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後漢文/卷四十

卷四十

應劭

編輯

風俗通義

編輯

  △氏姓下

  仲氏。湯左相有仲虺。《廣韻》一《送》。上文見前

  用氏。古有用國,見《毛詩》。在高唐,乃用地,故有用姓。漢有高唐令用虬。《路史·國名紀》,《容齋五筆》,《通志·氏族略》

  雍氏,文王子雍伯之後。《廣韻》三《用》

  被氏。漢有柯太守被條。《通志·氏族略》

  備氏,宋封人備之後。《廣韻》六《至》

  利氏。漢有利乾,為中山相。同上

  摯氏。摯疇,古諸侯國也。周有摯荒。或言帝嚳之後。《通志·氏族略》

  遂,虞後。商人置之遂。《路史·國名紀》

  懿氏,齊懿公之後。《通志·氏族略》

  肆氏,宋大夫肆臣之後。同上

  食我,韓公子也,見《戰國策》。漢有食子公為博士。食音嗣。《宋景文公筆記》,《廣韻》二十四《職》引云:「漢有博士食於公,河內人。」《通志》作「食子通,河南人」。

  嗣氏,衛嗣君後。《廣韻》七《志》

  忌氏,周公忌父之後。《廣韻》七《志》,《通志·氏族略》

  貴氏,陸終之後。漢有貴遷,為廬江太守。《廣韻》八《未》,《容齋五筆》,《通志·氏族略》

  既氏,吳夫王之後,因避仇改為既氏。漢有長安長既良。《通志·氏族略》

  遇氏。漢有遇沖,為河內太守。《廣韻》十《遇》,《容齋五筆》,《通志·氏族略》

  鑄氏,鑄國,堯後。《通志·氏族略》

  露氏。漢有上黨郡尉露平。《廣韻》十一《暮》,《通志·氏族略》

  庫氏,古守庫大夫之後,以官為氏。漢有輔義侯庫鈞。《廣韻》十一《暮》

  布氏。趙有布子,善相馬。《通志·氏族略》

  桂氏。漢有揚州刺史桂褒。同上

  夭日氏。彭城夭日景以為計掾。《晉書·謝玄傳》音義

  世氏。戰國時有秦大夫世鈞。《廣韻》十二《祭》

  厲氏,齊厲公之後。漢有魏郡太守美陽侯厲溫。《通志·氏族略》

  艾氏,龐儉母艾氏。《廣韻》十四《泰》,《通鑑注·晉紀》二十四

  賴氏。漢有交太守賴光。《廣韻》十四《泰》,《容齋五筆》,《通鑑注·漢紀》五十八

  大氏,大庭氏之後。《通志·氏族略》

  蒯氏,晉大夫蒯得之後。同上

  載氏,姬姓之後。《廣韻》十九《代》,《路史·國名紀》

  信氏,魏公子信陵君之後。《通志·氏族略》

  胤氏,夏時侯國,子孫氏焉。《路史·國名紀》,《通志·氏族略》

  慎氏。慎到為韓大夫,著《慎子》三十篇。《通志·氏族略》

  獻氏,晉獻公之後。戰國時有秦大夫獻則。《廣韻》二十五《願》,《通志·氏族略》

  建氏,楚太子建之後。《通志·氏族略》

  段氏,段干木之後。《廣韻》二十九《換》姓段,名干木。《路史·國名紀》。《齊東野語》云:「恐或失之。」

  灌氏,斟灌氏之後。《通鑑注·漢紀》一

  諫氏。《周禮》有司諫氏,因以為氏。漢有治書侍史諫忠。《廣韻》三十《諫》,《通志·氏族略》

  賤氏。漢有右北平太守賤瓊。《廣韻》三十三《線》,《容齋五筆》,《通志·氏族略》

  孝氏,齊孝公之後。《通志·氏族略》

  豹氏,八元叔豹之後。同上

  到氏。漢有東平太守到質。《容齋五筆》

  暴氏。暴辛公,周諸侯也。秦有將軍暴鳶。漢御史大夫暴勝之。《通志·氏族略》

  播氏。播鞀武,商末賢人。

  八耳氏,新鄭人,揚八耳村在縣西二十五里。八耳音嗄

  匠氏。古有匠石。

  望氏,齊太公望之後。俱同上

  伉氏。漢有伉喜,為漢中大夫。《廣韻》四十二《宕》,《後漢·桓帝紀》注引云:「抗氏,衛大夫三抗之後,沒有抗喜,為漢中太守。」則字當從手旁,「大夫」亦當為「太守」也。

  曠氏,師曠之後。《通志·氏族略》

  敬氏,陳敬仲之後。《廣韻》四十三《映》,《通鑑注·隋紀》六

  令氏,楚令尹子文之後。《通鑑注·漢紀》七,《史記·孝文本紀》索隱

  救氏。漢有諫議大夫救仁。《廣韻》四十九《宥》,《通志·氏族略》。《廣韻》云:「晝邑大夫之後。」

  廖氏。古有廖叔安,《左傳》作《風》,蓋其後也。漢有廖覲,為巨鹿太守。《通志·氏族略》,《通鑑注·漢紀》三十

  竇氏。夏後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方娠,逃出自竇,而生少康,其後氏焉。《廣韻》五十候,《通鑑注·漢紀》五

  監氏。衛康叔為連屬之監,其後氏焉。《廣韻》五十九《鑒》,《通志·氏族略》

  鹿氏。漢有巴郡太守鹿旗。《廣韻》一《屋》,《容齋五筆》,《通鑑注·晉紀》二十

  沐氏。漢有東平太守沐寵。《廣韻》一《屋》,《容齋五筆》,《通鑑注·漢紀》四十六

  鞠氏。漢有尚書令平原鞠譚。《廣韻》一《屋》或為麴氏,音之訛也。《通志·氏族略》

  宿氏。漢有雁門太守宿詳。《廣韻》一《屋》,《容齋五筆》,《通鑑注·魏紀》四

  牧氏。漢有越太守牧稂。《廣韻》一《屋》

  畜阝氏。漢有東海太守畜阝熙。《容齋五筆》

  祿氏,紂子武庚,字祿父,其後以字為氏。《通志·氏族略》

  沃氏,太甲子沃丁之後。《廣韻》二《沃》,《通志·氏族略》

  督氏,宋大夫華父督之後。晉有督戎,漢有五原太守督瓚。《廣韻》二《沃》,《容齋五筆》,《通志·氏族略》

  仆氏。漢有渾梁侯仆多。《廣韻》二《沃》

  蓐氏,蓐收之後。《路史·國名紀》,《通志·氏族略》

  逯,秦邑也,其大夫氏焉。《後漢·郅惲傳》注。漢有大司空逯並。《廣韻》三《燭》,《通志》「空」作「馬」。

  濯氏,濯輯之後。《廣韻》四《覺》

  郅氏。郅,商時侯國也。見《毛詩》。漢有濟南太守郅都。《路史·國名紀》,《通志·氏族略》,《通鑑注·漢紀》八

  述氏,魯大夫仲述之後。《廣韻》六《術》

  謁氏。古有謁者官,因以為氏。漢有汝南太守謁渙。又張湯小吏謁居。《廣韻》十《月》,《容齋五筆》,《通志·氏族略》

  闕氏,承闕黨童子之後。縱橫家有闕子,著書《後漢·獻帝紀》注,《通鑑注·漢紀》五十二。漢有荊州刺史闕翊。《通志·氏族略》

  勃氏,宋左師勃之後也。晉有寺人勃《通志·氏族略》

  葛氏,葛天氏之裔。同上

  滑氏。漢有詹事滑典。《廣韻》十四《黠》

  頡氏。蒼頡,古之賢人。頡衛,古之賢者。《廣韻》十六《屑》

  鐸氏。漢有廷尉鐸政。《通志·氏族略》

  幕氏,舜祖幕之後。

  落氏。皋落氏,翟國也。此赤翟別種。俱同上

  作氏。周公之子胙侯,子孫因避地改焉。漢有涿郡太守作顯。《通志·氏族略》,《容齋五筆》

  博氏。漢有博子芳,善相馬。《通志·氏族略》。《廣韻》云:「古有博勞。」

  薄氏。衛賢臣薄疑。漢高帝薄夫人,生文帝。夫人弟昭,封軹侯,官至車騎將軍,子戎奴嗣。《通志·氏族略》,《通鑑注·周紀》四

  柏氏,柏皇氏之裔。《通志·氏族略》

  笮氏。楚有笮倫。《通鑑注·漢紀》六十一

  獲氏,宋大夫猛獲之後。《通志·氏族略》

  昔氏。周大夫封昔,因氏焉。漢有昔登,為烏傷令。《路史·國名紀》,《容齋五筆》,《通志·氏族略》

  赤氏,帝嚳師赤松子之後。《通志·氏族略》

  析氏。齊大夫析歸父。《廣韻》十三《錫》

  職氏。漢有山陽令職洪。《廣韻》二十四《職》,《容齋五筆》

  嗇氏,古嗇氏,子孫因氏焉。《通志·氏族略》

  即氏。漢有單父令即賣《廣韻》二十四《職》,《容齋五筆》,《通志》,「賣」作「費」。其先食采即墨,因以命氏。《通志·氏族略》

  習氏。習,國名。漢有習響,為陳相。《通志·氏族略》,《通鑑注·魏紀》四

  集氏。漢有外黃令集一。《廣韻》二十六《緝》,《容齋五筆》,《通鑑注·魏紀》九「集」作「習」,疑彼誤。

  汲氏,衛宣公太子亻及之後,居汲,因以為氏。《通志·氏族略》

  葉氏。楚沈尹戌生諸梁,食采於葉,因氏焉。

  捷氏,邾公子捷之後。《漢藝文志》有《捷子》二篇,六國時人。

  輒氏,衛出公輒之後。漢有輒終古。

  莢氏。莢成僖子,晉大夫,見《世本》。

  甲氏,大甲之後。一雲鄭大夫石甲之後。俱同上

  鄴氏。漢有梁令鄴風。《廣韻》三十三《業》

  東郭氏。東郭牙,齊大夫,咸陽其後也。《史記·平準書》索隱

  東陵氏。東陵侯邵平,子孫氏焉。《通志·氏族略》

  東方氏,伏羲之後。帝出于震,位東方,子孫因氏焉《通志·氏族略》,《能改齋漫錄》,《通鑑注·漢紀》九。平原厭次漢太中大夫東方朔。《能改齋漫錄》

  公乘,姓也。《晉書音義》

  公賓,姓也。魯大夫公賓庚之後。《後漢·劉聖公傳》注,《通鑑注·漢紀》三十一

  公族氏。晉成公立嫡子為公族大夫,韓無忌號公族穆子。《後漢書·黨錮傳》注

  公玉氏。齊王臣有公玉冉,其後也。《史記·孝武紀》索隱

  中壘氏。劉向為中壘校尉,支孫氏焉。《通志·氏族略》

  終黎氏。《史記·秦本紀》集解

  終古氏。終古,紂內史也,因氏焉。《通志·氏族略》

  龍丘氏。漢有高士龍丘萇。同上

  司寇氏。蘇忿生為武王司寇,後以官為氏。《禮記》「司寇惠子,魯大夫」。《廣韻》五十候,《通志·氏族略》

  司鴻氏。古有司鴻苟,著書。漢中大夫司鴻儀。《通志·氏族略》

  鴟夷氏,本范蠡也。

  綦毋氏。漢有廷尉綦毋參。俱同上

  期思氏。有期思國。《廣韻》七《之》

  威王氏。漢有中郎威王弼,出自楚威王后。《廣韻》十《陽》

  諸葛氏。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而誅。孝文帝追錄,封其孫諸縣侯,因並氏焉。《吳志·諸葛瑾傳》注,《通志·氏族略》,《通鑑注·漢紀》二十

  渠丘氏。晉有渠丘公。《路史·國名紀》。「晉」疑「莒」之訛。

  於陵氏。陳仲子,齊世家,辭爵灌園於於陵,因氏焉。《通志·氏族略》

  夫餘氏。吳公夫奔楚,餘子在吳。以夫餘為氏。《廣韻》九《魚》,《通志·氏族略》

  毋車氏。樂安毋車伯奇為下邳相,有主簿步邵南,時人稱毋車府君步主簿。《廣韻》十《虞》

  胡毋氏,本陳胡公之後也。公子完奔齊,遂有齊國。齊宣王母弟別分毋鄉,遠本胡公,近取毋邑,故曰胡毋氏也。《後漢·獻帝紀》注,《通鑑注·漢紀》四十八

  西鄉氏,宋大夫西鄉錯之後。《通志·氏族略》,《路史·高帝紀下》注

  申徒氏,隨音改為申屠氏。申徒狄,夏賢人也,湯以天下授之,恥以不義聞己,自投於河。《莊子》「申徒兀者,鄭人也」。漢有平西將申徒建《通志·氏族略》。勝屠,即申徒也。《史記·酷吏傳》索隱

  新垣氏。魏將新垣衍,畢公高之後。《漢書》「文帝時,新垣平善望氣」。《通志·氏族略》

  淳于,小國也。桓五年不復其國,子孫以國為氏。同上

  聞人氏。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其後氏焉。《後漢·靈帝紀》注,《通志·氏族略》,《通鑑注·漢紀》四十八

  軒轅氏。軒轅,即黃帝也,姓公孫,或言姓姬。《通志·氏族略》

  盆成氏。盆成括仕齊,孟軻知其必死,其子逃難,改氏成焉。《廣韻》二十三《魂》

  根牟子,古賢者,著書。《廣韻》二十四《痕》

  邯鄲氏,因國為姓。漢有衛尉邯鄲義。《廣韻》二十五《寒》

  鮮于氏。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其子食采於朝鮮,因氏焉。《後漢·第五倫傳》注。案:《通鑑注》引《姓譜》云:「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支子仲食采于于,因以鮮于為氏。」此稱「食采朝鮮」,疑訛。

  高堂氏。齊卿高敬仲食采於高堂,因氏焉。《通志·氏族略》,《通鑑注·魏紀》五

  陽成氏,陽成胥渠,晉隱士也。漢有諫議大夫陽成公衡。《通志·氏族略》

  將作氏。漢官有將作少府,因官為氏。

  王人氏,王人子突之後,因氏焉。漢有安平太守王人宰公。

  王史氏。周先王太史,號王史氏。俱同上

  棠氏。吳夫王奔楚,封棠,因以為氏。《後漢·延篤傳》注

  青烏氏。漢有青烏子,善數術。《廣韻》十五《青》

  青陽氏。青陽,黃帝子也,始得姓焉。《通志·氏族略》

  丁若氏。齊丁公子懿伯食采於若,因氏焉。同上

  周生,姓也。《後漢·馮衍傳》注

  投壺氏。晉中行穆子相投壺,因以氏焉。《廣韻》十九《侯》

  侯史氏。董狐為晉侯史官,因氏焉。《通志·氏族略》

  斟灌氏,夏諸侯也,子孫氏焉。

  三烏氏。有三烏大夫,因氏焉。

  澹臺氏。澹臺滅明字子羽,武城人。漢有博士澹臺恭。

  子仲氏,魯宣公子仲之後。

  子獻氏,齊大夫子獻之後也。楚文王時,子獻遼為大夫。俱同上

  鬼谷氏。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通鑑注·周紀》二

  武強氏。漢武強侯王梁,其後因封為氏。《廣韻》九鹿吳

  武成氏。趙平原君勝封武成君,因氏焉。《通志·氏族略》

  五鹿氏。五鹿,衛邑也。晉公子重耳封舅犯於五鹿,支孫氏焉。漢有少府五鹿充宗。

  五王氏。齊自威、宣、、襄至建五王,因以為氏。

  古成氏,苦成之後,後隨音改焉。漢有廣漢都尉古成雲。俱同上

  混沌氏,少昊之良佐。漢有屯莫如,為常山太守。《宋景文公筆記》引蕭該《漢書音義》,《困學紀聞》十二

  浩羊氏。齊大夫浩羊嘉。《通志·氏族略》

  社南氏。其先齊倡,徙居社南,因以為氏。《廣韻》三十五《馬》

  社北氏,與社南皆齊倡。《通志·氏族略》

  義渠氏,狄國為秦所滅,因氏焉。

  御龍氏,陶唐氏之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夏孔甲,賜氏曰御龍氏。

  庫成氏,本苦成,方言音變為庫城。俱同上

  帝疇氏。《路史》四

  第八氏,亦齊諸田之後。田廣弟田英為第八門,因氏焉。王莽時有講學大夫第八矯。《通志·氏族略》。案:《後漢·第五倫傳》云:「其先齊諸田,徙周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

  內史氏,周內史叔興之後也。周又有內史過。《通志·氏族略》

  信都氏。張敖尚漢魯元公主,封於信都,因氏焉。

  謝丘氏。周宣王支子,食采謝丘。

  祝其氏。宋戴公之子公子祝其為大司寇,因氏焉。漢有清河都尉祝其承先。俱同上

  牧師氏。《廣韻》六《脂》

  窒中姓。《史記·高祖功臣表》索隱

  屈侯氏。魏賢人屈侯鮒。漢有郎中令屈侯豫。《通志·氏族略》,《路史》注

  褐冠氏。賓人以褐寇為姓。褐冠子著書。《通志·氏族略》

  列仙氏。《路史》四

  櫟陽氏。漢景丹封櫟陽侯,丹曾孫分避亂櫟陽,因封為氏焉。《通志·氏族略》

  白馬氏。微子乘白馬朝周,因氏焉。

  白象氏。白象先生,古隱者。

  白鹿氏。白鹿先生,古賢人,著書。

  柏成氏。柏成子高,堯時諸侯也。

  百里氏,秦大夫百里奚之後。其先虞人,家於百里,因氏焉。

  息夫氏。息公子邊為大夫,因氏焉。漢有光祿大夫息夫躬。

  墨夷氏。宋大夫有墨夷須、墨夷皋。俱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