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確定我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關於確定我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穗府辦〔2002〕35號 2002年7月8日 發布機關: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各單位:
市人民政府確定我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共64個,現予以公布。請各有關單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共同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〇二年七月八日
一、古遺址(共1個)
順序號 | 分類號 | 名稱 | 時代 | 地點 | 說 明 |
---|---|---|---|---|---|
1 | 1 | 漢水閘與城牆 | 漢 | 越秀區惠福西路光明廣場 | 水閘木結構的基礎呈八字形。在水閘口有大長直木、原木分層縱橫交織填埋,構成城牆與水閘的建築基礎。 |
二、古墓葬(共7個)
順序號 | 分類號 | 名稱 | 時代 | 地點 | 說 明 |
---|---|---|---|---|---|
2 | 1 | 朱澄墓 | 元 | 天河區龍眼洞華南植物園內 | 南宋教育家朱澄墓。始建於元,清有維修,墓前有子孫獲得功名後所立的七對旗杆石,最早為明崇禎丙子年。 |
3 | 2 | 鳳鳴古冢 | 宋 | 白雲區新市鎮紅路水庫東側 | 孔子後裔南遷廣州之先祖墓群,安葬孔子第43代孫孔承休、44代孫孔繼明、45代孫孔惟聚等人,墓前有進士碑和舉人碑共33方。 |
4 | 3 | 雲從龍墓 | 元 | 天河區沙河鎮五仙橋雲家山 | 廣東唯一的蒙古族歷史名人墓。此墓在清和近代有重修,規模大,碑刻多。其中有廣東都督龍濟光和廣東省長陳炯明簽署的保護布告碑。雲從龍曾在廣東任職,子孫在海內外繁衍眾多。現存墓為清式墓制。 |
5 | 4 | 華林寺祖師墓群 | 明至清 | 白雲區白雲山二龍谷 | 華林寺歷代祖師高僧墓園,規模較大,內有明清時期的墓塔、墓冢20多座,對研究廣州佛教歷史有重要價值。 |
6 | 5 | 巴斯教徒墓地 | 清 | 黃埔區長洲鎮 | 含巴斯樓。
清末在中國從事商貿活動的巴斯教徒墓地。現存墓冢10餘座,分布於兩處山崗上。山下為教徒活動的巴斯樓。巴斯教在廣州已消失,這是研究宗教史的重要材料。 |
7 | 6 | 莊有恭狀元墓 | 清 | 黃埔區大沙鎮飛鵝嶺 | 莊有恭,乾隆四年(1739)狀元,歷任台閣重臣、封疆大吏、學政、總督、巡撫等職。1767年病逝,葬於大沙鎮飛鵝嶺。 |
8 | 7 | 回教墳場 | 清 | 越秀區解放北路蘭圃西側 | 內有回教墳多座,尤以三忠墓著名。1924年,廣東省長廖仲愷曾簽發保護回教墳場的布告,刻石豎於先賢古墓墓道南路口。 |
三、古建築(共20個)
順序號 | 分類號 | 名稱 | 時代 | 地點 | 說 明 |
---|---|---|---|---|---|
9 | 1 | 宋防禦使鍾公祠 | 明至清 | 祠在從化市太平鎮屈洞村,兩墓分別在太平鎮飛鵝村和廣州白雲山 | 含從化、白雲山鍾軾墓。
始建年代不詳,明宣德六年(1431)重修,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建。祠保存明宣德重修碑記和署南宋淳佑和元泰三年的鐘氏世系祀田碑記,在廣東宗祠中是罕見的。太平鎮飛鵝村魷魚崗和廣州白雲山分別有鍾軾墓。鍾軾為河南開封人,隨宋代潘美平南漢政權有功,被封「防禦使」留守廣東。 |
10 | 2 | 五嶽殿 | 明 | 從化市神崗鎮木棉村 | 具有典型明代風格的古建築。始建年代不詳,明成化六年(1470)重建,後座正梁底雕陰文「旹大明成化陸年歲次庚寅拾貳月甲辰朔越拾有柒日庚申吉晨重建」。 |
11 | 3 | 廣裕祠堂 | 明 | 從化市太平鎮錢崗村 | 廣東省內罕見的刻有確切紀年的祠堂建築。前堂正梁底雕陽文「峕大清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季冬穀旦重建」;中座正梁底雕陽文「峕大明嘉靖叄拾貳年歲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後座正梁底雕陽文「峕大清康熙陸年歲次丁未季夏庚子吉旦衆孫捐金重建」等六處。 |
12 | 4 | 鄧氏宗祠 | 明 | 從化市神崗鎮鄧村 | 廣州具有明代風格的古建築。梁架和斗拱形制罕見,別具一格。 |
13 | 5 | 譚氏宗祠 | 明 | 花都區炭步鎮文崗村 | 保存較好的明代祠堂建築。坊為門樓式,木石結構,花崗岩柱,石抱鼓,頗具特色,保存完好。 |
14 | 6 | 陳氏宗祠 | 明 | 番禺區石樓鎮一村西街 | 具有明代建築風格的祠堂建築。由山門、牌坊、中堂、祖堂和兩側襯祠組成。中堂建築規模大,柱、梁構件保留了明代風格和特點,正中懸掛的「善世堂」為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書。 |
15 | 7 | 孔尚書祠與闕里南宗祠 | 明 | 番禺區石碁鎮大龍村 | 紀念宋太守孔粹的祠堂。孔子四十七世裔,孔氏遷番禺小龍後的始祖祠。孔尚書祠為孔子三十八世孫、唐朝廣州刺使、嶺南節度使、兵、禮二部尚書孔戣的專祠。 |
16 | 8 | 曾氏大宗祠 | 明 | 白雲區鍾落潭龍崗村 | 廣州地區現存較好的有明代風格的建築。規模大、做工巧。 |
17 | 9 | 盧氏大宗祠 | 明至清 | 白雲區神山鎮中八村 | 始建於元朝,明、清兩代多次重修。現保留的主要是明代以後的風格。該祠三間兩進建築魁宏、雕飾精美。祠中尚存孫中山原配夫人盧慕貞偕子孫科所贈「愛慕寧親」木匾一方。 |
18 | 10 | 聖裔宗祠 | 清 | 白雲區蘿崗鎮暹崗村 | 孔子後裔南遷祭祖聚會之所。內有罕見的雍正三年(1725)立的《皇恩聖裔歷朝優免定案碑記》,記述孔子後裔南遷廣東的歷史。 |
19 | 11 | 周氏大宗祠 | 清 | 白雲區龍歸鎮南村 | 明末清初的建築,以清為主。三進三間,規模大、建築布局完整,木雕、灰塑、磚雕的工藝精美,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20 | 12 | 崔太師祠 | 清 | 增城市中新鎮坑背崔屋村 | 含崔與之墓。為紀念南宋名臣、著名學者崔與之而建。為三進四合院式院落,保存尚好。墓在朱村鎮華山。 |
21 | 13 | 南溟黎公祠 | 清 | 海珠區新滘鎮倫頭鄉 | 規模大、裝飾工藝優美的祠堂建築。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於光緒十七年(1891)重建,有頭門、拜亭、潤澤堂和祖堂、襯祠和影壁。 |
22 | 14 | 鰲山古建築 | 清 | 番禺區沙灣鎮三善村 | 各具特色的寺、廟古建築群。包括報恩寺、鰲山古廟、社稷神廟、先師古廟和神農古廟五座,保存完好。 |
23 | 15 | 屈氏大宗祠 | 清 | 番禺區化龍鎮莘汀村頭 | 紀念愛國詩人屈大均的祠堂。深三進,主要特點是頭門兩側襯祠高兩層,較為罕見。 |
24 | 16 | 高溪村民居 | 清 | 花都區花東鎮 | 清代鄉村民居建築群。建築群排列規整,規模宏大,以中軸「獻堂家塾」為中心,左右各有規模形式相同的民居4列,共有民居40座。首尾更樓各一座。室內外磚雕、灰塑十分精美。(重點保護獻堂家塾西側第一路第1-7間) |
25 | 17 | 熊氏祠堂 | 清 | 增城市派潭鎮臘田布村 | 廣州地區罕見的大型祠堂建築。面寬三間28米,深七進,內懸一塊咸豐八年的聖旨牌匾和同治年欽賜木匾。 |
26 | 18 | 進士第 | 清 | 花都區赤坭鎮赤坭村 | 含宋廷楨夫婦合葬墓。
清嘉慶進士宋廷楨的宅第。建築規模宏大,建築工藝好,三座三進,稱「九廳十八井」。合葬墓位於村後打鼓嶺,花崗岩石墓,規模大,有御賜聖旨碑,保存基本完好。 |
27 | 19 | 豫章書院和潮州會館 | 清 | 越秀區沿江路真光中學內 | 原豫章和潮州人士到廣州府應考的邸舍。1924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和領導的沙面洋務工人罷工的指揮部設於此。 |
28 | 20 | 聚龍村民居 | 清 | 芳村區衝口街 | 廣州市區保存完整的鄉村民居建築群。規劃統一、布局有序,分三行排列,每行建築各有特色,室內間隔略有不同,是以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為主的中西合璧的建築群,有別於西關大屋。(重點保護16-19號) |
四、石刻(共3個)
順序號 | 分類號 | 名稱 | 時代 | 地點 | 說 明 |
---|---|---|---|---|---|
29 | 1 | 飛泉洞摩崖 | 宋 | 增城市荔城鎮五星村周山 | 北宋熙寧四年石刻。廣州目前發現最早、保留完好的摩崖石刻。摩崖臨潭,頗有情致,此處是著名曲水流杯池,古代增城八景之一。 |
30 | 2 | 百花林摩崖 | 南宋
咸淳年間 |
增城市荔城鎮群愛村小塘米坑 | 南宋石刻。上刻南宋五言詩一首,是研究南宋進士李肖龍和增城歷史的重要實物。 |
31 | 3 | 整理東濠下游碑記 | 民國 | 東山區越秀北路 | 含越秀橋。
民國時期越秀橋是連接東濠東西兩岸的主要通道之一。橋頭所立之碑,記述了1932年7月廣州下暴雨造成百年未有的浩劫和隨後整治東濠涌以及修整越秀橋等五座橋的歷史。 |
五、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共29個)
順序號 | 分類號 | 名稱 | 時代 | 地點 | 說 明 |
---|---|---|---|---|---|
32 | 1 | 聯升社學舊址 | 1838年 | 白雲區太和鎮聯升西路 | 抗英鬥爭舊址。兩進祠堂式建築。此社學在第一、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發動群眾參加抗英鬥爭,功績顯著。 |
33 | 2 | 東平公社舊址 | 1843年 | 位於同和鎮沙梨園,現為東平村沙園六巷 | 鴉片戰爭時期當地人民抗擊外敵的遺址。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光緒末年重修。 |
34 | 3 | 惠愛顛醫院舊址 | 1898年 | 芳村區明心路36號 | 中國第一所精神病醫院。美國俄亥俄州基督會傳教士嘉約翰創辦。現僅存當年辦公用的券廊西式建築一座。 |
35 | 4 | 中國同盟會廣東番花分會舊址 | 1909年 | 花都區新華鎮三華村 | 1909年9月,三華村人徐維揚奉命隨莫紀彭回花縣建立同盟會番花分會。黃花崗起義中,番花分會敢死隊員犧牲18人,占起義死難72烈士之四分一。 |
36 | 5 | 波樓 | 1910年 | 海珠區洪德路海天四望街波樓3號 | 廣州近代最早的氣象信號台。始建於1885年,為粵海關船舶導航而建。後因颱風損毀,1910年重建。 |
37 | 6 | 攬翠山房 | 清 | 白雲區新市鎮蕭崗村北門大街15號 | 含大夫第、蘭亭祖宅。
愛國士紳何玉成故居。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侵擾三元里,他以飛柬通知南海、番禺、增城各地社學派人參加抗英鬥爭。 |
38 | 7 | 明心書院舊址 | 1912年 | 芳村區花地街明心路 | 廣州市第一所盲人學藝的學校。1889年博濟醫院美籍醫師馮西創辦。1912年遷至芳村,定名為明心書院。 |
39 | 8 | 黃寶堅石屋 | 1912年 | 荔灣區文昌南路敬善里13號 | 含寓所旁的診所舊址。花崗岩石精工結砌的三層洋房,為廣州僅存的三棟石屋之一,內有嶺南特色的小庭院,是廣州著名醫師黃寶堅所建的診所和寓所。 |
40 | 9 | 真光書院舊址 | 1917年 | 芳村區白鶴洞崗頂 | 廣州第一所女子學校。1872年由美國那夏理女士於廣州沙基創辦,後多次遷址及更名。此為1917年興建的院址,內有真光堂、必德樓、協贊堂、連德堂、懷素堂、運動場等。 |
41 | 10 | 范鴻泰墓 | 1924年 | 東山區黃花崗公園內 | 范鴻泰,越南革命者,1924年6月19日在沙面維多利亞酒店行刺法國駐越南總督麥林未遂,投珠江白鵝潭犧牲。原葬先烈路二望崗,後遷於此。 |
42 | 11 | 廣州市界碑 | 1930年 | 海珠區新滘鎮小洲村 | 1930年廣州市擴大地域時所豎的界址石,碑身上刻有「廣州市界」、「中華民國十九年立」、「以河中心為界」和「市區界石毀石必究」字樣,是研究30年代廣州市區域的重要實物。 |
43 | 12 | 長洲黃埔軍校史跡 | 近代 | 黃埔區長洲鎮柯拜船塢西側牛膀山 | 含黃埔公園、濟深公園內的教思亭和花架、北伐紀念碑等與黃埔軍校史跡有關的舊址、遺蹟。 |
44 | 13 | 拜庭許大夫家廟 | 近代 | 家廟在越秀區高第街許地,墓在天河區龍洞村 | 含許應鑅墓。
歷史名人家廟與墓。潮州澄海許庚揚經商致富而建的家廟。此後子孫繁衍,科名鼎盛,文官武將者眾,成為羊城望族。許應是許氏第三代,許崇智、許崇清、許廣平均出於此。 |
45 | 14 | 頤養園舊址 | 民國 | 東山區二沙島 | 廣州第一座設備先進的別墅園林式療養院,許多高官、富商和著名學者曾在此療養或居住。現保存高奇峰的「天風樓」以及「可廬」、「靜廼壽樓」、「崇蘭舍」和花園等舊址和遺蹟。 |
46 | 15 | 廣州市消防局舊址 | 民國 | 東山區文明路49號 | 廣州第一個消防局。為陳墨香仿照英國消防建築而設計的兩層西式樓房,消防報警的了望台高達29.52米。 |
47 | 16 | 寧遠樓 | 民國 | 增城市新塘鎮瓜嶺村 | 是一座混合建築的柱狀碉堡樓,造型奇特,為廣州地區罕見。 |
48 | 17 | 葉劍英商議討逆舊址 | 1922年 | 越秀區西湖路小馬站15號(曾家祠) | 1922年陳炯明公開叛變,葉劍英等在此秘密商議討伐陳炯明大計。 |
49 | 18 | 花縣第一屆農會舊址 | 1924年 | 花都區花東鎮九湖村王氏大宗祠 | 1924年10月19日,全縣農會會員在此召開大會,成立「花縣農民協會」。自此該祠成為花縣農民運動的指揮部。 |
50 | 19 | 古應芬墓 | 1931年 | 白雲區同和街廣州醫療設備廠東北面 | 古應芬,中國國民黨元老,曾任國民黨中常委,1931年病逝。墓園由墓道、石獅、拜亭(門樓)、墓冢等組成,規模大。 |
51 | 20 | 市立中山圖書館舊址 | 1933年 | 東山區文德北路71號 | 含番山亭。廣州市第一座市立圖書館,為紀念孫中山而建。由廣州著名建築師林克明設計,宮殿式建築。大門兩側鑲嵌的《廣州市市立中山圖書館碑記》和《廣州市市立中山圖書館館記》詳述建館的經過。「番山亭」在圖書館北側,始建於宋,原名「九思亭」,後毀。現亭為廣州解放後重建。 |
52 | 21 | 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 | 1935年至1952年 | 天河區石牌五山路東莞莊 | 廣州近代著名建築。中山大學於1935年遷至石牌村,廣州淪陷時一度外遷,抗戰勝利後回遷此處,1952年遷往嶺南大學。其舊址建築有前後門石牌坊、校訓石刻、文學院、法學院、理工學院、農學院、體育館及教師、學生宿舍及紀念建築劉義亭等。 |
53 | 22 | 「孫逸仙博士開始學醫及革命運動策源地」紀念碑 | 1935年 | 越秀區沿江西路107號 | 含醫院民國時期的大樓與門樓。
外國教會在我國開設最早的醫院。1879年更名為南華醫學堂。1865年,孫中山就讀於該學堂,一面學習,一面結識聯絡革命志士,發表愛國言論,探索救國道路。1935年,在堂前立此碑。醫院現名為中山大學附屬孫逸仙紀念醫院。 |
54 | 23 | 胡漢民墓 | 1936年 | 天河區龍眼洞銀屏嶺 | 胡漢民是追隨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家,曾任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等職,1936年病逝。原墓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1985年東移300餘米現址重建。 |
55 | 24 | 廣游二支隊司令部舊址 | 1938年 | 番禺區沙灣鎮涌邊村 | 舊址為陳氏祖祠,門上石額為陳白沙題書。1938年11月,以吳勤為司令員的廣州市區游擊隊第二支隊成立,司令部設於此。 |
56 | 25 | 群園建築 | 1941年 | 番禺區市橋鎮海傍路 | 原為李輔群(朗雞)私邸。中西合璧式建築,後樓頂層為炮樓式建築,有T形射擊孔,園內建有防空洞、地下暗室等,保存完好。 |
57 | 26 | 廣東郵務管理局舊址 | 1942年 | 荔灣區沿江路43號 | 廣州近代優秀建築,仿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建造。始建於1897年,後毀於火。1916年由英國人丹備設計在原址新建,1938年又遭火災。1939年由楊永堂設計,按原狀重建,1942年建成。 |
58 | 27 | 陸軍第六十二軍一五七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 1942年 | 從化市良口鎮流溪河水庫大壩旁 | 為紀念1938年10月國民黨第62軍157師在牛背脊抗日戰役中陣亡的將士,1942年在埋葬烈士處修建了紀念碑。解放後因修水庫將碑遷移山上於此。 |
59 | 28 | 陸軍六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 1946年 | 從化市良口鎮六三市石榴花山 | 1940年5月,國民黨第63軍第152師與日軍激戰於良口亞夷山、石榴花山,浴血奮戰10晝夜,取得巨大勝利。1946年在此建公墓,並立紀念碑。 |
60 | 29 | 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舊址 | 1958年 | 天河區棠下達善大街27號、49號 | 含龍葵鍾公祠。
農業生產合作社房舍為兩進兩廊建築。1958年,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曾到此開會,併到存放農具、種子的龍葵鍾公祠視察。 |
六、其它(共4個)
順序號 | 分類號 | 名稱 | 時代 | 地點 | 說 明 |
---|---|---|---|---|---|
61 | 1 | 楊孚井 | 東漢 | 海珠區新港西下渡路東約大街 | 東漢議郎楊孚故宅之井,相傳楊孚建宅時取名「河南」,後人稱珠江南岸地區為「河南」,亦緣於此。 |
62 | 2 | 嶺南第一泉 | 明 | 白雲區飛鵝嶺下政民路77號 | 廣州九大名泉之首。此井水味最美,經晝夜不變,明代學者黃諫譽為「嶺南第一泉」,後人又稱其為「學士泉」。 |
63 | 3 | 黃埔古港遺蹟和黃埔村早期建築 | 明至清 | 海珠區黃埔村 | 明清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和碼頭。清康熙年間,粵海關在黃埔村設立了黃埔掛號口,這裡成為管理對外貿易的政府行政機構所在地。現存黃埔古港遺蹟及黃埔村早期建築主要有:①大南門、泊地、碼頭等遺蹟;②古黃埔村商業街建築;③祠堂和廟宇;④名人故居(含梁經國、胡旋澤、胡棟朝、馮兆憲、梁詢故居等);⑤民居。大部分建築現存狀況較好。 |
64 | 4 | 五眼井 | 清 | 荔灣區下九路西來初地西來后街 | 含「敕封廣濟桐君碑」。
相傳井為菩提達摩帶領群眾開鑿的,故又名「達摩井」,為廣州古代九大名井之一。井旁之「敕封廣濟桐君碑」,是道光皇帝御賜龍碑,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內容。 |
與現有市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共1個)
名稱 | 年代 | 地 址 | 備 注 |
---|---|---|---|
仲元圖書館 | 1929年 | 越秀區越秀公園鎮海路 | 歸入鄧仲元墓 |
註:表格中未註明的具體建築按市文物部門和規劃部門已確定的具體建築名單執行。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