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晉文/卷一百三十一
這份文獻應使用傳統漢字,而非簡化字。校對時應以原文為準,特別注意簡化字與繁體字之間的一對多的對應關係以及異體字的使用。如果無法直接校對原文,請勿進行機器或人工轉換,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問題。 一般而言,文獻應保留其底本所使用的漢字。漢字簡化方案於195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1969年在新加坡施行。施行之前的文獻(如1956年前的文獻、未施行簡化字的地區文獻,以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之前的聯合國文件)通常應保留使用傳統漢字。在漢字簡化方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只有部分漢字被簡化的文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邊界條約等)通常應以原文形式保存。 |
卷一百三十一
顧臻
編輯臻,咸康中為散騎侍郎。
請除雜伎樂表
編輯臣聞聖王制樂,讚揚政道,養以仁義,防其淫佚,上享宗廟,下訓黎無;體五行之正音,協八風以陶物。宮聲正方而好義,角聲堅齊而率禮,弦歌鐘鼓金石之作備矣。故通神至化,有率舞之感,移風易俗,致和樂之極。末世之伎,設禮〈《舊唐志》作「方」〉外之觀,逆行連倒,頭足入笞之屬,皮膚外剝,肝心內摧,敦彼行葦,猶謂勿踐,矧伊生靈,而不惻愴。加以四海朝覲,言觀帝庭,耳聆《雅》、《頌》之聲,目睹威儀之序,而足以蹋天,頭以履地,反天地之至順,傷彝倫之大方。今夷狄對岸,外御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難,過泰之戲,日稟五斗。方掃神州,經略中甸,若此之事,不可示遠。宜下太常,纂備雅樂,簫《韶》九成,惟新於盛運,功德頌聲,永著於來葉,此乃所以「燕及皇天,克昌厥後」者也。諸伎而傷人者,皆宜除之。流簡儉之德,邁康哉之詠,清風既行,下應如草,此之謂也。愚管之誠,惟垂采察!〈《晉書·樂志》下,《宋書·樂志》一,《舊唐書·樂志》二,《御覽》五百六十九。〉
謝沈
編輯沈字行思,會稽山陰人,成帝時,郡召主簿功曹,察孝廉,太尉郗鑒辟,皆不就,會稽內史何充引為參軍,以母老去職,康帝初徵為太學博士,除尚書祠部郎,徙度支郎,遷著作郎,有《尚書注》十五卷,錄一卷,《毛詩注》二十卷,《後漢書》一百二十二卷,集十卷。
祥禫議
編輯杜元凱注《春秋左傳》云:「天子諸侯雖卒哭除喪,至於當其練祥之日,必設位而哭,明不復禫也。」且先朝故事,無有禫儀。蓋君子行禮,不求變俗。而博士徐禪,意欲以來六月二十二三大祥,二十五六而禫,三日之中,衣服無異,而立二節,皆背先儀,又非簡易之法也。忌日舉哀,如昔成制。《禮》云:「除喪者卜其遠日,避不懷也。」謂當擇月末以還大祥,除四起縞冠,受以白舀,徙月復吉,不宜立異屢改也。仲尼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服以是斷者,豈不送死有已,復生有節也哉!」又雲「天地已易,四時已變,是以象之」,而欲二十二三日除縞弁,二十五六日禫哭。《禮·玉藻》曰:「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所謂大祥而素縞麻衣也。釋禫之禮雲,禫祭則黃衣玄冠矣,既祭乃服禫,朝服笞冠,逾月玄端以居,復平常焉。如士禮之條,又無禫哭也。且日時未改,忌月未過,便復常節,恐非天王情禮,大晉之典也。今無受礻覃之服,又無改易之祭,三日之間,哀樂未變,而立無名之哭,近背先帝畫一之美,遠違仲尼殊月之說。」
議曰:詳案前儀,則《禮經》雲「三年之喪,自天子達」。雖有其說,無聞服制。所引武王崩,既葬,成王冠;襄王崩,嗣王未再周,賜齊侯胙:皆可為明徵。當以萬機至繁,百度須理,如同臣庶喪制,唯祀與戎多闕。漢文彌留之際,不詳前代舊規,深慮大政之廢,遂施易月之令。若俟同軌畢至,嗣君然後免喪,俗薄風澆,或生釁難。執古道者,則雲齊斬三年;適權宜者,遂稱以日易月。《禮經》雖雲七月而葬,漢魏以降,多一兩月內,山陵禮終。窀穸之期,不必七月;除服之制,止於反虞。魯史足徵,可無致惑。庶情理兩得,政教無虧矣。〈《通典》八十,博士謝沈議,本又作謝況官本作謝玩疑皆誤。〉
答張祖高問
編輯張祖高問謝沈曰:「諸侯祭五廟,先諏日,卜吉而行事,為祭五廟諸畢邪?案儀,視殺、延屍,厥明行事,晏朝乃闋。五廟盡爾,將終日不了;若異日,未見其義。」沈答曰:「五廟同時,助祭者多,晏朝乃闋。季氏逮暗,繼之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也。子路為宰,與祭,室事交乎戶,堂事交乎階,晏朝而退。孔子聞之曰:『誰謂由不知禮。』」〈《通典》四十八〉
張祖高問:「士服天王云何?《要記》唯道大夫服君及家臣服大夫耳,不說士,恐有脫誤。鄭雲『士服君亦斬衰』,無明文。而《雜記》雲『士居堊室』,此則士制周邪?士下吏服士,恐亦應同。」謝沈答曰:「朝廷之士服天王斬衰,禮之明文也。邑宰外任之士居堊室,制周。《要記》非脫誤,是簡略耳。」〈《通典》八十一〉
答王氏問
編輯王氏問謝沈云:「祖父特進、衛將軍海陵亭恭侯應立五廟不?」沈答:「亭侯雖小,然特進位高,似諸侯也。」又問:「曾祖父侍御史,得入特進恭侯廟不?」答:「父為士,子為諸侯,屍以士服,祭以諸侯之禮。御史雖為士,應自入恭侯廟也。」〈《通典》四十八〉
史糜遺
編輯糜遺為河南從事。
為出繼母不服議
編輯夫禮緣人情而為之制,雖以義督親,然實以恩斷。案繼母如母,謂其在父之室,事之猶母,見育猶子,故同之所生。《齊服下章》雲「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此明父在繼母出則不服矣。繼母出自他族,與己無名,徒以配父,有母之尊,親撫養己,故亦喪之如母。及其出也,既不終養育之恩,又棄為母之名,若不從而見育,則不服亦其宜矣。〈《通典》九十四〉
張虞
編輯虞,咸康中東陽太守,累遷為衛尉卿,有集十卷。
請旌孝子許孜疏
編輯臣聞聖賢明訓存乎舉善,褒貶所興,不遠千載。謹案所領吳寧縣物故人許孜,至性孝友,立節清峻,與物恭讓,言行不貳。當其奉師,則在三之義盡;及其喪親,實古今之所難,咸稱殊類致感,猛獸弭害。雖臣不及見,然備聞斯語,竊謂蔡順、董黯無以過之。孜沒積年,其子尚在,性行純愨,今亦家於墓側。臣以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標其令跡,甄其後嗣,以酬既往,以獎方來。《陽秋傳》曰:「善善及其子孫。」臣不達大體,請台量議。〈《晉書·孝友許孜傳》〉
羅含
編輯含字君章,桂陽耒陽人,為州主簿郡功曹,刺史庾亮以為部江夏從事,後為桓溫征西參軍,轉州別駕,又轉征西戶曹參軍,遷宜都太守,溫封南郡公,引為郎中令,尋徵正員郎,累遷散騎常侍侍中,轉廷尉長沙相,致仕,加中散大夫,卒年七十七,有集三卷。
答孫安國書〈孫盛字安國〉
編輯獲書,文略旨辭,理亦兼情,雖欣清酬,未喻乃懷,區區不已,請尋前本,本亦不謂物都不化,但化者各自得其所化,頹者亦不失其舊體,孰主陶是?載混載判,言□然之至分,而不可亂也。如此,豈徒一更而已哉?將與無窮,而長更矣。終而復始,其數歷然,未能知今,安能知更?蓋積悲忘言,諮求所通,豈雲唯慰,聊以寄散而已矣。〈《宏明集》五〉
更生論
編輯善哉向生之言曰,天者何,萬物之總名,人者何,天中之一物。因此以談今,萬物有數,而天地無窮,然則無窮之變,未始出於萬物,萬物不更生,則天地有終矣,天地不為有終,則更生可知矣。尋諸舊論,亦云萬兆懸定,群生代謝,聖人作易,已備其極,窮神知化,窮理盡性,苟神可窮,有形者不得無數,是則人物有定數,彼我有成分,有不可滅而為無,彼不得化而為我,聚散隱顯,環轉於無窮之塗,賢愚壽夭,還復其物,自然貫次,毫分不差,與運泯復,不識不知,遐哉邈乎,其道冥矣。天地雖大,渾而不亂,萬物雖眾,區己別矣,各自其本,祖宗有序,本支百世,不失其舊。又神之與質,自然之偶也,偶有離合,死生之變也。質有聚散,往復之勢也。人物變化,各有其往,往有本分,故復有常物,散雖混淆,聚不可亂,其往彌遠,故其復彌近。又神質冥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離,而莫慰離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識散之必聚,未之思也,豈遠乎若者?凡今生之生,為即昔生生之故事,即故事於體無所厝其意,與己冥終不自覺,孰雲覺之哉?今談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耳。達觀者所以齊死生,亦云死生為寤寐。誠哉是言。〈《釋藏車》五,《宏明集》五。〉
劉恢
編輯恢為丹楊尹,有集二卷。
《圍棋賦》序
編輯司空從事中郎庾仲初,性好圍棋,終不達棋旨,言文則觸類而生,對局則冥然而窮,何所解如彼之易,所礙如此之難哉?〈《御覽》七百五十三〉
與范汪論婚事
編輯禮非拜時,拜時出於末世耳。將以世族多虛,吉事宜速,故以好歲拜時,新年便可婚也。〈《藝文類聚》四十〉
〈器案:《晉書‧劉惔傳》,字真長,沛國相人,尚明帝廬陵公主,遷丹陽令云云。無劉恢傳。惔世說新語德行篇注引劉尹別傳,惔字真長,沛國相人。……歷司徒左長史、侍中、丹陽尹。又賞譽篇注引劉尹別傳,惔既令望,姻婭帝室,故屢遷達官。俱與晉書相合。而世說新語排調篇,劉惔恢尚晉明帝女,注引晉陽秋,恢尚廬陵長公主,名南弟。正文及注恢字俱為惔之誤。隋書經籍志著錄丹陽尹劉恢集二卷,恢亦惔之誤。世說新語惔篇注引中與收准何子恢,晉書外戚傳作惔,廬江何氏惔作恢,此惔、恢二字易誤之證。世說新語賞譽篇注引明帝文意志,劉恢字道生,沛國人。識局明濟,有文武才。王惔稱其思理淹通,蕃屏之高選。為車騎司馬。年三十六卒,贈前將軍。官階與真長既文武殊連,亦非帝室姻婭,則自有劉恢其人甚明。明帝文章志不言其為異陽尹,亦不言其有集。全晉文劉恢小傳據隋志為亳,非也。嚴可均據藝文類聚四十引劉恢與范汪論婚事,禮非拜時,拜時出於末世本,將以世族多虛〈當作虞〉喪事宜速,故以好歲拜時,新年便可婚也。與下條劉惔答范汪問,內容相同,首尾相銜,竟乃失之目治耶?且余疑國惔賦序亦當是劉惔之文,綜觀上來所論列自明。〉
劉惔
編輯惔字真長,沛國相人,尚明帝女廬陵公主,累遷丹楊尹。
答范汪問
編輯中書郎范汪問劉忄炎曰:「從妹與荀始文婚,已及好歲拜時,又從叔父德度喪,會叔親患危篤,欲令荀氏迎從妹,盡婦敬於夫氏,以有此喪為難,故為此議。拜時出於近代,將以宗族多虞,吉事宜速,故好歲拜,新年便可迎也,惡歲可迎,是拜時已成婦也,在塗之婦,猶服夫氏,況已交拜禮成,便當迎是長還也。」惔答云:「荀今從叔喪五月小功之服,《禮》雲『小功之末可以納妻』,如此自可比初婚,何疑。」〈《通典》五十九〉
酒箴
編輯爰建上業,曰康曰狄。作酒於社獻之明辟,仰郊昊天,俯祭後士,歆禱靈,辨定賓主。啐酒成禮,則彝倫攸序,此酒之用也。〈《初學記》二十六,又略見《書鈔》一百四十八。〉
徐眾
編輯眾,咸康中為黃門郎,建元初進侍中。
恭皇后大祥忌日臨哭議
編輯案博士議,恭皇后再周,欲依三年之議,至尊東堂舉哀,群臣詣陵哭。臣案《禮》為王后服,無三年之制。《左傳》叔向雲「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謂三年而後娶,達子之志耳。《禮·喪大記》曰:「祥而外無哭者,禫而內無哭者。」文子之喪既除,越人來吊,受於廟門之外,垂涕Д而不哭,明喪既過無哭。禮不詣墓,而接於廟外。今後服既過,至尊無緣舉哀,群臣不應詣陵而哭也。〈《通典》八十一〉
駁王濛奔喪制
編輯若如濛議,見在官者,已拘於制度,不得奔赴,至於既去,雖不及哀,臣子之情,何得不暫致身哉?臣謂喪紀雖過,去職者故宜遠赴。〈《通典》八十,咸康中。〉
論徐恩龍事
編輯「徐思龍娶姨妹為婦,婦亡,而諸弟以姨妹為嫂,嫂叔無服,不復為姨妹行喪。右丞徐萬謂宜然。今議者以嫂無服,不得為姨妹服。不解服之為害義也?為傷情邪?為尊厭邪?所為尊厭者,父在為母,尊卑體異,故可得厭耳。今嫂妹一人之體,兼此尊卑,何所厭邪?齊衰衣葛,與大功之麻同,皆兩服之,所以敘親親之情。今以嫂叔之嫌,不為姨妹制服,絕有親之義,傷恩昵之道,殆非聖人為服之本意乎!」徐彥難曰:「本雖中外姨兄弟之親,一為嫂叔,便當以公義厭私,不為尊卑之厭也。」眾曰:「女人外屬,以夫氏為公,以公厭,不為叔服可也。叔以嫂是姨妹,復何公厭而不服邪?」彥重難曰:「若以此服為親,則不聞親服無報。又公義在於夫氏,豈在嫂邪?」眾曰:「就如難旨,制公在叔不在嫂,雖有姨之親,就於公義,不得服之,猶可也。若叔有厭,則嫂無厭,雖姨妹為嫂,必服之,為叔之姨兄而見服,則為嫂之姨妹何獨不見服哉?若兩不相服,則絕此一親,豈聖人之意乎?苟姨妹得服姨兄,兄亦應服,何無報哉?」彥重難曰:「若姨妹為嫂而為之服,必也正名,將謂之何?」眾答曰:「今姨妹為嫂可服者,以正名故也。言嫂則姨妹不從焉,言姨妹則嫂不與焉。名別若此,故可服也。嫂自無服,吾不為之服。姨妹有服,吾為之緦麻。吾自服姨妹,奚為強謂之服嫂也哉!見嫂應拜,見姨妹不拜也。今嫂妹同體,今我自拜嫂,而謂我拜姨妹,不亦惑哉!」彥重難曰:「彥以為姨妹為嫂而不服者,正以無復姨妹之名故耳。眾答曰,不解姨妹為嫂,便無復姨妹之名,削其氏族,滅其名號邪?為變化分離,嫂留而去妹邪?為我嫂者,是姨妹也,何不得兩全哉!」彥難曰:「若如告,言嫂則姨妹不從,言姨妹則嫂不從,未審定言嫂邪,言姨妹邪?」眾答曰:「一人兼兩親,似一人兼兩官,當其事,則舉其名以應其義,何拘以一名一稱哉!言嫂則拜之,言姨妹則服之,各有所施,不以此而滅彼耳。」彥曰:「平存,許其稱嫂而拜,則非姨妹也;至於亡歿,便稱姨妹不拜,則非復嫂也。懼一人之身,不得以昨日平安為嫂,明日終亡為姨妹也。」眾曰:「吾得存之與亡,為嫂為妹,不復異也。為我嫂故拜之,是姨妹故服之,情理自通,何以雲拜便不得制服,制服便不得拜乎?」彥重難曰:「若隨其名,別其義,則著服臨屍不復拜也。」眾答曰:「見姨妹之屍,不可以不服;臨亡嫂之喪,不可以不拜。拜自為嫂,服施為妹,服隨其親,拜應其名。別其義,斯之謂矣。」〈《通典》九十五〉
論庾左丞孫見事
編輯「庾左丞孫見遭族父喪,父已絕服,又是姨弟,見問當服不?余答以為當服。」右丞徐彥重難曰:「《禮》云:『尊祖故敬宗,敬宗則收族。』收族者,序以昭穆也。何得以姨弟之服加於宗父乎?於情乃可無傷,於義實為有害也。」眾答曰:「禮為曾祖高祖三月。又改葬緦麻,服所尊。及臨至親之葬,而服之最輕者,豈損父祖之尊乎!今族父無服,姨弟有服,自謂姨服,何為輕服服宗父乎!難雲於義有害者,不解害何義邪?天生族父為吾姨弟,非吾貶退所為,何不敬宗之有!族父應拜,而姨弟不應拜。今族父為姨弟,今不可以姨弟不應得拜,而不為族父拜也;猶不可以族父無服,而不為姨弟服也。若姨弟犯過,吾不顧族父與姨弟共身同體,怒而笞之,此不可也。於其死亡,以姨弟服之,正合《禮記》『絕族無施服而親者屬』文。」〈《通典》九十五〉
三國評臧洪為郡將守死
編輯洪敦天下名義,救舊君之危,其恩足以感人情,義足以勵薄俗。然袁亦知己親友,致位州郡,雖非君臣,且實盟主,既受其命,義不應貳。袁、曹方睦,夾輔皇室,呂布反覆無義,志在逆亂,而邈、超擅立布為州牧,其於王法,乃一罪人也。曹公討之,袁氏弗救,未為非理也。洪本不當就袁請兵,又不當還為怨仇,為洪計者,苟力所不足,可奔他國以求赴救,若謀力未展以待事機,則宜徐更觀釁,效死於超。何必誓守窮城而無變通,身死殄民,功名不立,良可哀也!〈《魏志·臧洪傳》注〉
靳允母為呂布所執而守范不去
編輯允於曹公,未成君臣。母,至親也,於義應去,昔王陵母為項羽所拘,母以高祖必得天下,因自殺以固陵志。明心無所系,然後可得成事人盡死之節。衛公子開方仕齊,積年不歸,管仲以為不懷其親,安能愛君,不可以為相。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允宜先救至親。徐庶母為曹公所得,劉備乃遣庶歸,欲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曹公亦宜遣允。〈《魏志·程昱傳》注〉
先主假黃權偏將軍
編輯權既忠諫於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武王下車,封比於之墓,表商容之閭,所以大顯忠賢之士,而明示所貴之旨。先主假權將軍,善矣,然猶薄少,未足彰忠義之高節,而大勸為善者之心。〈《蜀志·黃權傳》注〉
顧雍斷呂壹獄
編輯雍不以呂壹見毀之故,而和顏悅色,誠長者矣。然開引其意,問所欲道,此非也。壹奸險亂法,毀傷忠賢,吳國寒心,自太子登、陸遜已下,切諫不能得,是以潘濬欲因會手劍之,以除國患,疾惡忠主,義形於色,而今乃發起令言。若壹稱枉邪!不申理,則非錄獄本旨;若承辭而奏之,吳主儻以敬丞相所言,而復原宥,伯言、承明不當悲慨哉!懷敘本無私恨,無所為嫌,故詈辱之,疾惡意耳,惡不仁者,其為仁也。季武子死,曾點倚其門而歌。子皙創發,子產催令自裁。以此言之,雍不當責懷敘也。〈《吳志·顧雍傳》注〉
全琮散父米數千斛以贍吳士
編輯禮,子事父無私財,又不敢私施,所以避尊上也。棄命專財而以邀名,未盡父子之禮。〈《吳志·全琮傳》注〉
是儀本姓氏以孔融嘲改姓是
編輯古之建姓,或以所生,或以官號,或以祖名,皆有義體,以明氏族。故曰胙之以土而命之氏,此先王之典也,所以明本重始,彰示功德,子孫不忘也。今離文析字,橫生忌諱,使儀易姓,忘本誣祖,不亦謬哉!教人易姓,從人改族,融既失之,儀又不得也。〈《吳志·是儀傳》注〉
是儀辨刁嘉罪
編輯是儀以羈族異方,客仕吳朝,值讒邪殄行,當嚴毅之威,命縣漏刻,禍急危機,不雷同以害人,不苟免以傷義,可謂忠勇公正之士,雖祁奚之免叔向,慶忌之濟朱雲,何以尚之?忠不諂君,勇不懾聳,公不存私,正不黨邪,資此四德,加之以文敏,崇之以謙約,履之以和順,保傅二宮,存身愛名,不亦宜乎!〈《吳志·是儀傳》注〉
鍾離牧讓稻
編輯牧蹈長者之規。問者曰:「如牧所行,犯而不校,又從而救之,直而不有,又還而不受,可不謂之仁讓乎哉?」答曰:「異乎吾所聞。原憲之問於孔子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乎?』孔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今小民不展四體,而認人之稻,不仁甚矣。而牧推而與之,又救其罪,斯為讓非其義,所救非人,非所謂惡不仁者。苟不惡不仁,安得為仁哉!蒼梧澆娶妻而美,讓於其兄。尾生篤信,水至不去而死;直躬好直,證父攘羊;申鳴奉法,盡忠於君而執其父。忠信直讓,此四行者,聖賢之所貴也。然不貴蒼梧之讓,非讓道也;不取尾生之信,非信所也;不許直躬之直,非直體也;不嘉申鳴之忠,非忠意也。今牧犯而不校,還而不取,可以為難矣,未得為仁讓也。夫聖人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而牧欲以德報怨,非也。必不得已,二者何從?吾從孔子也。」〈《吳志·鍾離牧傳》注〉
周魴下發
編輯夫人臣立功效節,雖非一塗,然各有分也。為將執桴鼓,則有必死之義,志守則有不假器之義,死必得所,義在不苟。魴為郡守,職在治民,非君所命,自占誘敵,發剔髮膚,以徇功名,雖事濟受爵,非君子所美。〈《吳志·周魴傳》注〉
徐禪
編輯禪,咸康中為博士,永和初轉尚書郎,累遷尚書左丞,有集六卷。
上恭皇后大禪忌日臨哭事
編輯太學禮官謂至尊行先後之喪,亦同齊衰,今再周及忌日,無復祥變之事,謂不可躬行。臣案無經傳明文,則不應出。若晦日東堂舉哀,由朝處參議,而事無指條。〈《通典》八十一,博士徐禪上恭皇后大祥忌日臨哭事。〉
康帝改元告廟議
編輯案魯文公之書即位也,僖公未葬。蓋改元之道,宜其親告,不以喪闕。昔代祖受終,亦在諒ウ,既正其位於天郊,必告成命於父祖。事莫大於正位,禮莫盛於改元。傳曰,元,始也,首也,善之長也。故君道重焉。謂應告。〈《通典》五十五〉
康帝諱議
編輯謹案,輒關博士王質、胡納、許翰議。案《爾雅》無舊訓,非可造立。五山之名,取其大而高也。其《詩》曰,於皇時周,陟其高山。高山則岱、衡、華、恆也。《周禮》謂之五嶽,詩人謂之高下,字無詁訓,而有二名。今若舉名之別,宜曰高;取義為訓,宜如前曰嵩。〈《通典》一百四康帝諱岳,是五山之大名。〉
四府君遷主議
編輯禮去祧為壇,去壇為單,歲則祭之。今四祖遷主,可藏之石室,有禱則祭於壇單。〈《晉書·禮志》上,《宋書·禮志》三,《通典》四十八,永和二年。〉
褚太后敬父議
編輯臣聞成均之法,導以忠孝,歷代同之。故鄭玄意,王庭正君臣之禮,私覿全父子之親,是大順之道也。案先朝羊玄之,羊後之父也。公朝之敬,躬秉臣節;後之歸寧,亦執子禮,雖無記注,今朝士備職。而先蠶儀,乃太康中事,至惠帝之代,玄之便自不可同漢代。四說之異,歷代垂疑,此論不成,由來尚矣。〈《通典》六十七,永和九年。〉
殷祭議〈元興三年〉
編輯《春秋左氏傳》曰:「歲及壇單,終及郊宗石室。」許慎稱舊說曰:「終者,謂孝子三年喪終則於太廟,以致新死者也。」〈《通典》四十九〉
非荀是虞議中山王睦立祢廟
編輯愚等謂尊祖敬宗,禮之所同。若列國秩同,則祭歸嫡子,所以明宗也;嫡輕庶重,禮有兼享,所以致孝也。今譙王為長,既享用重祿,中山之祀,無以加焉,二國兩祭,禮無所取,詔書禁之是也。詔稱安平獻王諸子並封,不可各全立廟,是荀暢之義美矣。然愚謂中山父非諸侯,而祭更闕疑如禮意也。虞徵士答衛將軍虞喜以嫡為大夫,庶為諸侯,諸侯禮重,應各立廟,禪謂為允矣。喜曰尊同體敵,恩情兩伸,諸兄弟俱始為諸侯,命數無降。今士庶始封之君,尚得上祭四代,不拘於嫡,以貴異之。況已尊同五等,更嫌不得其均用豐禮,並祭四代,所以寵之,理非替宗。此蓋先王以孝理天下,肅恭明祀之達義也。昔周公有王功,魯立文王之廟,鄭有平王東遷之勛,特令祖厲,是為榮之,非計享之祭在於周室,魯鄭豈得過之哉!〈《通典》五十一,中山王睦乞立祢廟,荀ダ議以為中山譙宜各得立廟,虞喜以為得兼祭,徐禪非荀是虞。〉
為康帝改元告廟文
編輯維建元元年正月日,子孝曾孫嗣皇帝諱,謹遣使持節兼大尉某官某甲,敢昭告於皇祖高祖宣皇帝,諱以眇身,屬膺明命,為兆人主。惟神器之重,夙夜祗厲。夫首元正位,改物承天,先王之典刑,建國之大禮,今改咸康八年,為建元元年,享祖宗之保佑,膺乾坤之休靈。敢薦告事,一元大武,薌合薌萁,嘉薦庶羞,清滌清酌,明告於皇祖高祖宣皇帝、穆皇后張氏,尚饗。〈《通典》五十五〉
張澄
編輯澄,咸康末侍中。
駁蔡謨奏正會儀注
編輯王者觀時設教,至于吉凶殊斷,不易之道也。今四方觀禮,陵有儐吊之位,庭奏宮懸之樂,二禮兼用,哀樂不分,體國經制,莫大於此。〈《晉書·樂志》下,咸康七年三月,杜皇后崩,尚書蔡謨奏,八年正會,惟作鼓吹鐘鼓,其餘伎樂盡不作,侍中張澄給事黃門侍郎陳逵駁,以為。〉
又議
編輯今大禮雖降,事吉於朝,然儐吊顯於園陵,則未滅有哀。禮服定於典文,義無盡吉。是以咸寧之會,有徹樂之典,實先朝稽古憲章,垂式萬世者也。〈《晉書·樂志》下〉
許翰
編輯翰,咸康末為博士。
恭皇后大祥忌日臨哭議
編輯案《禮·小記》曰:「大功者主人之喪,有三年者,則必為之再祭。」鄭玄云:「有三年者,謂妻若子幼少也。」再祭謂練祥也。凡人子之生,必有天地父母之道,故《記》有君薨而生子之禮。今二皇子之育,雖在恭後崩後,於禮是為有三年子幼少者也,則必為之有二祥之祭。杜元凱云:「天子諸侯雖卒哭除服,其練祥日,必有位矣。」今皇子出承國蕃,故王后喪,諸侯卑,不得為主。夫喪無主,禮有正文,至尊統天承重,則為主在聖躬也。乃同先帝先後於考妣,哀禮終於今晦,吉始於來朔,非人臣之所主也。《記》云:「為王后周,服母之義。」《虞書》曰:「百姓如喪考妣,三載遏密。」恭後母育天下,臣子有喪妣之恩。古門人於師無服,心喪三年,祥日之哭,所以終哀,非服喪三年矣。今聖代不可守以循常之名例,當博納同異,斟酌而用焉。〈《通典》八十一〉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