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祖道影傳贊/卷二

八十八祖傳贊卷之二

    匡廬憨山釋 德清 述     秀水寓公 高承埏 補     嘉興上士 錢應金 較

  康居尊者傳

  康僧會者。康居國大丞相之子也。彼國出家。有神異。因望震旦國。有光燭天。曰此佛舍利光也。遂尋光而來於吳。赤烏四年。至金陵止。長於里。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國人初見沙門。以為異。有司以聞。吳主孫權曰。是漢明帝所夢佛道之遺風耶。詔至。問狀。會曰。如來大師。入滅已千年矣。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為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為夸已。曰舍利可得。當為塔之。若其不驗。國有常刑。會請立壇求之。期七日無驗。又展二七無驗。權曰。趣烹之。會默念佛名真慈。豈違吾願哉。更請展期又七日。五鼓矣。聞鏗然有聲。起視瓶中。光明錯發。黎明進之。權與公卿聚觀。嘆曰。希世之瑞也。會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間。無能壞者。權使力士錐之砧碎。而光明自若。乃為建塔於建業之佛陀里。又為寺。奉會居之。曰建初寺。即今之大報恩寺。乃江南塔寺之始也。贊曰。   法身舍利普徧大地  光明照耀無處不是  爰有至人尋光而來  懇求出現梵剎初開

  佛圖澄禪師傳

  天竺佛圖澄和尚。至洛。自言百餘歲。常積日不食。善誦咒。役使鬼神。腹傍有孔。以綿塞之。夜則拔綿。光出照室。每臨溪。出腸胃洗濯。還納腹中。能聽鈴音。言吉凶。莫不奇驗。會洛陽宼亂。潛伏草萊。以觀時變。時石勒屯葛陂。多殘殺。澄杖錫謁勒。勒試以道術。澄取滿缽水咒之。俄青蓮華生缽中。光色耀日。勒由是神敬。延之軍中。及勒稱趙王。行皇帝事。敬澄彌篤。勒殂。弟季龍襲其位。徙都鄴城。尤傾心事澄。令乘雕輦。朝會引見。常侍御史。悉助舉輿升殿。太子諸公。扶翼而前。坐者皆起。勅司空李農。朝夕問候。時支道林聞之曰。澄公其以季龍。為鷗鳥耶。季龍因問曰。佛法不殺。朕為天下掌生殺。恐違佛戒。澄曰。帝王事佛。在恭儉慈忍。顯贊佛道。不為暴虐。不害無辜民。有為惡化之不悛者。其可不罰乎。但殺不可濫。刑不可不恤耳。將去世。詣辭。季龍驚曰。大和尚遽棄我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無由增損。但道貴行全。德貴不怠。苟德無玷。雖死如生。咸無焉千歲何益哉。言訖。安坐而逝。後有僧。自雍州來。見澄入關。以聞。季龍發冢視之。惟塊石存焉。贊曰。   至人隱顯其行莫測  透體光明其用自別  出入帝庭如狎鷗鳥  脫然歸去由來時道

  東林遠禪師傳

  東林遠禪師。諱惠遠。雁門樓煩人。姓賈氏。少為儒。博極群書。尤邃周易老莊。嘗與其弟惠持。造道安法師。聞講般若經。遂開悟。嘆曰。九流異議。特秕糠耳。遂與其弟惠持投簪。授業安師。門徒數千。師居第一座。安師嘗臨眾嘆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師後隨安師。游襄陽。值時亂。安師徒屬。分散臨岐。皆蒙誨益。惟師不聞一言。即跪請曰。獨無訓勅。懼非人類。安師曰。如汝者復何所慮。師東遊於晉。抵潯陽。見廬山。愛之。乃止。龍泉精舍惠永。先居西林。師乃建寺於東。號稱東林。經營之際。山神降靈。其夕大雨雷震。詰旦良木奇材。羅列其處。乃建其殿。名曰神運。時晉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聞廬山遠公之道。皆來從之。師謂劉程之等曰。諸君倘有淨土之游。當加勉勵。遂同發志。於無量壽佛立誓。期生淨土。由是集十八高賢。結社念佛。率眾至一百二十三人。同盟棲心淨業。獨陶淵明。嗜酒。聞山中無酒。乃攢眉而去。謝靈運鑿二池。以栽蓮。僧惠要刻十二葉芙蕖浮水。以定時晷。稱為蓮漏。至今淨土一宗有七祖。東林遠公。是為初祖雲。贊曰。   曠志高懷游心淨土  創開東土以為初步  蓮漏清聲流韻至今  凡有聞者靡不歸心

  附錄錢塘虞淳熙蓮宗十祖贊(昔止七祖。至是升祔三祖。稱為十祖)   初祖廬山辯覺正覺圓悟法師(慧遠師道安)

  遠公開宗首明心要  像浮神運集賢契妙  夢分法海十支澄照  蓮社之名千秋永劭

  二祖長安光明法師(善導雲。是彌陀化身)

  導師化身而示厭身  力竭汗流廢寢離裀  口吐億光隨聲接人  燈續無量帶累行因

  三祖南嶽般舟法師(承遠)

  般舟仆隸帝王遙禮  糲食草土委擲錢米  勤誘專念教魁普濟  惡衣侍佛宏域先啟

  四祖長安五會法師(法照善導後身。師承遠 傳見後)

  法照教主依七佛師  分燈華嚴傳聲宸居  內外五會願力難思  證無上覺俄返西池

  五祖新定台岩法師(少康)

  台岩康公來自安養  錢誘千兒口吐萬象  放光西逝一光無兩  生已久生往實不往

  六祖永明智覺禪師(延壽 傳見後)

  永明神棲珍域無邊  萬善同歸七度順緣  宗鏡攝色巢裓安禪  定光口證即佛入廛

  七祖昭慶圓淨法師(省常)

  錢塘造微西湖佛日  淨行淨侶公卿牧伯  遠擬匡山近誰入室  回耀交光非二非一

  八祖天目中峰禪師(明本 傳見後)

  中峰立地成無量光  本性彌陀而自讚揚  既參半偈更吐百章  騰輝南詔歸主樂邦

  九祖天寧楚石禪師(梵琦)

  楚石文雄名聞禁闥  三觀百吟一齊四達  目睹勝蓮青光寥闊  東西有無臨行一喝

  十祖雲棲蓮池禪師(袾宏 傳見後)

  蓮池稱理早護牟尼  秘大現凡行若嬰兒  返念自性爰答予詞  疏鈔重輪日耀西垂

  寶志公禪師傳

  寶志公大士。初金陵東陽民。朱氏之婦。上巳日。聞兒啼鷹窠中。梯樹得之。舉以為子。七歲依鍾山大沙門僧儉出家。至後顯跡。以剪尺拂子掛杖頭。負之而行。於是往來皖山劍水之下。發而徒跣。着錦袍。俗呼為志公。面方而瑩徹如鏡。手足皆鳥爪。經行聚落。兒童嘩逐之。或微索酒。或累日不食。嘗遇食鱠者。從求之。食者分啖之。而有輕薄心。志即吐水中。皆成活魚。時時題詩。初不可解。後皆有驗。齊武帝怒大士惑眾。收逮獄。是日國人咸見大士遊行市井。既而簡較。仍在獄中。是後亦多異跡。梁武帝初年。詔大士寶志。跡拘塵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已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便宣化。帝令張僧繇。畫大士像。下筆輙不自定。志自以指剺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相殊麗。竟不能畫。一日與帝。臨江縱望。有物泝流而上。公以杖引之而至。乃紫栴檀也。即以屬供奉。雕志像。頃刻而成。神彩如生。帝每以事問。無不預言。莫能悟。及帝問國祚有留難否。公指其頸。意在侯景也。先自卜葬地於鍾山。贊曰。   至人潛行跡不可知  從何處來為鷹之兒  遊行世間人莫能測  擘破麵皮又何必說

  慧約國師傳(補)

  智者慧約國師。字德素。姓婁。東陽烏傷人。母留氏。夢長人擎金像令吞之。又見紫花繞身。因而有孕。便覺精神爽發。思理明悟。及誕之日。光香充滿。童時即以佛事為戲。見鄉俗養蠶。遂不服縑纊。季父喜獵。屢勸不改。遂絕腥膻。季父夜夢赤衣使者。手持矛戟。謂之曰。汝終日殺生。菩薩教化不從。捉來就死。驚覺汗流。因改業。師心欲出俗。莫知所適。忽見一僧。問之。僧東指曰。剡中佛法甚盛。遂不見方。悟為神。年十七。始落髮於上虞東山寺。事南林沙門慧靜。及靜遷化。岩棲卻粒餌。唯松朮。齊中書郎周顒。創草堂寺以居之。太宰禇淵。太尉王儉。交請開法。淵嘗寢疾。見梵僧曰。菩薩當至。俄而師至。病遂豁然。即請受五戒。師所居。嘗異香滿室。猛獸馴階。靈異不可殫述。梁武帝大興戒法。請師為闍黎。尊之曰智者。太子諸王。公卿道俗。從師受戒者。四萬八千人。說戒時。嘗有一乾鵲二孔雀。來集聽之。帝躬稟菩薩大戒。自是入見。別設漆榻。帝先作禮。後乃就坐。及將入滅。香滿法界。師勉眾畢。合掌而化。帝親臨訣。哭之慟。勅葬寶志公塔左。所乘青牛。吼淚不息。建塔之始。白鶴一雙。繞塔悲鳴。至葬後始去。贊曰。   此大菩薩現比丘身  戒從性發通豈修成  作帝王師為教化主  志公是鄰白鶴翔舞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傳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大師者。南天竺國香至國王第三子。般若多羅。既付法已。謂曰。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師演化國中。久之思震旦緣熟。即至海濱。寄載商舶。以梁大通元年。達南海。刺史蕭昂表聞。詔入見。帝問曰。朕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耳。帝曰。如何是真實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悟。師知機不契。遂渡江入魏。止嵩山少林寺。終日壁觀。時有僧神光。聞師乃往。晨夕參承。值天大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師愍而問曰。汝當何求。光悲泣哀請。師責其慢心。光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師知是法器。乃曰。今汝斷臂求法。此亦可在。易名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可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與汝安心竟。光大悟。告曰。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展轉至我。今付與汝。汝當護持。並袈裟以為法信。又楞伽四卷。可為心印。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是為此土初祖。贊曰。   師心甚急其來太早  一語不投此心不了  冷坐少林幸得神光  一臂墮落其道大昌

  二十九祖慧可大祖禪師傳

  二祖慧可大師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初無子。禱之既久。一夕感異光照室。母因有娠。生以照室之瑞。遂名神光。幼志不群。先依香山寶律禪師。出家授具。遊歷講肆三十年。卻返終日宴坐。靜中見一神人。告以授道之緣。為換頭骨。聞達磨大師默坐少林。徑造竟。得其心印。自達磨西歸。大師繼闡玄風。博求法嗣。後見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問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師懺罪。師曰。將罪來。與汝懺。士良久曰。覓罪了不可得。師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師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師深器之。即為剃髮雲。是吾寶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於光福寺授具。自茲疾漸愈。執侍二載。師乃告曰。菩提達磨。遠自西竺來。以正法眼藏並信衣。密付與吾。吾今授汝。汝當守護。勿令斷絕。聽吾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是為此土二祖。贊曰。   航海特來多少苦心  震旦國里祇得一人  覓不可得如水任器  以此傳家是為第二

  三十祖僧璨鑒智禪師傳

  三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以白衣謁二祖。受度傳法。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師往來太湖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年。時人無能知者。至隋開皇十二年。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祖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勞九載。後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偈曰。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是為此土三祖。贊曰。   通身是病不知來處  忽逢醫王猛省其故  心空骨剛且便行腳  遇有力者一擔付託

  三十一祖道信大醫禪師傳

  四祖道信大師者。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後徙於蘄州廣濟縣。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既見三祖嗣法。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蓋六十年。隋大業十三載。領徒眾抵吉州。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萬眾惶怖。祖愍之。教念摩訶般若。時賊眾望雉堞間。若有神兵。乃相謂曰。城中必有異人。不可攻矣。稍稍引退。唐武德甲申歲。師卻返蘄。春住破頭山。學侶雲臻。一日往黃梅縣。路逢女子。攜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祖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無。祖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夙緣故。殊無難色。遂舍為弟子。以至傳法付衣。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遂以學徒委之。是為此土四祖。贊曰。   少年出家利根捷疾  六十餘年脅不至席  學侶雲臻何待小兒  以有夙約觀者不知

  三十二祖弘忍大滿禪師傳

  五祖弘忍大師者。蘄州黃梅人。先為破頭山栽松道者。嘗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脫。有聞其能廣化耶。儻若再來。尚可遲汝。乃去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女曰。我有父母。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歸輙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傭紡里中。夕止於眾館之下。已而生一子。以為不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逢一智者。嘆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後遇信大師得法。嗣化於破頭山。咸亨中有一居士。姓盧。名慧能。自新州來。參祖。問曰。汝自何來。曰嶺南來。祖曰。欲須何事。曰惟求作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乎。祖知是異人。乃曰。着槽廠去。盧入碓房。腰石舂米。八閱月。一日祖求法嗣。令眾各書偈呈解。上座神秀。書偈於壁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祖知未悟。盧書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見知之。自入碓房。令三更入室。遂付衣缽。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是為此土五祖。贊曰。   來歷不明出身恰好  一件未完兩家都了  破頭山中黃梅路上  往來自由具大人相

  三十三祖慧能大鑒禪師傳

  六祖慧能大師者。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官於新州。遂籍焉。師生三歲喪父。其母守志鞠育。及長家貧。采樵以給。一日負薪入市。聞客讀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遂悟。問客曰。此何法也。得於何人。客曰。此名金剛經。得於黃梅忍大師。祖遂告母。以為法尋師之意。先至韶州。遇無盡尼。說涅盤義。遂修曹溪寶林寺。以居之。頃即之黃梅。謁大師。一見默識之。遂傳衣法。令隱於懷集。四會之間。獵人隊中。十有六年。至儀鳳元年正月。屇南海法性寺。時印宗法師。講涅盤經。座下有二僧。見風吹旛動。論動義未決。祖曰。非風非旛。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知是異人。問之。祖以實告。遂出示衣缽。一眾驚嘆。乃集眾剃髮於菩提樹下。智光律師。授具足戒。印宗集緇白千人。送歸寶林。開法於曹溪座下。開悟者三十餘人。獨青原思南嶽讓二大師為上首。自此道分兩派。祖一日告眾曰。吾忝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不疑。堪任大事。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是為此土六祖。贊曰。   樵斧才拋以石墜腰  靈根久植從此抽條  源出曹溪橫流大地  直至於今無處不是

  章安結集灌頂法師傳

  章安法師。諱灌頂。臨海章安人。姓吳氏。始生三月。能隨母稱三寶名。有僧過門。謂其母曰。此子非凡。因以為名。七歲依攝靜寺慧極出家。日記萬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縱慧解。一聞不忘。陳至德初。謁天台智者於修禪寺。稟受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因為侍者。隨所住處。所說法門。悉能領解。隨智者大師。聽講法華於金陵光澤。受法華玄義及圓頓止觀於江陵玉泉。至於余處。講說聽受之次。悉與結集。大小部帙百有餘部。傳諸未聞。天台一家教觀。師大有功焉。智者亡後。師應皇太子。令入京講法華玄義。復送還山。着涅盤玄義二卷疏二十卷。時隋末。兵興宼盜群起。師自序曰。推度聖文。凡歷五載。何年不見兵火。何月不見干戈。菜食水齋。氷床雪被。其勞苦有若此焉。疏成。烈火焚之。不爇。壽七十二。入滅。是為台宗九祖之一。先是同學智晞。臨終曰。吾生兜率。見先師智者寶座。行列皆已有人。惟虛一座。彼天人曰。卻後六年。頂法師來升此座。計歲論期。晞言不謬。贊曰。   影響法化雲龍風虎  凡立幟者必有其伍  一家教觀至師大昌  入多聞海源遠流長

  附錄台宗十七祖

  高祖龍樹尊者  二祖北齊尊者(慧文)  三祖南嶽尊者(慧思)  四祖天台智者(智顗)  五祖章安尊者(灌頂)  六祖法華尊者(智威)  七祖天宮尊者(慧威)  八祖左溪尊者(玄朗)  九祖荊溪尊者(湛然)  十祖興道尊者(道[邃-八])  十一祖至行尊者(廣修)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  十三祖妙說尊者(元琇)  十四祖高論尊者(清竦)  十五祖淨光尊者(羲寂)  十六祖寶雲尊者(義通)  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禮傳見後)

  慈恩玄奘法師傳

  慈恩玄奘法師。洛陽陳氏子。幼出家授具。年十一即能誦通維摩法華。及長負笈西遊。謁道基法師。受阿毗曇婆沙雜心等論。基贊之曰。予游講肆多矣。未見少年神悟若此。貞觀三年。詣闕上表。往西域取經。帝不許。師私遁出玉關。抵高昌葉護等國而去。途歷四載。至中印度。即遇大乘居士。授瑜珈師地論。入王舍城。止那蘭陁寺。從戒賢論師。受瑜珈唯識相宗之旨。週遊西域。十有餘年。閱百三十國。凡如來所化之地。諸所遺蹟。無處不至。總得梵本諸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五時之教。大小乘論。與外道六家七宗異執之計。及五明六釋之義。靡不該練。收羅研究。悉得其文。以貞觀十九年。歸自西域。至京師。留守房玄齡表聞。詔見於儀殿。帝曰。師去何不相報。師曰。去時表三上。不蒙諒許。乃輙私行。帝曰。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勅就弘福寺。翻譯諸經論。命玄齡監護。資備所須。一從天府。譯完。帝為制大唐三藏聖教序。皇太子撰述聖記。賜金磨衲寶剃刀。後於慈恩寺。建大塔安奉新經。是為慈恩宗二祖。贊曰。   大教東流其法未普  爰有應真委命往取  般若流光相宗大啟  苦海舟航利濟無已

  附錄慈恩三祖

  初祖西天戒賢法師  二祖三藏玄奘法師  三祖慈恩窺基法師(傳見後)

  南山宣律師傳

  律師諱道宣。京兆人。姓錢氏。吏部尚書申之子。母夢月輪貫懷而孕。生時母夢。梵僧語之曰。所孕者。梁之佑律師也。及長出家。以律自持。感天送供。天童為給使。行道心勞疾作。忽毗沙門天王。授以補心之方。即今之補心丹也。師以戒壇未合律。躬自負土。准律新之。師行道中夜。臨砌蹶仆。有少年介冑擁衛之。師問。汝為誰。神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張瓊也。以師戒德。故給侍耳。師問。以世尊在世及滅度之事。瓊一一言之。計三千八百事。隨問隨錄。為感通傳。神又以所寶佛牙授之。靈異之事甚多。師撰有內典錄。感通錄。釋迦譜。四分羯磨。戒本律疏。續高僧傳。廣弘明集等書。八十一卷。並行於世。是為南山律宗第九祖。贊曰。   如來設教三學為師  定慧所發以戒為基  大法東流此教未光  南山傑出一振其綱

  附錄律宗九祖

  始祖曇無德尊者  二祖曇摩迦羅尊者  三祖北台法聰律師  四祖雲中道覆律師  五祖大覺慧光律師  六祖北齊道雲律師  七祖河北道洪律師  八祖弘福智首律師  九祖南山道宣律師

  慈恩窺基法師傳

  窺基法師者。代郡人。鄂忠武公尉遲敬德之弟。敬宗之子也。母裴氏。夢吞月而生。六歲聰慧過人。頭有玉枕。指文如印。未成童便能着書。初奘師齋於其第。宗命出拜。師就其父。求之出家。宗曰。此子悍暴。不堪受訓。師曰。郎君器度。非將軍不生。非貧道不識。宗竟許之。帝特旨命度沙彌窺基為大僧。入大慈恩寺。參譯經正義。基每覽疏記。過目成誦。師時年十七。稟受奘師瑜珈師地唯識宗旨撰述疏鈔。及於百部。時號百部論師。師性豪侈。每出必治三車。經書食饌。時呼之曰。三車法師。初梵本唯識論十家百卷。文浩義博。師請奘師。糅成十卷。至今遵行。是為慈恩宗三祖。贊曰。   唯識幽宗義深且玄  惟師揭之如日麗天  定從兜率預稟彌勒  不從中來安知其訣

  賢首法藏法師傳

  賢首法師。諱法藏。康居國人。來居長安。年十六。詣四明阿育王舍利塔。煉一指。誓學華嚴。則天朝。策名宮禁。通天元年。詔於太原寺。開講華嚴宗旨。感白光昱然自口而出。須臾成蓋。萬眾歡呼。則天有旨。命京城十大德。為授滿分戒。賜號賢首戒師。詔入大遍空寺。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次講新經。至華嚴世界品。京師地為之震動。召對長生殿。問華嚴宗旨。師指殿前金獅子。說六相十玄五教之義。則天忽然領解。着其說。為金獅子章。睿宗受內禪。請師授菩薩大戒。師糞衣糲食。講華嚴三十餘遍。楞伽密嚴起信論。皆有義疏。先天元年。終於大薦福寺。贈鴻臚卿。是為華嚴三祖。贊曰。   大法界網聖凡羅列  獨有一綱惟師能挈  引萬派流同歸性海  五教齊收終古不改

  附錄華嚴五祖

  初祖帝心大師(法順)  二祖雲華大師(智儼)  三祖賢首大師(法藏)  四祖清涼大師(澄觀 傳見後)  五祖圭峰大師(宗密 傳見後)   (雲棲以西天馬鳴大師為初祖。龍樹大師為二祖。後祀帝心至圭峰稱七祖)。

  法照禪師傳

  法照國師。唐大曆間。止衡州雲封寺。為時所宗。嘗於食缽中。睹五色雲。中有梵剎。金書題曰。大聖竹林寺。他日復於缽中。見雲中樓。觀萬菩薩眾。雜處其中。師以所見。訪問知識。曰據所見形勢。乃五台耳。師由是即願游之。後居郡之湖東寺。開五會念佛。感祥雲彌覆。雲中樓閣。睹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虛空。有數梵師。執錫行道。復有一老人。謂曰。汝先發願。游金色界。禮覲十大僧。今何輙止。師遂與同志。遠詣五台佛光寺。一如缽中所見。至大山澗。有石門。時二青衣童子。引師入門。見金碧樓觀。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方約二十里。一百院皆金地寶池。華台玉樹。入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踞獅子座。為眾說法。菩薩萬眾。共相圍繞。師於二菩薩前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者。無如念佛。阿彌陀佛願力難思。汝當繫念。決取往生。時二大士。同舒金臂。以摩其頂。記曰。汝以念佛力故。畢竟證無上覺。文殊復曰。汝可往詣諸菩薩前。作禮承教。師一一巡禮眾聖。復詣文殊前。作禮辭退。二青衣送至門外。舉頭俱失。後代宗詔至宮中。加國師號。是為淨土四祖。贊曰。   曼殊大士將期一見  故金色界缽中先現  及至入門如從舊遊  直指極樂是所歸投

  瑜珈不空三藏法師傳

  不空三藏法師者。西域人。幼隨叔父。觀光上國。值金剛智上師。從之傳瑜珈義。智授梵本聲明論。旬日成誦。奇之。引入金剛道場。驗以擲花。謂為勝己。師初求法。夢京像皆東行。窹以問智。智曰。汝有受道之資。吾何靳哉。即授五部及蘇悉地儀軌。智沒奉遺教。西遊天竺。至師子國。遇龍智。授十八會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傳經論五百餘部。二十九年。自師子國。歸至廣州。採訪使劉巨濟。請建灌頂壇。感文殊現身。天寶元年。西城大石康。居五國。入宼安西。召師入內。上親秉香爐。師誦仁王護國密語。上忽見。神兵帶甲荷戈。立於殿庭。師曰。此毗沙天王第二子。副陛下意。往救安西。請設食以遣之。頃之安西奏。城東北黑雲中。見金甲神人丈余。空中鼓角大鳴。聲震天地。宼人帳幕間。有金鼠齧斷弓弦。五國即時奔潰。須臾城樓上。見天王形。謹圖其像以進。驗之即誦咒日也。至後每誦咒。有奇驗。肅代兩朝。尊為灌頂國師。後加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食邑三千戶。故今瑜珈密教實宗之。贊曰。   毗盧灌頂是為心印  正令全提佛魔聽命  奔走神龍潛消百怪  是故智者得大自在

  附錄瑜珈五祖

  初祖金剛智灌頂國師  二祖不空灌頂國師  三祖慧朗灌頂法師  四祖龍門無畏法師  五祖大慧一行法師(傳見後)

  八十八祖傳贊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