。

遺瓊法師書

編輯

  莊公學業優奧,誠如宏選,理副諸望,用光於後。然其頭大足小,終無後成,恐其徙轍余宗耳。《續高僧傳》十一道莊

釋法上

編輯

  法上俗姓劉,朝歌人,高齊時相州定國寺戒師,終於周。

答高麗國丞相王高德問法教始未敘略

編輯

  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家,三十道成,當捎五二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而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年在世。滅度已來,至今齊代武平十年丙申,凡經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經法初來,魏晉相傳,至今流布。《續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