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恭帝

編輯

  帝諱侑,元德太子昭之子。大業二年,封陳王,後徙封代王。遼東之役,留鎮京師。十一年,從幸晉陽,拜太原太守,尋還鎮京師。十三年十一月即位,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在位二年。禪於唐,封國公。武德二年崩,諡曰恭皇帝。

改元大赦詔義寧元年十一月壬戌

編輯

  王道喪亂,天步不康,古往今來,代有其事,屬之於朕,逢此百罹,彼蒼者天,胡寧斯忍!襁褓之歲,夙遭憫凶,孺子之辰,太上播越,興言感動,實疚於懷。太尉唐公,膺期作宰,時稱舟楫,大拯橫流,糾合義兵,翼戴皇室,與國休戚,再匡區夏,爰奉明詔,弼予幼沖,顯命光臨,天威咫尺,對揚尊號,悼心失圖。一人在遠,三讓不遂,黽勉南面,厝身無所,苟利社稷,莫敢或違,俯從群議,奉遵聖旨。可大赦天下,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昧爽以前,大辟罪已下,皆赦除之;常赦所不免者,不在赦限。《隋書·恭帝紀》

委任唐王詔義寧元年十一月丙寅

編輯

  朕惟孺子,未出深宮,太上遠巡,追蹤穆滿。時逢多難,委當尊極,辭不獲免,恭已臨朝,若涉大川,罔知所濟,撫躬永嘆,憂心孔棘。民之情偽,曾未之聞,王業艱難,載雲其易。賴股肱戮力,上宰賢良,匡佐沖人,輔其不逮。軍國機務,事無大小,文武設官,位無貴賤,憲章賞罰,咸歸相府,庶績其凝,責成斯屬,逖聽前史,茲為典故。因循仍舊,非曰徒言,所存至公,無為讓德。《隋書·恭帝紀》

遜位唐王詔義寧二年五月戊午

編輯

  天禍隋國,大行太上皇遇盜江都,酷甚望夷,釁深驪北。憫予小子,奄逮丕愆,哀號承感,心情糜潰,仰惟荼毒,仇復靡申,形影相弔,罔知啟處。相國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征西怨,總九合於一匡,決百勝於千里,糾率夷夏,大庇氓黎,保朕躬,ム王是賴。德侔造化,功格蒼,兆庶歸心,歷數斯在,屈為人臣,載違天命。在昔虞、夏,揖讓相推,苟非重華,誰堪命禹!當今九服崩離,三靈改卜,大運去矣,請避賢路,兆謀布德,顧己莫能,私僮命駕,須歸藩國。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廢,豈期如是!庶憑稽古之聖,以誅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預充三恪。雪冤恥於皇祖,守祀為孝孫,朝聞夕殞,及泉無恨,今遵故事,遜於舊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號。若釋重負,感泰兼懷,假手真人,俾除醜逆。濟濟多士,明知朕意。《隋書·恭帝紀》,越王侗詔書,編入薛德音文。

煬蕭皇后

編輯

  後,南蘭陵人,後梁明帝之女。開皇中,策為晉王妃。煬帝即位,立為皇后。江都之變,沒於宇文化及。化及敗,沒於竇建德。尋為突厥處羅可汗所迎。至唐貞觀四年,突厥破滅,歸於京師。二十年殂,諡曰愍。

述志賦並序

編輯

  帝每游幸,後未嘗不隨從。時後見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為《述志賦》以自寄。其詞曰:

  承積善之餘慶,備箕帚於皇庭。恐修名之不立,將負累於先靈。乃夙夜而匪懈,實寅懼於玄冥。雖自強而不息,亮愚蒙之多滯。思竭節於天衢,才追心而弗逮。實庸薄之多幸,荷隆寵之嘉惠。賴天高而地厚,屬王道之昇平。均二儀之覆載,與日月而齊明。乃春生而夏長,等品物而同榮。願立志於恭儉,私自兢於誡盈。孰有念於知足,苟無希於濫名。惟至德之弘深,情不邇於聲色。感懷舊之餘恩,求故劍於宸極。叨不世之殊眄,謬非才而奉職。何寵祿之逾分,撫胸襟而未識。雖沐浴於恩光,內慚惶而累息。顧微躬之寡昧,思令淑之良難。實不遑於啟處,將何情而自安!若臨深而履薄,心戰慄其如寒。夫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知恣夸之非道,乃攝生於沖謐。嗟寵辱之易驚,尚無為而抱一。履謙光而守志,且願安乎容膝。珠簾玉箔之奇,金屋瑤台之美,雖時俗之崇麗,蓋哲人之所鄙。愧之不工,豈絲竹而喧耳。知道德之可尊,明善惡之由己。屏囂煩之俗慮,乃服膺於經史。綜箴誡以訓心,觀女圖而作軌。遵古賢之令范,冀福祿之能綏。時循躬而三省,覺今是而昨非。嗤黃老之損思,信為善之可歸。慕周姒之遺風,美虞妃之聖則。仰先哲之高才,貴至人之休德。質菲薄而難蹤,心恬愉而去惑。乃平生之耿介,實禮義之所遵。雖生知之不敏,庶積行以成仁。懼達人之蓋寡,謂何求而自陳。誠素志之難寫,同絕筆於獲麟。《隋書·蕭皇后傳》,《北史·蕭皇后傳》,《文苑英華》九十七

廢太子勇

編輯

  勇字見地伐,文帝長子。周世,以武元軍功,封博平侯。大象中,立為隋世子,拜大將軍、左司衛,封長寧郡公。出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徵還,進上柱國、大司馬,領內史御正。及受禪,立為皇太子。開皇二十年,廢為庶人。及文帝崩,矯詔賜死。追封房陵王。

上書諫徙流民實邊

編輯

  竊以導俗當漸,非可頓革,戀土懷舊,民之本情,波迸流離,蓋不獲己。有齊之末,主暗時昏,周平東夏,繼以威虐,民不堪命,致有逃亡,非厭家鄉,願為羈旅。加以去年三方逆亂,賴陛下仁聖,區宇肅清,鋒刃雖屏,瘡痍未復。若假以數歲,沐浴皇風,逃竄之徒,自然歸本。雖北夷猖獗,嘗犯邊烽,今城鎮峻峙,所在嚴固,何待遷配,以致勞擾。臣以庸虛,謬當儲貳,寸誠管見,輒以塵聞。《隋書·房陵王勇傳》

秦王俊

編輯

  俊字阿祗,文帝第三子。開皇元年,封秦王。尋拜上柱國、河南道行台尚書令、雒州刺史。加右武衛大將軍,遷秦州總管,又遷山南道行台尚書令。伐陳之役,為行軍元帥,屯漢口。尋授揚州總管,鎮廣陵,轉并州總管。徵還京師,免官。復拜上柱國。薨,諡曰孝王。

伐陳檄蕭摩訶等文《文苑英華》此題為侯莫、陳悅檄蕭摩訶等文。原校云:悅,西魏永熙三年卒。隋伐陳,以侯莫、陳穎為行軍總管,悅當作穎。梅鼎祚云:《隋書》穎本傳,穎從秦王俊出魯山道伐陳。又《秦王俊傳》:俊為山南道行軍元帥,督三十總管屯漢口,為上流節度。則此檄稱寡人乃秦王俊,如晉王廣檄陳江總等稱寡人也。今以屬秦王,然不曉何人筆耳。

編輯

  夫文軌未同,江湖致阻,風雲密邇,良用依然。肇歲猶寒,想如宜也。經始戎務,念以勞懷。寡人肅稟天策,爰征不庭,懸旌秣馬,今次楓岸。夫時有盛衰,運有興滅。積德必慶延後嗣,長惡則祚不及遠。陳氏往因際會,竊有金陵,頊承立,遽相屠害。叔寶嗣偽,彌復忍虐。沈酗日增,內荒愈甚。雕牆峻宇,加錦繡於土木;嚴刑酷法,陷人物於塗炭。諫士喪身,元良箝口。無道之極,自古罕聞。有一於此,何可不滅?斯皆公等所悉,素匪寓言。我皇誕膺靈命,光臨大寶,再辟乾坤,重懸日月。歷代逋誅之寇,曠古不羈之民,感我仁風,咸沐至道。唯彼吳越,猶未革心。主上義存字小,含以寬大,冀能撫肓彼民,守其封域。而窮凶極暴,日就月將,士庶無聊,人神共憤。乞師繼軌,獻款相尋,愍彼黎元,實興我役。已有別詔,止廢偽主之身;此外士民,咸從蕩滌。西自巫峽,東達滄海,巨艦覆波濤,樓船出雲霧。瓜步、六合,當腹心之沖,渚宮、漢口,據上游之勢,曲江鎮揚,據其要津,鐵馬介夫,千群萬隊,攘袂扼腕,唯所用之。彼國兵士,多少備見,以寡御眾,理在非敵,救首救尾,將何以及?況復士無斗心,人懷二志,身雖擐甲,情在倒戈。假使穰苴更生,孫武猶在,亦不能施其智略,況異昔日者乎?往者呂梁之師,一舉殲滅;淮南之地,二旬悉平。彼之將帥,皆奔走之餘,何可用也!世公早涉戎旅,備經征行,安危之勢,如近目前,得喪之機,若觀掌內。以國家今日之盛,偽主若猶可全,為其展效,容復可爾?江東難立,有識同知,陳氏必亡,賢愚共見。天之所廢,誰能興之?既無所成,徒自傾覆。夫毒蛇螫手,壯士斷腕,豈不惜其肌骨?所存者大也。公若轉禍為福,因機立功,翻然奮飛,共弘大業,則江東士眾,免於鋒刃之苦,天下生民,欣然太平之世。公當位極台鼎,福延子孫,爰及宗族,咸加榮寵。豈與夫不識天命,拒我王師,舉死扶傷,履涉膏血,同年共日而語哉!斯皆肝膈至言,成敗大理。幸非可惑,宜早圖之。《文苑英華》

與釋智ダ書

編輯

  冬暮寒切,道體何如?法務勤辛,有以勞。安州方等寺奉為皇帝修立,屈法師向彼行道,甚不可言。已令所司,發遣供給。願以熏修為懷,不憚利涉也。道深敬德,遣白不具。弟子楊俊和南。十二月十七日。《釋藏》起二,《國清百錄》二

第二書

編輯

  傾仰每深,甚熱,禪師道體何如?修習不乃勞心也。夫由有展,企結良深,願珍德遣白不具。弟子楊俊和南,五月十九日,奉施沈香等如別,至願撿領。沈香十斤,箋香十斤,熏陸少許,右牒薄申供養。同上

蜀王秀

編輯

  秀,文帝第四子。開皇元年,封越王。尋徙封蜀王,拜柱國、益州刺史,進上柱國、西南道行台尚書令。罷還,為內史令、右領軍大將軍。尋復鎮蜀。仁壽二年,徵還,廢為庶人,幽內侍省。煬帝即位,禁錮如初。宇文化及行弒,並遇害。

幽廢上表

編輯

  臣以多幸,聯慶皇枝,蒙天慈鞠養,九歲榮貴,唯知富樂,未嘗憂懼。輕恣愚心,陷茲刑網,負深山嶽,甘心九泉。不謂天恩尚假餘漏,至如今者,方知愚心不可縱,國法不可犯,撫膺念咎,自新莫及。猶望分身竭命,少答慈造,但以靈,福祿消盡,夫婦抱思,不相勝致。只恐長辭明世,永歸泉壤,伏願慈恩,賜垂矜愍,殘息未盡之間,希與瓜子相見。請賜一穴,令骸骨有所。《隋書·庶人秀傳》,秀幽內侍省,乃上表。

漢王諒

編輯

  諒字德章,一名傑,文帝第五子。開皇元年,封漢王。尋為雍州牧,加上柱國、右衛大將軍。轉左衛,出為并州總管。文帝崩,徵不赴,發兵反。為楊素所敗。尋降除名為民,絕屬籍,以幽死。

宣揚正法教

編輯

  寡人備是帝子民父,蒞政此蕃,召請法師等,遠來降趾。道不虛運,必藉人弘正。欲闡揚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賴,法之力也。宜銓舉業長者,可於大興國寺,宣揚正法。《續高僧傳》,諒鎮晉陽,造內城寺,引釋志念等居之。又令諮議參軍王宣教。

觀王雄

編輯

  雄初名惠,文帝族子。仕周武帝,為太子司旅下大夫。進上儀同,封武陽縣公,遷右司衛上大夫。大象中,進爵邗國公。出為雍州別駕,授柱國、雍州牧,領文帝相府虞候,進上柱國。隋受禪,除左衛將軍,兼宗正卿。遷右衛大將軍,封廣平王,拜司空,尋改封清漳王。仁壽初,改封安德王。大業初,授太子太傅,檢校鄭州刺史事。尋授懷州刺史,徵拜京兆尹,改封觀王,檢校左翊衛大將軍。薨,年七十一。贈司徒,諡曰德王。

答詔廢太子勇

編輯

  至尊為百姓割骨肉之恩,廢黜無德,實為大慶,天下幸甚!《隋書·房陵王勇傳》

慶舍利感應表

編輯

  臣雄等言:臣聞大覺圓備,理照空有,至聖虛凝,義無生滅。故雖形分聚芥,尚貯金罌,體散吹塵,猶興寶剎。自釋提請灰之後,育王建塔已來,未有分布舍利,紹隆勝業。伏惟皇帝積因曠劫,宿證菩提,降跡人王,護持世界。往者道消在運,仁祠廢毀,慈燈滅影,智海絕流。皇祚既興,法鼓方震,區宇之內,咸為淨土,生靈之類,皆覆梵雲。去夏六月,爰發詔旨,延請沙門,奉送舍利於三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時起塔。而蒲州棲岩寺,規模置塔之所,於此山上,乃有鐘鼓之聲。舍利在講堂內,其夜前浮圖之上,發大光明,爰及堂里,流照滿室。將置舍利於銅函,又有光若香爐,乘空而上。至浮圖寶瓶,復起紫焰,或散或聚,皆成蓮華。又有光明於浮圖上,狀如佛像,花趺宛具,停住久之,稍乃消隱。又有光明,繞浮圖寶瓶。蒲州城內仁壽寺僧等,遙望山頂,光如樓闕,山峰澗谷,昭然顯見,照州城東南一隅,良久不滅。其棲岩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造。又華州置塔之處,於時雲霧大雪,忽即開朗。正當塔上,有五色相輪,舍利下訖,還起雲霧。皇帝、皇后,又得舍利,流輝散彩,或出或沉。自非至德精誠,道合靈聖,豈能神功妙相,致此奇特?臣等命偶昌年,既睹太平之世,生逢善業,方出塵勞之境,不勝躍。謹拜表陳賀以聞。《廣弘明集》十七,隋安德王雄等。

讓改封觀王表

編輯

  臣早逢興運,預班末屬。有命有時,藉風雲之會,無才無德,濫公卿之首。蒙先皇不次之賞,荷陛下非分之恩,久紊台槐,常慮盈滿。豈可仍叨匪服,重竊鴻名?臣實面牆,敢緣往例。臣誠昧寵,交懼身責。昔劉賈封王,豈備三階之任?曹洪上將,寧超五等之爵?況臣袞章逾於帝子,京尹亞於皇枝,錫土作藩,鈕金開國,於臣何以自處,在物謂其乖分!是以露款執愚,祈恩固守。伏願陛下曲留慈照,特鑒丹誠。頻觸宸嚴,伏增流汗。《隋書·觀德王雄傳》

齊王

編輯

  柬字世フ,小字阿孩,煬帝第二子。開皇中,封豫章王,授內史令。仁壽中,拜揚州總管。煬帝即位,遷豫州牧,進封齊王,轉雍州牧,尋徙河南尹,開府儀同三司。罷歸,從幸江都,為宇文化及所害。

臨淮海下教延沙門智聚

編輯

  弟子下車舊楚,亟改炎涼。逖聽清規,其來有日。敬承幽棲山谷,多歷年所,道風勝氣,獨擅當今。故以德冠林遠,道超生什,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獨步江東,何甚之美!未獲稽疑下筵,餐承高義。杼軸之勞,載盈懷抱;據虎之岫,川途不遙。翔鷺之濤,風煙相接。必願振忍辱之衣,赴翹勤之望。《續高僧傳》,案:智聚姓朱,住虎丘東山寺。柬作牧淮海,乃降教書延之。

遺崔賾書

編輯

  昔漢氏西京,梁王建國,平台、東苑,慕義如林。馬卿辭武騎之官,枚乘罷弘農之守。每覽史傳,嘗切怪之,何乃脫略官榮,棲遲藩邸?以今望古,方知雅志。彼二子者,豈徒然哉!足下博聞強記,鈎深致遠,視漢臣之三篋,似涉蒙山,對梁相之五車,若吞雲夢。吾兄欽賢重士,敬愛忘疲,先築郭隗之宮,常置穆生之醴。今者重開土宇,更誓山河,地方七百,牢籠曲阜,城兼七十,包舉臨淄,大啟南陽,方開東閣。想得奉飛蓋,曳長裾,藉玳筵,躡珠履,歌山桂之偃蹇,賦池竹之檀欒。其崇貴也如彼,其風流也如此,幸甚幸甚,何樂如之!高視上京,有懷德祖,才謝天人,多慚子建。書不盡意,寧俟繁辭。《隋書·隱逸·崔廓傳》,又見《文苑英華》六百九十三

與逸人王真書

編輯

  夫山藏美玉,光照廊廡之間,地蘊神劍,氣浮星漢之表。是知毛遂穎脫,義感平原,孫惠文詞,來遷東海。願循寡薄,有懷髦彥,籍甚清風,為日久矣,未獲披覿,良深延遲。比高天流火,早應涼飆,陵雲仙掌,方承清露,想攝衛攸宜,與時休適。前園後囿,從容丘壑之情,左琴右書,蕭散煙霞之外。茂陵謝病,非無《封禪》之文,彭澤遺榮,先有《歸來》之作。優遊儒雅,何樂如之!余聽屬當藩屏,宣條揚、越,坐棠聽訟,事絕詠歌,攀桂ゼ詞,眷言高遁。至於揚旌北渚,飛蓋西園,托乘乏應、劉,置醴闕申、穆,背淮之賓,徒聞其語,趨燕之客,罕值其人。卿道冠鷹揚,聲高鳳舉,儒、墨泉海,詞章苑囿,棲遲衡泌,懷寶迷邦,徇茲獨善,良以於邑。今遣行人,且宣往意,側望起予,甚於饑渴,想便輕舉,副此虛心。無信投石之談,空慕鑿坯之逸,書不盡言,更慚詞費。《隋書·王貞傳》,《文苑英華》六百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