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隋文/卷三十五

卷三十五

釋氏

編輯

釋曇延

編輯

  曇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住京師延興寺,開皇八年終。

臨終遺啟

編輯

  延逢法王御世,偏荷深恩。往緣業淺,早相乖背。仰顧至尊,護持三寶,始終莫二。但末世凡僧,雖不如法,簡善度之,自招勝福。《續高僧傳》十□□

釋法藏

編輯

  法藏,開皇中濟法寺沙門。

答晉王施靈壽杖書

編輯

  王殤幼子,長就法門。藏策靈壽,何敢輒忘?《續高僧傳》□□

慧文

編輯

  慧文,開皇中住蔣州奉誠寺。

與智ダ書論毀寺

編輯

  奉誠寺慧文、龍光寺法令、光宅寺智勝等稽首和南:伏見使人齎符,壞諸空寺。若如即目所睹,全之與破,及有僧無僧,毀除不少。伏惟大王菩薩植信崇明,興建三尊,慈仁化物,豈不弘護佛法,留心塔寺?但此處僧徒,忽見毀廢,咸懷憂恐。大王雖照同朝日,而聖德高遠,眾情傾仰,無因簡徹。伏惟智者禪師道俗歸止,有所言勸,悉善為先。文等不揆庸微,馳來奉告。必願運大慈悲,垂為申達,冀未壞之寺,庶得安全。敢藉護持,輒此祈仰。謹和南。開皇十二年二月八日。《釋藏》起二,《國清百錄》二

曇暹

編輯

  曇暹,開皇中長安法師。

與智ダ書

編輯

  開皇十三年九月十三日,京師興國寺曇暹和南,天台山禪師足下:仰惟聲高道邁,疑和上之來儀;德遠智深,想彌天之再托。言思頂禮,申接足於丹誠;佇望東山,戀光儀之若渴。時來寒重,願善起居。眾生難調,化弘勞念。仰承遠遊荊鎮,利物弘多。棲思青溪,足暢懷抱。冀德光迥被,用展翹誠;化導周行,蒙沾勝益。願珍道德,續結祗承。謹和南。率奉醍醐,願領微意。《釋藏》起四,《國清百錄》四

編輯

  惠,開皇中住荊州導因寺。

致書智ダ

編輯

  竊以妙理沖玄,隔言象之外,應機濟物,寄真俗之談。自鵠樹潛儀,金棺晦跡,微言托於傳授,密教假於宏通。故有五種法師,四依開士。爾後連蹤繼跡,數百年中,雖復慧炬潛輝,而法流恆瀉。加以專思碩學,並願窮性窮源。然性不可窮,源何易盡?鹿羊之文既惑,兔馬之說猶疑。若不假以大心,終歸永蔽。仰惟禪師盛德清高,跨眾流之表;奇才內密,越詞人之上。雖不衣錦還鄉,且見還珠反本。屬以天清地肅,王道康夷,四眾傾心,民庶欣仰,各願諮受,咸思采聽。幸以慧雲之潤,忘秘吝於未聞;師子之音,廣宣揚於渴仰。暫移狼跡之步,權啟滅定之門。俯就群心,哀憐祈請。書雲朝聞夕殞,法說一句染神,必不累月經年,繁勞視聽。庶曾聞一實者,決了衣珠,未發菩提心,並知回向,賢愚喜躍,凡聖歡愉。豈不弘法棟梁,含生舟楫?不任引領,謹遣十住寺臻法師歸依座下,普述眾心。鵠望泉涌之資,側遲洪鐘之響,輒以塵聞,咸懷喜躍。《釋藏》起四,《國清百錄》四

保恭

編輯

  保恭,開皇中住蔣州棲霞寺。

請智ダ住棲霞寺疏

編輯

  棲霞寺眾保恭等和南:竊以瞻慕明德,灰管屢遷。展覲以來,炎涼甫隔。伏滄至法,用稟教門。定水澹而無涯,詢峰高而不極。至如止觀、方等之義,龍樹、馬鳴之文,莫不殫其理窟,究其沖妙。恭雖不敏,少游講席。窺玩南北經論法師三十餘年,求其奧旨不悟,觀諸法海,寄在餘生。所冀傾蠡,猶欣飽腹。然道安之遇澄上人,便稱北面;惠永之逢遠上首,既創東林。是知得奉勝人,須安勝地者了。恭雖疏薄,竊欽往彥。但所居棲霞寺,寺宋代明徵君宅,僧紹之所建立也。鐫山現像,疏岩敞殿,似若飛來,無慚踴出。若其林泉爽麗,房宇縈紆,桂嶺春芳,雲窗晝歇,自昔高行,是用游寫。故寺眾齊誠,請延威德。惟願傍觀曩哲,爰降彼居,依經受用,必垂納處。所有園田基業,具在別條。謹共開府士柳顧言證成斯誓,庶金剛之域,與鷲嶺而長存,法寶斯傳,等雞山而不滅。謹疏。開皇十五年八月六日保恭等疏。《釋藏》起四,《國清百錄》四

吉藏

編輯

  吉藏,開皇中住會稽嘉祥寺。

與智ダ啟

編輯

  吉藏啟,景上至。奉旨:伏慰下情,薄熱,不審尊體何如?伏願信後寢膳勝常,誨授無乃上損。吉藏粗蒙隨眾拜覲未即,伏增戀結,願珍重。今遣智照還啟,不宣。謹啟。《釋藏》起四,《國清百錄》四

  吉藏啟,景上至。奉師慈旨,不勝踴躍。久願伏膺甘露,頂戴法橋。吉藏自顧慵訥,不堪指授。但佛日將沉,群生眼滅,若非大師弘紉,何以克興?伏願廣布慈雲,啟發蒙滯。吉藏謹當竭愚,奉稟誨誘,窮此形命,遠至來劫。伏願大師,密垂加授。夏亦竟,即馳覲。今行遣智照諮問。謹啟。同上

  吉藏啟,景上未至。數日之間,便爾感夢。又景上至已後,仍復得夢,一二智照口述。景上尋皈,亦因委諮。謹啟。同上

與智ダ疏請講法華經

編輯

  吳州會稽縣嘉祥寺吉藏稽首和南:伏聞山號山罪嵬,道安登而說法;峰名匡岫,慧遠棲以安禪。未若茲嶺宏麗,接漢連霞。浚壑飛流,沖天灌日。赤城丹水,仙宅隩區。佛隴香爐,聖果福地。復經擅美,孫賦稱奇。智者棲憑,二十餘載。禪慧門徒,化流遐邇。昔同壽英彥,才解通經;法淨俊神,正傳禪業。若非道參窮學,德侔補處,豈能經論洞明,定慧兼照?至如周旦沒後,孔丘命世;馬鳴化終,龍樹繼後。如內外不墜,信在人弘,光顯大乘,開發秘教,千年之興五百,實復在於今日。南嶽睿聖,天台明哲,昔三業住持,今二尊紹系,豈止灑甘露于震旦,亦當震法鼓於天竺,生知妙悟!魏晉以來,典籍風謠,實無連類。釋迦教主,童英發疑;盧舍法王,善財訪道。敢緣前跡,諦想崇誠。謹共禪眾一百餘僧,奉請智者大師,演暢、《法華》一部。此典眾聖之喉襟,諸經之關鍵。伏願開佛知見,耀此重昏,示真實道,朗茲玄夜。庶以三千國土,來稟未聞;百劫後生,奉遵大義。築場戒節,析木將臨。搖落山莊,玄黃均野。桂岩玉蕊,菊岸華榮。彌切聲聞之心,頗傷緣覺之抱。吉藏仰謝前達,俯愧詢求,兢懼唯深,但增戰悚。謹請。開皇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同上

智越

編輯

  智越,開皇中住天台修禪寺。

謝晉王遣使吊天台山眾啟

編輯

  天台沙門智越一眾啟:司馬王弘至,僧使灌頂普明還,奉正月二十九日教,賜垂慰問,並宣口教,優訪殷勤。謹對龕門,焚香跪讀。言理哀切,痛絕魂心。遣囑累從,亡存戴荷。師在之日,常有誨云:「今得寺基,為王創造,非爾小僧所辨,別有大力勢人,後當成就,恨吾不見寺成。」爾時莫測所由。今蒙繕造,方醒前記。冥相符合,不可思議。經藏法寶,出世舟航。諸佛所師,眾生津導。永鎮佛隴,依止受持。鍾幡香等,施安供養。法鼓警悟,利益人千僧法會,功德圓滿。伏想幽靈,慈悲遠鑒。謹於齋日,披讀願文。法席悚心,求入願海。蒙齎齋糧,恩給田地。基業無盡,施命無窮。有待多煩,隆恩難答。教旨經是現前僧,不令張散。伏惟弘護事重,精舍將圓,同學門人,方憑依止。龕室儼然,何心違離?況垂嚴教,益懼丹誠。謹當克厲,倍加心力。但一眾失蔭,永遠慈願。追慶夙緣,還蒙覆護。欣悲交至,臨啟涕零。謹啟。開皇十八年二月十五日。《釋藏》起三,《國清百錄》三

謝晉王為師智ダ設周忌啟

編輯

  天台沙門智越一眾啟:典簽吳景賢至,奉教為先師亡日設齋,僧眾五百,一時雲集。冥途雖隔,感應道通。越等不能灰滅,奄及諱晨,追慕慈顏,悲哽稽首,扌文淚銜餐,不勝荷戴。謹啟謝聞。謹啟。同上

賀晉王正位東宮啟

編輯

  天台寺故智者弟子沙門智越一眾啟:伏惟殿下睿德自天,恭膺儲副,生民慶賴,萬國歡寧。凡在道俗,莫不舞忭。況復越等,早蒙覆護,曲奉慈惠,不任悅豫之誠。謹遣僧使灌頂智ロ等奉啟以聞。謹啟。同上

謝皇太子造天台山下寺成啟

編輯

  仁壽元年十月三日天台寺故智者弟子沙門智越一眾啟:伏聞龍樹遷化,天竺為立伽藍;寶志雲亡,梁國盛修開善。良由菩薩本誓,互相顯發。凡是聲聞,但知稱讚。伏惟亡師和尚,具難思之德,作天人之師,安禪涅,示希有事。披案經律,千載一聞。妙德昭彰,興於聖世。伏惟尊師重道,爰繕伽藍。建立之所,甚得山相。先師嘗言其地,必待良緣。追尋此記,彌會今日。即寺居五峰之內,夾兩澗之流,堂殿華敞,房宇嚴秘,方之淨土,用集神仙。成就已來,先師恆垂影跡。聖境雖遙,有感斯應。既興塔廟,故現靈奇,爰示諸佛,咸同懾受。越等庸薄,謬齒門徒,仰慚棟宇,俯勵心力。常於寺內,別修齋懺,恆專禪禮,庶藉熏修。奉酬聖澤,不任喜荷!謹遣使灌頂智ロ奉啟謝聞。謹啟。同上

謝皇太子施香爐銅鐘等物啟

編輯

  天台寺故智者弟子沙門智越一眾啟:使人兼通事舍人張乾威至,謹領前件,物等並皆完淨。仍即陳羅先師舍利龕前,具宣來令,並唱施物,又千僧法齋。伏惟弘護殷勤,慈澤周至。香爐微妙,天匠莊嚴。洪鐘和雅,震集凡聖。勝幡舒旆,疑懸梵宮。酥監桃,請同香積。法衣淨飾,無著離塵。氈物豐多,驚眩視聽。千僧雲集,布滿山庭。爰降王人,光顯林谷。奉對靈龕,必神通攝受,標擬眾聖,冀願海莊嚴。越等凡微,謬當恩沐。慈潤重沓,難可克勝。合眾虔虔,如履冰刃。不任戴荷之至!謹啟謝聞。仁壽二年正月六日。同上

謝皇太子施勝幡法衣等物啟

編輯

  天台寺故智者弟子沙門智越一眾啟:慈澤隆重,喜舍頻煩。僧使後還,復垂恩賚。雜彩勝幡,莊嚴殿宇。綾羅法服,光洽眾僧。貓酥五瓶,充身去患。光明一斛,藥食兼濃。越等山野,糞埽分衛。今則被服溫華,食味珍甘,不自度量,彌增戰懼。不勝敬悚,謹啟謝聞。謹啟。仁壽二年四月十五日。同上

賀煬帝登極啟

編輯

  天台寺沙門智越一眾啟:竊聞金輪紺寶,奕世相傳,重離少陽,時垂御辨。伏惟皇帝菩薩聖業平成,纂臨洪祚,四海萬邦,道俗稱幸。越等不任喜踴之至,謹遣僧使智ロ奉啟以聞。仁壽四年十一月三日。括州臨海縣天台寺僧智越等啟。同上

謝敕施物啟

編輯

  天台寺沙門智越等啟:使智ロ還,奉宣正月十三日敕旨,並施物五百段,謹即集眾佛前,敬對使人,如法咒願。越等有幸,喜逢聖世。伏蒙慈敕,喜懼已隆。復領厚賚,恩賜彌重。竊惟輪王地水,已覺難消;況天府妙物,寧恭受用?庶藉敕慈,又承佛力。罄竭心膂,導師遺訓。專修禮誦,上答天澤。不任悚荷之至!謹附。揚州使奉謝以聞。謹啟。大業元年三月十七日。同上

輿駕幸江都宮參問起居啟

編輯

  天台寺沙門智越一眾啟:仲秋已冷,伏惟皇帝陛下起居萬福。越等早蒙垂覆,曲荷慈恩,山眾常得安心,奉國行道。伏聞輿駕巡撫江都,寺眾欣踴,不任馳戀之誠。謹遣僧使智ロ奉啟以聞。大業元年八月三十日。同上

謝敕賚國清寺名並施物度僧啟

編輯

  天台山國清寺沙門智越一眾啟:兼通事舍人盧政力至,奉宣十月二十九日敕,雲天慈訓誨,賚寺瑞名,施物二千段,米一千斛,熏陸香二斛,千僧法齋,度四十九人出家,修治寺宇,即聚眾燒香宣唱。仰惟聖治,德合乾坤,子養萬邦,撫安四海,助佛教化,度脫眾生。光大之恩,誠無等等。越等雖披法衣,行不稱照,乃侍先師,每乘宗范,日夜克責,無地啟處。伏奉敕旨,頂戴受持。但凡庸小劣,不識菩薩大智。昔陳世之時,親聞師說,三國為一,有大力勢人,當為造寺。寺若立,國土即清,必為國清寺。於時車書未一,不識何言。自爾以來,抱疑弗曉。奉敕賚寺國清之名,還符本瑞。山僧山民,載欣載喜。始知諸願菩薩,更相啟發。或作五品,或統萬機。光顯三尊,利益國土。慶此含情,幸聞休瑞。仰瞻寺額,即如悟道。但慈恩普被,日下同沾。而天台一方,偏感弘澤。名衣上服,相次光臨;妙物粳糧,前後降集。越等三學無功,一餐難受。況米物盈積,豈可恭弘?深懼不堪,慮延罪過。庶藉慈宥,展竭愚誠,奉酬宸極。但天台幽遠,自昔以來,單僧獨行。今泰平在運,國清寺立,四十九人,一日出家,發落障消,實為希有。冀其心力增進,學業日新。念念功熏,奉資皇國。又千僧結齋,凡聖雲集。日色華朗,僧徒欣戴。仰惟先師妙德,不可思議。感應神通,必當鑒降。午後對使人開發靈龕,希有聖瑞備是,使人等公私道俗共見。越等悲喜交至,謹以啟知。謹啟。大業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括州國清寺沙門智越等啟。《釋藏》起四,《國清百錄》四

智ロ

編輯

  智ロ,開皇中住天台修禪寺。

天台山寺名啟

編輯

  昔陳世有定光禪師,德行難測。遷神已後,智者夢見其靈云:「今欲造寺,未是其時。若三國為一家,有大力勢人,當為禪師起寺。寺若成,國即清。必呼為國清寺。」伏聞敕旨,欲立寺名。不敢默然,謹以啟聞。謹啟。《釋藏》起三,《國清百錄》三

釋灌頂

編輯

  灌頂字法雲,俗姓吳,義興人。師事智ダ,終天台國清寺。

國清百錄序

編輯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初隱天台,所止之峰,舊名佛隴。詢訪土人,雲遊其山者,多見佛像,故相傳因而成稱。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降陳宣帝敕名修禪寺,吏部尚書毛喜題篆榜送安寺門。到大隋開皇十八年其歲戊午,太尉晉王於山下為先師創寺,因山為稱,是曰天台。王登尊極,以大業元年龍集。乙丑敕江陽名僧云:「昔為智者創寺,權因山稱;今須立名。經論之內,有何勝目,可各述所懷,朕自詳擇。」諸僧表兩名,一雲禪門,一雲五淨。居其表未奏。而僧使智ロ啟國清之瑞,敕云:「此是我先師之靈瑞,即用即用。」敕取江都宮大牙殿榜,填以雌黃,書以大篆,遣兼內史通事舍人盧政力送安寺門。國清之稱,從而為始。先師神光而生,結跏而滅,處證妙法,出作帝師,備是渚宮法論會稽智果國清灌頂等三傳所載。又沙門智寂,編集先師遣迎信命,搜訪未周,而智寂身故。筆墨之功,與氣俱棄。余覽其草本,續更撰次諸經方法等,合得一百條,呼為《國清百錄》,詒示後昆,知盛德之在茲。《釋藏》起一,《國清百錄》

釋法經

編輯

  法經,開皇中翻譯沙門。

上文帝書進呈眾經目錄

編輯

  大興善寺翻經眾沙門法經等敬白皇帝大檀越:去五月十日太常卿牛弘奉敕須撰眾經目錄,經等謹即修撰,總計眾經合有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凡有七卷,別錄六卷,總錄一卷。繕寫始竟,謹用進呈。經等又敬白:仰惟無上法寶,道洽無窮。像運中途,緣被茲土。昔方朔睹昆明下灰,令問西域取決。劉向校書天閣,錄載已見佛經。方知前漢之世,正法久至。非為後漢,始流此地矣。但自道淡情華,真偽玄隔;人鮮宗敬,雖有若亡。又致明帝夢感,金容親應者,當是聖道憑藉皇王,大啟弘奉之端耳。於是發使西域,專求佛經。緣此摩騰、法蘭創出《四十二章》,世高、支讖廣譯諸餘經部。是後通道之士,相尋而至。爰暨魏晉京洛之日,雖有支謙、康會,驟宣於金陵,竺護、蘭炬,飛譯於雍洛,然而信敬尚簡,奉行固微。比逮東晉、二秦之時,經律粗備。但法假人弘,賢明日廣。於是道安法師創條諸經月錄,詮品譯材,的明時代,求遺索缺,備成錄體。自爾達今,二百年間,制經錄者十有數家。或以數求,或用名取,或憑時代,或寄譯人。各紀一隅,務存所見。獨有揚州律師僧撰《三藏記錄》,頗近可觀。然猶小大雷同,三藏雜糅。鈔集參正,傳記亂經;考始括終,莫能該備。自外諸錄,胡可勝言!僧眾既未獲盡見三國經本,校驗異同,今惟且據諸家目錄,刪簡可否,總В綱紀,位為九錄,區別品類,有四十二分,九初六錄三十六分,略示經律三藏大小之殊,粗顯傳譯是非真偽之別。後之三錄,集傳記注。前三分者,並是西域聖賢所撰,以非三藏正經,故為別錄。後之三分,並是此方諸德所修,雖不類西域所制,莫非毗贊正經。發明宗教,光輝前緒,開進後學,故兼載焉。又法經等更復竊思,諸家經錄,多是前代賢哲修撰。敬度前賢,靡不皆號一時稽古,而所修撰不至詳審者,非彼諸賢才不足而學不周,直是所遇之日,天下分崩,九牧無主,名州大郡,各號帝畿,疆場艱關,並為戰國。經出所在,悉不相知;學者遙聞,終身莫睹。故彼前哲,雖有才能,苦不逢時,亦無所申述也。當今經等識學,誠不及古,而宿緣多幸,運屬休辰,四海為家,六合清泰,殊方異俗,宛在目前。正朔所頒,書軌無外。又皇帝大檀越,雖復親綜萬機,而耽道終日,興復三寶,為法輪王,永開四趣之門,大啟天人之路,在域群生,莫不蒙賴,而況經等,夫復何論!所限識慧無長,猥參嘉運,不能盡獲三國經本及遺文逸法,造次修撰,多有暗昧,進思退省,慚慨良深。敬白。《釋藏》百一,《眾僧目錄》

釋海順

編輯

  海順俗姓任,河東蒲坂人,住仁壽寺。

致書釋道傑

編輯

  敢稽首大師門下:每欲理靜攝心,山泉畢志,但以無明大夜,非慧炬不輝,故棲寄法筵,聽覽玄旨。至於人物聚集,頗勞低仰。況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儻從風燭,前路奚憑?所以策駑駘之疲,想千里之遠。定門玄妙,輒希趣入。逆其不逮,益用盤桓。伏願開含養之懷,退人以禮。《續高僧傳》

三不為篇

編輯

  我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研古通道,祈井流泉。君肝在內,我身處邊。荊軻拔劍,毛遂捧盤。不為則已,為則不然。將恐兩虎共鬥,勢不俱全。永存今好,長絕來怨。是以返跡荒逕,息影柴門。

  我欲刺股錐刃,懸頭屋梁。書臨雪采,牒映螢光。一朝鵬舉,萬里鸞翔。縱任才辯,遊說君王。高車反邑,衣錦還鄉。將恐鳥殘以羽,蘭折由芳。籠餐詎貴,鈎餌難嘗。是以高巢林藪,深穴池塘。

  我欲才鬻德,入市趨朝。四眾瞻仰,三槐附交。標形引勢,身達名超。箱盈綺服,廚富甘肴。諷揚弦管,詠美歌謠。將恐塵棲弱草,露宿危條。無過日日,靡越風朝。是以還傷樂淺,非惟苦遙。《續高僧傳》

釋道傑

編輯

  道傑俗姓楊,河東安邑人,住蒲州棲岩寺。

報釋海順書

編輯

  促路非騏驥之逸轡,灌木豈鸞鳳之棲息?故當引水而沭枯魚,戢翼而朋寡鶴耳。脫其不爾,幸無略光陰。《續高僧傳》

闕名

編輯

緣生經並論序

編輯

  原是一心,積為三界。痴流漫遠,苦樹郁高。欲討其際,難測其本。理極實相之門,荃窮假名之域。五因七果,十有二分。緣生之法,總備於此。凡則迷而起妄,聖則悟以通真。下似兔浮,上如象度。大哉妙覺,淵乎洞盡。十地與雙林俱暢,聞域共稻艹干咸敷。至若此經,獨包彼例。彼所未說,此乃具演。攀緣為首,對治為末。總則一十一門,別則百二十問。其旨微而密,其詞約而隱。經之綱目,攝在茲焉。並有聖者郁楞迦,附此經旨,作論顯發。其論也,遍取三乘之意,不執一部之荃,先立偈章,後興論釋。偈有三十,故亦名三十論也。大業二年十月,南賢豆國三藏法師達摩笈多,與故翻經法師彥琮,在東都上林園,依林邑所獲賢豆梵本,譯為隋言。三年九月,其功乃竟。經二卷,論一卷。三藏師究論閒明,義解沈密,琮法師博通經論,兼善梵文,共對葉本,更相扣擊。一言靡違,三覆逾審。辭煩簡質,意存允正。比之昔人,差無尤失。真曰法燈,足稱智藏。願窮後際,常益世間云爾。《釋藏》敢三,又華四

眾經目錄序

編輯

  佛法東行,年代已遠,梵經西至,流布漸多,舊來正典,並由翻出。近遭亂世,頗失原起,前寫後譯,質文不同,一經數本,增減亦異,致使凡人,得容妄造。或私采要事,更立別名,或輒構餘辭,仍取真號,或論作經稱,疏為論目,大小交雜,是非共混,流濫不歸,因循未定。將恐陵遲聖說,動壞信心,義闕紹隆,理乖付囑。皇帝深崇三寶,洞明五乘,降敕所司,請興善寺。大德與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披檢法藏,詳定經錄,隨類區辨,總為五分:單本第一,重翻第二,別生第三,賢聖集傳第四,疑偽第五。別生疑偽,不須鈔寫。已外三分,入藏見錄。至如法寶,集之流淨。住子之類,還同略鈔,例入別生。自餘《高僧傳》等,詞參文史,體非淳正,事雖可尋,義無在錄。又勘古目,猶有闕本。昔海內未平,諸處遺落。今天下既壹,請皆訪取。所願仁壽長延,法門具足,群生有幸,方益無窮。合成五卷,顯之於左。《釋藏》百六

妙法蓮華經添品序

編輯

  《妙法蓮華經》者,破二明一之指歸也。降神五濁,宏道三乘。權智不思,大悲難極。先設化城之跡,後示髻珠之本。車雖有異,雨實無差。記以正覺之名,許以真子之位。同入法性,歸之於此。晉敦煌沙門竺法護,於晉武之世,譯《正法華》。後秦姚興,更請羅什,譯《妙法蓮華》。改詳二譯,定非一本。護似多羅之葉,什似龜茲之文,余檢經藏,備見二本。多羅則與《正法》符會,龜茲則共《妙法》允同。護葉尚有所遺,什文寧無其漏?而護所闕者,普門品偈也。什所闕者,藥草喻品之半,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偈也。什又移囑累在藥王之前,二本陀羅尼並置普門之後,其間異同,言不能極。竊見提婆達多及普門品偈,先賢續出,補闕流行,余景仰遺風,憲章成范。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歲,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於大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勘本,猶闕藥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達多通入塔品。陀羅尼次神力之後,囑累還結其終。字句差殊,頗以改正。倘有披尋,幸勿疑惑。雖千萬億偈,妙義難盡,而二十七品本文且具。所願四辨梵詞,遍神州之域;一乘秘教,悟像運之機。聊記翻譯,序之云爾。《釋藏》蓋一,又《開元釋教錄》

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序

編輯

  《藥師如來本願經》者,致福消災之要法也。曼殊以慈悲之力,請說尊號;如來以利物之心,盛陳功業。十二大願,彰因行之宏遠;七寶莊嚴,顯果德之純淨。憶念稱名,則眾苦咸脫;祈請供養,則諸願皆滿。至於病土求救,應死更生,王者攘,轉禍為福,信是消百怪之神符,除九橫之妙術矣。晉宋孝武之世,鹿野寺沙門慧簡,已曾譯出,在世流行。但以梵宋不融,文詞集糅,致令轉讀之輩,多生疑惑。矩早學梵書,恆披葉典,思遇此經,驗其紕繆。開皇十七年,初獲一本,猶恐脫誤,未敢即翻。至大業十一年,復得二本,更相讎比,此方為楷定。遂與三藏法師達摩笈多,並大隋翻經沙門法行、明則、長順、海馭等,於東都洛水南上林園翻經館重譯此本。深覽前非,方懲後失。故一言出口,三覆乃書,傳度幽旨,差無大過。其年十二月八日,翻勘方了,仍為一卷。所願此經深義,人人共解;彼佛名號,處處共聞。十二夜叉,念佛恩而護國;七千眷屬,承經力以利民。帝祚遐永,群生安樂。式貽來世,序之云爾。《釋藏》惟一,案:此序裴矩撰,非闕名也,當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