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隋文/卷二十六

卷二十六

長孫平

編輯

  平字處均,河南洛陽人,周柱國儉子。仕武帝,為衛王侍讀。建德初,拜開府、樂部大夫。宣帝即位,為小司寇。大象中,代賀若弼為壽州刺史。隋受禪,徵拜度支尚書,轉工部尚書。歷汴、許、貝三州刺史,轉相州刺史,免。尋進位大將軍,拜太常卿,判吏部尚書事。仁壽中卒,諡曰康。

上書請積穀

編輯

  臣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命,勸農重谷,先王令軌。古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積,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儲,雖水旱為災,而民無菜色,皆由勸導有方,蓄積先備者也。去年亢陽,關右飢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大德鴻恩,可謂至矣。然經國之道,義資遠算,請勒諸州刺史、縣令,以勸農積穀為務。《隋書·長孫平傳》

奏立義倉定式

編輯

  古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積,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儲,雖水旱為災,而人無菜色,皆由勸導有方,蓄積先備故也。去年亢陽,關內不熟,陛下哀愍黎元,甚於赤子。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少食之人,莫不豐足。鴻恩大德,前古未比。其強宗富室,家道有餘者,皆競出私財,遞相贍。此乃風行草偃,從化而然。但經國之理,須存定式。《隋書·食貨志》

長孫晟

編輯

  晟字季晟,河南洛陽人,魏上黨王稚曾孫。仕周武帝,為司衛上士。大象中,遷奉車都尉。隋受禪,授車騎將軍,進儀同三司,左勛衛車騎將軍,加開府,進驃騎將軍。持節護突厥,授上開府。煬帝即位,拜左領軍將軍,相州刺史,轉武衛將軍,遷右驍衛將軍。大業五年卒。至唐貞觀中,以子無忌貴,追贈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諡曰獻。

表奏宜北伐

編輯

  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餘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驗兵書,此名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欲滅匈奴,宜在今日。《隋書·長孫晟傳》,晟還大利城,安撫新附。仁壽元年,晟表奏。

上書進離間突厥計

編輯

  臣聞喪亂之極,必致昇平,是故上天啟其機,聖人成其務。伏惟皇帝陛下當百王之末,膺千載之期,諸夏雖安,戎埸尚梗。興師致討,未是其時,棄於度外,又復侵擾。故宜密運籌策,漸以攘之,計失則百姓不寧,計得則萬代之福。吉凶所系,伏願詳思。臣於周末,忝充外使,匈奴倚伏,實所具知。玷厥之於攝圖,兵強而位下,外名相屬,內隙已彰,鼓動其情,必將自戰。又處羅侯者,攝圖之弟,奸多而勢弱,曲取於眾心,國人愛之,因為攝圖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跡示彌縫,實懷疑懼。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間,頗畏攝圖,受其牽率,唯強是與,未有定心。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則攝圖回兵,自防右地。又引處羅,遣連奚、,則攝圖分眾,還備左方。首尾猜嫌,腹心離阻,十數年後,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隋書·長孫晟傳》

奏許染干尚主

編輯

  臣觀雍閭,反夏無信,特共玷厥有隙,所以依倚國家。縱與為婚,終當必叛。今若得尚公主,承藉威靈,玷厥、梁干必又受其徵發。強而更反,後恐難圖。且染干者,處羅侯之子也,素有誠款,於今兩代。臣前與相見,亦乞通婚,不如許之,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撫馴,使敵雍閭,以為邊捍。《隋書·長孫晟傳》,開皇十三年,遣晟殺大義公主,雍閭又表請婚。僉議將許之,晟又奏。

奏徙染幹部落

編輯

  染幹部落歸者既眾,雖在長城之內,猶被雍閭抄略,往來辛苦,不得寧居。請徙五原,以河為固,於夏、勝兩州之間,東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為橫塹,令處其內,任情放牧,免於抄略,人必自安。《隋書·長孫晟傳》

奏請招慰都藍部落

編輯

  今王師臨境,戰數有功,城內攜離,其主被殺。乘此招誘,必並來降,請遣染幹部下分頭招慰。《隋書·長孫晟傳》,二十年,都藍大亂,為其部下所殺。晟因奏請。

賀婁子

編輯

  子字萬壽,代人,世居關右。仕周武帝,為司水上士,累遷小司水,封思安縣子。尋授使持節、儀同大將軍。大象中,除秦州刺史,進爵為伯。以從平尉迥功,進上開府,封武川縣公。隋受禪,進封巨鹿郡公,鎮涼州。授上大將軍,徵授工部尚書,仍鎮涼州。授榆關總管,雲州刺史,仍拜雲州總管。開皇十四年卒,諡曰懷。

上書言隴右機宜

編輯

  比者凶寇侵擾,蕩滅之期,匪朝伊夕。伏願聖慮,勿以為懷。今臣在此,觀機而作,不得准詔行事。且隴西、河右,土曠民稀,邊境未寧,不可廣為田種。比見屯田之所,獲少費多,虛役人功,卒逢踐暴。屯田疏遠者,請皆廢省。但隴右之民以畜牧為事,若更屯聚,彌不獲安。只可嚴謹斥候,豈容集人聚畜。請要路之所,加其防守。但使鎮戍連接,烽候相望,民雖散居,必謂無慮。《隋書·賀婁子傳》,高祖以隴西頻被寇掠,敕子干勸民為堡,營田積穀,以備不虞,子上書。

賀若弼

編輯

  弼字輔伯,河南洛陽人。仕周,為齊王憲記室,封當亭縣公,遷小內史。大象中,為壽州刺史,改封襄邑縣公。入隋,拜吳州總管。以平陳功,進爵宋國公,拜右領軍大將軍,轉右武候大將軍。以怨望,免官。大業三年,誅。

御授平陳七策

編輯

  其一,請廣陵頓兵一萬,番代往來。陳人初見設備,後以為常,及大兵南伐,不復疑也。

  其二,使兵緣江時獵,人馬喧噪。及兵臨江,陳人以為獵也。

  其三,以老馬多買陳船而匿之,買弊船五六十艘於瀆內。陳人覘以為內國無船。

  其四,積葦荻於揚子津,其高蔽艦。及大兵將度,乃卒通瀆於江。

  其五,塗戰船以黃,與枯荻同色,故陳人不預覺之。

  其六,先取京口倉儲,速據白土岡,置兵死地,故一戰而克。

  其七,臣奉敕,兵以義舉。及平京口,俘五千餘人,便悉給糧勞遣,付其敕書,命別道宣喻。是以大兵度江,莫不草偃,十七日之間,南至林邑,東至滄海,西至象林,皆悉平定。《北史·賀若弼傳》,平陳後六年,弼撰其畫策上之,謂為《御授平陳七策》。上弗省,曰:「公欲發揚我名,我不求名,公宜自載家傳。」

度江祝

編輯

  弼親承廟略,遠振國威,伐罪弔民,除凶剪暴。上天長江,鑒其若此。如使福善禍淫,大軍利涉;如事有乖違,得葬江魚腹中,死且不恨。《隋書·賀若弼傳》

于仲文

編輯

  仲文字次武,河南洛陽人,周太傅謹孫。為趙王屬,遷安固太守。徵為御正下大夫,封延壽郡公,授儀同三司。宣帝時,為東郡太守。靜帝初,授開府,進位大將軍,領河南道行軍總管。隋受禪,坐事下獄,免。歷行軍元帥、行軍總管,總晉王府事。仁壽初,拜太子右衛率。煬帝即位,遷右翊衛大將軍,進位光祿大夫。遼東之敗,系獄,發病卒。

獄中上隋文帝書

編輯

  臣聞春生夏長,天地平分之功,子孝臣誠,人倫不易之道。曩者尉迥逆亂,所在影從。臣任處關、河,地居衝要,嘗膽枕戈,誓以必死。迥時購臣,位大將軍,邑萬戶。臣不顧妻子,不顧身命,冒白刃,潰重圍,三男一女,相繼淪沒,披露肝膽,馳赴闕庭。蒙陛下授臣以高官,委臣以兵革。於時河南凶寇,狼顧鴟張,臣以羸兵八千,掃除氛。摧劉寬於梁郡,破檀讓於蓼堤,平曹州,復東郡、安城、武定、永昌,解亳州圍,殄徐州賊。席毗十萬之眾,一戰土崩,河南蟻聚之徒,應時戡定。當群凶問鼎之際,黎元乏主之辰,臣第二叔翼先在幽州,總馭燕、趙,南鄰群寇,北捍旄頭,內外安撫,得免罪戾。臣第五叔智建黑水,與王謙為鄰,式遏蠻陬,鎮綏蜀道。臣兄ダ,作牧淮南,坐制敵,乘機剿定,傳首京師。王謙竊據二江,叛換三蜀。臣第三叔義,受廟廷,恭行天討。自外父叔兄弟,皆當文武重寄,或銜命危難之間,或侍衛鈎陳之側,合門誠款,冀有可明。伏願下泣辜之恩,降雲雨之施,追草昧之始,錄涓滴之功,則寒灰更燃,枯骨生肉。不勝區區之至,謹冒死以聞。《隋書·于仲文傳》,《文苑英華》六百七十三

詐移書州縣

編輯

  大將軍至,可多積粟。《隋書·于仲文傳》

於宣敏

編輯

  宣敏字仲達,仲文從父弟。仕周,為右侍上士,遷千牛備身。隋受禪,拜奉車都尉。

述志賦文佚

編輯

請以戚屬為蜀王疏

編輯

  臣聞開盤石之宗,漢室於是惟永,建維城之固,周祚所以靈長。昔秦皇置牧守而罷諸侯,魏後昵諂邪而疏骨肉,遂使宗社移於他族,神器傳於異姓。此事之明,甚於觀火。然山川設險,非親勿居。且蜀土沃饒,人物殷阜,西通邛、,南屬荊、巫。周德之衰,茲土遂成戎首,炎政失御,此地便為禍先。是以明者防於無形,治者制其未亂,方可慶隆萬世,年逾七百。伏惟陛下日角龍顏,膺樂推之運,參天貳地,居揖讓之期。億兆宅心,百神受職,理須樹建藩屏,封植子孫,繼周、漢之宏圖,改秦、魏之覆軌,抑近習之權勢,崇公族之本枝。但三蜀、三齊,古稱天險,分王戚屬,今正其時。若使利建合宜,封樹得所,巨猾息其非望,奸臣杜其邪謀。盛業洪基,同天地之長久,英聲茂實,齊日月之照臨。臣雖學謝多聞,然情深體國,輒申管見,戰灼惟深。《隋書·於宣敏傳》,高祖踐阼,奉使撫慰巴、蜀。及還,上疏。

裴肅

編輯

  肅字神封,河東聞喜人,魏尚書令潛十世從孫。周天和中,舉秀才,為給事中士,累遷御正下大夫。大象中,免。開皇中,授膳部侍郎。歷朔州總管長史,轉貝州長史。大業中,授永平郡丞。

上書理高、皇太子勇、蜀王秀

編輯

  臣聞事君之道,有犯無隱,愚情所懷,敢不聞奏。竊見高以天挺良才,元勛佐命,陛下光寵,亦已優隆。但鬼瞰高明,世疵俊異,側目求其長短者,豈可勝道哉!願陛下錄其大功,忘其小過。臣又聞之,古先聖帝,教而不誅,陛下至慈,度越前聖。二庶人得罪已久,寧無革心?願陛下弘君父之慈,顧天性之義,各封小國,觀其所為。若能遷善,漸更增益,如或不悛,貶削非晚。今者自新之路永絕,愧悔之心莫見,豈不哀哉。《隋書·裴肅傳》,仁壽中,肅見皇太子勇、蜀王秀、左僕射高俱廢黜,遣使上書。

史祥

編輯

  祥字世休,朔方人。仕周,為太子車右中士,襲父寧爵武遂縣公。隋受禪,拜儀同,領交州事,進封陽城郡公。轉驃騎將軍,進位上開府,蘄州總管。徵拜左翊衛將軍,遷右衛將軍。煬帝即位,進位上大將軍,轉太僕卿。遷鴻臚卿,進左光祿大夫、左驍衛將軍。從征遼東失利,除名為民。尋拜燕郡太守,為高開道所獲,送於羅藝,道卒。

答皇太子廣書

編輯

  行人戾止,奉所賜貺,恩紀綢繆,形於文墨。不悟飛雪增冰之地,忽載三陽,毳幕韋之鄉,俄聞九奏。精駭思越,莫知啟處。祥少不學軍旅,長遇昇平,幸以先人緒餘,備職宿衛。懼駑蹇無致遠之用,朽薄非折衝之材,豈欲追蹤古人,語其優劣?曩者王師薄伐,天人受,絕漠揚旌,威震海外。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夫如雨,至若祥者,列於卒伍,預聞指蹤之規,得免逗遛之責,循涯揣分,實為幸甚。爰以情喻雷、陳,事方劉、葛,信聖人之屈己,非庸人之擬議。何則?川澤之大,污潦攸歸,松柏之高,蔦蘿斯托。微心下悃,孟侯所知也。仰惟體元良之德,煥重離之暉,三善克修,萬邦以正。斯固道高周誦,契葉商皓,豈在管蠡所能窺測!伏承監國多暇,養德怡神,咀嚼六經,逍遙百氏。追西園之愛客,眷南皮之出遊,疇昔之恩,無忘造次。祥自忝式遏,載罹寒暑,身在邊隅,情馳魏闕。每至清風夕起,朗月孤照,想鳴葭之啟路,思托乘於後車。塞表京華,山川悠遠,瞻望浮雲,伏增潸結。《隋書·史祥傳》,《文苑英華》六百六十七

鄭善果

編輯

  善果,滎陽人。周大象中,以父誠拒尉遲迥戰死,襲爵開封縣公,授使持節、大將軍。開皇初,進封武德郡公,歷沂、景二州刺史,尋為魯郡太守。大業中,徵拜光祿卿,徙大理卿。

送舍利沂州善應寺感應表

編輯

  臣聞敬天育物,則乾象著其能;順地養民,則坤元表其德。是以陶唐砥躬勿懈,休氣呈祥。夏後水土成功,玄圭告錫,方知天時人事,影響若神。伏惟陛下秉圖揖讓,受命君臨,區宇無塵,聲教盡一,含弘光大,慈愍無邊。天佛垂鑒,降茲榮福。塔基六處,並得異沙。炫耀相暉,俱同金寶。牛為禮拜,太古未經。雲騰五色,於今方見。又感蛇形雜采,盤旋塔基。鶴揚玄素,徘徊空際。雖軒皇景瑞,空傳舊章;漢帝慶徵,徒書簡冊。自非德降三寶,道冠百王,豈能感斯美慶,致招靈異?《法苑珠林》三十三,《續高僧傳》十二法彥

劉暉

編輯

  暉仕周入隋,位儀同、太史令,開皇十七年除名。

駁張胄玄新曆

編輯

  《命歷序》僖公五年天正壬子朔旦冬至,《左氏傳》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張賓歷,天正壬子朔冬至,合《命歷序》,差《傳》一日。張胄玄歷,天正壬子朔,合《命歷序》,差《傳》一日;〔三日〕甲寅冬至,差《命歷序》二日,差《傳》三日。成公十二年,《命歷序》天正辛卯朔旦日至。張賓歷,天正辛卯朔冬至,合《命歷序》。張胄玄歷,天正辛卯朔,合《命歷序》;二日壬辰冬至,差《命歷序》一日。昭公二十年,《春秋左氏傳》,二月己丑朔日南至,准《命歷序》庚寅朔旦日至。張賓歷,天正庚寅朔冬至,併合《命歷序》,差《傳》一日。張胄玄歷,天正庚寅朔,合《命歷序》,差《傳》一日;二日辛卯冬至,差《命歷序》一日,差《傳》二日。宜案《命歷序》及《春秋左氏傳》,並閏餘盡之歲,皆須朔旦冬至。若依《命歷序》勘《春秋》三十七食,合處至多;若依《左傳》,合者至少,是以知《傳》為錯。今張胄玄信情置閏,《命歷序》及《傳》氣朔並差。又宋元嘉冬至影有七,張賓歷合者五,差者二,亦在前一日。張胄玄歷合者三,差者四,在後一日。元嘉十二年十一月甲寅朔,十五日戊辰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戊辰冬至,張胄玄歷己巳冬至,差後一日。十三年十一月己酉朔,二十六日甲戌冬至,日影長。張賓歷癸酉冬至,差前一日,張胄玄歷合甲戌冬至。十五年十一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冬至,日影長。二歷併合甲申冬至。十六年十一月辛酉朔,二十九日己丑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己丑冬至,張胄玄歷庚寅冬至,差後一日。十七年十一月乙酉朔,十日甲午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甲午冬至,張胄玄歷乙未冬至,差後一日。十八年十一月己卯朔,二十一日己亥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己亥冬至,張胄玄歷庚子冬至,差後一日。十九年十一月癸卯朔,三日乙巳冬至,日影長。張賓歷甲辰冬至,差前一日,張胄玄歷合乙巳冬至。又周從天和元年丙戌至開皇十五年乙卯,合得冬夏至日影一十四。張賓歷合得者十,差者四,三差前一日,一差後一日。張胄玄歷合者五,差者九,八差後一日,一差前一日。天和二年十一月戊戌朔,三日庚子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庚子冬至,張胄玄歷辛丑冬至,差後一日。三年十一月壬辰朔,十四日乙巳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乙巳冬至,張胄玄歷丙午冬至,差後一日。建德元年十一月己亥朔,二十九日丁卯冬至,日影長。張賓歷丙寅冬至,差前一日,張胄玄歷合丁卯冬至。二年五月丙寅朔,三日戊辰夏至,日影短。張賓歷己巳夏至,差後一日,張胄玄歷庚午夏至,差後二日。三年十一月戊午朔,二十日丁丑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丁丑冬至,張胄玄歷戊寅冬至,差後一日。六年十一月庚午朔,二十三日壬辰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壬辰冬至,張胄玄歷癸已冬至,差後一日。宣政元年十一月甲午朔,五日戊戌冬至,日影長。兩歷併合戊戊冬至。開皇四年十一月己未朔,十一日己巳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己巳冬至,張胄玄歷庚午冬至,差後一日。五年十一月甲寅朔,二十二日乙亥冬至,日影長。張賓歷甲戌冬至,差前一日,張胄玄歷合庚辰冬至。七年五月乙亥朔,九日癸未夏至,日影短。張賓歷壬午夏至,差前一日,張胄玄歷合癸未夏至。十一月壬申朔,十四日乙酉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乙酉冬至,張胄玄歷丙戌冬至,差後一日。十一年十一月己卯朔,二十八日丙午冬至,日影長。張賓歷合丙午冬至,張胄玄歷丁未冬至,差後一日。十四年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張賓歷合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張胄玄歷十一月辛酉朔,二日壬戌冬至,差後一日。建德四年四月大、乙酉朔,三十日甲寅,月晨見東方。張賓歷四月大、乙酉朔,三十日甲寅,月晨見東方,張胄玄歷四月小、乙酉朔,五月大,甲寅朔,月晨見東方。宜案影極長為冬至,影極短為夏至,二至自古史分可勘者二十四,其二十一有影,三有至日無影。見行歷合一十八,差者六,張胄玄歷合者八,差者一十六,二差後二日,一十四差後一日。又開皇四年,在洛州測冬至影,與京師二處,進退絲毫不差。周天和已來案驗在後。更檢得建德四年,晦朔東見;張胄玄歷,五月朔日,月晨見東方。今十七年,張賓歷閏七月,張胄玄歷閏五月。又審至以定閏,胄玄歷至既不當,故知置閏必乖。見行歷四月、五月頻大,張胄玄歷九月、十月頻大,為胄玄朔弱,頻大在後晨,故朔日殘月晨見東方。宜又案開皇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癸卯,依歷月行在鬼三度,時加酉,月在卯上,食十五分之九,虧起西北。今伺候,一更一籌起食東北角,十五分之十,至四籌還生,至二更一籌復滿。五年六月三十日,依歷太陽虧,日在七星六度,加時在午少強上,食十五分之一半強,虧起西南角。今伺候,日乃在午後六刻上始食,虧起西北角,十五分之六,至未後一刻還生,至五刻復滿。六年六月十五日,依歷太陰虧,加時酉,在卯上,食十五分之九半弱,虧起西南。當其時陰雲不見月。至辰巳,雲里見月,已食三分之二,虧從東北,即還,雲合。至巳午間稍生,至午後,雲里暫見,已復滿。十月二十日丁丑,依歷太陽虧,日在斗九度,時加在辰少弱上,食十五分之九強,虧起東北角。今候所見,日出山一丈,辰二刻始食,虧起正西,食三分之二,辰後二刻始生,入巳時三刻上復滿。十年三月十六日癸卯,依歷月行在氐七度,時加戌,月在辰太半上,食十五分之七半強,虧起東北。今候,月初出卯南,帶半食,出至辰初三分,可食二分許,漸生,辰未已復滿。見行歷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時加丑,月在未半強上,食十分之三半強,虧起正東。今伺候,月以午後二刻,食起正東,須臾如南,至未正上,食南畔五分之四,漸生,入申一刻半復滿。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歷月行在室七度,時加戌,月在辰太強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虧起西北。今伺候,一更三籌起西北上,食准三分之二強,與歷注同。十三年七月十六日,依歷月在申半強上,食十五分之半弱,虧起西南。十五日夜,從四更候月,五更一籌起東北上,食半強,入雲不見。十四年七月一日,依歷時加巳弱上食,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強,至未後三刻,日乃食,虧起西北,食半許,入雲不見,食頃暫見,猶未復生,因即雲鄣。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庚午,依歷月行在井十七度,時加亥,月在巳半上,食十五分之九半強,虧西北。其夜一更四籌後,月在辰上起食,虧東南,至二更三籌,月在巳上,食三分之二許,漸生,至三更一籌,月在丙上,復滿。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乙丑,依歷月行在井十七度,時加丑,月在未太弱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虧起東南。十五日夜伺候,至三更一籌,月在丙上,雲里見,巳食十五分之三許,虧起正東,至丁上,食既,後從東南生,至四更三籌,月在未末,復滿。而胄玄不能盡中。《隋書·律曆志》中,開皇十七年,張胄玄歷成,奏之。上付楊素等校其短長。劉暉與國子助教王頗等執舊曆術,迭相駁難,與司歷劉宜,援據古史影等,駁胄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